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第六要素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科學家發現人體生命第六要素」 除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以外的第六大生命要素——甲殼素,是由法國科學家布拉克諾發現,它廣泛存在於如蝦、蟹、昆蟲的外殼等甲克類動物中以及藻類的細胞壁中。 專家稱,甲殼素的化學結構特殊,它對人體具有調節免疫、活化細胞、抑制老化、預防疾病、促進痊癒、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等六大功能。近年來,腫瘤、糖尿病、生理功能失調、心腦血管疾病逐年上升,醫學專家稱,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的污染、生物鏈的破壞,使人們無法從食品中獲得甲殼素的緣故。
甲殼素是唯一的動物性膳食纖維,它是自然界中少見的帶正電荷的鹼性多糖,它除具有膳食纖維的各種特性和功效(如參與代謝而不產生能量有利於腸道正常菌群繁殖、排便、調節能量代謝、用於糖尿病人飲食等)外還有重要的生理和葯理意義。近十年來中外科學家都將它作為第六生命要素進行研究和開發。甲殼素生命價值被大量攻克發現,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大量醫療衛生機構,院校重復實驗驗證、論文屢見於學術刊物,得出的結論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甲殼素由於分子量太大,不利於人體吸收,而運用生化技術降解得到的殼寡糖(也就是比殼聚糖要小要純的物質),很容易被人吸收利用,所以是一種很好的健康食品,但可能比較貴!
② 衛康生物的殼寡糖究竟如何
衛康的產品我很放心,在生物酶法制備殼寡糖方面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是國內外技術領先的殼寡糖製品生產基地,質量很好,不少人都用到了。
③ 豬尿灰用途
豬尿對農作物的作用
編輯: 創業資訊 發布時間:07-05 閱讀:
篇一 豬尿對農作物的作用
甲殼素肥料:作用很大的農作物營養專家
山東電視台 [農資超市]作物營養專家——甲殼素肥料
甲殼素肥料知識普及:
1、甲殼素是什麼:
甲殼素,又名殼聚糖,是天然高分子物質。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於甲殼動物和昆蟲體表,也是真細菌外壁和細胞壁的組成部分。目前多利用蝦殼、蟹殼提取,其特點是無毒、無害,十分環保,其毒性比白糖還低,廣泛用於醫葯、化妝品、食品添加劑。在農業生產中,甲殼素也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2、甲殼素肥料的作用:
甲克素肥料在兼顧殺蟲劑、殺菌劑的同時以有機肥料混合使用,充分發揮其生物可降解性和相容性的特點,對農葯和化學肥料具有增效作用。特殊的生化方法使甲克素中的有機大分子變成易於植物吸收的小分子,多種有機養分協同發揮作用。獨特的螯合技術使其十分穩定,對促進植物體對氮、磷、鉀的吸收,強壯植物機體,縮短植物生長周期,增強植物抗病能力均有顯著效果,明顯提高植物的品質和產量,大大加強了果實中的營養物質。是發展無公害綠色農業的首選佳品。
甲殼素可迅速活化細胞,具有「植物疫苗」的作用,強化果樹對不良自然環境(旱、澇、凍、葯害等)的抗性,誘導產生對輪紋病、斑點落葉病、褐斑病、霜霉病、白粉病、流膠病、花葉病毒病、錳中毒等病害的抵抗因子,降低病害發生率,顯著減少化學農葯的使用量,是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的首選。
甲殼素具有顯著的整體調節作用。提高開花和座果質量。
甲殼素能夠提高果樹對各種養分的吸收利用,葉片光合速調弱(樹)控旺(樹),促進短枝發育,調整樹勢均衡,促進花芽分化、芽體充實。 率提高60-80%,,幼果膨大迅速、均衡,果實色澤艷麗, 成熟早,顯著提升果實表光,糖度、VC含量明顯提高,口感更好,優質果率顯著提高。
甲殼素肥料具有極強的葉面附著功能,可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葉色濃綠潤澤,延緩葉片衰老,連續使用3-5次,產量增加20-50%。
3、甲殼素的實際應用:
甲殼素有廣譜抗菌性。研究表明,甲殼素誘導作物產生多種抗性物質,對由病毒、真菌、細菌等引起的病害的防治都有效。尤其重要的是,對病毒病的防治過去往往是植保的難題,而用甲殼素農葯防治效果卻十分理想。應用甲殼素對作物炭疽、疫病、枯黃萎、根腐等病害均可預防並直接控制。
研究發現,經常使用甲殼素的作物還較少發生蟲害。在昆蟲剛孵化成幼蟲時用甲殼素農葯效果最好。甲殼素對各種蚜蟲均有明顯的觸殺作用,蚜蟲觸葯後4~12小時即死亡。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在保護地施用甲殼素、石灰氮等具有葯用功能的肥料,對線蟲病害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連續施用葯肥防治線蟲病害,第一年可以減輕發病率40%,產量增加45%,品質明顯改善;第二年可減輕發病率60%,產量增加32%,作物根部微生物區系明顯改善。
