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市場營銷管理需要計算那些指標
、變現能力比率
變現能力是企業產生現金的能力,它取決於可以在近期轉變為現金的流動資產的多少。
(1)流動比率
公式:流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 / 流動負債合計
意義:體現企業的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流動資產越多,短期債務越少,則流動比率越大,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越強。
分析提示:低於正常值,企業的短期償債風險較大。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流動資產中的應收賬款數額和存貨的周轉速度是影響流動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動比率
公式 :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合計-存貨)/ 流動負債合計
保守速動比率=0.8(貨幣資金+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賬款凈額)/ 流動負債
意義:比流動比率更能體現企業的償還短期債務的能力。因為流動資產中,尚包括變現速度較慢且可能已貶值的存貨,因此將流動資產扣除存貨再與流動負債對比,以衡量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分析提示:低於1 的速動比率通常被認為是短期償債能力偏低。影響速動比率的可信性的重要因素是應收賬款的變現能力,賬面上的應收賬款不一定都能變現,也不一定非常可靠。
變現能力分析總提示:
(1)增加變現能力的因素:可以動用的銀行貸款指標;准備很快變現的長期資產;償債能力的聲譽。
(2)減弱變現能力的因素:未作記錄的或有負債;擔保責任引起的或有負債。
2、資產管理比率
(1)存貨周轉率
公式: 存貨周轉率=產品銷售成本 / [(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意義:存貨的周轉率是存貨周轉速度的主要指標。提高存貨周轉率,縮短營業周期,可以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
分析提示:存貨周轉速度反映存貨管理水平,存貨周轉率越高,存貨的佔用水平越低,流動性越強,存貨轉換為現金或應收賬款的速度越快。它不僅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也是整個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
(2)存貨周轉天數
公式: 存貨周轉天數=360/存貨周轉率
=[360*(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產品銷售成本
意義:企業購入存貨、投入生產到銷售出去所需要的天數。提高存貨周轉率,縮短營業周期,可以提高企業的變現能力。
分析提示:存貨周轉速度反映存貨管理水平,存貨周轉速度越快,存貨的佔用水平越低,流動性越強,存貨轉換為現金或應收賬款的速度越快。它不僅影響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也是整個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
(3)應收賬款周轉率
定義:指定的分析期間內應收賬款轉為現金的平均次數。
公式:應收賬款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
意義: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說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說明營運資金過多呆滯在應收賬款上,影響正常資金周轉及償債能力。
分析提示:應收賬款周轉率,要與企業的經營方式結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使用該指標不能反映實際情況:第一,季節性經營的企業;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結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現金結算的銷售;第四,年末大量銷售或年末銷售大幅度下降。
(4)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定義:表示企業從取得應收賬款的權利到收回款項、轉換為現金所需要的時間。
公式:應收賬款周轉天數=360 / 應收賬款周轉率
=(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 / 產品銷售收入
意義: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說明其收回越快。反之,說明營運資金過多呆滯在應收賬款上,影響正常資金周轉及償債能力。
分析提示:應收賬款周轉率,要與企業的經營方式結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使用該指標不能反映實際情況:第一,季節性經營的企業;第二,大量使用分期收款結算方式;第三,大量使用現金結算的銷售;第四,年末大量銷售或年末銷售大幅度下降。
(5)營業周期
公式: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期初存貨+期末存貨)/2]* 360}/產品銷售成本+{[(期初應收賬款+期末應收賬款)/2]* 360}/產品銷售收入
意義:營業周期是從取得存貨開始到銷售存貨並收回現金為止的時間。一般情況下,營業周期短,說明資金周轉速度快;營業周期長,說明資金周轉速度慢。
分析提示:營業周期,一般應結合存貨周轉情況和應收賬款周轉情況一並分析。營業周期的長短,不僅體現企業的資產管理水平,還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盈利能力。
(6)流動資產周轉率
公式:流動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流動資產+期末流動資產)/2]
意義:流動資產周轉率反映流動資產的周轉速度,周轉速度越快,會相對節約流動資產,相當於擴大資產的投入,增強企業的盈利能力;而延緩周轉速度,需補充流動資產參加周轉,形成資產的浪費,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
分析提示: 流動資產周轉率要結合存貨、應收賬款一並進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結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
(7)總資產周轉率
公式:總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
意義:該項指標反映總資產的周轉速度,周轉越快,說明銷售能力越強。企業可以採用薄利多銷的方法,加速資產周轉,帶來利潤絕對額的增加。
分析提示:總資產周轉指標用於衡量企業運用資產賺取利潤的能力。經常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標一起使用,全面評價企業的盈利能力。
3、負債比率
負債比率是反映債務和資產、凈資產關系的比率。它反映企業償付到期長期債務的能力。
(1)資產負債比率
公式: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 / 資產總額)*100%
意義:反映債權人提供的資本佔全部資本的比例。該指標也被稱為舉債經營比率。
分析提示:負債比率越大,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越大,獲取利潤的能力也越強。如果企業資金不足,依靠欠債維持,導致資產負債率特別高,償債風險就應該特別注意了。 資產負債率在60%—70%,比較合理、穩健;達到85%及以上時,應視為發出預警信號,企業應提起足夠的注意。
(2)產權比率
公式:產權比率=(負債總額 /股東權益)*100%
意義:反映債權人與股東提供的資本的相對比例。反映企業的資本結構是否合理、穩定。同時也表明債權人投入資本受到股東權益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一般說來,產權比率高是高風險、高報酬的財務結構,產權比率低,是低風險、低報酬的財務結構。從股東來說,在通貨膨脹時期,企業舉債,可以將損失和風險轉移給債權人;在經濟繁榮時期,舉債經營可以獲得額外的利潤;在經濟萎縮時期,少借債可以減少利息負擔和財務風險。
(3)有形凈值債務率
公式:有形凈值債務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無形資產凈值)]*100%
意義:產權比率指標的延伸,更為謹慎、保守地反映在企業清算時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受到股東權益的保障程度。不考慮無形資產包括商譽、商標、專利權以及非專利技術等的價值,它們不一定能用來還債,為謹慎起見,一律視為不能償債。
分析提示:從長期償債能力看,較低的比率說明企業有良好的償債能力,舉債規模正常。
(4)已獲利息倍數
公式: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 / 利息費用
=(利潤總額+財務費用)/(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支出+資本化利息)
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
已獲利息倍數=(利潤總額+財務費用)/ 財務費用
意義:企業經營業務收益與利息費用的比率,用以衡量企業償付借款利息的能力,也叫利息保障倍數。只要已獲利息倍數足夠大,企業就有充足的能力償付利息。
分析提示:企業要有足夠大的息稅前利潤,才能保證負擔得起資本化利息。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的債務利息壓力越小。
4、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就是企業賺取利潤的能力。不論是投資人還是債務人,都非常關心這個項目。在分析盈利能力時,應當排除證券買賣等非正常項目、已經或將要停止的營業項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別項目、會計政策和財務制度變更帶來的累積影響數等因素。
(1) 銷售凈利率
公式:銷售凈利率=凈利潤 / 銷售收入*100%
意義:該指標反映每一元銷售收入帶來的凈利潤是多少。表示銷售收入的收益水平。
分析提示:企業在增加銷售收入的同時,必須要相應獲取更多的凈利潤才能使銷售凈利率保持不變或有所提高。銷售凈利率可以分解成為銷售毛利率、銷售稅金率、銷售成本率、銷售期間費用率等指標進行分析。
(2)銷售毛利率
公式:銷售毛利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 銷售收入]*100%
意義:表示每一元銷售收入扣除銷售成本後,有多少錢可以用於各項期間費用和形成盈利。
分析提示:銷售毛利率是企業是銷售凈利率的最初基礎,沒有足夠大的銷售毛利率便不能形成盈利。企業可以按期分析銷售毛利率,據以對企業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的發生及配比情況作出判斷。
(3)資產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
