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場營銷學的主要學派
1 威斯康星學派
本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成為激進的自由經濟思想的論壇。當時,該校著名學者有 W.A. 斯科特 (W.A.Scott) 、約翰 ·R· 康門斯 (Tohn R.Commons) 、理查德 ·T· 埃利 (RichardT.Ely) 和 H.C. 泰勒 (H.C.Taylor) 。很自然,在市場營銷思想發展史上,威斯康星大學扮演著開路先鋒的角色。它吸引了許多早期市場營銷先驅,諸如瓊斯、海傑蒂、希巴德 (BenjaminH.Hibbard) 、麥克林 (Theodore Machlin) 、尼斯托姆、巴特勒、康沃斯、考米什 (Comish) 和瓦漢 (Vaughan) 。由於他們中很多人都住得很近,所以彼此之間經常相互探討、辯論、激勵和影響。 ?
2. 紐約學派
盡管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對早期市場營銷文獻沒什麼突出貢獻,但也做了一定的奠基工作。 1920 年,休 · 安格紐去了紐約大學。在此之前,他已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並成為日後該地區最早的市場營銷思想家。 20 年代,尼斯托姆和 RS 亞歷山大也到紐約地區教學。他們與當地其他市場營銷學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成就是從科學研究機構取得的
3. 哈佛學派
對早期市場營銷思想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的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經濟學系。哈佛大學不但培養了自己學校的人才,也為去那裡暫時就讀的學生的日後發展助益甚大,該校對市場營銷的貢獻是傑出而又獨特的。早期在哈佛大學對市場營銷思想作出貢獻的先驅有:切林頓 (Cherington) 、肖 (Shaw) 、科普蘭 (Copeland) 、托斯德 (Todal) 、威德勒 (Weidler) 、梅納德 (Maynard) 、麥克納爾 (McNair) 、博頓 (Borden) 和韋爾 (Vaile) 。 ?
4. 中西部學派
盡管早期市場營銷課程大多在中西部的大學里講授過,但除了威斯康星大學以外,其他大學對市場營銷思想的發展並未作出太大貢獻。雖然這些學校也有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但並不像威斯康星大學和哈佛大學那麼集中。然而,隨著對市場營銷興趣的不斷增大,在明尼蘇達、密執安、伊里諾斯及俄亥俄,個別學者也曾作出一些有價值的貢獻。其中包括韋爾德、克拉克、艾維、 L ? S ? 鄧肯、康沃斯、韋爾勒、梅納德及貝克曼。 典型人物事件 時間或年代 代表人物 營銷典型事件 營銷觀點 1923年 A.C.尼爾森 創建專業的市場調查公司研究食品雜貨店的貨架,計算貨物的流動 理性營銷時代的開始 20世紀50年代 霍華德和P·科特勒 《營銷管理》一書出版 營銷管理從經濟學母體中分離 20世紀50年代以後 鄧白氏營銷信息服務公司 市場研究發展為專業服務產業 1956年 溫德爾·史密斯 市場細分 市場細分不應停留在產品差異上 1960年 J·麥卡錫 產品、價格、通路、促銷理論 4Ps理論 20世紀50年代初 雷斯 UPS理論 獨特的銷售主張 20世紀60年代 大衛·奧格威 品牌形象理論 描繪品牌形象比強調產品差異更重要 20世紀70年代 社會營銷觀或道德營銷觀 營銷要兼顧企業和社會的利益 1969年 科特勒和西德尼·萊維 廣義的營銷 營銷學不僅適用於產品和服務,也適用於組織、意識形態、政府、學校、政黨、政治等 20世紀80年代 日本 顧客滿意度 企業營銷應追求「整體顧客滿意」 20世紀80年代末 大衛·A·艾克 品牌資產 通過品牌忠誠、品牌知名度、心目中的品質、品牌聯想和其他資產構築 1983年 西奧多·萊維特 全球營銷 呼籲跨國公司向世界提供統一的產品、並採用統一的溝通手段 20世紀90年代 4Cs理論 營銷從請顧客注意到請注意顧客 20世紀90年代 《整合營銷傳播》一書出版 整合營銷傳播IMC 整合各種營銷工具 1985年 巴巴拉·本和德·傑克遜 關系營銷——回歸到人 營銷的人文性 20世紀90年代末 網際網路營銷 網際網路營銷
B. 營銷市場是什麼
總是會有不少人會把營銷跟推銷甚至傳銷混為一談,但其實是不一樣的。所謂推銷,是指在產品生產出來後,經過營銷策略等手段方式將產品銷售給消費者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行進的過程;而營銷則是在產品生產出現之前,從在市場上尋找消費者的消費慾望與需求開始,以此為依據進行產品的開發研究,最後運用各種營銷策略手段將產品銷售到消費者手中,本質上是一種指導理念。所以可知,營銷的真正意義在於盡力保證企業只生產能夠銷售出去的產品,而不是推銷銷售困難或者賣不出去的產品。企業作為生產交換過程的主動方,必須以營銷理念為指導,認真調查分析市場中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並最大程度的生產比競爭對手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來吸引消費。
所以市場營銷的觀念是以明確定義的市場,強調顧客的需要,協調影響顧客的所有營銷活動,按照顧客的滿意程度與獲利和顧客建立長期互惠的關系並以此獲利。
這門學科最早是由管理學之父泰勒提出,漸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要向企業有更好的突破和發展,管理是其動力,於是,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認識,並研究了這門學科,以致把它推向成熟。菲利普·科特勒下的定義強調了營銷的價值導向:
