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印度政治國際營銷環境分析報告

印度政治國際營銷環境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2023-05-16 20:56:15

Ⅰ 運用等級尺度法分析印度的投資環境

1.等級灶茄尺度法是羅伯特*斯托伯提出的一種投資環境評價的研究方法,主要選用資本外調的自由、允許外國所有權的比例、外隱歷察國企業與本國企業的差別待遇、幣值穩定、政治穩定、給予關稅保護的爛仿態度、當地資本供應能力、通貨膨脹率等8個因素對一國的投資環境進行評價,總分定為100分,分值越高投資環境越好。
2.在印度現有政策框架下,外資經由以下兩種主要機制流入:自動獲准程序和政府批准程序。
3.這里有些資料你可以看看http://wenku..com/view/b0a732fc700abb68a982fba3.html
希望我說的對你有用。

Ⅱ 全球各地區政治環境對比分析

從全球政治環境來看,北美、歐洲等發達地區政治局勢較穩定,亞太、南美地區政治局勢整體穩定,局部動盪。而處於油氣資源優勢的前蘇聯、中東和非洲地區政治局勢不穩定,特別是中東地區,常年處於動盪不安狀態。全球各地區政治環境對比如表4.11所示。

表4.11 全球各地區政治環境概況對比表

北美、歐洲地區大多數國家實行共和制,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總體政治局勢穩定,政治環境良好。

亞太地區國家眾多,各國政體各異,社會安全情況復雜,總體比較穩定。2005年以後,亞太地區的各國都希望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而由於亞太地區的油氣資源比較有限,使得亞洲國家間在石油和天然氣進口方面存在相當的競爭性。

前蘇聯地區政局不穩。各國民族矛盾根深蒂固,宗教沖突不斷;經過政局演變及體制改革,近幾年政局形勢逐漸好轉,趨於穩定,但仍有不安定因素。裏海的產油區已成為國際能源的「生命線」,涉及中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等國的利益,也受到美國、日本和歐盟的關注,世界上各大國都在裏海地區鞏固和擴張的基礎上滲透與反滲透。

中東常年處於政治動盪之中。中東因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其地區政治一直受到西方國家的干涉和影響。而且,中東地區內部充斥著各種種族矛盾和武裝沖突,特別是20世紀末出現的各種恐怖組織。進入21世紀,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格局的主導力量,但是隨著歐盟力量的崛起,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加,世界上逐漸出現多極格局,中東地區的政治局勢也逐漸緩解,中東納晌地區各國領導人也希望促成地區內部的和平,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對中東地區以及世界能源格局產生一定的影響。

非洲地區政局不穩,局勢復雜多變。政治上,許多非洲國家依然存在戰亂和各種沖突,其中中非國家最為嚴重,北非地區也很嚴重,如索馬裏海盜對海上安全的威脅等。2011年利比亞國內發生大規模動亂,給世界油氣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和美國勢力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減弱,相信未來非洲大陸會迎來政治穩定的局面。

南美地緣政局整體穩定,局部動盪。南美有些國家政策不適合國情,引起武裝沖突,哥倫比亞是南美「最動盪穗薯的國家」。同時,南美有些地區的社會矛盾與沖突根深蒂固,甚至有些地區恐怖主義橫行,社會安全形勢極差。近來南美在推進民洞族鋒主化進程中,總體穩定局部動盪。

Ⅲ 企業在開展國際營銷活動時需要考慮哪些環境影響因素案例分析

企業開展國際營銷活動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方面:(1)經濟環境。主要是各專個國家的經濟屬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結構問題。不同國家的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向非洲的多數國家和亞洲的一些國家,主要為農業國,居民收入較少,購買力有限,市場機會不大。而印度和巴西等新興的工業化國家,機會較多。歐洲和美國作為發達國家有龐大的中產階級,各種產品的需求量最大,也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海外市場。(2)文化環境。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在營銷中應該結合當地的文化。比如LG在韓國開發了可以放泡菜的冰箱,肯德基在中國為了適應中國人的口味,對食品做了很多改進。(3)政治法律環境。有的國家對外來投資很友好,有的國家很排斥。比如印度就很排斥外來投資,他們認為西方產品所伴隨的西方文化會沖擊本國的傳統文化。而香港和新加坡就對外來投資非常歡迎。還有一些國家政治不透明,辦事效率低下。這些因素都要考慮。

