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國內農產品營銷現狀分析

國內農產品營銷現狀分析

發布時間:2023-03-27 05:13:29

① 農業產品怎麼推銷

現代農產品向社區營銷。

1、農業實現產業化與農業實現現代化的步伐在不斷加快,在產業升級與產業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農民千辛萬苦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由於各種原因,經常出現滯銷或者銷路不暢,農民增收存在一定的風險,農民如何讓生產與銷售緊跟發展步伐成為一個現實問題,我們知道標准化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如果出現滯銷的局面,損失是非常巨大的,產品在有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邁進的過程中,怎麼突破銷售困局,怎麼讓我們生產的農產品不愁銷售,是所有研究農業問題人士關心的,下面要闡述的不是農業產業政策與農業現代化建設,而是怎麼樣拓展農產品的銷售,談一些看法。


2、現代農產品的營銷定義:現在農產品基本上延續舊的銷售辦法,以農貿市場為主要源頭,向交易集中的菜市場延伸,超市與社區菜市場結合的銷售思路,農民種菜,商販收購,集市銷售的模式,有些是自己種自己銷售,也有通過合作組織集中采購銷售等存在,所以農產品的銷售本質上思路仍然以政府主導的大市場為主,不斷提出要建設大的貿易市場,建設規模型農產品交易市場,這樣的銷售方式將在很長時間存在,因此,現代農產品的營銷定義有兩個部分。

一是做好渠道流通銷售模式。

二是直接專營銷售模式;第一種模式以政府指導為基礎,另外一種純粹屬於新的商業交易模式,模式的手段各有特長,在不斷豐富交易的基礎上,產品的品質、新技術、特色產品、高價值產品為主要龍頭,逐步滲透的辦法,經營新的思路,來創造農產品新的價值體現。


1、農產品生產經營現狀:

農產品的經營一直關系著兩個家庭,一個是生產家庭,一個是消費家庭,兩個家庭的順利對接才是農產品銷售與經營的關鍵所在,如果生產家庭沒有辦法生產,消費家庭就談不上消費,而消費家庭買不到需要的農產品,生產家庭生產了也賣不出去,兩者互為關系出現的簡單問題,到目前位置,已經變得越來越讓人揪心,本來只要兩個家庭互相需要,那麼經營農產品就不是一件難的事情了。

近年來,政府給了不少的農業項目的支持,可是沒有收獲,為什麼?政府也不知道怎麼辦?道理很簡單,很多國家的錢都打水瓢,為什麼?中間環節有問題,沒有直接用在項目上,中間監督出了問題?農業企業都是農民在做,缺少指導。由於農民他們本身素質有限,所以如何把農產品生產、加工、物流、倉儲、銷售整合一體,成為現代農業的最大問題,現在所謂的農業專家們都知道農業的問題是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可是他們也不知道怎麼銷售,只知道弄大批發市場,弄幾個什麼協會來糊弄農民,農民盲目陷入什麼協會的圈套,導致現在農民增收出現困局。


農業營銷切忌「嫦娥奔月」,農產品銷售的困難很多時候歸結在產品的老化,農產品的結構不配套,大多數是政府主管部門喊出的口號,實際上是無力來突破農產品的營銷困局面,只是想「嫦娥奔月」,而不做營銷與消費市場的研究與突破,抓農民很有手段,但抓銷售就迷惑不前,因為前者可以行政手段,而後者是市場手段,由此,在基本盤面上的指導人員,需要強化一體化的專業人才,主管人員要抓生產更要懂市場,而懂市場遠遠不夠,懂市場的所謂農業專家很多,但需要懂營銷的就很少,因此,兩者或者多者結合,將是關鍵。


2、農產品經營困局有三大因素:

1、人才:農業產品銷售人才很少,也很少有農產品或者農業銷售人才交流,目前在農業產品銷售大部分是一些農民出生,現在有轉型後(初步土地經營升級)的一批人在主導,很難融合現代營銷手段,高級農產品營銷、策劃、銷售為一體的「地面營銷人才」更是難以尋找,這與我們的農業大國格格不入,最多的是研究與政府主管人員,因此,農產品國內營銷人員遠遠不能滿足實際市場消費需求,也就是農戶家庭到消費家庭之間傳播的橋梁被人為阻隔,消費者想知道農產品的信息、質量、品項特點、產地情況、安全情況等等均缺乏對接,依靠農民做不到,依靠政府不精通,只有滿大街丟在那裡,出現兩極分化。

2、產品:在全國有不少農產品接近我們國家最高標准—有機標准,但是標準的使用、建設、管理需要花很多費用,農民承擔不起,所以在當地消化,價格低,出不去,很多特色產品由於缺少標準的支持,上市後價格上不去,競爭就下降,農民賺不到錢,結果就不了了之。農產品的周期性與存儲特點,決定了產品必須要有嚴格的經營時間通道,而時間通道掌握在政府部門,比如標准、運輸、管理、銷售價格等,把很多優質產品浪費在與市場的人為交道裡面,而比如生鮮的農產品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因此農民害怕產品進城市,也是一大問題。


3、市場:純粹的市場是因為我們習慣了對政府主導信息的管理,而全國市場消費階段停留在批發市場,政府的信息來源也在批發市場,並不清楚消費者想吃什麼,怎麼吃,吃的代價、吃的便捷、吃的安全、營養,均不是非常清楚,而批發市場是無法掌握直接的消費信息的,所以存在很多產品雷同,高價值的產品不多,也沒有人去引導消費者去消費什麼樣的農產品,所以市場出現盲目現狀,大量好的農產品消費者不習慣、進不了餐桌,由此影響到農民的生產,結果農產品新品市場萎縮,高價值產品提不上價格,消費者吃不到,兩者又開始對立。


3、那麼如何來做農產品的銷售呢,在管理與經營上,如何把農民的好產品賣出去,提高農民積極性,能夠賺到錢,來繼續推動農產品升級,成為關鍵,而農產品的經營模式成為新農產品銷售突破的關鍵所在。筆者對現代農業營銷的定義裡面提出農產品的直營銷售,成為現代農業營銷的突破口,確定什麼樣的銷售,如何才能滿足廣大消費家庭的實際需求,才是營銷思路的延續,我們把消費家庭的分類,就可以看出農產品採取什麼樣的銷售模式,基本上城市消費家庭分為3個類型,一個是工薪消費階層,一個是年輕白領族與高退休階層,一個是小康階層,三個階層所消費的農產品完全不一樣,也很具有代表性,而大多數農產品是不分消費家庭的,愛誰買就賣,因此管理與經營費用增加,損耗非常大,作為農民的銷售路數不對,就形成惡性循環。

4、按照三個階層的消費不同,工薪消費階層主要消費一般的農產品,也就是常規產品,追求便宜與實惠,大部分銷售在農貿市場(菜市場),消費為常規的無公害產品,以限制高農殘為主要產品,價格比較優惠量大。年輕白領族與高退休階層,消費一般以上的產品,追求產品的營養與外觀,追求產品的時尚性,比較喜歡凈的農產品,價格比普通農產品價格稍高影響不大,比如綠色食品,大棚種植的反季節時令農產品等,追求新鮮,喜歡在超市消費,干凈。另外小康階層的消費者要求比較高,追尋特別的農產品,享受時尚的同時,追求高檔,比如出口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等,市場上少見,所以追求安全、營養、高價值是他們的目標。


5、根據不同的消費目標,制訂不同農產品的銷售方式,才是農產品現階段提升的有效辦法,一般無公害農產品的銷售由於成本問題,可以在統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交易,在各社區的菜市場進行銷售,而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可以在社區根據專營銷售模式,為自己的產品進行宣傳與推廣,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對接消費家庭,提升產品的銷售方法,也建立可以銷售的周年化生產計劃,這樣的專營銷售模式將大大拓寬銷售基層面積,不至於產品生產以後不知道怎麼辦,同樣有利於農產品市場的多樣化良性發展。

6、綠色與有機農產品直營的10大銷售策略:

1、配送策略:市場特定的消費對象,城市在不斷擴大,買農產品越來越不方便,特別是安全營養的農產品,因此很多家庭需要有這樣的配送渠道,有品質保證的配送渠道,這樣的享受,可以體會配送帶來高效便捷的銷售服務,做好消費家庭的資料庫銷售目標,建立龐大穩定的銷售體系,成就現代消費觀念在農產品銷售上的突破,也是新的嘗試。配送不僅僅是將所需要的農產品送到消費家庭,而是要建立一個消費管道,這個管道包括先進的電子商務、電話、店面等互相配合,協調運行。

2、免費體驗策略:把農產品的優、劣完整體現在消費者面前,通過對產品的觀、聞、品、驗等手段,讓消費者明白什麼樣的產品符合自己的需求,這樣將大大拉近消費者的感官識別,從而建立牢固的產品信任感,促進產品的就地就時消費。體驗策略運用的產品非常重要,貨真價實是體驗的關鍵。

