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營銷試題及答案
企業的產品只要質量好,就不愁打不開銷路。(×)2.根據恩格爾定律,恩格爾系數增大,說明該國家或地區的生活水平提高。(×)3.社會市場營銷觀念就是要兼顧企業、消費者和社會三方的利益,以此實現企業利潤。(√)4.消費者市場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生產者市場強調以產品為中心。(×)5.偏好「美的」牌空調的用戶能津津樂道其優點,而對別的品牌空調的優點似乎一無所知,這是由於「選擇性記憶」的感覺過程引起的。(√)6.集中營銷戰略是指企業不考慮各子市場的特性,而只注重共性,決定推出單一產品,運用單一的市場營銷組合,力求在最小的市場上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7.市場細分就是把市場劃分得越細越好。(×)8.所有的企業和產品都應實行市場細分策略。(×)9.生活方式屬於心理細分的細分變數。(√)10.如果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採用差異營銷戰略,那麼本企業也應毫不猶豫地採用差異性市場策略。(√)11.市場細分是由美國營銷學家溫德爾·斯密提出的。(√)12.目標市場是指企業為滿足現實或潛在需求而開拓和要進入的特定市場。(√)13.產品組合的寬度是指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線的數量。(√)14.企業增加產品組合的深度可以擴大經營范圍,分散風險。(√)15.產品在成熟期時,其利潤趨於穩定或已開始下降。(√)16.品牌中可以識別但不能用口語發音表達的部分稱為品牌名稱。(×)17.企業在制定產品價格時,只考慮成本因素即可。(×)18.當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時,企業在定價時可以通過降低價格達到薄利多銷和增加盈利的目的。(√)19.製造商給某些批發商或零售商一種折扣優待,促使他們願意執行某種市場營銷職能,這種折扣一般稱為現金折扣。(×)20.滲透定價策略的優點是能使新產品的投資取得最大報酬。(×)21.分銷渠道具有信息收集和促進銷售的功能。(√)22.代理商在商品流通中對商品不擁有所有權。(√)23.按照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同一層次使用中間商數量的多少,可將分銷渠道分為寬渠道和窄渠道。(√)24.按照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有無中間商的介入,將分銷渠道分為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25.密集分銷較適用於價格低的日用消費品。(√)26.大型機械設備適合採用間接分銷渠道。(×)27.社會贊助是企業常用的銷售促進的促銷方式。(×)28.人員推銷的缺點主要表現為推銷費用高。(√)29.拉引策略就是以企業的人員推銷為主,輔之以折扣等銷售促進手段,對中間商進行促銷,使之產生購買慾望。(×)30.如果市場區域廣闊,那麼應多用人員推銷,配合以廣告和。(×)這是專業市場營銷老師給你做出的答案,請採納,謝謝支持!
Ⅱ 求國際市場營銷答案~
20. IBM公司以整個計算機市場為目標,但是為市場上的每個子市場設計了不同的硬體配置、軟體搭配。這是採用了:( c )
A、集中營銷戰略 B、無差異營銷戰略
C、差異營銷戰略 D、廣泛分銷戰略
21. 在國際市場選擇市場定位時,企業應考慮什麼是有價值的競爭優勢,一般而言,應回答( bc )的問題。(多項選擇)
A、重要性 B、獨特性 C、可溝通性 D、獨占性 E、獲利性
22. 如果東道國的市場規模很大,一般而言,企業可以考慮以( b ) 進入該國市場
A、投資模式 B、間接出口 C、直接出口 D、 特許經營
23. 如果東道國的投資政策較為嚴厲,法制不很健全,一般而言,企業可以考慮以( a ) 方式進入該國市場
A、合資經營 B、間接或者直接出口 C、獨資經營 D、 交鑰匙進入
24. 制定產品/市場進入策略的要素包括( bc )(多項選擇)
A、評估產品與國外市場 B、確定目標市場
C、選擇進入市場模式 D、制定營銷規劃
25. 進入國際市場的模式包括( ab )
A、直接出口、間接出口和代理模式
B、出口進入模式、契約進入模式和投資進入模式
C、進入國際市場的地點、時機和方式
D、 廣告宣傳模式、品牌策略模式和定價模式
26. 現在,一般情況下的直接出口是使用( d )來從事產品的出口
A、外國采購辦事處 B、子公司
C、東道國的中間商 D、國際貿易公司
27. .許可證進入模式的最明顯的好處是( d )
A、擁有對當地市場的高度控制
B、繞過了進口比例,避開關稅與配額制
C、保證較高的盈利水平
D、 能對市場變化做出迅速反應
28. 如果東道國的市場競爭格局屬於自由競爭,尚未產生壟斷,一般而言,企業可以考慮以( a ) 方式進入該國市場
A、投資模式 B、間接或者直接出口 C、合同製造 D、 特許經營
29. 多數酒店業大企業一般採取( c )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
A、管理合同進入模式 B、許可證進入模式
C、特許經營進入模式 D、合同製造進入模式
30. 對於外國的大型工程項目,建造商一般採取( a )的國際市場進入模式
A、管理合同進入模式 B、交鑰匙承包進入模式
C、獨資經營進入模式 D、合同製造進入模式
31. .消費者購買了空調機後,廠家提供的產品運送、安裝、維修和保養服務屬於產品整體概念的( d )層次。
A、核心產d品 B、形式產品 C、期望產品 D、附加產品
32. 國際市場產品計劃包括( abef )(多項選擇)
A、產品進入哪個國家 B、原有產品需要做出哪些改變
C、原產品線內增加什麼新產品 D、使用何種品牌和包裝
E、為顧客提供何種服務與保證 F、何時將產品推向市場
33. 國際產品標准化策略的好處包括( ba )(多項選擇)