Ⅳ 分析印度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缺陷的原因有哪些

印度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缺陷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幾點:

1. 政治體制不穩定:印度歷史上雖然經歷了多次政治變革,但仍未形成穩定的政治體制。政黨輪替頻繁,政治力量分散,斗脊政府決策缺乏連續性和穩定性。

2. 腐敗問題嚴重:印度政府官員、政黨、組織及公民都面臨著腐敗問題。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法規的執行效果不佳,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大量財富被非空禪滲法挪用。

3. 教育水平低下:印度教育水平低下,一方面導致了人民缺乏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也影響了政府機構內部的人才儲備和管理水平。

4. 社會結構復雜:印度的社會結構非常復雜,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利益關系相互交織,這使政府的治理和資源分配面臨著巨大挑戰。

5. 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印度政府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對環境保護、資源襲閉利用等方面的考慮不足,導致了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嚴重加劇。

以上這些因素使印度政府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和困難。

Ⅳ 印度的風俗文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報告主要分歷史時期回顧了印度對外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並從歷史繼承、經濟基礎和對外經濟貿易政策方面比較了中印貿易政策,最後討論了印度未來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及我國對策。報告認為,印度將繼續以大國思路開拓發展對外貿易,印度將逐步改變貿易政策,適應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繼續推進拍羨拿貿易自由化政策,但會通過各種手段解決貿易逆差等問題,印度今後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有放鬆政府管制,提高行政效率,並解決長期存在的貿易逆差問題。

【關鍵詞】印度、貿易政策、歷史、現狀、預測

【分類】2017-2018年度國別和區域研究課題成果

印度有近400年的殖民地歷史,獨立後,為了擺脫殖民經濟遺留的影響,印度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逐漸實現了經濟貿易的獨立與自力更生。近30年,印度經濟穩步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與中國、俄羅斯、巴西並稱「金磚四國」。印度的高速發展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學界對其貿易政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國正在全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今後與印度的貿易往來會日益頻繁。而印度實力正在崛起,可能在某些領域成為我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因此,研究印度對外貿易政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可以為我國制定對印經濟政策提供參考。本報告主要分析了印度對外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並通過中印貿易政策的對比研究,對印度未來對外貿易政策的走向及我國對策做一些探索。

一、印度對外貿易政策的發展歷程

印度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殖民時期、殖民時期和獨立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即17世紀以前;第二段為英國殖民主義統治時期,由17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第三段則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的時期。這三段歷史進程,尤其是後兩個階段,對印度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推動著印度對外貿易政策的萌芽、成型和演變,也對印度對外貿易戰略發展具有決定意義。

「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在其發展的總目標指導下,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對外貿易活動進行有組織的協調和管理行為。」
[1]
可見,對外貿易政策服務於國家發展的總目標,而國家發展的總目標與每一階段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環境密切相關。以下將結合印度三個階段的國內外環境,梳理每一階段的對外貿易政策。

1.前殖民時期

前殖民時期,印度對外貿易品大多由外國派談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出口物品主要為初級產品如紡織品與農產品,如棉布、披巾、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等,出口地主要為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前殖民時期的印度只是開展了簡單的對外貿易,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商品交易,更多的是私人行為,政府並沒有過多的干預。

2.殖民時期

印度的對外貿易興起於殖民時期。印度的主要殖民國家為英國,因此印度國內企業以英資為主,對外貿易受到英國的重要影響。這一時期,英國殖民政府提倡自由貿易,制定了統一的貨幣、匯率和度量衡,對印度資本市場、鐵路建設及電報設施等實行統一管理,並且建立了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這一系列措施客觀上對印度的經濟和對外貿易起到了積極作用,推動了印度經濟向工業化邁進,促進了印度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接軌。然而殖民者的上述措施目的在於統治和剝削印度,他們從印度掠奪了大部分貿易財富。因此,襲搭直到殖民時代末,印度仍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工業發展停滯,農業發展又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盡管從東印度公司建立的1600年到印度獨立的1947年,印度的GDP從674.25億國際元增長到2558.52億國際元,增長率約379%,但印度的人均GDP從550國際元增長到618元,增長率僅為1.12%。相反,同期英國的GDP從600.7億國際元增長到3149.69億國際元,人均GDP從974國際元增長到6361國際元,增長率分別為524%和653%。

