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打造農業產品品牌
行業機會看趨勢,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到底是什麼決定了企業的成功呢?企業要成功一定要找准所在行業的階段焦點、認清競爭形勢。如今很多行業已經進入品牌壟斷的平衡期階段,比如牛奶行業,行業增長放緩、市場寡頭壟斷,企業要再想做這個行業幾乎已經沒有取得巨大成功的機會了。然而,目前為止,我國大部分的農產品行業還處於導入期,還沒有形成強勢品牌,大量品牌資源被閑置,正是企業品牌佔位的黃金時期,只要企業選對了行業,成功是事半功倍的事。
品牌農業是中國未來5年最大商機,在中國品牌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必將誕生世界級的企業和品牌。
(一)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品牌化需求與品牌缺失帶來的商機
近年來,瘦肉精、三聚氰胺、毒腐竹等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消費者極度渴望安全健康的農產品;而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識增強,使得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選擇優質農產品。而在消費者心目中,品牌化的農產品則代表了信賴、放心和高品質。現在,消費者對品牌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向農業全產業鏈延伸,例如品牌糧油、品牌蔬菜、品牌肉製品、品牌餐飲等等。但是,我國大多數農產品還處於無品牌階段,優秀品牌農產品更是嚴重缺失。吃什麼?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想吃放心的、可信賴的品牌農產品卻買不到;從米面糧油到瓜果蔬菜,從豬羊雞肉到海鮮山珍,讓消費者耳熟能詳、值得信賴的品牌少之又少。然而,這無疑是企業創建品牌的絕佳時期,誰能填補品牌農產品的空白,誰就能把握住商機。
(二)區域品牌沒落與企業品牌崛起帶來的商機
在我國,由於地理環境、歷史人文的不同,幾乎每一地域都有蜚聲中外的區域名品,例如煙台蘋果、西湖龍井、陽澄湖大閘蟹等等。但是,很多名優特產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品牌效應,還處於「有名無牌」的階段——知名度高但品牌化程度低,並且魚龍混則、真假難辨,還有很多三無產品,市場混亂。由於經營主體與受益主體不明確以及區域品牌的「共有性」特徵,區域品牌正在被「濫用」。很多區域農產品還出現「株連」危機,一家的產品出現問題,整個區域品牌都會受到牽連。例如,五常大米摻假事件,使得消費者懷疑所有的五常大米都是假的。區域品牌正處於沒落時期。之於企業來講,區域品牌蘊含著巨大的產地資源、口碑資源,還有品類資源,只要企業搶佔了區域名品資源就一定能塑造出偉大品牌。我國的地域名品資源多數還處於未開發狀態,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機遇,等待著企業家們的探尋並標明印記。
(三)新土地流轉政策為農業品牌建設提供了基礎
2014年,對於土地承包,一號文件首次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三權分離的土地政策,使得中國的土地規模化種植成為可能。土地規模化經營可以提供以下優勢:
土地規模化是建設農產品品牌的前提。沒有規模,就無法進行大規模統一生產、加工和營銷;體量小,市場影響力無從談起,甚至產品的質量也無法保證。新土地政策為農產品食品企業的品牌建設提供了基礎保障。
(四)互聯網時代帶來的農業品牌迅速崛起的商機