公式:資產凈利率=凈利潤/ [(期初資產總額+期末資產總額)/2]*100%
意義:把企業一定期間的凈利潤與企業的資產相比較,表明企業資產的綜合利用效果。指標越高,表明資產的利用效率越高,說明企業在增加收入和節約資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則相反。
分析提示:資產凈利率是一個綜合指標。凈利的多少與企業的資產的多少、資產的結構、經營管理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影響資產凈利率高低的原因有:產品的價格、單位產品成本的高低、產品的產量和銷售的數量、資金佔用量的大小。可以結合杜邦財務分析體系來分析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4)凈資產收益率(權益報酬率)
公式: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 [(期初所有者權益合計+期末所有者權益合計)/2]*100%
意義:凈資產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投資報酬率,也叫凈值報酬率或權益報酬率,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是最重要的財務比率。
分析提示:杜邦分析體系可以將這一指標分解成相聯系的多種因素,進一步剖析影響所有者權益報酬的各個方面。如資產周轉率、銷售利潤率、權益乘數。另外,在使用該指標時,還應結合對「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 、「 待攤費用」進行分析。
5、現金流量分析
現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第一,提供本企業現金流量的實際情況;第二,有助於評價本期收益質量,第三,有助於評價企業的財務彈性,第四,有助於評價企業的流動性;第五,用於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
流動性分析
流動性分析是將資產迅速轉變為現金的能力。
(1) 現金到期債務比
公式: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本期到期的債務
本期到期債務=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應付票據
意義:以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量與本期到期的債務比較,可以體現企業的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
分析提示:企業能夠用來償還債務的除借新債還舊債外,一般應當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才能還債。
(2)現金流動負債比
公式:現金流動負債比=年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期末流動負債
意義:反映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對流動負債的保障程度。
分析提示:企業能夠用來償還債務的除借新債還舊債外,一般應當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才能還債。
(3)現金債務總額比
公式:現金流動負債比=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期末負債總額
意義:企業能夠用來償還債務的除借新債還舊債外,一般應當是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才能還債。
分析提示:計算結果要與過去比較,與同業比較才能確定高與低。這個比率越高,企業承擔債務的能力越強。這個比率同時也體現企業的最大付息能力。
獲取現金的能力
(1) 銷售現金比率
公式:銷售現金比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銷售額
意義:反映每元銷售得到的凈現金流入量,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計算結果要與過去比,與同業比才能確定高與低。這個比率越高,企業的收入質量越好,資金利用效果越好。
(2)每股營業現金流量
公式:每股營業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普通股股數
普通股股數由企業根據實際股數填列。
企業設置的標准值: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意義:反映每股經營所得到的凈現金,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該指標反映企業最大分派現金股利的能力。超過此限,就要借款分紅。
(3)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
公式: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期末資產總額
意義:說明企業資產產生現金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把上述指標求倒數,則可以分析,全部資產用經營活動現金回收,需要的期間長短。因此,這個指標體現了企業資產回收的含義。回收期越短,說明資產獲現能力越強。
財務彈性分析
(1) 現金滿足投資比率
公式:現金滿足投資比率=近五年累計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同期內的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
取數方法:近五年累計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應指前五年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之和;同期內的資本支出、存貨增加、現金股利之和也從現金流量表相關欄目取數,均取近五年的平均數;
資本支出,從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項目中取數;
存貨增加,從現金流量表附表中取數。取存貨的減少欄的相反數即存貨的增加;現金股利,從現金流量表的主表中,分配利潤或股利所支付的現金項目取數。如果實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該項目為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則取數方式為:主表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所支付的現金項目減去附表中財務費用。
意義:說明企業經營產生的現金滿足資本支出、存貨增加和發放現金股利的能力,其值越大越好。比率越大,資金自給率越高。
分析提示:達到1,說明企業可以用經營獲取的現金滿足企業擴充所需資金;若小於1,則說明企業部分資金要靠外部融資來補充。
(2)現金股利保障倍數
公式:現金股利保障倍數=每股營業現金流量 / 每股現金股利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現金股利
意義:該比率越大,說明支付現金股利的能力越強,其值越大越好。
分析提示:分析結果可以與同業比較,與企業過去比較。
(3)營運指數
公式:營運指數=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 / 經營應得現金
其中:經營所得現金=經營活動凈收益+ 非付現費用
=凈利潤 - 投資收益 - 營業外收入 + 營業外支出 + 本期提取的折舊+無形資產攤銷 + 待攤費用攤銷 + 遞延資產攤銷
意義:分析會計收益和現金凈流量的比例關系,評價收益質量。
分析提示:接近1,說明企業可以用經營獲取的現金與其應獲現金相當,收益質量高;若小於1,則說明企業的收益質量不夠好。
財務指標分析 計算公式和解釋 2007-07-12 16:00:18
大 中 小
標簽:職場 科學
財務指標分析 計算公式和解釋
一、償債能力分析
(一)短期償債能力分析
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衡量指標主要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現金流動負債比率。
1.流動比率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一般情況下,流動比率越高,說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國際上通常認為,流動比率的下限為100%,而流動比率等於200%時較為適當。
2.速動比率
速動比率=速動資產/流動負債×100%
一般情況下,速動比率越高,表明企業償還流動負債的能力越強。國際上通常認為,速動比率等於100%時較為適當。
3.現金流動負債比率
現金流動負債比率=年經營現金凈流量/年末流動負債×100%
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業按期償還到期債務。
(二)長期償債能力分析
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衡量指標主要有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和已獲利息倍數三項。
1.資產負債率
資產負債率(又稱負債比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一般情況下,資產負債率越小,表明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保守的觀點認為資產負債率不應高於50%,而國際上通常認為資產負債率等於60%時較為適當。
2.產權比率
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產權比率與資產負債率對評價償債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兩者的主要區別是:資產負債率側重於分析債務償付安全性的物質保障程度,產權比率則側重於揭示財務結構的穩健程度以及自有資金對償債風險的承受能力。
3.已獲利息倍數
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息支出
一般情況下,已獲利息倍數越高,企業長期償債能力越強。國際上通常認為,該指標為3時較為適當,從長期來看至少應大於1。
二、營運能力分析
(一)人力資源營運能力分析
人力資源營運能力通常採用勞動效率指標來分析。
勞動效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或凈產值/平均職工人數
對企業勞動效率進行考核評價主要是採用比較的方法,例如將實際勞動效率與本企業計劃水平、歷史先進水平或同行業平均先進水平等指標進行對比。
(二)生產資料營運能力分析
生產資料的營運能力實際上就是企業的總資產及其各個組成要素的營運能力。資產營運能力的強弱關鍵取決於資產的周轉速度,通常用周轉率和周轉期來表示。周轉率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資產的周轉額與平均余額的比率,它反映企業資產在一定時期的周轉次數。周轉期是周轉次數的倒數與計算期天數的乘積,反映資產周轉一次所需要的天數。其計算公式為:
周轉率(周轉次數)=周轉額÷資產平均余額
周轉期(周轉天數)=計算期天數÷周轉次數
