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遇到自然災害有什麼自救或預防的辦法急!
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的「氣候脆弱區」之一,自然災害頻發、分布廣、損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的觀測事實已表明,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據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天氣氣候災害使農田受災面積達3400萬公傾(5億多畝),受乾旱、暴雨、洪澇和熱帶風暴等重大災害影響的人口約達6億人次,平均每年因受天氣氣候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GDP的3%-6%。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天氣氣候災害造成損失的絕對值越來越大。考慮到天氣氣候災害引發的生態、環境、地質、社會、人文、經濟等繼發性災害,則經濟損失更為嚴重。世界氣象組織把今年的「世界氣象日」主題定為「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國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長期與自然共存的實踐中,社會各界、從事防災減災研究、業務、管理人員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的措施。
戰略措施1: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通過在國家、省、市、區以及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制訂與演練應急預案,形成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有條不紊、有備無患的局面。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
不能將預案束之高閣,要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居安思危,預防為主。要增強憂患意識,常抓不懈,防患於未然。堅持預防與應急相結合,常態與非常態相結合。政府應鼓勵社區制定緊急防災預案、開展救災演練、裝備專門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條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訊方式,並保證必要的緊急儲備物資和設施。積極做好裝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的應急准備。
戰略措施2: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禦,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戰略措施3: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在防災減災中堅持「預防為主」的基本原則,把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並高度重視和做好面向全社會,包括社會弱勢群體的預警信息發布。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准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製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
要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採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並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2005年台風防禦工作實踐充分體現了現代化氣象科技在防颱抗台中的重要作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移動氣象台,以及氣象衛星等現代化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台風的最新動態進行實時監測的能力;數值預報產品,為准確預報台風未來的路徑提供了參考依據,使預報員對台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更有信心、更有把握,為准確超前的預報提供了科學依據;骨幹預報員在台風預報服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戰略措施4: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
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願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路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通過開展「防災(減災)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村莊」行動,使最基層的社區居民、廣大中小學生、企業員工、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社會弱勢群體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掌握基本的避災、自救、互救技能,達到減災目的。防災減災需要從娃娃抓起,把災害、災害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教學內容。