邁上認為品牌建設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是舉步維艱的渠道建設、高昂的傳播費用以及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產銷不平衡問題,使農產品食品經營者在塑造品牌時一籌莫展。褚橙、柳桃、三隻松鼠等互聯網農業品牌的迅速崛起,讓傳統農業企業看到了希望。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思想的運用,可以從金融、生產、渠道、傳播、銷售等各個環節改造傳統農業,並塑造出新型互聯網農業品牌。隨著農產品食品網購的逐漸普及,將農產品食品搬上電商平台,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建設農產品食品品牌,有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和發展機遇。網易、聯想、京東等互聯網公司紛紛進軍農業,無一不是在搶占商機!未來5年,最有可能和阿里巴巴分庭抗禮的,一定是農產品交易平台。
(一)搶占品類
如今,食品、工業品的品類已經無限細分,而農產品品類的細分才剛剛開始,如果企業能夠在消費者心智中搶先佔據了某個品類,並且成為品類裡面最優秀的那個,就是最成功的。例如,魯花搶佔了花生油品類,六個核桃搶佔了核桃露品類,加多寶搶佔了涼茶品類。
(二)搶佔地域資源
企業要搶占所在區域的地域品牌,有一個形象的說法是:地域品牌是還沒有嫁出去的姑娘,誰能娶回家就是誰的。如果從法律層面講,區域名品屬於農產品公共品牌資源,企業是不能獨占的;但是企業可以搶占區域品牌的消費者心智資源。區域農產品為什麼會成為名品?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環境、產品品質、歷史人文等特點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企業只要將這種美好印象據為己有,即搶占消費者心智資源,就會贏得市場。
(三)賦予品牌價值
企業一定要給自己的品牌賦予價值,品牌的獨特價值是企業成功的基礎。企業賦予和提升品牌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二是賦予品牌表現價值。提升品牌附加值,有三個途徑:差異化創造附加值;信息不對稱創造附加值;心理價值創造附加值。什麼是賦予品牌表現價值呢?產品說得再好,消費者一看就不喜歡,肯定不會選擇。所以一個好的商品一定是一秒鍾看上,一分鍾愛上,一輩子賴上,否則企業是沒有機會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品牌形象鑽理論。品牌形象鑽,是一套快速建立品牌價值形象的工具,如果你掌握了這套工具,哪怕你是剛剛出道的新品牌,也會迅速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高價值的形象。
第一個階段:策劃一個好產品
不是所有的產品都能夠成為品牌,但每一個強勢品牌,都有至少一個好產品的支撐。企業發展的初步階段,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好產品推向市場,能迅速打開市場賺到錢。在這個階段,企業要踏踏實實把產品做好,把產品的市場力做到位。具體地說,企業需要在選好產品的基礎上進行產品的有效策劃:首先給產品明確的品類定位;大類確定後,要明確產品的目標市場定位;然後挖掘一個適合目標市場的獨特賣點;再給產品取一個目標消費者喜歡的名字;創意一條能夠把你的想法傳遞給目標消費者的溝通語;然後策劃一個最吸引目標消費者最喜歡的包裝;最後把產品放在目標消費者最容易光顧的銷售渠道中,給產品本身賦予強大的市場力,相信好產品自己會賣貨。
第二個階段:打造產品品牌
策劃出一個有市場力的好產品,而且在產品有了一定的銷量之後,這時候要考慮將產品品牌化,打造一個強勢的產品品牌。塑造產品品牌關鍵的是要提煉出品牌的核心價值,賦予品牌價值感。另外要賦予品牌獨特的個性,和同業競爭者區隔,並把品牌的個性主張和消費者有效溝通。在這個階段,企業要強化對於品牌價值的傳播,運用整合傳播的原則,整合資源,統一主題,在目標消費者心中快速形成品牌的價值感,營造強烈的產品品牌氛圍。
第三個階段:塑造名牌產品
產品品牌經過較長時間的推廣,知名度和美譽度快速提升,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充分信任,對品牌的獨特價值深信不疑,喜愛並追隨品牌的個性主張,帶動了大量的重復購買,品牌忠誠度快速提升,品牌已經進入「名牌」階段。這個階段,企業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品牌的維護和管理。對品牌的管理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要進行企業內部品牌管理組織變革;二是要保持一致性溝通和品牌接觸點管理;三是要運用品牌重塑保持品牌基業常青。
