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介紹蚌埠歷史文化策劃方案

介紹蚌埠歷史文化策劃方案

發布時間:2022-04-27 17:42:04

『壹』 蚌埠的歷史

有這有非常詳細的蚌埠志

史前時期,蚌埠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一、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二、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三、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民國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民國3年(1914年),蚌埠雖未設市,但市面漸成,軍閥倪嗣沖咨請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批准,在鳳陽縣所轄的蚌埠設蚌埠警察專局。嗣後,蚌埠劃3個治安區:市東部為第一區,市中部為第二區,市西部為第三區。民國10年,蚌埠建立警察廳,劃5個區:自今火車站至國安街口為第一區;從國安街西到華昌街一帶為第二區;華昌街以西的二馬路及中興街、中山街、中正街(今青年街)一帶,劃為第三區;自天橋向西南,包括中榮街、華豐街、中和街(今國貨路)、華利街一帶為第四區;市西南部為第五區。
民國36年設市後,按原市政籌備處規劃,設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全市面積104.5平方公里。
民國38年1月20日蚌埠解放,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原東安、國慶、中山、西市、小蚌埠5個區公所(另成立水上區,9月撤銷)。1月24日宣布成立各轄區政府,5月改稱區人民政府,9月9日改稱區公所。解放初,全市總人口218000人,建成區約5平方公里,建立鎮政權25個,鄉政權8個。同年2月,接收鳳陽縣的戴塘、馬村,入東安區;接收懷遠縣的陶店,入西市區;3月,接收原鳳陽縣窪里劉、窪里王、宋庄、葛庄等村,歸東安區雪華鄉。5月,鳳陽、懷遠與蚌埠相鄰的20餘村又劃入蚌埠。7月,東安與國慶兩區合並為國安區。
建國後1950年3月,撤銷國安、中山、西市3個市區的區公所和區公安分局,於1951年8月又重建3個市區區級政權,恢復區人民政府建制。國安區改稱東市區,中山區改稱中市區。至此,計有東市區、中市區、西市區3個市區人民政府,設19個派出所(至9月設20個派出所)。原小蚌埠區公所保留,區境稍有擴大,轄高庵、小蚌埠鎮,及8個鄉,51個行政村。1952年下半年,在3個市區試建居民委員會,至1953年,共建居委會19個。1955年3月,懷遠縣桃園鄉劃入市郊路西鄉。1956年3月,小蚌埠區改稱郊區。
1956年5月,3個市區人民政府更名為區人民委員會;郊區仍置區公所。 1958年7月,3個市區建立居委會75個。9月3日,郊區路東、路西兩鄉合並成立蚌埠衛星人民公社。10月17日,以東海煙廠為主體,亦成立東海人民公社,為第一個城市公社。10月29日,郊區5個鄉37個高級社合並成立東風人民公社。不久,郊區區公所改稱郊區聯社。至12月,撤銷東風人民公社,以淮河為界,河以北成立淝淮人民公社,河以南成立燕山人民公社。是年,將原鳳陽縣所轄淮光公社(今淮光、長淮、李樓三鄉全部土地及燕山部分土地)和原懷遠縣所轄先鋒人民公社(今秦集、仁和、長青、燕山一帶土地),劃入蚌埠郊區境域。是年10月,原鳳陽縣長淮衛、李樓、官溝鄉西部的一部分(南至李庄、大小蘆庄,東至三家崗、小汪家,北至鮑家溝)劃入蚌埠。
1959年2月,蚌埠郊區調整區劃,成立秦集、淮光、燕山、淝淮4個人民公社。同年9月,又在市區近郊增設了蔬菜人民公社。
1960年,全面實行城市人民公社化。5月,西市區人民委員會改稱東海人民公社,東市區人民委員會改稱龍湖人民公社;6月,中市區人民委員會改稱懷鳳人民公社。1961年1~5月,城市龍湖、懷鳳、東海人民公社各恢復為東、中、西市區人民委員會。 1961年4月,蚌埠郊區將淮光、淝淮、蔬菜3個大公社劃小,改為淮光、長青、雪華、長淮、高庵、李樓、淝淮7個公社,秦集、燕山公社不變。9月,撤銷郊區聯社,郊區工作由市委農工部和市人委農業生產辦公室直接領導。1963年5月,恢復郊區區公所,至1964年8月再次撤銷。11月,市郊淝淮、高庵兩個公社改劃為小蚌埠、吳郢、吳小街3個公社。
1968年5~8月,東市區、西市區、中市區、郊區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1978年底,3個市區設街道辦事處18個,居民委員會132個;郊區設人民公社10個,生產大隊115個。
1980年6~8月,中市區、西市區、東市區和郊區取消革命委員會建制,恢復為區人民政府。同年,郊區劃秦集公社南部,新成立仁和人民公社。至1984年,均取消郊區各人民公社建制,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3年7月1日,原屬宿縣地區的懷遠、固鎮、五河縣劃蚌埠市領導,形成一市三縣四區的行政區劃。1984年7月,劃懷遠縣廣德、草寺、杭劉、花郢、馮東、馮西、禹會、宗窪、三尖塘、前郢計10個村,與郊區4個村合並,組建天河鄉,並撤銷仁和鄉。
1985年,市轄3個市區,共有18個街道辦事處,162個居民委員會,1826個居民小組;郊區共設11個鄉,133個村民委員會,1247個村民小組。
東市區 位於市區東部,淮河以南,飛機場以北,地跨龍子河兩岸。境東達蚌埠東火車站,與郊區淮光、長淮兩鄉毗鄰;境西至淮河老鐵橋,沿津浦線、延安路與中市區交界。東西最長8公里,南北最寬4.5公里,全區面積18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國治街,下設東風、治淮、解放、延安、東升、曹山、宏業村7個街道辦事處,62個居民委員會,779個居民小組。1985年,該區共有42959戶,16937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10人。
中市區 位於市區中部,區境跨淮河兩岸。東面以津浦線、延安路,與東市區相交;西面以朝陽路、工農路為界,與西市區相交;南到飛機場,北過淮河,均與郊區接壤。全區面積4.3平方公里,系市最小的行政區。區人民政府駐中榮街,下設天橋、青年、勝利、緯二路、小蚌埠5個街道辦事處,36個居民委員會,373個居民小組。1985年,該區共有21768戶,7850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258人。
西市區 位於市區西部。區境東以朝陽路、工農路為界,與中市區相交;西至蚌埠閘、黑虎山路,北自淮河大堤,南至南營房,均與郊區接壤。東西最長7.5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全區面積16.71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下設朝陽、黃庄、緯四、大慶、張公山、釣魚台6個街道辦事處,轄64個居民委員會,674個居民小組。1985年,該區共有42093戶,15121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055人。
郊區 團圍市區。東鄰五河縣,西交懷遠縣,南與鳳陽縣搭界,北與固鎮縣隔北淝河相望,總面積406.4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塗山路,下設天河、秦集、燕山、長青、雪華、李樓、淮光、長淮、吳郢、小蚌埠、吳小街11個鄉,133個村民委員會。1985年,全區有51006戶,21351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5人。

