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Airbnb、Coursera和Uber是如何顛覆服務行業的
主要是從顧客的心裡出發,傳統行業過於暴利。
Airbnb,Coursera和Uber雖然受到民眾歡迎,但受到監管部門的打壓,合法化需要一定時日。
以下是AIRbnb具體的分析,其它兩個也差不多。
首先,Airbnb改變了人們的租住意識。人們大多不願意讓陌生人住進自己家裡,安全問題,隱私問題,各種問題,一直讓房東們望而卻步。對客人來講是一樣的。本來一個人出去就不安全,還住在別人家裡?房東有歹意怎麼辦?但世界上總有那麼幾個喜歡吃螃蟹的傢伙,但大家都覺得這個螃蟹不但沒毒,還挺好吃的時候,這事就越來越好辦了。
培養市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而Airbnb能做到現在這樣讓大家放心也不是幸運或者一蹴而就的事情。Airbnb的交易也曾出過大事。2011年7月,一位Airbnb的房東遭洗劫,人們指責Airbnb一些政策的不完善,Airbnb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當然,最終Airbnb挺過了那次危機,經歷了一次打擊後,Airbnb更強健了。
其次,Airbnb改變它所在的行業。Airbnb紅了之後,市場上出現不少Airbnb的山寨者,或者委婉點說,是效仿者。有的效仿者原封不動地抄襲了Airbnb,比如HouseTrip和Wim,以及國內的一些團隊,他們利用Airbnb沒有能力壟斷全部市場這一機會迅速崛起。另有一部分效仿者找到了自身與Airbnb的差異點,並加以利用,例如Luxury Retreats和Inspirato等這種定位於高端用戶的類Airbnb網站。
雖然Airbnb不是第一家做短租的團隊,但他們成功地教育了市場,培養了用戶,讓它的效仿者同行們在一進入這一行業時就能得到消費者和投資人的認可。這里不得不提的是,雖然Homeaway也在做短租市場,並且已經成功上市,但他們的房源來自中介和房地產公司,與Airbnb這種從個人房東手裡租房性質是不一樣的。Airbnb和它的競爭者們正走在顛覆酒店行業的路上,讓出遊的人們從此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Airbnb等這些團隊所拿到的市場份額也只不過是全球酒店市場份額的很小一部分,這可能也是這類服務的潛力所在吧。
最後,Airbnb模式還可以應用到其他行業。如果把Airbnb的概念抽象一下的話,那它的邏輯應該是:有空閑的資源就可以出租,就可以提高閑置資源利用率從而獲得最大收益。這個邏輯同樣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上,很多創業公司就依照這樣的邏輯打造出了自己的產品,並且不少項目還獲得了投資。比較典型的是多個邀請別人到自己家裡進餐的餐飲服務。
㈡ 葛宏帶領的Airbnb中國的表現如何Airbnb對中國市場是否重視
個人看法,非喜勿噴, Airbnb中國發展速度與國內的短租行業對比來說發展過緩,就目前來看Airbnb中國還處在了解中國本土情況的路上,跨國公司都知道「誰能贏得中國人才,誰就能贏得中國市場」, 葛宏上任驗證了這句話,短時間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因華人本土職業經理人與總部之間存在的矛盾與分歧,高層對中國市場發展前景焦慮,不信任中國人來管理中國地區,致使葛宏提前結束了在Airbnb 的任職,Airbnb中國本土又回到原點。
㈢ Airbnb 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一開始,連 Airbnb 的創始人自己都覺得這是一個很糟糕的點子,他們只把它當成一種交房租的方式,同時在尋找真正可行的創業點子。
首次嘗試獲得成功(交付了下月房租)後,他們試著把這個做法推廣到類似 SXSW 這樣的大型集會,在這個過程中,Airbnb 做出了兩個重要改變:
人們應該可以用信用卡通過 Airbnb 預訂住所, 免去當面結算的尷尬與麻煩;