第四個階段:打造名牌企業
一個企業首先有了名牌產品,才能夠帶動整個企業品牌的發展。隨著名牌產品的塑造,企業品牌也要進行相應的規劃和提升。企業品牌的規劃不同於產品品牌,首先在品牌聯想方面,更主要的是對其品質的認同、對消費者的態度、社會責任感和口碑以及其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企業品牌的價值主張、企業遠景等更具有高度、延伸性和包容性。在長期的品牌塑造過程中,企業對於產品創新能力的要求、對品質的把握、對經營環境的重視等,逐漸形成了獨特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要保持品牌基業長青,必須做好以下幾個關鍵方面:要保持長久的偉大的產品創意、在不同的品牌發展階段賦予品牌意義深遠的有效定位、保持持續強勢的營銷活動,同時還不能忽視數量可觀的媒體廣告。
㈡ 我們是做農產品的,請問怎麼能更好地把品牌推廣出去
農產品做品牌需要從四個層面、兩個渠道來解決。
四個層次:
1、品牌意識:對品牌有一定的了解,對品牌分類比較詳細。通過營銷讓消費者對品牌有一定的了解。
2、產品體驗:農產品品牌離不開產品體驗。如果好吃,嘗嘗。因此,我們必須做好農產品品牌化的體驗工作。這就是超市裡有這么多新產品的原因。
3、品類定位:最好做好前兩部分,進一步拓展品類定位。比如,買涼茶的時候,你會想到嘉多寶和王老吉,買牛奶的時候,你會想到蒙牛和伊利。
4、建立關系:做這一步的企業已經是類別的代表。消費者在購買某種產品時,首先會想到品牌。關系的建立將使品牌更加活躍和穩定。從一個或兩個相似的品牌中脫穎而出是關鍵,也是拓展消費渠道的一種方式。就像三隻松鼠一樣,當它們在堅果類中表現出色時,它們就開始建立關系。第一個選擇是新年。他們推出了新年禮物袋堅果。每次挑選年貨,都會帶上禮品等選擇。
兩個頻道:
1、產品體驗渠道:產品體驗一直是農產品品牌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無論農產品的檔次如何,都會有各個環節的經驗。消費者需要體驗過去的產品和下訂單,消費者會盡量在超市吃東西或少買先嘗嘗,因此解決用戶體驗對品牌建設的帶動作用非常重要。
2、產品購買渠道:體驗好產品就是下訂單。此時,有必要考慮如何讓消費者在多方面購買,運輸、倉儲等問題都是制約因素。從各方面來看,這也是品牌建設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社交網路平台上,體驗後可以提供原產地服務,解決方案是購買產品。
農產品品牌推廣
㈢ 打造「一縣一品」和「一村一品」的農產品品牌是農產品營銷的哪方面對策
您好,「一抄縣一品」或者「一村一品」是為了提高農產品的銷量和打造地域農產品品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的,不是什麼對策。
2019年8月27日,為進一步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縣支持幫扶力度,由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主辦,人民日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國家品牌網承辦的「一縣一品」品牌扶持行動啟動儀式在人民日報社舉行。
本次行動是人民日報社將優勢品牌傳播資源向縣域品牌建設和品牌扶貧領域延伸的一項重要舉措,該活動確定了新的支持革命老區脫貧攻堅「一縣一品」品牌扶貧行動的組織協調小組架構及合作名單,制訂了「一縣一品」品牌建設後5年規劃,即打造500個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價不低於10億元。
在本項行動框架下,人民日報社將全面引入品牌強國計劃優勢資源,與更多的縣域品牌建設實踐相融合,將品牌扶貧各項舉措做實做細,助力打造具有更優品質、更深內涵、更強活力的優質品牌。
㈣ 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我們應如何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
結合材料和實際生活,運用經濟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應怎樣振興我國的製造業,擦亮「中國製造」品牌?
