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致良知推廣方案

致良知推廣方案

發布時間:2022-04-05 23:11:11

① 致良知中華文化的核心內函感悟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② 心學為何歸於「致良知」

一方面是因為程朱理學的影響。那時候無論朝堂江湖,都受其影響很大,許多人甚至盲目遵循理學,守序為惡。參考明朝的黑暗歷史。陸王心學的這個發展有一方面是為了反駁程朱理學,另一方面是對世風日下的人們做出一個思想先推。當然具體到發展要關註明朝的歷史,很多人是把王陽明心學推往「致良知」而推廣的助力

③ 如何「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3)致良知推廣方案擴展閱讀:

「良知」一詞最早來源於孟子,在《孟子·盡心上》中有言: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也,良知也」。

直譯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為」智慧」。「良知」,直譯過來就是「天生本然,不學而得的智慧」。在王陽明這里,他所謂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賦的道德觀念。

「致」,動詞,」達到」的意思。合到一起,所謂「致良知」,意思是行為要達到良知的要求。前面說了,王陽明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怎樣才能成為聖賢。現在他給出的答案是:如果你的行為都能達到你自己內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說,都能遵從自己內心良知的指示做,那你就是聖賢了。

④ 求 致良知 與 知行合一 簡單解釋

「致良知」就是說將良知推廣到萬事萬物,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有推廣的意思。大意就是良知人人生來皆有,在平常,人們應該將其推廣,擴充到萬事萬物之上。
「知行合一」就是說要將學到的知識和實踐想結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將理論付諸於實踐。要將認識與實踐相結合。

⑤ 王陽明的"致良知"具體怎麼解釋謝謝~

「致良知」:通過實踐的修行和時間的砥礪,不斷地把自己修養成一個心地善良,言行合乎倫理道德,並一定程度富有「敬天愛人,自利利他」的敬畏、憐憫和博愛之心的人。簡單一點就是說:人的一生,不管在做什麼,最終來講,都是為了把自己的靈魂磨練得更加純粹。

明確了人生不只是庸俗地活在物質世界和倫理世界的真諦,有了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修養和自我實現的意識。在陽明心學中,「良知」作為一個哲學概念,和我們平時說的良知,有著一些區別。哲學上,「良知」這個概念來源於孟子。孟子的原話是「不慮而知,良知也」。

意思是說,人還沒經過思考和考慮,就本原地知道的東西,就稱之為「良知」。這里,是肯定了「良知」的先驗性。所謂先驗性,就是相對於經驗性而言——良知,是作為一種與生俱來的、先天存在的理性自覺,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

由於它是先驗的,還沒有人的後天的經驗意識的參雜和污染,所以它十分純粹。這就是「良知」在哲學上的本義。在這個意義上講,「致良知」,就是教人在心性修煉上,去除不良的人為經驗意識,復位到人的先驗的本性之中去,也就是「去人慾,存天理」,也就是禪宗說的「明心見性」。

在這里,就個人精神修養而言,王陽明的心學是肯定了先驗之於經驗的優越性。當然,這里絕非對人的後天經歷和經驗的簡單否定,恰恰相反,要「致良知」,要復位到先驗的本性中去,要明心見性,必須要在事上磨練,要有經驗性的大量實踐。

只是說,一定要明確先驗性的核心地位,不要用經驗埋沒了先驗,不要用後天日益泛濫的人慾埋沒了天理。相反,肯定了良知的先驗性,並不是說,良知的全體本來地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只是說,每個人都有實現良知的全體的潛在可能性。

良知的種子,先驗性地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按照正確的方向經過後天的砥礪和栽培,良知的種子才能全面成長為參天大樹。最後,所謂的「去人慾,存天理」,也並不是對人的慾望和訴求的簡單否定和摒棄。正常的男歡女愛,是合乎人情之自然的,是美好而幸福的,也是合乎天地合德的。

然而,正常的男歡女愛之外的色情之心,無節制的性慾之心,就是「人慾」,它不僅造成客觀上的道德實踐的失敗,也導致個人內心世界和內心修養的失敗。我寫這篇文章的動機,如果是為了贏得他人稱贊我的學識,那就是「人慾」,我會因這種虛榮和欲求之心不得安寧。

所以所謂的「去人慾,存天理」,是指人作為有靈性有思想的萬物之靈,應該擺脫人的動物特質層面上的感性慾望,不要被它束縛和奴役,給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內心意識一個理性的自由。從這個意義上講,「去人慾,存天理」實際上不僅是一個關乎人倫秩序的道德問題。