Ⅵ 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因素分析求大神幫助

隨著中國大陸和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國際地位的提升,有關中國與印度比較的學問已成為國際顯學,印度科技部長不久前訪問中國時也對雙方經濟做了全面分析和比較。其實,中國與印度比較問題的核心實際上是誰的發展更具有可持續性,誰更具有發展潛力。如果能清楚地認識兩國各自經濟體制的優勢和不足,並在相互合作中取長補短,中國與印度完全可以在交流和學習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合作潛能。 中國與印度經過長期摸索,分別找到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各不相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徵是製造業驅動,伴隨著境內高儲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境外直接投資和外貿擴張,是一種兼顧內需和外向的發展模式。 而印度的發展模式較為獨特,它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的確有值得稱道的地方。例如,印度境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不過,印度經濟模式中的問題也同樣十分明顯。例如,印度境內辦事效率較低,往往不能集中力量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世界銀行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在印度開辦一項業務所花的時間是在中國的兩倍,注冊資產在印度要花67天,而在中國只要32天;履行合約在印度要花425天,而在中國只花241天。 印度社會經濟的分化也十分嚴重,現代化與落後共存,是一個對比鮮明和充滿矛盾的國家。印度位居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世界上最貧困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生活在印度;它是世界第六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但數以億計的印度人劫缺乏電力能源;它的250多所大學培養了300多萬名科學精英,但40%的印度人口仍是文盲。在德里和班加羅爾等城市,茅草屋往往與跨國公司的摩天大廈交織在一起。 內容提要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和印度有許多共同或相似之處;既是鄰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又是全球近幾年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兩國的經濟發展為世界所矚目。而中國與印度也是最具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 魅力的國家。本文比較了兩國利用外資格局的明顯差異:FDI在中國更多流向加工製造業,在印度則更多流向軟體服務業;中國與印度利用外資存在差別的原因是基於總體引資環境、經濟發展戰略側重點等方面的差異;且中印利用外資對經濟產生了不同的重要影響。因此兩國應該向對方借鑒經驗。 關鍵詞 中國 印度 FDI 比較分析 一、中印利用FDI概況 (一)中國利用FDI概述 自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以前的近三十年時間里,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基本上是空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1979-1986年起步階段、1987-1991年穩步發展階段、1992-1996 年持續快速發展階段、1997-2001年為調整階段和2002年入世以來進入發展 2.熟練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是外資進入中國的重要因素 由於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日益增加,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製造業的成本優勢喪失殆盡,迫使傳統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紛紛轉向發展中國家。2003年3月日本貿易振興會公布的結果表明,在製造業領域,紐約、東京、上海三地人均月薪分別為2300美元、2500美元、207美元。顯然,中國上海更具有成本競爭優勢。 3.中國擁有龐大的潛在市場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中理論指出,市場因素主要為市場規模、市場增長、市場的格局及顧客的類型, 是跨國公司選擇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因素。中國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 擁有13億多人口, 市場龐大, 投資有利可圖。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快速膨脹,世界排名快速前移。2006年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越英國和法國,躍居世界第四位(美、日、德、中),在發展中國家排名第一。從2003年至2006年,中國持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率。而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使中國具有了吸引外資的重要砝碼和更大的發展潛力。 4.加入世貿組織為外商提供了更大的進入空間 第一是中國軟體行業的人才供應與印度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中國軟體人才缺口較大,據最新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每年至少存在20萬軟體人才缺口,並且這個缺口還在以每年20萬左右的速度增加。比較而言,印度軟體從業人員約110萬,此外,在海外工作的印度軟體工程師達10萬人,使印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人才國,為印度軟體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儲備。 第二,印度的人力成本目前低於中國。據全球最大的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公司——美世咨詢2005年11月中旬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所調查的中國42種職位中,95%的基本工資成本要高於印度 (如表3所示) 。 第三是人口老齡化。印度目前有近10億多人口,其中大部分為青壯年、兒童,年齡結構很年輕。數量如此眾多的勞動力 (或准勞動力) 資源,是印度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以2003年數據為例,印度65歲以上老人的總數為5400萬人,占其總人口比重為5.07%;而中國65歲以上老人的總數為9401萬人,占其總人口比重為7.27%。這說明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比印度嚴重。

Ⅶ 急!!答得好加分!結合目前中法關系,說說國際政治法律環境對國際營銷活動的影響

政府對環境的影響,是通過政府政策、法令規定,以及其他限制性措施而起作用的。政府對外商的政策和態度,反映出其改善國家利益的根本想法。因此,企業在進入一個國家之前必須盡可能評估該國的政治環境和法律環境。

