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薅紅包車已成產業鏈,共享單車如何打響運營狙擊戰
文/李星(靠譜的阿星)
不久前,微信派揭秘「群控」江湖批量操控多個僵屍號搶紅包,而這只不過是「薅紅包」灰產的冰山一角。
在O2O、P2P項目扎堆時,一些運營人員與羊毛黨結成默契的刷數據同盟。試圖以價格優惠吸引用戶的平台,結果被有備而來的「羊毛黨」吸走「元氣」一蹶不振的案例比比皆是。那麼多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項目,就有不少是羊毛黨的戰績。
資本寒冬中很少有項目敢效仿滴滴、美團做補貼,這讓職業刷客感受到了飢餓的滋味,直到刮來了「共享單車」的風口。「充返活動」、「免費騎」、「紅包車」、「寶箱車」等活動越打越烈,視搶占市場份額為首要目標的共享單車,似乎並沒有考慮到羊毛黨的威脅。
為何初衷很好的「紅包車」走了樣?
今春3月,一波酷似兩年前的網約車燒錢大戰打響,摩拜、ofo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爭相推出「紅包車」活動。一般只要超24小時未被騎行的車輛就會被App標注為「紅包車」,用戶騎行10分鍾即可參與搶紅包,並且騎行至商圈區域隨機派發的紅包金額越大。
要想貫徹共享單車推出「紅包車」的初衷,就必須有把紅包真正精準發給用戶的技術能力和阻擊羊毛黨的措施,才能激活線下用戶參與,提升共享單車項目的自運營水平與區域性調配能力。
守正出奇,紅包車是「奇」、供應鏈+線下運營是「正」
羊毛黨肆虐證明目前共享單車行業缺乏足夠高的技術門檻,而羊毛黨自身也在不停地迭代升級,並擁有「蝗蟲過境」一般的殺傷力。隨著優拜單車等品牌大舉殺入紅包車大戰,共享單車與羊毛黨之間的戰爭出現轉機,紅包車有望甩掉「敗家」帽子,真正輔助項目進行精細化運營。橙黃單車大戰爭奪第一、而其他共享單車項目正視圖以紅包車為契機奪回主動權,當前處於單車的「春秋爭霸」期,共享單車品牌除了必須在紅包車運營上「出奇制勝」,還得在供應鏈、運營等方面「循正道」。
在供不應求的形勢下,線下單車運營比拼的是供應鏈實力,投放單車質量和數量對各個項目供應鏈有極高的要求。摩拜是自建工廠並與富士康合作進行加工組裝;ofo是輕運營模式與「飛鴿」、「鳳凰」等品牌合作;優拜與老牌廠商「永久」合作,永久擁近十年的公共自行車生產供應經驗,年產量400萬的供應鏈。
當然在一些城市裡,一些共享單車項目由於投放過於稠密導致資源沒有合理配置,運營短板暴露。如何通過運營策略調整,平衡單車的使用頻率、鋪量的密度、廣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線上運營上,摩拜目前先後與京東、錘子、岡本等合作做品牌贊助,並與商圈集合推出「摩拜+」、「寶箱車」等;ofo開啟明星代言模式,投放大量宣傳渠道。優拜CEO余熠大眾點評出身,對生活場景對接經驗豐富,推出了系列營銷活動,比如接入電影《異形》等熱點資源。
在線下運營方面,如何更高效地滿足早晚高峰期用車需求,在屏蔽羊毛黨或給薅紅包的專業人士設置較高成本的條件下,通過智能鎖定位引導用戶騎行閑置車輛的「紅包車」方案正當其時。
當前,市場、資本及媒體關注的主流是「彩虹大戰」,但共享單車仍處於初期,即便在戰況激烈、陷入焦灼狀態的一、二線城市,還沒有哪個平台形成網路效率,一些投入量較小的後來者也不乏粉絲追捧,在國內三線以下城市依然有大量空白市場,市場格局尚未定,留給第二梯隊的單車品牌機會巨大!
