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小學教育信息化培訓活動方案

小學教育信息化培訓活動方案

發布時間:2022-04-05 10:17:55

⑴ 有沒有教育機構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

這里推薦騰訊教育的智慧校園解決方案:
首先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新用戶和老用戶分開,界定新用戶和老用戶標準是:新用戶是潛在的,也許會在未來成為客戶的人群;而老用戶則是已經實現課程購買,在機構建立了學習檔案的人群。
他們會通過一個身份驗證的功能,通過用戶提交的基本資料對用戶身份進行認證,從而對他們建立分類服務。在區分開新用戶和老用戶之後就可以看到他們所能使用的功能不太相同:對於新用戶來說,看到的主要是一些像消息通知、查課報名、機構課程動態、公開課等等。而成為你的學員之後,這些老用戶們就可以開始建立自己學習檔案,記錄自己的學習軌跡,能夠使用通訊錄、相冊和家校溝通等功能。
下面來看一些具體的核心功能點。
消息通知我相信是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功能,包括課程通知、優惠活動、在線客服答疑等都是通過這個功能來實現。用戶可以收到消息不是被折疊訂閱號消息裡面,而是獨立提醒也是非常強的提示。在發送通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成員的組織架構,比如一個班級,一個學段,分類精準推送給他們內容。
查課報名這也是一個非常核心的需求,在微信號建立發布課程信息,直接給用戶發送報名憑證。除了第一次付費之外,實現便捷的續費功能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相信這個功能也會為大家節省很多工作量。
新聞動態不僅僅是機構自身的新聞,也包括學員們會關心的一些常用知識,這個功能大家可能會更多的當做一個自媒體號去進行運營,包括向學員推送一些教學輔導的內容,相信這也是機構去吸引粉絲的一個方式。互動社區其實在學習當中是一個標配,公開課是機構去展示形象,展示優秀師資、自己實力的平台。現在很多學校都會把自己最牛的老師、最牛的課程錄成公開課吸引學員。
在騰訊智慧校園產品中,也有著非常便捷家校溝通方式,讓老師、家長之間能夠輕松交流,同時也幫老師做好防打擾功能,輕松區分工作和生活。老師可以通過通訊錄功能輕松地聯繫到所有學生的家長,也可以在線發起網路家長會。
學習軌跡是很多家長特別關心的,孩子在培訓班到底學的效果怎樣?哪些地方是薄弱點?會通過日積月累在學習軌跡中慢慢體現出來。相冊也是常用的功能之一,相信很多家長都會希望把珍貴的影像收藏起來給孩子留一輩子。
在整體架構的設計中設置了多層管理,從集團層面可以進行多維度的跟蹤,實現對分校的在線管理。包括查看分校帳號運營效果,包括通過關鍵詞和熱點了解用戶一些深層次的需求,甚至可以把這些分校拉通做一個實時榜單,看看各項指數都是誰排在前面,能夠直觀地了解各分部對於智慧校園的使用頻率。
在這之外陸續開發更多功能,包括機構管理裡面的用戶管理和調查問卷,包括一些常規的營銷活動工具,如在線小游戲,微信上牆,抽獎,卡券也是大家常常用到的。另外還包括移動辦公系列功能,包括審批、財務、考勤、會議等等,在一個平台上把所有問題解決掉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最後再聊聊他們為什麼做智慧校園?或者說他們做智慧校園有什麼優勢?首先是這幾個億級數字,微信注冊用戶已經達到11億,月活躍用戶已經5.5個億,最重要是第三個數據,微信支付用戶已經達到了4個億。這個也要感謝春晚在今年年初時掀起了紅包狂潮,帶動了大量用戶對微信支付的認知。有了這些活躍用戶,有了方便快捷的支付能力,從而讓我們平台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微信不僅僅在連接人和人,同時通過支付功能,通過公眾平台連接人與商業,我們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通過微信,為教育培訓行業做一些實用易用的功能,也能夠讓大家更全面更便捷地使用微信。
通過騰訊智慧校園解決方案有沒有可以幫到你呢??