本質上更是一個關乎人的存在狀態、人的內心世界的情緒感受的問題。拋開倫理道德層面,從人的自我修養、內心世界的實現、存在狀態的體驗這個層面講,「存天理,去人慾」和「致良知」,是同一個意思的兩種不同表達方式,都是破除感性慾望的制約之後,到達精神的自由之境。

「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慾」,「存天理,去人慾」就是「致良知」,人慾去盡,即見天理,即見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5)致良知推廣方案擴展閱讀:

王陽明"致良知"哲學思想的影響及作用

王陽明"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的認識論、方法論,對於發展經濟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國著名愛國實業家盧作孚,白手起家,不到20年發展成上億元的資產。他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就是把員工都當作家庭成員,終身僱傭,利益共享。他的經營思想就來自於王陽明的智慧。

陽明心學是以良知判斷是非、落實行動的理論,是傳統儒學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儒家說,人具有一種天生的善良的本德,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思想給中國人的道德修養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所以,陽明心學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與操作價值,它崇尚英傑事功的情懷,激勵著人們去創造偉業,並實現道德上的完美,這對於我們當前凈化社會風氣、培養無私的君子風尚、肅清貪污腐敗,有著巨大的作用。這一筆寶貴的哲學遺產,後人應該好好地學習發揚。

⑥ 指出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把握住良知這個根本,然後加以所向無敵的推導,便是他(王陽明)教學生的簡易直接的方法。如有人用「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這句聖訓來懷疑知行合一的命題,陽明說,「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艱,行之惟艱』。」還是看你心誠志堅否--人是可以成聖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閃念,時時刻刻致良知,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

⑦ 「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論是什麼

王守仁晚年用「致良知」三個字概括他的心學,用「良知」來取代「心」。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傳習錄》中)這樣,「心」就超越了感性因素,成為更加純粹的「心即理」。因為良知純然是「天理」的體觀,是至善的,又是人們先天具備的。所以不能在良知之外求天理。因此,王陽明認為要達到對內心良知的體認和擴充,只須從自己的心上用功,不需像朱熹那樣窮格天下之物。他說:「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傳習錄》上)在他看來,事事物物之理均由我心良知中推演出來,只要把良知推致到萬物上,萬物就有了理。

那麼,如何才能致良知呢?王守仁也講「致知必在於格物」(《大學問》),而格物是「意之所在便是物」(《傳習錄》上)。這就把人的認識對象限定在人的意識范圍之內了。而且,他還把人的行包容在知之中,強調「行」如何去符合「知」,從而提出「知行合一」論。他以「知」比喻水,水向下流是水的屬性,即「行」,水的屬性也就是流,所以,行即知。他說:「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卷八);又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卷二)他還舉孝弟為例說:「某人知孝弟,是因為某人已經行孝行弟;如果講孝弟的話,而不行孝弟,是不能稱之為孝弟的。」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強調「躬行出真知」(卷一)、「知行並進之功」(卷二)和「在事上磨煉」(卷三)等,更有其合理的內核。但他把「一念發動處」視為行的「知行合一」論,完全把行納人知的范疇,實際上取消了知與行的界限,用知來包容行,這在認識論上有其片面性。但其目的在「破心中賊」,是為徹底清除潛伏在人心中惡的念頭,表現了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反抗意識。這點是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他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頭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這在政治上說,有其進步的一面。

心學家們在理論上斷言「盡心」即可「知天」,這樣,心和天也就內在地聯系成一體了。由此,「心」也就同「天」一樣成為哲學的一個范疇了,而且這「心」一提出來便一步登「天」了。因為「心即理」,人心就是天理,那麼「天人合一」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哲學的特色之一了。本來屬於人的「心」,也連於天了,因而中國哲學是頂天而立的哲學,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諧(xié)的哲學。

⑧ 致良知的介紹

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致良知推廣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鄭州佳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9
物業小區活動策劃方案6 瀏覽:796
網路營銷公司如何收費 瀏覽:251
柳州市電子商務發展促進會 瀏覽:296
公路工程施工策劃方案 瀏覽:984
電子商務專業可從事那些工作 瀏覽:598
市場營銷由什麼組成 瀏覽:266
中小企業促進法培訓方案 瀏覽:157
私人菜園推廣方案 瀏覽:472
市場營銷試卷及答案百度文庫 瀏覽:933
河北省電子商務大廈 瀏覽:466
市場營銷專業的研究方向 瀏覽:967
水果罐頭網路營銷策劃書 瀏覽:179
跟電子商務有關的書籍 瀏覽:946
服裝商業策劃方案 瀏覽:883
中國石油化工公司電子商務網 瀏覽:783
遼寧專升本市場營銷真題 瀏覽:859
網路營銷軟體儀 瀏覽:774
嘉興電子商務區 瀏覽:961
年度推廣普通話方案 瀏覽: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