Ⅷ 國際市場營銷環境的構成和分析

利用SWOT分析,即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分析。
國際市場營銷環境因素:

(1)經濟環境。

研究外銷市場,首先必須對國際經濟狀況有所了解。因此,國際市場營銷人員應對各國的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特徵(人口、收入)、自然資源、經濟基礎結構、外匯匯率等進行認真的研究。

①經濟制度。

世界上大體有兩種經濟制度,即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②經濟發展水平。

各國的國民經濟情況,按其發展水平,大致分為原始農業型、原料輸出型、工業發展中類型和工業發達型四大類。這四類國家各自的出口項目與貨物很不相同。所以,以什麼樣商品進入哪一個國家的市場,就需要了解它們的國民經濟發展情況。

③經濟特徵。包括人口因素和收入因素。

人口因素。

一般來說,市場大小取決於人口的多少。

分析人口因素要有針對性地考慮下述一些指標:總人口、人口增長率、人口的區域分布、人口的年齡結構、人口的性別結構及家庭數目,等等。

收入因素。

收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概念。國家的收入,標志著國家的經濟實力和水平;個人的收入,則構成了消費的基礎。一些重要的收入概念有:國民收入、人均收入、個人收入、家庭收入、可任意支配收入、絕對收入、相對收入、實際收入、名義收入和預期收入,等等。從不同的角度所取得的收入指標,對於企業制定市場營銷戰略,評估需求與銷售潛力都有重要意義。上述收入指標,其中消費者個人收入的變化,是影響消費變化的直接因素。社會上的消費數量、質量、結構以及消費方式的變化,往往與消費者的收入變化有直接的關系。

④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的分布對市場營銷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資源分布不均對消費結構和對外貿易中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都有重大影響。所以,企業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去發展生產並佔領相對應的市場是非常明智的。

⑤經濟基礎結構。

經濟基礎結構指的是一國的設施、機構、資源供應、交通運輸和通訊設施、商店、銀行、金融機構、經銷組織等等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結構狀況。其數量越多,業務量越大,業務水平越高,整個經濟的運行就越是順利有效。

⑥外匯匯率。

貨幣兌換率或者說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貨幣的價格,是由政府根據供求關系和當時的經濟狀況決定的。一個國家貨幣對另一個國家貨幣的比率定得很低,那麼該國必須為進口支付更多的本國貨幣,對於一些依賴進口原料和生產零件的國家會造成很大的困難。反過來,如果貨幣升值,通常也會給出口國帶來困難,因為這使它的商品在進口國市場上的價格上升,從而直接影響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貨幣兌換率也是一種國際經濟因素,企業必須掌握匯率波動特點,全面衡量貨幣對出口銷售所產生的影響,努力做好出口銷售工作。

(2)政治法律環境。

①政治的穩定性。政局的穩定與政策的連續性是增強投資者信心與信任感的重要因素。

②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態度。

有些國家對國際貿易極感興趣,願意提供鼓勵經濟往來的寬松環境;有些國家則相反,對外貿領域的事情處處小心謹慎,許多規定極為嚴格,沒有任何伸縮性。

③貿易壁壘。

為了保持國家的貿易平衡,各國往往對其進出口貨物採取各種直接或間接限制的措施,一般稱為貿易壁壘或非關稅壁壘。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進口許可證制和進口配額制。

④專利與商標保護。

專利是按法律規定,發明者在一定時間內對其革新、創造發明成果所擁有的權益。專利權是由國家依法給予的一種排他性權利,旨在保護技術發明者的利益。

商標是企業用來標明其商品,與其他人製造銷售的商品有所不同的文字、名稱、記號、圖案,或把上述各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一種標志。商標是一種工業產權,在國際上和國內享有各有關國家的專門法律保護。

⑤價格控制。

價格控制是指某些國家對進口商品實行最低限價的規定。目的是降低進口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能力和減少進口商品的利益,以限制商品進口。

⑥反壟斷法和防止不公平競爭法。

禁止企業之間或者強制他人簽訂限制競爭的壟斷協議;反對大企業公開形成壟斷地位;反對企業在市場上占據控制地位;設置反壟斷執行機構。

⑦行政效率。

當地政府是否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外事制度來協助外商投資建廠,包括是否簡化海關手續、提供市場咨詢以及其他有助於發展的措施。

