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策劃 > 農商精準定位深耕三農市場

農商精準定位深耕三農市場

發布時間:2022-12-28 06:44:19

㈠ 北京農商銀行怎麼樣

北京農商銀行改製成立於2005年10月19日,是國務院首家批准組建的省級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北京農商銀行擁有694家網點,居北京市各銀行機構之首,是唯一一家金融服務覆蓋全市所有182個鄉鎮的金融機構。

拓展資料:
北京農商銀行的市場定位是「立足首都,服務三農,服務企業,服務百姓」; [5] 經營理念是「穩健可持續全面發展」;發展規劃是「專業化經營、系統化管理、集約化控制」;企業遠景是「流程銀行、特色銀行、精品銀行」的戰略目標不斷邁進。
北京農商銀行22項主要監管指標持續達標向好,不良貸款率、凈資產收益率、撥備覆蓋率等部分指標優於上市銀行平均水平,達到「好銀行」的評價標准。
經營規模步入中等商業銀行發展行列。全行總資產達到52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3%;存款余額達4213.6億元,同比增長10.4%;貸款余額達2651.9億元,同比增長12.1%。
資產質量優於全國商業銀行平均水平。五級不良貸款率0.97%,同比下降0.73個百分點,優於全國商業銀行2014年11月末1.31%的平均水平;撥備覆蓋率374%,同比提高132個百分點,優於全國商業銀行2014年11月末229.7%的平均水平,抵禦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
資本實力再上新台階。北京農商銀行於近日順利完成增資擴股,新增股份16.41億股,募集資金54.15億元,為全行推進規模、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奠定了有力的資本支撐。
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北京農商銀行連續三年榮獲由金融時報社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院評選的「金龍獎——年度最佳農商銀行」獎項,並以突出的零售銀行業績摘得「年度最佳零售業務」獎項。
截至2014年9月末,北京農商銀行資產規模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到5129億元;各項存款余額突破4000億元大關,達到4154億元;人民幣儲蓄存款突破2000億元,達到2162億元,位居北京市銀行機構第3位;各項貸款余額達到2600億元凈增額連續5年位居北京市同業前列;各項存款、貸款余額均位居全國農商銀行系統第1位。在2014年7月英國《銀行家》雜志最新發布的排名中,北京農商銀行按照一級資本位列全球千強銀行第262位。

㈡ 北京農商行何時能上市

近日一筆股權拍賣將北京農商行拉回公眾的「聚光燈」前。作為一家根植首都的農商行,該行籌備上市超過9年未果,儼然在奔赴資本市場的「萬億俱樂部」農商行陣營中進度掉隊,為何IPO路漫漫也引發市場關注。
籌備上市超9年未果
北京農商行曾在去年10月宣布,2020年9月30日,該行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達10160億元,是改製成立之初的8倍多。但同為資產萬億規模農商行,重慶農商行已實現A+H上市、廣州農商行在港股上市、資產規模距萬億元僅一步之遙的上海農商行也在去年底A股過會,與其他「萬億俱樂部」農商行相比,北京農商行的IPO之路顯得格外漫長。
早在2011年底,該行就成立了IPO領導小組,將上市工作提上了日程,但一直以來進展較為緩慢。
而從公開信息公示的最新進展來看,今年3月10日,北京證監局披露了北京農商行IPO輔導券商中信建投(601066)證券、中金公司(601995)關於該行的輔導工作報告(第十四期),輔導期內,輔導機構重點關注了疫情對該行IPO相關工作進度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銀行IPO過程中,股權問題往往是監管關注的重點。在北京農商行奔赴資本市場之路上,股權結構連續調整,業內多認為,這或是為其謀求IPO掃除障礙,同時股權結構的變化也難免使其上市進程不斷延遲。
萬億規模下「成長的煩惱」
北京農商行改製成立於2005年10月19日,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北京市所有鄉鎮。紮根北京地區經營歷史較長,首都經濟體量大,為其帶來較好的發展機遇,北京農商行資產規模穩步增長,但同時該行也面臨著較大的經營競爭及轉型壓力。
「除了歷史遺留問題,北京農商行目前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就是資產端和負債端風險收益不是很對稱,同業業務腳步邁得太大,可能也會影響監管、投資者對其上市的評估。」銀行業資深分析人士王劍輝如是分析。
北京農商行資產來源仍以傳統的渠道和方式為主,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該行資產負債表裡靠吸收存款形成的總資產佔比達到了71.87%,相比北京銀行同期的62.11%高了近10個百分點。
但另一方面,王劍輝認為,其從事的業務又顯得較為激進,該行同業機構方面業務佔比較大,資產里有6.53%存放在同業機構里,拆出給同業機構的資金在總資產中佔比9.09%,份額較大。與此同時傳統放貸業務在總資產里僅佔比36.61%,能夠看出該行資產端和負債端風險收益不對稱,如果同業機構出現風險事件,就會使其陷入被動。
業務的較快發展對北京農商行內控風險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而事實上,近年來,北京農商行經營發展已顯露「乏力」。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該行盡管資產規模持續做大,但是盈利能力沒有得到同水平進步。
業績方面,北京農商行在2020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下滑,分別為96.06億元、35.78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2.51%、-15.07%。
此外,在經營管理支出上,2020年上半年,該行業務及管理費支出為33.11億元,佔比營業收入為34.47%。對此,王劍輝表示,在經營效率上看,北京農商行管理成本偏高,在北京地區競爭優勢不明顯。
不過對於北京農商行後市的業績,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表達了樂觀的看法。廖鶴凱認為,該行近年來總體發展平穩,2020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營收萎縮利潤大減,也是特殊時期的狀態,料後續業績會有回補。
王劍輝建議,在經營發展中,該行需要准確把握首都市情,隨著首都很多功能的調整,三農在北京經濟生活中份額長期走低,北京地區農民人口逐漸城市化,對於體量已經萬億規模的北京農商行而言,如果限制在服務首都、服務三農定位上,可能未來的發展空間有限,而在京津冀大發展的格局下,將區域服務拓展到周邊地區,生長空間更大。除了區域定位,在行業定位上,該行在服務三農基礎上衍生出其他的一些跟三農密切相關的城鎮化業務,也應進一步突破。市場拓展方面,除了三農以外,還可以挖掘更多小微企業自主創業等客戶資源,特別是在邊遠地區如以新的電商形態經營的農戶或郊區小型創業企業,既能起到服務實體經濟作用,又能探索新的夾縫市場。孟凡霞馬嫡