④ 如何提煉甲殼素
第一種方法:都說「蠅頭小利」,專家說,其實不然,從蠅蛆中不但能提煉出蛋白粉,而且通過蠅蛆提煉出的甲殼素,目前在世界市場上的價格是最高的,每克就賣到了27美元的天價。
其實,從蠅蛆中提取的甲殼素才是品質最好的。
這樣的甲殼素不僅保健功能最好,而且還是製造「人造皮膚」和衣物的最好原料,因為資源稀缺,因此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也是最貴的,去年曾經賣出過每克55美元的天價,今年的市場行情稍稍下降,但是每克的價格也在27美元左右,一噸的價格非常可觀。
由於懂蠅蛆的人少,認為蠅蛆臟惡心的也大有人在,因此蠅蛆在市面上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蠅頭非小利,點蠅可成金
蔣錫華說,在人們的眼裡,蒼蠅是傳播疾病的兇手,一無是處,其實不然,蒼蠅生活在細菌叢生的環境里,本身並不帶菌,它之所以傳播疾病是因為蠅足上的絨毛會將細菌帶到食物和傳播到人身上。
科學家們從蒼蠅本身對於細菌的超強抵抗力上找到了靈感,通過研究發現,可以從蒼蠅身上提出「抗菌肽」,這是一種天然的「抗生素」,而蠅蛆脫下來的殼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生產甲殼素的原料。
其實蒼蠅渾身是寶,蠅蛆的皮可生產甲殼素、殼聚糖;蛆粉碎的漿可分離具有高強殺菌作用的「抗菌肽」;蛆油可用於化妝品、保健品;蛆漿蛋白具有良好的適合於人體吸收的氨基酸平衡,可製成保健品。蒼蠅的繁殖能力特別強,生長周期短
第二種方法:
甲殼素是一種天然存在於甲殼類動物如螃蟹身上的物質
龍蝦殼提煉甲殼素
⑤ 納米材料科技論文
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尺度范圍(1-100nm)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這大約相當於10~100個原子緊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下面是我整理的納米材料科技論文,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納米材料綜述
【摘要】 本文綜述了納米材料的發展、種類、結構特性、目前應用狀況和相關的應用前景,並對我國和國際目前的研究水平和投入做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 納米、納米技術、納米材料、納米結構
1 引言
著名科學家費曼於1959年所作的《在底部還有很大空間》的演講中,以“由下而上的方法”出發,提出從單個分子甚至原子開始進行組裝,以達到設計要求。他說道,“至少依我看來,物理學的規律不排除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製造物品的可能性。”並預言,“當我們對細微尺寸的物體加以控制的話,將極大得擴充我們獲得物性的范圍。”[1]
1974年,科學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納米技術一詞描述精密機械加工。1982年,科學家發明研究納米的重要工具――掃描隧道顯微鏡,使人類首次在大氣和常溫下看見原子,為我們揭示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對納米科技發展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1990年7月,第一屆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在美國巴爾的摩舉辦,標志著納米科學技術的正式誕生。[2]
2 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是在單個原子、分子層次上對物質的種類、數量和結構形態進行精確的觀測、識別和控制的技術,是在納米尺度范圍內研究物質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並利用這些特性製造具有特定功能產品的多學科交叉的高新技術。其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分子,製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
3 納米材料
3.1納米材料的概念
納米材料是指在三維空間中至少有一維處於納米尺度范圍(1-100nm)或由它們作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材料,這大約相當於10~100個原子緊密排列在一起的尺度。從尺寸大小來說,通常產生物理化學性質顯著變化的細小微粒的尺寸在0.1微米以下,即100納米以下。因此,顆粒尺寸在1~100納米的微粒稱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種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具有一定的獨特性,當物質尺度小到一定程度時,則必須改用量子力學取代傳統力學的觀點來描述它的行為,當粉末粒子尺寸由10微米降至10納米時,其粒徑雖改變為1000倍,但換算成體積時則將有10的9次方倍之巨,所以二者行為上將產生明顯的差異。