3、教育服務策略:社區服務是銷售模式的通常做法,一般是依靠社區的組織關系來進行農產品的教育與消費,通過對物業、居委會的聯合,把社區教育與服務的關系建立起來,通過對產品的橋梁作用,把農業的場景從生產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全過程演繹,使消費者明白農產品怎麼生產、加工、運輸到消費者手中的,通過怎麼樣的質量檢驗保證品質,互相共融,保證常年的農產品供應,建立良好的供應關系與渠道,提高信任度,也服務當先,做好教育消費的引導工作。


4、引導對比策略:農產品的銷售最好的辦法,就是對比,對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觀望,看外觀;品嘗,嘗品質;比較價格、重量、產地、顏色、品牌等,通過對比手法,強調產品的實質,引導消費者使用產品的諸多好處,消費者通過觀望、嘗試到消費的過程全部是引導出來的,因此,引導消費策略是農產品銷售的重要環節,並不需要廣告來扶持。

5、公眾公益策略:農產品走公益的策略也很重要,比如與體育結合,現在流行奧運生產的農產品很吃香,還有會議、旅行、餐飲等諸多公益活動的切入,很多活動把農產品介入進去,提高知名度,這樣可以大范圍在各種渠道進行銷售,農產品品牌建設也可以迅速提高。

6、小范圍團購策略:農產品做團購優勢很大,家庭廚房的所有食品均可以做成禮品銷售,通過對農產品的包裝與貼牌,把簡單的一種農產品包裝成消費時尚的禮品包裝,特別是水產、水果、糧油、蛋等等,小范圍的團購就是在一定有效的單位裡面,包括機關食堂、各辦事機構、單位等,由於我們國家節日特別多,所以節慶農產品禮品銷售將異常火暴。

7、社區活動推廣策略:社區推廣活動歷來是農產品銷售的好渠道,也是宣傳的最好陣地,社區活動主要要貼近消費家庭的實際需求,比如贈送廚房用具,把活動按照社區的特點安排開來,小區設攤、節日活動慶祝、社區組織活動介入等等,長期不停的搞,把社區當作產品宣傳的一塊陣地,效果非凡。

8、單位合作推廣策略:單位合作的優勢很明顯,農產品需要走量才好,與單位的合作將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單位配送與單位效益掛鉤,機關食堂與單位食堂合作,有效提高產品的使用效果。

9、個體直銷策略:農產品在各地可以與當地的社區便利店有效結合起來,比如水站、洗衣店、小賣部、茶樓、社區會所等等,通過對接,把農產品的信息發布出去,這樣大大加快產品的直接銷售。

10、媒體網路廣告策略:在網路上進行產品宣傳將越來越流行,什麼樣的產品均可以在網上找到,網路重點介紹產品的生產、銷售過程,重點突出產品的營養價值,什麼樣的消費者適應,有什麼好處,吃了後能對身體有什麼改變等,這樣的宣傳在網上越流行,產品的知名度就越高,越能夠與消費家庭融合。必要的時候可以利用電視與報紙傳媒結合起來,加快農產品的現代化營銷步伐。

現代農產品營銷要放開思路,結合成熟的消費觀念,把營銷的步子邁開,從產品的立項上就要把產品的營銷成本計算進去,而不是光光是生產成本,將來農產品的銷售重點分為四個環節: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倉儲、銷售渠道四個部分,而核心的是把好產品通過合理的銷售渠道,把產品傳輸到消費家庭,傳輸到餐桌上,因此,一個農產品的整條連接要考慮生產的現代化,還要考慮營銷的現代化,從田間地頭要餐桌的每一個過程都不能忽視。


從目前來看,農產品生產與技術方面沒有多少問題,主要是考慮環境與農產品的關系,重點在營銷上面,現代農產品的營銷要照顧消費習慣、消費心理、消費潛力、消費心態等諸多方面,要從小商小販的心態里走出來,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農產品營銷模式與銷售通路,建立農產品身份證制度以外,需要建立農產品消費家庭的識別系統,逐步建立可以穩定發展的高效農業銷售體系,這樣,任何產品的升級換代將不存在風險,只有市場有保障,產品才有出路,農業現代化才有依靠。

② 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現狀

是什麼? 現在,農產品網路營銷發展迅速,更多的農民和企業開始採用網路平台來銷售他們的產品。電子商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淘寶網、京東網等B2C電子商務網站,以及交易市場、電子商務服務平台等B2B實體電子商務網站。此外,推出的新網路營銷模式有農產品電商網站,以及農場直銷等,共同為消費者提供滿意的農特產品。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注重產品精挑細選、信息公開透明、價格合理公平、服務周到貼心。

③ 水果類農產品營銷現狀

水果類農產品營銷現狀是互聯網營銷模式。根據查詢公開信息顯示,互穗稿聯巧族核網營孝掘銷模式是一種新興起的營銷手段,包括農產品電子商務,社群營銷,新媒體營銷等多種手段,具體有產地直銷、生鮮水果O2O等方式。

④ 當前農產品物流營銷有哪些特點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研究
摘要:相對落後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一直是制約我國農產品市場快速發展的瓶頸。與國外農產品流通渠道相比,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還存在諸多的弊端。在目前條件下,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行的績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從渠道關系、參與主體、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手段)、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等層面進行創新,這是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154(2009)02—0016—07

農產品流通渠道體系的建設無疑是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之一。長久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在「大工業、小農業」二元經濟結構內如何激活農產品流通發展的難題。主要表現為農業、農民、農村對市場的不適應和制度、政策建設的落後(夏春玉,2005)。在目前條件下,要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運行的績效,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關鍵是要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進行創新,而創新從哪些層面展開,這是發展我國農產品流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國內外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的現狀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是指農產品從生產者向最終消費者轉移過程中所採取的流通方式或組織方式,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渠道結構、參與主體、成員關系、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支撐體系等。迄今為止,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的演變:農產品運銷階段一分銷商銷售為主階段一垂直一體化渠道階段一以顧客為中心的渠道階段一渠道整合階段(孫劍、李崇光,2003)。從世界和我國范圍來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呈現出如下的類型和特點。

(一)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類型與特點
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的形成,受各國社會體制、農業生產、經濟發展水平等的影響。迄今為止。世界農產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三種模式:東亞模式、西歐模式與北美模式(見表1)。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類型與特點
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借鑒和吸納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現出較強的中國特色。我國目前現存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主要有「農戶+批發商」模式;「農戶+龍頭企業」模式;「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農戶+供應商+超市」模式(趙一夫、任愛榮,2007)。各模式表現出不同的流通效率、渠道結構、穩定性等特點。
但總的來看,我國農產品渠道模式呈現出「權力不平衡性」和「結構不對稱性」,渠道權力嚴重向龍頭企業傾斜,農戶談判能力弱,利益受不到保障;渠道結構呈現出「兩端小中間大」的不對稱性,農戶和零售終端規模小,中間流通環節紛雜,造成流通不暢,效率低下。由於「權力不平衡性」和「結構不對稱性」,又導致「關系不穩定」,表現為違約率高。對比我國與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可以發現,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還相當不完善,存在諸多的弊端,主要表現為流通成本高、渠道關系不穩定、上游參與主體力量薄弱、流通業態單一、流通技術不發達、政府政策支撐體系欠缺、流通效率低下等(表2),這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亟待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進行變革和創新。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

近年來,在借鑒國外農產品流通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我國學術界和實踐界在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方面作了大量的有意義的探討。
袁華(2005)提出了構建以合作組織為紐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張闖,夏春玉(2005)認為提高農產品流通渠道穩定性及效率有賴於農產品流通合作社規模與實力的壯大、農戶組織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政府的互補性制度安排。熊湘輝,白彥平(2006)認為,創新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應該從加強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易條件;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革新農產品流通市場的交易方式;提高市場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等方面入手。周發明(2007)認為,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體系必須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依託,提高農產品營銷的組織化程度,推進農產品品牌經營戰略,完善批發市場、構建農產品新型營銷體系,大力推進農產品零售業態和交易方式的變革。張希穎,榪海霞(2007)提出了基於第三方物流的農產品連鎖經營模式。王新利,李世武(2008)提出了渠道結構信息化、主體組織化及聯盟化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思路。
以上這些探討為我們進行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創新提供了廣闊的思路和深厚基礎,但是學者們對這些探索大都是基於某一視角而論,沒有形成一套較為系統的體系。筆者認為,模式創新應該站在現有模式基礎上,發現優點和不足進而進行創新。因此,筆者認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應該針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存在諸多的弊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進行:渠道關系層面、參與主體層面、流通業態層面、流通技術/手段層面、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層面(圖1)。