⑵ 怎樣做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

做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案的方法:

1、教學目標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及知識點順序;

2、學習者特徵分析,確定教學起點,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4、學習情境與學習任務設計;

5、教學媒體與教學資源的選擇和設計;

6、教學評價設計,在環節3中已涵蓋建構主義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與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設計;在環節4和在環節5中則包括了情境創設和資源提供的要求。

⑶ 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 如何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改革

(1)擴展教學內容,促進教學過程持續性
課堂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傳遞的信息也是不連續的,當課堂講授的內容前後具有一定的連貫性時,由於黑板記錄的內容已,這時只能靠學員回憶來聯想,其教學內容連貫性和教學效果都會受到影響。信息化輔助教學則會克服以上不足,通技術循環演示教學內容。適時總結、強調、解釋,強化學員的往復記憶,加深對講授知識的理解,增強教學內容的連
(2)增進師生互動,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設計、教案、教學課件、教學實踐軟體等教學資源藉助於互聯網技術公開給學員,學員可以共享資源,自主學習,將學中的問題發布到網上教學系統,通過網路與教員進行答疑解惑,這樣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使教員及時了解課堂果,以及時改進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滿足學員的視聽感官需求,調動學習積極性,激發情,活躍課堂教學氣氛,這些都是傳統的教學手段所做不到的。
(3)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可以對單個學員情況進行分析、討論、評估和輔導,確保每個教學環節可以根據學員的反映、變化進調整,真正做到教學服務於學員。因此,信息化教學手段必須全面考慮,精心安排,恰當整合,融入到教學過程的每節,保證整體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統一結合,促進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保證教學效果。比如,課前網路向學員公布教學內容,學員也可廣泛搜集信息,對新的教學內容有充分了解和准備。課中的重難點之外的內容,供信息資料的鏈接路徑,或網路課程、學科網站的地址,學員可有選擇進行學習。課後,教員可通過個人網站、博客聊天等手段,提供深層次的,可廣泛參與的教學平台,及時進行答疑解惑。
2改革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對策與建議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了正確的理念,才會付諸正確的行動。傳統的教育理念強調以教員為中心,教員是一切教學活織者與領導者,而學員作為認知的主體,一直處於被動的地位。這種模式充分發揮了教員的主導作用,便於組織和管同時也壓抑了學員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利於對學員各方面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隨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觀、價值觀、質量觀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素質教育、創新教育、超前教育、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等現代教進入教學實踐,引發了教學領域的深刻變革,為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教員要主動從知識的灌輸者和學員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素質發展的促進者、學習創新的推動者,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開發和廣泛使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啟發誘導,指引學員的思維方向,拓寬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和整體教學
(2)加強教學信息人才隊伍建設
教學信息化人才根據其分工和任務的不同可以分為開發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實干型人才。開發型人才是以研發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開始,他們在編程和軟體開發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嚴重的一環。管理型人才主要負責息資源的規劃、調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決定了信息化教學手段發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具有普遍意義,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目前,在教學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中,迫切需要發展的是研發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3)加強信息化教學實踐,深入普及教學應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學理論基礎的同時,應該積極地進行必要的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檢驗修正信息教學手段。教學實踐的目的是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形式,檢驗使用效果。實踐方法可以採取先試點後推廣的做法,即在一兩個教學單位進行,通過集信息,查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試驗點可以定期總結,定期集體討論,並提出合理意見,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最後聽取相關專家意見,形成改進完善建議,最後推廣普及。
(4)正確認識信息化教學手段,加強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學手段主要是以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依託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具有傳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強,恰當運用信息教學手段對於優化課堂教學確實大有裨益。但對於總的學習目標和全體學員來說,不存在一種普遍優手段的教學手段。信息化教學手段的相對優越性,決不能作為否定傳統教學手段的借口。各種教學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教員授課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學手段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因而,在對待傳統教學手段這一問題上,該繼承的該摒棄的摒棄,要做到信息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辯證統一,優勢互補。