A、幫助企業實現規模經濟 B、樹立產品在世界上的統一形象
C、使企業對全球營銷進行有效的控制 D、有效符合各地消費者需求
34. 產品性能基本穩定,大部分消費者對產品已熟悉,產品分銷渠道已建立,產品銷售迅速增長,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和營銷費用也隨之下降,利潤迅速增加,同時新的競爭者不斷出現,導致市場競爭加劇。這時該產品處於產品生命周期的:( c )
A、導入期 B、成長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35. 日化企業將牙膏、牙刷包裝在一起成組供應,組合銷售,屬於( b )
A、類似包裝策略 B、配套包裝策略 C、改變包裝策略 D、附贈包裝策略我來幫
Ⅲ 國際市場營銷學(本)2 題目幾道~
1.C
2.B
3.B
4.D
5.B
6.A
7.A
8.ABCD
9.AB
10.BCD
11.BC
12.ABC
13.CD
14.BC
15.1
16.1
17.2
18.2
19.1
20.1
Ⅳ 全國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國際市場營銷學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跨國國際營銷是國際營銷的發展階段之一,一般認為該階段始於( )
A.20世紀初
B.20世紀50年代
C.20世紀60年代
D.20世紀70年代
2.世界市場有多種分類方法,把國際市場分為歐洲共同體、獨聯體、東盟自由貿易區、南洲共同市場等,這種分類方式是( )
A.按地理位置分類
B.按經濟發展水平分類
C.按國際經濟聯盟分類
D.按出口商品類別及商品分類
3.在下列各種國際營銷活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屬於政治風險的是( )
A.匯率變動
B.進口限制
C.外匯管制
D.政府沒收
4.下列關於集中性營銷策略的敘述中,說法錯誤的是( )
A.在一個或幾個較小的市場上佔有較大的份額
B.目標集中在少數幾個子市場
C.在較大的市場上佔有一個較小的市場份額
D.適用於資源有限的企業
5.企業只推出單一產品,運用單一的市場營銷組合,力求在一定程度上適合盡可能多的顧客的需求,這種戰略是( )
A.無差異市場營銷戰略
B.密集市場營銷戰略
C.差異市場營銷戰略
D.集中市場營銷戰略
6.下列屬於產品附加利益層的是( )
A.產品的功能和效用
B.產品的品牌和商標
C.產品的包裝和色彩
D.送貨、安裝、上門服務
7.某企業集團從生產保健品轉向房地產開發,其產品市場的進入模式是( )
A.產品開發型模式
B.市場開發型模式
C.市場滲透型模式
D.多種經營型模式
8.企業在選擇服務水平時,主要應考慮服務水平的適應性和( )
A.便利性
B.廣泛性
C.實用性
D.經濟性
9.以向企業管理人員提供有關銷售、成本、存貨、現金流量、應收賬款等企業經營現狀信息為主要工作任務的系統是市場營銷信息系統中的( )
A.市場營銷情報系統
B.市場決策支持系統
C.市場營銷分析系統
D.內部報告系統
10.適合選擇短渠道銷售決策的產品是( )
A.服務要求不高的產品
B.銷售數量大、購買次數少的產品
C.企業銷售力量較弱的產品
D.重量輕、體積小的產品
11.產品處於成長期和成熟期階段所採用的廣告策略主要是( )
A.告知性廣告
B.說服性廣告
C.提醒性廣告
D.讓利性廣告
12.目標市場是指企業所選定的( )
A.銷售地區
B.消費者群體
C.銷售渠道
D.銷售產品
13.現代意義上的工業跨國公司出現於( )
A.18世紀末期
B.19世紀初期
C.19世紀中期
D.19世紀末期
14.在商品價格構成要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成本
B.需求
C.供給
D.購買力
15.補償貿易以商品補償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直接補償、間接補償和( )
A.產品返銷補償
B.部分補償
C.給合補償
D.政策補償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弧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16.國際市場營銷與國際貿易的區別在於( )
A.市場主體
B.理論基礎
C.生產經營特徵
D.利益機制
E.商品交換范圍
17.下列屬於國際市場文化環境的是( )
A.語言
B.教育
C.價值觀和態度
D.宗教
E.國際關系
18.信息傳播的方式主要有( )
A.人員推銷
B.廣告
C.產品包裝
D.營業推廣
E.公共關系
19.國際市場研究的類型主要有( )
A.探索性研究
B.描述性研究
C.因果性研究
D.調查性研究
E.預測性研究
20.對營銷有意義的細分子市場必須具備的條件是( )
A.變異性
B.可接近性
C.可衡量性
D.足量性
E.可實施性
21.一般而言,決定新產品優勢的主要因素包括( )
A.市場營銷
B.生產過程
C.技術
D.創新的新度
E.時機選擇
22.政府對國際技術轉讓進行管理的制度性和政策性措施主要有( )
A.保護
B.管制
C.引導
D.補償
E.鼓勵
23.技術處於其生命周期創新階段的特點主要有( )
A.同行企業趨於穩定
B.市場份額變化多端
C.新加入者一般來說較容易,但機會可能並不明顯
D.已建立起產品線基礎
E.產品盈利達到高峰
24.企業制定較高或較低轉移價格的作用主要有( )
A.逃避稅收
B.避開風險
C.加強企業競爭地位
D.減少麻煩
E.與當地企業進行公平交易
25.在國際市場營銷中,激勵中間商的方法主要有( )
A.人員培訓
B.技術援助
C.降低市場價格
D.提供優質品
E.互相溝通信息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4分,共12分)
26.產品差異化
27.價格彈性
28.公共關系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9.國際市場定價方法主要有哪些?