⑧關稅政策。

國家為保護本國貿易,通過各種關稅來鼓勵出口和限制出口。有時為了外交政策的需要,按國別實行稅率,稱為「關稅壁壘」。

⑨國有化政策。

所謂國有化政策,是指各國對外國投資的政策。如外國人的投資是否歸國有,什麼情況下收歸國有,等等。

(3)社會文化環境。

①教育水平。

一個國家的社會教育水平是與其經濟密切相關的,社會的教育水平決定人們的文化程度。

②語言。

各國、各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必然要給商品銷售帶來困難。銷售者對銷售對象的語言不精通,就無法進行銷售宣傳,也就不會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草率行事還可能引起相反的結果。

③宗教。

一般來說,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影響最大的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或天主教等。

④民族。

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人的穩定的共同體,一般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居住地、共同的經濟生活和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

⑤風俗習慣。

從民俗的角度來說,有的民族對飲食有嚴格的要求。

⑥價值觀念。

價值觀念是一種能明確或含蓄地影響個人和集團對於行為方法和行為目的選擇的基本觀念。價值觀念是一種信仰,它闡明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或者說一種總的偏愛。

Ⅸ 二戰後的印度經濟和政黨和政策和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情況,特點。以個人的觀點

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第八大製造業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正在創造「印度崛起」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8%,但基於印度沉重的人口負擔、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巨額的財政赤字、懸殊的貧富差距、落後的基礎設施、居高不下的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國內種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長存等現實情況分析,這一目標的實現頗為不易。

1.印度國內經濟發展現狀總述

印度經濟自獨立以來到上世紀8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僅為3.5%,80年代提升為5.6%,90年代中期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長率更是超過了中國,達到了創紀錄的10.4%。2004-2005財年第二季度的經濟增長率為6.6%,其中建築業增長率為5.2%,工業增長率為9.3%,第三產業增長率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貿易增長53.5%,較第一季度的24.6%增長了一倍多,外國直接投資則增長26.8%,印度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

(1)第一產業現狀:「綠色革命」使農業增產增收但科技興農仍然任重道遠。

今日的印度已徹底改變了「帶著討飯籃子」的形象,糧食產量從獨立之初的1500萬噸增至2003年的2.2億噸,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糧食產量目標為2.251億噸但由於降雨量下降,產量預計會減少到2.06億噸沖旁。現在印度的許多農產品如大米、小麥、豆類、棉花、甘蔗、茶葉、煙草和黃麻的產量均位居世界前列。這主要歸功於1964年-1970年印度開展的「綠色革命」, 90年代後印度又開展的「白色革命」和「藍色革命」促進了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現在印度正朝著2010年糧食產量翻番的目標前進,預期屆時糧食市場將超凱塵過25,000億盧布。但是客觀來講,印度農業生產率仍然很低,每公頃1.7噸的單位面積糧食產量與2.6噸的世界水平和5噸多的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甚遠。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預算報告中特別強調了要改善農業領域的投資環境,其中包括允許國內農產品出口商免稅進口種子和農用物資等。印度農業發展的關鍵是開墾荒地、選育良種、改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利設施網增加灌溉面積、保證電力供給、提高糧食加工儲藏能力、完善糧食市場流通環節,使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第二產業現狀:新興工業實力漸強,但協調發展不容忽視。

印度現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其中制葯、汽車等領域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業(包括煤炭、石油和電力)發展也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佔全國商品能源消費的40%以上。但是電力供應仍然很緊張,目前印度正在尋求開發以甘蔗渣為原料發電,進一步補充傳統煤炭發電的供不應求。輕工業在印度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其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以上, 主要為紡織工業和食品工業, 其中食糖, 茶葉和紡織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 隨著整個工業的發展, 棉麻紡織、製糖、榨油和制煙等傳統工業的優勢地位正在不斷地讓位於化學、能源、機械和電子等新興工業。

①能源和基礎工業——產量大幅增長,但石油、天然氣仍嚴重短缺。

從總體上看,印度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門類比較齊全,煤儲量近2000億噸,是世界重要產煤國之一。近年來能散孫橡源工業發展較快,可由於缺少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因此總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調查顯示,印度石油資源匱乏,可開采量不足8億噸,按目前開采速度,僅可再開采20年。天然氣儲量不到7000億立方米,也只能維系20多年的開采量,而且天然氣生產中噴發浪費嚴重,效率不高。

