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營銷大全 > 品牌與產品營銷認知里有沖突

品牌與產品營銷認知里有沖突

發布時間:2024-09-08 12:08:49

1. 營銷渠道成員間有哪些沖突管理

營銷通路成員是代表不同利益的獨立主體,不管營銷通路的設計多麼完善,或管理多麼細致人微,總有成員會在目標上發生不一致甚至相互抵觸的行為。如果一方試圖去影響或壓抑對方的願望,就會產生通路成員間的沖突,其結果必然會造成內耗,從而使通路體系的協調性與滿意度遭到破壞。

1.沖突的類型

根據通路成員間沖突雙方的不同,可分為垂直沖突、水平沖突與多通路沖突。

(1)垂直沖突

垂直沖突指在同一分銷體系內,分別處於不同層次的成員間所發生的沖突。比如,製造商已計劃停止生產某種產品,而其經銷商卻已與客戶簽訂合同,如果製造商停產則會導致經銷商違反合同,於是沖突便產生了。

(2)水平沖突

水平沖突,指在同一個流通層次上的成員之間所發生的利益沖突。比如,不同地區間的經銷商彼此壓價搶奪對方客戶,從而爆發水平沖突。通路管理者對水平沖突必須提前制訂明確而有力的預防性政策,並在營銷通路運轉中不斷強化和重申;制訂客觀公正的評價標准,制訂相應的強有力的獎懲措施。

(3)多通路沖突

多通路沖突,是更加復雜的沖突,是一個製造商建立了兩個或兩個以。上通路向同一個目標市場出售產品時造成的不同通路之間的矛盾沖突。當其中一條通路的成員利潤較大時,多通路沖突會更加嚴重。對於該種結構性沖突,避免方式主要是事先的正確設計與事中的及時調整,沖突可隨著結構調整而迅速得以解除。

2.通路沖突的管理

(1)確立共同的銷售目標

對於功能失調造成的沖突,最重要的解決方式就是確立共同的銷售目標。當通路成員意識到它們有共同的目標時,就會自覺放棄對抗,消除沖突。因此,通路管理者應該注意不斷使通路成員了解到外來的威脅,這往往能使通路成員認識到緊密合作、共同發展的價值與重要性。

(2)加強各營銷通路成員之間的了解

通路管理者為了贏得其他成員的理解與支持,應該加強通路各成員間定期的交流。通路管理者可邀請分銷商出席董事會,使其有一種被重視感。

(3)發起者要對自身政策、計劃進行修正

當沖突頻繁或沖突激烈時,通路管理者可以組織沖突各方進行談判、調停或仲裁,使雙方或多方能直接交流和協商,作出讓步,達成一致,以協議形式固定下來,並作為完善體系的依據。

2. 銷售渠道沖突的原因有哪些

1、角色對立

角色是對某一崗位的成員的行為所做的一整套規定。應用於營銷渠道中,任一渠道成員都要實現一系列他或她應該實現的任務。

2、資源稀缺

特許權授予者應該向特許經營者提供廣泛的經營協助以及促銷支持,反之,特許經營者也應該嚴格按照特許權授予者的標准經營程序來經營。如果有一方偏離其既定角色(例如,特許經營者決定製定一些自己的政策),沖突就產生了。

有時,渠道成員要實現其各自的目標,在一些貴重資源的分配問題上產生了分歧,此時也會產生沖突。

3、感知差異

一個代表性的例子是關於購買現場(point-of-purchase,POP)促銷的。採取這種方式的製造商認為POP是一種有效的促銷方式,可以提高零售量。而零售商通常視現場宣傳材料為廢物一堆,佔用了寶貴的空間。