3.2納米材料的分類
納米材料大致可分為納米粉末、納米纖維、納米膜、納米塊體等四類。其中納米粉末開發時間最長、技術最為成熟,是生產其他三類產品的基礎。
(1)納米粉末
納米粉末又稱為超微粉或超細粉,一般指粒度在100納米以下的粉末或顆粒,是一種介於原子、分子與宏觀物體之間處於中間物態的固體顆粒材料。可用於:高密度磁記錄材料;吸波隱身材料;磁流體材料;防輻射材料;單晶硅和精密光學器件拋光材料;微晶元導熱基片與布線材料;微電子封裝材料;光電子材料;先進的電池電極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高效催化劑;高效助燃劑;敏感元件;高韌性陶瓷材料(摔不裂的陶瓷,用於陶瓷發動機等);人體修復材料;抗癌制劑等。
(2)納米纖維
納米纖維指直徑為納米尺度而長度較大的線狀材料。可用於:微導線、微光纖(未來量子計算機與光子計算機的重要元件)材料;新型激光或發光二極體材料等。靜電紡絲法是目前制備無機物納米纖維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3)納米膜
納米膜分為顆粒膜與緻密膜。顆粒膜是納米顆粒粘在一起,中間有極為細小的間隙的薄膜。緻密膜指膜層緻密但晶粒尺寸為納米級的薄膜。可用於:氣體催化(如汽車尾氣處理)材料;過濾器材料;高密度磁記錄材料;光敏材料;平面顯示器材料;超導材料等。
(4)納米塊體
納米塊體是將納米粉末高壓成型或控制金屬液體結晶而得到的納米晶粒材料。主要用途為:超高強度材料;智能金屬材料等。
4 納米材料的應用
由於納米材料是由相當於分子尺寸甚至是原子尺寸的微小單元組成,也正因為這樣,納米材料具有了一些區別於相同化學元素形成的其他物質材料特殊的物理或是化學特性例如:其力學特性、電學特性、磁學特性[8]、熱學特性等,這些特性在當前飛速發展的各個科技領域內得到了應用。
5 納米材料的前景
納米科學是一門將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集於一體的新興科學,主要包括納米電子學、納米材料學和納米生物學等。納米材料的應用涉及到各個領域,21世紀將是納米技術的時代。納米科學技術的誕生,將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並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類面臨的許多問題,特別是能源、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
21世紀初的主要任務是依據納米材料各種新穎的物理和化學特性,設計出各種新型的材料和器件。通過納米材料科學技術對傳統產品的改性,增加其高科技含量以及發展納米結構的新型產品,目前已出現可喜的苗頭,具備了形成21世紀經濟新增長點的基礎。納米材料將成為材料科學領域一個大放異彩的明星展現在新材料、能源、信息等各個領域,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其制備和改性技術的不斷發展,納米材料在精細化工和醫葯生產等諸多領域會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6 結束語
納米材料在21世紀高科技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納米材料由於其無可挑剔的優越性,已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熱點。其應用已滲透到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各個領域,促使許多傳統產業得到改進。世界發達國家的政府都在部署未來10~15年有關納米科技研究規劃。我國對納米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具有前沿性的科技成果。納米技術的開發,納米材料的應用,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也給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遇。
參考文獻
[1]孫紅慶.科技天地―計劃與市場探索[M],2001/05
[2]肖建中.材料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1,43~50.
[3]吳潤,謝長生.粉狀納米材料的表面研究進展與展望[J].材料導報.2000,14(10):43~46.
納米材料與應用
摘要 :簡要介紹了納米材料的分類以及它的基本效應,講解了納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分析了新型能源納米材料中光電轉換、熱點轉換、超級電容器及電池電極的納米材料;環境凈化納米材料中的光催化、吸附、尾氣處理等;較具體的講述了納米生物醫葯材料中納米陶瓷材料、納米碳材料、納米高分子材料、納米復合材料。
關鍵詞 :納米材料 性能 應用