(一)渠道關系創新
迄今為止,渠道理論研究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以效率和效益為重心一以權力和沖突為重心一以關系和聯盟為重心的演變。而以關系和聯盟為重心正是渠道關系學派研究的重點,渠道關系是指一條渠道中共同做生意的各成員之間的交往狀態和合作深度,根據業務關系合作的深度,可將渠道關系分為交易型關系,合作關系,夥伴關系和聯盟關系(卜妙金,2001)。而「聯盟關系」正成為渠道模式創新的新著力點。因此,筆者認為,從關系層面對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進行創新主要是建立農產品渠道聯盟。從構建渠道聯盟視角來看,除了發展渠道縱向聯盟,還應該注重發展渠道橫向聯盟。根據我國農業現實,筆者認為,可考慮從資源優勢的角度發揮三個聯盟主體(農戶、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尤其是龍頭企業的核心作用。農產品渠道聯盟模式主要應涵蓋生產、加工、流通三方面的內容。

1 合作社(協會)指導下的農戶生產聯盟。這種聯盟模式主要是以農戶間共通性和互補性資源,建構產業群聚體系,整合農戶間專業化技能、信息和生產設施等關鍵性資源,以一致性的定位,推動農產品生產技術化和規模化,實質上屬於橫向渠道聯盟(圖2)。比如,蔬菜聯盟、水果聯盟、穀物聯盟、西瓜聯盟等。他們採取共同采購種苗、共同育苗、共同租地、共同采購農葯、肥料、飼料、共同采購耕耘機與車輛進行農產品生產。因為農戶的分散性和弱組織性,這種聯盟應在合作社或者其他農業協會的指導下,遵循積極引導、操作透明,農戶自願的原則進行。
2 加工企業主導下的企業加工聯盟。基於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可考慮利用「龍頭」加工企業農業生產技術和食品加工優勢,通過建立「企業加工聯盟體」,實現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等戰略目標。這種聯盟縱橫模式都存在(圖3),但主要應該發展橫向聯盟(圖3的虛線矩形部分)。橫向模式的內容通常包括:共同采購包裝設備、共同采購紙箱、共同采購冷藏設備、包裝設備交換使用、冷藏設備交換使用、產品銷售搭配、共同分級包裝、共同冷 藏或使用倉庫等(陳貽設,2003)。
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有:(1)企業間加強合作,發展具市場導向、市場差異化及具外銷潛力、新鮮優勢、特殊效益的農產品進入市場,通過同業與異業聯盟,以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2)扶植小型農村加工企業,推動產地品牌、通路的共同營銷和建設,可採取以大區域(如縣級以上)來建立共同品牌,組建農產品加工中心,建立網路化、立體化的農產品加工聯盟體系。(3)共同建立本身不具生產優勢的境外原料供應聯盟體系,降低成本,維持加工原料的穩定供應。

3 營銷企業主導下的流通聯盟。流通聯盟是通過廣泛建立農產品的各種國內外營銷通路,與同業或異業營銷企業進行聯盟,主要目的是整合農產品之間(縱向)以及農產品與其他產品之間(橫向)的流通渠道,建立快速、高效、穩定的農產品配銷體系(圖4虛線矩形部分)。
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有:(1)整合營銷企業的物流設施及通路資源,通過同業聯盟建立專業、高效及具規模效應的現代化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聯合組建或借用第三方物流)。(2)與其他非農企業異業聯盟,建立農產品運銷公司或區域物流中心,進行農產品共同配送,盤活流通。(3)通過打造農產品加工配送基地、高效的物流配送體系和規范的連鎖經營體系,建立與實施具有「扁平化、集中化、強控制、高效率」特點的「生產者一加工配送中心一農產品銷售集團連鎖店一消費者」新型渠道模式(陳曉群、冉春娥,2007)。(4)建構農業產銷信息網,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化,建立具JIT模式的農產品產銷聯盟,實現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網路化、高效化(何廷玲、夏文匯,2005)。

4 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構建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可使農產品從分散的農戶通過超市(賣場)直接到達消費者手中,減少了中間環節,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控制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但由於超市(賣場)在我國農產品物流中占的比例還比較低,物流配送中心、標准化生產基地缺乏,因此,超市(賣場)主導下的縱向直銷聯盟重點應集中在物流配送中心、標准化生產基地的建設上(圖5)。
可採取的策略有:(1)在超市、量販店設立品牌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專櫃。(2)扶植農業大戶和大型超市(賣場)直接建立渠道戰略合作關系,強化對超市(賣場)的新鮮農產品供應。(3)嘗試在較小型超市間建立聯合物流配送中心(聯合組建或借用第三方物流),進行統一采購,同時讓聯合物流配送中心牽頭與農戶建立標准化生產基地。

(二)渠道參與主體創新
我國農產品流通的突出問題之一是流通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這種低組織化程度尤其以農戶組織化程度低最為明顯。這種低組織化程度造成市場信息搜尋成本高,交易費用高,承擔經營風險的能力低。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營銷主體必須具有一定的組織化程度。周發明(2007)曾指出「只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才能成為中國農產品營銷的最重要的主體」。但低組織化程度不僅僅在農戶端,在龍頭企業和經銷商身上也有體現。「農產品加工企業由於規模小、技術弱以及人才缺乏等原因,也不能很好地加工農產品,導致農產品增值有限且不能使顧客滿意」(王新利、李世武,2008)。因此,渠道參與主體創新應該從農戶、龍頭企業和經銷商三方面進行。
1 農戶組織化。主要手段一是可通過共同購買、共同銷售、技術與服務共享等實現聯合;二是通過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努力增強其規模與實力,發揮流通主體作用。比如,可以組建上文所說的「農戶生產聯盟」,還可以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服務職能,利用龍頭企業的牽動作用發揮專業學會、協會、村級基層組織和鄉土能人的作用來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張紅宇(2007)提出了六種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模式,分別是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現代公司制企業模式,傳統農村合作組織的改造轉型模式,社區性集體經濟組織模式,生產服務的組織化提供模式。郭紅(2007)提出了兩種適用於不同的產業水平的農村科技專業合作組織模式——「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和「研究機構+支部+專合組織」模式——來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
2 龍頭企業規模化。當前,我國現有的龍頭企業一般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可通過對龍頭企業內部相關業務重組,抓精放弱,使企業經營自己的強項;對弱小的企業應予以合並,擴大企業的覆蓋面和業務范圍;對正在發展且企業規模和實力一般的企業要積極促其聯合,不僅增大規模更重要的是提升競爭力(王新利、李世武,2008)。張希穎、榪海霞(2007)也指出,農產品流通渠道創新的關鍵之一就是要加快國有農業流通企業改組改制。鼓勵優質企業,以優質資產為紐帶,通過市場機制和政策引導,實現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聯合重組,鼓勵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制資本以及外資等國內外各種資本參與流通企業改組改造。
3 經銷商品牌化。由於流通發展的滯後,我國現有的關於農產品的經銷商數量多、規模小並且競爭力低,因此,可通過支持大型農產品經銷商採用參股、控股、承包、兼並、收、託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幫助這些企業實現規模擴張,使之盡快成為擁有自主品牌、競爭能力強、帶動作用強的大型農產品分銷集團。

(三)流通業態創新
商務部在《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發展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業態,努力提高連鎖超市、便利店、大型綜合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中農產品的經營規模。因此,流通業態的創新成為建設農村市場體系的關鍵。筆者認為,流通業態創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 經營「連鎖化」。農產品連鎖經營是目前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最重要途徑之一。開展連鎖經營,首先要積極培育農產品連鎖經營主體,可結合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情況,培育連鎖經營主體。其次要鼓勵龍頭企業發展連鎖經營。依託農業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生產基地和農戶,有品牌、有市場的良好條件,引導它們通過開設直銷店、連鎖店等形式,不斷壯大連鎖網路,將更多的名特優新農產品推向市場,打響企業品牌。再次要積極推進工商企業投資農產品連鎖經營,引導相同業態或經營內容相近企業,通過兼並、聯合、合作等方式,進行資產與業務重組,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業務,帶動連鎖經營實現低成本擴張和跨地區發展。一些企業已經在此方面開展了有益的嘗試。比如,「江蘇蘇果」超市陸續進入農產品銷售領域,涌現出三種比較成功的連鎖經營模式:一是無錫的「天惠連鎖超市+批發市場+基地+保險承諾」;二是鎮江的「萬方連鎖超市+基地」;三是鹽城的「放心糧油專賣連鎖店+加工企業+基地」(張希穎、禡海霞,2007)。
2 銷售「超市化」。農產品銷售「超市化」是農產品進人品牌競爭階段的標志。農產品銷售超市化的實質,就是商業企業從流通領越向農產品生產領域滲透和擴張,融入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以現代流通業作為引導,更好地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而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超市化不僅能提升市場品位,吸引更多消 費者,而且有利於引導農業生產按照消費需求組織生產,調整結構,提高品質,克服農副產品生產的盲目性,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3 配送「集中化」。配送「集中化」就是要求農產品流通施行以「物流中心」為連接紐帶的一體化渠道模式。「由於物流中心一般具有較大的規模與物流能力,一般可以同時為多個上游環節及下游環節提供物流服務,所以通過物流中心聯結供應鏈上下游環節,能夠大大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效率」(汪旭暉,2008),形成一定的綜合效應和規模效應,進而促進農產品物流向一體化、集約化的發展,最後形成一個社會化的高效農產品物流體系(張文松、王樹祥,2006)。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有實力的零售連鎖企業已經擁有或正在組建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如上海聯華、江蘇蘇果。

