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HM線下門店探訪,有顧客經人提醒後放棄買單,業績下滑的有多嚴重
事情的禍福往往就在一瞬之間,誰能想到,前不久剛剛發布了2020年財報的H&M集團還沉浸在一派發展良好勢頭中的時候,這波轉折來的如此之快。
H&M集團2020年財報摘要
在具體的銷售額方面,2020年H&M集團銷售總額大概是1870億瑞典克朗(含增值稅),約為1416億人民幣,其中,中國國內銷售總額為97.5億瑞典克朗(含增值稅)約為73.94億人民幣,,所以,盡管說中國國內的銷售額是H&M全球前四大市場之一,但是,其比例而言,中國內地營銷額僅僅佔了整個H&M集團銷售總額的5.21%,也就是說,中國國內市場對H&M集團的營銷額所佔據的分量並不大。
因此,H&M集團來說,如果真的是存在二選一的話,看似H&M集團不理智的選邊站隊的行為,其實質上是舍棄小的份額,保住大的份額,對於他們來說是最有選擇。
很多人說,銷售額就這么少,就算全部都沒有了對H&M的銷售額影響也不大,作用不大。
其實,看在這個問題不能用過去和靜止的角度來看,而是應該從未來的角度來看:
首先,H&M集團做為一家從瑞典走出來的企業,註定了沒有自己的服裝加工廠(也包括很多其他的國際比較有名的服裝品牌),只能夠是依託眾多的服務商,也就是國內經常說的代工廠來加工製造,然後貼上H&M的吊牌,這個流程非常簡單,也沒有什麼能夠掣肘別人的核心技術,所以在聲明中H&M集團宣稱禁止代工廠使用新疆棉這本身就是一件有點搞笑的事情,彼此之間是合作關系,而不是上下級關系,傲慢的簡直有點可笑。
其次,造成這種現象的背後原因是中國的服裝企業的發展模式仍然集中在代工模式和發展國內品牌知名度的階段。
這種現象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也不會在一天兩天內完全改變,但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現在國內的消費者對於國外品牌的追求已經不想之前那麼盲目,現在大家更會注重產品本身的質量和舒適度等方面的因素。
第三,假如,H&M真的實行所謂的拒絕新疆棉花的策略,意味著是強行把中國的服裝企業推到樹立和重視自己品牌的路上,這是典型的把自己人全部逼成了敵人的操作。
2.線上銷售戰略的潰敗。在H&M集團2020年財報當中,2020年H&M集團重點提出了線上銷售平台的發展戰略,線上平台銷售在2020年疫情期間門店大量關閉的情況下也有效的彌補了銷售額的損失,H&M集團的線上銷售營銷額增長了39%,
但是,在H&M集團無腦碰瓷新疆棉花之後,國內的主流電商平台都選擇在第一時間全部下架了H&M的相關產品,網路等地圖導航類程序也搜索不到了H&M門店的位置。
這對H&M集團的發展戰屢無疑是釜底抽薪的。
因為,現在中國國內一個大的消費環境中心就是從線下往線上轉移,線上購物已經成為消費者日常消費購物的主力方式,當H&M的線上銷售渠道被封閉之後,僅僅能夠依靠線下門店銷售。
但是,線下的客流量跟線上的客流量是完全沒有辦法比較的,要知道在此之前,H&M集團的各類線上注冊會員數量已經達到了1400萬人,但是在失去了線上銷售平台之後,意味著H&M失去了1400萬的忠實的客戶,我想也沒有多少人會專門跑到H&M店裡面去買一些質量不怎麼樣,價格便宜的東西吧。
退一步來講,即使說,H&M集團選擇自建網上商城來挽留這些網上注冊的會員,,那隻能說,很抱歉,理想跟現實是有差距的,在質量有保證的前提下,方面快捷才是網上購物的精髓,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國內線上購物平台只有那三家而已,除非你的產品是不可替代的。
總結:在H&M集團的眼裡,可能中國國內市場對他來說無足輕重,但是對於國內消費者來說也是如此,或者說是,H&M集團真的打算用這種方法作為取悅歐美市場的投名狀也未可知。