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1nm=10ˉ9m。納米材料是指在結構上具有納米尺度調制特徵的材料,納米尺度一般是指1~100nm。當一種材料的結構進入納米尺度特徵范圍時,其某個或某些性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納米尺度和性能的特異變化是納米材料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個基本特徵。
按材質,納米材料可分為納米金屬材料、納米非金屬材料、納米高分子材料和納米復合材料。其中納米非金屬材料又可細分為納米陶瓷材料、納米氧化物材料和其他非金屬納米材料。
懸浮於流體的納米顆粒可大幅度提高流體的熱導率及傳熱效果,例如在水中添加5%的銅納米顆粒,熱導率可以增大約1.5倍,這對提高冶金工業的熱效率有重要意義。納米顆粒可表現出同質大塊物體不同的光學特性,例如寬頻帶、強吸收、藍移現象及新的發光現象,從而可用於發光反射材料、光通訊、光儲存、光開光、光過濾材料、光導體發光材料、光學非線性元件、吸波隱身材料和紅外線感測器等領域。
納米顆粒在電學性能方面也出現了許多獨特性。例如納米金屬顆粒在低溫下呈現絕緣性,納米鈦酸鉛、鈦酸鋇等顆粒由典型得鐵電體變成了順電體。可以利用納米顆粒製作導電漿料、絕緣漿料、電極、超導體、量子器件、靜電屏蔽材料壓敏和非線性電阻及熱電和介電材料等。納米粒子的粒徑小,表面原子所佔比例很大,表面原子擁有剩餘的化學鍵合力,表現出很強的吸附能力和很高的表面化學反應活性。新制備的金屬粒子接觸空氣,能進行劇烈氧化反應或發光燃燒(貴金屬除外)。
納米材料還廣泛應用於環境保護中,它具有能耗低、操作簡便、反應條件溫和、可減少二次污染等突出特點。納米材料在生物學性能也有廣泛應用,用納米顆粒很容易將血樣中極少的胎兒細胞分離出來,方法簡便,成本低廉,並能准確判斷胎兒細胞是否有遺傳缺陷。人工納米材料由於其所具有的獨特性質能滿足人類發展中的多樣化需求,近年來獲得迅速的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工納米材料已被投放市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中國天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合作,將導電性能良好的碳納米管和高容量的氧化釩編織成多孔的纖維復合材料,並將該復合材料應用到超級電容器的電極上,獲得了新型的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環穩定性的超級電容器。這種超級電容器是非對稱的,包含復合材料的陽極和傳統的陰極,以及有機的電解質。其中電極薄膜的厚度要比之前的報道高很多,可以達到100微米上,從而使其可以獲得更高的能量密度。由於其制備過程與傳統的鋰離子電池和電容器的生產過程近似,研究人員們認為這種新型電容器的可以比較容易地投入大規模生產。同時,他們也相信該項研究成果向同行們展示了納米復合材料在高能量、高功率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前景。
通過先進碳材料的應用,綜合了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做為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活性物質的優點,克服了它們各自存在的缺點,是滿足先進鋰離子電池性能要求的新一代碳貯鋰材料。具有下列優點:微觀結構穩定性好,適合大電流充放電;表觀性狀相容性好,適合形成穩定的SEI膜;粒子形貌、粒徑分布適應性強,適合不同的加工工藝要求。適用於先進鋰離子電池(液態、聚合物)對下列性能的要求:更高的比能量(體積比、重量比);更高的比功率;更長的循環壽命;更低的使用成本。
應用納米TiO2泡沫鎳金屬濾網及甲醛、氨、TVOC吸附改性活性炭等新材料,以及採用慣流風扇取代傳統的離心風扇結構,提高空氣凈化器的性能。光催化泡沫鎳金屬濾網的特性;鎳金屬網是用特殊的工藝方式將金屬鎳製作成具有三維網狀結構的金屬濾網。它具有:空隙加大,一般大於96%;通透性好,流體通過阻力小;其實際面積比表觀面積大很多倍的特性。鎳金屬網是將納米級的TiO2以特殊工藝鑲嵌在泡沫狀鎳金屬網上,從而將光催化材料的殺菌、除臭、分解有機物的功能和鎳的超穩定性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它有效的解決了其他光催化材料在使用中存在的有效受光面積小、流體和光催化材料接觸面積小、氣阻大以及因光催化材料在光催化作用下的強氧化性致使其附著基材易老化和光催化易脫落而使其壽命短的缺陷。活性炭改性工藝及增強性能;活性炭是一種多孔性的含碳物質,它具有高度發達的空隙構造,是一種優良的空氣中異味吸附劑。
納米TiO2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與廢水中有機物更充分地接觸,可將有機物最大限度地吸附在它的表面具有更強的紫外光吸收能力,因而具有更強的光催化降解能力可快速降息夫在其表面的有機物分解。此外,在汽車尾氣催化的性能方面以及在空氣凈化中廣泛應用。