⑷ 如何讓信息化技術與日常教學活動相結合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2] 陶增樂.《信息技術基礎》.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

[3] 李連寧.面向未來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8

[4] 湯向東.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整合的理論和實踐

⑸ 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申報策略的心得怎樣寫

摘要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圖文並茂、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學生在這樣的互動式教學環境中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現代信息技術既能看的見,又能聽的見,還能動手操作。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⑹ 中小學如何開展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

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指導思想,其關鍵就是要創造出學生的真實活動,讓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在活動中實現人格的主動發展。因此,探索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以及活動實施方式時,都應以此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
一、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
從實踐的層面而言,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設計在形式上大致分以下幾種形式:
1. 專題講座型
專題講座是向學生提供信息技術學前沿新信息、新技術和簡單地介紹信息技術史實等方面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是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滲透和貫穿思想教育、啟迪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為了拓寬學生獲取信息技術新信息的渠道,可以介紹一些信息技術發展前沿的知識。
2. 課題研究型
指導學生進行小課題研究,在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之上,嘗試撰寫信息技術科學小論文、研究性報告。它既是學生對信息技術活動過程中各種發現的總結,也是艱辛的創新活動的升華,更是從實踐中獲得感性認識的重要方法。學生在信息技術活動中有了新的「發現」,若不及時加以梳理總結,任其自流,不僅無助於他們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而且還會養成懶散的工作作風和學習習慣。一般信息技術小論文的類型有多種,如理論知識歸納型、操作技巧探究型、電腦作品探索型、調查訪問報告型以及信息技術學史型等。
3. 知識競賽型
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技術競賽、電腦作品製作比賽、電腦智能機器人比賽等,既是對學科和活動內容的大檢閱,又是學生學識、智能、心理素質的大較量。通過組織競賽活動,可以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豐富他們的知識背景,優化他們的思維品質。
4. 游藝娛樂型
游藝娛樂類的活動形式較為活潑,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寓信息技術知識於綜合活動之中,如舉辦中學生信息技術藝術節、開展網路搜索活動、做游戲、辦信息技術作品展,是讓學生在娛樂中激發興趣、學習知識、增長才乾的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
二、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
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開發與實施的。教師和學生既是活動方案的開發者,又是活動方案的研究者、實施者、推進者、幫助者、管理者,其中學生的開發角色需要加以重視和強調,這是綜合實踐活動開放性的集中體現。有效的實施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從實際的操作需要來看,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 正確處理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指導學生對學科課題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則應首先注意使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其次要善於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選擇的方式可以由一個學生獨立選擇,也可以是同伴互動中進行選擇,還可以是教師提示大的范圍,學生從中加以選擇;再次,在課題的展開階段,可以採取多種多樣的組織方式,主要包括:個人獨立探究、自主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班級合作探究的方式,跨班級與跨年級合作探究的方式,校際合作探究的方式,藉助網路技術進行跨地區、跨國界合作探究;最後,在課題的探究過程中要遵循「親歷實踐、深度探究、自主發展」的原則,倡導親身體驗的信息技術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持續深入地探究。
2. 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過程中實現與學科有效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范圍、深層次、多角度的綜合創新應用,是教育教學現代化、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發展趨勢,其目的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摒除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的弊端、發揮傳統教育優勢、打造新型的教育教學資源、創設新的教育教學環境和學習環境、促成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發傳統教育的深度革新,從而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和效益。整合的實質就是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結構向「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型教學結構的轉化。整合的過程,實際是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學系統中各個要素中,通過組合實現優化的過程。通過整合,實現信息技術與整合學科的綜合發展、優勢互補、共同提高,這樣才能做到能用、會用、用好信息技術,才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協作學習、主動探究中勤於動手、樂於動手,切實將整合研究落實到實處。
3. 認真探討和實施基於網路的綜合實踐活動。網路教學注重信息的交流,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信息傳遞迅捷等特點,網路環境下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豐富教學資料,為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持;廣大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成長為網路教學的促進者、研究者、評價者、培訓者,認真結合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特徵,如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學習風格、網路學習能力等,根據教材確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在知識傳授中注重新時代學生協作能力、實踐、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監管能力等培養,並對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加強管理的同時,進行合理化引導。在採用分析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採取講授、指導、管理等教學策略,及時對教學過程形成整體性評價,並不斷完善整個教學過程,力爭做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同時應積極開展網路教學設計的評價、修改、完善,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反思、總結、改進,逐步完善教學設計,提高網路教學的教學效果。
4. 教師要注重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媒體策略,發揮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鼓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在問題解決中不斷進行思考、感悟,豐富情感體驗,擴大知識面,提高思維水平,保持旺盛的求知慾望,自覺主動地探究知識。
此外,還要注重學科教學資源的建設,實現資源的佔有者、應用者、加工者、開發者、評價者、再生者、管理者;信息技術教師在學科資源建設過程中,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要確保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廣泛佔有信息,二是要善於過濾信息,三是要科學地加工知識信息,這樣才能為資源庫的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參考一下吧》