而對於我們國內的消費者來說,斷然也不會因為一點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能影響到日常生活,就算真的H&M集團從國內市場消失了,那也真的不叫事,因為對於我們來說,就三個字:無所謂。
2. 拉夏貝爾被申請破產清算,這個女裝品牌為何落寞了
我認為這是因為這一品牌無法堅持正確的經營戰略,並且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任何一家品牌都應當具備創新能力,而且也應當與消費者的需求相契合。因為對於品牌來說,消費者才是最主要的發展動力,而且也會影響品牌的未來。
衣食住行是我們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們能夠更加註重對相關品牌的選擇,而當我們選擇服裝品牌時,我們會更加註重其產品的質量和價格。拉夏貝爾就是一個知名的品牌,但卻正在逐漸沒落。拉夏貝爾被申請破產清算,這個女裝品牌之所以會面臨這一困境,有三個原因:
一、這一品牌無法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
這個品牌曾經十分輝煌,而且也能夠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首選。但是隨著我們的審美標准提高,這一品牌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而且也不能達到我們的標准。因此我們會放棄這一品牌,並且積極尋找更多的替代品。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這個品牌才無法擁有更高的營收。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
3. 網路營銷因為營銷意識不強的失敗的例子,因為網路營銷專業化程度不強的問題,營銷問題。失敗的例子
一、Webvan (1999-2001)
網路零售業,銷售各類雜貨。創辦18個月後上市,IPO籌資3.75億美元,從舊金山灣區擴展到8個城市,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組織。該公司最高市值為12億美元(或者說,每股30美元),並聲稱要擴展到26個城市。但是,雜貨業的邊際利潤太薄,而且,公司也沒能吸引到足夠多的用戶。2001年7月公司關門,2000名員工失業。
二、Pets.com (2000)
網路零售業,專營寵物用品。
得到亞馬遜公司投資的這個網站2000年2月上市,籌資8250萬美元,9個月後倒閉。
該公司的一種玩偶曾大獲成功,公司還曾經花數百萬美元在「超級碗」比賽中做廣告。但是,客戶通常需要等待好幾天才能收到貨物,而且,送貨費用也沒能降低,因此,公司無法吸引足夠的客戶。
三、Kozmo.com (1998-2001)
網路零售業,經營百貨(從電影到零食無所不包),保證一小時內送貨到門,免收送貨費。
免收送貨費是它的賣點,後來也成了它的軟肋。擴展到7個城市之後,它終於發現,送一張DVD或者一包口香糖上門的送貨費相當昂貴。之後,它開始收費:至少10美元。這一招沒能挽救它的命運,2001年3月公司關門,1100名員工失業。
它沒能上市,雖然已有上市的計劃。但是,公司總共籌集了2.8億美元,並且和星巴克簽下了一份1.5億美元的促銷合同。
四、Flooz.com (1998-2001)
曾出演《修女也瘋狂》的黑人女星伍皮?戈德堡Whoopi Goldberg投資的這家網站,打算取代信用卡的地位,經營網路貨幣。在這里購買一定數量的網路貨幣,你就可以用它在加盟的零售店購物了。這像是商家的禮品卡(gift card),但是,禮品卡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且,也不是由第三方發行的??人們為什麼要舍棄信用卡,而使用網路貨幣呢?