30.新產品開發主要有哪幾種模式?
31.補償貿易有何優缺點?
32.國際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原則主要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8分)
33.閱讀以下文字,試分析「創維」電子成功地運用了哪些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國際市場全球化營銷是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市場,開發和銷售全球產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境外建立了數千家跨國企業,遍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有一些企業正進行一定程度的全球化營銷。深圳創維電子集團是其中優秀代表之一,他們實施了「創維模式」,即「開發在美國,生產在深圳,市場營銷在全球」的全球化戰略。「創維」一向以技術創新的優勢來開辟國際市場,他們在美國矽谷建立創維實驗室,進行未來視聽科技的前沿性研究,同時進行技術儲備,其目標是塑造「中國製造」的世界名牌。創維集團首創的數碼100HZ護眼電視第三代─創維數碼雙頻彩電以其技術含量高,功能強大,設計超前,使用時間跨度長而風靡全球,尤其在歐美市場,深受商家和消費者的歡迎。創維還在人力成本相對低廉的馬來西亞建立了一條中檔電視機的生產線,主要面向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趙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在鄰近美國地價較低的墨西哥和土耳其投資建廠。到1999年3月,創維電器已成為墨西哥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在中高檔市場中佔有了5%的市場份額。「創維」在墨西哥的生產基地已全面啟動,開始直接向美國市場大規模出口。創維電視在瑞士被評為最佳機型,占據了當地彩電市場的20%份額。創維還與全球最大的零售組織—沃爾瑪及美國著名連鎖商Circnit.City簽下了DVB(數字衛星接收儀)、DVD、數碼電視的巨額訂單。「創維」電視在歐美市場上,已與世界馳名品牌「松下」「索尼」擺在同一櫃台上。1999年頭兩個月,「創維」僅在東南亞地區的出口創匯就超出上年的80%以上。
六、計算題(本大題共1小題,8分)
34.已知某商品的需求彈性系數為0.5,當價格為每公斤3.2元時,銷售量為100公斤,若其價格下降10%,其銷售量變為多少?總銷售收益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增加或減少了多少?
七、論述題(本大題共1小題,13分)
35.某一葯物專業公司主要生產胎兒期和嬰兒期的保健葯品和老人用的葯物。為開拓某一國外市場,該公司主要應做哪些方面的市場環境分析。
Ⅳ 王曉東的科研成果
1、《論市場體系建設—資源配置的制度思考》(專著)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2、《供求關系與買方市場》(編著) 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世界各國市場管理概覽》(編著) 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5年版。
4、《國際市場營銷學》 (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5、「關於我國高等商科教育的思考」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2.12。
6、「關於統一市場問題的一個研究構架」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6。
7、「轉型經濟條件下商品市場秩序問題思考」 《商業經濟與管理》2004.6。
8、「商品流通渠道的整合和優化」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7。
9、「關於假冒偽劣問題的經濟分析」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5。
10、「制度成本、制度選擇與資源配置」 《管理世界》2002年增刊。
11、「如何比較電信資費」 《光明日報》2000年4月26日。
12、「如何進行電信資費水平的比較」 《人民日報》2000年9月3日。
13、「抓住主流,全面認識調資」 《人民郵電》1999年6月24日。
14、「The Policy-Created Buyer』s Market in China—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orking Papers, department of economics,UEL.
15、Developing the Discipline of Business in Higher Ecation China』s foreign trade(中國對外貿易)
近期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
1、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統一市場問題研究」
2、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建立和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秩序研究」 (02AJY009)
Ⅵ 國際市場營銷學 好心人 幫忙啊 急
零分,還讓答這么多?
Ⅶ 分發過程屬於國際市場營銷的哪個章節
分發過程屬於國際市場營銷的哪個章節
答案如下:分發過程屬於國際市場營銷的環保章節。啟示是供應商關系的管理構架,企業獲利能力分析,在於自身需要通過個人之工與人接觸。如果少化時間講道,多化時間做個人服務,就會更有效果。
Ⅷ 國際市場營銷
歐洲一體化:挑戰與回應
論危機作為歐洲一體化發動機的進展
Ludger Kühnhardt教授,1958年生,波恩大學歐洲一體化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至1997年間任弗萊堡大學(Freiburg University)政治系主任和教授。在波恩大學、日內瓦大學、東京大學與哈佛大學完成了歷史學、哲學和政治學學習後,他完成了有關全球難民問題的博士論文,並完成了以「論人權的普遍性」為題的大學授課資格論文(Habilitation)。他曾是德國總統魏茨澤克(Richard von Weizsäcker)的演講稿撰寫人,同時也是世界上多所大學的訪問教授。
他最近的成果有:Europäische Union und föderale Idee, Munich 1993; Revolutionszeiten. Das Umbruchjahr 1989 im geschichtlichen Zusammenhang, Munich 1994 (Turkish edition 2003); Von der ewigen Suche nach Frieden. Immanuel Kants Vision und Europas Wirklichkeit, Bonn 1996; Beyond divisions and after. Essays on democracy, the Germans and Europe, New York/Frankfurt a.M. 1996; (with Hans-Gert Pöttering) Kontinent Europa, Zurich 1998 (Czech edition 2000); Zukunftsdenker. Bewährte Ideen politischer Ordnung für das dritte Jahrtausend, Baden-Baden 1999; Von Deutschland nach Europa. Geistiger Zusammenhalt und außenpolitischer Kontext, Baden-Baden 2000; Constituting Europe. Identity,Institution-Building and the Search for a Global Role, Baden-Baden 2003; Erweiterung und Vertiefung. Die Europäische Union im Neubeginn, Baden-Baden 2005.