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禦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社會公眾要充分認識災害預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類預警信息含義,在收到災害預警信息時,根據不同預警信息、不同的預警級別,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需要建立廣泛、暢通的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利用廣播、電話、手機簡訊、街區顯示屏和互聯網等多種形式發布預警信息,重要預警信息在電視節目中能即時插播和滾動播出。有關部門能確保災害預警信息在有效時間內到達有效用戶手中,使他們有機會採取有效防禦措施,達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目的。近年來,氣象部門在重大氣象預警信息服務中,向政府相關部門呈送供決策的氣象信息的同時,在電視上滾動播出氣象警報,並用手機簡訊將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至用戶,使基層幹部和群眾對預警情況心中有數,從而解決氣象產品從氣象局到普通用戶的「最後一公里」難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戰略措施5: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快速響應、協同應對」是應急機制的核心。
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
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
戰略措施6: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不同災種對人類生活、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差異很大,防災減災的重點、措施也不同,如對台風災害,重點是防禦強風、暴雨、高潮位對沿海船隻、沿海居民的影響,強霧、雪災則對航空、交通運輸形成很大影響,沙塵暴災害主要影響空氣質量。根據不同災種特點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特徵,採取針對性應對措施。
預防和減輕台風災害,應根據台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呆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隻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築廣告牌,預防強暴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窪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窪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採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範道路結冰影響。
戰略措施7: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禦和減輕乾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戰略措施8:風險評估,未雨綢繆
自然災害風險指未來若干年內可能達到的災害程度及其發生的可能性。開展災害風險調查、分析與評估,了解特定地區、不同災種的發生規律,了解各種自然災害的致災因子對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的短期和長期變化方式,並在此基礎上採取行動,降低自然災害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包括災情監測與識別、確定自然災害分級和評定標准、建立災害信息系統和評估模式、災害風險評價與對策等。
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災救災能力也各不相同。災區的經濟實力與發展水平、社會制度、災區自組織能力都是影響區域自救能力和恢復能力的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地區,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復能力強,速度快,但其損失也就越大;不發達地區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當致災因子與自然、社會、經濟和環境的脆弱性相結合,災害風險也隨著增加。
通過自然災害的綜合風險評估,並應用評估結果,可以進一步探討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模式和預防措施,可以有針對性地控制災害,規范對易災地區的利用,提高對災害的認識。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災害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國學習、借鑒。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對內陸和周邊水域、森林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制圖、調查的政府機構,收集了大量有關洪水、火災、風暴和相關災害的數據,為有關地區後來的災害管理提供科學的依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和地質調查局、美國林業局在內的機構,記錄了大量洪水、航運災難、極端氣候事件、森林火災,以及相關的原因和措施方面的資料。依據風險評估資料,建造大規模的防災工程,如堤壩、水庫、海堤等,突發事件「避難」場所;從法律上控制對易災土地的利用;制定建築物和基礎設施的防災標准和法規;通過教育和宣傳,提高多災地區居民的防災意識;開展農作物、洪水和地震保險;開展改善氣候的實驗,如人工增雨、消霧、減弱風暴,及降低地層縫隙的壓力避免地震等實驗。在上世紀中葉,聯邦政府還制定了全國性的第一部災害救助法律,啟動永久性的災害救助項目。美國陸軍工程兵在修建災害工程 (防洪堤、水壩和防洪牆)的同時,還為大型人工養灘項目提供資金資助、為沿海地區建立風浪侵襲模型,監督跨洲颶風疏散計劃的實施,(受洪水影響)濕地使用許可管理等。保險公司如聯邦保險管理局,與當地政府共同監督洪區和高風險沿海地區的制圖和管理,通過各種政策增強公眾對洪水的認識,幫助受災人員恢復工作生活,推動在有嚴重洪水威脅地區的長期居民搬遷工作。
⑵ 我國社區應急管理體系由哪幾個主體組成
自己在網上查
⑶ 編制單位怎樣介紹預案編制情況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如火災,爆炸,意外事故等危險品。緊急情況下往往會造成員工,客戶和公眾傷亡,或生產經營活動中斷,造成身體或環境破壞,企業財務損害企業公眾形象的威脅。為了減少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公司必須制訂應急預案。企業可以通過制定應急計劃一般分為四個步驟,對於球隊的組建應急預案分別編制,並開展現狀進行分析的能力,制定實施計劃和方案,本文將討論這四個方面。