㈢ 農商行服務三農和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否存在矛盾如何協調

上市後如何平衡利潤最大化與服務「三農」間的矛盾與沖突?農商行必須直面「定位」的挑戰與考驗。
「農商行上市後自然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在服務農民還是追求利潤之間傾向比較明顯。不會偏離服務『三農』的方向。
顯然,挑戰與考驗並存,農商行上市,資本市場更加有力的約束必然促使其高度關注經營利潤最大化,此時服務『三農』與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矛盾可能被放大。如何做好兩者之間的平衡、實現經濟效益與支農的互利共贏等課題,對農商行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一直沒變。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優質客戶,按照『小對小、小對優』的原則,
在「三農」貸款上,農商行做到農業貸款占貸款的比例確保不低於85%,並對「三農」貸款實行基準的優惠利率,以確保「三農」資金需求。 始終立足縣域農村、考慮管理半徑的跨區域發展,跨區域發展沒有跨出服務「三農」的范疇。
農商行以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機構為發展目標,上市毫無疑問應該是農商行發展的必由之路。那麼,准備上市的農商行就必須直面「定位」的挑戰與考驗。

㈣ 北京農商銀行跟北京農村商業銀行是一樣嗎

北京農商銀行跟北京農村商業銀行是一樣的。北京農商銀行改製成立於2005年10月19日,是國務院首家批准組建的省級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北京農商銀行原名是北京農村商業銀行。

北京農商銀行的市場定位是「立足首都,服務三農,服務企業,服務百姓」,經營理念是「穩健可持續全面發展」,發展規劃是「專業化經營、系統化管理、集約化控制」,企業遠景是「流程銀行、特色銀行、精品銀行」的戰略目標不斷邁進。



(4)農商精準定位深耕三農市場擴展閱讀

北京農商銀行始終把「做好三農服務」作為重點工作,以「大三農」視角,積極開展涉農業務,圍繞信貸資金支持、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功能、提升農村地區支付結算水平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品牌口號:

「濃情 濃意 農商行」,「濃」「農」相通,直意北京農商銀行的經營理念與服務理念--堅持「立足首都 服務三農 服務企業 服務百姓」的市場定位。

㈤ 農商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路徑

農商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路徑

核心競爭力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提出,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核心競爭力戰略,對銀行而言,核心競爭力是銀行競爭系統中最重要的功能性要素,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和替代,是銀行保持持續性競爭優勢的能力。隨著“新經濟”的深入發展和潛力釋放,農商行呈現出了新的發展趨勢。面對新形勢,農商行在發揮傳統比較優勢的基礎上,分析目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通過符合自身資源稟賦的最佳路徑培育和演化提升核心競爭力,從而創造出更多財富和價值。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農商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路徑的知識,歡迎閱讀。

“新經濟”下農商行面臨發展新趨勢

伴隨著“新經濟”的發展,農商行所處的經濟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一方面,“新經濟”下改革處於攻堅期和深水區,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農商行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一是傳統經營模式不能適應環境轉變。農商行在組織架構、經營機制、考核激勵等方面還不能適應經濟環境變化,離流程銀行建設及集約化管理還存在較大差距。沒有建立起流程銀行所要求的“大總行(中心支行)、小分行”集約化管理模式,中心支行對前台一線的後台支持作用不強。零售產品單一,與零售社區銀行的市場定位不匹配。服務渠道相互孤立,協同效應較弱。仍偏重於行政化考核方式,“打包”進行績效分配,績效考核難以直接體現員工個人貢獻。

二是人員結構不合理,不能提供有效人力資源支持。農商行綜合性、高素質人才普遍缺乏,營銷人員佔比低,目前農商行通過校園招聘的模式不能解決人員的'結構性矛盾,新進員工要從事業務或管理條線還需要較長的鍛煉培養期,增加了未來發展的負擔和成本,難以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三是盈利模式相對單一導致收入渠道狹窄。利差收入收窄,資金運用結構不合理,高收益產品創新少,沒有形成盈利性強的中間業務體系,中間業務收入水平低,影響了農商行的盈利能力。

四是風險管理能力在新形勢下面臨挑戰。農商行的風險管理往往以滿足自身管理需要為主,在管理成本、客戶體驗、管理效率等方面考慮相對較少,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風險管理要求。