市場營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造產品和價值,並同別人自由交換產品和價值,來獲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
而格隆羅斯的定義強調了營銷的目的:
所謂市場營銷,就是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中,旨在滿足消費需要、實現企業目標的商務活動過程,包括市場調研、選擇目標市場、產品開發、產品促銷等一系列與市場有關的企業業務經營活動。
美國學者基恩·凱洛斯將各種市場營銷定義分為三類:
(一)是將市場營銷看作一種為消費者服務的理論。
(二)是強調市場營銷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認識。
(三)是認為市場營銷是通過銷售渠道把生產企業同市場聯系起來的過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市場營銷的復雜性。
莎士比亞曾說過: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對市場營銷的理解也各有不用,下面還有一些關於市場營銷的不同解讀:
市場營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組織對市場進行生產性和盈利性活動;
市場營銷是創造和滿足顧客的藝術;
市場營銷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方以適當的價格、適當的信息溝通和促銷手段,向適當的消費者提供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市場營銷是以滿足人類各種需要和慾望為目的,通過市場變潛在交換為現實交換的活動。
而市場營銷作為企業的指導理念,自然有它的特點:
1.市場營銷的第一目的是創造顧客,獲取和維持顧客;
2.要從長遠的觀點來考慮如何有效地戰勝競爭對手,立於不敗之地;
3.注重市場調研,收集並分析大量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在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有很大不確實性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策;
4.積極推行革新,其程度與效果成正比;
5.在變化中進行決策,要求其決策者要有很強的能力,要有像企業家一樣的洞察力、識別力和決斷力。
C. 市場營銷學中顧客滿意的含義和內容
1、含義
顧客滿意(Customer Satisfaction) 是以購買者知覺到的產品實際狀況和購買者的預期相比較來決定的。
如果產品的實際狀況不如顧客的預期,則購買者感到不滿意; 如果實際狀況恰如預期,則購買者感到滿意; 如果實際狀況超過預期,則購買者感到非常滿意。顧客的預期是由過去的購買經驗、朋友的意見、以及營銷人員和競爭者的信息和承諾來決定。
2、內容
「產品滿意」是指企業產品帶給顧客的滿足狀態,包括產品的內在質量、價格、設計、包裝、時效等方面的滿意。產品的質量滿意是構成顧客滿意的基礎因素。
「服務滿意」是指產品售前、售中、售後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採取的服務措施令顧客滿意。這主要是在服務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都能設身處地地為顧客著想,做到有利於顧客、方便顧客。
「社會滿意」是指顧客在對企業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對社會利益的維護,主要指顧客整體社會滿意,它要求企業的經營活動要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
(3)市場營銷泰勒擴展閱讀:
1.社會規范與情境因素
Ajzen&Fishbein(1972)認為主觀的行為規范.會受到社會規范的影響。例如.當一個少年消費者對一件時尚款式的服裝表現出極高的態度傾向時,他也許會覺得他的父母對他穿此類服裝感到反感而取消購買的決定。
澳大利亞學者Macintosh& Lockshin(1997)在對零售業的研究中證明了商店類型、地理位置等社會規范與情景因素對顧客忠誠的影響作用
2.產品經驗
顧客先前的經驗和知識會很大程度地影響顧客的態度與行為(Montoya—Weiss Voss& GrewaI.2003)。顧客以前的經驗無形中也就構成了今後使用這種服務的滿意度的門檻。
在顧客忠誠的形成過程中,產品經驗通常作為一個情景因素發揮著調節作用(嚴浩仁.2005)。
3.替代選擇性
如果顧客感知現有企業的競爭者能夠提供價廉、便利和齊全的服務項目或者較高的利潤回報 他們就可能決定終止現有關系而接受競爭者的服務或者產品。
如果顧客沒有發現富有吸引力的競爭企業,那麼他們將保持現有關系,即使這種關系被顧客感知不太滿意(Bendapudi& Berry 1997:Dube& Maute.1998.嚴浩仁.2005)。
4.轉換成本
轉換成本指的是顧客從現有廠商處購買商品轉向從其他廠商購買商品時面臨的一次性成本。由於轉換成本存在顧客終結當前的關系先前的投資就會受到損失,於是就被迫維持當前與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即使顧客對這種關系不滿意,因此顧客轉換成本較高時顧客的行為忠誠也較高。
Jones&Motherbaugh的研究表明當轉換成本非常小時,由於大部分人喜歡嘗試多樣性.即使一些顧客高度滿意,但重購率並不高