4、決策權分歧

決策權分歧是指渠道成員對他應當控制特定領域的交易的強烈感受。分歧發生在渠道成員們對外在影響的范圍不滿意的時候。

5、目標錯位

目標錯位是指不同渠道成員的目標可能不一致。

6、溝通困難

溝通困難是指渠道成員間緩慢或不精確的信息傳遞。目前,退換貨問題極易引起渠道成員間不愉快的出現。為了減少溝通困難,可通過信息網路實現信息共享。

3. 如何做好品牌營銷策劃

品牌營銷是屬於高級營銷方式,品牌營銷就是利用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來創造一個牌子在用戶心中的價值認可,也是最具價值的營銷策略,做好品牌營銷能夠給自己產品和企業帶來直接和間接價值。

企業品牌必要性:

一個典型的場景:我們在線上或者線下看到了某企業的廣告,想購買該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然後去了解該企業時,發現對方企業或品牌信息很雜,或者很少,甚至有負面信息。這個時候用戶會是什麼感受呢?

企業品牌渠道:

視覺(圖片、視頻)

口碑(知道、問答、知乎、豆瓣、大眾點評)

公信背書(網路、媒體、政府、行業領袖)

互動(微博、微信、自媒體、貼吧、社群)

入口(官網、地圖、電商、品牌電話、自媒體)等全方位系統化地打造品牌互聯網識別體系,從而獲取用戶好感,增加品牌的認知信任度,從而提高流量變現和銷售轉化。

關於如何才能做好品牌的營銷策劃,這對於許許多多想要締造品牌公司的企業來說就顯得尤為關鍵和重要了。因為品牌營銷策劃的層次高與低將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前途空間。以及是否在該行業中長期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有效利器。那麼如何才能做好品牌的營銷策劃呢?

1、品牌定位精準

一個企業要想打造成一家有品牌價值的知名公司首先離不開企業的品牌定位,全網天下會根據企業的定位屬性進行深入了解企業,制定屬於企業的全網營銷方案。而企業的品牌定位在於自身公司在哪個領域。是服務專一的細分市場領域嗎?還是綜合服務該行業的各種群體嗎?

這些方面尤為關鍵,因為只有清楚的知道自身公司服務的領域在哪個服務階段,才能正確進行企業的品牌定位。比如五金行業來說,五金分為多個類別,公司是做傢具五金嗎?還是家裝五金呢?還是其他方面的五金等等方面必須要搞清楚,才能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來綜合分析公司的品牌定位。

2、樹立品牌形象

隨著同行越來越多,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只有不斷的打造差異性,突出企業品牌形象,讓企業能夠在眾多同行中脫穎而出,塑造企業強而有力的品牌形象,吸引潛在客戶的需求。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去逛街,可能走著走著就會被一些店面的品牌形象設計所吸引住了眼球,而這種品牌形象設計也恰好說明了品牌形象包裝設計的重要性與價值所在。這也是品牌與品牌之間的區分和價值所在。

3、品牌傳播推廣

塑造好企業品牌形象,還得讓潛在客戶知道,品牌營銷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是需要不斷的積累,結合線上與線下各種渠道,讓企業信息,在各種渠道,不停的向潛在客戶展現,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與印象。當然品牌的傳播還可以做知乎、悟空問答、360問答、搜狗問答、貼吧等。根據企業品牌的不同屬性,選擇最適合營銷的一種渠道,已達到宣傳、引流的效果。

如何才能做好品牌的營銷策劃需要根據精準的企業品牌定位,企業產品的服務對象等因素來量身策劃適合自身產品的品牌營銷推廣策劃方案。能否在品牌營銷推廣中取得優秀的成績以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能否贏得消費者用戶的認知度和信任度以及滿意度。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度以外,就得看該公司是否打造了一支具備品牌營銷策劃和品牌營銷推廣實力的合作團隊了。

4. 《沖突(第2版)》:會比第1版更轟動嗎

「營銷的本質是洞察需求,需求隱藏在消費者沖突里。發現沖突,就是發現需求,營銷就能一招致命,實現指數級增長;製造沖突,就是創造需求,營銷就能改變賽道,重構市場。優秀的企業滿足需求;偉大的企業滿足慾望」 ——這就是葉茂中沖突戰略理論的最精闢的總結也是最厲害的地方。