②醫葯工業和紡織業——印度製造業的兩個亮點。

印度是非專利葯品生產和出口大國:印度的葯品佔全球葯品銷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裝葯生產國。印度的醫葯工業有2萬個實驗室,醫葯市場規模為53億歐元,其中最大的醫葯企業Glaxo SKB 佔有5.7%的市場份額。

紡織業是印度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行業,其產出佔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萬人就業。

③耐用消費品市場、機械及部件市場——現狀不樂觀但發展潛力大。

雖然印度國內擁有一個由3億中產階級構成的穩定的消費市場,但消費熱潮並沒有啟動,大多數耐用消費品構成買方市場,供大於求。印度的機械產品多為低端產品,重載設備、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紡織和珠寶加工的機械長期依賴進口。但是消費信貸的進一步完善可以促進消費市場的繁榮,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動以建築機械為主的機械及部件市場的發展。

(3)第三產業現狀:印度經濟增長的最大亮點和推動力。

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印度憑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術和英語語言優勢大力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先行帶來了印度軟體、商務處理外包等IT服務業的興旺,促進了印度資本金融市場的發達和旅遊業的繁榮。

① 計,中國輸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務部門——軟體業異軍突起,實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頒布了扶持計算機軟體發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關鍵十一年之間,印度軟體業的年均增長率達45%,2004年這一數字達到了50%。印度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軟體超級大國」,目前有軟體及服務企業近3000家,從業者超過50萬人,其前十家軟體及服務企業的人員規模多在萬人以上,最大的企業已逼近4萬人。企業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羅爾、海得拉巴和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軟體基地的「金三角」。

②資本金融服務部門——開放的金融環境形成了較發達的資本市場。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資本市場,其股票交易種類也是發展中國家中最多的。全國共有78家商業銀行和196家地區農業銀行,分支行6100家;有證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過900家,年新發行股票可籌措650億至700億盧比資金。

③旅遊服務部門——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印度旅遊業在2004年接待外國遊客達337萬人,比2003年增長23.5%,旅遊外匯收入為4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雖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嘯影響但並沒有影響到印度的「旅遊熱」,預測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為世界旅遊市場的中心。

④公共服務部門——基礎設施和文教衛生: 「硬體」、「軟體」一齊抓。

為彌補基礎設施滯後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方針。2010年,至少投入170億美元用於提高國內道路、機場和港口水平,鼓勵外資或私人財團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工程。為了解決印度能源危機,政府積極尋求與沙特、伊朗、俄羅斯等國的能源項目合作,計劃在2015年前每年投資10億美元用於中東、中亞、北非、東南亞和拉美等地區的油氣項目。

教育方面加大經費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視培養和保護高素質科技人才,鼓勵外流人才回歸。醫療衛生方面,通過建立三級醫保網路(保健站-初級保健中心-社區保健中心)改善飲水供應等措施,促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二)印度對外經濟狀況

1.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情況——貿易逆差、外資利用率低

(1)對外貿易方面

盡管印度盧比對美元持續升值, 2004-2005財年前9個月印度出口53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長23%。印度本財年的出口目標是比去年增長16%。印度對外貿易中,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為美國、阿拉伯、中國、中國香港、英國、新加坡、德國、比利時、義大利、法國,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美國、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阿拉伯、英國、德國、日本等。主要出口產品有紡織品、寶石及珠寶、化工產品、石化產品、農漁產品、皮質品、電子產品及地毯等,主要進口產品則有原油、黃金、寶石、鋼鐵、化學產品、機械及電子產品。

(2)外商投資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準的外商投資金額近783億美元,主要投資國家為美國、瑞士、英國、日本、德國、荷蘭和阿曼等,主要投資領域有石油、電力、冶金、食品加工、電訊和飯店旅遊業等。但是資金實際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進一步提高海外企業對印度本地行動電話公司的投資上限,從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對待外資的開放態度已經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國家,國內許多領域,尤其是在大多數基礎設施領域面臨投資不足問題,預計下一步印度會有更廣闊的領域進一步放開。
對外投資方面,按照印度儲備銀行公布的數字,印度2003-2004財年對外投資增加了15億美元,總投資額達到66億美元。