(四)流通技術/手段創新
業態的創新必須以流通技術/手段創新作為支撐,它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技術保證。筆者認為,流通技術/手段創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物流體系創新。營銷渠道的高效率需要物流系統的高效率作支撐,「實現物流系統高效率必須把傳統的物流途徑簡化為由生產者經配送中心到達零售終端」(周發明,2007)。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農產品物流成本,減少流通損耗,提高流通績效。而我國農產品物流成本相對農業發達國家還偏高。據統計,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達25%-3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蔬果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下,美國蔬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方昕,2002)。
因此,物流體系的創新應該圍繞著建立能夠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的現代物流體系來進行。具體策略有:
(1)樹立和加強現代物流意識,現代物流不僅僅是運輸,更是信息化,標准化,全程化,一體化的服務。
(2)積極實施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可以減輕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負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集中精力於自己的核心業務;能夠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節約交易費用。而農產品生產經營通過實施第三方物流能夠給其帶來規模的擴大,有利於其提高市場佔有率,增加利潤(張希穎、榪海霞,2007)。
(3)抓好農產品物流的標准化體系建設。在物流用語、計量標准、技術標准、數據傳輸標准、物流作業和服務標准等方面,不僅要結合WTO規則,制訂能夠與國際同行業接軌的標准,而且要強化應用。
(4)開展物流共同化業務。物流共同化是企業之間通過由物流聯盟(Logistics allianoe)等方式來處理營運中有關物品流通(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業務。共同化能夠達到降低經營成本、擴大服務范圍、提升經營能力和內容的作用。共同化可通過企業間共組物流體系,或共享物流專長(如專業人力、知識及技術,及其廣布的據點和設施)等方式來實現,具體形式諸如策略聯盟、夥伴關系、中心衛星工廠制度、物流外包等。
2 交易方式創新。農產品交易方式創新要求在農產品領域逐漸採用拍賣、倉單、遠程合約、期貨等交易方式(周發明,2007),積極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具體策略有:
(1)擴大農產品拍賣制度的試驗試點。在條件基本具備的地方尤其是銷地批發市場逐步嘗試採用拍賣、合約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對於拍賣設施不完備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暫時採取傳統的叫價方式;而對於檔次高、標准化和規格化程度高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可以開展電腦拍賣的試點(汪旭輝,2005)。在這方面深圳「布吉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鑒。
(2)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期貨交易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利於農產品的價格發現,有助於穩定農產品價格和價格預期。但期貨交易對農產品本身、制度、設施等要求較高,大力推廣仍有局限。謝勇模(2006)根據我國目前的農戶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小、市場能力不足、並不具備直接利用期貨市場的能力和條件,提出了通過合作社把農戶和期貨結合的「期貨合作社」構想。他認為可以考慮兩種主要的期貨合作社模式。一是「企農聯合型期貨合作社」。農戶組建或參加合作社,合作組織代表農戶與訂單企業簽訂訂單合同,由於可以利用期貨市場來歸避風險,合作社的建立既能維護農民的利益又降低了企業與農戶的交易成本,從而穩定了流通渠道關系,實現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三方共贏。二是「信農互動型期貨合作社」。信貸機構根據農戶與合作社簽訂的期貨銷售協議向合作社提供一定比例貸款,合作社以這筆貸款開展資金互助,放大資金需求,聯結更多農戶進入合作社,同時解決信貸機構面對分散的農戶提供小額貸款運行成本高的問題。
(3)積極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從而形成信息商務化、數字化,可以將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諸環節有機地結合到一起,解決了農業生產與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可以幫助農產品經營者科學決策,合理的安排生產,利用電子商務技術改造傳統經濟下的流通過程,形成由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組成的並以信息流為核心全新的流通流程,可有效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比如有些涉農企業已經實施了諸如綜合性第三方電子市場、專業性第三方電子市場、B2B電子市場、(B+C)2B電子市場模式,取得了比較大的成功。但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需通過培養農村電子商務人才,加快信息設施建設,建立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建立安全可靠的支付體制等措施來保證。

(五)政府政策支撐體系創新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中,政府主要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政府非市場化手段盛行。因此,政府應該轉變職能,變「管理者」為「服務者」,為農產品流通提供服務平台和政策保障。

1 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的信息化建設。政府要建立快速、准確、有效的農產品信息傳播網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發布制度,並建立信息中介組織;加強農村信息市場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監控問題探索機制,識別真假信息;大力培訓農村信息化管理人才。
2 轉變對農產品流通主體支持方式。對農產品龍頭企業而言,要將支持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實現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出口創匯、產業升級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等方面,轉到發揮其對農戶、特別是中小型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作用上。財政支持要取消無償支持的方式,改為全部通過貼息,或建立擔保基金的方式進行。對農合組織,要加大對其在財稅、信貸方面的支持力度。比如稅收減免、政策優惠、專項資金支持、信貸支持等。
3 完善農產品流通立法。國家要盡快出台《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農產品公平交易法》等法律法規,使農產品流通步入健全的法制軌道。中央和地方應制訂和嚴格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機構,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信息公開發布制和不合格農產品就地銷毀制度,保證農產品「依法」流通和「安全」流通。

三、結語

農產品流通渠道模式變革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渠道的完善與否,將直接影響到農產品流通的成本與效率,進而影響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因此,進行流通渠道的變革和創新將會為農產品流通效率的提高注入新的動力。渠道關系、參與主體、流通業態、流通技術/手段和政府政策支撐體系的創新也許能為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變革提供新的視角。