結語: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漫天撒紅包的粗放式推廣會加劇共享單車陷入盲目鋪量和燒錢的怪圈,單車行業亟需智能化的「紅包車」解決方案,便於普通用戶選擇體驗更好、距離更近的單車,讓更多用戶自願騎紅包車,輔助平台調度進行線下運營。說到底,共享單車並非短期生意,而是拼技術、運營的長跑賽,沖在前面可能踩更多坑,笑到最後才能收拾殘局。
⑵ 共享單車如何開發市場
問題一:共享單車怎麼盈利? 麥迪森鞋城提示您:共享單車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過用戶繳納押金,形成巨大的現金池,共享單車公司拿到押金之後進行資本運作,比方說炒股,放貸等。賺取利差。這是最主要的。其次就是向廣告投放,數據買賣等。望採納!
問題二:共享單車如何盈利 這種單車最大的投資就是剛開始。只要建立完善體系以後。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後續投入了。因為單車維護成本很低的。而鋪開市場以後。只要有人使用,就是盈利了。別小看這1元錢一小時。北京常駐人口2000多萬。假如一百人有一個人一天使用一次。你算算他一天的營業額能有多少錢。而後續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
問題三:如何開發與實施"共享單車"的crm系統 CRM系統提供了包括客戶、市場、銷售、服務、進銷存、商務、決策支持、後台配置、統計報表等功能模塊。涵蓋完整的營銷和服務業務,並設計了豐富的系統管理功能和基礎管理功能。北京海宇勇創 可以根據需求,定製開發c r m 系統。是一個功能完整,對企業的CRM應用支持充分的優秀產品。
問題四:共享單車這個行業的前景究竟如何? 共享單車的前景
1月4日摩拜剛完成2.15億美元的D輪融資,騰訊、華平投資領投本輪。
ofo也不甘示弱,隨後表態:現階段,共享單車行業戰役才剛剛打響,競爭還會持續數年,未來誰能持續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和產品、為城市短途出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為共享經濟提供優質商業模式和範本,才是競爭的關鍵。ofo還表示,已准備充足「彈葯」,可應對各種競爭。相信未來是屬於有持續自我造血能力平台型企業,相信ofo會繼續引領行業持續發展。
資本大戰
據統計,摩拜和ofo作為共享單車的兩大巨頭,截至目前共融資不少於32.67億元,其中摩拜單車融資金額為30.24億元,為ofo單車的15倍。
摩拜的資方出現了一眾大PE,包括高瓴、華平、騰訊,以及一系列知名VC,包括紅杉、啟明、貝塔斯曼、愉悅、創新工場、熊貓、祥峰,乃至美團王興、易車李斌也參與其中。
而ofo的資方,以「滴滴系」機構和個人投資者為代表,包括滴滴自己,金沙江、天使投資人王剛、中信產業基金、經緯、Coatue、DST創始人Yuri Milner,還有小米、順為、真格、元、唯獵等知名VC入局。
盈利模式:理論上是盈利的,但是利潤不高
杭州、蘇州、太原、南京、上海,全國有將近100萬輛 *** 公共自行車在正常運轉,可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能在這種重資產的領域中盈利。
事實上,共享單車的市場空間也並不大,根據多位摩拜、ofo投資人披露的財務模型,中國市場一年的收入,在理想情況下,一共也就是180億到300億人民幣,而滴滴代表的網約車,市場預期規模超過五千億。
但即使是這樣相對微末的生意,風險投資還是敏銳地發現了這個行業基於無樁和聯網模式下的高頻性。
問題五:共享單車前景如何? 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至今,共享單車的資本市場異常火爆。目前共享單車領域已有已經有多達17家公司,除了ofo為2014年成立,摩拜為2015年成立之外,其他公司均為2016年成立的公司,各路玩家跑步進場。其中ofo和摩拜單車兩家公司總共投放車輛超過20萬輛,對一線大城市進行了覆蓋。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目前共享單車已經進入中盤階段,留給後來者的生存空間在不斷壓縮。由於共享單車行業本質上是同質化競爭,沒有特別高的技術差異,核心競爭力就在於產品和運營的快速裂變,這就使其變成了資金密集型產業,對於摩拜、ofo而言是有利的。
從行業現狀來看,各家的產品都有一定的同質化,因此先發優勢很重要,無論是打價格戰、運營戰還是產品戰,後來者的勝出率都不高,如此來看,共享單車倒閉潮或許剛剛開始。
問題六:共享單車很掙錢,可為什麼就那幾家公司在干? 成本運營要求高
問題七:共享單車APP開發多少錢 共享模式的APP開發技術,相對以前來說,已經成熟了許多,按照APP開發市場的報價,共享單車APP開發的價格在10萬左右,當然具體的價格還是要根據最終的產品功能需求來定。
