『壹』 數據分析中有哪些常見的數據模型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哪些領域需要實時的數據分析呢?
1、醫療衛生與生命科學
2、保險業
3、電信運營商
4、能源行業
5、電子商務
6、運輸行業
7、投機市場
8、執法領域
9、技術領域
常見數據分析模型有哪些?
1、行為事件分析:行為事件分析法具有強大的篩選、分組和聚合能力,邏輯清晰且使用簡單,已被廣泛應用。
2、漏斗分析模型:漏斗分析是一套流程分析,它能夠科學反映用戶行為狀態以及從起點到終點各階段用戶轉化率情況的重要分析模型。
3、留存分析模型留存分析是一種用來分析用戶參與情況/活躍程度的分析模型,考察進行初始化行為的用戶中,有多少人會進行後續行為。這是用來衡量產品對用戶價值高低的重要方法。
4、分布分析模型分布分析是用戶在特定指標下的頻次、總額等的歸類展現。
5、點擊分析模型即應用一種特殊亮度的顏色形式,顯示頁面或頁面組區域中不同元素點點擊密度的圖標。
6、用戶行為路徑分析模型用戶路徑分析,顧名思義,用戶在APP或網站中的訪問行為路徑。為了衡量網站優化的效果或營銷推廣的效果,以及了解用戶行為偏好,時常要對訪問路徑的轉換數據進行分析。
7、用戶分群分析模型用戶分群即用戶信息標簽化,通過用戶的歷史行為路徑、行為特徵、偏好等屬性,將具有相同屬性的用戶劃分為一個群體,並進行後續分析。
8、屬性分析模型根據用戶自身屬性對用戶進行分類與統計分析,比如查看用戶數量在注冊時間上的變化趨勢、省份等分布情況。
模型再多,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就行,如何利益最大化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貳』 產品數據分析要關注哪些維度或指標
(一)、銷售數據之維度
1、商品
商品是零售分析的最細維度之一,大部分的指標都依附商品來做明細的記錄,同時很多維度也是通過商品進行交叉分析。
2、客戶
客戶是銷售對象,包括會員。客戶所在地和區域有關聯。
3、區域
區域是地理位置。從全球視角看:洲---國家---區;從國家視角看:區——省/市——縣/ 區—鎮/鄉/村,一般按正式行政單位劃分。
4、時間
時間是進行數據分析非常重要的維度,分析的角度有公歷角度和農歷角度。其中, 公歷角度:年——季度——月——日——時段(每2小時為一個段);星期、公歷節假日。農歷角度:年——節氣——日——時刻;農歷節假日。
(二)、銷售數據之指標
1、銷售數量
客戶消費的商品的數量。
2、含稅銷售額
客戶購買商品所支付的金額。
3、毛利
毛利=實際銷售額-成本。
4、凈利
凈利=去稅銷售額-去稅成本。
5、毛利率
銷售毛利率是毛利占銷售收入的百分比,也簡稱為毛利率,其中毛利是銷售收入與銷售成本的差。
毛利率=(毛利/實際銷售額)×100%。
6、周轉率
周轉率和統計的時間段有關。周轉率=(銷售吊牌額/庫存金額)×100%。
7、促銷次數
促銷次數有宏觀概念上的,也有微觀概念上的。宏觀上,是指一個銷售單位中一段 時間內發動促銷的次數,或某個供應商的商品在一段時間內參與促銷的次數;微觀層面上,是表示一個單品在一段時間內參與促銷的次數。
8、交易次數
客戶在POS 點上支付一筆交易記錄作為一次交易。
9、客單價
客戶在一次交易中支付的金額總和稱為客單價。
客單價=銷售額/交易次數。
10、周轉天數
周轉天數=庫存金額/銷售吊牌額。周轉天數越長,表示經營效率越低或存貨管理越差;周轉天數越短,表示經營效率越高或存貨管理。
11、退貨率
退貨率=退貨金額/進貨金額(一段時間);用於描述經營效率或存貨管理情況的指標,與時間有關。
12、售罄率
售罄率=銷售數量/進貨數量。
13、庫銷比
庫銷比=期末庫存金額/(本期銷售牌價額/銷售天數*30)
(只有在單款SKU 計算中可用數量替代金額。)
14、連帶率
連帶率=銷售件數/交易次數。
15、平均單價
平均單價=銷售金額/銷售件數。
16、平均折扣
平均折扣=銷售金額/銷售吊牌額
17、SKU(深度與寬度)
英文全稱為 stock keeping unit, 簡稱SKU,定義為保存庫存控制的最小可用單位,例如紡織品中一個SKU 通常表示一個規格,顏色,款式),即貨號,例:AMF80570-1。
18、期貨