我是去年讀《營銷革命4.0》 《營銷革命4.0從傳統到數字》讀書筆記 - 的時候,才知道葉茂中的《沖突》,一直很想拜讀,但作為一個市場營銷的外行,總覺得讀這樣一本關於營銷戰略的專業書籍少了點「正當理由」和「理解、認知」上的勇氣。直到近日在微信讀書上發現了《沖突(第2版)》,才終於滿懷期待地點開了它。

由於第1版反響熱烈、銷量火爆,我對第2版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但讀完之後,卻讓我有了很「沖突」想法:

一是認為這本書理論強悍。

葉茂中沖突營銷理論的實用性和操作性很強,對專門從事營銷行業的人來說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也對人們洞察出真正的沖突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發現或製造沖突,再到最後提出方案解決沖突,我一個外行,要想看懂這本書甚至增加對產品營銷的理解和認知,我就邊看書邊想像某一形式的廣告內容,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行之有效。

二是對這本書有點失望。

第2版書中的案例難免讓我有「冷飯新炒」的感覺。 從2017年《沖突》的第1版到2019年的第2版,兩年的時間,國內經濟瞬息萬變,消費需求不斷更新,營銷渠道千變萬化,雖說第2版在第1版的基礎上進行的修改和升級,但我對文中使用的案例頗有微詞,至少我認為不應讓讀者產生以下這兩種想法:

1. 沖突營銷只能給企業帶來一時的品牌效應。

營銷是洞察當下消費需求的。書中大量使用了17年之前的案例,哪怕企業或品牌曾經通過沖突營銷取得足夠大的成功,但在2020年的今天,我們回顧這些案例,在結合理論的時候難免會少了代入感和吸引力。

比如海瀾之家、馬蜂窩、九陽、愛華仕、趕集網等等企業或品牌,在16、17年充斥在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中,但現在這些企業也許縮減了廣告預算、也許轉移了陣地也或者改變了銷售策略,似乎逐漸淡出了消費者視界。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沖突營銷戰略能給企業帶來多久的輝煌?營銷要「贏」在當下。即使是短暫的品牌效應,2019年(出版前)「轟炸」在消費者左右腦的營銷案例,無疑更能讓讀者對理論認同和膜拜。

2. 沒有共鳴、無法激發靈感。

消費者「沖突」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書中案例中提到的「沖突」在當今已經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疫情之後,案例中的解決方法會讓人感覺已經過時,自然就少了共鳴少了靈感。營銷應處於市場前沿的,是能夠提前洞悉市場需求的。作為一本營銷書籍的案例是有「時間效應」的,是肩負著讓讀者在看到這個案例的時候突然從腦子里迸發出創造性的靈感的責任的,哪怕是一剎那、一瞬間,也達到了這些案例的作用和目的。當然,這些案例單純作為沖突營銷理論的學習依據還是具有很高參考價值的。

所以,拋卻理論不提,我更喜歡書中引用類似於同一個企業在不同時期通過沖突營銷解決了不同的消費「沖突」、從而使企業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增大了市場份額、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業績增長的這種典型案例。書中有一個案例比較符合我的想法,就是烏江榨菜。從05年第一次合作讓烏江榨菜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到12年第二次合作讓業績停滯不前的烏江榨菜再次大幅提升了市場佔有率。時隔7年,兩次的沖突式營銷的策略給烏江榨菜在不同階段帶了了巨大的突破。這才是沖突戰略營銷成功的重大體現和宣揚。

有失望是因為我對這本書抱有更大的期望。我更喜歡讓人靈光乍現的那種書。我想像的沖突營銷如神筆馬良一般,但這些案例把我的想像打破了。可即便如此,都不會抹殺掉葉茂中沖突戰略營銷理論帶來的啟發。理論越講越明,我也在思索我們公司品牌和產品到底存在哪些沖突點?是否可以通過沖突營銷來促進產品銷量?我們的媒體策略是否有更好的方式?……直到看完這本書,我也沒想出個所以然來。最後也只能感嘆「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交給更專業的人」。