D. 管理學之父泰勒簡介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丙辰年)—1915(乙卯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其代表作為《科學管理原理》。
泰勒出生於美國費城一個富有的律師家庭,中學畢業後考上哈佛大學法律系,但因眼疾而不得不輟學。1875年,他進入一家小機械廠當徒工,1878年轉入費城米德瓦爾鋼鐵廠當機械工人,他在該廠一直干到1897年。
在此期間,由於工作努力,表現突出,很快先後被提升為車間管理員、小組長、工長、技師、制圖主任和總工程師,並在業余學習的基礎上獲得了機械工程學士學位。
泰勒的這些經歷,使他有充分的機會去直接了解工人的種種問題和態度,並看到提高管理水平的極大的可能性。
(4)市場營銷泰勒擴展閱讀:
泰勒的理論影響:
他的著作包括《計件工資制》(1895年)、《車間管理》(1903年)、《科學管理原理》(其中包括在國會上的證詞, 1912年)。
但泰勒的做法和主張並非一開始就被人們所接受,相反還受到包括工會組織在內的人們的抗議。
泰勒也遇到了來自管理部門以及伯利恆公民的反對。美國國會於1912年舉行對泰勒制和其他工場管理制的聽證會。
在那裡,泰勒面對多半懷有敵意的國會議員們,不得不捍衛自己的觀點。泰勒在眾議院的委員會作的精彩的證詞,向公眾宣傳了科學管理的原理及其具體的方法、技術,成為他對其科學管理原理所做的最好說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20世紀以來,科學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100多年來,科學管理思想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E. 市場營銷學產生與發展的四個階段、市場背景及標志是什麼
一、場營銷學發展的階段:
1、初創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是市場營銷學的初創時期。
2、形成階段:從1931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是市場營銷理論的形成時期。
3、發展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60年代末期是市場營銷學的發展階段。
4、完善階段:又稱成熟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市場營銷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市場背景
市場營銷(Marketing)又稱為市場學、市場行銷或行銷學。簡稱「營銷」,台灣常稱作「行銷」;是指個人或集體通過交易其創造的產品或價值,以獲得所需之物,實現雙贏或多贏的過程。
它包含兩種含義,一種是動詞理解,指企業的具體活動或行為,這時稱之為市場營銷或市場經營;另一種是名詞理解,指研究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或行為的學科,稱之為市場營銷學、營銷學或市場學等。
三、標志
1、威斯康星學派
本世紀初,威斯康星大學成為激進的自由經濟思想的論壇。當時,該校著名學者有 W.A. 約翰 ·R· 康門斯 (Tohn R.Commons) 、理查德 ·T· 埃利 (RichardT.Ely) 和 H.C. 泰勒 (H.C.Taylor) 。
2、紐約學派
盡管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對早期市場營銷文獻沒什麼突出貢獻,但也做了一定的奠基工作。 在此之前,他已具有多年的教學經驗,並成為日後該地區最早的市場營銷思想家。
20 年代,尼斯托姆和 RS 亞歷山大也到紐約地區教學。他們與當地其他市場營銷學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成就是從科學研究機構取得的。
3、哈佛學派
對早期市場營銷思想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的是哈佛大學商學院和經濟學系。哈佛大學不但培養了自己學校的人才,也為去那裡暫時就讀的學生的日後發展助益甚大,該校對市場營銷的貢獻是傑出而又獨特的。
早期在哈佛大學對市場營銷思想作出貢獻的先驅有:切林頓 (Cherington) 、肖 (Shaw) 、科普蘭 (Copeland) 、托斯德 (Todal) 、威德勒 (Weidler) 、梅納德 (Maynard) 、、博頓 (Borden) 和韋爾 (Vaile) 。
4、中西部學派
盡管早期市場營銷課程大多在中西部的大學里講授過,但除了威斯康星大學以外,其他大學對市場營銷思想的發展並未作出太大貢獻。雖然這些學校也有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但並不像威斯康星大學和哈佛大學那麼集中。
然而,隨著對市場營銷興趣的不斷增大,在明尼蘇達、密執安、伊里諾斯及俄亥俄,個別學者也曾作出一些有價值的貢獻。其中包括韋爾德、克拉克、艾維、鄧肯、康沃斯、韋爾勒、梅納德及貝克曼。
(5)市場營銷泰勒擴展閱讀
研究內容:
營銷原理:包括市場分析、營銷觀念、市場營銷信息系統與營銷環境、消費者需要與購買行為、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選擇等理論。
營銷實務:由產品策略、定價策略、分銷渠道策略、促銷策略、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等組成。
營銷管理:包括營銷戰略、計劃、組織和控制等。
特殊市場營銷:由網路營銷、服務市場營銷和國際市場營銷等組成。
F. 利用市場營銷學的相關理論,電影《大腕》中主人公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如何成功策劃大腕的葬禮
他先用泰勒的名氣吸引廣告商 再用預付的錢做葬禮 辦廣告