一
就歐盟現有發展的各個方面來看,面對全球化挑戰的歐盟在某種程度上彷佛發現了機遇。這讓我想起了15世紀航海家亨利(Henry the Navigator)的壯舉:他相當好奇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 以南的世界,但並不能確定是否能夠通過,是懷著猶猶豫豫、一知半解和小心謹慎的心情航行到那裡的。可以說在15世紀,是歐洲推動了第一波全球化。但在21世紀初,這似乎又是另一種情形:全球化看上去給歐洲一體化帶來了一種新的理論,該理論迫使歐盟學習得更快、看得更遠、並更堅定地走到一起 。
但是,歐洲這種狀況似乎只通過危機方式和失敗言論才出現。正如詹•齊隆卡(Jan Zielonka)在他的一本優秀著作中恰如其分地指出,歐盟包括外交政策在內的政策都充滿了自相矛盾。但很明顯,大多數歐洲一體化進展是由這種辯證法悖論和危機推動的 。衡量歐洲一體化危機程度的標准只能從下列方式中尋找:在歐盟領導層通過各種條約中所確定的政治目標中,在歐洲法院的立法以及司法審查中以及在有關歐盟峰會發表的藍圖和歐洲議會的聲明中。在對「危機」進行簡單明了的定義,我們需要適當地區分「一體化的危機」和「一體化中的危機」兩個概念。第一種類型的危機是本質性的,是挑戰現有的一體化實踐,或至少是挑戰了現有的一體化理論;第二種類型的危機是非本質性的,只是指在一體化進程中執行具體政策目標遇到的困難,不具有因一體化進程脫軌或理論和合法性的背離而導致一體化目標失敗的含義 。由於我無法建立一個科學模型去推定歐盟對未來危機將如何反應,也無法否認在媒體和學術界對危機的過度討論——這似乎大部分是與(主觀與客觀上的)一體化的期望值和(主觀與客觀上的)實際執行不力之間的差距有關——我建議在研究歐洲一體化經驗時增加危機作為歐洲一體化發動機的內容 。
本文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我將提出危機是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發動機的觀點,提出挑戰與回應這兩個可解釋的變數;其次,我將就一體化中最起決定性的危機和機會的角色和作用,提出一些有關歐洲一體化可能的歷史分期的思考;第三,我將再列舉一些一體化中危機的事例,以便充分理解我論文的主旨。最後,我將簡要探討在歐洲一體化的危機和跨大西洋關系的調整期之間的相互關聯問題。
當思考歐洲一體化前進的推動力量的時候,我們的思考混雜著希望和恐懼、偏見和動力。有些人可能會說歐洲一體化推動力的答案就像由圓變方一樣簡單。但即使如此,那誰改變了圓,以及方形又是如何出現的呢?仍然難以回答。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只有青蛙會跳,歐盟的發展卻不能像青蛙那樣跳越。但歐盟不止一次地運用了這種辯證法,甚至有時令人相當驚訝地發現,其一體化新的動力是源自意想不到結果的強大的和具有諷刺意味的邏輯 。有時歐洲一體化的進展是試錯的結果,但更多時候,一體化的進展不是順理成章,而是源於危機。這似乎可以充分利用挑戰和回應的經典概念——是由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在其開創性的世界史研究中提出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一體化進程,盡管這個進程常常被認為是不可理喻的和毫無理性的、不鼓舞人的和令人可疑的。但總而言之,歐洲一體化非常成功。
在失敗和成功之間、在挑戰和回應之間,歐洲一體化的迂迴曲折印證了湯因比所說的——在一個完全不同的語境下——那個「動和靜、運動和靜止的交替節奏,是宇宙的本質」 。從世界史的觀點來看,湯因比睿智地解釋道,用挑戰鼓動回應,有可能是合適的也有可能被誤解。根據回應的本質,對他們提到的方式,挑戰將導致負面或甚至悲慘的結果。但如果對挑戰的回應是合適的並很有針對性,將會復興和強化其原來的形式或影響。挑戰和回應與「是」和「成為」的一對概念一樣,是相互交織的。湯因比用如下文字闡述了這種關系:「用科學的語言我們可以說,外因的作用是提供一種最佳的刺激,可以導致最具有創造性的變化」 。有鑒如此,舉例來說,法國和荷蘭否決歐盟憲法條約,但並不意味著制憲的結束,而是產生新成果的開始。我確信,應該沒有什麼新的社會科學理論能更有條件解釋危機的含義。也就是說在過去的50多年裡,歐洲一體化的成就是在荊棘載途、道路崎嶇的條件下實現的,走的是一條挑戰與回應的道路。根據一體化理論,這個趨勢表明是構成論者而非本質論者、是理性制度論而非功能決定論引導了一體化實踐 。對歐洲一體化危機含義的研究有助於我們思考一體化中長期危機的影響並從中獲益。
我們不知道哪種危機具有一種根本的特質,將可能導致歐洲一體化事業毀於一旦,我們只知道這種終結性的危機尚未發生。反之,一體化的所有危機和一體化中的所有危機最終都是鞏固了一體化。很明顯,如果對這種說法有爭議性,也是源於對危機本身的定義、一體化目標和對危機解釋之間的關系、以及共同利益和適應危機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存在分歧所致。
強調挑戰和回應的含義並不意味著一體化的基本原理——或這些過程更加重要—— 可以簡單地歸結到一個解釋變數中。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將會屈服於歷史決定論,確定無疑將會與社會理論與人類行為背道而馳。不過,根據其回應突發挑戰的常規步驟,對歐洲一體化歷史概念化也並非難事。當然,這些回應還是通過一系列伴有務實戰略和策略邏輯的政治過程進行的。但是,在面對歐洲一體化事業結構性的挑戰時,這些應對過程總是機械的和功能性的。總之,簡單地說我們增加了「挑戰和回應」的邏輯和危機的思想,作為激發思考的催化劑,可以幫助我們對歐洲一體化進行概念化理解:為什麼會開始一體化以及一體化是如何排除萬難發展的 。