這個糟糕的創意沒能阻止它籌資3500萬美元。2001年8月,它與競爭對手Beenz.com一起關門大吉。
五、eToys.com (1997-2001)
1999年5月上市,融資1.66億美元,在短暫的16個月中,股價從1999年10月的84美元下跌到2001年2月的9美分。2001年3月倒閉。
它的故事與Pets.com差不多。在廣告、營銷和技術上投入很多,但收入卻無法與之相配。
六、Boo.com (1998-2000)
這家英國公司證明,互聯網泡沫並不僅限於美洲。
這家網上商店專營服裝,但從一開始就不太對勁。它的網頁充斥著Java腳本和Flash,在那個撥號上網的時代,網頁打開的速度非常緩慢。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營銷,結果不得不面對復雜的語言、定價和稅務問題。而且,它還宣布承擔客戶退貨的郵費。更嚴重的是,它的銷售收入從未達到過預期。
它燒掉了1.6億美元,2000年5月倒閉。
七、MVP.com (1999-2000)
與Flooz.com一樣,這家網站也證明,名人的支持長期來說沒什麼價值。
在橄欖球明星John Elway、邁克爾?喬丹、冰球明星Wayne Gretzky 以及6500萬美元的支持下,MVP從事網上體育用品銷售。1999年創辦的MVP網站,幾個月後就與CBS簽署了為期四年、總值8500萬美元的「廣告時間換MVP股權」的協議。一年後,由於MVP未能如約支付每年1000萬美元,CBS廢除了協議,MVP不久就倒閉了,域名現由CBS旗下的 SportsLine.com 掌握。
八、Go.com (1998-2001)
迪士尼公司1998年將自己的在線業務與Infoseek整合,建立了這個門戶網站,原定的競爭對手是Yahoo。不過,這家網站有自己的特殊政策,比如,不涉及少兒不(第一經理人www.dyceo.com)宜的內容。2001年1月,迪士尼關閉了這個網站,帳面損失為7.9億美元。
九、Kibu.com (1999-2000)
少女們的在線社區。其他網路泡沫的失敗者不同,它沒燒完籌到的2200萬美元就關門了。2000年10月,雖然網站在吸引目標人群上大有起色,但公司經理們承認,這家網站生不逢時,所以決定關閉。它的關閉給互聯網泡沫敲響了警鍾。
十、GovWorks.com (1999-2000)
1999年創辦的該網站,旨在幫助市民與市政當局打交道,再清楚一些,就是幫助政府建立網上繳稅、交納罰款等系統。創辦人有兩位,一個是銷售員,另一個是技術員,兩人是兒時的玩伴。起初,兩人都很高興,不僅各自身家百萬,而且經常與政客們打交道。可惜好景不長,先是另一名合夥人出走,後來技術被盜,公司的軟體也從未達到過預計的要求。最終,兩位兒時好友反目成仇,公司也被競爭對手接管。
那麼到底是什麼導致他們的失敗呢?我們不防來分析一下原因,已給准備進行網路營銷的朋友一點指導和建議。
1、網上營銷與網下營銷割裂
網路營銷是整體營銷戰略的一部分,是完成企業銷售與盈利的重要伎倆,需求線上線下營銷聯動才幹取得效果。不少企業以為互聯網只是一個媒體,企業經過互聯網把企業和產品宣傳進來,進步品牌知名度和企業形象就算完成了網路營銷;網路營銷被劃分到企業行政或客服部門來中止,營銷部門和網路營銷職能部門處於一種割裂的關系狀態。這是一種不完好的網路營銷認識。沒有網下參與的網路營銷不是真正的網路營銷,也難以完成「營銷」和「銷售」這一最終的目的。
其實網路營銷的作用遠不止這些,關於江浙一帶的外貿型消費企業或許體會更深。他們或以自身網站為平台,或充分應用行業B2B平台(如中國化工網、中國服裝網等)、綜合性B2B平台(如阿里巴巴、慧聰等),中止銷售線索的搜集、潛在客戶的開掘,然後線下線上聯動,最終達成買賣,為企業創造利潤。
2、網站樹立重設計輕應用
樹立企業網站是展開網路營銷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事實上,大部分企業網站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網路營銷作用。這跟企業對網站樹立的認識是分不開的。多數企業以為網站是企業的網上門面,越漂亮越好。美工設計、Flash動畫、企業形象成為企業最關注的中央,至於網站能否契合網路營銷的需求,能否便於今後的功用增加或調整,並不思索。部分網站樹立效勞商也一味迎合企業的喜好,在表現方式上大下功夫,拉高網站樹立費用,至於內在功用和營銷應用環節則不做深究。