五是農商行轉型發展中科技支撐力度不足。在硬體設施上,整體落後於其他商業銀行;在人員隊伍上,高素質創新研發人員與基層科技人員較少;在產品研發上,原創性的少,熱衷於跟進和模仿;在系統支持上,自主研發經營管理系統的能力不足,難以支持經營管理集約化發展。

另一方面,“新經濟”環境下,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增長動力逐漸轉換,農商行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是立足區域經濟發展,業務拓展空間加大。農商行作為地方法人銀行,改制時一般省屬、市屬國有企業入股,更容易爭取到省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可以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銀企對接合作,參與對政府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發揮地處區域金融中心優勢,可以廣泛開展同業合作創新。可以充分利用決策鏈條短,經營機制靈活的優勢,快速調整策略融入區域經濟發展中。

二是經濟增長驅動變換,創業創新金融需求增加。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新引擎,農商行可以不斷優化金融服務渠道,圍繞不同創業創新客戶不同發展階段進行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

三是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迎來“三農”服務黃金期。農商行作為服務“三農”的金融主力軍,伴隨農業產業化可以深入拓展農村市場。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為農商行開拓農村市場提供了新渠道。規模化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擴大了農商行服務的客戶群體和業務覆蓋面。

四是擴大內需政策帶動,消費金融快速發展。“新經濟”下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基礎作用不斷增強,農商行可以開辟新的消費金融業務模式,利用互聯網,在消費相關的每個環節提供全面化的金融服務。

八大路徑引領農商行演化核心競爭力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經濟”環境,農商行要立足自身市場定位,不斷演化包括發展理念、負債能力、資產布局、交易銀行、網點轉型、合作共贏、隊伍建設、風險防控在內的核心競爭力,從這八大路徑入手加快推進轉型發展。

路徑一:更新發展理念,精準市場拓展內涵。

一是立足持續發展,更新發展理念。樹立以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現代經營管理理念,實現從“存款立行”向“資產立行”轉變,強化“核心負債+主動負債”的資金組織理念,穩定負債構成、控制負債成本,提高負債質量。二是抓好主導產業,服務地方區域經濟。以大客戶為龍頭,圍繞其上下游中小企業,實施“產業鏈條式”營銷服務。以專業市場為依託,突出抓好專業市場商戶的綜合營銷工作。根據區域產業集群的特點,集中營銷成片優質客戶。三是面向小微企業,創新小微金融服務營銷模式。引進小微貸技術,以批量標准化為重點,提高小微金融服務效率。創新推出互聯網金融服務,向綜合服務商轉變。開展跨界拓展合作,提供“間接融資+直接融資”、“投行+商行”等多元化融資支持。四是面向社區居民和高端客戶,大力發展消費貸款。推進社區信用工程建設,支持社區改造項目,深挖社區客戶資源。打造高端客戶信貸品牌,有效滿足高端客戶個性化需求。五是面向“三農”,重點扶持新型農業組織。著重在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農業電子商務、產後處理產業四大領域做好金融服務,重點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四大農業主體。

路徑二:穩定被動負債,增強主動負債能力。

一是壯大被動負債業務。加強零售存款攬存力度,積極營銷財政資金,強化綜合營銷,加強集團客戶存款拓展,深化銀企合作,促進貸款客戶資金沉澱,做強被動負債業務。二是增強主動負債能力。要審慎篩選比較成熟的、有潛力的主動負債業務品種,促進主動負債形式的多樣化。目前,大額存單發行開啟了商業銀行實施主動負債的新時代,農商行可適應形勢,應用大額存單等市場化手段,籌集所需資金,以此為資金基礎發展對應資產業務,拓寬差異化經營的空間。

路徑三:拓寬資產布局,推動資產驅動發展。

一是做強債券投資業務。債券投資符合農商行資產多元化發展趨勢和適度分散投資原則,而且風險小、收益穩定,農商行應做強債券投資業務,提高債券業務綜合收益率。二是做優同業投資業務。與保險、資管、基金、金融租賃公司等機構開展合作,積極拓寬營運合作渠道,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助推農商行向“輕資本”轉型升級。三是做大理財業務。從戰略轉型、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高度規劃好理財業務的發展,通過不斷地產品創新和服務升級打造自身具有影響力的理財品牌,搭建種類豐富、風格穩健的理財產品線,滿足客戶多層次的理財業務需求。四是做活證券化資產業務。立足於“盤活存量、做大增量”,將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成為減少資本約束壓力、融入金融市場、調整資產配置結構和優化收入結構的重要途徑。

路徑四:挖潛客戶資金,創新交易銀行業務。

一是爭取代理國庫集中支付業務。充分發揮“小法人、大平台”的系統優勢,上下聯動,拓寬代收付行政事業單位結算業務范圍,不斷擴大代理財政資金份額。二是做好代理集團客戶結算業務。依託科技平台,充分運用銀企直聯系統、企業網銀等業務,積極營銷公關行業性集團客戶,實現對集團上下級、產業鏈上下遊客戶資金業務的結算服務。三是做強小微零售結算業務。 不斷完善創新機制,改革創新方式,推陳出新,為小微客戶提供賬戶管理、支付結算、資金信息、存款和理財服務。四是拓展社區居民交易結算業務。以銀行卡和電子銀行為載體,利用一級法人優勢,積極拓展涉及民生的各類代繳費業務。全力推進自助銀亭金融服務新業態,發揮自助銀亭的基本金融服務功能。五是發展國際業務。著重在增加市場准入、爭取更多同業授信額度、加強代理行網路建設、豐富國際業務產品、跨境人民幣業務等方面加強國際業務服務能力。