『貳』 蚌埠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方面有什麼特色

地理概況

地貌質地

蚌埠市北與濉溪縣、宿州市、靈璧縣、泗縣接壤,南與淮南市、鳳陽縣相連,東與明光市和江蘇省泗洪縣毗鄰,西與蒙城縣、鳳台縣搭界。京滬鐵路從境區中部縱貫南北,淮河自西向東流過境南,轄區大部分處於淮北平原南端。蚌埠市區北部與固鎮縣、五河縣交界,東部與鳳陽縣毗鄰,南部與鳳陽縣接壤,西部與懷遠縣相連。蚌埠地區位於中朝准地台南緣的淮河台坳中部,次級構造單元為蚌埠台拱。該區構造輪廓是以太古代變質岩所構成近東西向的復背斜為基礎,背斜北翼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全區東西向和北東向斷裂發育,並有北西向線性構造。地層屬華北地層區,淮河地層分區。區內地層發育不全,基岩露頭零星,地表為大面積沉積物覆蓋。岩石地層除第四紀鬆散沉積物外,主要為侵入岩和變質岩。地貌區劃以淮河為界,分為兩部分,淮河以北為淮北平原區,淮河以南為江淮丘陵區,呈現北部開闊平坦,南部崗丘起伏之涇渭分明的地貌景觀。淮北平原區區域上宏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系呈北西—南東流向,平行展布,地貌上處於淮北平原的南緣;江淮丘陵區區域上宏觀地勢相對高起,丘陵主要分布在沿淮以南市郊,表現為北東向崗丘起伏,溝谷縱列之手掌狀的地貌景觀。
蚌埠地區地勢最高處為塗山主峰,海拔高度為338.20米,最低處為淮河河漫灘,海拔高度為15.30米。丘陵地帶最大切割深度為280米,一般為30~80米。

水文

蚌埠地區地區最大的自然地表水是淮河,自懷遠縣南湖村東1公里處入境,流經懷遠縣南端、蚌埠市區北端和五河縣南端,在五河縣東卡村以東出境,境內全長150.7公里。其中,在蚌埠市區北岸長16.8公里,南岸長28公里,河床寬600~800米,年平均徑流量263億立方米。
淮河以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沱河、澮河、北淝河、澥河、渦河、芡河等;淮河以南較大的自然地表水僅有天河、龍子河等。人工河道有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均位於淮河以北。蚌埠市區較大的自然地表水有北淝河、龍子河和天河。北淝河是淮河支流,境內長10公里;龍子河位於市區東南,河道長10公里,寬300~500米,正常水位時,水深約2米,水面面積6平方公里,已開發成為天然養殖水域,兼為蓄水灌溉的湖窪水庫;天河位於市區西南,市區境內長16公里,寬600~1000米,其中湖窪長9公里,形成自然天河湖,水面面積14平方公里,蓄水量2000萬立方米。
較大的湖泊有位於五河縣的香澗湖、沱湖、天井湖和位於懷遠縣的四方湖等,其中,沱湖是水產養殖的重點湖泊。
蚌埠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埋藏淺、水質好、儲量大,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三個縣區。

氣候

蚌埠市氣候屬於溫帶,位於南端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
[編輯本段]蚌埠交通
蚌埠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 蚌埠交通便捷,公路、鐵路、水運、航空四通八達。
蚌埠港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為全國28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新港年吞吐量達百餘萬噸,擁有數個千噸級泊位。蚌埠港可四季通航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省市,還可以藉助已開放港口通達海外。京滬鐵路淮河橋
蚌埠是華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原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分局、現上海鐵路局蚌埠鐵路辦事處仍駐蚌埠,管轄安徽省長江以北的鐵路。蚌埠是京滬線和水蚌線的交匯點。蚌埠火車站是縱貫我國東部地區南北大動脈——京滬鐵路的一等客站,並經水蚌線、淮南線與京九鐵路相連。蚌埠站現日接發圖定列車146列、其中動車組列車18列,且是安徽省唯一有進藏列車的車站。從蚌埠乘火車可直達國內20個省會城市、3個直轄市和10多個沿海城市。
蚌埠東站現為一等貨運站,擁有華東地區大型的貨運列車編組站及大型的集裝箱貨場。
蚌埠公路四通八達,高標準的城市出入口道路已與國道、省道相聯結。京福高速公路(合肥——徐州)、寧洛高速公路(界首——阜陽——蚌埠、蚌埠——南京)已建成。蚌淮高速公路(蚌埠——淮南)、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蚌連高速公路(蚌埠——連雲港),蚌埠繞城高速公路等正在建設中。
4C級標准新機場已建成投入使用。
現代化的交通區位優勢,營造了蚌埠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未來前景