問題八:投資共享單車靠什麼掙錢 共享單車目前是投入期,宏觀上來說是不賺錢的。但是隨著這個市場開拓好了之後,未來的贏利點可以是多種多樣的。
現在搞共享單車的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打醬油型,他們就是在拉風投,融到錢之後開始撕市場。
其實對這部分企業來說,他們融到資就已經成功了。他們的贏利點就是關注度,有更多的人關注他們就好,其實這個共享單車市場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類似地產公司,他們不是土地的生產者,他們只是負責把市場抄起來,他們就贏了。取得足夠的關注度,他們就能不斷的融資,不斷的撕市場。這類企業一般名聲在外,人人皆知。
另一部分,是造醬油型,是把共享單車當作事業來做的,這部分人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他們在探索市場,他們本身或許是因為名氣小融不到資智能從事造醬油工藝,另一部分則是一開始出發點就不是融資,在於練兵,通過共享單車打造團隊,將來共享汽車,共享機器人等等一系列的共享經濟體,那才是他們的真正等待的市場。所以現在這部分公司把自己包的很緊,他們也在共享單車市場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甚至他們的團隊也滲透在打醬油的團隊中,等待時機成熟就會秒殺那些醬油團隊。
問題九:共享單車盈利模式受挑戰是怎麼回事?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的段子是「共享單車的顏色已經不夠用了」,一句話道盡了目前共享單車平台發展的尷尬。隨著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平台進入市場,不同顏色的共享單車湧上城市街頭,而原本被評價為設計巧妙的靠押金盈利的商業模式,在持續擴大的投資競爭中也受到嚴重挑戰。
30年前,自行車曾經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交通工具。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汽車市場快速增長,一度將自行車遙遙甩在後邊。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全國汽車保有量達1.94億輛,且保持10%以上的增長,有49個城市超過100萬輛,18個城市超過200萬輛,6個城市超過300萬輛。快速增長的汽車保有量使得許多城市交通開始堵塞,城市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城市生活質量也隨之急劇下降。
在此情形下,提倡綠色出行成為社會共識,共享單車應運而生。
2007年,第一個公共單車模式引入中國,由地方 *** 主導進行有樁單車的設置和運營;2010年,開始有專門經營單車的企業進入有樁單車市場,但市場反應平平;直到2014年,以共享單車名義出現的「移動互聯網+無樁單車」進入校園,2015年ofo拿到了第一個共享單車的融資;到了2016年,共享單車成為資本瘋狂追逐的熱點,25家共享單車平台從各個渠道獲取了國際投資。
到目前為止,摩拜單車已經完成了D+輪融資,累計融資額度超過3億美元。與此同時,ofo宣稱完成了4.5億美元的D輪融資,哈羅單車則聲稱剛剛完成數億元的B輪融資,小藍單車也表示再次獲得4億元融資。
按照投資人的邏輯,刨除租金收費,平均每輛單車可以吸引6至10個人的押金,即吸儲1200元至2000元,如投放1000萬輛車,就可以吸儲100億元。按照金融業規律,這筆資金可以派生出500億的借款,獲取至少35億元的收入和10億元至20億元的利潤,同時還能掌握所有用戶的真實客戶信息。
這正是共享單車能得到眾多國際資本青睞的真正原因。
如此看來,共享單車平台的盈利模式好像設計得天衣無縫,不僅解決了公共交通「最後一公里」的高頻剛需,還得到了通過創新日漸完善的自行車本體產品以及客戶主動告知的私人信息。
但且慢興奮,平台規劃者遺漏了投資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因子,就是這種單純的商業模式是否會很容易被復制,而快速復制會過早進入規模報酬遞減階段。
數據顯示,ofo的單車投放達到80萬台,市場佔有率51.2%;摩拜單車的投放量為60萬台,市場佔有率40.1%。但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已有25家品牌共享單車平台運行,且這一數據還會繼續直線上升。
到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66萬,預計今年年底將達到5000萬的用戶規模,如此巨大的超值盈利市場怎麼可能少了新入者。而新入者如果沒能在現有的商業模式或者運營模式上進行創新的話,如何能吸引客戶並由此吸引投資方呢?