=資產平均余額×計算期天數÷周轉額
具體地說,生產資料營運能力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流動資產周轉情況分析
反映流動資產周轉情況的指標主要有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
(1)應收賬款周轉率
應收賬款周轉率(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應收賬款余額
主營業務收入凈額=主營業務收入-銷售折扣與折讓
平均應收賬款余額=(應收賬款余額年初數+應收賬款余額年末數)÷2
一般情況下,應收賬款周轉率越高越好。應收賬款周轉率高,表明收賬迅速,賬齡較短;資產流動性強,短期償債能力強;可以減少收賬費用和壞賬損失。
(2)存貨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成本/平均存貨余額
一般情況下,存貨周轉率高,表明存貨變現速度快,周轉額較大,資金佔用水平較低。
(3)流動資產周轉率
流動資產周轉率(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流動資產總額
一般情況下,流動資產周轉率越高越好,表明以相同的流動資產完成的周轉額越多,流動資產利用效果越好。
2.固定資產周轉情況分析
反映固定資產周轉情況的主要指標是固定資產周轉率。
固定資產周轉率(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固定資產凈值
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周轉率高,表明企業固定資產利用充分,固定資產投資得當,固定資產結構合理,能夠充分發揮效率。
3.總資產周轉情況分析
反映總資產周轉情況的主要指標是總資產周轉率。
總資產周轉率(周轉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一般情況下,總資產周轉率越高,表明企業全部資產的使用效率越高。
三、盈利能力分析
(一)主營業務利潤率
主營業務利潤率=主營業務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凈額×100%
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主營業務市場競爭力越強,發展潛力越大,盈利能力越強。
(二)成本費用利潤率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成本費用總額=主營業務成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為取得利潤而付出的代價越小,成本費用控製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強。
(三)盈餘現金保障倍數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凈流量/凈利潤
一般來說,當企業當期凈利潤大於零時,盈餘現金保障倍數應當大於1。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凈利潤對現金的貢獻越大。
(四)總資產報酬率
總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總額/平均資產總額×100%
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的資產利用效益越好,整個企業盈利能力越強。
(五)凈資產收益率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平均凈資產×100%
一般認為,凈資產收益率越高,企業自有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越強,運營效益越好,對企業投資人、債權人的保證程度越高。
(六)資本保值增值率
資本保值增值率
=扣除客觀因素後的年末所有者權益總額/年初所有者權益總額×100%
一般認為,資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業的資本保全狀況越好,所有者權益增長越快,債權人的債務越有保障,該指標通常應大於100%。
(七)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稱每股利潤或每股盈餘,指上市公司本年凈利潤與年末普通股總數的比值,反映普通股的獲利水平。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凈利潤/年末普通股總數
上式中的分母也可以用普通股平均股數表示,按平均數計算的每股收益指標可按下列公式進行分解:
每股收益=主營業務收入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平均每股凈資產
每股收益也可以用凈利潤扣除優先股股利後的余額,除以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數來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收益=(凈利潤-優先股股利)/發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數
每股收益越高,說明公司的獲利越強。
(八)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指上市公司本年發放的普通股現金股利總額與年末普通股總數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股利=普通股現金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總額
(九)市盈率
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價相當於每股收益的倍數,反映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每元凈利潤願意支付的價格,可以用來估計股票的投資報酬和風險。其計算公式為: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價/普通股每股收益
(十)每股凈資產
每股凈資產是上市公司年末凈資產(即股東權益)與年末普通股總數的比值。其計算公式為:
每股凈資產=年末股東權益/年末普通股總數
四、發展能力分析
(一)銷售(營業)增長率
銷售(營業)增長率=本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額/上年主營業務收入總額×100%
銷售(營業)增長率若大於零,表示企業本年主營業務收入有所增長,指標值越高表明增長速度越快,企業市場前景越好。
(二)資本積累率
資本積累率=本年所有者權益增長額/年初所有者權益×100%
資本積累率若大於零,則指標值越高表明企業的資本積累越多,應付風險、持續發展的能力越大。
(三)總資產增長率
總資產增長率=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100%
(四)三年銷售平均增長率
一般認為,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主營業務持續增長勢頭越好,市場擴張能力越強。
(五)三年資本平均增長率
一般認為,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所有者權益得到保障的程度越大,應對風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越強。
第四節 財務綜合分析
一、財務綜合分析的含義及特點
(一)財務綜合分析的含義
財務綜合分析,就是將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分析等諸方面納入一個有機的整體之中,全面地對企業經營狀況、財務狀況進行解剖與分析。
(二)財務綜合分析的特點
財務綜合分析的特點體現在其財務指標體系的要求上。綜合財務指標體系的建立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1)指標要素齊全適當;
(2)主輔指標功能匹配;
(3)滿足多方信息需要。
二、財務綜合分析方法
財務綜合分析方法主要有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和沃爾比重評分法。
(一)杜邦財務分析體系
杜邦財務分析體系(簡稱杜邦體系)是利用各財務指標間的內在關系,對企業綜合經營理財及經濟效益進行系統分析評價的方法。杜邦體系各主要指標之間的關系如下:
凈資產收益率=主營業務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其中:主營業務凈利率=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凈額
總資產周轉率=主營業務收入凈額÷平均資產總額
權益乘數=資產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
=1÷(1-資產負債率)
(二)沃爾比重評分法
沃爾比重評分法是指將選定的財務比率用線性關系結合起來,並分別給定各自的分數比重,然後通過與標准比率進行比較,確定各項指標的得分及總體指標的累計分數,從而對企業的信用水平作出評價的方法。
沃爾比重評分法的基本步驟包括:
(1)選擇評價指標並分配指標權重;
(2)確定各項評價指標的標准值;
(3)對各項評價指標計分並計算綜合分數;
(4)形成評價結果。
B. 有誰懂這個市場營銷的公式市場吸引力指數Y=f(I,S,A,F,D,C,P)=I^a*S^b*A^c*F^d*D^e/C^f*P^g是什麼意思啊
圖片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C. 市場營銷里的相對市場佔有率怎麼計算,還有市場佔有率,謝謝
企業某種商品的相對市場佔有率=企業自身市場佔有率÷市場上三大競爭者所佔回市場佔有率
企業某種商答品的市場佔有率=(本企業某種商品銷售量/該種商品市場銷售總量)×100%
市場佔有率是分析企業競爭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衡量企業營銷狀況的綜合經濟指標。市場佔有率高,表明企業營銷狀況好,競爭能力強,在市場上佔有有利地位;反之,則表明企業營銷狀態差,競爭能力弱,在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
(3)市場與市場營銷公式擴展閱讀
市場佔有率增加方法
談到高的市場份額,一般來講,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高的市場份額意味著帶來高額利潤。
公司提供優質高價的產品,同時價格的升高要超過高質量所帶來的額外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並不會增加公司的成本,因為公司也因此減少了廢料和售後服務等消耗。而且如果其特色非常適合消費者需要的話,他們寧願為此支出超過成本的價格。
提高企業/商品的無形資產也是提高產品市場份額的一個方法。
D. 市場營銷
市場營銷(Marketing),又稱為市場學、市場行銷或行銷學,MBA、EMBA等經典商管課程均將市場營銷作為對管理者進行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模塊包含在內。
市場營銷是在創造、溝通、傳播和交換產品中,為顧客、客戶、合作夥伴以及整個社會帶來價值的活動、過程和體系。主要是指營銷人員針對市場開展經營活動、銷售行為的過程。
美國學者基恩·凱洛斯將各種市場營銷定義分為三類:
(一)是將市場營銷看作一種為消費者服務的理論。
(二)是強調市場營銷是對社會現象的一種認識。