網站樹立是效勞於網路營銷需求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網站樹立應當設計與應用並重。既要注重企業的形象展示,更應明白網站的網路營銷效勞職能和流程,注重產品或效勞展示、用戶互動、信息檢索、客戶體驗等環節的樹立,使網站愈加適用,有效。
3、網路營銷未計劃就上馬
很多企業一開端對網路營銷並沒有明白的認識。大多數企業主或經理人經過報紙、電視等媒體宣傳以及朋友的引見,或者采購員的慫恿,認識到應該中止網路營銷,經過互聯網來擴展自己的業務和銷售。於是乎立即布置人員聯絡製造網站,發布信息,投入網路推行。整個網路營銷過程未做計劃就上馬,一旦三個月下來網路營銷沒有什麼效果,就宣布失敗,對網路營銷失去了自自信心和興味。
殊不知,網路營銷是一個系統工程,觸及到很多方面,需求別離自身的理論情況,中止需求分析,制定縝密科學的計劃,才幹取得成功。從展開網站樹立、企業信息發布,到制定推行預算,選擇網路營銷方法和產品,布置網路營銷專職銷售、客服等,各項工作布置到位,鍥而不舍,使企業的網路營銷流程得以順暢,這樣才幹最終取得理想的網路營銷效果。
4、網路營銷產品跟風置辦
眼下的網路營銷產品種類繁多,加上采購員巧舌如簧,企業在產品選擇上面存在很大的困惑。我們常常可以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一旦某個行業的幾個企業運用了某種網路營銷產品,那同行的其它企業則紛繁置辦。
不少網路營銷效勞商抓住了企業的跟風置辦和攀比心理,經過行業客戶見面會、網路營銷產品某行業說明會等會議方式,充分發揮「客戶見證」和「轉引見」的技巧,使企業削弱了自己的判別,跟隨他人的選擇,或者攀比較勁,盲目置辦。理論標明,適宜自己的產品才是好的產品;跟風置辦的網路營銷產品常常不只不是最適宜的,反而由於運用過濫,網路營銷效果越來越不好。
5、用搜索引擎競價產品守株待兔
目前Google、雅虎、網路等搜索引擎競價產品是網路營銷的主流產品,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搜索引擎競價產品。多數企業置辦競價產品後並不知道還有維護這回事情,只是靜待客戶上門。做了一段時間下來就發現起初還有點效果,到後來效果就越來越差了。
呈現這種情況的緣由就在於沒有對其競價產品中止維護。搜索引擎競價的效果由多方面的要素組成,每日的消耗預算、關鍵詞上詞數量和報告分析等維護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搜索引擎競價產品的效果。比如Google Adwords,很多人不理解Google為什麼授權代理商來代理銷售Google Adwords產品。一方面這契合國內網路營銷產品渠道銷售為主的現狀,另一方面也由於中國企業普遍網路應用水平不高,Google需求藉助渠道的力氣做好客戶效勞工作,提升銷售業績。我們的企業在運用競價產品的時分,不應守株待兔,而是應選擇有實力的效勞商中止產品維護,提升網路營銷效果。像上海火速等,是Google正式授權的效勞商,在搜索競價產品銷售和效勞上閱歷豐厚,值得信任。
6、盲目中止渣滓郵件營銷、信息群發
很多企業在面對網路營銷的時分無所適從,不少企業選擇了發送渣滓郵件,或中止信息群發到各類BBS、BLOG和留言簿。固然短期內,企業能夠收到一些網路營銷效果,比如網站訪問量上升,能成交一些客戶等,但從長遠來看,企業所遭到的傷害遠大於所取得的網路營銷效果。
首先是企業形象遭到損傷。渣滓郵件深受網民所厭惡,盤繞渣滓郵件的多數是一些皮包公司、缺乏誠信、產質量量低劣以致是惡意狡詐、非法產品等形象。一旦企業與渣滓郵件為伍,則其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其次企業一旦習氣於這種價錢低廉、自身傷害性大的網路營銷方式,盲目追求低付出高報答的畸形網路營銷產品,缺乏對投資報答率的正確認識,將很難接受真正安康有益的網路營銷效勞和產品,錯過網路營銷機遇和企業展開的機遇。
4. 有哪些外國品牌進入中國營銷失敗的案例
DG,這個牌子的東西之前在中國賣的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因為他的領導人有一些對中國的侮辱性的話語和一些行為,就導致他進軍中國失敗了,然後現在在中國已經完全不能看到這個牌子的商品存在了。
5. 失敗的品牌優秀營銷案例
