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術教研員和美術教研組長哪個職位好
教研員唄
2. 如何在幼兒園組織和開展美術園本教研活動
在幼兒園教科研活動中,園本教研既滿足幼兒園自身發展的需要,又立足於幼兒園的長遠發展,對促進本園教師的專業成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和意義。近年來,按照新《綱要》的要求,幼兒園積極拓展園本教研的內容與形式,重視用「研」的形式解決教師實際工作中的共性問題,幫助教師用先進理念指導自身實踐,從而促進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加快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讓教師的專業成長從牽著發展走上自主發展的軌道。 一、樹立園本教研的新理念 「園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給教師一些現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師的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教師的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我意識和心靈中「喚醒」。 要創立民主的研究氛圍,鼓勵教師自主學習,教研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助基礎上的關系。只有用真誠、平和的態度參與每一次教研活動問題的探討,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才能真正激發群體智慧,發揮每位教師的潛能。其次,教研需要專業的指導。教研活動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台,每一個教研活動都需有利於教師專業發展,因此在教研活動中教師需要幼兒教育專業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有了引領人,才可能會使教研活動有所突破,使教師在心靈深處逐漸形成默契和意會。最後,教研還需要團隊的智慧。 二、探索園本教研的新形式 「園本教研」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構築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平台,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主渠道。在開展園本教研的過程中,幼兒園不僅應注重對教師的全面引導,更要注重教師自我發展和專業成長的引領。通過調查、了解教研活動形式、內容的不同需求,關注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困難,積極發揮園本教研的引領、交流、學習作用,傾聽教師的心聲,收集教師的困惑,努力順應各個層面的教師需求,拓寬教研活動類型,力求體現教學的真實性、研究的朴實性、以園為本的扎實性。我們幼兒園重點構建了以下幾種教師關注與需要的園本教研形式: 1.「群體學習」式教研。全園教師以教研組、課題研究小組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頭過河」的同時,加強群體學習,用學習的力量避免盲目。「最大化」的方式處理任務,在「能力極限邊緣工作」。不斷把看似常規的行為「問題化」,憑著大腦資源再投入用以解決拓展性的新問題。 2.案例式教研。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一些問題幼兒總是教師的工作難題,因此進行案例式的教研對於改進教師的教育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 每月進行一次案例教研,在教師中徵集研討的案例,然後組織教師查找資料,進行集體教研研討,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徵進行分析,對症下葯,尋找解決的正確方法。 3.連環跟進式教研。通過「連環跟進」實施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改進計劃,來抓准共性問題,逐步提高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在「連環跟進」中,我們要求教師將活動方案、活動後的反思、聽課教師的評價、方案的調整計劃及時予以匯總和整理,最終形成完整而有質量的文字材料,作為今後設計和組織活動的借鑒。 通過「連環跟進」促使教師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尤其是讓教師探究「是什麼」和「為什麼」,逐步改變其教育行為,提升教育智慧,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 4.解惑式教研。教師教學實踐中總會碰到一些炙手的熱難點問題,如「音樂教學的欣賞與講評」、「美術教學中如何引導幼兒進行想像力的表現」、「語言教學中的提問」等,我們先採用「組」的形式組織教師進行交流探討,運用集體的智慧進行疑難的解惑,然後鼓勵教師通過「實踐---- 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途徑進行,直到教師獲得較為滿意理想的結果為止 5.聯片教研。幼兒園之間共同合作,相互開放,相互交流,在立足於自己幼兒園開展教學研究的基礎上,充分挖掘不同幼兒園的潛力和資源,從而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謀求共同發展。園本教研活動展開的途徑舉不勝舉。 我們鼓勵教師自發組成各種小型的教研團隊,有選擇地、針對性地進行集體教研,也提倡教師進行隨機教研活動,在遇到問題時主動與身邊的同事交流探討,搭建寬松的教研活動平台,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交流,使她們在個體間的交流中發展,在群體間的分享中提高。這樣一來,教師們都非常重視自己在參與活動前的理性思考,都希望自己的見解得到大家的肯定。在教研活動中,重視為每位教師創造「說」的機會,尊重「說」的權利,培植「說」的勇氣,鍛煉「說」的智慧。倡導教師各抒己見,自圓其說;觀點交鋒,討論爭鳴;不作結論,各取所需。在實踐中,我們善於抓住教師們中自發形成的隨機性的教研內容,保護教師們參與教研的積極性,促使教師們運用專業的眼光看待問題,共同進步,在幼兒園形成園本教研的新氣象。在園本教研活動的實踐與探索中,要致力於創建關注教師需要的園本教研模式,用先進理念去指導,用行動研究去探尋。多樣化的園本教研活動正引領教師的成長,使其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努力提升教育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我們離專家型教師的距離還很遙遠,需要進一步努力貫徹新綱要的精神,把新綱要的精神轉化為教育實踐,用科學的教育去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3. 美術音樂學科被劃成一個教研組,請問兩個學科一起怎麼教研活動制定哪些活動比較好
好!