的准備應急小組和個別部門和人員管理
形成是無法完成的,從計劃的編制,認為實施應該有各界的廣泛參與各級的企業。和計劃的編制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應該組建團隊的准備,以促進發展和學習交流工作。球隊的准備取決於企業設立業務,風險和資源的具體情況。
編寫的領隊是最好的商業領袖,它可以提升許可權的計劃計劃推廣實施。在實踐中往往由一個或兩個少數人執筆,工作的絕大部分可以由幾個人來完成,但在編制過程中或編制完成後,要廣泛徵求各應急響應部門的意見,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部門經理,員工,人力資源,工程和售後維護部門,安全,衛生和環保部門,公共信息官,鄰近社區,市場營銷部,法律顧問,財務部門。集團高層領導的同意下,勞動分工明確由書面文件。然後你就可以決定的准備工作的時間進度和成本。現狀及分析
企業情況分析
1。現行法律,法規和計劃的分析
國家,省和地方法律,法規和規章,如職業健康和安全的法律法規,環境法律法規,消防法律,法規和規章,地震安全法規分析,交通法規,地方分區法規,應急管理的規定。
需要研究現有計劃,包括政府和企業計劃,如疏散預案,消防計劃,健康和安全計劃,環保計劃,安全程序,保險計劃,財務和采購程序,該廠在規定關閉,員工手冊,危險品的計劃,安全評估程序,風險管理計劃,資本投資計劃,互助協議。
2。關鍵產品,服務和運作分析,評估應急
企業的影響,以確定哪些系統必須備份,包括公司相關的信息產品或服務所需的設備及設施;供應商的產品和服務,特別是只有一個當源;生命線服務,如電力,水,污水,煤氣,電話,交通,關鍵業務運行所需的設施,經營者和其他設備。
3。內部和外部的資源和能力分析
內部資源和能力在緊急需要,包括:人員(消防安全,危險品響應隊伍,緊急醫療服務,安全,應急管理小組,疏散隊伍,公共信息),設備(消防設備,控制設備,通訊設備,急救用品,應急供應日用品,預警系統,應急發電設備,污染治理設備),設備(緊急行動中心,臨時醫療區域,避難區域,急救站,消毒設施),能力(培訓,疏散計劃,員工支持系統),備份系統(職工工資花名冊,通訊產品,客戶服務,運輸和接收,信息支持系統,應急電源,恢復支持)。
需要很多在緊急情況下外部資源,應建立與某些單位,如地方應急管理辦公室,消防部門,危險品響應機構,應急醫療服務,醫院,警察局,社區服務的必要環節組織,管理工具,承包商,應急設備供應單位,保險機構。
二,分析各類緊急情況和單位的脆弱性分析
的潛在影響的可能性。利用脆弱性分析表,詳細的緊急情況下通過數值系統,以評估事故的影響和所需的資源的可能性。分數低至以下可能的,具體的方法。
脆弱性分析表
1。潛在的緊急情況分析
脆弱性分析是表都面臨緊急情況,包括地方應急管理辦公室鑒定的單位是出了緊急情況的第一列。考慮到:內部和可能出現的社會突發事件。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
歷史情況 - 在單位和其他兄弟單位,緊急情況曾經發生在這個社區,包括火災,有害物質泄漏,極端天氣,交通事故,地震,颶風,龍卷風,恐怖活動,公共設施等故障。
地理因素 - 影響由什麼產生單位的地理條件?請注意:相鄰的洪水,地震斷裂帶和大壩附近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使用和運輸公司,並靠近主要交通干線機場,靠近核電廠的區域。
技術問題 - 如果一個進程或系統故障會有什麼後果?可能包括:火災,爆炸和危險品事故,安全系統失靈,通訊系統失靈,計算機系統故障,電源故障,加熱的故障和冷卻系統,緊急通報系統故障等。
人的因素 - 錯誤將導致如果員工有什麼樣的後果?是否開展員工安全培訓?難道他們知道應採取措施以防不測?人的因素,可能是由於以下原因:培訓不足,工作沒有連續性,粗心大意,誤用,濫用葯物,和疲勞。
物理因素 - 這可能是由於所引起的設施和建築物的緊急情況?可以提高物理設施的安全性?考慮設施建設,布局危險工藝和產品,易燃品倉儲,設備,照明,應急准入和退出,住房和其他鄰近地區的物理條件。
調節因子 - 單位,控制,緊急情況或危害的措施?緊急情況深入分析,考慮後果的情況下:進入禁區,斷電,電訊電纜斷裂,主氣管道破裂,水害,煙害,結構破壞,空氣或水污染,爆炸,建築物倒塌,被捕獲,如化學品泄漏。
的可能性,這表明各種緊急情況發生的可能性。這是一個主觀指標,但很實用。從最低級別表示的可能性分1-5,1的可能性,以及5表示的概率最高。
2。評估的人身,財產和生產潛力的影響
分析各種類型的對人緊急情況的潛在影響 - 受傷或亡。據脆弱性分析表,對人在得分欄的影響。從1到5的評估,1為最低,5為最高。
當考慮財產的破壞和損失,一列由同一1-5比分的財產。你可以考慮更換物業的成本,暫時更換和維修成本費。
在分析造成緊急情況的潛在的市場損失,填寫在價值對業務的影響相應的列。 1代表最低影響,5為最高沖擊。評估其影響包括:業務中斷,員工缺勤,客戶流失,公司違約,政府罰款,法律糾紛,核心材料供應中斷,產品分配中斷。
3。評價內部和外部資源
評估應對資源和能力的准備的各類突發事件。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行打分分數越低表示越。因此,我們應該考慮每一個潛在的緊急情況的發生,需要的資源的開發結束。對於每一個緊急情況,應提出下列問題:資源和能力需要
裝備?在需要的時候
外部資源可以到位?是否有
優先使用其他資源?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繼續下一步工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整改方案。例如:額外的應急程序的開發,進行額外的培訓,獲得更多的資源,與各方互助協定的發展簽署了一份特殊的合同或協議。
4。
總成績為每個應急盡可能低的綜合分析。即使是主觀打分,比較分數為每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將有助於優先使用資源,使應急工作,進一步明確目標。
在資源評價,牢記社區工作人員 - 警察,消防,醫療保健 - 要關心他們的應對工作。否則,受害人本人或將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緊急情況作出反應,導致延誤應急響應行動。
制定計劃,計劃包括
1。概述
概述是了解便於管理人員,應急預案簡要概述,其中包括:計劃,目標,責任,應急管理的政策,計劃和權威的核心員工,潛在的緊急情況,應急響應行動的地方等等上。
2。應急管理應急管理要素
核心要素包括:指揮與控制,通信,生命安全,財產保護,社區安全,恢復和重建,行政後勤等保護生命的核心元素的目的,財產和環境,這是緊急救援行動和應急響應程序的基礎上,元素應該是各種功能實現的具體原則和目標,以及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的明確分工。