不管有沒有會議,人們都需要旅行,到世界各地去,Airbnb 沒必要只限於會議;
於是,全新的 Airbnb 上線了,有在線支付功能,支持任意時間、任意地點的住宿。
可是,問題來了:沒有人知道這個網站。
2007年,住在美國舊金山的兩位設計師——Brian Chesky與Joe Gebbia正在為他們付不起房租而困擾。為了賺點外塊,他們計劃將閣樓出租出去。傳統的做法是在Craigslist網站發帖子。「但我們不想這么干,因為在Craigslist發千篇一律的帖子會顯得冷冰冰的,於是我們打算自己動手建一個網站。」
當時城裡正好舉辦一個設計展,周邊的旅館都被訂滿了。他們便很快搭建好了一個簡易的網站,招徠開「家庭旅店」的生意。網站上包含地板上擺放的三張空氣床墊的照片,以及供應家庭自製早餐服務的承諾。很快他們獲得了3個租客,每位支付了80美金。一周後,他們開始陸續收到世界各地人們的電子郵件,詢問何時能在世界其他熱門旅遊目的地享受這樣的服務,包括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日本。
他們於是將這一做法復制到其他大型集會,如SXSW,並允許人們通過信用卡在線支付。在2008年民主黨全國集會期間,奧巴馬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發表十萬人演說。當時全市只有三萬余個旅館房間,於是Airbnb適時地選擇再度在公眾面前高調曝光,一度獲得了極高的流量和關注——盡管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又逐漸歸於沉寂。
七年之後,當年的Aired & Breakfast已經成為了享譽全球的Airbnb。其夜間租住的房間預定量甚至一舉超過了酒店巨頭希爾頓。截止2014年春,Airbnb擁有全球超過1000萬用戶、55萬間房間,以及100億美金的估值。
早期的資金募集
2008年項目創立之初,幾位創始人需要想辦法獲取啟動資金。起初他們試圖靠自己做邊緣業務來養團隊,就買來大量的盒裝麥片,並重新設計了兩種總統選舉主題的包裝盒——奧巴馬款和麥凱恩款。他們在秋季展會上以每盒40美元的價格銷售這兩款麥片,最終賣出500多盒,為他們的項目籌集了約3萬美金。
但這些錢對於他們而言仍然不夠。選舉的結果最終塵埃落定後,他們還不得不設法處理掉所有麥凱恩款包裝盒的剩餘尾貨。這讓幾位創始人焦頭爛額,一度陷入低谷。這次不算成功的試水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小公司早期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努力嘗試任何可能性。
次年春天,他們終於得以與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共進晚餐。盡管Graham坦承「我覺得這個點子簡直太瘋狂了……怎麼會有人想到做這么一件事?」但Airbed & Breakfast還是得以加入了由Graham一手創建的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2009年冬季班,且獲得了2萬美元的投資。拿到錢後,項目正式改名為Airbnb,很快又獲得了另一筆60萬美元的種子基金。
盡管融資成功,市場上依然有投資人看不懂他們的商業模式,或是對兩位創始人同屬設計師背景不為看好。
從現有平台挖掘新用戶
當時該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Craigslist擁有Airbnb羨艷的海量用戶基數。盡管Airbnb一直試圖靠塑造差異化的產品形態來將自己與競爭對手區隔起來,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對於訂客房這樣的供需平台服務而言,用戶數的多少是人們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因為供方會選擇潛在消費者最多的平台發布信息,而消費者也會挑貨品足夠充足的市場來比價下單。