①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②大力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變勞動力資源的數量優勢為競爭力優勢。
③提高產品質量,堅持以質取勝,創造民族品牌。調整結構,淘汰落後的、低水平的生產能力。提升產業水平和產品的優化升級。
④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⑥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在市場充分發揮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前提下,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㈤ 如何加大農業品牌建設
近年來,很多地方都不斷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培植力度,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塑造企業的品牌意識與商標意識,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但還存在農業品牌意識不強、品牌影響力不大、農產品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
所以,加大農業品牌建設,很有必要,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加大建設。
一是建議盡快依據農業產業布局和農產品現狀,制定農業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品牌建設機制,推動農產品標准化、規范化、科學化、規模化、產業化生產,並培養一批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具有品牌意識的農業企業,發展壯大農業品牌建設隊伍;
二是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和資源集聚效應,注重培育新型群眾勞動力,培育農業致富帶頭人和致富帶頭村干,對區域內鄉村各類優勢資源整合開發,在加工、運輸、倉儲、配送上讓合作組織、行業協會、農戶之間建立起穩定的產銷關系;
三是引導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通過品牌注冊、培育、拓展、保護等手段,創建自身品牌,保護知識產權,打造以品牌價值為核心的新型農業。在提升品牌競爭力方面,建議將綠色、有機等產品認證緊密結合,打造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知名企業品牌、特色農業品品牌、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
四是以工促農,引進一些工廠工業進入鄉村,從勞動力、經濟效益等方面反哺農業。
㈥ 品牌農業如何做
農業品牌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宣傳引導,強化特色農業品牌意識。積極發揮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採取通俗易懂的宣傳形式大力宣傳「三品一標」與商標注冊的重要意義。新聞單位應開辟專欄節目,加大對重點企業、名牌產品的宣傳力度,樹品牌形象,推產品銷售,創馳名商標,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廣大企業主和社會公眾都要增強爭創品牌意識。
(二)發揮政府職能,運用行政手段推進農業品牌發展。要建立起「企業為主、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發展機制,政府相關部門要為農產品品牌建設大開綠燈、搭建平台,在資金、宣傳、稅費、金融、對外促銷上大力扶持本地農產品品牌企業及其他涉農主體的發展。
(三)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發揮典型示範帶動效應。要充分激發涉農主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的信心和決心,鼓勵龍頭企業創新科技,以品牌產品提升農業產業化的質量。對龍頭企業技術革新,產品宣傳上給予財政資金補助。支持現有的品牌農產品生產經營基地、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檔次,擴大農產品市場美譽度,增強農業產業之無形資產,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四)加強品牌創建管理工作。各地要進一步加大培育爭創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著名商標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美譽度和市場佔有率的品牌農產品及農產品加工品。要建立創建獎勵機制,一手抓創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勵生產經營者多創產業名牌,走品牌創業之路。
(五)建立農業品牌建設專項資金。每年財政應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作為引導種子資金,以補貼、獎勵的方式重點扶持帶動力強、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對利用市級以上電視台、報紙、戶外廣告等宣傳投入在50萬元以上的企業,按投入額的10%左右補助。參加省級以上農業展銷會,給予攤位費補助。對獲得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企業分別給予一定獎勵。
創建農業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品牌觀念差。傳統農業生產意識還占較大比重,缺乏標准化、品牌化、產業化、規模化等現代農業發展觀念。營銷方式落後,生產效率低下,忽視品牌經營,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應有的宣傳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低,無法發揮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應。
二是農業品牌市場佔有率低且不平衡。從商標總量看,我市現有已申報及注冊涉農商標900餘件,佔全市已申報注冊商標的45%強,但已獲各級品牌認定商標(中國馳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標)共計60餘件,占商標數的近4%。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僅70個,缺乏具有全國性知名度的產品。在農產品品牌分布上,3個國家級中國馳名商標均為閬中企業所持有,地區發展不均衡。
三是宣傳展示營銷力度不夠。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宣傳不夠,即使有部分廣告宣傳,也缺乏整套的廣告策略和商標品牌戰略。政府主導的宣傳工作更是薄弱,與相鄰市縣政府對農業品牌創建和宣傳特別重視形成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還有待加強。由於地域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不一樣,所抓工作重點有所不同,我市多數縣(市、區)政府大多尚未專門研究和出台農業品牌發展政策和文件。政策扶持資金少,政策措施不盡完善,導致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
㈦ 農村農產品如何走品牌及其個性化路線
首先,無論是電商銷售還是傳統銷售,都要本著誠信為基礎,做到不欺不騙,才能說去創造農產品品牌;個性化路線為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屬於「特色」消費,雖然消費群體不如大眾化消費群體大,但是,個性化銷售附加值更大,這兩方面相輔相成,都做好才能賺大錢。對於普通農村地區來說,發展當地農產品品牌有一定的難度!