路徑五:加快網點轉型,提升渠道競爭水平。

一是整合優化網點布局,搭建多層次服務格局。做大城市中心精品旗艦店。搶抓城鄉一體化戰略機遇,做強城鄉結合部網點。堅持特色經營,做小做精社區金融便利店。在現行法律框架下,探索成立子公司開展信用卡、理財、私人銀行、直銷銀行等業務,強化差異化競爭能力。二是強化人工服務與自助服務的有機結合。注重電子銀行、手機銀行、自助渠道、人工渠道協同服務,創新引入自助發卡機、現金高速收納機、遠程智能櫃員機等設備。設立全能型社區銀行,實現業務營銷無縫隙。三是加快電商平台和網路銀行等新型線上渠道建設。加快微信銀行、直銷銀行以及電商平台建設,打造網路社區服務新渠道。

路徑六:強化合作共贏,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一是擴大金融牌照,加快綜合化經營進程。通過設立子公司等形式,積極爭取私募、國債、資本債、資產證券化等業務資格,擴大金融牌照,逐步形成以銀行為主體,涵蓋信託、基金、期貨、金融租賃、消費金融、資產管理等在內的綜合化金融服務。二是創新推出針對科技創新創業企業服務模式。對兼具傳統信貸與股權投資屬性的投貸聯動業務進行探索,為科技創新創業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持續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加強同業合作,創新發展實現合作共贏。依託省聯社科技平台和同業合作平台,找好自己的定位,加強同業合作,減少風險資本佔用,擴大中間業務收入,改變高資本消耗的傳統經營模式。四是與P2P平台合作,在合作中實現自我發展。升級改造網路平台,憑借自身的優質資產加大P2P平台的推廣。

路徑七:加強隊伍建設,優化架構精細管理。

一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供有效智力保障。建立專業化人才引進機制,引進先進銀行同業高素質人才,較快地實現經營管理理念更新。立足實際,建立自身的專業研發團隊,為農商行的發展提供更有效的智力支持。二是構建“大總部、小支行”的組織體系。強化總部的後台支持和內部控制功能,實施專業化、集約化管理。強化支行單一的市場營銷職能,並通過成立小微貸中心加強對小微客戶的開發營銷,減少風險點。三是穩步推進事業部制改革。結合自身的規模體量、管理基礎、業務資質等條件推進事業部制改革,選擇與自身相符的實施路徑與操作策略,實現在管理理念、流程、生產方式上的巨大變革。四是提升經濟資本管理能力。加強資本管理,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和小微金融債等方式,突破資本約束“瓶頸”,擴充資產規模、優化資產結構,增加經營能力和抵抗風險的水平。五是實現財務精細化管理。加強資金核算、成本控制和流動性管理,推進利率定價管理工具的開發和運用,建立面向市場的、符合農商行實際的利率定價機制。

路徑八:增強風險防控,構建全面風險管理。

一是強化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全業務、全過程的風險管理理念、營造以制度管人的全員風險管理文化。二是搭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立相互獨立、垂直的風險管理組織框架,完善公司治理,改進風險管理技術和工具,培養高素質風險管理人才。三是加大風險管理創新力度。以信息科技為依託,將創新業務與一般業務進行必要的風險隔離,構建與產品創新相適應的風險管理體系。

;

㈥ 農商銀行後續發展探微

一、青海農信銀行化改革的基本經驗

從源頭解決和完善問題,提升改制質量和效率,最終將青海農信逐步打造成產權明晰、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效益良好的青藏高原最具活力的區域現代銀行。

農商銀行轉型發展本質上是適應政策走向、適應經濟趨勢、適應市場需求,形成一個全新的發展理念。隨著股份制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青海省以州縣為單位的農商銀行改制覆蓋率已近半數。改制後的農商銀行金融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對地方經濟和「三農」貢獻日益突出。然而,改制後的農商銀行仍然存在的問題,映射著正在推進改制聯社即將面臨的問題。應積極從法人治理良好、經營成果明顯、形成獨特核心競爭力的農商銀行吸取先進管理經驗,爭取從源頭解決和完善問題,提升改制質量和效率,最終將青海農信逐步打造成產權明晰、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效益良好的青藏高原最具活力的現代銀行。

良好的公眾形象是吸引優質客戶的關鍵。 銀行化改革過程中,通過對營業網點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外部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品牌效應日漸凸顯,內部職工更加自信,服務意識更加強烈,「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逐漸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更多高素質人才源源不斷加入農商銀行大家庭,人才結構得到優化。客戶對「銀行」二字的接受度與認可度遠遠高於「信用社」,優質客戶對農商銀行關注度和信任度與日俱增。

規范的體制機制是提升管理效率的根本。 通過改制,農商銀行的組織架構、體制機制、管理辦法、業務流程等各方面得到了健全和優化,讓經營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通過引用科學、公正、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經營層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及主觀能動性,全面提升了管理效率。

殷實的資本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通過改制,各農商銀行資本金規模全面增加,風險化解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在推出利率市場化與存款保險制的當下,雖然傳統的存貸款利差收入日漸收窄,但監管允許的業務品種日趨豐富,利潤增長點不斷增加,農商銀行逐漸擺脫對利差收入的過度依賴,在復雜多變的金融環境中保持可持續發展。