意識到這點後,Airbnb將Craigslist的用戶群視作了一塊肥肉,試圖從中分一杯羹。於是他們推出了一項功能:允許用戶在Airbnb發布信息的同時,方便地將信息內容拷貝一份發布到Craigslist上——盡管Craigslist並沒有提供這樣的現成介面。
據工程師Rishi Shah介紹,當時針對Craigslist的這一hack技巧其實並不怎麼費事。由於當時Craigslist通過網址中的一串明文的參數結構來保存列表內容(而不是使用cookie),所以Airbnb寫了個機器人去訪問並解析網址,在其中加入特定的信息,再將修改後的網址轉交給用戶用於發布。
用戶在Airbnb發布信息,隨後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是告知用戶:將該信息同時發布到Craigslist可以幫助每月增加高達約500美元的收入,您只需要點擊這個鏈接,我們就可以為您完成。
於是用戶往往會不假思索地點擊鏈接,畢竟這沒什麼不好的,反倒是省了很多事。
接下來,Airbnb的機器人會自動執行一些動作,除了原封不動地拷貝內容之外,還需要做一些深加工,比如選擇投遞到Craigslist的哪個分類目錄下,以及選擇一個當前所在的地理位置。這項苦差事對工程師而言著實需要花費一番體力,因為要對被抓取對象給出的每一個目錄選項,或是州縣市及其對應的郵編做一一對應。此外機器人還需要對匿名郵件地址做屏蔽、繞過禁止HTML代碼限制等。
工程師Chen回憶說:「這些工作很細碎,我甚至覺得一些非常聰明的技術達人也需要花不少時間來把它做到盡善盡美。傳統的市場推廣負責人應該根本想不到這個技巧,裡麵包含了太多的技術細節需要攻克。估計也只有被要求從Craigslist上獲取用戶的工程師才能想到了吧。」
這次成功的技術營銷為Airbnb帶來了幾大回報:首先,更多來自Craigslist的迴流撐起了Airbnb的人氣,更多人加入注冊,發布更多租出的信息;其次,原本習慣去Craigslist發布信息的用戶,開始變成Airbnb的用戶,因為現在只要在一處發布就能同時出現在兩處;最後,原本的Airbnb用戶的黏性更強了,因為他們確確實實在這里獲得了更多的收入。
「借花獻佛」利用第三方郵件系統
Airbnb從Craigslist「挖牆腳」的另一個不太厚道的做法是,使用他們的Email通知系統給自己打廣告。
Airbnb會檢測發布到Craigslist的新招租信息,然後模擬成客戶給屋主「留言」,推薦Airbnb的服務。通過Craigslist自動的Email通知系統,屋主也會收到這樣一封郵件,信中告知說:我非常喜歡你發布的這則招租信息中的房間,你把它也發布在Airbnb上吧,這里可是每月有超過300萬次的頁面瀏覽量呢。
雖然這一做法相比之前的技巧遜色很多,也的確從某種意義上構成了垃圾郵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早期幫助Airbnb成長的更快,且幾乎是零成本。
好賣相帶來好收益
此前提到,Airbnb在雛形階段曾成功吸引到3位前來舊金山參會的旅客,並在此後開始陸續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的住宿需求,提出他們想去的城市並建議Airbnb設點。可以說,Airbnb得以迅速發展成如此體量,是因為人們的確有這樣強烈普遍的剛需,而Airbnb的服務滿足了他們。
隨著公司的發展,到2009年,Airbnb開始籌措喬遷新居。在尋找一手房源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那年夏天的成交情況其實並不十分可觀。於是Gebbia和Chesky著手調研此事,他們四處飛行,總共在24家不同的家庭旅店訂房體驗,試圖找出問題根源。
最後水落石出:許多在Airbnb上招租的人,並不懂得如何在發布內容時盡可能地展現出房間最好的一面。他們拙劣的拍攝技術和糟糕的文案組織,掩蓋了房屋本身的優勢,讓遠在世界另一頭的人們隔著屏幕難以做出判斷。「好吧,這事一點也不奇怪,沒有人會為了不知道會買到的什麼玩意兒而付錢。」Chesky說,「一般網站的做法是給用戶群發郵件,教會他們如何去拍照,並給他們評估打分。」