所謂期貨,一般指期貨合約,就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 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 。服裝行業上具體指訂貨會上所訂購且分期交付的貨品。
19、坪效
就是指終端賣場1平米的效率,一般是作為評估賣場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准。
坪效=銷售金額/門店營業面積(不包含倉庫面積)。
20、促銷商品
指促銷活動期間指定的商品,其價格低於市場同類的商品。包括DM 商品,開店促銷,普通促銷貨(特價),不包含正常降價。
(三)、銷售數據之分析方法
1、直接數據的分析。
2、間接數據的組合分析。
『叄』 產品經理最常用的幾種數據分析模型
在做數據分析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分析的目的和思路。
這里介紹幾種數據分析的模型,數據分析模型是套用一些現有的固定思路來進行分析的,熟練掌握這些數據分析模型有利於我們做現狀調查和背景分析。
PEST模型常用來分析宏觀環境,即從政治(Political)環境、經濟(Economic)環境、社會(Social)環境、技術(Technological)環境這4個部分出發,分析影響企業決策、課題選擇、背景調查等的宏觀因素,在各行各業均有應用。具體如下。
① 政治(Political):國家政策、國家法律法規、當地政府的方針、國內外局勢、國際關系等。
② 經濟(Economic):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政策、國家經濟形勢、國民生產總值、居民消費水平、居民消費結構、通貨膨脹率等。
③ 社會(Social):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教育水平、審美觀念、生活方式等。
④ 技術(Technological):國家對該技術的支持程度、申請授權專利、技術的研究程度等。
SWOT模型從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4個方面對企業的現狀進行分析,同時對未來加以預測。
SWOT是應用矩陣思維的一個模型,通過4個維度之間的有機組合,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
① 優勢與劣勢(SW):優勢與劣勢是對企業或某個產品內部環境的分析,從中得知與競爭對手相比存在哪些優勢和劣勢。正確認識優勢與劣勢,才能夠揚長避短。
② 機會與威脅(OT):機會與威脅是對宏觀大環境的分析,可參考PEST模型。對機會要積極爭取,對威脅要進行規避,同時也要意識到,威脅本身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將這4個維度下的條件逐一列出,運用矩陣思維對這4個方面進行交叉組合,還可以得到SO(優勢+機會)、WO(劣勢+機會)、ST(優勢+威脅)和WT(劣勢+威脅)的維度,對組合而成的4個方面也列出相應的內容。
對於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是機會的部分要放大並加以利用;對於自身的劣勢卻是機會的部分要改進以迎合機會;對於自身的優勢卻是威脅的部分不能冒進、要持續監控和跟進;對於自身的劣勢同時也是威脅的部分要盡可能地消除。
SWOT模型不僅可用於企業,還可用於對自身的分析,例如競爭一個崗位,就可從優勢與劣勢、機會與威脅來分析評估。將自身情況套入SWOT模型進行分析得到的結果,由此可以全方位地審時度勢,認清自己能力的同時從容地應對外部的挑戰。
5W2H模型又叫「七問分析法」,即以5個以W開頭的英文單詞和2個以H開頭的英文單詞為引子進行提問,從提問中發現答案的分析方法。其在企業管理中用得較多,此外,還可以進行用戶行為分析、營銷方案制訂等。這7個英文單詞如下。
① What:以「什麼」為結尾的提問,如要做什麼?目的是什麼?
② Why:以「為什麼」開始的提問,如為什麼要做?為什麼是這個方案?
③ Who:以人為關鍵詞的提問,如誰來負責?目標受眾是誰?
④ When:以時間為關鍵詞的提問,如什麼時候開展活動?什麼時候活動結束?每一步分別何時開展?
⑤ Where:以地點為關鍵詞的提問,如在哪裡(實地/線上)開展活動?渠道有哪些?