常規陶瓷由於氣孔、缺陷的影響,存在著低溫脆性的缺點,它的彈性模量遠高於人骨,力學相容性欠佳,容易發生斷裂破壞,強度和韌性都還不能滿足臨床上的高要求,使它的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納米陶瓷由於晶粒很小,使材料中的內在氣孔或缺陷尺寸大大減少,材料不易造成穿晶斷裂,有利於提高材料的斷裂韌性;而晶粒的細化又同時使晶界數量大大增加,有助於晶粒間的滑移,使納米陶瓷表現出獨特的超塑性。許多納米陶瓷在室溫下或較低溫度下就可以發生塑性變形。納米陶瓷的超塑性是其最引入注目的成果。傳統的氧化物陶瓷是一類重要的生物醫學材料,在臨床上已有多方面應用,主要用於製造人工骨、人工足關節、肘關節、肩關節、骨螺釘、人工齒,以及牙種植體、耳聽骨修復體等等。
由碳元素組成的碳納米材料統稱為納米碳材料。在納米碳材料中主要包括納米碳纖維、碳納米管、類金剛石碳等;納米碳纖維除了具有微米級碳纖維的低密度、高比模量、比強度、高導電性之外,還具有缺陷數量極少、比表面積大、結構緻密等特點,這些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使它在醫學領域中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包括使人工器官、人工骨、人工齒、人工肌腱在強度、硬度、韌性等多方面的性能顯著提高;此外,利用納米碳材料的高效吸附特性,還可以將它用於血液的凈化系統,清除某些特定的病毒或成份。
目前,納米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已涉及免疫分析、葯物控制釋放載體、及介入性診療等許多方面。免疫分析作為一種常規的分析方法,在蛋白質、抗原、抗體乃至整個細胞的定量分析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在特定的載體上,以共價結合的方式固定對應於分析對象的免疫親和分子標識物,將含有分析對象的溶液與載體溫育,通過顯微技術檢測自由載體量,就可以精確地對分析對象進行定量分析。在免疫分析中,載體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納米聚合物粒子,尤其是某些具有親水性表面的粒子,對非特異性蛋白的吸附量很小,因此已被廣泛地作為新型的標記物載體來使用。
近年來,組織工程成為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吸引了眾多學科研究者的關注。在工程化的方法培養組織、器官的過程中,用於細胞種植、生長的支架材料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能否使種植的細胞保持活性和增殖能力,是支架材料應用的重要條件。據報道,將甲殼素按一定的比例加入到膠原蛋白中可以製成一種納米結構的復合材料,與以往的膠原蛋白支架相比,其力學強度得到增強,孔徑尺寸增大,表明這種具有納米結構的復合材料作為細胞生長的三維支架,在力學、生物學方面有很大的優越性和應用潛力。在硬組織修復與替換的研究中,納米復合材料也開始逐步顯示出其優異的性能。用肽分子和兩親化合物的自組裝可以得到一種類似細胞外基質的纖維狀支架,這種納米纖維可以引導羥基磷灰石的礦化,形成納米結構的復合材料,研究發現,這種納米復合材料內部的微觀結構與自然骨中膠原蛋白/羥基磷灰石晶粒的排列結構一致。
參考文獻:
[1] 陳飛. 淺談納米材料的應用[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 2009(03)
[2] 張桂芳. 納米材料應用與發展前景概述[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16)
⑥ 甲殼素除甲醛原理
甲殼素除甲醛原理是將甲殼素經過98%脫乙醯後,這種處理後的甲殼素具有比較好的分解甲醛的效果,和甲醛結合後,把甲醛分解成水和肟,從而去除甲醛。
甲殼素淡米黃色至白色,溶於濃鹽酸/磷酸/硫酸/乙酸,不溶於鹼及其它有機溶劑,也不溶於水。甲殼質的脫乙醯基衍生物(Chitosan derivatives)殼聚糖(chitosan)不溶於水,可溶於部分稀酸。
甲殼素應用范圍很廣泛,在工業上可做布料、衣物、染料、紙張和水處理等。在農業上可做殺蟲劑、植物抗病毒劑。漁業上做養魚飼料。化妝品美容劑、毛發保護、保濕劑等。
(6)甲殼素市場調查論文擴展閱讀
能溶於含8%氯化鋰的二甲基乙醯胺或濃酸;不溶於水、稀酸、鹼、乙醇或其它有機溶劑。
自然界中,甲殼質廣泛在於低等植物菌類、蝦、蟹、昆蟲等甲殼動物的外殼、真菌的細胞壁等。
甲殼質是高分子量物質,其分子量可達100萬以上。分子量越高吸附能力越強,適合工業、環保領域應用。低分子量容易被人體吸收。分子量為7000左右的幾丁聚糖,大約含30個左右的葡萄糖胺殘基。
幾丁質經過脫乙醯基成為幾丁聚糖。幾丁質因為不溶於酸鹼也不溶於水而不能被身體利用。脫乙醯基後可增加其溶解性因此可被身體吸收。N-乙醯基脫去55%以上的則稱為殼聚糖。
⑦ 人體怎麼得到殼寡糖
殼寡糖是甲殼素的脫乙醯衍生物殼聚糖的降解產物,聚合度在2-20,分子量小於3000Da,脫乙醯度大於等於85%,全溶於水,容易被生物體吸收利用,生物活性高,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腫瘤、抗氧化、降三高、抑菌等生物學功能。
它帶有氨基,是自然界中唯一帶正電荷的鹼性動物纖維,所以具有十分獨特的生理生化功能,在國外被譽為「人體第六大生命要素」,純天然、無輻射、無污染。