因此,三個月前,共享單車平台還在索要數百元的押金並按小時租車計算費用,如今,許多共享單車平台卻開始實行免費騎行,且開啟了騎行贈紅包模式:使用共享單車不僅不花錢,還可以賺錢,而之前的押金金融運營模式也突然變成了免押金模式。
之所以如此,核心問題就是共享單車平台快速進入到了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規模報酬遞減是指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共享單車在貪婪而瘋狂的投機資本推動下,迅速進入了供給盲目擴張的超高速增長階段,而相應的利基市場並未隨其增長頻率起舞。最新統計顯示,江蘇省每周騎行共享單車1次的人佔79.7%,每周騎行4次的人僅佔4.3%。數據說明,許多人只是偶爾嘗試體驗共享單車,真正長期使用的並不多。因此,共享單車市場出現了供遠大於求的投資窘境。
盡管共享單車平台已陷入規模報酬遞減......>>
問題十:共享單車加盟代理前景好嗎?發展如何? 共享單車這幾年都挺火的,大街小巷全是共享單車,市場肯定好的呀。
⑶ ofo與摩拜,在營銷和運營策略上,都有哪些心得
1.營銷策略:摩拜公關媒體,ofo猛打廣告?
羅輯思維羅振宇曾說過類似的話:這是一個網紅的時代,企業CEO要打破頭奮力成為網紅,這能省很多廣告費。與ofo創始人戴威相比,媒體人出身的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似乎更深諳「網紅之道」,80後美女CEO,從0到100億,失敗了就當做公益,這些「勵志」的標簽和「感人」的故事,每每見諸於媒體端和社交圈,這給很多人留下摩拜很會搞公關的印象。
所以,當3月7日一篇《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的文章橫空出生,迅速傳遍了公關營銷圈,再次引發廣告效果幾何與公關是否有用的大討論,不少人津津樂道ofo和摩拜從營銷之道上講到底誰更勝一籌?
當3月21日蘋果CEO庫克拜訪ofo的照片刷爆朋友圈,3月23日摩拜緊接著召開發布會宣布啟動頗有噱頭的「紅包單車」活動,摩拜與ofo的公關大戰似乎隨時隨地都如影相隨。以007粉絲們的聰明程度,肯定知道這世界上不可能有公司完全不打廣告,也幾乎沒有公司不做公關。區別只是在於每家公司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
每個想用傳統廣告的形式打動消費者的互聯網新興行業,總是免不了要對消費者和市場進行一番教育。ofo是共享單車領域第一家大規模投放線下廣告的公司,自2016年11月起就啟動了大規模的廣告營銷戰役,宣傳共享經濟和騎車出行的環保生活理念。公交站、地鐵站台、寫字樓電梯間……似乎哪裡有騎車人的需要,哪裡就有小黃車的廣告,確實砸了不少錢。
至於摩拜單車,大家千萬別因為創始人胡瑋煒和CEO王曉峰頻繁上節目、接受各種采訪,便誤以為摩拜只做公關。實際上,摩拜有在跟進ofo的廣告策略,一直都有推廣告,包括微博和客戶端的信息流廣告。不僅如此,不知道是不是感受到了ofo在投放廣告後強勁的上升勢頭,摩拜的大規模廣告也在線下全面出街。
至於兩家公司還用了哪些營銷手段來拉攏消費者,007同時搜索了ofo和摩拜兩家公司的微博和微信,可以看到雙方都發起了周末免費騎、充值返現等優惠活動,可見無論是重廣告還是重公關,增加用戶利益,優化用戶體驗都是一大殺器。然而,007仔細翻看了兩家公司的官方微信賬號,發現「周末免費騎」和「充值返現」這兩大活動都是ofo率先推出之後,摩拜隨後大規模跟進。而摩拜簡單的跟隨策略甚至可以追溯到去年11月份緊隨ofo在5月份推出的「給用戶買保險」政策上。可見摩拜的跟隨策略並不止於廣告投放,在營銷活動上同樣似乎拜了ofo為師?