四川音樂學院創建於1939年。是中國西南地區唯一的一所專業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教學設施完善、教學成果顯著的多學科、多層次的綜合高等音樂藝術院校。
2008年,在全國高校辦學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學校」。
學院分為校本部(成都市新生路6號)和新都校區(成都市新都區蜀龍路)兩個校區。下設有作曲、鋼琴、管弦、現代器樂、聲樂、合唱、民樂、音樂學、音樂教育、舞蹈、戲劇、傳播藝術、戲劇影視文學、歌劇與藝術管理、數字藝術系和成人教育中心、音樂附中、藝術附中、成都美術學院、國際演藝學院、通俗音樂學院及綿陽藝術學院(獨立學院),共計22個專業教學院系,125個專業方向。
學院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音樂學和美術學各專業方向碩士學位授予權。首批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藝術碩士(MFA)授予權。
於2009年開始與四川大學聯合招收培養文學與音樂傳播學博士生。
學院佔地1156畝,在校生13000人。專職教師870人,學院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403人,其中教授112人,副教授291人。享有國務院津貼專家9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7人。擁有固定資產12億元。擁有文獻豐富的圖書館、校史館、陳列館和聲像館。
學院以其優良的學風和高水平的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了萬余名各類專業人才。我院師生在國際、國內相關比賽和評獎中,共有5086人次獲得各級各類獎4687項(其中國際獎553項,國內獎4134項)。獲有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文化部科研發明獎兩項。省級科技獎近20項。為我國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獲國家教育部、中宣部、團中央授予的獎項達17項。
補充:
挺好的!
4. 怎麼寫美術論文
摘 要:學校美術文化的構建是當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美術文化的構建包括美術教研組文化、美術課堂文化、校本美術課程文化的建設等。只有不斷地在價值引領、有機滲透,課改創新、有效生成,校本課程、形成特色的學校美術文化構建途徑上行走,才能在常態中培養師生的美術文化意識,逐步形成一種美術文化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關鍵詞:學校 美術文化 構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經過長期的物質活動和實踐活動積累起來的為一定民族(或種族或集群)共同認同的活動方式及其產生的物質成果和非物質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的總體〔1〕。一般認為,學校文化是指學校主體在整個學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范和學校精神氣氛等,其核心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也可理解為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為方式。對於學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認為,學校網文化有兩個關鍵的詞:一是學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識」的;二是學校文化是一個「價值觀體系」。
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美術文化建設包括美術教研組文化、美術課堂文化、校本美術課程文化的建設等。那麼在學校大文化建設中,如何去構建學校美術文化?筆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於大方之家。
一、價值引領,有機滲透——學校美術教研組文化的構建
學校美術教研組文化其發展狀態呈現並經歷四種類型:
1. 無意識沒感覺的散漫化狀態。美術教師只是忙於日常教學等工作,對學校美術教育的追求和文化願景渾然不知,對學校美術教育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生態也茫然不知。只體現在學校環境建設中,作為用來美化校園的一種後勤保障方式而已。這時的學校美術文化基本處於順其自然、走到哪裡算哪裡的散漫狀態。
2. 有意識沒思想的點狀化狀態。學校領導意識到美術教育存在的文化內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術教育的文化品質,但處於東一榔頭西一拐杖的狀態,既缺少對學校美術文化的價值引領,也缺少改造和發展學校美術文化的整體規劃。把它只作為學校其它亞文化形成中的輔助手段,僅僅是教室、專用教室的環境布置,裝裱制度、名人名言上牆的製作工具,或者設計一下舞台、報欄,美化一下櫥窗、黑板報等。
3. 有策劃有思想的結構化狀態。隨著學校文化意識的覺醒,學校管理者開始有步驟、有策略地整體性和結構性地打造學校美術文化,並有明確的價值追求蘊含其中。此時,學校管理者成為學校美術文化的推進者和領導者,學校美術教師則成為學校美術文化的策劃者、管理者和實踐者。
4. 有特質有品位的特色化狀態。通過美術教師群體的共同努力,學校美術文化在長期的活動中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追求,並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師群體層面上的文化產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學校美術文化形態。如陶藝文化中心,版畫藝術交流館等等。學校美術文化形態的出現,就是這種特色文化形成的標志。