國家建設中的京滬高速鐵路,京福高速鐵路,將設蚌埠南站。蚌埠高鐵客站是京滬高速鐵路的沿線七大客運站之一,站房規模20000平方米,道場共24股線路,設7處500米的長站台,可同時停靠13對列車。正在籌備待建的京福高速鐵路也將從蚌埠南站引出。作為未來京滬高鐵與京福高鐵的聯結站和安徽省境內規模最大的高鐵樞紐,蚌埠高鐵客站定位為全國一流的標志性建築。預計2015年停靠列車40對(其中4對始發),2020年停靠列車73對(其中8對始發),2030年停靠列車92對(其中11對始發)。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業城市,經過多年建設和發展,蚌埠市經濟實力有了較大增強。現有工業企業1258家,其中大中型企業66家。已形成以加工業為主,擁有機械、紡織、輕工、化工、醫葯、電子、建材等行業的工業體系,能生產400多大類、上萬種產品。近年來,蚌埠市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資產重組步伐,著力實施「創牌造艦」戰略,工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優勢產業逐步形成,涌現出一批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安徽豐原集團、八一化工集團、華光玻璃集團、蚌埠卷煙廠等企業,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的重點骨幹企業。平板玻璃、壓鑄機、濾清器、燈芯絨、啤酒、玻璃製品、卷煙等產品產量、質量在國內名列前茅,檸檬酸和對(鄰)硝基氯化苯產量、質量在全球位居前列。
蚌埠夜景
2009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600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32.90億元,增長24.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9.81億元,增長22.8%。二是固定資產投資超全年目標。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5.71億元(超額完成全年350億元目標),增長40.5%。三是消費市場平穩運行。全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226.98億元,增長18.5%。批發零售業實現銷售額183.49億元,增長18.9%,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3.48億元,增長16.9%。四是出口下降。全市實現外貿進出額38470萬美元,下降2.4%。其中,出口完成33385萬美元,下降6.7%,進口5085萬美元,增長38.8%。五是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市完成財政收入76.79億元,增長16.7%,完成年初預算105.2%。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1.72億元,增長15.3%,完成年初預算103.4%。中央財政收入42.69億元,增長19.6%。市本級財政收入44.66億元,增長14.8%。六是存貸雙增,引進內資提速。全市各金融機構存款余額577.78億元,增長19.8%;各項貸款余額335.63億元,增長13.0%。全市實際引進內資249.0億元,其中省外資金203.9億元,分別增長38.3%和41.6%。實現引進外資26794萬美元,增長15.5%,外商直接投資24069萬美元,增長14.5%。七是縣域經濟呈較快增長。三縣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4.94億元,增長49.4%,高於全市25.1個百分點。
蚌埠是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經過多年培育,在裝備製造及汽車零部件、光伏、生物質、精細化工、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紡織服裝、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都有較好的產業基礎。擁有上市公司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9家,培育的檸檬酸、燃料乙醇、乳酸、汽車空調電磁離合器、濾清器、天然氣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太陽能電池及設備、導電膜玻璃等30多個龍頭產品在全國乃至國際具有技術和規模競爭優勢。同時,蚌埠還是國家甲級開放城市,口岸、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機構齊全。現已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400多家,並已與1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蚌埠市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投資環境

蚌埠擁有非常寬廣的投資領域,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在加工製造業領域,有壓縮機、消防車、起重機、船舶、環保設備等機械裝備製造類項目;有浮法玻璃、電阻式觸摸屏等玻璃深加工類項目;有檸檬酸、生物乙烯、生物醫葯等精細化工項目;有光伏產業、太陽能發電、新興電子等新材料、新能源項目;有煙草、食品、釀造、紡織等輕工業項目。在現代農業開發領域,有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農業科技園、畜禽標准化養殖小區等一批合作項目。在現代服務業領域,有以大禹、雙墩、楚漢文化為突破口的旅遊開發項目;有古玩玉器市場、玻璃製品市場、農機大市場、生豬交易市場等項目;有金融、保險等服務類項目等等。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良好。
蚌埠有良好的政策環境。蚌埠市是國務院批準的促進中部崛起、享受比照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城市之一。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順利實施,為蚌埠在內的3市設立了每年5億元的項目扶持資金和每年10億元的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我市也制定了20多項支持性、鼓勵性的優惠政策,涉及投資項目資金補助、高新技術項目資助、投資上規模現金獎勵、投資主導產業資金補貼等方面。蚌埠有良好的承載環境。現有省級開發區6個,特色產業園6個。圍繞產業基礎和產業特色,重點推進光伏產業園、汽車工業園、船舶工業園、電子工業園、糧食加工園、精細化工產業園等專業園建設,為企業集聚、產業集群提供載體支撐。蚌埠有良好的政務環境。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大力優化投資軟環境,相繼建立了市行政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訴受理中心,完善了外來投資「一站式」審批服務,先後出台了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實行「綠色通道」等一系列措施,全面實行全程代理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行政問責制,努力把蚌埠打造成中部審批環節最少、服務意識最強、辦事效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今年我們在全市開展了「企業服務年」活動,努力為外來投資商提供良好的服務環境。
讓蚌埠走向世界,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讓世界了解蚌埠,是我們美好的願望。作為安徽一個經濟快速發展、文化不斷繁榮、社會全面進步的城市,蚌埠將以開放的姿態竭誠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探討政務、考察商務、觀光旅遊、投資置業。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一)割據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懷遠縣境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 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 今一市三縣地域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的邑地。
(二)曲陽縣 鍾離縣 泗水郡
秦王朝 建立後統一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懷遠、蚌埠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三)懷遠縣 鍾離縣 泗州
後迭經變更,歷經西漢、東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寶佑五年( 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 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
南宋 、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靈璧、五河、懷遠縣分領,五河縣屬泗州。
(四)鳳陽府
明 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及懷遠、靈璧、五河、鳳陽縣。
清 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五)鳳陽縣 懷遠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
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
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六)蚌埠市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 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
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
1983年7月,懷遠縣、 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2003年蚌埠市東市區更名為龍子湖區,中市區更名為蚌山區,西市區更名為禹會區,郊區更名為淮上區