二
現在來談第二點。對歐洲一體化最嚴重的挑戰可以追溯到一開始。兩次大戰對歐洲的破壞,在美國開明的自利政策(馬歇爾計劃)幫助下和美國作為「歐洲強權」的持續戰略存在,西歐(包括西德)的民主復興了。但是不要忘記,終結了歐洲在全球的殖民權才標志歐洲第二次復興的開始 。通過對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見河造橋的雄心以及通過帕斯卡(Blaise Pascal)對黑暗廣袤夜空的恐懼,我們對第一次復興很好理解。歐洲的第二次復興在一開始就是以希望和恐懼為動力的。
如果冒昧地用最明確的期限對歐洲一體化的第一個50年進行分期的話,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挑戰和回應的辯證關系中、陷入在危機里成功的悖論中。在我看來,有兩個主要的明確的分期形成的我們今天熟知的歐洲一體化,都與實質的危機和憂慮有關:似乎可以說「1957年」是回應了與「1945年」有關的危機(同樣也是機會),但較少人會認同「2004年」也是給了「1989年」的機會(同樣也是危機)的結構性答案的看法。 兩個時期都都是因尋求歐洲一體化的原理而被劃定的、都是因外部實質的壓力、挑戰和機會影響了歐洲一體化的思想和實踐方式而被確認的、都是因對一體化成功和作用的不同解釋而被關注的。
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顯然是對1945年二戰結束和西歐議會民主制度復興的明確的回應。 至於在2004年通過前所未有的歐盟東擴以及同年簽署的史上第一部歐洲憲法開始的歐洲聯合,在其意義和成敗的評判上還存在爭議,沒有形成最終定論。但歐盟的擴大和為歐盟制憲的努力都應當被看作是歐盟領導集團對鐵幕的垮掉和把國家層面上的議會民主和憲法權利同歐盟層面上的民主透明性、高效性和責任性相結合追求的回應,這一點是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擴大和制憲已經而且應當被看作是1989年革命變化的必然和邏輯結果 。盡管對歐洲東南部的擴大還沒有完成,2004年對於歐洲聯合而言仍然是關鍵的一年,在這一年定下了未來將會持續的方針路線。盡管對歐洲憲法以及它最終的命運的看法還存在許多爭議,2004年該憲法由歐洲25個國家簽署及其以多數票在大部分歐盟成員國被批准通過的事實已經是正在進行的歐盟憲法化和政治化過程中獨一無二的,具有重大革命意義。 從結構角度看,2004年已經成為漫長的並且還未過完的一年,一旦這一年真正意義上結束,歷史學家們將對此做出有趣的評論。正如1989年不是開始於1989年一樣,2004年並未在2004年結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歐盟憲法2005年在法國和荷蘭遭到多數選票反對引發了在歐洲有關憲法的第一次公開的爭論。法國和荷蘭的全民公決延長了2004年,使它的結果變得更加難以預測,為歐洲的危機史掀開了新的一章,也加速了歐洲一體化朝新的方向發展。比方說,建立關於整個歐洲范圍內全民公決的提議被多次討論到。 有時候這個問題比憲法本身問題更加重要。因此,我們不能排除這樣一種可能性,即歐盟憲法批准危機最終會比構成主義者在「好的天氣條件」下發起歐洲群眾在加強歐洲公共領域上更有效。 如果這樣的發展能夠成為持續的事實,我們就不得不對沒有預期結果的法律的新的應用進行探討。現在,一些學者已經開始研究在沒有憲法的條件下的歐盟制憲 。憲法批准危機的結果目前還不明確,因此保守、謹慎地說明問題是明智的做法。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帶著後見之明提出,當所有結果出來時,有一天我們會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1957年一體化歐洲最初建立,接下來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就是與發生在2004年的兩件大事密切相連的一體化歐洲的進一步建立。
無論如何,歐洲一體化的兩個關鍵階段:1945年到1957年和1989年到2004年(現在更恰當的說法是2004年+),涵蓋了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如果我們更細致地分析這兩個階段,就會很快發現每一個過程最初的開端和最終的結果之間都不存在線性相關。如果從某一特定年份的政治意義及其相關的東西考慮,那麼該年的開始和結束都無法清楚界定。順便提一下,過去50年歐洲一體化過程中許多其他的次要或主要階段及危機也都是如此。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的關鍵階段的結果和中間許多重要的或不那麼重要的危機的結果類似。它們大部分已經通過把表面上相互排斥的趨勢辨證地結合起來得以解決,盡管不時繞了或遠或近的彎子。我們也會驚奇地發現一體化危機的結果一次又一次地加強了一體化的基本原理和已經取得的形式。認為危機最終總是歐洲最好的和最可靠的盟友的說法是否真的過於牽強了呢?