另外,團IDC網上有許多產品團購,便宜有口碑

⑤ 農產品營銷渠道的現狀

從上世紀8O年代開始,我國著手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統購統銷的農產品流通體系進行市場化改革,本著「多渠道、少環節」的原則,大力培育新的農產品營銷渠道組織體系,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一個與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以農民家庭為單位相對應的「小生產、大市場」為特徵的,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形式、多條流通渠道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格局。目前,我國農產品上規模的批發市場有4000多家以上,加上遍布城鄉的農貿市場和各類超市,形成了龐大的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如圖)。但整個農產品渠道體系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產品標准化程度低。產品是渠道流通的基礎,高質量、標准化的產品對整個農產品的流通意義非常重大。農產品的生產離不開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這就決定了農產品不能像工業生產那樣集中在一個較小的空間范圍里,因此農業的生產往往非常分散,而分散的種植又使得其規模相對較小,難以集中,信息相當分散。同時,農產品作為一種非加工產品,外形尺寸和內在的品質很難統一,更難進行人工控制,使得種植實現標准化非常困難。
2.渠道過長。典型的農產品營銷渠道是從生產者(廣大農民)開始,然後把農產品賣給產地的批發商,很多批發商本身承擔著物流商的功能,然後再把農產品批發給銷地的批發商,再批發給各類農貿市場的零售商,最後才轉移給最終的消費者。一般要經過4~5級渠道長度。過長的渠道,帶來了很多的問題,首先,農產品的整個流通時間過長,這造成了很多生鮮和水果類農產品在流通的過程中變質和損耗;其次,價格差異及變化更大,從初級生產者到最終的消費者的價格差異由於流通渠道過長,差異往往非常大,甚至能達到好幾倍。而且,由於渠道過長,對各級市場的價格行情變化就不能很好掌握,造成價格變化很大:最後,農產品的信息流不暢,由於渠道過長,相關利益群體過多,很多農產品的供需信息流通不暢,造成了整個渠道效率不高。
3.初級農產品缺乏品牌建設。整體上來講,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幾乎沒有品牌意識,無論是從管理還是廣告宣傳上都是如此。有資料顯示,湖南省湘西州農產品加工企業主要以糧食、茶葉、獼猴桃、水果、煙葉、中葯材為主,其中僅有4個湖南省著名商標、3個湖南省名牌產品,獲得各類認證的企業有14戶,與科研院所建技術研發機構的有6戶。同時兼有其他的名牌農產品68件,僅佔全州商標總數的13左右。這些大都是地區性的名牌,或者進一步說是著名土特產,還沒有達到品牌的基本要求,更不用說知名品牌。
從國內市場來說,長期以來,「重數量輕質量」的經營意識根深蒂固,特別是一些小零售店內的農產品,基本都是從傳統手工作坊製造出來的,根本沒有什麼質量和技術要求,只注意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去對品牌有什麼特殊的注意。不少人認為,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後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間地頭的產品就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如果誰買個豆角還要看品牌就會成為人們嘲笑或議論的話題。這些都已經在無形之中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實力。如山東省的蔬菜產量很大而且質量很好,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但在大都市的超級市場上很難看到身帶條形碼的山東品牌蔬菜,而只能在農貿市場銷售。山東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但在國外市場上很難看到中國山東標識的蔬菜,我們只能給國外商人提供初級產品,然後貼上他們的商標銷售,處於「為人作嫁衣」的窘境。
4.農產品同質性強,品牌很難差異化。便於消費者識別商品的出處並同競爭對手的產品區別開來是品牌經營最基本的作用,是生產經營者給自己的產品賦予品牌的出發點。現在市場上,特別是在城市的超級市場中有眾多的同類農產品,雖然是由不同的生產者生產的,消費者在購買農產品的時候,往往很難分辨出兩種同類產品的區別。
現在一些地方開始注意農產品注冊,但多數缺乏地域特點,往往是別人注冊什麼商標,自己也跟著注冊什麼商標,沒有發揮自己當地產品的特點,這種「跟風」效應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重復性競爭。造成了「一種特色產品,多個注冊商標」的分散局面。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同農產品的品質差異相距甚遠,即使有兩種品牌的農產品都能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標准,甚至符合綠色食品標准,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品質差異,如風味、質地、口感等。這些差異是消費者無法用肉眼識別的,消費者也不可能在購買之前都親口嘗一嘗。所以,消費者就需要有容易識別的標志,這一標志只能是品牌。中國很多生產者對於如何提高產品品質根本無嚴格意義上的實質性舉措。生產方式仍然沿襲以往的散戶經營,化肥、農葯的使用仍無標准可言,產品上市也沒有什麼包裝。這類品牌且不說是否符合健康環保標准,單外表就讓人無法識別,只能憑商販口裡的大聲吆喝,不要說走出國門賺取外匯,就是在國內,這類產品的市場前景也讓人擔憂?。
5.營銷渠道參與成員過多。農產品的渠道參與人員包括數量非常龐大的各類生產者和各類消費者,並且還包括銜接兩類成員的各類中間商,目前我國的農產品中問商主要以私人和個體的為主,規模小、實力弱。這些過多和過散的渠道參與成員對農產品的規模經濟和范疇經濟的形成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且由於參與成員過多,造成了利益的重新分配、農產品信息的過濾、地區保護主義等相關問題的存在。
6.渠道組織功能不健全。當前以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為主導的營銷渠道體系雖然在農產品的集散、銷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不能有效解決產銷環節中存在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產品生產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式的小規模生產,菜田面積小,種植品種多,基本是手工操作,而農產品在大中城市的消費又有集中性的特點。如何將分散的、小批量的農產品集中起來,多數城市尚未很好解決。另外,已建立的批發市場無論從市場設施、交易方式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離農產品營銷渠道體系的現代化還有一定的差距。以上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農產品流通的速度和質量。
7.流通半徑過小。我國農產品銷售呈現出很強的地域限制,以產地批發市場為例,大多數農產品在產地附近銷售,產品外銷到銷地的數量及比重有限,時常出現農產品產地過剩銷地短缺的尷尬局面。農產品區域流通不足,導致一到農產品上市季節,大批農產品集聚在產地附近外銷不出去,造成產地農產品供過於求,出現滯銷困局。營銷渠道的暢通和高效可以有效保證農產品供求關系的基本平衡,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使我國農業生產保持穩定平衡。
8.錯誤地認為綠色產品名牌認證會增加生產成本。隨著消費者健康消費觀念的增強,綠色品牌農產品以鮮明的形象和安全的品質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我們把實施品牌戰略和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創建和宣傳綠色品牌,使消費者感到物有所值,成為固定消費群,增強優質綠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也有不少企業對綠色健康的品牌認識不足,在思想上不夠重視,創農業名牌的措施不夠得力,並且擔心名牌產品認證會增加生產成本。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綠色產品名牌認證工作,在我國雖已開始推行,但還處在試行和扶持階段,認證的費用是相當低的;況且,這點費用比起獲得認證後取得的顯著效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

⑥ 農產品市場營銷現狀是什麼啊~~~~~急用啊~~~`

縱觀現今的品牌大世界,都是以工業品的品牌居多,農產品的品牌數量少的可憐,更不用說是名牌農產品,農產品品牌成為被人「忘的角落」。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與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不強有關。

農產品的生產者品牌意識淡薄,無論是從管理還是廣告宣傳上都是如此。從國內市場來說,我國農產品零售交易主要發生在城市交易市場,在長期的經營意識中形成「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存在,加之傳統的單個家庭的生產方式的影響,對農產品的生產者來說,缺少「工廠」觀念熏陶,品牌意識很淡薄。這種落後的觀念不僅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銷售,形成「賣難」的局面,而且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外銷,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現在已經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實力。如山東省的蔬菜產量很大而且質量很好,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暢銷大江南北,但在大都市的超級市場上很難看到身帶條形碼的山東品牌蔬菜,而只能在農貿市場銷售。山東蔬菜的出口量也很大,大部分出口到日本、韓國,但在國外市場上很難看到中國山東標識的蔬菜,我們只能給國外商人提供初級產品,然後貼上他們的商標銷售,處於「為人作嫁衣裳」窘境。在農產品的宣傳上更是老套的做法,只突出地域特色,而不突出品牌形象。

消費者在選擇農產品是品牌意識淡薄,沒有高的品牌要求。無論是在自由市場還是超級市場,顧客只注意蔬菜、水果等產品的新鮮度,很少去對品牌有什麼特殊的注意,而對一些農產品的再加工、深加工品卻表現出強烈的品牌意識,如飲料、燒烤食品、肉類製品、乳製品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只有進入工廠經過生產工藝加工後的產品才是真正的「商品」,而在田間地頭「生產」的產品就沒有那麼多的要求,如果誰買個土豆還要看品牌就會成為人們嘲笑或議論的話題,這說明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牌意識也淡薄。

二、農產品品牌創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在加入WTO之前,國外的許多農產品比如水果等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加入WTO 後,由於關稅降低等方面的因素,國外農產品會更多地進入中國市場。統計表明,國外農產品的價格遠遠高於國內的同類產品。從價格比較來看,進口水果的價格比國產的水果價格要高出3-7倍,而再從兩類水果的內含質量來看,相差無幾,甚至某些指標如維生素C的含量國產富士蘋果還遠遠高於進口蛇果。這種現象不能不讓我們深思。除了某些品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賣的其實就是一個品牌!國外一些優質高檔農產品通過品牌營銷,以相當好的價格在我國農產品市場獲得了好銷路。比如水果方面的「騎士」橙、「都樂」菠蘿、「奇昆樂」香蕉等。因此,面對WTO農產品品牌的創立十分有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下,消費者是上帝,他們有自己的偏好,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而品牌是消費者識別產品品質的最重要標志。隨著農業科學的技術的飛速發展,不要說不同產品的品質差異相距甚遠,即使同樣類型的農產品,如大米,盡管都能達到國家相關的質量標准,甚至符合綠色食品標准,但在風味、質地、口感等方面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差異比如營養成分,是消費者無法用肉眼識別的,甚至親自品嘗也不能夠識別出來的。那麼消費者就需要容易識別的標志,這一標志只能是品牌。所謂品牌就要有它存在的可能性,就要使不同品牌的農產品相互區別開來,就要有某種特質,比如營養、口味等與自己的特色。而諸如綠色產品等只能反映出產品的基本質量、衛生性和無害性。綠色食品只是農產品的層次而已,綠色只是反映了一大類農產品的共性,而不是某個特定的農產品的個性特色,它不能反映市場中千差萬別農產品的品質差異,不能反映出不同農產品的品質特徵。因此,「符合質量標准」、「綠色」是不能成其為品牌的。

⑦ 中國農產品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最好能歸納幾點

1、總會有扎堆現象,感覺農民的自主性很差,比較喜歡跟風,同時市場的消化專力有限,導致價 格下降,產生傷屬農現象,今年的大白菜就是一個典範
2、運輸成本升高,隨著現在油價的升高,長途運輸的成本從以前的幾分錢升到了現在的幾毛錢,貨更有甚者
3、當地政府缺乏有效的組織,開發市場。農產品幾乎是自產自銷,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上市速度,一旦過期就會造成筆不要的損失
以上是我個人的意見觀點,僅供參考