連文案都要照搬,難道說「模仿」會上癮嗎?
廣告和公關,絕不是非黑即白、不可共存的,ofo和摩拜兩家公司的戰場也從馬路和用戶們的手機,擴大到了廣告和公關上。只是相比之下。摩拜更喜歡讓高層出來講故事創造公關影響力,而ofo的廣告規模打得更大、時間打得更早。
分析了那麼多,讀者們肯定會問了:到底哪種策略更好?
剛召開完發布會的摩拜並沒有宣布希么特別利好的消息,而ofo則在庫克到訪公司的同一天對外宣布日訂單已突破1000萬,成為繼淘寶、滴滴、美團之後,中國第四家日訂單過千萬的互聯網平台。從目前的戰果來看,摩拜過度依仗公關做法暫時略輸一籌,大打廣告的ofo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在這一場戰役上,為何公關輸給了廣告?幾位資深業內人士這樣回答:
資深媒體人營銷人郭先生表示:摩拜的公關營銷是以CEO形象及故事為核心,從標題到內容,公關的對象更多的是媒體、投資人;實則對普通騎行者而言,他們不太關心什麼情懷和故事,羅永浩的情懷高不高?故事講的好不好?為什麼他的錘子手機賣的並不理想?而且,講故事講情懷,一開始大家會覺得新鮮,但時間久了非常容易審美疲勞,同時媒體曝光越多,越容易出錯。
88後新媒體小兵駿先生表示:我們這樣的年輕消費者非常個性化、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的是自己的騎行感覺是否爽?摩拜雖然技術含量很高但比較重不好騎,《為什麼ofo投廣告,而摩拜卻做公關?》一文也曾推測,摩拜之所以主做公關,其背後的原因可能在於產品體驗不佳,所以轉而打CEO情懷故事來提升品牌情感,但從長期來看,摩拜的公關對終端用戶而言,似乎並不那麼奏效。
原GE通用電氣中國公關總監李國威表示:企業迅速擴張時期如果有資本支持,大量投廣告是合算的,有人說摩拜公關佔先,ofo廣告猛烈。其實胡瑋煒並非像馬雲那樣妙語連珠,聽她演講反而有點著急,真心難為她了...
2.產品用戶:摩拜首要考慮自行車本身,ofo以騎行體驗為核心。
ofo和摩拜營銷策略不同,背後是雙方公司理念的迥異,這充分體現在產品和用戶層面。
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接受采訪中說:摩拜首先考慮的是車輛的經久耐用,其次才是騎行的體驗。也就是說,為了4年的長使用周期(節省後期運營維護成本),犧牲掉了部分用戶的騎行體驗。從智能鎖,到GPS定位,摩拜單車噱頭十足,
但沉重的車身、不好騎,智能鎖不時失靈,也讓用戶體驗變得不那麼美好。摩拜對用戶的不夠重視,還體現在3月19日早上開始很多用戶反饋出現充值bug,但截止當天晚上24點,摩拜官方都沒有給出具體回應和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時候摩拜的公關怎麼突然隱身,令人狐疑!充值出現這么大的bug,押金和支付會不會出現安全問題?甚至有評論認為「這是摩拜犧牲用戶體驗搞的bug營銷」。
從兩方官方社交媒體開始運營的時間點及創始人提出「共享單車模式」的記載,ofo其實是中國無樁共享單車領域的原創者,其創始人代戴威一直強調,共享單車是為了解決用戶出行的問題,也正因為用戶而來,小黃車首先考慮的是用戶體驗,車輛好騎、舒適度才是最重要的。這從小黃車輕便、座椅高度可調節,三角把手的設計可見一斑。不過此前ofo單車的耐用性一直飽受詬病,最近投放的小黃車越來越多,但是損壞的數量也是同步上升,這一情況也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也許是意識到了產品本身的不足之處,其3月9日最新發布的ofo與700Bike共同研發的新車Curve,強調工匠精神極致體驗,甚至承諾不受天氣影響,永不爆胎。
截止目前,到底誰是共享單車市場的NO.1?