(三)是認為市場營銷是通過銷售渠道把生產企業同市場聯系起來的過程。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市場營銷的復雜性。
非學術定義
台灣的江亘松在《你的營銷行不行》中解釋營銷的變動性,將英文的Marketing 作了下面的定義:「什麼是營銷?」就字面上來說,「營銷」的英文是「Marketing」,若把 Marketing 這個字拆成Market(市場)與ing(英文的現在進行式表示方法)這兩個部分,那營銷可以用「市場的現在進行式」。
值得說明的是,市場營銷的概念和定義並非如數學公式樣有標准形式,通常是基於觀點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是營銷管理學大家,通常也會不斷更新自己對於市場營銷的定義,看待任何人,任何所謂定義都需要持有審慎選擇的態度。以下還有一些常見表述和理解:
市場營銷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個組織對市場進行生產性和盈利性活動;
市場營銷是創造和滿足顧客的藝術;
市場營銷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方以適當的價格、適當的信息溝通和促銷手段,向適當的消費者提供市場的產品和服務;
市場營銷是以滿足人類各種需要和慾望為目的,通過市場變潛在交換為現實交換的活動。
研究對象編輯
早期研究對象:早期市場營銷的研究主要局限於商品的流通領域,而商品一旦到達消費者手中即進入到消費領域以後的問題,則不屬於市場營銷學的研究對象,顯然,這是一種早期的、過時的市場營銷概念。
研究內容編輯
營銷原理:包括市場分析、營銷觀念、市場營銷信息系統與營銷環境、消費者需要與購買行為、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選擇等理論。
營銷實務:由產品策略、定價策略、分銷渠道策略、促銷策略、市場營銷組合策略等組成。
營銷管理:包括營銷戰略、計劃、組織和控制等。
特殊市場營銷:由網路營銷、服務市場營銷和國際市場營銷等組成。
營銷特點編輯
市場營銷的第一目的是創造顧客,獲取和維持顧客;
要從長遠的觀點來考慮如何有效地戰勝競爭對頭,立於不敗之地;
注重市場調研,收集並分析大量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在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有很大不確實性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策;
積極推行革新,其程度與效果成正比;
在變化中進行決策,要求其決策者要有很強的能力,要有像企業家一樣的洞察力、識別力和決斷力。
營銷步驟編輯
1、分析市場機會
2、選擇目標市場
3、確定市場營銷策略
4、市場營銷活動管理
(1)市場營銷計劃。既要制定較長期戰略規劃,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又要有具體的市場營銷計劃,具體實施戰略計劃目標。
(2)市場營銷組織。營銷計劃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營銷組織來執行。根據計劃目標,需要組建一個高效的營銷組織結構,需要對組織人員實施篩選、培訓、激勵和評估等一系列管理活動。
(3)市場營銷控制。在營銷計劃實施過程中,需要控制系統來保證市場營銷目標的實施。營銷控制主要有企業年度計劃控制、企業盈利控制、營銷戰略控制等。
基本流程編輯
1、市場機會分析
2、市場細分
3、目標市場選擇
4、市場定位
5、4Ps(營銷組合)
6、確定營銷計劃
7、產品生產
8、營銷活動管理(即執行與控制)
9、售後服務,信息反饋
網路的快速發展,讓傳統企業紛紛把目光瞄向了龐大的網路市場,企業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網路營銷模式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個大難題,針對不同的企業,國際品牌網分析認為企業應該選擇不同的網路營銷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營銷策略編輯
市場營銷策略是企業以顧客需要為出發點,根據經驗獲得顧客需求量以及購買力的信息、商業界的期望值,有計劃地組織各項經營活動,通過相互協調一致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銷策略,為顧客提供滿意的商品和服務而實現企業目標的過程。
(1)4Ps,即:產品(Proct) 、價格(Price) 、促銷(Promotion)、通路與配銷 渠道和分銷(Place&Distribution)
這四個因素應用到營銷過程中,就形成了四方面的營銷策略。
在4Ps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6Ps、7Ps等,如加上政治POLITICS和公共關系PUBLIC,是為6Ps。
1981年布姆斯(Booms)和比特納(Bitner)建議在傳統市場營銷理論4Ps的基礎上增加三個「服務性的P」,即:人員(People)、流程(Process)、環境(或是或實體環境;Physical evidence),而形成了7Ps理論。
7Ps多被用於服務行業。
根據與市場競爭對手對抗的需要而制定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政策。這一時期誕生了著名的4P理論。當時還是大眾媒體盛行的時代,依靠大眾媒體促進銷售,無差異化策略成為這一階段的明顯特徵。
①產品策略主要研究新產品開發,產品生命周期,品牌策略等,是價格策略,促銷策略和分銷策略的基礎。
②價格策略又稱定價策略,主要目標有四點(1)維持生存;(2)利潤最大化;(3)市場佔有率最大化;(4)產品質量最優化
③促銷策略主要目的是:傳遞信息,強化認知,突出特點,誘導需求,指導消費者,擴大銷售,滋生偏愛,穩定銷售。
④渠道策略,是指為了達到產品分銷目的而起用的銷售管道。
⑤人員(Personal Sales),所有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地被捲入某種服務的消費過程中,這是7P營銷組合很重要的一個觀點。知識工作者、白領雇員、管理人員以及部分消費者將額外的價值增加到了既有的社會總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中,這部分價值往往非常顯著。
⑥流程(Process),服務通過一定的程序、機制以及活動得以實現的過程(亦即消費者管理流程),是市場營銷戰略的一個關鍵要素。
⑦環境(Physical Evidence),包括服務供給得以順利傳送的服務環境,有形商品承載和表達服務的能力,當前消費者的無形消費體驗,以及向潛在顧客傳遞消費滿足感的能力。
(2)4Cs,包括:顧客(Customer)、成本(Cost)、溝通(Communication)、便利(convenience)。
加上機會market Chance,市場變化market Change為6C。
不銷售製造的產品,而要將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售出;不要依競爭者或者自我的盈利策略定價,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測試手段了解消費者為滿足需求願付出的成本;不要以自身為出發點,想著網點怎麼布置,採用什麼樣的通路策略,而要關注消費者購買產品的便利性;不是想著如何通過媒體傳播來提升銷量,而要和消費者互動溝通。
(3)4R營銷理論是由美國學者唐·舒爾茨在4C營銷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新營銷理論。4R分別指代Relevance(關聯)、Reaction(反應)、Relationship(關系)和Reward(回報)。該營銷理論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企業需要從更高層次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業與顧客之間建立起有別於傳統的新型的主動性關系。
SWOT方法分析市場
SWOT是一種分析方法,用來確定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競爭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
strength(優勢):評估自己的長處
weakness(劣勢):找出自己的短處
opportunity(機會):發現自己的機會
threats(威脅):認識到存在的威脅
商品銷售
研究市場營銷職能,經驗的做法是從商品銷售入手。美國市場營銷協會定義委員會1960年曾發表過這樣一個定義:「市場營銷是引導商品或勞務從生產者流向消費者或其使用者的一種企業活動。」這個定義雖不承認市場營銷就是銷售,但是認為市場營銷包含著銷售,也包含著對商品銷售過程的改進與完善。許多學者認為這個定義過於狹窄,不能充分展示市場營銷的功能。然而,不論其是否恰當,這個定義清楚地揭示了市場營銷與商品銷售的關系。
商品銷售對於企業和社會來說,具有兩種基本功能,一是將企業生產的商品推向消費領域;二是從消費者那裡獲得貨幣,以便對商品生產中的勞動消耗予以補償。企業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採用先進生產組織方式進行社會化生產的產物。在資源短缺的現實經濟中,它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集中和生產專業化,能夠利用規模經濟規律來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和傳播新的生活標准。商品銷售是生產效率提高的最終完成環節,即通過這個環節把企業生產的產品轉移到消費者手上,滿足其生活需要。在另一方面,社會選擇市場和商品交換方式,在企業轉讓產品給消費者的同時,通過讓企業獲得貨幣,是因為社會需要保持企業生產經營的連續,以便更多地獲得提高生產效率的好處。通過商品銷售,讓商品變為貨幣,社會可以為企業補充和追加投入生產要素,而企業因此也獲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商品銷售十分重要。企業需要盡最大努力來加強這一職能。其具體的活動包括:尋找和識別潛在顧客,接觸與傳遞商品交換意向信息,談判,簽訂合同,交貨和收款,提供銷售服務。然而,進行商品銷售是有條件的。要順利進行商品交換的有關條件包括:①至少有兩個主體,他們分別擁有在自己看來是價值相對較低、但在對方看來具有更高價值的有價物(商品、服務的貨幣),並且願意用自己所擁有之物來換取對方所擁有的有價物;②他們彼此了解對方所擁有的商品的質量和生產成本;③他們相互之間可以有效地進行意見溝通。例如洽談買賣條件,達成合同;④交易發生後他們都能如意地消費和享受所得之物。但是常常發現,這些條件不是處處成立的,因此企業經常會面臨銷售困難的局面。為了有效地組織商品銷售,將企業生產的商品更多地銷售出去,營銷部門就不能僅僅只做銷售工作,還必須進行市場調查研究、組織整體營銷、開發市場需求等活動,而且要等到後面這些工作取得一定效果以後,才進行商品銷售。
市場調研
市場調查與研究又稱市場調研,指企業在市場營銷決策過程中,需要系統客觀收集和分析有關營銷活動的信息所做的研究。
企業銷售商品的必要外部條件之一是該商品存在著市場需求。人們把具備這個條件的商品稱為是適銷對路的。只有存在市場需求,商品才能銷售出去。某種商品的市場需求,是指一定范圍的所有潛在顧客在一定時間內對於該商品有購買力的欲購數量。如果某種商品的市場需求確實存在,而且企業知道需要的顧客是誰,在哪裡,就可以順利地進行商品銷售。