「三農」的市場定位是始終不變的經營方向。 青海農信系統數據顯示,無論是改制已久的西寧農商銀行還是掛牌開業不到一年的其他農商銀行,對「三農」領域的貸款投放力度只增不減,改制絲毫不影響對「服務三農,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地方經濟」的市場定位,農商銀行仍然秉承傳統優勢,助力地方「三農」業務發展,始終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的作用。

明確的戰略定位是確保長遠發展的動力。 西寧、大通農商銀行掛牌開業後,結合自身優勢和精確的市場定位,制定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業務發展戰略,並緊跟目標不斷發力,業務品種不斷豐富,資產結構持續優化,經營指標屢創新高,盈利水平穩步增長,股東權益得到保障。同時,努力向「標桿銀行」「精品銀行」發展,創造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農信機構銀行化改革的制約點

法人治理有「形」無「神」。 雖然各個農商銀行已建立「三會一層」法人治理架構,但治理水平與現代公司治理要求差距較大。一是未能健全相關規章制度,議事規則不夠明確、職責邊界不夠清晰,難以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二是董事會的構成不盡合理,與各自的經營規模與資產結構不相匹配。三是董事會的外部成員缺乏金融專業知識,難以對銀行經營管理進行科學決策和准確判斷。四是個別董監事提出各種原因中途辭職或缺席會議,履職不夠充分。五是董事會下設各個專業委員會「形同虛設」,參加董事會如同「走馬觀花」,未能積極發揮應有的作用。六是經營管理層對農商銀行改制認識不足,對改制後的定位模糊,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七是未建立董、監事履職評價體系,工作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不足。

股權結構尚需優化。 一是自然人股相對分散,員工持股偏低。部分農商銀行股權發起人超過了公司法規定的不得超過200人的上限,造成管理、協調上的困難。內部員工持股比例過低,最低佔比僅2.59%,與20%的上限差距較大,員工凝聚力和內生動力不足,未能充分享受到改革的紅利。二是法人股佔比過高,最高佔比高達94.67%,控股權趨向集中,關聯或隱性關聯難以發現,外部股東控制或操縱的風險較大。

股東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農商銀行的法人股東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片面追求高分紅、高回報。有的大股東通過股權操縱董事會,干預農商銀行的正常經營管理,對經營管理層開展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市場定位不夠明晰。 由於受到來自股東方面的經營壓力,有些改制後的農商銀行過分注重經濟效益,熱衷於追求收益高、風險高的業務,逐漸減少低收益的「三農」市場,存在「脫農」現象。但國家政策要求農商銀行增強社會責任、加大支農力度、創建普惠金融。因此,部分改制後的農商銀行在利潤最大化與「支農支小」的抉擇中存有困惑,導致市場定位不夠清晰、服務方向不夠明朗。

考核激勵機制未有效建立。 完成由農信社到商業銀行的華麗轉身,與之不相匹配的是依然採取原有的考核激勵機制,績效考核與績效薪酬掛鉤力度不大,加之建立自有考核激勵機制的能動性不足,「旱澇保收」「多少一樣」「大鍋飯」等現象普遍存在,以客戶為中心的梯隊營銷、全員參與營銷機制仍然缺失。

資本約束資產的理念尚未樹立。 依然存在資本結構單一、分紅壓力增大、精細化資產負債管理缺失等問題,在有序推進宏觀審慎管理工作的同時,對資本充足率等重要指標敏感度不夠,未能在監管容許范圍內,用足用活資本,要麼資本浪費、要麼盲目擴張,以現有資本、負債情況反算並合理配置資產的精細化管理相對缺失。

三、問題解決措施與後期發展思路

完善組織架構,提升治理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董事會組織架構。董事會下設各個專門委員會,明確職責。各委員會每年應當制定工作計劃並定期召開會議,確保有效發揮各專門委員會職能作用,特別是戰略委員會要提出明確的發展戰略規劃,年終對計劃完成情況進行說明,並向股東大會報告。二是合理確定董事會人員構成。切實按照各自經營規模和資產結構,確定職工董事、獨立董事和外部董事的名額與比例,並且確保符合相關規定。三是全面優化董事會成員配置。選聘具備企業管理能力、認同農商銀行發展戰略的法人股東加入董事會,聘請金融、法律、會計、農業等領域的專業人才作為獨立董事,以提升董事會作為決策機構的決策水平。四是加強法人治理制度建設。不斷完善《公司章程》和董、監、高議事規則,強化內部權力制衡。五是實施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董事會薪酬管理委員會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建立和實施科學、合理和可操作性強的績效考評制度,全面激發和調動經營層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實現股東與經營者和員工的利益趨同。六是強化監事會監督職能。監事會要發揮監督作用,建立履職檔案,對高管的履職情況進行長期跟蹤監督,按年度進行評價,並作為考評的重要依據。

優化股權結構,強化資本約束。 股權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農商銀行法人治理的有效運行。農商銀行的股權設置應堅持「總體分散,適度集中」的原則,通過正常的股權流轉和增資擴股等途徑,對現有股權結構進行優化,重點完善目前農商銀行自然人股相對分散、員工持股偏低、法人股佔比過高以及戰略性股東投資不足等問題。將股權結構保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避免內部人控制問題,同時防止外部股東的不當操縱。