電影里就是這樣的
G. 一學期下來市場營銷最深刻的認識是什麼
學習市場營銷專業之感
當初選擇市場營銷專業,是因為自己還有那麼一點會說,所以,在我的設想之下,將
來肯定能從中獲取很大的利益。說白了就是為了一個字----錢。古人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是呀,這句話可謂是經典中的經典,可現實生活中又有誰真的嫌錢少呢,答案肯定是沒有。那麼,究竟學了兩年的市場營銷,這門學科到底與錢是什麼樣的關系呢,它對錢有什麼樣的作用和意義呢?下面我想要探尋一個這個奧秘。 市場營銷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商品經濟發達的美國,學者們對它的定義可說是應有竟有,美國著名的市場營銷學家菲利普*科特勒對它作了如下定義:「市場營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造,提供出售,並同別人自由交換產品和價值,以獲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這個定義從本質上反映了市場營銷學的性質,首先就,講述到營銷活動的主體---個人和集體,必須以人為主導地位,通過人的智慧而創造出生活中所需所求之物,在形式上以交換的方式,實現該物的價值,且在這個交換的過程中,必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市場行為,而此時就會制定或採取各種策略來予以應對。且在社會活動如此激烈的環境中,是需要不斷求新求變的,這一系列的復雜問題,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總結,從而升華成為市場營銷體系。
以前,對於市場營銷,很多人認識很淺薄,最簡單的說法便是賣東西,這也是因為對這門學科的了解太少,而很片面,很沒有概念的說了這個形容詞,而市場營銷這門學科,對於我來說,當初我也不知道,填自願 時的唯一一個動力,是因為可以賺錢,現在想想,多麼單純的一個想法,而此時,來到大學,對於這門學科,開始時,也有百般的討厭,認為到大街上一看,只要你會說,這件事是很簡單的,人人都可以做,而通過兩年的專業知識的學習,我漸漸發現,這不是一門簡單的學科,是一門極其復雜,綜合性的學科,對於人們來說,學好和實踐好這門學科,是極富有挑戰性的,且也是十分鍛煉人的,我認為一個人要成長得很快,通過學習和運用它於生活中,這將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那麼,兩年的專業學習,其實沒有兩年,一年半,對於我這個本科生又學到了什麼呢,對這門學科有什麼自己的認識和見解呢,對於此,我一直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直到2011年12月11日,(因為這一天,我面試郵政,剛好考官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然而我卻啞口無言,因為過去,從未想過,也因此從未想過這一天的到來)我才發現自己這一年多以來的專業知識學習,就像是過眼雲煙,壓根就沒有任何概念。真的,我現在非常相信這句話了,機會的大門是永遠向做好准備的人敞開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有的成功與收獲,都是一個人不斷的努力和拼搏換來的,看看那些人的背後,你就會知道那裡流淌著多少辛酸與血淚。所以,從此刻開始,我相信自己,並提醒自己,時刻做好准備,你面對的將是很簡單很簡單的事。
現在,我想了很久,市場營銷這個概念,通過我看的一些哲學,總結出來,我認為它是一門促使社會和人發展的學科,為什麼呢?第一,市場營銷最開始是屬於經濟學的一門學科,慢慢發展到後面,逐漸深入到管理方向,從這個趨勢看,它必定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那麼,經濟是促使社會發展的最大動力,而市場營銷在這一塊所佔的比重可謂是不可估量,而管理,則涉及到人,這門學科最開始是由管理學之父泰勒提出來的,漸漸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發現要使企業有更高的突破與發展,管理是其動力,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認識,並研究這么學科,以致於推動了它的發展並趨向於成熟。這兩門學科的不斷發展,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且逐漸產生了市場營銷學,這門學科是他們的映照,又推動其不斷發展,這之間是息息相關的。其二,人的發展,同樣很大部分得益於市場營銷,這門學科教會我們去應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以促進人自身的發展。這就是我為什麼這么說。
市場營銷學是一種高度,一種境界,需要慢慢品味,當你品出其中的奧妙時,你會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市場營銷學是一種意識,一種意念,需要漸漸摸索,當你把它融入你的大腦時,你會待之坦然,心如明鏡。
市場營銷學是一種創造,更是一種創新,需要慢慢挖掘,當你鑿出它的精髓時,你會勝券在握,胸有成竹。
市場營銷學是一種戰略,更是一種戰術,需要漸漸的升華,當你對它運用自如時,你會不驚失色,不言而喻。
市場營銷學是一門藝術,俗話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我想營銷就是如此,每一個懂營銷的人,不只是把它應用於對利益的追求,更是把它運用於生活的追求,自身信仰的追求和對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的追求„„ 上面的說法只是很藝術化的解釋,並沒有真正了解它實質上的含義,運用於商業中的定義,現在以我學的丁點知識來說,我還不能很深邃的理解和應用它,只是了解一點皮毛,誰叫我當初處於那半學的狀態呢。