建制沿革

史前時期,蚌埠[3]地域上居住的淮夷氏族,已過著農耕漁獵的生活。相傳原始社會末期,今蚌埠地域東部曾建立鍾離古國,西部曾建立塗山古國。至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繼屬吳,再屬越,後屬楚地。後經歷代演變,至民國36年(1947年)1月設市,直屬安徽省所轄。
一、秦至南北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王莽新政時期(公元8~23年。以下省略「公元」二字),今蚌埠地域淮河北更屬吾符郡,淮河以南更屬延平郡,並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當塗縣改為山聚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今蚌埠地域淮河以北為沛國所轄,淮河以南為九江郡所轄;東、西部各復改為鍾離縣、當塗縣。
三國時期,今蚌埠屬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淮河以北隸於譙郡;魏明帝青龍元年(233年),廢鍾離、當塗二縣,淮河以南隸於淮南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制,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揚州,為淮南郡所領,並復立鍾離縣;淮河以北屬豫州,為沛國所領。
東晉百餘年,戰亂不止,蚌埠地域建置更迭頻繁。淮河成為東晉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角逐的界河。淮河北於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為羯族石氏所建立的後趙所控制;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又為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佔據,後於晉廢帝太和五年(370年),再為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所統轄。今蚌埠西部屬當塗縣,於東晉成帝年間僑置於江南;今蚌埠東部於東晉安帝年間設鍾離郡,治燕縣;西南設馬頭郡,治虞縣。
南北朝劉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淮河南岸鍾離、馬頭兩郡皆歸徐州。南齊武帝永明六年(488年),改徐州為北徐州,轄蚌埠東部鍾離郡,治燕縣;轄西部馬頭郡,治己吾縣。南梁初期承南齊制,後期江淮州郡先後為東魏、北齊所取。東魏武定六年(548年),蚌埠北部設連城縣,為睢州所轄。武定七年(549年),今蚌埠地域置楚州,治鍾離城。北齊控制江淮時,將楚州更名為西楚州,州、郡同治鍾離縣;並在西部設荊山郡,治荊山城,領馬頭縣。南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將西楚州改為北徐州,郡、縣未變。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今蚌埠又為北周所佔,北徐州復改西楚州。
二、隋至兩宋時期
隋開皇二年(582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607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唐武德三年(620年),鍾離郡復改濠州。武德七年(624年),塗山縣並入鍾離縣,為濠州所領。至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後,今蚌埠淮河以南屬淮南道監察,淮河以北屬河南道監察。天寶元年(742年),濠州再改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鍾離郡又改為濠州。貞元四年(788年),濠州隸屬河南道監察。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領今蚌埠淮河以北地區。
五代十國時期,今蚌埠淮河以北為宿州轄地,先後為後梁(907~923年)、後唐(923~936年)、後晉(936~946年)、後漢(947~950年)所統治;淮河以南為濠州轄地,先後為吳(907~937年)、南唐(937~958年)所佔據。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奪取今蚌埠整個地區,淮河以北由徐州轄,淮河以南由濠州轄。
北宋元佑元年(1086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1166年)改屬南京路。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金兵渡淮攻取濠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宋軍收復濠州,宋、金仍以淮河為界。今蚌埠淮河以南置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寶佑五年(1257年),蚌埠西部重置荊山縣,為淮南西路懷遠軍所轄。咸淳七年(1271年),今蚌埠東北置五河縣,為淮南東路淮安軍所轄。
三、元至民國時期
元,今蚌埠屬河南行省政區。至元四年(1267年),淮河北靈璧縣改隸於泗州。至元十五年(1278年),五河縣改隸於臨濠府,今蚌埠淮河以南地區盡屬臨濠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五河縣劃歸泗州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臨濠府改為濠州;廢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淮河以南皆屬濠州鍾離、懷遠縣境。
明洪武二年(1369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1373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1374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1403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清初,鳳陽府為江南省領。順治十八年(1661年),今蚌埠全境皆為江南左布政使鳳陽府所轄。康熙六年(1667年),鳳陽府改隸於安徽布政使鳳潁六泗道。雍正二年(1724年),今蚌埠淮河以北從鳳陽府劃入泗州直隸州。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一塊屬蚌埠,並首設獨立行政機構三縣司,脫離鳳陽、懷遠、靈璧三縣,直屬鳳陽府。
民國元年(1912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民國21年,鳳陽縣辦自治區,蚌埠系其第七區。民國24年,蚌埠與三鋪合為鳳陽第二區。翌年,鳳陽縣被安徽省第四督察區所領,蚌埠受其轄。民國27年,鳳陽縣名義上為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區所轄,因日軍侵佔,九區各縣淪陷,鳳陽由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區兼管。
民國27年10月,日偽在蚌埠組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維新政府管轄,偽縣維新政府設於蚌埠。民國29年3月,偽安徽省維新政府更名偽安徽省政府,偽府仍設於蚌埠。民國33年,偽安徽省政府設8個行政督察區,蚌埠為鳳陽縣轄,隸屬第一行政區,並為區治地。
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國民黨軍隊李品仙部到蚌埠接防。11月,成立蚌埠市政籌備處,翌年接管市區行政。民國36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為安徽省直轄市。
民國38年1月蚌埠解放,先屬江淮解放區轄,4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成立,蚌埠遂隸屬皖北行署。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編輯本段]氣候環境
蚌埠市地處淮河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濕潤,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蚌埠作為非省會城市擁有獨立的省級氣象中心——淮河流域氣象中心。目前城市治安環境也為省內最好,蚌埠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是國內唯一入選2005年度公安部先進基層單位的110指揮台。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盛產糧、油、蔬菜、肉類和水產品等。其中固鎮花生產量居龍子湖廣場全國前列,懷遠石榴在國內享有盛譽,五河螃蟹蜚聲海內外。
蚌埠市風景秀麗,名勝薈萃。市東龍子湖風景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近有湯和墓、水上樂園、淮河風情園、龍子湖雙龍橋公園(龍子湖橋頭公園),東鄰明皇陵、中都城、龍興寺、白石山森林公園;西郊荊塗二山隔河相對,相傳大禹曾會諸侯於塗山,還在此娶塗山氏為妻。現存有禹王宮、啟母石以及荊山上的白乳泉、卞和洞(相傳和氏璧的出處)等諸多名勝散落在青山綠水間。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市轄區:
蚌山區 面積 83平方千米,人口 22萬。郵政編碼233000。區人民政府駐南山路。
(轄 天橋街道、青年街道、緯二路街道、勝利街道、黃庄街道、宏業村街道、龍湖新村街道、雪華鄉、燕山鄉)
龍子湖區 面積 162平方千米,人口 23萬。郵政編碼233000。區人民政府駐解放路。
(轄 東風街道、治淮街道、東升街道、解放街道、曹山街道、延安街道、長淮衛鎮、李樓鄉)
禹會區 面積 125平方千米,人口 22萬。郵政編碼233010。區人民政府駐紅旗一路。
(轄 大慶街道、張公山街道、緯四街道、朝陽街道、釣魚台街道、秦集鎮、長青鄉)
淮上區 面積 232平方千米,人口 20萬。郵政編碼233002。區人民政府駐淮上大道。
(轄 淮濱街道、小蚌埠鎮、吳小街鎮、曹老集鎮、梅橋鄉)
縣:
懷遠縣 面積2400平方千米,人口130萬。郵政編碼2334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區。
(轄 城關鎮、新城區、五岔鎮、雙橋鎮、魏庄鎮、萬福鎮、包集鎮、蘇集鎮、龍亢鎮、河溜鎮、唐集鎮、常墳鎮、馬城鎮、孝義鄉、褚城鄉、古城鄉、徐圩鄉、蘭橋鄉、陳集鄉、淝河鄉、淝南鄉、找郢鄉、荊芡鄉)
五河縣 面積1580平方千米,人口 73萬。郵政編碼2333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轄 城關鎮、新集鎮、沫河口鎮、小溪鎮、雙忠廟鎮、小圩鎮、東劉集鎮、大新鎮、頭鋪鎮、武橋鎮、澮南鎮、申集鎮、朱頂鎮、沱湖鄉、臨北回族鄉)
固鎮縣 面積1363平方千米,人口 61萬。郵政編碼2337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轄 城關鎮、王莊鎮、連城鎮、濠城鎮、新馬橋鎮、劉集鎮、湖溝鎮、任橋鎮、石湖鄉、楊廟鄉、仲興鄉)
開發區:
蚌埠新城綜合開發區、蚌埠高新技術開發區 蚌埠高鐵新城開發區