ofo宣稱以52%的市場佔有率一直是行業的引領者和老大,而摩拜則宣稱自己的APP用戶注冊量和月活是第一,雙方的數據公關戰不絕於耳。
然而,到底誰家好,用戶有話說!為此007於3月18日發起了關於「ofo與摩拜,你對哪家公司的品牌印象更好?」的行業調查投票,截止3月23日投票結果顯示:摩拜與ofo的支持率基本持平,ofo略有高出。
可以看出,從產品到用戶,ofo和摩拜展開了近乎「肉搏」,但從總的市場佔有率和用戶體驗來看, 似乎ofo略勝一籌。
3.商業盈利:摩拜暫時還沒有考慮盈利,ofo宣布已有盈利20%
據第三方數據預測,未來中國50個城市的共享單車市場容量高達5000萬輛,這還不包括廣闊的農村市場,這塊巨大的蛋糕市場規模超過幾百億,這也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資本湧入,截止2017年3月,ofo與摩拜兩家披露的總融資額達到70億,其中ofo完成D輪融資4.5億美金,而摩拜宣布E輪融資1億美金以上。
對於各界最為關注的商業盈利,摩拜單車CEO王曉峰曾說過「如果我們的盈利模式都清晰了,還需要投資者干什麼」,震驚整個互聯網創投圈;而其最近在接受知名財經作家葉檀的采訪時,再一次明確表示:盈利不是目前重點聚焦的方向,目前談論盈利還太早,現在主要進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擴張,同時對於20億押金去向遮遮掩掩避而不談。
而對於商業盈利,ofo創始人兼CEO戴威曾表示:
目前ofo已經找到了清晰地盈利模式,已經有了20%的凈利潤,表現最好的城市是已經達到了40%的凈利潤,今年很有可能實現全面盈利。雖然ofo沒有給出具體的計劃,但CEO面對媒體的發言已經給出了明確目標。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老先生曾說: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
值得提及的是:自信找到了清晰盈利模式的ofo已經快人一步在上海地區推出「免押金」政策,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便可無需交納押金使用小黃車。這意味著ofo已經開始從「押金模式」轉向推行「信用模式」。此舉不禁讓人想像摩拜將作何應對。當然,摩拜創始人胡瑋煒一句「失敗了就當做公益」,無疑會讓無數人開始懷疑摩拜在公益道路上是否捎上了押金這一部分?那麼,免押金是否會有些困難?
⑷ 共享單車怎麼盈利
不空車,少損壞,這樣才能盈利。每輛車自身成本不同,使用租金不同,所以無法統一說。但總體來講就是這樣。
比如自行車成本是300塊錢,每小時1元,那麼在不損壞不需維護的情況下,被使用300小時才能勾回成本,看目前的使用情況,共享單車每天被使用4小時就算高的了,這樣算下來,至少要75天才能回本,這就是說得將近3個月才行,
所以說,想盈利,只能是車輛少損壞,多被使用才行。
⑸ 共享單車該走差異化戰略還是低成本戰略
共享單車應該先提高國民素質。
應該花點錢做素質教育。
⑹ 共享單車的方案是怎麼做的
共享單車是指企業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自行車單車共享服務,是一種分時租賃模式。共享單車是一種新型環保共享經濟。
共享單車就其實質是一種新型的交通工具租賃業務-自行車租賃業務,其主要依靠載體為(單車)自行車。可以很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經濟發展而帶來的自行車出行萎靡狀況;利用了公共道路通過率。同時起到健康身體的作用。
共享單車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注意,由於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政府對這一新鮮事物也處於善意的觀察期。
共享單車發展歷程
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日前發布的《2016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已達到1886萬,預計2017年,共享單車市場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大幅增長,年底將達5000萬用戶規模。
報告指出,中國共享單車市場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07年—2010年為一階段,由國外興起的公共單車模式開始引進國內,由政府主導分城市管理,多為有樁單車。2010年—2014年為二階段,專門經營單車市場的企業開始出現,但公共單車仍以有樁單車為主。2014年至今為第三階段,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摩拜為首的互聯網共享單車應運而生,更加便捷的無樁單車開始取代有樁單車。
共享單車的優勢與不足
共享單車為什麼這么火?經過一段時間的親身體驗和多方觀察,我發現,共享單車的出現和火爆是互聯網時代衍生的一個產物,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積極作用,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共享單車的優勢和作用