成功的品牌各種各樣,失敗的品牌營銷,原因不過那麼幾樣。但總有些品牌,兜兜轉轉就是繞不出這個圈子....為了避開那些雷區,走上失敗品牌的老路,那麼接下來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失敗的品牌營銷案例吧。
失敗的品牌營銷案例一
說起七匹狼,大家對它的狼 文化 可能印象深刻。應該承認,在文化的品牌營銷案例這一塊,七匹狼確實做了很多讓人耳目一新的事情。但在2003年和2005年,七匹狼對皇馬中國秀的兩次贊助行動,卻給業內人士留下了不少茶餘飯後的笑資。俗話說,吃一回虧,學一回乖,精明的狼不知被什麼沖昏了頭,兩次踏進了同一條河裡。
第一次,七匹狼耗費400萬元的贊助費成為皇馬中國行的唯一指定服裝贊助品牌,某雜志當時是這樣為七匹狼大唱贊歌的,「對於七匹狼來說,贊助皇馬無疑有利於啟動七匹狼更加廣闊的市場,塑造七匹狼的國際形象。七匹狼不僅志在中國,也胸懷國際,既需要每個隊員的精明強干,又需要整個團隊的合作精神, 足球 的精神與七匹狼相信自已、相信夥伴的文化理念不謀而合,而名震五洲的皇家群星的強者象徵,七匹狼的男性傑出的精神代言人,兩者習慣相得益彰。」胸懷國際的理想值得肯定,足球精神與七匹狼的文化理念也有相通之處,但是,在七匹狼的品牌營銷案例中,七匹狼在搭皇馬順風車的過程中,似乎缺乏長遠系統的營銷理念以及嚴密的環節控制,而把贊助當成了一次性商業行為,結果導致漏洞百出。
兩年後,皇馬開始第二次中國行,仍以服裝贊助商出場的七匹狼,似乎並沒能吸取上回的教訓,在此次品牌營銷案例,七匹狼再次充當了冤大頭,甚至更冤。事後有人談及七匹狼的此次贊助,戲謔道「300萬可以贊助中超或CBA一年的時間,七匹狼一個星期就花完了,卻什麼也沒得到」。
七匹狼出資300萬與高德公司簽訂協議,邀請皇馬全隊在北京昆侖飯店出席產品新聞發布會。為此七匹狼早早租賃了酒店最大會場並作了精心准備,可結果是等待了兩個小時後,皇馬的人仍不見影子,組織方只好對外宣布發布會取消——七匹狼不僅蒙受了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是他們早已為此次活動進行了大量宣傳。據說皇馬爽約,原因是它與高德公司在合同細節上出現了分歧。而就在同一天,吉列公司迎來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貝克漢姆,奧迪中國迎來了羅納爾多與菲戈;第二天阿迪達斯的活動也成功請到了貝克漢姆和勞爾,場面可謂火爆。如此結果,無異於給七匹狼臉上狠狠扇了一記耳光。
而且,皇馬七位巨星身著阿迪達斯運動服出場的一幕在2005年再次重演,在鏡頭前,他們幾乎沒有穿過七匹狼品牌的休閑裝。看到這樣的場景,不知道七匹狼高層會不會問,自己是不是一開始就贊助錯了對象?
此外與2003年相比,這次七匹狼還選擇了一個很不適當的贊助時機。2003年皇馬巨星頂著歐洲冠軍的光環來到中國,讓瘋狂的中國球迷著實興奮不已。而2004-2005賽季的皇馬,因三度換帥成績下滑,在中國人氣大跌,加上前後有曼聯、巴塞羅那等球隊來中國串場,更稀釋了大家對皇馬的關注熱情。如此一來,七匹狼的贊助效應也大打折扣。
失敗的品牌營銷案例二
森馬作為一個專門針對青年時尚群體的品牌,卻曾因在騰訊網刊登了一則「我管不了全球變暖,但至少我好看」的休閑服裝 廣告 語,在互聯網上激起了軒然大波。不 少年輕用戶直接對其「我不管全球變暖,但至少我好看」的廣告語進行炮轟,直接譴責森馬集團缺乏基本商業道德以及企業社會責任感。
隨後,各種反諷森馬的「×××,但至少我好看」體在網上流傳,森馬集團聲譽一度降至最低點。
品牌營銷人員策劃營銷實踐不能一味挑戰底線,只貪圖短暫的眼球經濟,只能自嘗苦果。
失敗的品牌營銷案例三
在與法國湯姆遜結盟的一年後,TCL坐上了全球彩電業的第一把交椅。2005年其銷售的2300萬台彩電中,超過一半銷往海外市場。為進一步擴大在全球的市場地位,提升在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形象,TCL想到了世界盃營銷。
因為時間問題,TCL不可能去爭贊助商的席位,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參加2006年德國世界盃的頂級足球明星作為品牌形象代言人來代言產品。TCL看中的是奪標熱門之一巴西隊的主力前衛羅納爾·迪尼奧。小羅憑借在歐洲頂級聯賽和各種國際賽事中的出色表現,連續當選最近兩屆的「世界足球先生」,可謂如日中天的世界級球星。TCL認為這樣的巨星才與自己全球化的形象相匹配,並不惜付出高達1000萬歐元的代價「押寶」,摺合人民幣1.3億元。此舉堪稱中國企業世界盃營銷歷史上的最大手筆。