由於生產分工和商品生產本身在不斷地創造著市場需求,因此,籠統地講,潛在市場需求總是存在的。問題在於人們現實需要的商品是不是市場上供應的商品。經常存在的商品銷售困難的根源在於市場上供應的商品不是人們現實需要的商品,或者說,市場上的商品與人們的現實需要(期望)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個問題一方面造成了商品銷售困難,而另一方面造成部分顧客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理智的生產者和經營者當然不會生產經營那些沒有人需要的商品。要選擇生產那些有人購買的商品。然而問題在於,一定范圍的市場對於某種商品的需求量是經常變動的。有許多因素會對潛在顧客的需求產生影響。例如,居民收入的增長會使人們逐步放棄對低檔、過時商品的消費,隨之將購買力轉向檔次較高、新穎的商品;一種商品價格過高是許多人認為消費它不合算而很少購買它,但當它的價格下降時,人們就會產生消費合算的念頭,願意多購買、多消費。潛在顧客對於一種商品的購買慾望從來就是不穩定的。購買慾望的變化必然影響購買力的支付方向,導致市場需求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生產者和經營者可能缺乏信息,因而在變化發生以後,處於被動狀態。
為了有效地實現商品銷售,企業營銷經理需要經常地研究市場需求,弄清楚誰是潛在顧客,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商品,為什麼需要,需要多少,何時何地需要,研究本企業在滿足顧客需要方面的合適性,研究可能存在的銷售困難和困難來源,並且對應地制定滿足每一個顧客需要的市場營銷策略。這就是市場調查與研究職能的基本內容。不難發現,市場調查和研究不單純是組織商品銷售的先導職能,實際上是整個企業市場營銷的基礎職能。
生產與供應
如何把握已經來臨的市場銷售與盈利機會並將它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如何對即將來臨的市場需求的變化靈活適應?關鍵在於內部是否進行著生產和銷售、內部與外部之間兩者協調的管理。企業作為生產經營者需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經常調整產品生產方向,藉以保證生產經營的產品總是適銷對路的。這就是說,要爭取利用每個時期的市場需求來保持企業銷售收入的穩定和增長,爭取利用每個所生產經營商品的盈利機會。在市場需求經常變動的條件下,企業的這種適應性就來自於企業對市場的嚴密監測,對內部的嚴格管理,對變化的嚴陣以待,對機會的嚴實利用。所有這些職能在企業經營管理上籠統地成為生產與供應職能。這個職能名稱實際上是沿用傳統的說法。在現代市場營銷理論中,這個職能被稱作整體營銷。
整體營銷是由企業內部的多項經營職能綜合來體現的。要讓銷售部門在每個時期都能向市場銷售適銷對路的產品,市場調研部門就要提供准確的市場需求信息;經營管理部門就要把市場需求預測資料轉變成生產指令,指揮生產部門生產和其它部門的協作。要讓銷售部門及時向顧客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就要讓生產部門在顧客需要來臨之前將相應的產品生產出來;為了讓生產部門能夠做到這一點,技術開發部門就要在更早的時候完成產品設計和技術准備工作,能夠向生產部門提供生產技術;財務部門就要在更早的時候籌集到資金,提供給生產部門進行生產線或機器設備的調整,提供給采購部門進行原料、材料、零部件的采購和供應;人事部門也要在更早的時候對工人進行技術培訓和崗位責任教育,激發職工提高生產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讓銷售部門能夠迅速打開銷路,擴大商品銷售數量,公共關系部門就應當在此之前在顧客心目中建立高尚的企業形象和企業產品形象,擴大服務顧客的聲勢和信譽傳播范圍;廣告宣傳部門就要在此之前有效地展開廣告宣傳攻勢;促銷部門要組織對潛在顧客有吸引力的促銷活動;銷售渠道和網路管理部門要在此之前爭取盡可能多的中間商經銷或代銷企業的商品。這樣,各個部門相互之間協同作戰,共同來做好市場營銷工作,就是整體營銷。
實行整體營銷需要對傳統上各個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的做法加以改變,甚至需要改變某些職能部門的設置。在市場營銷中,要讓技術開發部門根據顧客的需要開發人們願意購買的商品;讓財務部門按照市場營銷需要籌集資金,供給資金,補充「給養」;讓生產部門在顧客需要的時間出產顧客需要的產品,保證銷售部門及時拿到合適的產品、採用顧客喜聞樂見的方式,向存在需要的顧客進行銷售。這樣技術開發部門、生產部門、財務部門和銷售部門等就結合起來了,共同為促進商品的銷售而運作。這樣才能形成整體營銷的效果。
創造市場需求
不斷提高社會生活水平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努力爭取更多地滿足消費者需要。這就是說,僅僅向消費者銷售那些他們當前打算購買的商品是不夠的。消費者普遍存在著「潛在需求」,即由於某些原因,消費者在短期內不打算購買商品予以滿足的需求。例如,對於21世紀市場上某種商品的質量水平不滿意的消費者,即使存在需要,也可能不去購買這種商品;對於21世紀市場上價格相對較高,人們認為多消費就有些奢侈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費者即使存在需要,也可能不去購買,或者很少購買;有些消費者因為某種後顧之憂,把一部分錢儲蓄起來,不用於21世紀的生活消費,會形成「潛在需求」;另外一些消費者雖然有一定的生活收入來源,可是由於手持貨幣數量的限制,不能購買某種他所需要的商品,也形成了「潛在需求」。當然,還有相當多的顧客拿著錢買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形成「潛在需求」。潛在需求的客觀存在是由消費者生活需要的廣泛性和可擴張性決定的。潛在需求實質上就是尚未滿足的顧客需求,代表著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方面還有不足之處,也是企業可開拓的市場中的「新大陸」。
企業既要滿足已經在市場上出現的現實性顧客需求,讓每一個願意購買企業的商品的顧客確實買到商品,也要爭取那些有潛在需求的顧客,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創造某些可以讓他們買得起、可放心的條件,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建立起購買合算、消費合理的信念,從而將其潛在需求轉變成為現實需求,前來購買企業的商品。這就是「創造市場需求」。例如,通過適當降價,可以讓那些過去買不起這種商品的消費者能夠購買和消費這種商品,讓那些過去覺得多消費不合算的消費者願意多購買、多消費,真正滿足其需要;通過廣告宣傳,讓那些對某種商品不了解因而沒有購買和消費的消費者了解這種商品,產生購買和消費的慾望;通過推出新產品,可以讓那些難以從過去的那種商品獲得需要滿足的消費者有機會購買到適合其需要、能讓他滿意的商品;通過提供銷售服務,讓那些覺得消費某種商品不方便、不如意、不安全因而很少購買的消費者也能盡可能多地購買和消費這種商品,創造市場需求可以使市場的現實需求不斷擴大,提高顧客需求的滿足程度;也可以使企業開創一方屬於自己的新天地,大力發展生產;同時使企業在現有市場上可進可退,大大增強對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性。
平衡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活動早就有之。本世紀初美國還出現過專業公共關系咨詢公司。企業管理理論界在30年代就承認了職工關系、顧客關系的重要性。然而,在存在落後的生產觀念、銷售觀念的條件下,公共關系沒有作為市場營銷的一個「內在職能」。到60年代再次爆發保護消費者權益運動之後,公共關系職能才得到廣泛的重視。在80年代,人們不再把公共關系看作為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把它當成了市場營銷的一種職能。1981年,葛郎儒(Christian Gronroos)提出了「內部營銷」的理論;到1985年,傑克森(Barbara B .Jackson)提出要開展「關系營銷」。這些新觀點,綜合起來,就是認為需要在市場營銷職能中增加一個新項目:協調平衡各種公共關系。
企業作為一個社會成員,與顧客和社會其它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客觀的聯系。改善和發展這些聯系既可改善企業的社會形象,也能夠給企業帶來市場營銷上的好處,即增加市場營銷的安全性、容易性。按照傑克森的觀點,商品銷售只是企業與顧客之間營銷關系的一部分。事實上,他們之間還可以發展經濟的、技術的和社會的聯系和交往。通過這些非商品交換型的聯系,雙方之間就可以增進相互信任和了解,可以發展為相互依賴、相互幫助、同甘共苦的夥伴關系,讓企業獲得一個忠實的顧客群,還可以將過去交易中的煩瑣談判改變為慣例型交易,節省交易費用。這種「關系營銷」的思想同樣適合於發展和改善企業與分銷商、供應商、運輸和倉儲商、金融機構、宣傳媒體以及內部職工的關系,使企業在市場營銷過程中,都可以找到可以依賴、可予以幫助的戰略夥伴。協調平衡公共關系需要正確處理三個關系,即商品生產經營與企業「社會化」的關系,獲取利潤與滿足顧客需要的關系和滿足個別顧客需要與增進社會福利的關系。
E. 做市場營銷和做銷售有什麼區別有什麼方法可以做的比較成功具體說說
銷售和營銷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銷售應該含蓋在營銷裡面,是營銷的一部分。營銷是指「經營和銷售」,在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有兩個因素缺一不可,那就是「營銷」和「公關」,就好比鳥的一雙翅膀,缺少任何一個都飛不起來!在營銷這個概念裡面,「經營」更多涉及的是管理,而且趨向於企業內部的管理;而銷售則更多的是對外:就是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如何使我們的產品順利流通到消費者手中,實現利潤。如何管理好我們的銷售團隊,充分激發潛能,實現團隊力量最大值;如何構建我們的銷售網路;如何維護管理好我們的客戶,這都是銷售工作含蓋的內容。因此,銷售也離不開管理,沒有好的管理就好的銷售。
現在的很多企業當中,懂得經營的不一定精通銷售,而一個銷售專家也不一定是一位的管理者,這樣既懂得管理又懂得銷售的人才奇缺。
例如:巨人集團的史玉柱,腦黃金的奇跡眾人皆知,他雖懂銷售但管理跟不上,巨人大廈消失了;IT行業的實達電腦,曾創造了從16個人到16個億神話,卻也終因有一群只懂管理而不懂市場的人而在IT行業消失;海爾總裁張瑞敏,之所以有海爾今天的輝煌,位居家電業榜首,就是他即懂得管理又懂得銷售。所以大家千萬別只顧埋頭苦幹,應該學學管理之道,機會對於我們每個人都存在,只要大家都准備好,沒准有一天一位生物製品的營銷專家在我們「瑞爾盟」誕生了呢!
那麼如何能做好銷售呢?
這里包含了二個方面:一是做為企業如何做好銷售,有這么多領導在,這個問題我還不敢談。二是銷售人員如何做好銷售。今天作為一名基層的銷售人員站在業務員的角度和大家探討一下我們銷售人員應該如何做好銷售。
愛迪生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天才,所謂的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靈感」;著名的推銷之神原一平也說過一句話:「銷售的成功就是99%的努力+1%的技巧」;喬基拉德也說過:「銷售的成功是99%勤奮+1%的運氣」。不可否認,他們都是成功人士,因此他們的話都有道理,從這三句話可以:任何的成功都是要有代價的,都需要我們付出很多、很多,而「靈感」、「技巧」、「運氣」也是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想一想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公式:
銷售成功=勤奮+靈感+技巧+運氣
不知大家對這個公式認同嗎?