加強資質審查,嚴把股東准入。 引進股東時,加強資質審核。在地域分布方面,堅持本地股東為主並適當引進外地企業;在行業分布方面,優先支持涉農企業投資入股,其他行業股東均衡配置;在所有制性質方面,優先支持認同服務「三農」戰略、追求長期投資價值的民間資本投資入股。條件成熟時可以嘗試引入戰略投資者,引入先進的公司治理理念和風險控制機制。

轉變經營理念,把握發展機遇。 在經營理念上,農商銀行必須堅持服務「三農」、立足本地市場的戰略定位,充分利用網點多,服務半徑廣的優勢,在維系和服務好老客戶的基礎上,加大業務創新力度、豐富金融產品種類,通過精準營銷,做深做透本地市場。同時,農商銀行必須逐漸擺脫傳統經營思想的束縛,以市場化經營理念和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理念,充分挖掘農商銀行自身優勢和潛力,研判市場環境和行業趨勢,把握未來發展機遇。在經營方式上,強化精細管理,重塑業務流程,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經營效益,在追求發展的同時,努力實現農商銀行規模、質量、風險、效益的最佳均衡。

做細本地客戶,做深做透本地市場。 要堅持立足本地市場,充分利用網點多,服務半徑廣的優勢,在維系和服務好老客戶的基礎上,通過上下游精準營銷方式,充分挖掘和發展新增客戶,提高客戶覆蓋面,以絕對的市場佔有率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同時,對客戶進行分類管理,培養品牌客戶和戰略性客戶,充分發揮農商銀行獨立法人、決策鏈條短的作用,對客戶提供快速、差異化、多樣性的金融縣域服務,提升客戶黏性,提高客戶貢獻度。

加大業務創新,發展品牌業務。 隨著各股份制商業銀行入駐青海,有限的社會經濟資源不斷被分割,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金融業務日趨同質化。因此,各農商銀行在強化對外服務的基礎上,加強產品研發和創新力度,發展具有獨特優勢的品牌業務,培養自己特定的客戶群體,才是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最佳捷徑。

培育企業文化,分擔社會責任。 農商銀行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應樹立「百年企業靠文化」的意識,將文化建設貫穿於經營發展全過程,建設負責任、有良知的企業文化。作為金融企業,以著力發展普惠金融為契機,全力支持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同時大力推進綠色金融,將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發揮到底。

㈦ 農村商業銀行的優勢是什麼

農村商業銀行的優勢:

1、本地化優勢。農村商業銀行長期以來立足農村金融市場,在農村金融市場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商業銀行帶有鮮明的機構地方性、分布社區性色彩,與所在地域的聯系比其他金融機構更多、更廣,可謂當地土生土長的「草根銀行」。

政府將農村商業銀行定位於三農,它在接受國家扶持的同時也承擔了大量政府指定的業務,這些業務往往煩瑣卻效益很少。但也使得農村商業銀行活動於基層(鄉村),密切聯系群眾,這是其他機構所沒有的。

2、資金管控優勢。農村商業銀行的主要資金來源於周邊社區,卻很少像大銀行那樣將當地吸收的資金轉移用於外地,而是憑借著對當地市場的了解,將主要信貸對象仍然鎖定在社區內的中小企業和個人,誠邀農民和中小企業入股農村商業銀行,成為農村商業銀行的社員。

(7)農商精準定位深耕三農市場擴展閱讀:

銀行特徵:

總體來看,估計二季度工業生產有望增長8.8%,增速較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三季度工業生產增速會進一步有所加快,但估計幅度不會太大,預計增長8.9%左右。

具體而言,有三大行業值得關注。

一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5月份,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這說明,在勞動力、土地和資金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多年引領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的電子行業似乎已經風光不再。

二是化學原料和化學製成品製造業。5月份,化學原料和化學製成品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增速較前4個月回落0.3個百分點;1-5月份,同比增長11.0%,增速較去年同期回落0.9個百分點。這說明,在環保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兩高一低」行業發展前景會越來越黯淡。