但這提醒我們:一個專業的市場營銷人員應具備對產品、市場、消費者更強烈的認知度和敏感度以及捕捉信息的能力。這也更加說明在實際操作中洞察需求、挖掘消費者沖突點是有非常大難度的,不僅要精準地找到觸點,更要一擊即中。同時,還要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密切關注市場變化,持續尋求新的突破點。結尾引用本書核心:因為沖突,所以才有需求,這就是營銷的根本所在。

5. 如何做好企業品牌營銷策劃

(企業)品牌營銷策劃推廣中不可忽視的幾種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獲得更好的競爭力,仍然取決於品牌的影響力。

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越大,購買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品牌營銷對於企業的品牌戰略至關重要,必須認真對待。在品牌營銷計劃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1.提高品牌知名度

雖然現在很多企業都知道品牌營銷策劃很重要,但是在實際實施中還是會面臨很多問題。

規劃過程中,要不斷提升品牌知名度。

現在,許多中小企業認為這方面並不重要,也沒有營銷策劃的想法。事實上,無論是營銷策劃還是品牌策劃,最終的效果都是提升品牌知名度,縮小與消費者的距離,讓他們在看到產品時自然會想到你。對企業而言,只有當其品牌文化得到市場認可時,才能具有一定的市場價值。敏激

2.重視品牌形象

注意品牌形象。

伴隨著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

對企業而言,跟上市場步伐,根據客戶需求調整品牌形象十分重要。

但是,品牌形象要保持整體穩定,不能與以前完全不同。根據當前的審美需求,鋒陵在過去的基礎上做出改變,充分體現品牌價值。

3.關注消費者的需求

無論企業做出什麼改變,最終的目標都是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和產品。所以,在品牌營銷策劃過程中,企業必須結合當前的營銷理念和消費需求。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和更長遠的發展,就必須接近客戶,不斷研究他們的需求。

4.產品質量非常重要。

不管計劃有多好,沒有好的產品是沒有用的。

如果在品牌策劃中與產品發生沖突,無論策劃有多好,都是無效的。

5.堅守道德

很多企業在品牌營銷策劃過程中會用一些虛假信息來欺騙消費者,這是絕對錯誤的。這樣做不會幫助企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反而銀拿戚會把企業推向永恆的谷底。

所以,要做好品牌營銷策劃,就不能忽視上述問題,否則很難做好策劃。

6. 設計心理學效應和認知偏差

人類先天的生物性無處不在,許多根植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對於這些心理學效應和認知偏差,設計師需要在自身進行決策時盡量迴避,避之不及確實會面臨慘痛局面;在設計產品時可以巧妙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考慮當中來影響用戶。

1.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熟悉度偏見(Familiarity bias)/多看效應/接觸效應
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熟悉的東西。熟悉能產生信任,不熟悉產生疑慮。
自己總傾向於購買自己熟悉的品牌的產品,我們常說的「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還挺帶感的」就是對這一效應的真實寫照。
曝光效應在廣告行業、產品營銷和社交媒體有著天然的親和力。曝光效應和產品屬性、品牌設計、企業形象以及運營策略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曝光效應在不同的社會實驗中呈現出一種不穩定性,因為相關影響因素多而復雜。有研究表明,即使曝光的內容全部是正面的,對於用戶的影響也會逐步呈現出一種矛盾性,用戶會對產品和服務產生正面聯想的同時,還會產生不利的、負面的感受。
曝光效應最好發生在絕大多數用戶對於產品認知力不足的階段,這個適合曝光效應會最大化的對用戶產生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一開始就讓人覺得厭惡和不適的產品是無法產生正面的曝光效應的,只會加深誤會和沖突,由於復雜大量不可控的影響因素,會導致失控式崩盤。對於產品人,在合適的時機加大產品的正面曝光是有效度最高的策略,深入了解曝光效應,才會明白何時放,何時收。