這把我帶到了我要提的第三點。盡管羅馬條約的最初形成從歐洲經濟共同體起步,發展到歐洲共同體乃至最終發展成為歐洲聯盟,令人欣慰是,所有1957年以後同時發生的危機之所以成為可能只因為1945年後的最初的危機已經被解決。抵制蘇聯的擴張,特別是在美國通過「北約」提供的保護傘下這樣做是對歐洲1945年後恢復能力和重建能力的最令人沮喪的檢驗,是歐洲自我毀滅的化身。1957年或者隨後的年份都不構成歐洲歷史,或者事實上應該說是歐洲一體化危機史的完結。相反,這些危機中最嚴重者恰恰標志著歐洲一體化在過去50年發展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
有人也許會說歐洲一體化的歷史不過是最初提議的危機的發展及後果的歷史。以下是支持本文觀點的一些最明顯的例子:
•1954年在法國國會否決兩年前它自己曾提出的歐洲防衛共同體之後發生的危機。此次危機最終通過1957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建立得以解決。
•六個成員國政府反對在1961年和1962年兩個它們自己參與了的「富歇計劃(Fouchet plans)」中明確提出的政治一體化的提議,政治一體化的概念無法維繼。這次危機最終的結果是80年代和90年代一系列條約的修改,從而建立了歐盟憲法的雛形。
•由於在由法國提出的農業政策上存在的分歧,法國退出歐洲經濟共同體,直到1965年盧森堡妥協,法國才重歸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如後來顯示的那樣,這次危機的最終效應是多數投票原則和對歐盟法律首要地位的逐漸確認,即使最堅決的國家主權倡導者也不例外。
•歐共體在70年代沒有能夠立即實施「沃納計劃(Werner plan)」中描繪的通往貨幣聯盟和單一貨幣的道路。正是經歷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貨幣危機,才得以最終引入歐元回應沃納描繪的挑戰。
• 在1992年丹麥的全民公決中,大多數人拒絕通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這一度被認為標志著政治聯盟的所有希望破滅。而對此次危機最終的解決是通過一個很有實用價值的特殊豁免條約,讓其第二次投票,使大部分丹麥人回到一體化的道路上。
•2003年12月,當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對2003年6月憲法大會提交給它們的憲法條約草案無法達成共識時出現的制憲危機。對此決定延遲了半年,直到2004年年中此次危機才得以最終解決。這六個月的時間被用來形成體面的折衷方案,盡管這些方案不比半年前已經能夠形成的方案好多少。這也是2005年和2006年預算協商的爭議的最後結果,在整個一體化過程中這只是一個小插曲。
•最後,歐盟憲法批准危機。如果歐盟能夠重新從它的機遇的角度進行界定,而不是像過去幾年那樣常常僅從它的限制角度界定,此次危機有可能最終得以解決。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歐盟能夠通過找到新的方向和加強歐洲公共領域度過此次危機,無論是在有憲法還是沒有憲法的情況下。
只要在隧道的末端有一絲光線,我們就可以肯定歐盟中會有人延長隧道。然而,這個隧道已經建成,我們作為歐盟的公民,或者至少我們的政治精英們,應該通過這個隧道。在此過程中,受我們已經經過的光線的指引比受新的視野或強大的領袖的指引更好,而且我們充滿信心,走出隧道必將同最初把我們帶到此條隧道的希望那樣可靠。畢竟,從長期歷史結構的角度著眼實現歐洲一體化的基本原理仍然有效,即建立一個基於民主原則的統一的、自由的歐洲社會,這個社會保護人權,支持有著很強福利國家穩定因素的市場經濟,逐步把經濟和政治聯盟相結合,重建全球責任,以美國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在國際政治中尊重多邊主義。簡言之,正如提摩西•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所提到的那樣,為建立一個歐洲聯盟本身不是結果,而是通往更高級的結果的通道的自由世界作貢獻。 在他「自由世界」這本偉大的、觀點堅決、充滿思想的新書的另一個序列里,他用自由和源於自由的義務來解釋歐洲經驗的要旨。自由的擴大是自從二戰結束60年來歐洲最大的成功。它也是接下來20年的核心目標。」 這句話也適用於歐洲一體化。我唯一要加上的問題是:為什麼是接下來下20年,正好同我們退休的時候一致而不同我們孩子們的預期壽命一致?