但Airbnb採用了一種看似低效,實則奏效的方式。他們花5000美金租借了一部高檔相機,挨家挨戶免費為紐約的許多招租者的房屋拍攝照片。於是很快紐約的訂房量上漲了兩三倍,月底時Airbnb在當地的收入整整增加了一倍。這一做法很快被復制到了巴黎、倫敦、邁阿密等地。
2010年夏天,他們正式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為屋主提供拍攝服務。任何屋主都可以事先預約一位專業級的攝影師上門拍照。起初Airbnb簽約了20位攝影師,這在當時又引發了一次流量井噴。
雖然啟動這個項目對創業公司而言費用不菲,但創始人深諳其帶來的長遠利益:受益於專業攝影師拍照的房屋相較同類能獲得兩到三倍的訂單量,並且Airbnb隨後也能從屋主那裡額外得到每月約1025美金的分成,這絕對值回票價。到2012年,已經有2000餘位自由攝影師受雇於Airbnb,在六大洲拍攝了超過13000間房屋。
在親赴現場拍攝的過程中,Airbnb也得以從線下接觸到典型用戶,這為日後產品的發展打下了穩固基礎。
打通社交關系鏈
Airbnb這一新興模式的好處顯而易見,人們往往可以便宜30%-80%的價格入住家庭旅店,而不必破費預訂專業的酒店賓館,並且還能與當地人交流結識,成為朋友。
但也有尖銳的媒體指出,如果這一模式成為主流,那麼不法分子借機從事盜竊、搶劫、非法集會等犯罪活動也將得益於這一體系,這將會使世風日下,製造恐懼與墮落。如果的確存在這一隱憂,那麼Airbnb也勢必無法做大。
媒體的擔憂不無道理,Airbnb若想繼續成長,就必須面對用戶之間的相互信任問題。於是在2011年夏天,Airbnb開放了社交網路連接功能,允許用戶接入他們的Facebook賬號。
當啟用社交網路連接功能後,人們可以看到與房主之間的共同好友是誰,或是哪些人曾經租住了這間房。人們也可以根據屋主的地理位置、性別等參數進行搜索,找出感興趣的房源。為了保護隱私,這項功能既可以設定為只對所有已登記自己社交網路的用戶開放,也可以完全關閉。
當這一產品特性上線後,Chesky很快宣布,Airbnb上已有16,516,967對好友關系,並且持續猛增。在通過社交網路解決了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問題後,人們得以輕松自在地事先考察屋主的背景資料,選擇合適的入住對象。來自同一座城市、同一所大學、同一個街區的好友之間的聯系與交易也更為緊密。
星 VS 心
2012年夏天,Airbnb重新設計了「心願列表(Wish Lists)」功能。四個月後,45%的用戶使用過該功能,累積創建了超過10萬個心願列表。
在此之前,心願列表功能其實早已上線數年。但團隊希望通過優化來探尋更多的可能性,看看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在完成了一系列優化之外,團隊特別嘗試著將代表收藏功能的「星」形圖標修改為一顆「心」。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單憑這一個簡單的小改動,就讓用戶的使用率提升了30%。
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這一改動使心願列表從簡單的功能價值過渡到了情感價值。人們不僅可以用它來標記自己中意的房間,以便在出行的之前對比和預定,還可以在雨霾風障的糟糕日子裡或是焦頭爛額的繁重工作外,在這里通過觀看精美的照片,尋求片刻的寧靜安詳。這簡直成了一種暫時逃離現實生活的手段。
擁抱移動
為了迎接移動互聯網的趨勢浪潮,Airbnb於2013年十月開始著手籌備專門的移動團隊。
早在那年7月,Airbnb就已經允許屋主通過移動設備發布信息和上傳照片。十月到來時,已經有約50%的用戶在使用移動APP。這些人對客戶需求的響應速度是非移動用戶的3倍多,這意味著訂單的成交率高出8倍。此後在對APP的改版中,又陸續加入和優化了其他功能,包括動態圖片、地圖定位、探索目的地等。
用戶推廣計劃
2013年年底,Airbnb計劃重新啟動他們的用戶推廣計劃(referral program)。這一計劃之前被認定為「未充分利用」且「實際成效不佳」。Airbnb的產品增長部門經理Gustaf覺得這樣的東西實在不值得驕傲。