H. 簡答題 泰勒原理 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泰勒原理即 科學管理理論(scientific management)
一、工作定額原理
在當時美國的企業中,由於普遍實行經驗管理,由此造成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資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幹多少活,但總嫌工人幹活少,拿工資多,於是就往往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來加重對工人的剝削。而工人,也不確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幹多少活,但總認為自己幹活多,拿工資少。當資本家加重對工人的剝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極對抗,這樣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當然不會高。
二、挑選頭等工人
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為工作挑選頭等工人,既是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他為企業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條重要原則。
泰勒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適應,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在於為雇員找到最合適的工作,培訓他們成為第一流的工人,激勵他們盡最大的力量來工作。為了挖掘人的最大潛力,還必須做到人盡其才。因為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於做任何一項工作的,這和人的性格特點、個人特長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對某一項工作,必須找出最適宜干這項工作的人,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適宜於這項工作的人的最大潛力,才有可能達到最高效率。因此對任何一項工作必須要挑選出「第一流的工人」即頭等工人。然後再對第一流的人利用作業原理和時間原理進行動作優化,以使其達到最高效率。
對於如何使工人成為第一流工人,泰勒不同意傳統的由工人挑選工作,並根據各自的可能進行自我培訓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員要主動承擔這一責任,科學選擇並不斷地培訓工人。泰勒指出:「管理人員的責任是細致地研究每一個工人的性格、脾氣和工作表現,找出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發現每一個工人向前發展的可能性,並且逐步地系統地訓練,幫助和指導每個工人,為他們提供上進的機會。這樣,使工人在僱傭他的公司里,能擔任最高、最有興趣、最有利、最適合他們能力的工作。這種科學地選擇與培訓工人並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每年要進行的,是管理人員要不斷加以探討的課題。」在進行搬運生鐵的試驗後,泰勒指出:現在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種上,也有一種科學。如果仔細挑選了最適宜於干這類活計的工人,而又發現了幹活的科學規律,仔細選出來的工人已培訓得能按照這種科學去幹活,那麼所得的結果必然會比那些在「積極性加刺激性」的計劃下工作的結果豐碩得多。可見,挑選第一流工人的原則,是對任何管理都普遍適用的原則。
三、標准化原理
泰勒認為,科學管理是過去曾存在的多種要素的結合。他把老的知識收集起來加以分析組合並歸類成規律和條例,於是構成了一種科學。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潛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潛力不會自動跑出來,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這種潛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積累的經驗知識和傳統的技巧歸納整理並結合起來,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從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規律性的東西,然後利用上述原理將其標准化,這樣就形成了科學的方法。用這一方法對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的時間進行合理搭配,同時對機器安排、環境因素等進行改進,消除種種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結合起來,這就形成一種最好的方法。