三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最重要的危機和轉折點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同跨大西洋關系的基本發展和適應危機相聯系,這也正是我要談的第四點想法。首先,從1949年(北約建立)到1957年(羅馬條約的簽署)對於我們後來稱之為「西方」的這個概念至關重要。類似地,1989年到2004年及其以後(2006年)之間歐洲一體化的第二個轉折點本質上也同跨大西洋關系的重要變化相關聯。簡言之,建立共同的大西洋文明的第一個階段是完全和諧的,而第二個階段之所以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則僅僅是因為它可以看作是跨大西洋關系的破裂。從柏林的封鎖到蘇伊士危機,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跨大西洋的記錄混淆起來了。另一階段的記錄也被混淆了,這個階段以有關前南斯拉夫繼承問題的四次戰爭和兩次伊拉克戰爭的爆發,北約前所未有的擴大以及試圖將大中東地區的變化定義為新的跨大西洋項目的努力為標志性事件。 在2006年,大西洋兩岸仍然在為處理全球事務未來的合作框架找尋新的思想框架。但在大部分情況下,當跨大西洋關系發展得不好時,歐洲一體化顯然也跟著遭殃。
在跨大西洋關系中最重要的適應危機和歐盟一體化過程中重要的適應危機和關鍵階段是彼此交織的。從1945年到1957年和從1989年到2004年(更確切的應該是到2004+)這兩個時間跨度對於跨大西洋關系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同等重要。
在新的歐洲和跨大西洋框架形成之前,1949年到1957年期間發生了三次彼此相關的復雜的適應危機。
•冷戰和蘇聯的擴張以及接下來發生的使法國和英國在痛苦中意識到它們在全球事務中所受的限制的發生在朝鮮和印度支那戰爭以及蘇伊士危機,促成了美國對歐洲安全的保障。
•通過煤鋼共同體形成的功能歐洲一體化非常成功地把一系列相互矛盾的一體化的觀念同把西歐重建成一個富裕、自由的社會中的各個國家的利益在以法律為基礎的單一市場上統一起來。
•將北約作為重建西歐的戰略和軍事保險政策,將歐洲議會作為歐洲價值觀念的一個鬆散的組織,以及將歐洲經濟聯盟作為通往歐洲一體化的第一步,這一系列舉措彼此加強了新的、可持續的歐洲和平秩序。
在1989年到2004年期間,又是三個具有決定性意義和彼此相關的三次適應危機形成了歐洲一體化和大西洋合作未來的發展道路。然而,我們對於結果的各個組成部分還不確定,因為從結構上而言,2004年是非常長的一年,持續到2006年或者很有可能還將超過2006年。
•歐元的引入開創了歐元和美元間的貨幣平價。比如,近年來通過貿易談判,美國和歐盟之間或多或少的經濟平價已經明顯得到根本確認,盡管失業、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的數據仍然顯示出一些不同的結論。
•盡管還存在著嚴重的懷疑和不成熟的訃告,由26個北約成員國和25個歐盟成員國構成的歐洲大西洋合作委員會沒有放棄它們在大西洋地區以外的地方中所起到的穩定作用,而且北約和歐盟都有望進一步擴大。在當今這個面臨著全球化帶來許多機會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失敗國家新的嚴重挑戰,各種自然的和人為的災難,大中東地區的現代化危機,伊斯蘭極權主義恐怖主義威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滲透的世界,它們的作用仍然是獨一無二的。
•2002年到2004年期間在伊拉克問題上「西方內部的冷戰」比南斯拉夫繼承問題的四次戰爭以及俄羅斯政治體制和對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角色的分歧問題所附帶的影響更棘手。 但最終大西洋兩岸的同盟們不得不承認它們的彼此相互依賴的關系。看起來,2006年在伊拉克核發展野心問題上的斗爭正支持著這個自2004年開始的恢復過程,而2004年對於跨大西洋關系也是未完成的一年。
我不想把對時間序列和類比概念化的作法延伸過長。有些東西可能是有爭議的甚至是難以相信的。確定的是,我的觀點本身並不是為了加強人們對歐洲和跨大西洋適應危機關鍵階段之間的聯系的認識。但它們畢竟還是關鍵階段,因為挑戰最終會轉變成機會或者處於這種轉變的過程之中。這種觀念對於一個中國人而言一定不會陌生,因為據我所知,在中文中,他們用一個詞來表述危險和機會(危機)。(本文是Ludger Kühnhardt教授授權本中心翻譯出版。翻譯:錢運春、李婧)
Ⅸ 請問哪位能幫我把這幾道題答了 我把分全給他,謝謝
1. 國際企業經營哲學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目前我國企業的經營哲學主要處於哪一階段,試舉一案例說明。
2. 試述主要的區域經濟集團的特點,並舉例說明其對國際營銷的影響。
3. 當今全球經濟環境有哪些特點?舉例說明其對國際營銷有何影響?
答:
4. 國際市場信息的主要來源有哪些?如何進行國際市場營銷信息的開發和利用?
5. 怎樣組建有效的國際營銷信息系統?