如何構建學校美術文化呢?首先,學校管理者和美術教師要對時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的張揚,是對人的生命自覺的培育和彰顯。其次,將時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納到學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學校文化〔2〕。再次,美術教研組全體成員要在高度認同所在學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結合本教研組的具體情況,通過共同研討和協商,形成本教研組成員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術文化一旦形成,其帶來的直接效應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組品牌。品牌學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師、品牌校長之外,還需要有品牌教研組,它是品牌教師形成的搖籃,是品牌學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學校管理者應不斷地去思考:美術文化的創建,為學校文化帶來了什麼(從硬體上加強了學校物質文化建設,讓每一塊牆壁說話,讓每一個景點育人等),改變了什麼(改變了學生的粗言穢語、亂丟亂畫等壞習慣,陶冶了學生情操,推動學生文明行為的生成和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等)豐富了什麼(豐富了學校文化氛圍,增強了濃濃的文化、藝術氣息,活躍了學生生活等)還缺失什麼?美術文化如何根植於學校文化之中?學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組文化品牌的內在關聯性何在?美術教研組長則要思考:通過美術文化的創建,本組教師改變了什麼,發展了什麼,本教研組為學校文化貢獻了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美術文化就與學校文化形成了雙向構建、雙向轉化、雙向互動的關系。這正是我們希望看到的一所學校理想的文化生態。
二、課改創新,有效生成——學校美術課堂文化的行動
課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師僅僅理解為知識內容的育人方面,這種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實課堂文化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諸如,課堂中的內容開放文化,民主關系文化,創新評價文化等等,這些要素在學生素質提升、個性張揚中的作用和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學內容的開放——成為學校美術文化構建的源動力。
美術課教學內容既有與學生認知、美術素養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並與學生原有認知、美術素養水平不相一致的內容與學生發生碰撞,產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學生才會主動自覺地去建構(生成)。也只有教學內容走向了開放,學生的自我發展目標才能逐步實現。
如一位教師在執教《撕紙》一課時,通過一段師生互動交流後,造成學生認識上的「不平衡」,引起學生的自我建構的內需,達到教學內容的開放互動,生成智慧與素養。這位教師課前在黑板上貼出許多由老師課前製作的撕紙作品,內容有動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紅、黃、藍、綠、黑等。師:課前同學們都看了這些作品,你有什麼感受嗎?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師,我想問您是怎麼做成的?師:噢,老師也想問大家這個問題,誰能回答上來?生3:是剪的,它是剪紙。生4:對,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學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師又把准備好的剪紙作品掛在撕紙作品的旁邊。師:現在請大家再仔細的觀察這些作品,與前面的作品進行比對,看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生5:老師,咦,它們不一樣!我看出來了,後面掛的這些作品才是剪出來的。生6:老師,我也看出來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來的不同!(產生感覺上的不平衡,形成認識沖突)這時課堂一下子活躍起來,大家七嘴八舌的搶著回答,都說是撕出來的作品。師:對,這是一種觀察的方法。我們在觀察一個物體時,可以用另一個自己熟悉的物體作比較,來發現這個物體的一些特徵。由此教學片段可見,教學不是傳遞東西,而是創設理想的環境,引起學生自我認識的不平衡,通過教學內容的開放,促進了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形成個性思維,以促進美術教學內容實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學方式的民主——成為學校美術文化構建的奠基石。
教學民主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思維方式。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是「道德化身」「知識化身」,是被神聖化的角色,事實上教師並非無所不能,在價值多元、知識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師權威受到嚴峻挑戰,教師需要走下「神壇」,轉變教育觀、學生觀。
試想,一個老師在課堂中如能注意學科的科學性,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中充分發揚民主,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學生個性特色,尊重學生創新性的見解,從細微處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等等。這樣的課堂文化建設想必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個老師對自己的學科缺乏一些敬愛之心。教學中缺乏科學,民主的態度,對自己的學生缺少關注,或者喪失熱情,這樣的課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課堂因此產生厭惡。學生的素質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師在執教《小雨沙沙》這一課時,預設學生通過相互語言的交流,就會描繪出一個下雨的場景,但在實際教學中才發現學生只是用嘴說說,留給學生的印象並不深刻,更談不上描繪出豐富的下雨場景了。教學的預設走進了「死胡同」。這時,一位學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葉下。這位學生邊說邊做了個躲下去的動作。這一動作給了老師靈光閃現的啟示,教師緊緊抓住這一生成信息,採用民主的互動式教學,通過創設不同雨的情境,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過肢體語言表演出來。教師這一及時的捕捉,並加以利用,開發,重組,進而開展生成性的教學,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學效果(學生精彩的作品,表現出了下雨天各種生動的氛圍)。相反,要是教師沒有民主的意識,把學生的動作看作為攪亂課堂的行為,那麼結果就另當別論了。