(一)方便、快捷
首先是操作方便,相較於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不用辦卡,定位、借車、鎖車、繳費等過程全部在手機上完成。
其次就是騎行方便。有些路段,由於交通擁堵,汽車、三輪車甚至電動車都無法通行,但自行車以小巧靈活的優勢卻能通行自如。 (二)低碳環保,減少對空氣的污染
共享單車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汽車的使用量,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綠色環保。
共享單車在各大城市亮相後,很多曾經出門就開車的人改變了他們的出行方式,路程較短或是交通擁堵時,他們更喜歡選擇共享單車。
(三)緩解交通擁堵現象
在滿足人們快捷、舒心出行的同時,共享單車還成為治療城市擁堵「癌症」的一劑猛葯。
(四)租車費用低廉
目前,市場上的共享單車有兩種收費標准,一種是每小時出租費一元,一種是每小時0.5元。但不管哪一種收費標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都是能夠接受的。
比如對於那些到城市短期遊玩的人來說,騎共享單車是較佳的一種選擇。
(五)給摩的造成了致命打擊
摩的一直是城市管理部門的一個老大難問題。拿北京來說,摩的已經成了這個城市的頑疾。在北京的各個角落,無論是地鐵站、公交站、火車站,隨處可見摩的身影。雖然近幾年北京一直有針對摩的的專項打擊行動,但摩的卻如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打一批出一批。共享單車的火熱,對城市交通的治理不經意間做出了突出貢獻。
(六)帶活實體經濟
共享單車的火爆使自行車製造行業颳起了一陣「狂風」,疲軟的自行車市場被共享單車這把火瞬間激活。飛鴿等一批老牌自行車製造企業也因此迎來了難得的市場機遇。
二、共享單車的缺點和劣勢
當然,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是無瑕疵的,迅速火爆起來的共享單車也不例外。據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前兩個月,光上海一地便出現了900多起有關共享單車的投訴事件,可見,共享單車這一快速崛起的行業存在著眾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亂停亂放,使用秩序混亂
有關部門在這里立起了「不要亂停自行車」的告示,但還是無法阻止乘客的亂停亂放行為,這不但擾亂了城市的空間管理,還影響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二)惡劣天氣會影響騎用
與計程車和網約車不同,騎用共享單車會受季節變化、天氣狀況等影響比較大。比如,天氣晴朗,共享單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遭遇狂風、暴雨,卻只能選擇其他方式出行了。
(三)定位不寬,年輕人居多
選擇騎用共享單車的用戶多為年輕人,老年人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年輕人追求時尚,對新生事物接受較快,而且他們對互聯網的熟練程度要遠遠超過老年人。共享單車又恰恰是「互聯網+交通工具」衍生出來的一個新生事物,即使操作起來並不難,但在老年人看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很多老年人使用的手機都是老年機,並不具備能下載共享單車APP的條件。
(四)充值容易退費難
市場上眾多共享單車在下載APP注冊為用戶後,需要支付數額不等的押金。雖然共享單車運營企業對押金退款都有明確路徑,但卻較為煩瑣。
共享單車的前景
共享單車的亮點在於「共享」二字,它既意味著資源的共享,也意味著文明的共擔。作為共享經濟的一種新形態,共享單車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今年參加兩會的委員和代表們,有的便是騎著共享單車去會場報到的。
(一)國家政策支持,前景一片大好
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在2017年各地方的兩會中,共享單車被寫進了2017年成都《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也是初個將支持共享單車發展納入年度工作計劃中的地方政府。《報告》指出:將試點建設自行車高速公路,鼓勵支持共享單車、共享新能源汽車等共享交通健康發展。
(二)加強監管,尋找出路
新事物的超常規發展,一定會暴露基礎的薄弱。共享單車的「共享」變「私有」、遭肆意破壞、被亂停亂放等事實就印證了這個道理。如果任其發展,免不了會有曇花一現的結局,只有各級政府及各監管部門加強監管,撥亂反正,才能讓共享單車這一新生事物在正確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共享單車展望
2017年是共享經濟爆發的一年,當自行車站在「互聯網+」的風口,它沖擊著城市傳統公共出行模式,更考驗著人們的誠信和道德。共享單車能不能繼續走下去、還能走多遠,靠得不是某一方面的堅持,而是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