6. 合資進入模式和獨資進入模式相比各有何利弊? 答:合資進入: 優點:1.合資進人由於有當地人參與了股權和經營管理,因此在當地所遇到的心理障礙和政治障礙要比獨資進入小,更容易被東道國所接受。2. 投資者可以利用合作夥伴的專門技能和當地的分銷網路,從而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3. 由於當地資產的參與,合資企業可以避免東道國政府沒收、徵用外資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分享東道國政府對當地合作夥伴的某些優惠政策。 缺點:1. 由於股權以及管理權的分散,合作雙方在投資決策、市場營銷和財務控制等方面容易發生爭端,這將有礙於進行跨國經營的公司執行全球統一協調戰略。2.合資企業難以保護雙方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擁有先進技術和營銷技巧的國際營銷者的這些無形資產有可能無償的流失到合作夥伴的手裡,將其培養成為來的競爭對手。 獨自進入:優點:1、企業可以完全控制整個管理與銷售,經營利益完全歸其支配,內部的矛盾和沖突比較少。
2、獨資進入可以保護國際營銷企業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從而保持在東道國市場上的競爭力。
3、企業可以獨享在東道國的營銷成果,可以獨立支配所得利潤,從而可以避開合資進人所必須面對的利益分配問題。 缺點:1投入資金多,因為得不到像合資夥伴那樣的當地合作者的幫助,在利用當地原材料、人力資源和銷售網路方面不如合資那樣便利,且市場規模的擴大容易受到限制。2.. 可能遇到較大的政治與經濟風險,如貨幣貶值、外匯管制、政府沒收等。
7.契約進入模式包括哪些形式?各有何利弊? 答:第一,許可貿易。 優點:1.許可經營已經被證明是向國外市場滲透的一種有利可圖的手段。2.許可經營這種無須大量投入的進入模式,還有助於許可人繞過進口壁壘或進入完全對進口封閉的的市場。 缺點:1.許可經營所帶來的收入其他模式要少很多。2.被許可人可能對許可人的產品或技術沒有足夠的誠意。3.許可經營可能會培養出一個未來的競爭對手。 第二,國際特許經營。優點:1. 企業可以用最少的投資將盈利業務模式向海外擴張。2.被許可人的積極性很高。3.被特許人十分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 缺點:特許經營只是收入的一少部分。2.尋找合適的特許經營人十分困難。3.特許經營人很難控制被特許經營人。
8.試舉實例說明企業如何利用大營銷競爭戰略打開封閉的國際市場?
9.一個完整的國際市場營銷調研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 答:1.明確調研問題。2.進行調研設計。3.選擇調研方法。4.選擇抽樣方式。5.搜集數據。6.分析數據。7.結果報告。
10.舉一企業案例說明如何進行國際市場產品定位。
11.如何對國外分銷渠道進行控制?
答:第一,首先要了解渠道的長度、寬度、密度,渠道的協作以及渠道物流。第二,企業在打造自己的國際分銷渠道時,在合同關系、盈利潛力、信用風險、控制權、市場信息等等方面有不同的打算,應根據不同的目標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渠道。第三,國際市場營銷渠道開發的影響因素。(1)成本在分銷渠道戰略選擇中有重要作用。(2)控制(3)投入度(4)市場變化(5)文化(6)產品與服務特性
12.舉例說明廣告標准化策略與地方化策略的優缺點。
答:標准化策略 優點:決策簡單易行;降低企業廣告促銷活動成本;與企業總體目標保持一致,把統一的整體形象傳遞給目標市場;強化目標市場消費者對企業、場頻或品牌的形象。 缺點:不同國家或地區存在著不同的政治、文化、經濟、法律、消費者認知程度等市場環境,此時標准化策略玩兒法滿足這種不同的多元化市場。
差異化策略 優點:針對不同國家或地區市場的特點進行宣傳,甚至可能採用本土化策略,很好的適應當地消費者的偏好;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根據不同側重點修改廣告內容;靈活性較強,不局限於一種廣告內容,把更多的信息傳遞給目標市場的消費者。 缺點:不能保持公司的統一形象,在各國或地區的廣告宣傳還可能出現矛盾之處,有孫公司的整體形象。
13.綠色營銷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有何關系?
14.企業在選擇國外中間商時應遵循哪些步驟,考慮哪些基本條件?
15.試舉例說明產品標准化和差異化策略的適用條件。
答:
16. 如何選擇目標國際市場?
答:(1)對所有國家的市場進行初步篩選。這是為了盡量減少失誤,初步的篩選過程包括:a.選擇指標,搜集數據。b.確定國家指標的重要性。C.評價每個國家在每個指標上的得分數。D.為每個國家計算總分。(2)評估行業的市場潛力。
17. 如何正確對待反傾銷?
答:(1)設法使出口產品西歐那個表面上看與在國內市場銷售的產品有差別,即對實質上的同一產品,通過宣傳促銷使之差異化,在國內市場上也就沒有相應產品作價格比較的基礎,從而使傾銷行為被掩蓋。這種對策不可取。(2)採取多種國際營銷方式,變單純的出口為在東道國生產,其可以降低成本及價格銷售。這是一種積極地對策。反傾銷的最終補救措施是對傾銷產品徵收反傾銷稅。徵收反傾銷稅的數額可以等於傾銷幅度,也可以低於傾銷幅度。
18. 人員推銷的任務?
答:國際市場人員推銷是指企業排除或委託推銷人員、銷售人員或售貨員,親自向國際市場顧客(包括中間商和用戶)介紹、宣傳、推銷產品,以推銷商品、滿足消費者的慾望、實現企業營銷目標的一種直接銷售方法。推銷人員的具體任務:(1)積極尋找和發現更多的現實和潛在消費者(2)把企業產品和服務方面的信息傳遞給購買者(3)靈活運用營銷技術和手段,千方百計擴大產品銷售(4)向顧客提供咨詢、技術、融資、質量保險等方面的服務,以誠相待,幫助解除顧客顧慮,在提高顧客滿意度和忠誠度。(5)進行市場調查,搜集市場情報和顧客對本企業產品的意見,及時向企業營銷主管報告。
Ⅹ 國際市場營銷學,請高手幫忙。急急急
1.b 2.d. 3.c 4.a 5.d 6.a 7.c 8.c,b 9.a,b,c 10. a,b,c 11.b,c,d 12.a,d 13.a,b 14.錯 15.對 16,錯 17.錯 18. 錯 19. 錯 20.對
我仔細做了一下,不過有些我些我不太確定,就當給個參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