那如何做好銷售有了答案:
第一:勤奮。(腦勤、眼勤、耳勤、口勤、手勤、腿勤----六勤)
要想做好銷售首先要勤奮,這也是一名業務人員所必備素質。在營銷界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成天與客戶泡在一起的銷售庸材的業績一定高於整天呆在辦公室的銷售天才」。這句話講得很好,「勤能補拙」嗎!
勤奮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勤學習,斷提高、豐富自己。
1.學習自己銷售的產品知識,本行業的知識、同類產品的知識。這樣知己知彼,才能以一個「專業」的銷售人員的姿態出現在客戶面前,才能贏得客戶的依賴。因為我們也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或別人向我們推薦產品的時候,如果對方一問三不知或一知半解,無疑我們會對要買的東西和這個人的印象打折扣。我們去看病都喜歡找「專家門診」,因為這樣放心。現在的廣告也是:中國移動---通信專家、九牧王---西褲專家、方太---廚房專家。我們的客戶也一樣,他們希望站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專業」的銷售人員,這樣他們才會接受我們這個人,接受我們的公司和產品。
2.學習、接受行業外的其它知識。就像文藝、體育、政治等等都應不斷汲取。比如說:NBA休斯頓火箭隊最近勝負如何、姚明表現狀態、皇馬六大巨星狀態如何、貝利加盟皇馬了嗎等等,這些都是與客戶聊天的素材。哪有那麼多的工作上的事情要談,你不煩他還煩呢。工作的事情幾分鍾就談完了,談完了怎麼辦,不能冷場啊,找話題,投其所好,他喜歡什麼就和他聊什麼。
3.學習管理知識。這是對自己的提高,我們不能總停止在現有的水平上。你要對這個市場的客戶進行管理。客戶是什麼,是我們的上帝。換個角度說,他們全是給我們打工的,管理好了,給我們多用幾支血清,我們的銷售業績就上去了。
二、勤拜訪。
一定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業務人員就是「銅頭、鐵嘴、橡皮肚子、飛毛腿」。
1.「銅頭」---經常碰壁,碰了不怕,敢於再碰。
2.「鐵嘴」---敢說,會說。會說和能說是不一樣的。能說是指這個人喜歡說話,滔滔不絕;而會說是指說話雖少但有內容,能說到點子上,所以我們應做到既敢說又會說。
3.「橡皮肚子」---常受譏諷,受氣,所以要學會寬容,自我調節。
4.「飛毛腿」---不用說了,就是六勤里的「腿勤」。而且行動要快,客戶有問題了,打電話給你,你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時間里趕到,爭取他還沒放下電話,我們就已敲門了。勤拜訪的好處是與客戶關系一直保持良好,不致於過幾天不去他就把你給忘了。哪怕有事親自去不了,也要打電話給他,加深他對你的印象。另外,我們要安排好行程路線,達到怎樣去最省時、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勤動腦。
就是要勤思考,遇到棘手的問題,仔細想一下問題出現的根源是什麼,然後有根據地制定解決方案。
銷售工作中常存在一些假象:有時客戶表面很好,很爽快,讓你心情很好的走開,可是你等吧,再也沒有消息。有時表面對我們很不友好,甚至把我們趕出去,我們可能因此不敢再去拜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分清到底是什麼原因,所以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冷靜思考,才不會被誤導。
四、勤溝通。
人常說:「當局者迷」,所以我們要經常與領導和同事交流溝通自己的市場問題,別人的市場可能同樣存在,了解他們是如何解決的,也許經過領導和同事的指點,你會恍然大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共同提高。
五、勤總結。
有總結才能有所提高,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其經驗和教訓都值得我們總結,成功的經驗可以移植,失敗的教訓不會讓我們蹈覆轍。
第二:靈感。
靈感是什麼?靈感就是創意,就是創新。要想做好銷售,就不能墨守成規,需要打破傳統的銷售思路,變換思維方式去面對市場。靈感可以說無處不在。
1.與客戶談進貨時受阻。突然得知客戶生病了或者是親人、家屬生病了,靈感來了,買點東西前去慰問一下,這樣可以打破僵局,客戶由開始的拒絕,可能會改變態度---進貨。
2.產品導入期:推廣受阻時,突然得知別的廠家召開新聞發布會。靈感來了,我們不妨也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
3.逛商場時,看見賣鞋的有鞋托。靈感來了,給防疫站打個電話,就說被狗咬了,問有血清嗎?他們一聽有人要買,可能就會進貨。
第三:技巧。
技巧是什麼?就是方法,而且銷售技巧自始至終貫穿整個過程之中。我們所面對的客戶形形色色,我們都要堅持有一個原則:一是投其所好;二是圍魏救趙;三是軟磨硬泡。
與客戶交往過程中主要有三個階段:
一、拜訪前:
1.要做好訪前計劃。
(1)好處是:有了計劃,才會有面談時的應對策略,因為有時在臨場的即興策略成功性很小。
(2)事先想好可能遇到的障礙,事先准備好排除方案,才能減少溝通障礙。
(3)事先考慮周全,就可以在臨場變化時伸縮自如,不致於慌亂。
(4)有了充分的准備,自信心就會增強,心理比較穩定。
2.前計劃的內容。
(1)確定最佳拜訪時間。如果你准備請客戶吃飯,最好在快下班前半小時左右趕到,如果不想請吃飯最好早去早回。
(2)設定此次拜訪的目標。通過這次拜訪你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是實現增進感情交流,還是促進客戶進貨。
(3)預測可能提出的問題及處理辦法
(4)准備好相關資料。記清是否有以前遺留的問題,此次予以解決。
二、拜訪中:
1.要從客戶角度去看待我們的銷售行為。如從推銷人員的立場去看,我們拜訪的目的就是推銷產品,而換一個立場從客戶的角度來看,就是把客戶當成「攻打對象」。
2.拜訪的目的重點放在與客戶溝通利益上。不要只介紹產品本身,而應把給客戶帶來的利益作為溝通的重點。這樣,客戶在心理上將大幅度增加接受性,這樣我們可以在買賣雙方互惠的狀況下順利溝通。
3.不同的客戶需求是不一樣的。每個客戶的情況都不同,他們的需求和期待自然也就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拜訪前就要搜集資料,調查、了解他們的需求,然後對症下葯。
下面給大家介紹在溝通中的「FAB」法則。
F---Fewture(產品的特徵)
A---Advantage(產品的功效)
B---Bentfit(產品的利益)
在使用本法則時,請記住:只有明確指出利益,才能打動客戶的心。從銷售產品的立場來說,我們很容易認為客戶一定關心產品的特徵,一直是想盡辦法把產品的特徵一一講出來去說服客戶,其實不然,產品的利益才是客戶關心的,所以大家記住,在應用本法則時,可以省略F、A,但絕不能省略B,否則無法打動客戶的心。
三、拜訪後:
1.一定要做訪後分析
(1)花一點時間做,把拜訪後的結果和訪前計劃對比一下,看看哪些目的達成了,哪些目的沒達成。
(2)分析沒達成目標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才能達成。
(3)從客戶的立場重新想一想拜訪時的感受,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
(4)分析自己在拜訪過程中的態度和行為是否對客戶有所貢獻
(5)進一步想一想,為了做得更為有效,在什麼地方需要更好的改善。
2.採取改進措施
(1)只做分析不行,應積極採取改進措施,並且改善自己的缺陷和弱點,才能更好的提高。
(2)「天下只怕有心人」,對於拒絕與排斥的客戶,要多研究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反復嘗試,一定能帶來好的業績。
F. 市場營銷與營銷與策劃的區別
一、培養目標不同
1、市場營銷: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懂得市場經濟,基礎扎實,知識面廣,既懂得市場營銷實務和管理,又熟悉國家經貿政策和法令,能熟練運用計算機,懂得進出口業務,通曉外貿知識,掌握企業管理知識和市場營銷技術,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2、營銷與策劃:培養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創新意識,具有現代銷售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知識和產品營銷、策劃、運作的技巧,能利用電子商務和網路技術進行市場調查、預測分析、市場開發、商務洽談、產品促銷、營銷策劃等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主要課程不同
1、市場營銷:基礎會計學、經濟數學基礎、經濟學原理、商務談判、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原理與實務、推銷實務、消費者行為學等。
2、營銷與策劃:計算機應用、會計學原理、商務談判與實務、商務統計學、消費心理學、商務談判、市場營銷學、公共關系學、市場調查與預測、銷售管理與實物 、商務策劃教程、企業經營與管理。
1、市場營銷:基礎會計學、經濟數學基礎、經濟學原理、商務談判、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原理與實務、推銷實務、消費者行為學等。