3.教學評價的創新——成為學校美術文化構建的支撐力。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評價中,一般評價主體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生評價為輔。評價方式以教師點評這一單一形式呈現。評價內容以學生作品為主要評價對象。縱觀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課堂評價發展具有以下五個鮮明特點:(1)以綜合性評價取代量化評價;(2)評價的功能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3)既重視學生在評定中的個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導讓學生在評定中學會合作;(4)強調評價問題的真實性、情景性;(5)評價不僅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而且重視得出結論的過程。
為了充分發揮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讓所有學生都能從學習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對創新評價方式進行探究,根據以上課堂評價特點並結合學校美術「小組合作教學」實踐研究,通過構建小組合作評價文化這一手段來形成對創新評價文化的強支撐,使之具有如下三種原則:評價主體多維性原則。通過多樣性的評價活動對學生課堂中小組合作活動進行評價,形式有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家長參評等等,使用等級制進行評價。評價方法多維性原則。為了體現激勵機制,採用多種趣味性較強的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如:精彩瞬間記錄表(組內評價表)、成功評價表、成長記錄袋等等。評價內容多維性原則。在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既要評價學習的效果,也要評價學習的過程;既要評價小組整體,也要評價小組中的每一個體;既要評價合作,也要評價競爭……等等。評價可以是等級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滿意)、k(一般)、l(努力)。
評價工具有教師評價表、個人學習檔案袋、學生自評表、小組合作評價表、家長評價表等。(1)教師評價表。根據教學內容,每次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後,教師都要對學生的合作情況進行評價,既評價每個學生的情況,也評價小組的整體情況,採用等級制。(2)學生自評表。主要填寫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對自己的評價,採用描述性評價。(3)組內評價表。合作小組成員之間的評價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學習的作用,有利於激發學生你追我趕的上進心。(4)個人學習檔案袋。學習檔案是學生學習成果和學習進步過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個文件夾的形式收藏每個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學習成果(作業、作品),可以督促學生經常檢查他們所完成的作業,培養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體現了學生參與評價的主體過程。如對某個問題的獨特理解、某個問題的爭論過程、自己的心得體會等等。(5)家長評價表。讓家長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對課堂表現反饋信息、評價材料展示、作品展現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力求拓展課堂評價范圍,延伸學校評價觸角,達到家校互動共育的功效。
顯然,我們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學的規律和各學齡段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將評價機制的杠桿作用應用自如,才能在多樣性中滋生創新,在差異性中孕育創意,在個別性中培養創造。
三、校本課程,形成特色——學校美術課程文化的打造
學校美術課程是學校根據自身辦學理念與學校實際開發與設計的校本課程。是學校本土生成的,既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生的文化需要、學校特色建設和本校的藝術資源優勢,又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文章來源蓮山課件:http://www.5ykj.com]緊密結合的一種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課程〔3〕。學校的校本美術課程是學校美術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學校特色建設的文化標志。
1.校本美術課程的開發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總目標
校本美術課程的開發需要處理好學生發展與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關系。「生本」永遠是「校本」「師本」的前提、條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術課程的開發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學校發展,也不是為了教師本身,而是為了學生本身,為了學生的未來。「學校」雖然是課程開發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為學校而開發課程卻不是美術課程開發的根本,就校本美術課程開發本身而言,不能只滿足於「校本美術課程」設置和「校本美術教材」的編寫,必須進入學生學習層面,讓學生與課程、教材產生互動和對話。這樣,才能避免課程開發為零開發,才能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效益。如南通美術鄉土教材,就是以審美和美術文化教育為主線,欣賞為主,適當進行一些技能訓練。整個教材圍繞南通地方美術文化歷史和地方美術文化尋繹兩條主線展開,為南通地區中小學提供了操作性很強的地方課程選擇性資源。並在南通地區各校互動實踐過三年,積累了豐富的對話效益。其中清墩文化,東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織工藝、特色工藝更是獨樹一幟,創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更為靈動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自身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校本美術課程需要建立「系統思維」。