早在400年前,《本草綱目》中就有螃蟹殼應用的記載,這是甲殼素最早的應用紀錄。1811年法國學者布拉克諾首次從甲殼類動物的外殼中分離出甲殼素之後,美國、歐洲的醫學界、大學、營養食品研究機構相繼投入研究。日本率先將甲殼素、殼聚糖和殼寡糖經臨床實踐後以機能食品身份投放市場,並成為日本厚生省(相當於我國衛生部)唯一準許宣傳療效的機能性食品,同時日本政府也投入了巨資予以開發和市場推廣。1997年,殼寡糖研究開發課題列入國家科委九五攻關計劃,歸屬863計劃。
殼寡糖與心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種類很多,如冠心病、腦溢血、腦血栓等,研究病因均是由心腦血管硬化引起,硬化的血管壁增厚、變硬,彈性下降、管腔縮小,導致血流變慢,引起組織器官供血不足。殼寡糖的治療機理為活化血管細胞、使血管恢復彈性,並修復破損的血管壁。另外可以活化血紅細胞,血液當中是由紅細胞負責攜帶氧氣和輸送養份到全身各個器官,並將二氧化碳帶回。若紅細胞喪失活性,表現為紅細胞串聯成一團,直接影響其攜氧能力,殼寡糖能夠改變紅細胞內外的壓差,解除其聚集,提高輸氧和交換的能力,從而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梗等。此外殼寡糖可以促進膽汁酸的分泌,從而分解多餘膽固醇,從根本上治療和防止心腦血管疾病。
殼寡糖與糖尿病
糖尿病是具有一定遺傳傾向內分泌代謝疾病,如果治不及時或控制的不好將導致心血管、眼、腎、神經系統等嚴重並發症。殼寡糖作為膳食纖維,可減慢糖尿病人對糖的吸收,活化胰島細胞功能,促進胰島素分泌(PH值每升高0.1胰島素活性上升30%),提高自身降糖能力:調節體液酸鹼度,促進機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防治糖尿病。
殼寡糖對Ⅱ型糖尿病的防治,Ⅱ型糖尿病也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Ⅱ型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並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卻大打折扣,即我們常說的「胰島素抵抗」,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只是一種相對缺乏,還可以通過某些口服葯物刺激體內胰島素的分泌來達到治療作用。
胰島素抵抗是Ⅱ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之一。GLUT-4表達減少、轉位效率和活性降低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形成。
殼寡糖增加葡萄糖轉運載體GLUT-4的基因表達水平,促進葡萄糖轉運到對胰島素敏感的組織進行細胞內利用,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從而發揮對Ⅱ型糖尿病的防治作用。
殼寡糖與癌症
殼寡糖是帶正電荷的膳食纖維,會在癌細胞表面形成密集的包裹體,起到:一、杜絕癌細胞的養份供應,使其分裂減少,制約癌細胞的分裂條件;二、減少癌細胞代謝產生的酸性廢棄物,從另一方面改善癌細胞周圍的酸性環境,創造一個癌細胞很難生存和分裂轉移的環境條件。三、減少癌細胞向周圍釋放的各種酶(溶脂酶、水解酶、蛋白酶等),減少因各種酶對周圍健康細胞的催化。另外,殼寡糖具有抗癌機能的免疫細胞在弱鹼性狀態下攻擊力最強,而癌細胞周圍一般呈酸性。殼寡糖能中和腫瘤周圍的酸性物質,激活人體中有抗癌作用的免疫細胞,起到配合化療、改善病症、減輕痛苦、延長生命的作用。
健康人體每天也會產生1萬個以上的癌細胞,殼寡糖是帶有鹼性基團的多糖,能使血液PH值向鹼性偏移,從而激活淋巴細胞,使它處於最佳活性狀態,將LAK細胞的功能提高3倍左右,NK細胞活性提高約4.5倍,這些免疫細胞都是防癌抗癌的關鍵因素。
血管是癌細胞轉移的通道,癌細胞只有在酸性條件下,附著在血管壁表面的接著分子上,才能轉移到身體其它器官。殼寡糖有著比癌細胞更強的附著作用(實驗已證明殼寡糖可以直接作用於細胞表面),再加上殼寡糖能將體質向鹼性方面推動,從而起到阻礙癌細胞與分子結合的作用,抑制癌細胞的轉移。
殼寡糖與血糖
殼寡糖有降低血糖效果,能增強負荷糖耐量,改善胰島細胞的功能,有升高血中胰島素的趨勢,這與殼寡糖能作用於胰島素受體,使胰島素受體敏感性增強,從而控制血糖升高有關。同時有研究發現腸道中有一種大腸桿菌能產生胰島素樣受體,封閉胰島素受體,使真正的胰島素無法發揮降糖作用,而殼寡糖能促進腸道雙歧桿菌等有益菌增殖,產生生物拮抗作用,抑制此種大腸桿菌,使血糖得以控制。
青島麥迪爾生物殼寡糖就挺不錯德
⑧ 殼寡糖是什麼意思
殼寡糖是一種純天然的保健食品,擁有許多種功效。比如寡糖具有提高免疫、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肝脾抗體形成、調節生理機能、防治成人疾病等諸多作用。在國外有軟黃金之稱謂,可應用於醫葯、保健、食品、日化、農業等領域,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產品。在國內我聽說有個叫奧利奇善的保健品就是殼寡糖做的,你可以去看一看!