泰勒不僅提出了實行標准化的主張,而且也為標准化的制定進行了積極的試驗。在搬運生鐵的試驗中,泰勒得出一個適合做搬運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況下,一天至少可搬47.5噸鐵塊的結論;在鏟具試驗中,他得出鐵鍬每次鏟物在重21磅時,勞動效率最高的結論;在長達26年的金屬切削試驗中,他得出影響切割速度的12個變數及其反映它們之間相關關系的數學公式等,為工作標准化、工具標准化和操作標准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所以,泰勒認為標准化對勞資雙方都是有利的,不僅每個工人的產量大大增加,工作質量大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資,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種用科學的工作方法,使公司獲得更多的利潤。
四、計件工資制
在差別計件工資制提出之前,泰勒詳細研究了當時資本主義企業中所推行的工資制度,例如日工資制和一般計件工資制等,其中也包括對在他之前由美國管理學家亨利·湯提出的勞資雙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里克·哈爾西提出的工資加超產獎金的制度。經過分析,泰勒對這些工資方案的管理方式都不滿意。泰勒認為,現行工資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不能滿足效率最高的原則。例如,實行日工資制,工資實際是按職務或崗位發放,這樣在同一職務和崗位上的人不免產生平均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最有進取心的工人,不久也會發現努力工作對他沒有好處,最好的辦法是盡量減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這就不可避免地將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傳統的計件工資制中,雖然工人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多干多得,但超過一定范圍,資本家為了分享迅速生產帶來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資率。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獲得比原來計日工資略多一點的收入。這就容易導致這種情況:盡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計地使工人增加產量,而工人則會控制工作速度,使他們的收入不超過某一個工資率。因為工人知道,一旦他們的工作速度超過了這個數量,計件工資遲早會降低。
於是,泰勒在1895年提出了一種具有很大刺激性的報酬制度——「差別工資制」方案。其主要內容是:
(1)設立專門的制定定額部門。這個部門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計件和工時的研究,進行科學的測量和計算,制定出一個標准制度,以確定合理的勞動定額和恰當的工資率,從而改變過去那種以估計和經驗為依據的方法。
(2)制定差別工資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額而採用不同的工資率。如果工人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定額,就按高的工資率付酬,以資鼓勵;如果工人的生產沒有達到定額就將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資率付給,並給以警告,如不改進,就要被解僱。例如,某項工作定額是10件,每件完成給0.1元。又規定該項工作完成定額工資率為125%,未完成定額率為80%,那麼,如果完成定額,就可得工資為1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額,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資為9×0.1×80%=0.72(元)。
(3)工資支付的對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據職位和工種,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工資盡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勞動來計算,而不是按他的職位來計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現象,同時也是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要對每個人在准時上班、出勤率、誠實、快捷、技能及准確程度方面做出系統和細微的記錄,然後根據這些記錄不斷調整他的工資。
五、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
泰勒在《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指出:「資方和工人的緊密、組織和個人之間的合作,是現代科學或責任管理的精髓。」他認為,沒有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學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難以實施,難以發揮作用。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勞資雙方的密切合作呢?泰勒指出,必須使勞資雙方實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觀念上的偉大轉變」。泰勒在《在美國國會的證詞》中指出:「科學管理不是任何一種效率措施,不是一種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種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種新的工資制度;它不是一種計件工資制度;它不是一種分紅制度;它不是一種獎金制度;它不是一種報酬職工的方式;它不是時間研究;它不是動作研究……我相信它們,但我強調指出這些措施都不是科學管理,它們是科學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