長遠規劃、謹慎設計、長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資源。就學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長間的承接移交,保證校本美術課程有效延續性開發的連續性;就教師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術課程的開發目的,把課程開發與自己的專業成長,與學生的實際有效結合起來;就學生而言,將校本美術課程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巧妙結合,形成互補共進的關系。南京芳草園小學的校本美術課程《童畫石頭城》的開發就將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最富有創造生命力的兒童美術教育融為一體,在根植於本土文化的美術學習中,使兒童逐漸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美術學習能力,以增進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認同,使本土藝術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得以傳承與發展,有效地構建出較為完整、全面的學校美術教育課程體系。
2.校本美術課程的活動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校本美術課程的活動突破了學科中心模式,打破學科知識的邏輯體系。課程活動從學科基礎轉向更為廣泛的生活情景和學生的發展空間,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美術教育觀、學生活動觀。在校本美術課程活動中,人文主題與知識技能的關系,是統領與被統領的關系,把知識技能的學習同美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提高有機結合。其中特別重要的是,知識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發下才能成為智慧。校本美術課程活動到任何時候都沒有丟棄美術的本質、特性,體現出其他學科所不能觸及到的方面,運用美術感人的形式和豐富的內容,呈現地方特色的鄉土美術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無錫市楊市中心小學的美術地方課程《宜興紫砂壺》,就是根植於我國著名陶都宜興悠久的歷史,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保留較好的古城風貌以及古往今來名人輩出,是一座具有萬年開發史、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課程。這一內容通過學生對紫砂壺的賞析,社會調查、走訪,了解其歷史演變及地域文化特徵,並通過嘗試、感悟、創作等過程,體驗製作紫砂壺的樂趣,掌握基本製作方法與步驟,感受紫砂文化蘊含的獨特魅力。
校本美術課程在活動設計中,每個單元主題里都有美術能力的要求。知識技能與人文主題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題為顯線,知識技能為隱線。校本美術課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質的變化。教學活動方式更注意採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學習方式的自主探究,引發學生長久穩定的興趣,不斷提高其審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鹽城市景山小學,課程活動以《走進紅色鹽城,追尋英雄足跡》為內容的校本美術課程,通過走進新四軍,感悟紅色文化,體驗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將對英雄的崇拜和對家鄉這片紅色熱土的愛浸潤到一畫、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3.校本美術課程的評價關注學生個性人格的綻放
校本美術課程的評價強調面向全體,以學生發展為本,給予每一位學生平等的美術教育機會,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權利學習和享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評價注重導向性,通過各種校本美術課程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挖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張揚,使校本美術教育活動致力於個體人格的綻放。評價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知識傳授與個性培養的並行和諧發展。
校本美術課程的評價強調以教學中的「雙主體」互動關系,以及學生體驗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生活背景,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環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學校、社區、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術課程文化資源創設個性化的美術活動,幫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形成個性化的審美情趣。如淮安市漣水縣第四中學小學部的地方美術課程資源《花窗》,從學生熟悉的二方、四方連續紋樣入手,在教師的引導中逐步領略「透」——雙向「借景」的關系,領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園林建築文化的魅力,在評價中培養發現問題的意識,形成良好的審美習慣、獨特的審美個性。
文化是一種積淀 ,是一種習慣。文化有其引發、同化與傳承性,誠如大家所認同的,學校美術文化的構建是一件「慢活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來暑往中逐步積累、慢慢沉澱,需要每一任校長和全體教師在這中間行走,為之增添元素、豐富內涵,才能形成一種優秀的美術特色文化。
參考文獻:
〔1〕顧明遠. 論學校文化建設〔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 (9)
〔2〕李政濤. 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組品牌〔j〕. 中小學管理. 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