『叄』 蚌埠的文化遺產

蚌埠是花鼓燈、泗州戲、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

花鼓燈:

花鼓燈是漢民族中集舞蹈、燈歌和鑼鼓音樂、情節性的雙(三)人舞和情緒性集體舞完美結合於一體的民間舞種。

2006年5月20日,花鼓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6。

2006年鳳陽花鼓戲入選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介紹蚌埠歷史文化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有A級旅遊景區28個,4A級旅遊景區5個,3A級旅遊景區10個,2A級旅遊景區13個。

蚌埠的風景名勝包括雙墩遺址,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垓下古戰場,龍子湖,湖上升明月,張公湖等。

『肆』 蚌埠的歷史,由來

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轄市,位於東經117°12』、北緯32°57』。蚌埠因古代盛產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譽。現轄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四區和懷遠、固鎮、五河三縣,總面積5917平方公里,總人口330萬人,其中市區面積601.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87.45萬人。

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實行郡縣制後,今蚌埠地域分屬九江、泗水兩郡。其東部(今鳳陽縣境內)設鍾離縣。

漢高祖四年,今蚌埠淮河北歸屬沛郡,淮河南歸屬淮南國。武帝元狩元年淮南國復改為九江郡,並在蚌埠西部(今懷遠縣境內)設置當塗縣。

隋開皇二年,西楚州改為濠州;廢荊山郡,馬頭縣改為塗山縣。大業三年,又將濠州改為鍾離郡,領鍾離、塗山縣。今蚌埠北郊則屬彭城郡谷陽縣域。

北宋元佑元年,今蚌埠淮河北隸於新置靈璧縣,為淮南東路宿州所轄;淮河以南只存鍾離縣,為淮南西路濠州所轄。宣和七年,金兵南下陷汴京,取淮北,宿州初為山東西路領,至金大定六年改屬南京路。

明洪武二年,鳳陽建中都,鍾離縣更名中立縣,翌年再改名為臨淮縣。洪武六年,撤中都設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遷新城改名鳳陽府,臨淮縣亦改名鳳陽縣;蚌埠西部仍為懷遠縣,東北為五河縣。三個縣明初均為中書省鳳陽府所領。永樂元年,鳳陽府為南京直隸。