泰勒進一步宣稱,「科學管理在實質上包含著要求在任何一個具體機構或工業中工作的工人進行一場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們在對待工作、同伴和僱主的義務上進行一種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學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門的人——工長、監工、企業所有人,董事會——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們在對管理部門的同事、對他們的工人和所有日常問題的責任上進行一場全面的心理革命。沒有雙方的這種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學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學管理中,勞資雙方在思想上要發生的大革命就是:雙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餘分配上,不再把盈餘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們將注意力轉向增加盈餘的數量上,使盈餘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餘的爭論成為不必要。他們將會明白,當他們停止互相對抗,轉為向一個方面並肩前進時,他們的共同努力所創造出來的盈利會大得驚人。他們會懂得,當他們用友誼合作、互相幫助來代替敵對情緒時,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創造出比過去大得多的盈餘。」
也就是說,要使勞資雙方進行密切合作,關鍵不在於制定什麼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實行勞資雙方在思想和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如果勞資雙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不僅工人可以多拿工資,而且資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潤,從而可以實現雙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六、建立專門計劃層
泰勒指出:「在老體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憑他個人或師傅的經驗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決定;」由於這與工人的熟練程度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即使工人能十分適應科學數據的使用,但要他同時在機器和寫字台上工作,實際是不可能的。泰勒深信這不是最高效率,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來改變。為此,泰勒主張:「由資方按科學規律去辦事,要均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工作和職責」,要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並在企業設立專門的計劃機構。泰勒在《工廠管理》一書中為專門設立的計劃部門規定了17項主要負責的工作,包括企業生產管理、設備管理、庫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術管理、勞動管理、營銷管理等各個方面。所以,泰勒所謂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實際是把管理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所謂設置專門的計劃部門,實際是設置專門的管理部門;所謂「均分資方和工人之間的工作和職責」,實際是說讓資方承擔管理職責,讓工人承擔執行職責。這也就進一步明確廠資方與工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
泰勒把計劃的職能和執行的職能分開,改變了憑經驗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學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標准,制定標准,然後按標准辦事。要確保管理任務的完成,應由專門的計劃部門來承擔找出和制定標準的工作。
七、職能工長制
泰勒不但提出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而且還提出必須廢除當時企業中軍隊式的組織而代之以「職能式」的組織,實行「職能式的管理」。