⑧ 我國目前的農產品營銷環境有哪些變化

我國來農產品營銷策略的研究自進展及思考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豐產不豐收」、「價賤仍賣難」的事件頻頻發生,使得農產品營銷問題愈來愈突出。隨著農產品相對過剩時代的到來,農產品營銷困境必將嚴重製約我國大農業的發展,因此對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需要顯得極為迫切。筆者回顧了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的發展,並提出建議,以期對我國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提供參考。1圍繞「問題」展開的階段性研究我國農產品營銷研究開展雖晚,但發展較快,研究議題較為廣泛,其中關於營銷策略的探討是近年來農產品營銷研究的主要內容。農產品營銷策略研究基本圍繞各個時期農產品經營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展開,其研究范疇和內容與各時期農業經營面臨的困境緊密相關,呈現出階段性特徵。20世紀90年代,我國農產品進入了供應寬松乃至過剩的階段。農產品「賣難」問題開始凸現。此背景下理論界對農產品經營問題展開探討。研究者主要從產品視角探尋農產品經營困境的問題所在,普遍認為中國農產品經營的焦點問題是流通渠道不暢。原因在於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靈活、流通主體不成熟、政府宏觀調控不完善。

⑨ 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

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 篇1

1、溫州市農產品營銷的發展現狀

農產品網路營銷是指以健全的農業信息化建設為鋪墊,以互聯網及網路技術為支撐,實現農產品的流通交易的過程。通過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為溫州市特色農產品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銷售渠道,從而實現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農產品可以全天在線銷售,銷售者可以足不出戶,接受人們的訂單。網路營銷興起至今,溫州市農業信息化建設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基礎和發展環境,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不斷加強,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完善。在淘寶網上已可見各種溫州市特色農產品的身影,種類繁多,銷售量也相當可觀,可見溫州農產品已樹立品牌形象,未來的農產品網路銷售有著可預見的好的前景。

2、溫州市農產品營銷存在的問題

2.1農村電子商務普及率低,商務應用率低

農村信息普及程度還不平衡,農村網民主要集中在學生、企業一般職工、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有相對知識程度的職業中,而農民網民所佔比例很低。農村網民大多數上網應用都屬於生活娛樂,如電影,音樂,聊天交友,游戲等,而網上交易,網上支付等比例偏低。因為受傳統商務模式的影響,農民都習慣於農村菜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務模式,對電子商務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甚至對其持懷疑的態度,大多數農民不具備網路營銷的能力,對信息加工化處理能力差。

2.2農業網站缺乏特色,服務水平較低

政府類農業網站的信息各自為政,缺乏整合,不能及時反映農產品市場的變化;農業企業網站雖然能夠展示農產品信息,但是缺乏特色,不能充分地體現出農產品的特色和價值。兩者的客戶服務能力都較差,不能滿足客戶個性化的多種需求。客戶在購買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都很難得到投訴與解決,這樣會使客戶丟失在互聯網上購買農產的樂趣。

2.3農產品網路營銷人才的缺乏

實現農產品的網路銷售,必須要有優秀的網路營銷人才。由於農產品的營銷方式一直是傳統的商務模式,這已形成固有的一種形式。現在的農產品的營銷正處於一種新的模式中,需要具備正確網路營銷理念的人才。目前的大部分營銷人員不能正確認識網路營銷的理念,只會把農產品照樣搬上網,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農產品的網路營銷離不開具備現代農業知識、商務知識和互聯網知識的多棲人才,但是具備這種能力的多棲人才不願意到農村去發展,所以缺乏農產品網路營銷人才。

2.4物流配送體系不健全

農產品網路營銷雖然可以跨時間、空間進行交易,但是商品是實物的交易,始終是對倉儲、物流、配送等環節有著苛刻的要求。特別是對於農產品來說,易潰爛、單位體積大,單位質量大、相對經濟價值又較低,在配送環節中浪費嚴重,損失較大。而我國還未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交易網,也就無法建立統一的物流配送務體系,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

2.5農產品標准化程度低

一般情況下,標准化程度高的產品因為易鑒別、易比較的特性而比較適合在網上銷售。由於我國農產品而農產品由於數量較大,網民在購買時不易鑒別和比較,且溫州市農產品生產的特點是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組織規模較小,不易實現農產品的標准化。因為我國農產品標准體系還不健全,所以導致了標准化程度普遍不高,限制了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發展速度。

3、關於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策略分析

3.1加強農村網路工程的建設

農村信息化是實施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基礎,是解決農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賣難問題的有效手段。市場經濟靠准確的信息來維持正常的運轉。農產品的生產、深加工、銷售等都離不開信息的支持。網路營銷是傳遞農產品市場信息的有效手段。實施農產品的網路營銷就離不開農業網站,而農村信息化是網站建設的基礎和前提。互聯網的設立是電子商務的基礎,要想實現農產品網路營銷,政府必須加強農村信息化工程的建設,將互聯網普遍地在農村中建設,向農民發放購置電腦、手機等信息設備的津貼,鼓勵農民上網。

3.2加強農業信息化網站的建設

營銷網站是面向消費者的消費平台,所以網站的建設要能向消費者突出農產品的特色,能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服務。首先,網站的風格要人性化,盡量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服務,盡可能的為消費者解決購買中遇到的問題。其次,網站的「客戶服務」功能一定要建設好,這是能使消費者能好地了解產品,更快地解決消費中遇到的問題,節省更多的時間。最後,網站的農產民信息要做到及時更新,方便消費者更快地了解實時信息,方便選擇、購買。

3.3加強農產品網路銷售人才的培養

(1)對農民進行網路營銷的知識宣傳,推廣農產品網路營銷的觀念。農產品網路營銷人才對發展農產品的網路營銷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政府只有加強對農民的網路宣傳能力教育和宣傳的力度,改變傳統觀念,讓農民認識到農產品網路營銷的美好前景,去接受和學習農產品的網路營銷。

(2)建立專業的人才培訓機構,向農民開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計算機技術和商務技術的應用能力,培養大量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入才。面對現在網路銷售人才的缺乏,政府只有加強教育的投入,才能加強人才的建設,從而促進農產品的網路營銷。

3.4改善物流配送體系

物流配送是網路營銷中至關緊要的環節,直接決定了網路營銷的成敗。配送中要盡量地減小由農產品潰爛、破壞帶來的損失,當前情況下可考慮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完成。第三方物流公司擁有專業的物流中心、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運輸系統,能盡可能地加快配送進度且減少成本。且政府還需加強對高質量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育,現代物流系統需要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在動作中應注意吸納和培養一批專業的農產品物流管理和技術人才。

3.5提高質量和標准化程度

為適應農產品網路營銷發展的要求,應加快制定農產品種植、生產、包裝等標准體系,把標准化的生產和管理加入農產品生產、銷售的全過程,實現從種植到加工、包裝的標准化,實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統一品牌,提高標准化程度。利用搜索引擎優化、網站鏈接、網路廣告聯盟等方法開展農產品促銷,給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銷售渠道。這種新渠道不但簡化了傳統商務模式的中間商渠道,而且將售前、售中、售後服務,以及產品信息與顧客資料集於一體,相對於傳統農產品營銷模式更具優勢。

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分析論文 篇2

【摘要】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結構與商業模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革。作為關繫到國計民生的農產品,其產業鏈的構造與形成也有了進步與變化。其中農產品網路營銷成為了解決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本文針對農產品網路營銷提出了幾點新的策略。

【關鍵詞】

農產品;網路營銷;策略

1.農產品網路營銷概述

農產品網路營銷是指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的需求、價格等信息的發布與收集,以網路為媒介,依託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為地方農產品提高品牌形象、增進顧客關系、改善顧客服務、開拓網上銷售渠道的一種營銷活動。從而在更為廣闊的范圍內尋找市場,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在互聯網時代下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有了良好的技術與條件,一般來講農產品網路營銷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1及時獲取信息,提高效率

通過互聯網技術與網路營銷的手法,農產品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尋找有效的市場,把握國際市場上的需求信息,從而可以有效地調節農產品上游的生產與采購,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網路營銷的方式可以使買賣雙方信息透明化,保證交易的質量和信譽,從而避免信息的不對稱性對經濟活動造成的不利影響。

1.2突破傳統貿易時空限制,降低交易成本

由於農產品具有季節性、地域性的特點,因此在進行傳統的農產品貿易活動時,常常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這就制約了農產品在更為廣闊的地域尋找市場。通過網路營銷體系的構建,農產品可以在更廣闊的市場范圍內進行沒有時間限制的貿易,提供高效的售後服務,可以打破時間因素對於農產品銷售的不利影響。其次,農產品可以利用網路平台進行銷售,從而避免了交通等因素對農產品銷售活動的制約,從而極大的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了成本。

1.3提升企業形象,塑造品牌效應

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運用,農產品可以在網路平台上進行宣傳,充分發揮網路平台的力量,促進買賣雙方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進行品牌建設,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進行宣傳從而打造知名品牌,使得農產品在營銷過程中更具有優勢,提高市場佔有份額。例如著名的農產品品牌「褚橙」就是利用互聯網工具,通過網路營銷的手法被廣大消費者熟知與認可的。

2.中國農產品網路營銷存在的問題

2.1農產品網路營銷主體不明確

雖然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生產者與相關從業者能看懂互聯網的能量與網路營銷的優勢,然而真正執行起來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特別是農產品生產者中有大部分因為受限於自身素質,無法將網路營銷真正落實;還有部分從業者擔憂網路營銷的風險與安全隱患,因此不知如何通過網路開展營銷活動。這些都制約了農產品網路營銷局面的開展。