當一個農產品能夠做到這樣的口碑和辨識度,可以說就能夠達到品牌和個性化銷售路線。問題是,普通的農村地區目前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一個是當地農產品規模化市場不夠健全;二是資金和技術制約這方面的發展;三是和當地人的經營「理念」有很大的關系;通常抱著小富即安的心理;四是需要當地有一位帶領農民發家致富的領路人。僅僅這四條要求,可以說很多農村地區一條都不具備,更別說招商引資了,誰去?這是讓人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㈧ 農業品牌如何做大做強
農業品牌的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宣傳引導,強化特色農業品牌意識。積極發揮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採取通俗易懂的宣傳形式大力宣傳「三品一標」與商標注冊的重要意義。新聞單位應開辟專欄節目,加大對重點企業、名牌產品的宣傳力度,樹品牌形象,推產品銷售,創馳名商標,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廣大企業主和社會公眾都要增強爭創品牌意識。
(二)發揮政府職能,運用行政手段推進農業品牌發展。要建立起「企業為主、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的發展機制,政府相關部門要為農產品品牌建設大開綠燈、搭建平台,在資金、宣傳、稅費、金融、對外促銷上大力扶持本地農產品品牌企業及其他涉農主體的發展。
(三)支持企業發展壯大,發揮典型示範帶動效應。要充分激發涉農主體做大做強農產品品牌的信心和決心,鼓勵龍頭企業創新科技,以品牌產品提升農業產業化的質量。對龍頭企業技術革新,產品宣傳上給予財政資金補助。支持現有的品牌農產品生產經營基地、龍頭企業,提升農產品檔次,擴大農產品市場美譽度,增強農業產業之無形資產,促進企業發展壯大。
(四)加強品牌創建管理工作。各地要進一步加大培育爭創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中國馳名商標、四川省著名商標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美譽度和市場佔有率的品牌農產品及農產品加工品。要建立創建獎勵機制,一手抓創建,一手抓管理,以此鼓勵生產經營者多創產業名牌,走品牌創業之路。
(五)建立農業品牌建設專項資金。每年財政應安排一定的專項資金作為引導種子資金,以補貼、獎勵的方式重點扶持帶動力強、成長性好的龍頭企業。對利用市級以上電視台、報紙、戶外廣告等宣傳投入在50萬元以上的企業,按投入額的10%左右補助。參加省級以上農業展銷會,給予攤位費補助。對獲得國家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的企業分別給予一定獎勵。
創建農業品牌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一是認識不到位,品牌觀念差。傳統農業生產意識還占較大比重,缺乏標准化、品牌化、產業化、規模化等現代農業發展觀念。營銷方式落後,生產效率低下,忽視品牌經營,既缺乏必要的投入力度,又缺乏應有的宣傳打造,致使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低,無法發揮品牌附加值及增值效應。
二是農業品牌市場佔有率低且不平衡。從商標總量看,我市現有已申報及注冊涉農商標900餘件,佔全市已申報注冊商標的45%強,但已獲各級品牌認定商標(中國馳名、省著名、市知名商標)共計60餘件,占商標數的近4%。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認證僅70個,缺乏具有全國性知名度的產品。在農產品品牌分布上,3個國家級中國馳名商標均為閬中企業所持有,地區發展不均衡。
三是宣傳展示營銷力度不夠。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宣傳不夠,即使有部分廣告宣傳,也缺乏整套的廣告策略和商標品牌戰略。政府主導的宣傳工作更是薄弱,與相鄰市縣政府對農業品牌創建和宣傳特別重視形成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政策扶持力度還有待加強。由於地域不同,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不一樣,所抓工作重點有所不同,我市多數縣(市、區)政府大多尚未專門研究和出台農業品牌發展政策和文件。政策扶持資金少,政策措施不盡完善,導致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