民國元年,蚌埠三縣司廢,河南岸改屬鳳陽縣,置二區公署;河北岸小蚌埠屬靈璧縣,一直到民國35年。民國3年,恢復道制,蚌埠河南岸屬安徽省淮泗道鳳陽縣轄。民國18年,蚌埠曾成立市政籌備處,但翌年即撤銷,仍屬鳳陽縣所轄。

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皖北行署,蚌埠市為安徽省直轄。1956年,安徽省置蚌埠專區,專員公署駐蚌。

1958年11月起,蚌埠市隸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3月撤銷蚌埠專區,此後至1985年,蚌埠市一直屬安徽省直轄。

(4)介紹蚌埠歷史文化策劃方案擴展閱讀:

蚌埠特產:

1、蚌埠石榴

安徽蚌埠懷遠石榴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異久負盛譽,據傳從唐代已有栽植,到了清代懷遠石榴已諸正史,懷遠縣志中記有:「榴,邑中以此果為最,曹州貢榴所不及也。紅花紅實,白花白實,玉籽榴尤佳。」

可見,懷遠石榴在很久已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並以其艷麗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瑩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風味,贏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評。

懷遠石榴遠銷東南亞、英國、羅馬尼亞等國,引種到前蘇聯、保加利亞等國。懷遠石榴色澤艷麗,果皮橙紅色,黃白相間,布著紅暈,並有青翠光澤,如玉琢脂凝,十分奇觀。

懷遠石榴有馳名中外的玉石籽、瑪瑙籽、果大而美的大笨子、二笨子、青皮等,紅艷悅目的粉皮、紅葫蘆、美人蕉等。有白花白籽白實的三白石榴,還有花大艷美的千層花石榴。

懷遠石榴品質名列全國各大石榴產區之首,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含糖量高是其顯著特點。

2、蚌埠花生

安徽蚌埠固鎮花生又名落花生、雙子葉植物,葉脈為網狀脈,種子有果皮包被。歷史上曾叫長生果、地豆、落花參、落地松、成壽果、番豆無花果、地果、唐人豆。

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

花生的營養價值比糧食類高,可與雞蛋、牛奶、肉類等一些動物性食物媲美。它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特別是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高,很適宜製造各種營養食品。

彩色花生主要分為富硒黑花生、白玉花生、珍珠花生等幾個品種,其中按果仁外皮顏色又能分為黑、紫黑、白、紫紅、紅白,彩粒等幾個色系。

五彩花生有黑色、雪白、白底紅花紋、黑底黃花紋、黃底黑花紋等顏色。長出的秧蔓與普通花生沒有區別,只是葉片稍大一些。

『伍』 中華蚌埠傳統文化有哪些

蚌埠市,簡稱蚌,別名珠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安徽省重要樞紐城市、皖北地區的商貿中心與加工製造業中心和郵電通訊指揮調度中心。蚌埠市作為安徽省的旅遊集散地之一,皖北的旅遊中心。旅遊資源明顯,蚌埠市山水相連,自然風光秀麗多姿,人文景觀,名勝古跡眾多。 璀璨的古代文明 蚌埠擁有璀璨的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7300年前的雙墩文化,坐落在蚌埠市淮河北岸的小蚌埠雙墩村的「雙墩遺址」,是安徽省境內發現的一處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淮河文化的突出代表。 大禹治水聖地 大禹治水聖地塗山,即位於今天的懷遠縣有4A級塗荊山風景區,塗山也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會諸侯之地,他在此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現存有塗山廟、啟母石、禹會村、千年銀杏、聖泉、靈泉等勝跡。每年農歷3月28日前後3天為禹王廟會,遠近百姓紛紛前來祭祀朝拜,感戴大禹的治水功德,場面盛大。 和氏璧發現之地 與塗山隔河相望的荊山,就是春秋時和氏璧發現之地。在荊山西面,仍存有卞和抱玉之地——「卞和洞」。相傳當年卞和在此發現絕世美玉,獻給楚王,卻不為楚王所識,卞和所獻的璧玉,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和氏璧。荊山還有蘇東坡贊譽的「天下第七泉」——白乳泉以及望淮樓、啟王宮等名景。特別是到六月石榴開花之時,滿山石榴花似火燃燒,其景美不勝收。 霸王別姬的垓下古戰場 在固鎮鏡內,還有一處楚漢相爭鏖戰之處——垓下古戰場,現留有霸王城、韓信點將台、虞姬墓等遺跡。霸王別姬的故事就發生在蚌埠,很值得一游。垓下不僅因古霸王別姬而出名,還因其是春秋戰國的古城而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震驚,垓下古城的發現與發掘,被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龍興之地鳳陽(鳳陽屬於滁州市) 蚌埠東20公里處的鳳陽縣,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現有明代皇陵、朱元璋早年出家的寶剎古寺——龍興寺,有禪窟寺,有明代初期的中都城古建築和石碑碣,還有號稱「江北第一溶洞」的韭山洞。 美麗的龍子湖公園 在蚌埠東郊,有一片湖泊,相當於四個西湖的面積。相傳朱元璋兒童時代曾在這里放牛,此湖後被人稱為龍子湖。經過整治,龍子湖公園已經成為十分美麗的4A級風景區。在風景區,還有明代所建的湯和墓,墓前存有石人石獸。龍子湖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內湖,水面面積8.4平方千米。 誘人的淮河風光 淮河風光無限美,風台縣峽山峽、懷遠縣荊山峽、五河縣浮山峽為著名的淮河「三峽」,加之治淮工程中建造的淮河蚌埠閘,上橋水利樞紐工程等。乘船由蚌埠出發,可一覽淮河風姿及兩岸的風景名勝。 豐富的小吃文化 素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蚌埠市,小吃文化歷史優勢。涵蓋南北、貫通中西。更是讓小龍蝦走向全國。 國家級的文化產業區 目前建設的花鼓燈嘉年華有望成為皖北首個大型文化主題公園。 規劃建設的大明皇家游樂園和中華古民居。將會助推蚌埠市旅遊經濟的發展 蚌埠市作為華東三大玉器古玩加工集散地之一的光彩玉器城,將是旅遊飾品的首選地