⑥ How:具體的實施步驟,越詳細越好,如怎麼做?如何優化?
⑦ How much:涉及程度的提問,如成本幾何?預算多少?配備多少人員?做到什麼程度?
會問問題也是一種能力,問問題能幫我們理清思路,查漏補缺。
4P模型是經典的營銷分析理論模型,最早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
4P指的是4個「P」開頭的英文單詞,即Proct(產品)、Price(價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銷)。可以從這4個因素出發進行營銷組合,分析產品的現狀,調整推廣手段。這種分析模型圍繞著產品展開,是站在公司層面來說的,因此也是典型的「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戰略支撐模型。
① 產品(Proct):公司主推何種產品(包括有形/無形的產品),分析時要考慮到產品的內容是什麼、有什麼特色、性能如何等。
② 價格(Price):該產品的售價,分析時應該考慮該產品的生產成本、售價與競爭對手的價格相比如何及利潤空間有多大等因素。
③ 渠道(Place):該產品從生產到交付的流程,分析時要考慮產品的承包商、中間的製作環節、後期的流通方式等。
④ 促銷(Promotion):該產品的宣傳和推廣方式,包括線上如何宣傳、線下如何銷售等。
4C模型是1990年美國營銷專家羅伯特·勞特朋(Robert F.Lauterborn)教授提出的與4P模型相對應的營銷理論模型。4C指的是4個以「C」開頭的英文單詞,即Consumer(客戶)、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Communication(溝通)。
與4P模型不同的是,4C模型從客戶的角度出發,是典型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
① 客戶(Consumer):要了解客戶的需求,根據客戶的需求定製產品。
② 成本(Cost):包含4P模型中的價格(Price),同時還應包含客戶的購買成本;從客戶的角度出發,研究客戶能否在金錢、時間和精力上接受該產品。
③ 便利(Convenience):該產品應為客戶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如方便支付、方便維護等。
④ 溝通(Communication):該產品應該做到能和客戶隨時隨地進行有效溝通,及時聽取客戶建議和意見以更好地優化產品,如客服系統、收集並處理投訴等。
決策樹模型運用邏輯樹來分析問題。
決策樹又叫「樹圖」,常用來層層拆解某個問題,直至找到末端原因。
在運用決策樹模型時,要首先找到互相獨立、不交叉的幾個相關因素,再從這幾個相關因素逐層推導出第二層相關因素,最後得出末端原因。
第一層相關因素就是決策樹的「大樹枝」,第二層因素則是「小樹枝」,這些樹枝構成了整個樹圖。
決策樹模型可以提醒讀者不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要一層一層逐一剖析,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1:為什麼要搭建客戶運營分析模型?可以運用SWOT模型指出客戶的運營分析模型存在的必要性。
2:怎麼搭建,從哪些角度搭建?可以運用邏輯樹模型,結合PEST模型,從外部宏觀環境和企業內部的儲備方面分層思考,如客戶價值、客戶活躍度、客戶流失預警等。
『肆』 大數據分析中,有哪些常見的大數據分析模型
數據分析模型主要是用來指導數據分析師進行一個完整的數據分析,更多是指導數據分析的思路。數據分析常用的模型有:
留存分析模型:用來分析用戶參與情況/活躍程度的分析模型,考察進行初始行為的用戶中,有多少人會進行後續行為;
全行為路徑分析:根據每位用戶在APP或網站中的行為事件,分析用戶在APP或網站中各個模塊的流轉規律與特點,挖掘用戶的訪問或瀏覽模式,進而實現一些特定的業務用途;
漏斗分析模型:能夠科學反映用戶行為狀態以及從起點到終點各階段用戶轉化率情況的重要分析模型;
熱圖分析模型:其實就是指頁面點擊分析;
事件分析模型:是針對用戶行為的分析模型之一,也是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的核心和基礎;
用戶分群模型:對用戶進行精細化運營,用戶分群能幫助企業更加了解用戶,分析用戶的屬性特徵、以及用戶的行為特徵;
用戶分析模型:通過查看用戶數量在注冊時間上的變化趨勢、查看用戶按省份的分布情況等等,豐富用戶畫像維度;
黏性分析模型:在留存分析的基礎上,對一些用戶指標進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