2.預期效應
有時會我們判斷某些事情會發生,結果竟然真的發生了。《怪誕行為學》成為預期效應
動物和人類的行為不是受他們行為的直接結果的影響,而是受他們預期行為會帶來什麼結果所被支配。預期而影響了後來對事物的看法和行為模式。
人們對事務的判斷很大程度上受主觀預期的影響。預期來自於已有的認知、他人的評價、權威的意見、公眾的輿論。
一旦相信某件事情會發生,僅僅是這個信念,就足以創造出發生的可能性。

3.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雖然被稱為認知偏差,但是實際上,它更接近於是一種邏輯謬誤下產生的一種錯誤認知。倖存者偏差指的是人往往會注意到某種經過篩選之後所產生的結果,同時忽略了這個篩選的過程,而被忽略的過程往往包含著關鍵性的信息。
例如讀書無用論
對於事件發展過程中的篩選機制的忽視,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結論,從而導致錯誤的方向。
在需求分析和調研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倖存者偏差,很可能收集到的數據體現的僅僅是少部分用戶的需求和想法,最終將偽需求和小眾需求當做主需求來設計。
在搜集產品的用戶反饋信息的時候,絕大多數用戶在正常使用產品的時候,如果沒有合理的觸發機制,或者產品沒有特別突出的特點的情況下,很少會主動「好評」,相反,遭遇問題的用戶則更傾向於主動吐槽並分享糟糕的體驗和問題,容易造成「這個產品哪哪都是問題」的錯覺。

4.基本歸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的時候,往往會傾向於把別人的行為歸因為其內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響;而對於自身的行為歸因的時候,則傾向於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在因素,而忽略自身因素的影響。
歸因偏差是一種重要的人類心理防禦機制,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局限性的思維定式。和復雜多樣的環境因素相比,行為者本身的問題是更容易被發現的,所以觀察者在觀察行為者的時候,諸如社會環境、社會角色、情境壓力等外部因素更難引起注意,將問題更多歸因於行為者本身的行為舉動和個人內因。
這種認知偏差存在於用戶也同樣存在於設計師本身,無論面對設計問題,還是做調研,進行測試,涉及到多方面影響因素的時候,需要設計師能夠清楚分辨「我的觀點」和「我的行為」,能夠真正將自己從自己所處立場、角色、職能上剝離出來,復盤整個局面,首先接納全部的狀況和現實,包括他人的想法、觀點,先不去判斷對錯,而是先接納所有的狀況和全部的元素,明白事物的動態變化過程,不再單一地去判斷,任何一個視角必然會存在一個立場,他們是當前事物諸多層面中的一方面而已。
面對復雜多變,但是因果清晰、逐步成長變化的事物,用動態而全面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才能真正看清楚事物變化的軌跡,更有針對性地設計,做出合理的決策。

5.後視偏見(Hindsight Bias)
人在事情發生以後覺得自己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預測到結果了,事實上,他們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樣能夠准確的進行預測。
後視偏見在許多人身上都存在,人的主觀性和記憶本身會造成這種偏差。後視偏見會帶給人快感,讓人沉迷於「我早就預料到了」這種感受當中,相應的無法真正從事件中汲取有用的經驗,也難於使用公平的眼光來評判客觀事物和他人,主觀上也很容易選擇性忽略許多客觀條件和事實。
糾正後視偏見的方法是在明確事情結果之前,記錄下自己的想法、事後做驗證,並統計成功與失敗的數據。事件的結果並非是最好的判斷因素,在調整好認知之後,對於事件和情況的過程和相關因素進行相對全面衡量,盡可能少的摻雜主觀情緒來進行分析,這樣的決策有效性會更強。