㈧ 農商銀行如何開展精準扶貧

自扶貧開發攻堅戰打響以來,作為服務「三農」、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金融主力軍,宣漢農商銀行積極思考,主動作為,堅持精準扶貧總體思路,深入開展「惠農興村」、「扶微助小」、「融城旺社」三大工程,創新扶貧模式、助推產業發展,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隨著工作的持續推進,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對此,筆者就縣域農商銀行(農信社)如何持續做好該項工作,確保「扶真貧」、「真扶貧」,助推金融精準扶貧向縱深發展進行思考並提出幾點建議。
一、宣漢農商銀行支持精準扶貧的實踐
宣漢農商銀行立足於自身優勢,著力於農業產業扶貧,創新信貸模式,加強銀政合作,探索扶貧開發新路子,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大膽實踐,努力作為,成效顯著。
(一)深化銀政合作,優化信貸扶貧
宣漢農商銀行勇擔責任,主動作為,與地方政府簽訂《扶貧小額信貸業務合作框架協議》,《貧困戶住房建設貸款分險協議》,為確保扶貧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由地方財政安排擔保基金及風險補償金。一是縣政府首次注入貸款擔保基金及風險補償金3000萬元並專戶存入,後期將按扶貧貸款發放進度適時補充,用於解決貸款風險問題。二是對貧困戶貸款實行財政貼息。縣政府通過財政資金對貧困戶貸款按不超過5%的利率給予貼息。三是按1:10比例放大對扶貧小額信貸進行風險補償,在撬動信貸資源的同時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
(二)創新信貸模式,助力開發扶貧
一是創新信貸產品。結合現代農業特點,利用林權抵押、股權質押、最高額循環抵押貸款等方式,創新信貸模式支持新農村建設、鄉村旅遊、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發展,積極協調企業為貧困戶提供就業機會,實現增收脫貧。二是創新信貸模式。緊扣農業產業化集約化發展,積極參與種養殖業優化轉型,以支持龍頭企業為抓手,重點支持「公司+基地+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發揮輻射示範作用。三是簡化辦貸流程。結合農戶「小額、分散、急需」的資金需求特點,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在防控風險的前提下,適當簡化小額農貸審批、發放流程,提高辦貸效率。
(三)加快產業發展,注重智力扶貧
一是積極引入優勢產業。利用宣漢農商銀行與企業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積極引入優勢產業,既「輸血」又「造血」,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帶動周邊貧困戶創業脫貧。協調引入宣漢縣昌林中葯材合作社,為貧困戶送去葯材、成品種雞,為貧困戶提供種子和技術,同時,以保底價回收葯材,保證貧困戶收益;引入「養牛分成」模式,由養牛大戶為貧困戶提供小牛,待牛長大後,貧困戶按照比例進行分成。二是智力輸入扶貧。扶貧先扶智,我行在開展精準扶貧過程中,注重從源頭做起,以智力輸入為主,以物質幫扶為輔,引入企業定期舉辦培訓班,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講解種養殖技術,為貧困戶提供商品銷售信息。
(四)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創業致富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一是積極開辦了青年創業貸款,通過信貸資金幫扶,積極聯系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共發放青年創業小額貸款3825萬元,支持976人創業發展。二是積極開辦了婦女小額財政貼息貸款,加大對婦女創業就業支持力度,共投放貸款11,424萬元支持了3234位婦女朋友就業創業。三是積極投入對口幫扶,為幫扶對象號樓村改善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共同找思路、謀出路,引入中葯材種植、蜀宣花牛等特色產業,有效為當地群眾創收增收。
(五)踐行普惠金融,延伸服務觸角
為讓金融空白鄉鎮及偏遠山區群眾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宣漢農商銀行竭盡全力,強勢履行社會責任,確保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一是加大自助銀行設備布放力度,在涼風、南坪、龍泉、觀山等金融空白鄉鎮布放自助銀行,為方便群眾支取財政補貼資金,載入存摺模塊功能。二是聘請金融聯絡員568名,精準聯繫到村到戶,收集群眾金融服務需求,針對性地開展上門服務。三是利用流動汽車銀行及移動服務終端,開展定時定點服務,抽調專門人員利用節假日赴柳池、漆樹、漆碑等偏遠鄉鎮提供金融服務。四是大力推廣電子銀行服務,拓寬服務空間,截至5月末,個人電子銀行用戶數達27,230戶,企業電子銀行用戶數達276戶,簡訊銀行總量達95,334戶,電話支付終端425台,POS機459台。
二、深化金融精準扶貧的制約因素
作為一項光榮而艱巨的政治使命和現實責任,宣漢農商銀行踴躍投入到精準扶貧的具體工作中去,但由於一些天然的、歷史的、現實的問題和困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扶貧工作的推進,影響著扶貧效率的提高。
(一)自然條件惡劣,金融扶貧風險較大。貧困地區多地處偏僻,或高山峻嶺,或峽谷溝壑,可耕地不足從而毀林毀草開荒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脆弱,難以保證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這些地區致貧因素多,貧困程度深,扶貧難度大,災年返貧、因病返貧現象較為普遍。
(二)產業結構落後,金融扶貧難度增加。特困地區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缺乏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產業構成以自給自足的傳統農業為主,糧食生產佔主導地位,經濟作物等其他產業比重低,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留守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缺乏科學知識和市場經濟意識,底子薄、基礎差,扶貧工作基本從零開始,難度較大。
(三)農戶認識偏差,金融扶貧持續性降低。部分貧困戶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對扶貧開發和扶貧貸款認識不足,對依靠土地脫貧失去信心,以為精準扶貧只是走過場、搞形式,仍然抱有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的老觀念,以為扶貧貸款是國家救濟資金,可以借錢不還,嚴重傷害金融扶貧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
(四)政策配套單一,金融扶貧動力不足。部分地方財政資金設立風險補償金激發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扶貧動力,但風險分擔機制較為單一,針對貧困地區的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貨幣信貸傾斜政策、稅收優惠減免政策、財政獎勵補貼政策配套不夠,更缺乏鼓勵先進的激勵政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農信社作為地方金融主力軍的扶貧動力。
(五)業態環境限制,金融扶貧有力難使。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建設較為緩慢,市場主體信用等級偏低,合格的貸款主體較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期限長、額度大,同時其生產要素無法有效交易和流轉,要素價格發現功能難以實現,在此背景下創新「四權」抵押貸款仍面臨評估難、流轉難、變現難的現實問題及相應風險。
三、助推金融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基於前期金融扶貧的有效經驗,隨著扶貧攻堅由易到難、由點到面,扶貧難度越來越大,任務越來越重,如何實現金融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確保扶在點上、根上,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宣傳引導,樹立群眾對金融扶貧的正確認識
一是逐村召開金融扶貧動員工作會議,向廣大群眾宣講金融扶貧與目的、意義及措施,宣傳扶貧信貸政策規定、優惠條件、操作流程等,讓貧困戶自願貸款發展產業項目,放心使用貸款,到期歸還貸款。二是加快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以及「貧困地區示範戶」、「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戶」等創建活動,嚴厲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不斷提高貧困地區各類經濟主體的信用意識,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三是持續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加大貧困地區金融知識宣傳培訓力度,捐贈科普、農業、創業、管理等文化書籍和光碟,幫助貧困地區群眾提高文化水平,增長金融知識。
(二)因地制宜,堅持發展特色產業
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在於產業基礎簿弱,未形成產業「氣候」。因此,發展產業是帶動貧困地區、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的重要出路。建議把發展特色產業、優勢產業擺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戶一案」,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與金融資源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群體,利用多種模式,形成示範效應,發揮帶頭作用,讓貧困戶看到產業發展的希望,促進貧困戶想創業、敢創業,想貸款、敢貸款,通過產業發展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三)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精準扶貧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所包含的基礎建設、產業發展、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內容涉及財政、交通、農業、林業等多部門多條線,扶貧開發項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對口部門的指導支持,農商行在提供信貸支持的同時仍需牽線搭橋,多方聯動,以農商行金融扶貧為支點,撬動多方扶貧資源的高效運用,與相關職能部門共同為扶貧項目服好務、找好路,通過協同作業建立聯動反應的工作機制,針對不同項目形成可操作性強的項目扶持方案,比如針對中草葯種植、果木栽培、畜牧養殖、鄉村旅遊等不同經營類別形成各具特色的聯動扶持方案。
(四)精準滴灌,深化產品服務創新
一是創新農村「四權」等生產要素擔保方式,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水域灘塗養殖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積極探索農村「三權」抵押試點,創新「三權」抵質押金融產品。二是根據不同項目不同產業在不同發展周期的不同金融服務需求,個性化定製金融產品及服務,如目前大力推廣並廣受歡迎的「稅金貸」產品。三是加強銀行、保險、政府間業務合作,形成三者之間的協同效應,充分發揮政府、市場、中介組織的作用,分散和緩釋三農信貸風險,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五)防範風險,確保扶貧開發健康可持續
農商行作為金融扶貧主體之一,同時作為經營風險的市場主體,其對風險的天然敏感和防控屬性決定了對扶貧開發的可持續性、微利性有一定內在要求,從而決定了金融扶貧既不是慈善救濟,又不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而是在保持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通過信貸投放,啟動示範和帶動效應明顯的扶貧項目,支持有一定經濟效益的產業發展,激發貧困人群的內生發展動力,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脫貧和發展。對風險的防控要求能實現扶貧項目的篩選功能,過濾低效甚至無效的信貸需求,在實現自身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保證精準扶貧工程高效可持續推進,最終達成互相促進的雙贏局面。