為了全面改造用戶推廣計劃,他們先是調研了此前的數據,認真研究每一個推介與被推介的用戶的使用行為及留存情況,嘗試預測什麼樣的人會轉化成真實的用戶。同時他們與業界有過成功案例的公司進行交流,探討好的執行包含了哪些要素。
通過A/B測試對比通過Email、Twitter、Facebook和外鏈帶來的流量特徵,他們對文案進行調整,以確保推介邀請看上去像是在「給朋友優惠」,而不是亂發小廣告。他們發現在推介內容中加入發送者的照片能提升這種好友之間送禮的感受。
另外,他們也發現通過Gmail和Anroid手機API調用通訊錄獲得的聯系人,往往有更高的轉化率,或許因為這些人彼此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
通過A/B測試,他們還有一個關於推介文案的結論:給用戶展示「利他」的文案,比「利己」的更容易帶來轉化。如圖所示,告訴用戶「邀請好友可以獲得25美元」的效果就不如「給你的好友贈送25美元的旅行經費」更打動人。
經過3個月的封閉開發和3萬行代碼的沉澱,Airbnb全新的用戶推薦系統於2014年1月份正式上線,效果取得了明顯的提升,在某些地區使訂單量提升了高達25%。同時,這些被推介來的用戶,相較普通用戶而言,通常有更高的留存率,並且也更願意繼續推介其他人加入。
可控性高速發展
Airbnb的發展經歷,引發投資人與國際媒體的側目。《財富》雜志曾在2012年撰文評論,「不管按照哪種衡量標准,房屋租賃網站Airbnb的發展速度都顯得太快了些。短短4年間,這家公司已經新增了約500名員工,估值達到13億美元,在全球各地都開設了辦事處。不久前Airbnb又在舊金山開設了新的辦事處,還需要再招募700名員工。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們使用這一服務的盛況:每晚都有5萬人住在通過Airbnb網站預訂的房間里。」
偶然成為CEO的Chesky此前可能並未料想到,自己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學習設計,日後卻憑借超凡的產品體驗和新穎的增長策略引發了商業模式變革的新潮流。
「我們即將迎來互聯網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似乎無可避免的是,人們將逐步從線上世界走進線下的真實世界。而我們就是要在現實世界裡再現人們在Facebook上的活動。」
看來,Airbnb在連通線上與線下的業務上,還將繼續越走越遠。
㈣ 如何運營「互聯網+民宿」 民宿經營營銷策略
運營「互聯網+民宿」 民宿經營營銷策略:在做好產品和服務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推動顧客的傳播行為,鼓勵顧客在互聯網銷售平台做出良好的評價,寫出產品體驗。
1、移動互聯網時代幾乎每個顧客都有自己的社交圈,顧客在社交媒體上的記錄和展示都會給民宿品牌累積不少名氣。做好口碑營銷,不斷豐滿品牌價值,是民宿品牌推廣的有效路徑。
4、整體來看,「互聯網+民宿」目前在國內還是一個新興行業。與傳統酒店經營較高的互聯化程度相比,相當多的民宿經營還處在較低程度的互聯化水平。
(4)airbnb市場營銷策略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良好經營的條件下,民宿連鎖會帶來更大的品牌價值和收益。但民宿最大的魅力是個性化與人文特徵,在民宿的復制過程中,如何防止其成為流水線產品,保障個性特徵是很大的課題。
2、放眼民宿市場,在政策和資本的積極推動下,部分民宿必然走向品牌連鎖的道路。真正走向連鎖的民宿最終會逐漸脫離原本民宿的概念,轉型精品酒店或度假村,著重品牌價值的輸出。
㈤ 民宿怎樣做好市場營銷
生活就是最好的營銷,尤其是對民宿產品來說。
民宿的營銷推廣,除了那些常規的推廣方式,如網路營銷:通過建立預訂網站以及豆瓣、微博、微信、網頁等網路渠道展示推廣民宿;整體營銷:聯合組建民宿協會,整合資源,整體打包營銷;同時可以通過集體舉辦節慶活動來提高人氣;口碑營銷:與遊客建立良好的客戶關系,通過溫馨的服務,打響自身品牌等等外,最重要的就是——體驗。