6.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們往往會根據自己認知上的易得性來判斷事情的可能性,甚至於會根據自己看到和聽到的只言片語來做決策,而不是根據統計學數據和系統化的知識來判斷。是一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用戶認為自己熟悉的、更容易獲得的信息在復雜的系統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主觀上忽略其他部分。可得性偏差和熟悉偏差也有些許共通的地方。
可得性偏差在金融領域有著巨大的影響,例如許多准備上市的企業會在上市前夕吸引大量的新聞報道,讓投資者在信息的狂轟濫炸下不知不覺地失去關心,無意識地去了解,並最終購買這只股票拉高股價。

可得性偏差是廣泛存在的。設計師可以在自己的產品中藉助有意識的設計,來引導用戶的行為。設計師在設計信息及需求時,不要被已知的信息和容易想起來的信息所左右,而是盡量深入地從多個角度來考慮問題,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多角度看待需求。

7.錨點效應
也被稱為「沉錨效應」,它指人們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的時候,容易受到第一印象或者第一接收到的信息所影響和支配。
錨點效應另一個層面是對比,當擁有了錨定的參考之後,用戶在後續會以此為基準進行對比。對比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壞,但是在不同的基準之下,或者說參考的基點不同的情況下,發揮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例如:粥鋪的服務員問客人「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比「要不要加雞蛋」所產生的銷售額高出不少,前者客人的心理基點是「要加蛋」,後者是要先思考「要不要加蛋」,前者轉化率自然更高(先入為主)。產品出世強調其突出性和強大的「第一印象」的構建,會贏得主動權。

8.免費認知偏差
免費的贈品和滿額減免是產品銷售中常用的優惠促銷策略。購買產品A,贈送一款B。這種體貼會讓人覺得「狠賺一筆」的心理感受。至於滿減策略,用戶購買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商品,以及一系列為了湊單而同時購買的非必須的商品。以及包郵。
相比之下,打折促銷相對沒有那麼效果明顯,因為對於用戶而言,無論是贈品、滿減還是包郵,本質上都會讓用戶迅速在大腦中形成一種「免費獲得某種東西」的感覺,贈品對應的是免費的物品,滿減對應的是免費的現金回饋,包郵則是免費的郵寄服務。
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選擇免費的贈品不會有損失,而相比之下打折產品則會讓人在潛意識中產生風險感,可能會蒙受損失。這樣一來,免費的贈品在人心中的價值就開始高於實際價值,隨之而來的就是非理性消費。
設計產品時,想要讓免費的認知偏差發揮效果,讓人快速地感知到這種「免費獲得」的感受,應當明顯呈現,否則很難快速地觸發非理性的反饋。

9.雞尾酒會效應
在擁擠的雞尾酒會當中,人能夠從其他聲音當中分辨出特定的聲音。揭示了我們可以在雜訊中談話。雞尾酒會現象是圖形-背景現象的聽覺版本。這里的「圖形」是我們所注意或引起我們注意的聲音,「背景」是其他的聲音

10.誘餌效應(decoy effect)
指人們對兩個不相上下的選項進行選擇時,因為第三個新選項(誘餌)的加入,會使某個舊選項顯得更有吸引力。被【誘餌】幫助的選項通常稱作【目標】,而另一選項被稱為【競爭者】。
經濟學認為,人們很少做不加對比的選擇。我們的心理並沒有一個【內部價值計量器】,告訴我們某種物品真正的價值幾何。相反,我們關注的是這種物品與其他物品的相對優劣,以此來估算價值。著名《經濟學人》訂閱實驗
作為誘餌存在的額外選項,錨定了人們心裡評判標准,將思維局限在慣性框架之內,影響人們快速做出與理性背道而馳的判斷。人們吝嗇於分配有限的認知能力,只想不費什麼腦力就做出選擇。
在營銷中,通常會有一些【幽靈誘餌】,這些誘餌並不需要真的存在。