當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已成為危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原因。如何防治已成為國家衛生政策的重點。在日本,權威機構的統計表明,從1994年起位居健康食品銷售之冠的一直是對多種慢性病防治有奇效的甲殼素類食品,這與日本普及慢性非傳染疾病防治知識和甲殼素本身生命價值關系極大。在中國甲殼素事業方興未艾。 科學家發現人體生命第六要素」 除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以外的第六大生命要素——甲殼素,是由法國科學家布拉克諾發現,它廣泛存在於如蝦、蟹、昆蟲的外殼等甲克類動物中以及藻類的細胞壁中。 專家稱,甲殼素的化學結構特殊,它對人體具有調節免疫、活化細胞、抑制老化、預防疾病、促進痊癒、調節人體生理功能等六大功能。近年來,腫瘤、糖尿病、生理功能失調、心腦血管疾病逐年上升,醫學專家稱,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的污染、生物鏈的破壞,使人們無法從食品中獲得甲殼素的緣故。 甲殼素是唯一的動物性膳食纖維,它是自然界中少見的帶正電荷的鹼性多糖,它除具有膳食纖維的各種特性和功效(如參與代謝而不產生能量有利於腸道正常菌群繁殖、排便、調節能量代謝、用於糖尿病人飲食等)外還有重要的生理和葯理意義。近十年來中外科學家都將它作為第六生命要素進行研究和開發。甲殼素生命價值被大量攻克發現,新聞媒體爭相報道。大量醫療衛生機構,院校重復實驗驗證、論文屢見於學術刊物,得出的結論都是驚人的相似。但是甲殼素由於分子量太大,不利於人體吸收,而運用生化技術降解得到的殼寡糖(也就是比殼聚糖要小要純的物質),很容易被人吸收利用,所以是一種很好的健康食品,但可能比較貴!
⑨ 殼聚糖的制備:以蝦殼為原料,來提取殼聚糖。 急!急!急!急!希望高手來幫助啊!萬分感謝!
蝦殼蟹殼漂洗----脫鈣及無機鹽----脫蛋白質及脂----脫鹼,漂洗----水洗;烘乾----甲殼素產品----濃鹼處理----水洗;烘乾----殼聚糖初產品----提純----殼聚糖初產品----提純-----殼聚糖產品
⑩ 生物化學論文 比較淺顯簡單的 選修課要寫 謝謝了
我就是學生物科學的 這人佔了一份 你自己再整整 祝你好運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動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行如發酵這樣復雜的生命活動,終於推翻了「生機論」。
編輯本段
分類
生物化學若以不同的生物為對象,可分為動物生
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蟲生化等。若以生物體的不同組織或過程為研究對象,則可分為肌肉生化、神經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學等。因研究的物質不同,又可分為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酶學等分支。研究各種天然物質的化學稱為生物有機化學。研究各種無機物的生物功能的學科則稱為生物無機化學或無機生物化學。60年代以來,生物化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產生了一些邊緣學科如生化葯理學、古生物化學、化學生態學等;或按應用領域不同,分為醫學生化、農業生化、工業生化、營養生化等。
編輯本段
研究內容
生物化學主要研究生物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
生物體的化學組成
除了水和無機鹽之外,活細胞的有機物主要由碳原子與氫、氧、氮、磷、硫等結合組成,分為大分子和小分子兩大類。前者包括蛋白質、核酸、多糖和以結合狀態存在的脂質;後者有維生素、激素、各種代謝中間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還有各種次生代謝物,如萜類、生物鹼、毒素、抗生素等。
雖然對生物體組成的鑒定是生物化學發展初期的特點,但直到今天,新物質仍不斷在發現。如陸續發現的干擾素、環核苷一磷酸、鈣調蛋白、粘連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有的簡單的分子,如作為代謝調節物的果糖-2,6-二磷酸是1980年才發現的。另一方面,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會發現新的功能,20世紀初發現的肉鹼,50年代才知道是一種生長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種載體。多年來被認為是分解產物的腐胺和屍胺,與精胺、亞精胺等多胺被發現有多種生理功能,如參與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的調節,對DNA超螺旋起穩定作用以及調節細胞分化等。
新陳代謝與代謝調節控制
新陳代謝由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組成。前者是生物體從環境中取得物質,轉化為體內新的物質的過程,也叫同化作用;後者是生物體內的原有物質轉化為環境中的物質,也叫異化作用。同化和異化的過程都由一系列中間步驟組成。中間代謝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學途徑的。如糖元、脂肪和蛋白質的異化是各自通過不同的途徑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然後再氧化生成乙醯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最後生成二氧化碳。
在物質代謝的過程中還伴隨有能量的變化。生物體內機械能、化學能、熱能以及光、電等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變化稱為能量代謝,此過程中ATP起著中心的作用。
新陳代謝是在生物體的調節控制之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這種調控有3種途徑:①通過代謝物的誘導或阻遏作用控制酶的合成。這是在轉錄水平的調控,如乳糖誘導乳糖操縱子合成有關的酶;②通過激素與靶細胞的作用,引發一系列生化過程,如環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通過磷醯化反應對糖代謝的調控;③效應物通過別構效應直接影響酶的活性,如終點產物對代謝途徑第一個酶的反饋抑制。生物體內絕大多數調節過程是通過別構效應實現的。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種多樣功能與它們特定的結構有密切關系。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有催化、運輸和貯存、機械支持、運動、免疫防護、接受和傳遞信息、調節代謝和基因表達等。由於結構分析技術的進展,使人們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們的各種功能。酶的催化原理的研究是這方面突出的例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分4個層次,其中二級和三級結構間還可有超二級結構,三、四級結構之間可有結構域。結構域是個較緊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區域,連結各結構域之間的肽鏈有一定的活動餘地,允許各結構域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相對運動。蛋白質的側鏈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快速運動之中。蛋白質分子內部的運動性是它們執行各種功能的重要基礎。
80年代初出現的蛋白質工程,通過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基因,獲得在指定部位經過改造的蛋白質分子。這一技術不僅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也開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質的廣闊前景。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為闡明基因的本質,了解生物體遺傳信息的流動作出了貢獻。鹼基配對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這是核酸作為信息分子的結構基礎。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有不同的構象,J.D.沃森和F.H.C.克里克發現的是B-結構的右手螺旋,後來又發現了稱為 Z-結構的左手螺旋。DNA還有超螺旋結構。這些不同的構象均有其功能上的意義。核糖核酸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轉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蛋白體核糖核酸(rRNA),它們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新近發現個別的RNA有酶的功能。