2 中印貿易情況——中方逆差,但經貿合作的潛力巨大。

近10年來,中印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已成為中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印度進口商品主要有鐵礦砂、鉻礦石等。1992年中印邊境貿易恢復,以易貨為主,每年邊貿額約500萬元人民幣。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03年中國同印度貿易總額為75.95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53.6%,其中中方出口額為33.44億美元,進口額為45.51億美元。2004年,中印貿易額達到136億美元。據印方統計,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總額在2002—2003年度印度進口額中,已躍居第3位,僅次於美國及比利時。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額也已位於第6位,僅在美國、阿聯酋、英國、中國香港和德國之後。從中印雙方經貿地位的提升可以預測兩國合作的潛力是巨大的。

二、中國與印度經濟比較

同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與印度,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與相異之處。50年前,兩國都是比較的落後的農業國家,進入21世紀初,兩國都取了長足進步,都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變化。

(一)經濟發展模式:「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

中國當年學的是東亞「四小」模式,通過引進外資,建立強大的、能給為數眾多的農業人口提供工作的工業部門,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粗放式增長。因此,中國正處於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進程中,工業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國正成為「世界的工廠」。

而印度則相反,它重視的是服務業。印度的服務行業在GDP佔50%以上,而工業和農業則分別只佔26%和22.8%。印度想成為「世界辦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勞動起家的發展中國家,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製造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第一波」,那麼,21世紀初期將迎來以服務業打頭陣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國在「第一波」中占盡優勢,印度則在「第二波」中顯示出對中國的壓倒優勢。例如,2003年有2萬美國人的稅表財會統計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萬個稅表被送到印度作財會統計。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條與中國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對外開放時間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開放,而此時與開放初的中國大不一樣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雖然文盲的比例較高,但它卻是一個人才大國。印度政府對高等教育非常重視,從而確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國的地位。印度的大學為印度培養了數量僅次於美國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庫。依靠這些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美、英等國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當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了阻礙作用。印度公路、鐵路、港口、航空、通訊發展滯後,問題重重;印度的電力供應不足,國內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貯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東南部,運輸壓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積世界第二,灌溉面積則高居世界之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二)對外經濟戰略:

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印度從獨立至20世紀70年代末實行的是「進口替代型」政策以保護和發展民族產業,與外界的聯系不密切;至20世紀80年代開始實行「進口替代」與「出口促進」並重的貿易政策;從90年代開始,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印度開始實行「出口導向型」的對外貿易政策。由於印度長期實行保護國內市場的內向型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戰略,對國內市場實行高度保護(由於頻繁實施反傾銷調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銀行認定為貿易壁壘最嚴重的國家),導致印度進出口貿易發展緩慢,長期處於貿易逆差狀態,外貿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也很低,最終影響了印度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則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就致力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實行了外向型經濟。
2004年,印度的雙向貿易總額只有1500億美元,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年份額不到1%,而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所佔份額是5.8%,在世界進口中所佔份額是5.3%。2004年,雙向貿易增長36%,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僅次於美國與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貿易額與GDP之增長70%以上。而印度的貿易額與GDP之比只增長23%。

在吸引外資方面,與印度相比,中國在股權、投資領域、稅收等方面政策優惠得多。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對要大一些。印度由於民族、教派矛盾復雜、政局動盪、議會反對黨力量強大、非政府組織影響大,制約了政府的利用外資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資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20世紀90年代,印度曾嚴格限制外資進入,而現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國,採取一系列優惠措施,在全國范圍內設立約20個經濟特區,招商引資。

近年來,有一些跨國企業工廠轉移到了印度,印度成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發中心。印度的優勢得到了凸現。

1. 人才優勢。不僅是大量的講英語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優勢。印度的國家機器和法律體系在發展中國家顯得相對比較健全、穩定,法律制度比較完善。

在與世界主要大國、國際經濟組織以及區域經濟組織的聯繫上,1997年,印度對APEC21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額的48.0%,依次為歐盟15國(24.7%),北美自由貿易區(20.3%),環印度洋地區合作組織18國(18.9%),海灣合作委員會(7.1%),東盟10國(6.8%),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合作組織,即BIMSTEC-4(4.5%),南亞地區合作組織(4.1%),其中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貿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點

在《邁向2050年》報告中,高盛公司預測印度在未來50年裡,有望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許多學者看好印度未來的發展,他們認為印度的經濟制度與市場結構更能保證長期的發展潛力。