如何避免:做選擇時認真思考這到底是是不是你想要的尤為重要。思考哪些是營銷人員的誘餌,哪些是他們真正想要銷售的【目標】。

11.干擾效應(Interference effect)
「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whatever remains,however improbable,must be the truth」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
干擾效應指同時思考兩件以上的事情時,思考的過程會變得比較慢,也不準確。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知覺或認知過程發生沖突時,就會產生干擾效應。
人們的認知和知覺的不同與心智模型有關,這些模型會獨立分析、處理收到的相關信息,處理後會產送到工作記憶區,並作出詮釋。但輸出資料一致,詮釋過程會又快又好,但輸出資料不一致,會產生干擾,需要其他的處理,以便更好地解決。解決問題需要浪費時間,對性能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案例一
斯特魯普干擾(Stoop Interference):刺激物不相乾的一面(優勢反應)引發了思考過程,因而干擾了刺激物相關方面的思考。
舉例:有幾個不同的表示顏色的文字,例如紅、黃、綠,但是如果把紅色這兩個字塗上黃、黃色這兩個字塗上綠...隨後讓你回答字體顏色是你就會反應速度減慢,而且會很困難。
UX案例:圖標協同文字可以准確向用戶傳遞所要表達的內容。但圖標需要藉助文字才能表意是圖標功能的缺失,造成信息干擾。

案例三
前向干擾(Proactive Interference)
前向記憶干擾了學習。產品在迭代時候,盡量不要干擾用戶已經熟悉的路徑或是破壞用戶使用環境,避免用戶受挫。
後向干擾(Retrosctive Interference)
學習干擾了現存記憶。這個正好和上面相反,二手不斷培養現在使用習慣,漸漸忘記了上一版的路徑。

結論:怎樣預防干擾?
想要預防干擾,就要避免輸出思考過程中相互沖突的設計,知覺的干擾效應通常是因為信息的傳達過程中有歧義,或是因為把相互干擾的元素結合在一起。要把干擾效應降到最低,需要設計者用准確的設計語言傳達信息,如果這樣還是無法讓用戶很好理解

12.語義效應
指用戶在表達某種含義時 ,採用同樣的語言、文字,但不同的方式、順序、可能得到的反饋會截然不同。

舉例:禱告時抽煙和抽煙時禱告、看電視時學習和學習時看電視

本質

用戶的得失心理,即人都喜歡規避損失,卻樂於享受收益。損失規避,讓人們非常厭惡「失去」,而期待「得到」。這就導致,通過調整敘述方式中的「得失感」,影響語義,可以使人做出截然不同的決策,俗稱「話術」

語義效應可以解決如:內容型產品中,喜歡與收藏功能。

注意:不同環境下對用戶的先得到後失去,和先失去後得到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進行平衡。對於未發生的事情,讓用戶先得到利益再失去行為是一種好辦法;對於已經發生的既定事情,考慮影響最小化才是重要

13.隔離效應(The Isolation Effect)
指的是人們傾向於記住群體里比較突出的個體

14.連續位置效應(Serial position effect)
指的是人們在回憶一系列物品或者信息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回憶第一個和最後一個項目,而中間的項目並不會記得太清楚。

15.蔡加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
指的是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人們天生有一種辦事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為欲完成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這同一動機便使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

閱讀全文

與品牌與產品營銷認知里有沖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營銷的大學有哪些特點 瀏覽:323
微信營銷廣告有哪些 瀏覽:924
農牧民科技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469
上海寶尊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英文 瀏覽:153
電商培訓計劃與實施方案 瀏覽:396
人力資源專業與市場營銷專業怎麼樣 瀏覽:70
重慶廣告促銷方案 瀏覽:547
飯店春節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38
網路營銷的方式和特點是什麼 瀏覽:334
少兒培訓機構活動方案 瀏覽:316
實訓一網路營銷市場分析 瀏覽:26
教師期末工作結束培訓方案 瀏覽:721
教學培訓應急方案 瀏覽:3
雙十二機構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77
廣州1601電子商務時尚島 瀏覽:354
烏魯木齊天山區金中電子商務 瀏覽:657
教育培訓開業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268
母乳喂養培訓方案範文 瀏覽:267
電子商務的深遠意義 瀏覽:521
網路營銷面試的問題 瀏覽: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