『陸』 蚌埠的歷史沿革

史前時期,今蚌埠(含市區及所轄懷遠、五河、固鎮三縣,下同)地域為淮夷族聚居區。傳說大禹治水南下淮泗,路過今禹會區境內塗山娶塗山氏女為妻,並生啟(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夏朝,為華夏第一代帝王)。
春秋戰國時期,今蚌埠曾分別為徐方、魯、宋、吳、越、楚等國邑地。
秦朝時期,秦王朝建立後實行郡縣制,今淮河南岸地域屬九江郡曲陽、鍾離等縣分領;今淮河北岸懷遠、蚌埠、固鎮、五河地域為泗水郡蘄、徐等縣分領。
南宋時期,至南宋寶祐五年(1257年),分鍾離縣(今鳳陽縣)置懷遠軍和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先為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分領,後為宿州、靈璧、荊山、五河等縣分領。
元朝時期,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屬濠州(治今鳳陽),今蚌埠市區西屬濠州懷遠縣,東屬濠州鍾離縣;今固鎮縣為宿州及宿州靈璧縣、泗州五河、濠州懷遠縣分領。
明朝時期,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鳳陽府懷遠縣,東屬鳳陽府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鳳陽府宿州及鳳陽府懷遠縣、鳳陽府宿州靈璧縣、鳳陽府泗州五河縣、鳳陽府鳳陽縣。濠州先更名臨濠府後更名鳳陽府,全境均屬鳳陽府。
清朝時期,清沿襲明制全境屬鳳陽府,雍正年間泗州脫離鳳陽府,五河縣屬泗州,其餘均屬鳳陽府。其中鳳陽縣主簿衙門駐小蚌埠鎮,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安徽省鳳陽府。
民國時期,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914年全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今固鎮縣仍為宿縣、靈璧、鳳陽、五河、懷遠等縣分領。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四區、第四專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1938年鳳陽縣城由府城遷至蚌埠,同時蚌埠又為安徽省會(當時名為鳳陽縣蚌埠鎮)抗日戰爭勝利後,懷遠縣改屬安徽省第十專區,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
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脫離鳳陽縣(府城又重新作為鳳陽縣城),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部分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月20日,蚌埠解放。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個縣。1952年4月,蚌埠市直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4月仍屬宿縣專區。
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劃屬蚌埠市至今。

『柒』 蚌埠人文歷史

2004年!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2004年26號文件批復精神,蚌埠市市轄區行政區劃即將進行重大調整,該市原所轄的東區、中區、西區和郊區將分別更名為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和淮上區。
據了解,蚌埠市轄區行政區劃自上世紀50年代確定後,半個世紀以來均未做大的調整,近年來,隨著該市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區規模日益擴大,現有的行政區劃格局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這主要表現在:郊區包圍城市的格局制約了城市發展空間,影響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輻射帶動功能的發揮,限制了整個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城區與郊區管轄區相互交叉,「飛地」和管理重疊現象嚴重,給城市管理帶來很大困難;此外,市轄區名稱的不規范也帶來了很多弊端。因此,調整全市的行政區劃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在調整方案中,蚌埠市將擴大市區范圍,將懷遠縣管轄的梅橋鄉、固鎮縣管轄的曹老集鎮劃入市區,擴大市區面積156平方公里,增加人口8.92萬人,調整後的蚌埠市區總面積將達到601.5平方公里,總人口達到87.45萬人。
區劃調整方案的全部實施後,該市將打破郊區包圍城市的格局,實現跨淮河發展的目標,區帶鄉鎮和街道的體制形成,將使市轄區與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特色功能區在地域范圍內基本一致。
據了解,蚌埠市區劃調整掛牌時間將初步定於3月12日,3月15日將進行新區整建制劃入。

『捌』 求蚌埠歷史調查報告

蚌埠歷史

史前時期,今蚌埠地域為淮夷氏族聚居區。今懷遠縣和蚌埠市區西部屬塗山氏國,今蚌埠市區東部屬鍾離國。春秋時期,今固鎮縣先後屬宋、吳,今五河縣先後屬徐方、魯、宋;戰國時期,今懷遠縣、蚌埠市區、固鎮縣均屬楚,五河縣先屬宋、吳,後屬楚。
歷經秦、漢、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南宋(1257年)始置懷遠軍及荊山縣,轄今懷遠縣及蚌埠市區西部、固鎮縣一部,今蚌埠市區東部屬濠州鍾離縣,均屬淮南西路;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置淮安軍及五河縣,轄今五河縣,屬淮南東路。南宋、金對峙時期,今固鎮縣分屬宿州蘄縣、靈璧縣及泗州虹縣。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撤銷懷遠軍,改荊山縣為懷遠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鍾離縣,均屬安豐路濠州;今固鎮縣屬宿州,五河縣屬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濠州升為臨濠府。明洪武年間,鍾離縣先後改為中立縣、臨淮縣,增設鳳陽縣,今蚌埠市區西屬懷遠縣,東屬鳳陽縣,今固鎮縣分屬宿州、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鳳陽縣。因臨濠府先後改為中立府、鳳陽府、宿州及懷遠、靈璧縣、五河、鳳陽各縣均屬鳳陽府所轄。清雍正二年(1724年),五河縣改屬泗州。清同治二年(1863年),劃鳳陽縣馬村溝以西、懷遠縣席家溝以東、靈璧縣後樓為蚌埠獨立行政區,置三縣司,直屬鳳陽府。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廢鳳陽府,懷遠縣、五河縣直屬安徽省(1667年設),後屬安徽省淮泗道。同時廢蚌埠三縣司,今蚌埠市淮河以北劃屬靈璧縣,淮河以南劃屬鳳陽縣。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正式廢道,鳳陽縣、懷遠縣、靈璧縣、五河縣先後直屬安徽省。1929年初,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翌年撤銷,仍屬鳳陽縣。1932年,懷遠縣、鳳陽縣改屬安徽省第四區,五河縣先後改屬第七區、第六專區。淪陷時期,蚌埠設為偽安徽省維新政府、偽安徽省政府所在地。抗戰勝利後,鳳陽縣先後改屬安徽省第九專區、第五專區、五河縣屬安徽省第四專區。1946年11月,蚌埠成立市政籌備處,脫離鳳陽縣,轄原屬鳳陽縣的淮河以南地區和淮河以北小蚌埠地區。1947年1月1日,蚌埠正式設市,直屬安徽省,為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城市。
1949年10月1日建國後,蚌埠市、懷遠縣、五河縣屬皖北行署,今固鎮縣分屬宿縣、五河、靈璧、懷遠4縣。1952年4月,蚌埠市屬安徽省;上述4縣改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改屬蚌埠專區,1961年仍屬宿縣專區。1964年10月,析宿縣、懷遠縣、五河縣、靈璧縣各一部分地區組建成固鎮縣、屬宿縣專區。1971年宿縣專區改為地區。1983年7月,懷遠縣、五河縣、固鎮縣由宿縣地區改劃屬蚌埠市至今。