2.2網路營銷的配套環境有待提升

電子商務的發展主要圍繞三方面進行,即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農產品本身受限於季節、儲藏等因素,因此對於物流的配套設施需求也相應較高。目前伴隨著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冷鏈物流雖然迎來了較好的發展局面,但是市場規模與流通需求卻不相符合,制約了其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對於農產品網路營銷主體方面的信息流與資金流方面的意識與應用普及與配套設施也需要進行全面的建設。

2.3網路營銷媒介的發展有待提升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中國的經濟總體來說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是卻呈現出了嚴重的二元現象,即城市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遠高於農村地區。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和網路營銷中,農村更是缺少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我國農村大多偏遠與閉塞,不利於信息點的構建,這就導致很多信息不能及時的傳遞到農村。另一方面,我國網路技術本身發展還有待於發展,這樣就導致農村很難建立起完善的、可以自我管理的農產品網路營銷平台。因此這也將導致農產品上游的種植與采購不能及時有效的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也制約了農產品的網路營銷平台的發展。

2.4網路營銷環境帶來的阻礙

由於電子商務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問題都不能得到即時有效的解決。首先,電子商務平台依靠網路而的一些法律法規在網路市場中根本不適用。這就讓很多不良商家鑽了空子,將一些不合格的農產品拿到網路平台中進行銷售,導致農產品在網路營銷中的信譽度大大降低。另外,農產品在網路銷售中的'積極性也不高,因為政府的很多相關部門沒有對其引起重視,更加沒有一些鼓勵的政策來支持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發展。其次,網路安全問題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網路市場是虛擬的,消費者在享受便利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潛在風險。近些年來網路安全問題層出不窮,也同樣阻礙了農產品網路營銷的進一步普及。

3.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構建

3.1打造完善的網路營銷支撐體系

要想實現農產品的網路營銷策略,首先要打造完善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支撐體系,建設完備的基礎設施。因此政府必須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加強對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構建的引導與促進作用,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構建過程中有充足的資金供應與人力保障。同時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促進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系統化和完整性。與此同時,政府還應該加強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的互聯網思維構建與網路營銷理念的培訓,鼓勵從業者對於互聯網以及網路營銷知識的學習與接納。從而打通對外的信息來源,保證信息的多元化,從而更好的了解市場需求,並且找到市場同時滿足市場需求。

3.2農產品網路營銷應用體系建設

建設完善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應用體系,保證市場調研的准確性與即時性。保證農產品生產者及相關從業人員在利用網路平台進行農產品銷售時,能夠充分利用網路信息,在對市場進行系統化調查的基礎上獲取相關有效的信息,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從而有的放矢地調整農產品的營銷策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指導上游的生產與采購,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完善農產品的營銷網路,加強宣傳力度,塑造良好的產品與品牌形象。

3.3農產品網路營銷保障體系建設

在該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網路營銷的安全立法,為網路營銷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在完善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虛擬市場的監督,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安全有序進行。通過網路營銷,交易雙方可以真實、透明得獲取合作夥伴的信息,並且能在有效時間內做出最優的選擇。這就能夠很大程度上解決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精簡了農產品交易程序,保證了企業信息搜尋的及時准確,精簡談判流程,並對交易過程提供有效監督,這就最大限度的提高了交易效率,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3.4農產品網路營銷配套措施建設

如前所述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流、信息流與物流等相關配套設施的構造與完善,只有圍繞這鐵三角的配套設施得以完全的解決,農產品的網路營銷活動才能更好地開展起來。同時也要加強農產品標准化建設和農民的素質建設,首先,農產品只有先實現了工業化的普及,才有可能實現互聯網時代的多元化。其次,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構建需要大量的技術性人才,除了基本的營銷知識,還應該精通計算機技術和農產品相關知識,如此才能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在構建過程中能夠將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保證農產品網路營銷體系的科學性和准確性。

4.農產品網路營銷策略的創新

4.1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通過市場需求指導上游的生產

農產品的種植、流通與銷售一直以來是分別發展的,由於農民的信息閉塞與本身的文化素養普遍低下等原因,多年來造成農產品市場的需求與生產嚴重脫節。農民盲目跟風生產現象嚴重,容易造成損失。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利用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即時與准確的掌握市場需求等信息,根據需求來指導農產品的種植與采購,也可以通過網路營銷的手法採用預定銷售,從而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增加農產品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盈利性。

4.2開展有效的農產品網路營銷與農業信息化培訓

把農產品營銷主體,即農業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基層組織和農戶、經紀人作為農業信息化培訓的主要對象,充分發揮農民科技信息經紀人的作用,有效的發揮紐帶的作用,並通過網路、信函、報紙、電話等渠道面向國內外市場,將農民的需求信息及時對外發布,為當地農民提供農產品信息服務。

4.3建立網路營銷渠道,通過營銷溝通促進銷售實現

農產品經營企業與經營主體要想有效果的開展網路營銷活動,除了學習掌握互聯網思維與市場需求外,更需要建立適合農產品提供方與需求方的營銷渠道。除了選擇在政府農業管理部門的官方網站上發布供求信息外,還可以建立宣傳型的農產品網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農產品網路店鋪。使網路渠道最大程度上詳細宣傳產品信息和特色。目前農產品網路營銷仍以網上營銷洽談、線上成交線下支付為主要形式。因此,營銷導向的企業網站建設和升級、網站優化與推廣、搜索引擎營銷、網路廣告等都是促進農產品「訂單農業」的實現。

4.4打造具有互聯網思維的農產品網路營銷整合策略

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新構造營銷的4PS策略,通過分析潛在市場總體需求特徵後,確定適合通過網路營銷渠道銷售的農產品,特別是對鮮活農產品,更需建立鮮活農產品標准體系,促進標准化生產和實施品牌戰略。同時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者與相關從業者利用搜索引擎優化、網站鏈接、網路廣告聯盟等方法開展農產品促銷等活動,營造與服務和產品相關的網路社區,通過營銷溝通實現銷售。網路將農產品提供方和消費者連在一起,給農產品生產者與從業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渠道,不僅簡化了流程,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後服務以及產品信息與顧客資料收集於一體,相對於傳統營銷更具優勢。

5.結束語

在互聯網20年的發展過程中,全世界范圍內誕生也顛覆了多種多樣的商業模式。作為直接影響國計民生的農產品來說,在新的商業時代找到更適合其合理地持續性發展的方法尤為重要。農產品網路營銷的說法雖然近幾年來廣為盛行,然而找到適合其長遠有效發展的策略還任重而道遠,還需要相關學者與從業人員的探索與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文娟.發展農產品網路營銷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J].科技論壇,2011(12).

[2]王靜.農產品網路營銷初探[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3(9).

[3]覃曉.農產品網路營銷的可行性分析[J].中國科技,2012(5).

;

⑩ 求相關農產品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出口現狀

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分析

一、引言

2O世紀8O年代以前,中國一直在推進重工業化,政府的貿易政策思路基本上是依靠農產品和原料產品創匯來進口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工業)建設需要的物資。直到實行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政策的指導思想才調整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著重發展影響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建設(如能源,材料,交通等)。所以,我國農產品貿易占對 外貿 易的比重在1990年之前一直高達2O%左右,但1990年之後一直遞減,2004年不到5%。更有甚者,2004年農產品貿易出現了46.4億美元的逆差。至此以後,農產品貿易占對 外貿 易的比重越來越小,逆差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我國農產品現實問題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來自於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外部經濟效果。因此,改變我國農產品貿易現狀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我國農產品 進出口 的現狀

自2007年農產品國際市場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世界糧食供求偏緊,糧食庫存不斷下降以及糧食價格總體持續上漲。

1.大米小麥等主要糧食凈出口

近年來世界糧食市場供求偏緊,一些主要糧食出口國採取某些限制糧食出口措施,進一步加劇了糧食供求緊張狀況。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主要糧食 進出口 仍然保持凈出口,特別是大米、小麥和玉米,這表明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的供給立足於國內生產,從而化解了世界糧食供求偏緊所帶來的貿易壓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進口數量繼續增長,大豆進口突破3000萬噸,進口食用植物油898萬噸。第二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資料指出,2006-2007年度,我國大豆油進口量和消費量分別達到240萬噸和863萬噸,均躍居世界第一。我國豆油、棕櫚油和菜籽油的進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這三大食用植物油進口總量佔全球貿易量的18%,其中豆油進口量佔全球豆油貿易總量的24%。

3.農產品 進出口 額繼續較快增長

自2007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對 外貿 易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是連續第8年增長,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已達775.9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3.1%,並創造出歷史新記錄。