3。
應急響應程序應急響應程序說明了企業如何開展應急處置工作。為了便於高層管理人員,部門負責人,響應人員和員工迅速採取行動計劃應制定緊急應變程序清單越好。
需要制定行動方案,其中包括:現狀評估,保護員工,顧客,訪客,設備,重要記錄和其他財產,特別是在事件記錄和財產的前三天,恢復生產經營。
有許多緊急情況下,例如當發生火災爆炸或自然災害,需要制定以下程序的具體行動:警告員工和客戶與員工和社區進行溝通,充分疏散人的企業,以響應事件管理,啟動和運行緊急行動中心,消防,行動終止,保存重要記錄,恢復操作。
4。在緊急情況下
證明文件需提供以下證明文件可能包括:應急電話通訊錄,建築物和工地和風險地圖,資源清單。
有些企業應制定緊急疏散程序和清晰的線條,或終止後疏散程序,救援和醫療責任,緊急報告程序,核心員工和部門運行一個程序的關鍵業務,工作人員,訪客和承包商。
二,發展過程
1。
書面計劃,以確定具體的目標和時間階段的工作計劃。開發任務,分配給特定的人員和時間的列表。據脆弱性分析,找出資源和問題,解決問題。總體規劃,並確定各章節的最佳結構。通過寫分配給每個組成員章節的計劃。合作開發的具體時間表。
2。
協調與外部機構會見了當地政府和社區機構。該公司已開始發展情況的應急計劃通知當地相關政府部門。即使官方沒有提出具體的要求,他們的建議和信息可能會非常有用。省級和地方政府的緊急通知要求,為企業應急程序。
確定需要與外部機構,包括企業的應急通道,向誰報告,如何報告,企業如何與外部機構和人員負責應急活動,在緊急情況下進行通信的內容進行交流,其中電力部門應該進入現場。
3。考核,培訓和經修訂
分發到每個組成員編寫,如有必要,第一稿。
在第二次修訂,開展桌面演練,包括公司管理人員和應急管理人員。在一間會議室,一個事故現場的設計,尊敬的與會者討論自己的責任,應對事故現場。經過充分討論,確定並解釋不清或重復的內容。
4。核定並公布
後座談會的最高領導及高級管理人員的報告,批准計劃後公布。該計劃裝訂並逐一編號,付款和收款計劃。請注意,應急人員在國內核心應該備份應急計劃。
實施和融入公司的整體活動計劃
應急計劃必須是公司文化的一部分。急救人員創造機會,提高認識;應急管理將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培訓和職工教育;測試緊急應變程序;各級各參與緊急規劃和社區各部門調動的經理。
兩個培訓
工作或來訪人員所有的公司應接受培訓。包括定期的員工座談會或評估,技術培訓,使用應急設備,疏散演練,全面鍛煉。根據培訓對象的不同,可以選擇不同的訓練方法和內容。
三,方案審查和修訂
業務應急計劃審查,每年至少一次。評審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是否在脆弱性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得到充分的重視?應急管理人員和應急人員了解其職責是?無論是在企業的風險變化?應急預案是按照布局和工藝變化的企業更新?布局和唱片公司都保持在最新狀態?新成員進行培訓?正在訓練的公司實現其目標?在人的姓名,職務和電話正確的計劃?應急管理正逐步融入企業的整體管理?社區機構和組織能夠適當地反映在計劃中,他們是否有計劃參與評估?後
除了年度考核,還要進行一些特定的時間審查和以後每一次訓練和演習後,每個緊急情況發生時,在人員或職責,企業布局及設施的變化再變化,在政策和程序進行更改後。
⑷ 開一個培訓機構需要什麼手續
開一個培訓機構都抄要經過教育局的認可,拿到辦學許可證。
1、到培訓機構所在地的教育局去索取並填寫申請表,(要提供開辦者的相關資質,學歷學位證明等)經過審核批准,頒發許可證才能開辦。
2、向工商行政部門申請營業執照進行法人登記(要提供驗資證明、經營場所狀況等等)。
3、辦理稅務登記。
4、支付注冊資金。
辦學許可證申請材料
申請籌設或正式設立民辦教育機構,申請辦學許可證,需提交下列材料:
(1)申辦報告。內容主要包括:舉辦者、培養目標、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形式、辦學條件、內部管理體制,經費籌措與管理使用等;
(2)舉辦者的姓名、住址或者名稱、地址。
(3)資產來源、資金數額及其有效證明文件,並載明產權;
(4)屬捐贈性質的校產須提交捐贈協議,載明捐贈人的姓名、所捐資產的數額、用途和管理方法及相關有效證明文件。
申請正式設立民辦學校的,舉辦者還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下列資料:
(5)學校章程、首屆學校理事會董事會或者其他決策機構組成人員名單。
(6)學校資產的有效證明文件;
(7)校長、教師、財會人員的資格證明文件。
⑸ 社區組織如何處置各種常見的突發事件
基層是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關鍵環節和第一現場,加強基層應急處置和管理能力建設,是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的基層組織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組織基礎,在應急管理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建設,有利於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給經濟社會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危害和損失,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一直以來,面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等各種突發事件,特別是近年來在應對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抗洪搶險、抗旱救災等重大考驗中,在各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廣大基層黨組織積極應對、妥善處置,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彰顯了基層黨組織在關鍵時刻的動員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近些年以來,我國各種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經常發生,各類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多,並且多數發生在基層,基層黨組織應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從我區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城鎮化水平較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民群眾應急意識淡薄,基層防範抵禦風險能力較差。