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也是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於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調控正從多方面探討。如異染色質化與染色質活化;DNA的構象變化與化學修飾;DNA上調節序列如加強子和調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轉譯過程中的調控等。
生物體的糖類物質包括多糖、寡糖和單糖。在多糖中,纖維素和甲殼素是植物和動物的結構物質,澱粉和糖元等是貯存的營養物質。單糖是生物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寡糖在結構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寡糖和蛋白質或脂質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由於糖鏈結構的復雜性,使它們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對於細胞專一地識別某些物質並進行相互作用而影響細胞的代謝具有重要作用。從發展趨勢看,糖類將與蛋白質、核酸、酶並列而成為生物化學的4大研究對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學結構一經測定,就可在實驗室中進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類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於了解它們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有些類似物由於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應用價值。通過 DNA化學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應用於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及其類似物。
酶學研究
生物體內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取
決於酶的結構。酶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反應動力學及作用機制、酶活性的調節控制等是酶學研究的基本內容。通過 X射線晶體學分析、化學修飾和動力學等多種途徑的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酶的作用原理已經比較清楚。70年代發展起來的親和標記試劑和自殺底物等專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劑已成為探討酶的活性部位的有效工具。多酶系統中各種酶的協同作用,酶與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應用蛋白質工程研究酶的結構與功能是酶學研究的幾個新的方向。酶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和醫學上的應用一直受到廣泛的重視。
生物膜和生物力能學
生物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一般也含有糖類,其基本結構可用流動鑲嵌模型來表示,即脂質分子形成雙層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與脂質相互作用並可側向移動。生物膜與能量轉換、物質與信息的傳送、細胞的分化與分裂、神經傳導、免疫反應等都有密切關系,是生物化學中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
以能量轉換為例,在生物氧化中,代謝物通過呼吸鏈的電子傳遞而被氧化,產生的能量通過氧化磷酸化作用而貯存於高能化合物ATP中,以供應肌肉收縮及其他耗能反應的需要。線粒體內膜就是呼吸鏈氧化磷酸化酶系的所在部位,在細胞內發揮著電站作用。在光合作用中通過光合磷酸化而生成 ATP則是在葉綠體膜中進行的。以上這些研究構成了生物力能學的主要內容。
激素與維生素
激素是新陳代謝的重要調節因子。激素系統和神經系統構成生物體兩種主要通訊系統,二者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70年代以來,激素的研究范圍日益擴大。如發現腸胃道和神經系統的細胞也能分泌激素;一些生長因子、神經遞質等也納入了激素類物質中。許多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經測定,它們主要是多肽和甾體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變膜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細胞的酶系,還有些是影響基因的表達。維生素對代謝也有重要影響,可分水溶性與脂溶性兩大類。它們大多是酶的輔基或輔酶,與生物體的健康有密切關系。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生物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數百萬種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並在大約40億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生物化學的發展為這一學說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例如所有種屬的 DNA中含有相同種類的核苷酸。許多酶和其他蛋白質在各種微生物、植物和動物中都存在並具有相近的氨基酸序列和類似的立體結構,而且類似的程度與種屬之間的親緣關系相一致。DNA復制中的差錯可以說明作為進化基礎的變異是如何發生的。生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時,需要更多的酶和其他蛋白質,基因的重排和突變為適應這種需要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可見,有關進化的生物化學研究將為闡明進化的機制提供更加本質的和定量的信息。
方法學
在生物化學的發展中,許多重大的進展均得力於方法上的突破。例如同位素示蹤技術用於代謝研究和結構分析;層析,特別是70年代以來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體系性能的高效液相層析以及各種電泳技術用於蛋白質和核酸的分離純化和一級結構測定;X射線衍射技術用於蛋白質和核酸晶體結構的測定;高解析度二維核磁共振技術用於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分析;酶促等方法用於DNA序列測定;單克隆抗體和雜交瘤技術用於蛋白質的分離純化以及蛋白質分子中抗原決定因子的研究等。7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廣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學各個領域滲透,不僅使許多分析儀器的自動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分析,結構預測以及結構功能關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學今後的繼續發展無疑還要得益於技術和方法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