泰勒認為在軍隊式組織的企業里,工業機構的指令是從經理經過廠長、車間主任、工段長、班組長而傳達到工人。在這種企業里,工段長和班組長的責任是復雜的,需要相當的專門知識和各種天賦的才能,所以只有本來就具有非常素質並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勝任。泰勒列舉了在傳統組織下作為一個工段長應具有的幾種素質,即教育、專門知識或技術知識、機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誠實、判斷力或常識、良好的健康情況等。但是每一個工長不可能同時具備這9種素質。但為了事先規定好工人的全部作業過程,必須使指導工人幹活的工長具有特殊的素質。因此,為了使工長職能有效地發揮,就要進行更進一步細分,使每個工長只承擔一種管理的職能,為此,泰勒設計出8種職能工長,來代替原來的一個工長。這8個工長4個在車間、4個在計劃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每個工長可以直接向工人發布命令。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不再聽一個工長的指揮,而是每天從8個不同頭頭那裡接受指示和幫助。
泰勒的職能工長制是根據工人的具體操作過程進一步對分工進行細化而形成的。他認為這種職能工長制度有三個優點:(1)每個職能工長只承擔某項職能,職責單一,對管理者培訓花費的時間較少,有利於發揮每個人的專長。(2)管理人員的職能明確,容易提高效率。(3)由於作業計劃由計劃部門擬訂,工具和作業方法標准化,車間現場工長只負責現場指揮與監督,因此非熟練技術的工人也可以從事較復雜的工作,從而降低了整個企業的生產費用。
盡管泰勒認為職能工長制有許多優點,但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這種單純「職能型」的組織結構容易形成多頭領導,造成管理混亂。所以,泰勒的這一設想雖然對以後職能部門的建立和管理職能的專業化有較大的影響,但並未真正實行。
[編輯]八、例外原則
所謂例外原則,就是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日常事務授權給下屬管理人員,而自己保留對例外的事項一般也是重要事項的決策權和控制權,這種例外的原則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極為重要的原則之一。
泰勒認為,規模較大的企業不能只依據職能原則來組織和管理,而必須應用例外原則。所謂例外原則,是指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負責處理,而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如重大的企業戰略問題和重要的人員更替問題等。泰勒在《工廠管理》一書中曾指出:「經理只接受有關超常規或標準的所有例外情況的、特別好和特別壞的例外情況、概括性的、壓縮的及比較的報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時間考慮大政方針並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員的性格和合適性。」
泰勒提出的這種以例外原則為依據的管理控制方式,後來發展為管理上授權原則、分權化原則和實行事業部制等管理體制。
科學管理理論的實踐應用
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並不是脫離實際的,其幾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則和方法,都是經過自己親自試驗和認真研究所提出的。它的內容里所涉及的方面都是以前各種管理理論的總結,與所有管理理論一樣,都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但它是最成功的。它堅持了競爭原則和以人為本原則。競爭原則體現為給每一個生產過程中的動作建立一個評價標准,並以此作為對工人獎懲的標准,使每個工人都必須達到一個標准並不斷超越這個標准,而且超過越多越好。於是,隨著標準的不斷提高,工人的進取心就永不會停止,生產效率必然也跟著提高;以人為本原則體現為這個理論是適用於每個人的,它不是空泛的教條,是實實在在的,是以工人在實際工作中的較高水平為衡量標準的,因此既可使工人不斷進取,又不會讓他們認為標准太高或太低。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的一個趨勢,呆板或愚昧最終會被淘汰。
科學管理理論很明顯地是一個綜合概念。它不僅僅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具體的操作規程,是對具體操作的指導。它們是:首先,以工作的每個元素的科學劃分方法代替陳舊的經驗管理工作法;其次,員工選拔、培訓和開發的科學方法代替先前實行的那種自己選擇工作和想怎樣就怎樣的訓練做法;再次,與工人經常溝通以保證其所做的全部工作與科學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後,管理者與工人應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責任范圍。管理者將擔負起其恰當的責任,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壓在了工人身上。
20世紀以來,科學管理在美國和歐洲大受歡迎。90多年來,科學管理思想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當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的范圍比較小,內容比較窄,側重於生產作業管理。另外泰勒對於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財務等都沒有涉及。更為重要的是他對人性假設的局限性,即認為人僅僅是一種經濟人,這無疑限制了泰勒的視野和高度。但這些也正是需要泰勒之後的管理大師們創建新的管理理論來加以補充的地方。
希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