(6)市場與市場營銷公式擴展閱讀:
營銷的原則:
1、誠實守信的原則
誠實守信又是基本層的道德要求的最基礎部分,它是企業經商道德的最重要的品德標准,是其它標準的基礎。在我國傳統經商實踐中,它被奉為至上的律條。
2、義利兼顧的原則
義利兼顧是指企業獲利,要同時考慮是否符合消費者的利益,是否符合社會整體和長遠的利益。利是目標,義是要遵守達到這一目標的合理規則。二者應該同時加以重視,達到兼顧的目標。義利兼顧的思想是處理好利己和利他的關系的基本原則。
G. 市場營銷計算題
你的問題已經跟現實社會脫節了,一個工廠能生產多少產品,也就是生產能力。是跟一個公司技術,資金,人力,設備的多少有關的,跟你那些所謂的公式無關。
H. 市場營銷的概念是什麼
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
市場營銷涉及到其出發點,即滿足顧客需求,還涉及到以何種產品來滿足顧客需求,如何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即通過交換方式,產品在何時、何處交換,誰實現產品與消費者的聯接 。可見,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應當包含需求及相關的欲求、需要,產品及相關的效用、價值和滿足,交換及相關的交易和關系,市場、市場營銷及市場營銷者。因此,市場營銷涉及如下核心概念:需要、慾望和需求,產品,效用、價值和滿足,交換、交易和關系,市場,市場營銷與市場營銷者。
1.需要、慾望和需求 需求指消費者生理及心理的需求,如人們為了生存,需要食物、衣服、房屋等生理需求及安全、 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等心理需求。市場營銷者不能創造這種需求,而只能適應它。欲求指消費者深層次的需求。不同背景下的消費者欲求不同,比如中國人需求食物則欲求大米飯 ,法國人需求食物則欲求麵包,美國人需求食物則欲求漢堡包。人的欲求受社會因素及機構因素,諸如職業、團體、家庭、教會等影響。因而,欲求會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市場營銷者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欲求,如建議消費者購買某種產品。需要指有支付能力和願意購買某種物品的欲求。可見,消費者的欲求在有購買力作後盾時就變成為需要。許多人想購買奧迪牌轎車,但只有具有支付能力的人才能購買。因此,市場營銷者不僅要了解有多少消費者欲求其產品,還要了解他們是否有能力購買。 人類的需要和慾望是市場營銷活動的出發點。需要是沒有得到某些基本滿足的感受狀態。慾望是想得到基本需要的具體滿足物的願望。而需求是對於有能力購買並且願意購買的某個具體產品的慾望。人類為了生存,需要食品、衣服、住所、安全、歸屬、受人尊重等。這些需要可用不同方式來滿足。人類的需要有限,但其慾望卻很多。當具有購買能力時,慾望便轉化成需求。將需要、慾望和需求加以區分,其重要意義就在於闡明這樣一個事實,即:市場營銷者並不創造需要;需要早就存在於市場營銷活動出現之前;市場營銷者,連同社會上的其他因素,只是影響了人們的慾望,並試圖向人們指出何種特定產品可以滿足其特定需要,進而通過使產品富有吸引力,適應消費者的支付能力且使之容易得到,來影響需求。 2.產品 人類靠產品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和慾望。因此,可將產品表述為能夠用以滿足人類某種需要或慾望的任何東西。 產品包括有形與無形的、可觸摸與不可觸摸的。有形產品是為顧客提供服務的載體。無形產品或服務是通過其他載體,諸如人、地、活動、組織和觀念等來提供的。當我們感到疲勞時,可以到音樂廳欣賞歌星唱歌(人),可以到公園去遊玩(地),可以到室外散步(活動),可以參加俱樂部活動(組織),或者接受一種新的意識(觀念)。服務也可以通過有形物體和其他載體來傳遞。實體產品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擁有它們,更在於使用它們來滿足我們的慾望。人們購買小汽車不是為了觀賞,而是因為它可以提供一種叫做交通的服務。所以,實體產品實際上是向我們傳送服務的工具。如果生產者關心產品甚於關心產品所提供的服務,那就會陷入困境。過分鍾愛自己的產品,往往導致忽略顧客購買產品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這樣一個事實。人們不是為了產品的實體而買產品,而是因為產品實體是服務的外殼,即通過購買某種產品實體能夠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服務。市場營銷者的任務,是向市場展示產品實體中所包含的利益或服務,而不能僅限於描述產品的形貌。否則,企業將導致「市場營銷近視」,即在市場營銷管理中缺乏遠見,只看見自己的產品質量好,看不見市場需要在變化,最終使企業經營陷入困境。 3.效用、價值和滿足 在對能夠滿足某一特定需要的一組產品進行選擇時,人們所依據的標準是各種產品的效用和價值。效用是消費者對滿足其需要的產品的全部效能的估價,是指產品滿足人們慾望的能力。效用實際上是一個人的自我心理感受,它來自人的主觀評價。 例如某消費者到某地去的交通工具,可以是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飛機等。這些可供選擇的產品構成了產品的選擇組合。又假設某消費者要求滿足不同的需求,即速度、安全、舒適及節約成本,這些構成了其需求組合。這樣,每種產品有不同能力來滿足其不同需要,如自行車省錢,但速度慢,欠安全;汽車速度快,但成本高。消費者要決定一項最能滿足其需要的產品。為此,將最能滿足其需求到最不能滿足其需求的產品進行排列,從中選擇出最接近理想產品的產品,它對顧客效用最大,如顧客到某目的地所選擇理想產品的標準是安全、速度,他可能會選擇汽車。 顧客選擇所需的產品除效用因素外,產品價格高低亦是因素之一。如果顧客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就不會簡單地只看產品表面價格的高低,而會看每一元錢能產生的最大效用,如一部好汽車價格比自行車昂貴,但由於速度快、修理費少、相對於自行車更安全,其效用可能大,從而更能滿足顧客需求。這就涉及到價值的概念。 價值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也是一個在經濟思想中有著很長歷史的概念。馬克思認為,價值是人類勞動當作商品共有的社會實體的結晶,商品價值量的多少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頁。)而邊際效用學派則認為,消費者根據不同產品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來決定這些產品的價值,並據此選擇購買效用最大的產品。他所願支付的價格(即需求價格)取決於產品的邊際效用。這一論點最先由19世紀後期奧地利學派代表人物龐巴維克提出。龐巴維克為了反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系統地發揮了門格爾和維塞爾提出的邊際效用價值論。按照他的理論,所謂邊際效用就是指最後增加的那個產品所具有的效用,產品的價值取決於其邊際效用。由於消費者收入是有限的,為了從有限的花費中取得最大的效用,消費者必須使其花費在每一種物品上的最後一個單位貨幣所產生的效用相等。這一理論叫做戈森第二定律。戈森是法國經濟學家,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先驅者之一,他曾對邊際效用理論的基本原理進行了數學探討,從而推動了數理經濟學的發展。 4.交換、交易和關系 交換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事件。如果雙方正在洽談並逐漸達成協議,稱為在交換中。如果雙方通過談判並達成協議,交易便發生。交易是交換的基本組成部分。交易是指買賣雙方價值的交換,它是以貨幣為媒介的,而交換不一定以貨幣為媒介,它可以是物物交換。交易涉及幾個方面,即兩件有價值的物品,雙方同意的條件、時間、地點,還有來維護和迫使交易雙方執行承諾的法律制度。交易營銷是關系營銷大觀念中的一部分。關系營銷可以減少交易費用和時間,處理好企業同顧客關系的最終結果是建立起市場營銷網路。市場營銷網路是由企業同市場營銷中介人建立起的牢固的業務關系。下面,我們將詳細討論各個概念。 交換是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當人們決定以交換方式來滿足需要或慾望時,就存在市場營銷了。一個人可以通過四種方式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產品,交換是其中之一。第一種方式是自行生產。一個餓漢可以通過打獵、捕魚或採集野果來充飢。這個人不必與其他任何人發生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既沒有市場,更無所謂市場營銷。第二種方式是強製取得。一個餓漢可以從另一個人那裡奪取或偷得食物。對另一個人而言,除了可能未被傷害之外,毫無益處。第三種方式是乞討。一個餓漢可以向別人乞討食物。除了一聲謝謝之外,乞討者沒有拿出任何有形的東西作回報。第四種方式是交換。一個餓漢可以用自己的錢、其他物品或服務與擁有食物的人進行交換。市場營銷活動產生於第四種獲得產品的方式。 所謂交換是指通過提供某種東西作為回報,從別人那裡取得所需物的行為。交換的發生,必須具備五個條件: (1).至少有兩方。 (2).每一方都有被對方認為有價值的東西。 (3).每一方都能溝通信息和傳送物品。 (4).每一方都可以自由接受或拒絕對方的產品。 (5).每一方都認為與另一方進行交換是適當的或稱心如意的。 具備了上述條件,就有可能發生交換行為。但交換能否真正發生,取決於雙方能否找到交換條件,即交換以後雙方都比交換以前好(至少不比以前差)。 交換應看作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事件。如果雙方正在進行談判,並趨於達成協議,這就意味著他們正在進行交換。一旦達成協議,我們就說發生了交易行為。交易是交換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由雙方之間的價值交換所構成的行為。一次交易包括三個可以量度的實質內容: (1).至少有兩個有價值的事物。 (2).買賣雙方所同意的條件。 (3).協議時間和地點。 交易與轉讓不同。在轉讓過程中,甲將某物給乙,甲並不接受任何實物作為回報。市場營銷管理不僅要考察交易行為,也要研究轉讓行為。事實上,與交易有關的市場營銷活動,即交易市場營銷,只是另外一個大概念即關系市場營銷的一部分。關系市場營銷這個概念最先由巴巴拉·本德·傑克遜於1985年提出,她認為,關系市場營銷將使企業獲得較之其在交易市場營銷中所得到的更多。精明的市場營銷者總是試圖與其顧客、分銷商、經銷商、供應商等建立起長期的互信互利關系。這就需要以公平的價格、優質的產品、良好的服務與對方交易,同時,雙方的成員之間還需加強經濟、技術及社會等各方面的聯系與交往。雙方越是增進相互信任和了解,便越有利於互相幫助。關系市場營銷還可節省交易成本和時間,並由過去逐項逐次的談判交易發展成為例行的程序化交易。 關系市場營銷可定義為:企業與其顧客、分銷商、經銷商、供應商等建立、保持並加強關系,通過互利交換及共同履行諾言,使有關各方實現各自目的。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長期關系是關系市場營銷的核心概念。交易市場營銷能使企業獲利,但企業更應著眼於長遠利益,因而保持並發展與顧客的長期關系是關系市場營銷的重要內容。建立關系是指企業向顧客作出各種許諾。保持關系的前提是企業履行諾言。發展或加強關系是指企業履行從前的諾言後,向顧客作出一系列新的許諾。關系市場營銷與交易市場營銷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例如:在交易市場營銷情況下,一般說來,除產品和企業的市場形象之外,企業很難採取其他有效措施以與顧客保持持久的關系。如果競爭者用較低的價格向顧客出售產品或服務,用類似的技術解決顧客的問題,則企業與顧客的關系就會終止。而在關系市場營銷情況下,企業與顧客保持廣泛、密切的聯系,價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競爭手段,競爭者很難破壞企業與顧客的關系。再如:交易市場營銷強調市場佔有率。在任何時刻,管理人員都必須花費大量費用,吸引潛在顧客購買,取代不再購買本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老顧客。關系市場營銷則強調顧客忠誠度,保持老顧客比吸引新顧客更重要。企業的回頭客比率越高,市場營銷費用越低。關系市場營銷的最終結果,將為企業帶來一種獨特的資產,即市場營銷網路。 所謂市場營銷網路是指企業及其與之建立起牢固的互相信賴的商業關系的其他企業所構成的網路。在市場營銷網路中,企業可以找到戰略夥伴並與之聯合,以獲得一個更廣泛更有效的地理佔有。這種網路已經超出了純粹的「市場營銷渠道」的概念范疇。藉助該網路,企業可在全球各地市場上同時推出新產品,並減少由於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滯後而被富有進攻性的模仿者奪走市場的風險。市場營銷管理也正日益由過去追求單項交易的利潤最大化,轉變為追求與對方互利關系的最佳化。其經營信條是:建立良好關系,有利可圖的交易隨之即來。
5.市場 市場由一切有特定需求或欲求並且願意和可能從事交換來使需求和慾望得到滿足的潛在顧客所組成。一般說來,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交換的場所。生產商到資源市場購買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本及原材料),轉換成商品和服務之後賣給中間商,再由中間商出售給消費者。消費者則到資源市場上出售勞動力而獲取貨幣來購買產品和服務。政府從資源市場、生產商及中間商購買產品,支付貨幣,再向這些市場征稅及提供服務。因此,整個國家的經濟及世界經濟都是由交換過程所聯結而形成的復雜的相互影響的各類市場所組成的。 市場營銷學主要研究作為銷售者的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即研究企業如何通過整體市場營銷活動,適應並滿足買方的需求,以實現經營目標。因此,在這里,市場是指某種產品的現實購買者與潛在購買者需求的總和。站在銷售者市場營銷的立場上,同行供給者即其他銷售者都是競爭者,而不是市場。銷售者構成行業,購買者構成市場。 市場包含三個主要因素,即:有某種需要的人、為滿足這種需要的購買能力和購買慾望。用公式來表示就是: 市場=人口+購買力+購買慾望 市場的這三個因素是相互制約、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結合起來才能構成現實的市場,才能決定市場的規模和容量。例如,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眾多,但收入很低,購買力有限,則不能構成容量很大的市場;又如,購買力雖然很大,但人口很少,也不能成為很大的市場。只有人口既多,購買力又高,才能成為一個有潛力的大市場。但是,如果產品不適合需要,不能引起人們的購買慾望,對銷售者來說,仍然不能成為現實的市場。所以,市場是上述三個因素的統一。市場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慾望,而且願意並能夠通過交換來滿足這種需要或慾望的全部潛在顧客。因此,市場的大小,取決於那些有某種需要,並擁有使別人感興趣的資源,同時願意以這種資源來換取其需要的東西的人數。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在從事某項生產中趨向專掖化,接受報償,並以此來購買所需之物。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都是由各種市場組成的復雜體系,而這些市場之間則由交換過程來聯結。 6.市場營銷者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們可以將市場營銷理解為與市場有關的人類活動,即以滿足人類各種需要和慾望為目的,通過市場變潛在交換為現實交換的活動。在交換雙方中,如果一方比另一方更主動、更積極地尋求交換,則前者稱為市場營銷者,後者稱為潛在顧客。所謂市場營銷者,是指希望從別人那裡取得資源並願意以某種有價之物作為交換的人。市場營銷者可以是賣主,也可以是買主。假如有幾個人同時想買正在市場上出售的某種奇缺產品,每個准備購買的人都盡力使自己被賣主選中,這些購買者就都在進行市場營銷活動。在另一種場合,買賣雙方都在積極尋求交換,那麼,我們就把雙方都稱為市場營銷者,並把這種情況稱為相互市場營銷。
(三)市場營銷管理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十分重視市場營銷管理,根據市場需求的現狀與趨勢,制定計劃,配置資源。通過有效地滿足市場需求,來贏得競爭優勢,求得生存與發展。 1. 市場營銷管理的實質 市場營銷管理是指為創造達到個人和機構目標的交換,而規劃和實施理念、產品和服務的構思、定價、分銷和促銷的過程。市場營銷管理是一個過程,包括分析、規劃、執行和控制。其管理的對象包含理念、產品和服務。市場營銷管理的基礎是交換,目的是滿足各方需要。 市場營銷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刺激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但不能局限於此。它還幫助公司在實現其營銷目標的過程中,影響需求水平、需求時間和需求構成。因此,市場營銷管理的任務是刺激、創造、適應及影響消費者的需求。從此意義上說,市場營銷管理的本質是需求 管理。企業在開展市場營銷的過程中,一般要設定一個在目標市場上預期要實現的交易水平,然而,實際需求水平可能低於、等於或高於這個預期的需求水平。換言之,在目標市場上,可能沒有需求、需求很小或超量需求。市場營銷管理就是要對付這
I. 如何計算市場營銷活動轉化率
這個本來不是很好復計算的,制同時也很少有企業真正把它計算的合理,不過我倒是有一個方法可以嘗試一下,就是採用實驗對比的方法:
首先選擇兩個目標群體特徵接近或者類似的,然後前期的銷量也幾乎一致的地區
第二在一個地區實施市場營銷活動,另一個地區不實施任何市場營銷活動
第三 在一段時間以後,比較兩個區的銷量變化情況,就可以評估出你的市場營銷轉化情況。
前面是基礎的試驗,為了嚴謹的話,還可以同時選擇多個不同情況的市場,同時進行這個試驗,就是在一部分市場實行營銷活動,一部分市場不實行,最後比較實行營銷活動的區域與不實行的區域之間的差異。這樣應該會是相對比較合理的評估營銷活動轉化率的方法
J. 市場營銷中地區定價的基本公式怎麼寫
原產地價格:出廠價,運費由買者自己承擔
統一交貨價格:給遠近不同的顧客一樣的價格
出廠價+統一的運費(平均運費)
津貼運費價格:又稱減免運費定價
價格=出廠價+運費-運費津貼
分區價格:
將銷售市場劃分為若干個區,在一個區內實行統一的價格。
基點價格:
價格=出廠價+基點到顧客的運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