http://bengbu.chinesehotels.org/history.html

http://ke..com/view/6469.htm

http://hi..com/weml16/blog/item/51ddfd11da160ac6a7ef3f9e.html

『玖』 蚌埠的文化

蚌埠是花鼓燈、泗州戲、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花鼓燈,有東方芭蕾美譽,流傳在懷遠、鳳台、鳳陽、潁上等地。泗州戲,又稱拉魂腔,與山東、江蘇、河南一帶的柳琴戲同出一源。鳳陽花鼓戲,又名衛調花鼓、衛調花鼓戲,發源於蚌埠市龍子湖區長淮衛鎮。蚌埠不僅是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也是北派鳳陽花鼓戲的發源地,與鳳陽花鼓、花鼓燈並稱鳳陽三花。鳳陽花鼓,主要劇目有《鳳陽歌》、《王三姐趕集》、《孟姜女》等。 五河民歌:五河民歌只要流行與五河、鳳陽、蚌埠及周邊地區,五河民歌發源於五河縣小溪鎮(原屬鳳陽縣)代表曲目有《摘石榴》、《洗白衣》、《打菜苔》等。 市標-------《蚌埠之珠》:圖案以「中國蚌埠」英文開頭字母:C「和」B與一顆奪目的珍珠組合造型,整體還似一個舞動的花鼓燈人形,結合紅色外圍,恰似一輪冉冉升騰的旭日。 《旱船舞》是集多種行船動作、表演、說唱、鑼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不斷創新,豐富了旱船的表演形式,在本地民間藝術形式中佔有主要的位置,它是淮河流域優秀的民間表演藝術之一。 端公腔是以說唱為主要構成部分的曲藝藝術形式,其中又夾雜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剪紙、雜技、武術等表演形式。端公腔源於道教,由悼念亡魂、驅鬼辟邪的祭祀的活動演變而成,開始只唱宣揚輪回迷信的神鬼故事,後來受戲曲的影響,不斷增加一些娛人民間故事或流傳的戲文,逐漸變成了一種酬神賽會的表演形式。 《錢桿舞》主要分布在城關鎮舊縣社區及周邊村鎮,由於不斷的文化交流,流傳的地區也相應延伸,錢桿舞在鳳陽、泗縣及周邊縣、市也廣為流傳。 《臨北獅子舞》流傳於淮河岸邊五河縣臨北回族鄉,具有很強的地方特色。 泗州戲舊時稱拉魂腔,起源於江蘇梅州(即江蘇省東海縣),發展於安徽蚌埠,為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劇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拾』 蚌埠的介紹

蚌埠,是安徽省下轄市,安徽省第一個設市的地級市(公元1947年元旦)下設蚌山區、禹會區、淮上區、龍子湖區四個市轄區,管轄懷遠縣、固鎮縣、五河縣三個縣。民國時期曾是安徽軍政府駐地和鳳陽縣政府駐地。蚌埠,總面積5952平方公里,總人口367.81萬,境內山水相連,四季分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史載蚌埠「古乃採珠之地」,故素有「珍珠城」的美譽。蚌埠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京滬鐵路、淮南鐵路的交匯點,同時也是京滬高鐵、京福高鐵的交匯點12。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有皖北中心城市、淮畔明珠之稱。

閱讀全文

與介紹蚌埠歷史文化策劃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市6月份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649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是什麼意思 瀏覽:854
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培訓方案 瀏覽:332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現狀 瀏覽:527
買衣服怎麼做促銷活動 瀏覽:343
策劃方案的基本要素 瀏覽:75
上海飾搭電子商務 瀏覽:995
幼兒園師德師風培訓自查方案 瀏覽:554
培訓學校優質生源維護方案 瀏覽:17
快餐店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23
面試網路營銷靠譜嗎 瀏覽:972
網路營銷中免費產品的特徵有 瀏覽:210
醫療市場部營銷方案 瀏覽:611
門市活動促銷布置氣球 瀏覽:864
品牌特產推廣方案 瀏覽:167
校本培訓研修實施方案 瀏覽:45
完善電子商務法律制度 瀏覽:730
超市的促銷方案ppt模板 瀏覽:47
開童裝店開業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57
農土特產品牌營銷案例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