4.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明顯增大

近幾年,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逆差已經成為常態。2005年和2006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減小,但是2007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又明顯增加,逆差達到43.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值出現波動並有增加趨勢,這既反映 出國 內資源和農業生產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表明在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市場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們應對國際局勢並及時地進行調控的難度越來越大。

5.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較快增長

水果、蔬菜和水產品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農產品出口大類品種。雖然畜產品對外貿易仍為凈進口,但是畜產品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出口額達40.5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1.05%。

6.農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迅速攀升

農產品價格迅速上漲是國內外市場變化的一個重要特徵。2007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漲幅為112%,大豆價格漲幅為國為75.1%,玉米價格漲幅為47.3%。商務部公布的「我國農產品進出口統計報告」顯示,2007年1-11月農產品進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氏)為124.6,農產品出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氏)為105.9,這顯示了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拉動作用。

三、完善我國過農產品貿易的對策

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我國農產品的價格也迅速的攀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的出口,如何有效地防止農產品貿易逆差過大,仍是我們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為了解決我國農產品貿易中現存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農業國內支持,從根本上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

(1)加大對「綠箱政策」的投入。在目前我國使用的六項綠箱措施即政府一般服務、糧食安全公共儲備、國內糧食援助、自然災害救濟、環境保護計劃和支持地區發展的基礎上,加大以下各項的投入:①加強農業科研和推廣投入。鼓勵農業生產的主體(鄉鎮、村、農民家庭)增加科研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中的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都增加科研投入。②加大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標准體系建立的投入。開發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加快建立各級以基地加工、流通為主的農產品自我檢測體系,對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實行有效的全程式控制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葯有害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重點放在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上市交易三個環節。

(2)調整「黃箱政策」支出。對於「黃箱」政策,我國政府盡管給了農民一些補貼,但是還遠遠不夠。今後還應該加大以下各項補貼:①增加對農業投入品尤其是種子的補貼,實現區域化統一品種種植,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並有利於實現優質優價。②增加對農產品營銷設施建設的補貼,包括對農產品加工、儲藏和運輸的補貼,尤其是新發展起來的各種農業合作組織,借鑒國外許多國家的經驗,國家應該對這些方面的投資給予補貼資助。

2.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農業經營主體

歐盟市場、日本市場一直以來是我國主要的出口領域。目前,要使我國農產品在歐盟市場、日本市場獲取高的利潤,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面對日趨制度化的技術壁壘,技術創新尤為重要。首先,要加快我國綠色農產品貯藏加工、運輸和包裝等方面的技術創新以彌補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貯存技術不過關,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出口每年都造成的大量損失。其次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技術儲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注重有關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基礎、應用和開發研究,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盡快改變農產品技術落後和科技含量低的現狀,不斷提升中國農產品的檔次。同時,引進國外最新的環保技術及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積極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重點加強現代生物技術、生態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病蟲害監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技術在綠色農產品生產應用方面的技術創新。

3.繼續發揮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出口,積極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水果、蔬菜和水產品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農產品出口大類品種。應繼續發揮其比較優勢,在產品的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加以改進。同時,發揮政府服務職能。針對我國農業貿易促進起步晚、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促進工作手段弱等現實情況,進行實地改革。政府不必直接參與經營管理和市場流通的具體事務,而是要制定促進此類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法規政策、提供信息服務、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進出口預警和防禦機制、調整國內農業支持體系、研究和制定反非 關稅 壁壘的措施、建立和完善農業標准化體系,以促進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取消對大宗農產品的出口數量限制和統一經營,鼓勵所有具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參與農產品外貿經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推介促銷活動以增強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我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和問題
1.現狀
200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額創1995年來的最高記錄,達到1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下降,由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貿易順差。
至2001年7月份,我國農產品出口出現負增長,出口額為88.5億美元,同比下降0.77%。
當前農產品出口結構開始轉變,穀物、棉花出口額下降,水產品、蔬菜和其他農產品出口形勢較好,畜產品和食用油出口變化不大。
按地域分析,對亞洲、非洲、南美洲出口下降,對歐洲、大洋洲出口大幅度增加,對北美洲的出口持平略增。
2001年1-7月,我國最大出口消費國(地區)及其市場份額是:日本36%、香港12%、韓國10%、美國7%,德國3%等。
2001年1-7月,我國東部地區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呈現增長趨勢,出口額增長2.5%,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9%。中西部地區產品由於缺乏競爭力出口迅速下降,降幅分別為10.8%和13.3%。
山東是我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省,上半年進出口形勢很好,出口額增長23%。廣東是第二大出口省,出口額下降5%。第三位是浙江增長1.6%。第四位福建出口額下降幅度較大,達8%。此外出口額降幅較大的省(市)還有北京、河北、新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內蒙古等;出口額增幅較大的省(市)有吉林、黑龍江、四川、雲南、海南、山西等。
2.問題
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出現負增長,一方面這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調整,由土地密集型產品向勞動密集型產品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國農產品出口中所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初級農產品質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受我國經濟條件的制約,我國雖然具有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優勢,但是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現代化和標准化程度卻很低,許多環節都沒有與國際接軌,因此許多農產品質量都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例如2001年1-7月我國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了76萬噸,其中對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馬來西亞就減少了68萬噸。一方面與這些國家的貿易政策和供求關系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我國大米品質低劣和加工水平較低等原因,導致大米缺乏國際競爭力,出口市場不能保持;棉花也存在同樣的劣質和加工程度低的問題。
(二)有的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價格缺乏優勢
由於缺乏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管理以及受種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約,我國許多農產品生產成本都很高,價格上缺乏比較優勢。例如2001年食用油雖然出口量同比增長了50%,但是出口額同比反而下降了4%;大豆由於沒有價格優勢,己經使我國由世界最大出日國變成最大進口國。
(三)衛生檢疫問題導致出日不暢
我國本來在畜產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由於生產、加工和衛生檢疫方面的問題較多,使我國畜產品出口不暢。過去歐盟、俄羅斯等國都曾經發生過禁止從我國進口畜產品的情況,2001年受周邊國家(地區)禽流感的影響,我國禽類產品對日本、韓國和我國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的出口也大受打擊。另外,我國蔬菜生產也有優勢,然而由於農葯殘留較高,在對歐美、台灣省等地的出口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四)出口體制不順,國內企業盲目競爭於出口不利
我國現行的農產品貿易體制已經不能適應開放的市場經濟的需求。我國農民要適應國內市場經濟的變革尚需時日,何況與國際市場接軌。這種生產與貿易相分離的狀況,不僅使農民利益受損失,而且也不能使農民了解國外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另外由於出口企業之間盲目競爭也為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許多問題。例如2001年日本對我國大蔥和蘑菇採取了「進口限制」措施,名義是因為我國出口價格太低,沖擊其國內市場,有傾銷傾向。我國雖然沒有傾銷的傾向,但是我國對日本出口的上述農產品價格的確存在不斷走低的事實,這主要是出口企業相互競爭,自相壓價造成的,因此雖然對日本出口量增長較快,但是出口值增速明顯落後,使我們的利益也受到損失。
3.建議
首先要從產品上下工夫,揚長避短。對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如蔬菜、水產品、畜產品等要建立有規模的生產、加工基地,創立品牌產品、名牌企業,從生產、加工到包裝、衛生檢疫上都要建立完善的機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深加工程度,使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長通過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來實現。以質量吸引市場、佔有市場、穩固市場,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
其次是要從體制上進行轉變,為農產品出口打出一條通道。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從宏觀上研究國際市場,加強我國農產品出口戰略研究,把國際、國內市場的貿易政策,加入WTO的影響分析等信息傳遞到地方,幫助地方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改變目前出口市場比較集中的局面,分散貿易風險:地方上則可以根據當地情況,以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示範園區等各種形式把農民生產組織起來,帶動其參與國際競爭。在我國山東就有許多象龍大集團、吉龍集團,青島蔬菜高科技示範園區等比較成功的典範。

閱讀全文

與國內農產品營銷現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區垃圾分類樓組長培訓方案 瀏覽:421
招贏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體檢 瀏覽:31
鞋子促銷活動方案範文大全 瀏覽:505
5個電子商務風雲人物 瀏覽:198
萬達企業的市場營銷管理 瀏覽:760
企業貸款綜合營銷方案 瀏覽:719
舞蹈培訓開業營銷方案 瀏覽:892
大學生的活動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843
oto推廣方案 瀏覽:90
濟南網路營銷服務 瀏覽:961
熱門的網路營銷方式 瀏覽:410
電子商務論文答辯問題 瀏覽:121
旅遊推廣活動新聞宣傳方案 瀏覽:998
銀行營銷方案名稱 瀏覽:651
物流營銷策劃方案摘要 瀏覽:154
禮盒促銷活動 瀏覽:928
南部商務區電子商務 瀏覽:658
跨市足球策劃方案 瀏覽:947
銀行低成本資金營銷方案 瀏覽:7
網路營銷培訓要多少錢 瀏覽: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