㈨ 貴陽農商銀行安全可靠嗎

貴陽農商銀行61個月儲蓄存款一般來說是很安全的,不存在風險。
貴陽農商銀行於2011年12月23日正式掛牌成立,是貴陽市委、市政府直接領導下的地方國有銀行,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地方性農村法人金融機構,由有著50多年歷史的原貴陽市雲岩、南明、小河、白雲四城區農村信用社(合行)改制而成,具有豐富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目前經營范圍主要有存款業務、貸款業務、理財業務、代理業務、結算業務、融資業務、銀行卡業務等。全行下轄1個營業部、9個一級支行,共86個營業網點。
自成立以來,貴陽農商銀行在社會各界及廣大客戶的支持下,在改革創新、強化特色的總體思路下,合規經營、統籌推進,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加強管理服務,創新服務產品,完善用人機制,強化科技建設,豐富企業文化,切實履行社會責任,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業績,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截止2018年一季度末,全行存款余額609.63億元,貸款余額425.79億元,資產總額769.81億元,是成立時的3倍多。
近年來,貴陽農商銀行積極搶抓貴陽市建設大數據綜合創新試驗區以及「全力打造以大數據為引領的創新格局,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戰略機遇,大力推進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建設,擁抱大數據時代,深入挖掘數據的商業價值,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全力支持地方經濟建設。
未來,貴陽農商銀行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立足地方,深耕「三農」,服務社區,支持中小微,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持續推動大數據互聯網金融轉型,努力成為一家治理完善、內控嚴密、服務高效、經營穩健、文化和諧的優質商業銀行。

閱讀全文

與農商精準定位深耕三農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月餅營銷方案人情消費 瀏覽:607
雷勵中國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929
南京綠燈俠電子商務 瀏覽:365
電大電子商務概真題論 瀏覽:896
網路營銷期末綜合題 瀏覽:46
徒步活動銀行營銷方案 瀏覽:538
超市dm策劃方案 瀏覽:975
上海自貿區跨境電子商務 瀏覽:14
電子商務績溪調研 瀏覽:913
傳統企業轉型如何應對電子商務 瀏覽:141
新加坡市場營銷碩士 瀏覽:71
安財貿市場營銷口號 瀏覽:661
電子商務運作教材 瀏覽:863
有促銷活動的蝴蝶形象 瀏覽:643
洽談會策劃方案 瀏覽:717
世界知識產權日培訓方案 瀏覽:951
江蘇十分便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670
教育項目申報培訓方案 瀏覽:819
幼兒園教師體能訓練培訓方案 瀏覽:529
中國礦業大學電子商務專業就業率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