聖雄甘地、建國之父尼赫魯等印度政治家們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現代化的道路。這條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顯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學者認為印度選擇了一條比中國更健康、更持續性的發展路徑。如果說以「硬」為特色的「中國模式」,即中國經濟的增長是由物質基礎設施和製造業的擴張推動的,屬於汗水(inspiration)驅動型;那麼,所謂「印度模式」,就是以「軟」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礎設施與企業家精神(aspiration)來塑造的。中國的經濟實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築物(包括廠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見的,而印度的經濟實力則由它的潛力決定,是軟的。 這里的「軟」既包括技術,也包括廣義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為豪的服務業中,增長最快的是軟體業。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計算機軟體供應國之一,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體出口大國,軟體出口額佔全球市場份額的20%,美國客戶購買的軟體產品有60%是印度製造的。世界經濟論壇2004年3月9日發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術報告》顯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說「軟」只是印度經濟發展的一個象徵,那麼,它的深層次的力量來自於內生體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備的體制演進比較優勢(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從甘地開始,印度經濟上實行的是與前蘇聯不一樣的社會主義,更偏向於像歐洲的那種議會社會主義。拉奧總理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說,印度的經濟發展要走「中間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實行自己的經濟模式」。

印度的金融體系延續了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它的銀行體系有130年歷史,印度銀行多數都是民營銀行,運轉良好,壞帳率很低,整個銀行體制比較健全,具有較佳的國際信譽。股票市場也有百年以上歷史。 孟買的證券交易所世界聞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超過6000家。

印度的市場秩序較好、資源配置以市場為主,支持了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嶄新的企業家精神。國際投資者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擁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產權保護措施和對投資者更友好的競爭體制。如塔倫·凱納(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學院)和黃亞聲(Yasheng Huang,哈佛商學院) 在2003年七八月號的《外交政策》上發表文章——《印度能否超過中國?》。他們在文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一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本國資源的調動。由於印度私營企業發展較快,而且注重自身內部的有機增長,這使得印度對資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擁有發展中國國家獨特的優勢――良好的英語教育、符合國際化的管理等。英語為通用語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響,印度精英教育中國際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擁有一大批國際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夠與歐美國際競爭的跨國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步伐更為堅實。

有學者們認為,經過90年代以來的改革,印度經濟、政治模式開始糅合東亞的特性。正如保羅·克魯格曼指出,中國等東亞國家經濟奇跡得力於資本的極大驅動。最近,印度在這方面也顯示出強勁的勢頭。《金融快報》發表文章稱,印度不僅要大力發展「軟體模式」,同樣也要在吸引外資方面勝出中國。英國科爾尼管理咨詢公司公布的一項2004年度報告顯示,印度已成為僅次於中國、美國之後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四、印度經濟展望:機遇與挑戰並存

對於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長率有不同的預測,分別是7.0%、8.0%、9.0%、10.0%(參見附表),其實現程度受國內經濟條件(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供應情況等)與國際經濟環境(國際油價等)影響。在未來20年,印度將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參見附表)。印度將會在世界技術進口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軟體出口將佔全球軟體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還包括:1)旅遊業;2)信息服務業;3)咨詢管理業;4)瑜珈等緩解壓力的教育與培訓;5)中等技術勞動力出口;6)高技術人員出口等。與世界大國、區域組織的關系方面,主要是「向東看」戰略,將重點加強與東盟等地區組織與大國的經貿關系。

閱讀全文

與印度政治國際營銷環境分析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市慢跑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10
市場營銷安全總結 瀏覽:257
市場營銷部筆試試題 瀏覽:163
市場營銷與銷售推銷廣告的關系 瀏覽:578
娃哈哈廣告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43
食品市場營銷策劃重點 瀏覽:969
諾基亞手機推廣方案 瀏覽:405
言傳身教培訓方案 瀏覽:361
關於品牌和營銷的名言 瀏覽:161
旅遊業中的市場營銷 瀏覽:64
疾控中心新進人員培訓方案 瀏覽:541
市場營銷推銷產品案例 瀏覽:417
市場促銷活動宣傳報道 瀏覽:122
企業營銷方案範文 瀏覽:340
電子商務平台的模式 瀏覽:562
電子商務營銷規劃書 瀏覽:906
中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 瀏覽:914
中糧食品的營銷方案 瀏覽:929
花店節日促銷活動怎麼做 瀏覽:239
社區迎新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