因此,各級黨組織要充分認識加強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採取有力措施,把應急管理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范圍,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內容,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應急機制建設,促進基層黨組織應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把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應對突發事件的強大力量。
一、突發事件與應急管理
(一)突發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於2007年8月30日通過,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辦法》於 2009年11月27日經湖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突發事件應對法》規定,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突發事件的類型眾多,每類突發事件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但整體來看,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破壞性、衍生性、擴散性、社會性和周期性等七個共同特徵。
在我國,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突發事件性質和可控性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一般分為四級,即I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和Ⅳ級(一般),依次用紅色、橙色、黃色和藍色表示。社會安全事件是不分級的,這是因為社會安全事件不同於其他三類突發事件,其演進呈現出非線性的特點,其影響破壞力也難以用簡單的指標量化。
(二)應急管理。簡而言之,應急管理就是預防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活動,具體來說,是指政府、企業、以及其它公共組織,為了保護公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秩序,在突發事件事前、事發、事中、事後所進行的預防、響應、處置、恢復等活動的總稱。應急管理是政府的核心職能之一,隨著政府職能轉變和發展,還將不斷強化。
我國按照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建立應急管理體制,在應急管理具體工作中,一般遵循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快速反應、協同應對;社會動員、全民參與;依靠科學、依法規范;信息公開、引導輿論等七大原則。
按照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應急管理的任務涵蓋突發事件的事前、事發、事中、事後四個階段,分別是事前的預防與應急准備、事發的預警與應急響應、事中的處置與應急救援和事後的評估與恢復重建。
二、我區的公共安全形勢
(一)自然災害頻發。我區常見的自然災害主要有洪澇、冰雹、乾旱、低溫冰凍、山體滑坡、雪災、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等,給全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
主要原因:一是受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極端天氣增多,發生流域性大洪水、地質災害、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幾率增大。二是我區降水強度大。大范圍強降水是造成洪澇災害、地質災害頻發的直接原因。三是我區的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水系豐富。部分山區易發生泥石流;部分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四是受高森林覆蓋率與本地的風俗、生產習慣影響,造成森林火災發生較多。清明祭掃、農業生產是引發森林火災的重要因素。
(二)事故災難多發。主要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交通事故頻發。山區峰高路陡,全境水系眾多,部分群眾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重大道路及水上交通事故經常發生。二是企業安全生產投入欠賬多、基礎差、隱患多,事故發生的潛在危險性較大。礦山規模小、投入少,礦石采空區多,生產條件差,非法開采屢禁不止,安全隱患突出。三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建設工地多,建築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高層建築、橋梁等在建工程都是生產安全事故的防範重點。
案例1、 2011.10.18吳國才毛家塘建築工地墜亡案。
(三)公共衛生事件時發。我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傳染病暴發疫情為主,食物中毒居其次,其他職業中毒、環境因素等佔比較低。主要原因:一是傳統的傳染性疾病還未徹底消除。我區是全省的霍亂老疫區和鉤體病、傷寒、麻風病、艾滋病、結核病的重災區,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暴發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傳染病防治工作任務相當艱巨。二是新型傳染病多發。我市人員流動日益頻繁,SARS、HINI流感、輸入性急性傳染病和新型、不明原因疾病發生的風險不斷增加,防控形勢嚴峻。三是農村衛生條件差、生活習慣不佳,部分食品經營者食品安全措施嚴重缺失,隱患較多,造成我市食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四是工業特別是涉重金屬工業的發展,造成重金屬超標、工業污染、血鉛超標等環境污染中毒事故趨於高發。