⑺ 如何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

在進行網路信息化教學設計前,首先要對教學設計的概念有所了解。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應該知道想得到一個怎樣的效果?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需要我們好好的對教材進行分析,其中包括:
學習需要分析;學習目標的闡明;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從而制定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的程序、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等因素的總體考慮。應綜合考慮學習目標、內容、學習者特點、實際條件等因素。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也是我們很多老師在講優質課時,需要進行縝密的教學環節,並多次修改,才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是人們在一個系統中推動信息技術應用,和依此信息技術推動信息資源的傳播整合和再創造的過程。教育信息化就是依據學校教育教學的需要,應用IT技術,將傳統的教學模式加以數字化和改進,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和共享教育資源。
信息化教學就是在信息化環境中,教育者與學習者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教育信息資源和教育技術方法進行的雙邊活動。其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強調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教學內容具有更強的時代性和豐富性;教學更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和特點。信息化教學不僅僅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對教學媒體 和手段的改變,而且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整體的教學體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
信息化教學設計是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提出的,就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應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取、利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總之,在教學上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尤其是網路技術和網路資源來支持和促進學生的學習。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協作」在學習中的作用把學習內容與實際情境相聯系,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強調發展性評價,主張評價的過程性和多元化,會使你的課堂變得精彩無比的!