但人算不如天算。06年世界盃的結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巴西隊早早止步於八強,而小羅表現也大失水準,成為「最差11人」之一。對小羅所代言的產品而言,無疑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當然,TCL在這場「豪賭」中最大的失策,並不是事先有沒有考慮小羅的表現,而是對世界盃營銷缺乏系統的准備:
首先,在TCL簽約前,小羅已經代言了十幾個產品,其中不乏耐克、百事可樂、聯合利華這樣的國際大牌企業,他作為球星的品牌價值被嚴重稀釋,TCL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湊熱鬧,未免有些不明智。
其次,在TCL的相關傳播中,我們看不出它要表達的品牌理念到底是什麼,小羅、世界盃又與之有什麼關聯,感覺就像一次短期的產品促銷秀,而沒有整體的營銷戰略。如果TCL藉助小羅僅僅是向全球大規模推廣TCLB68平板電視系列新品,這難免讓巨額的明星代言費的投入顯得過於奢侈了——以每銷售一台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提出1000元作為廣告費用計,至少要賣13萬台以上才能與這筆巨額廣告支出相抵。但TCL2005年在國內市場上所有平板電視銷量不足10萬台。而且彩電產品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較短,一旦所代言的產品進入衰退期,那就意味著小羅相應地失去了價值。
在與法國湯姆遜結盟的一年後,TCL坐上了全球彩電業的第一把交椅。2005年其銷售的2300萬台彩電中,超過一半銷往海外市場。為進一步擴大在全球的市場地位,提升在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影響力和國際化形象,TCL想到了世界盃營銷。
因為時間問題,TCL不可能去爭贊助商的席位,於是退而求其次——選擇參加2006年德國世界盃的頂級足球明星作為品牌形象代言人來代言產品。TCL看中的是奪標熱門之一巴西隊的主力前衛羅納爾·迪尼奧。小羅憑借在歐洲頂級聯賽和各種國際賽事中的出色表現,連續當選最近兩屆的「世界足球先生」,可謂如日中天的世界級球星。TCL認為這樣的巨星才與自己全球化的形象相匹配,並不惜付出高達1000萬歐元的代價「押寶」,摺合人民幣1.3億元。此舉堪稱中國企業世界盃營銷歷史上的最大手筆。
但人算不如天算。06年世界盃的結果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巴西隊早早止步於八強,而小羅表現也大失水準,成為「最差11人」之一。對小羅所代言的產品而言,無疑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影響。當然,TCL在這場「豪賭」中最大的失策,並不是事先有沒有考慮小羅的表現,而是對世界盃營銷缺乏系統的准備:
首先,在TCL簽約前,小羅已經代言了十幾個產品,其中不乏耐克、百事可樂、聯合利華這樣的國際大牌企業,他作為球星的品牌價值被嚴重稀釋,TCL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湊熱鬧,未免有些不明智。
其次,在TCL的相關傳播中,我們看不出它要表達的品牌理念到底是什麼,小羅、世界盃又與之有什麼關聯,感覺就像一次短期的產品促銷秀,而沒有整體的營銷戰略。如果TCL藉助小羅僅僅是向全球大規模推廣TCLB68平板電視系列新品,這難免讓巨額的明星代言費的投入顯得過於奢侈了——以每銷售一台40英寸以上的液晶電視,提出1000元作為廣告費用計,至少要賣13萬台以上才能與這筆巨額廣告支出相抵。但TCL2005年在國內市場上所有平板電視銷量不足10萬台。而且彩電產品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較短,一旦所代言的產品進入衰退期,那就意味著小羅相應地失去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