案例2、2008年桃花侖小學腮腺炎疫情。
(四)社會安全事件高發。刑事案件、群體性事件是我區社會安全事件的主體。盡管我區全年未發生影響市場穩定的突發事件和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但社會安全事件數量有所上升,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有所增加。社會安全事件高發主要原因:一是社會利益主體的分化對社會治安帶來一定消極影響。二是社會管理不到位為刑事犯罪提供了空間。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導致不同利益群體的紛爭急劇增加。三是流動人口增多,構成復雜,流通領域內的犯罪上升。四是改革過程中政策調整帶來的遺留問題。國企改革、復轉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等相關群體的利益訴求。五是發展過程中帶來的利益調整問題。征地拆遷、經商、社會管理等。六是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非法集資等事件容易造成大的群體性事件,危害社會公共安全。
案例3、 2008年8月8日歐江岔醫院產婦死亡事件。
三、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原則、任務和措施
(一)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基本原則
1、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首先,要牢固樹立生命高於一切的思想,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應急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落實到預防准備、監測預警、處置救援和恢復重建等各個環節,最大限度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和影響;其次,在處置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救人第一,同時也要關注救援人員的安全,不能做無謂的犧牲;最後,要切實加強應急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群眾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案例4:2009年婁底市雙峰縣 「7·2」抗洪搶險英雄群體事跡。
2、必須堅持科學統領。要站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堅持把常態管理與非常態管理統一於基層黨組織工作的各個方面,堅持把加強應急管理貫穿於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全過程。要依靠科學技術,運用科學手段,掌握科學技能,切實提高防範應對突發事件的本領。
3、必須探索事件規律。突發事件也是有規律可尋、有辦法應對的。大量的經驗教訓表明,對於錯綜復雜的突發事件,要用系統的、綜合的辦法,快速判斷、把握先機、果斷處理;要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來,統一指揮、形成合力;要堅持預防為主、把預防和處置有機結合起來,盡可能降低突發事件風險,同時做好充分的應急准備;要深入分析當地多發、易發突發事件的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總結應對經驗,增強趨利避害、化險為夷、轉危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應對突發事件的主動權。
4、必須抓好制度建設。應急管理的效能來源於科學完備的制度保障。成功的經驗做法和規律性認識,需要通過制度建設予以規范和升華,使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有章可循,更好地指導實際工作。要進一步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增強應對突發事件的規范化水平;要進一步健全各種應急機制,切實加強監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聯動、責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建設。
(二)加強基層應急管理的主要任務
1、早預防─增強應急意識和能力。要加強應急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公眾的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鄉鎮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本級領導幹部和村、社區黨員骨乾的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教育培訓,切實提高其組織指揮能力。鄉村要充分利用活動室、文化站、宣傳欄等場所,針對社會公眾開展多種形式的應急知識普及教育。生產經營企業要加強員工的應急培訓,熟練掌握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技能。教育主管部門要推動將應急知識納入中、小學校教育課程體系,中小學校要認真貫徹《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學校應急知識教育。
2、早發現─做好隱患排查整改。基層組織和單位要逐步建立健全風險隱患及時發現、定期排查、實時監測、有效整改的動態監管機制;對引發各類突發事件的危險源、危險因素和危險區域及社會矛盾等進行全面排查,並做到邊排查、邊整改;要建立風險隱患台賬和信息資料庫,根據突發事件的分級標准,實行分類管理和動態監控。社區、鄉村、企業、學校要特別重視矛盾糾紛和其他影響社會安全隱患的排查化解工作,防範群體性事件發生。
3、早報告─加強信息報告和預警。鄉鎮(街道)和重點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制度,村(居)委會及社區物業要加強值班工作,第一時間上報突發事件信息。要著力發揮基層信息員隊伍的作用,針對重點地區、群體、行業設立安全員、信息員,形成以基層群眾為主體的安全信息網路。要建立完善預警信息通報與發布制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短息、電話等各種手段,及時發布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