⑻ 如何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實施方案

一、專家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①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義
是要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所以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這種動力與支撐體現在三個方面:
⑴可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從而促進教育公平;
⑵能有效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
⑶能在創新教育模式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
(二)實現教育信息化的手段、途徑和方法
手段是指,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優勢;途徑、方法則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具體包括五項內容:
⑴建設若干教育信息化技術與裝備研究和成果轉化基地。⑵開展新技術教育應用的試驗研究,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教育信息化關鍵技術與裝備。⑶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規律,深入研究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模式。⑷通過信息化試驗區與試點校的集成創新,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促進信息技術、裝備與教育的融合。⑸建設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機構,跟蹤、分析國內外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與趨勢,評估教育信息化進展,提出發展戰略與政策建議,為教育信息化決策提供咨詢與參考。
既然用「深度融合」觀念取代「整合」觀念的目的是想要找到一種真正有效的、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途徑方法——也就是能真正觸及到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而不是只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修修補補」)的途徑方法,可見「深度融合」觀念和傳統「整合」觀念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前者要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後者則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從來不敢去觸動(或根本沒有想到要去觸動)更深層次的「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問題。
由於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眾所周知,這也是除遠程教育以外,各級各類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課堂教學」應該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既然「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那麼「課堂教學結構」 自然就應當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既然「課堂教學結構」是「學校教育系統的主要結構」,那麼,實現了「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 自然就等同於實現了學校教育系統最主要的「結構性變革」,這應是合乎邏輯的結論。
「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 的確切內涵就是要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眾所周知,所謂課堂教學結構就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具體體現。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實際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並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光碟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多年來國內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經驗告訴我們: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價的。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育、教學過程,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二、對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理解
經過10餘年的實踐與總結,中國政府提出了「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
(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要實現這一根本目的,僅僅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一些信息技術手段是不夠的。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新的技術和手段的運用上,而且對教育的發展帶來更新的理念和動力,使教育內容、方法和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關鍵在於要將信息技術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運用信息技術逐步改變原有的教育教學過程與模式,實現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向以能力素質培養為主的教學方式的轉變,並根據社會發展和學習者的需求,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選擇最優質的教育資源,進一步突破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這一變革的過程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過程,只有融合才能體現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作用,這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質。
(二)「融合」不是一般的技術應用,而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相互促進
一方面,信息技術要進入教育教學過程,改變教育教學模式,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模式,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實踐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信息技術提供支撐,同時也為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何克抗教授提出:以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只從改變「教與學環境」或改變「教與學方式」的角度(最多也只是同時從改變「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角度)去強調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只是將信息技術應用於改進教學手段、方法這類「漸進式的修修補補」上,還沒有觸及到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他認為要讓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自覺地認識到:不能只是停留在運用技術去改善「教與學環境」或「教與學方式」的較低層面上,而必須在運用技術改善「教與學環境」和「教與學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實現教育的結構性變革—也就是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構建出新型的『主導一主體相結合』課堂教學結構」。這正是《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之所以提出、並倡導「信息技術要與教育深度融合」這一全新觀念與做法的基本出發點,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本質與確切內涵所在。
三、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時發現,推動教育信息化不能簡單地搞硬體驅動,而忽視課堂教學應用,這種方式做起來相對容易,但難以持久,並且效果也是會大打折扣的。我國教育部公開表示的基本思路就是採取應用驅動,一是要著眼於解決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問題,在教與學的主戰場中開展應用。這種應用應該是師生廣泛參與的日常教與學的活動,應該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應該是對即有教學方法的改造與提升。二是要在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應用、實現新的應用。也就是要從教育教學的目標要求和學習者的需求出發,以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為目標來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才能找到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點,才能真正體現融合對於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強大支撐作用。
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是永無止境的,技術的不斷創新會給應用提供新的動力和條件,教育的需求和發展也會給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課堂日常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習者學習方式便捷化、學習支持個性化,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學習結果,是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方向和本質,而且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中國政府確定的「十二五」期間「三通兩平台」的核心目標與任務,都是按照應用驅動的基本思路提出的。除「寬頻網路校校通」屬於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優質資源班班通」和「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都是從不同側面強調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班班通」強調的是數字優質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深入普遍應用。他們提出了以建設「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路課堂」三種形式推進「班班通」。「人人通」就是利用雲技術為學習者提供的網路服務空間與環境,努力使每個學生或教師都可以擁有一個網路上的個人管理平台,逐步實現課 內、課外的教學、學習與交流功能。「人人通」是面向教育信息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強調以網路為載體,著重探索信息時代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的新模式。

注①:何克抗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東北師范大學終身教授,長期從事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研究,特別是基於Internet的網路教育應用研究。科研方向: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化教育、教學系統設計。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育信息化培訓活動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市6月份促銷活動主題 瀏覽:649
電子商務線上線下是什麼意思 瀏覽:854
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培訓方案 瀏覽:332
電子商務在我國的現狀 瀏覽:527
買衣服怎麼做促銷活動 瀏覽:343
策劃方案的基本要素 瀏覽:75
上海飾搭電子商務 瀏覽:995
幼兒園師德師風培訓自查方案 瀏覽:554
培訓學校優質生源維護方案 瀏覽:17
快餐店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23
面試網路營銷靠譜嗎 瀏覽:972
網路營銷中免費產品的特徵有 瀏覽:210
醫療市場部營銷方案 瀏覽:611
門市活動促銷布置氣球 瀏覽:864
品牌特產推廣方案 瀏覽:167
校本培訓研修實施方案 瀏覽:45
完善電子商務法律制度 瀏覽:730
超市的促銷方案ppt模板 瀏覽:47
開童裝店開業策劃活動方案 瀏覽:457
農土特產品牌營銷案例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