有體驗,就要有生活。沒有生活的民宿,賣得只有住宿,註定會慘淡經營。
對於一般的民宿業主來說,要建設專業而整合的推廣平台,不大現實,不管是投資能力和專業能力都值得懷疑。
這個時候自媒體是救星。
像攜程、去哪兒等這些公共平台,很明顯,在這里能找到的只是住宿,而不是生活方式。攜程、去哪兒是流量平台,對於大酒店適用;而民宿是小而美的個體,屬於場景范疇,其內核是社群商業。社群商業的要義便是去中介化,充分運用場景營銷。因此,民宿經營者要學會使用自媒體工具,包括微信、微博等媒介,做足經營特色與調性,找准自己的客戶群,做到精準營銷。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所以,2015年,Airbnb、自在客等民宿平台開始國內擴張,而一些小而美的民宿及生活方式分享平台也在國內逐漸興起,包括態客、故鄉旅行等,但要推動國內民宿業的快速發展,還需要時間。尤其是在宣傳推廣產業鏈不完整的環境中,民宿經營者只能像全能電商一樣,才能把自媒體的價值做出來,從而形成自媒體的強大粘合度。
在工業化泛濫的今天,人們普遍都有一種田園情懷,在城市待久了,都有到鄉村心靈放牧的渴求;渴望過上幾天閑雲野鶴的生活,體驗一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田園情趣。這就是民宿的市場所在,關鍵是如何去激活的問題。
首先,在認識上不要有誤區,不要以為有好的設計、好的品味、好的硬體,就可以樂得清閑,客人就應該趨之若鶩、樂於其中。但現實是,在民宿的運營中,各種各樣的客人會讓你煩不甚煩:燈壞了,洗手間堵了,門打不開了,找不到電器開關等,都是常見的情況。作為民宿主人,必須是萬能的,樂於分享、充滿熱情;如果只是厭倦城市想回歸山林,那未免把民宿經營想得太簡單了,這些俗事是民宿主人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一個核心問題是——想裝逼,還是想掙錢?
如果在這兩點里選其一,我都勸你打住,不要褻瀆民宿,更不要拿自己開心。
經營民宿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是因為你喜歡,就不累;做久了,累就成為了享受,享受就變成了情懷;再做下去,情懷就會成為某些人的遙望。所以,開辦之前就要想好了,到底是為了回歸還是為了掙錢?掙錢就要放得下架子,要回歸就要准備好不掙錢。如果沒有想好,到最後,文藝裝不下去了,就降低為推銷住宿,最後住宿也販賣不成了,只有關門轉讓。
其實真正說起來,民宿的營銷更應該是一種分享,只是對民宿主人生活的一種展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都是媒體,只要把自媒體經營好,民宿品牌就會跟著個人品牌成長。哪怕是公眾號,也是一樣的道理,民宿的營銷傳播關鍵不是你告訴人家我這里有民宿,而是要告訴人家我這里有怎麼樣的民宿,我們在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
跳出民宿看民宿,能給民宿注入更多的生命力。民宿不能單獨看成住宿,而應該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保留當地特色生活。如果只是住宿,很難競爭過酒店,給客人留下的理由。故鄉旅行的實踐,是把「民宿+人+物產」結合起來, 給客人一種當地深度的體驗,給他們選擇民宿而不是選擇酒店的理由。譬如,故鄉旅行對廣州某民宿的運營,就採用了這種模式。該民宿原本只是該區域的孤獨的一棟,環境好但留不住人。故鄉旅行因時因地制宜,春天摘青梅、夏天摘楊梅,並充分運用當地山水資源豐富等特點,創生出皮劃艇、徒步等戶外活動;再結合人的要素,讓該民宿的經營格局與效果有了質的改變。
住民宿是為了旅行休閑,感受另外一種生活方式。因此,借用環境、人文等要素,注意設計感與賣點,把餐飲、客房、人、物產等結合起來,民宿經營會看到另一片新天地。如果單個民宿沒有能力舉辦什麼大型的節慶營銷、事件營銷,但至少要連續不斷的小型活動,尤其是那種結合當地民俗的活動,這樣才能形成民宿項目強大的粘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