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寶寶想不去幼兒園想移民去德國怎麼辦
移民分為:投資移民、技術移民、創業移民。
首先說說投資移民,投資移民就是版該國權允許海外投資者通過在該國國內投資項目,並合法經營一定時間後申請獲得該國國籍身份。德國投資移民——德國於2005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寬容的投資政策給很多人打開了進入德國的方便之門,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通過投資的方式挺進德國,大家比較熟悉的當數房地產投資,近年來德國的房地產市場也頗為活躍,2013德國樓市盛況,不缺乏資金實力豐厚的華人投資者。
技術移民這項一般針對留學生比較多,德國留學後掌握獨特的技術,而且在德國工作一段時間,獲得豐厚的報酬,並且在公司擔任一定的職位,申請移民德國也是一種不錯的手段,只不過需要時間的沉澱。
創業移民也叫商業移民,就是開展海外事業,跟投資移民有點類似,但是又區別於投資移民,創業移民是在德國需要有實實在在的公司存在,而且開創公司後公司要有完整的商業計劃,並按計劃執行,每個月要有財務記錄。德國ICCN橡樹園創業定居項目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② 德國學前教育體系主要是,白天的幼兒之家,對嗎
德國的學前淵遠流長。文藝復興之前,德國學前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被人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德國著名學前教育家福祿貝爾於1837年在家鄉附近的勃蘭根堡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幼兒教育,1840年將它正式命名為幼兒園,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兒教育,德國成為幼兒園的發源地。福祿貝爾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德國學前教育事業質的飛躍,同時也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志著世界幼兒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福祿貝爾之後,學前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德國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也逐漸走上正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綜觀德國的幼兒教育,筆者認為其中有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朴實,處處體現著效法自然,尊重幼兒自然成長的內涵。對照我國的學前教育,兩百多年前「發現兒童」的教育家盧梭發出的要在「自然中培養自然人」的呼聲早已被那些花樣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沒了。
一、朴實溫馨的環境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很小,從外看很難發現這是一所幼兒園,但推門進去,你會覺得豁然開朗,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呈現在你面前。德國的幼兒園是溫馨、舒適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現代化設施,更沒有我們想像中價值不菲的奧爾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優雅和朴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教室的屋頂上懸掛的是粗麻繩和輕紗做成的帷幔,充滿了夢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兒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書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遊著;牆面上是幼兒隨意的塗鴉,還有在戶外撿來的樹枝、乾花和枯葉掛在牆面上,記錄著幼兒戶外生活的快樂和驚喜。也許因為我們看的幾所幼兒園都是極具傳統的幼兒園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舊的,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雙手經營著一段可以留下來的。
在我國,一些收費較高的私立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十分豪華,昂貴的木地板,塑膠的活動場地,琳琅滿目的玩具,很多幼兒園把這些外在的環境設施視為爭創示範先進園的硬指標,這些也是許多選擇幼兒園的一個衡量標准。誠然,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必須的,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去思考:這樣豪華的設施對教育幼兒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幼兒長大成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永遠呆在宮殿式的房子里。過於現代化的設施也阻礙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林間幼兒園
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出現了一種叫做「林間幼兒園」的托幼方式,這里沒有房屋、圍牆,在樹林里對幼兒進行沒有教室的幼兒教育。他們組織幼兒在草地上散步、觀察動植物,在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野外活動中拓展幼兒的獨創性和運動能力。「英國庭園」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園,後來被開辟成了慕尼黑林間幼兒園,園內有成片的白樺林和灌木叢,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這里入托的15個l歲半以上的幼兒每天上午9時來這里集合。他們或分成幾個小組做游戲,或個人自由活動,做手工、撿樹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歡爬樹、賽跑的幼兒,也有樂於觀察螞蟻、蝸牛的昆蟲迷。教師除了在規定的時間教唱歌以及隨時解答幼兒游戲中的各種「為什麼」之外,更多的精力則放在了安全保護工作上。午飯如同郊遊時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擺上自帶或教師幫助准備的食品,飯後下午2時左右,結束一天的活動。
首創這個林間幼兒園的赫本黛拉女士對幼兒園的未來充滿信心:幼兒在林子里跑來跑去非常開心,既提高了他們的運動能力,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沒有過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壓抑心理,所以他們當中從未發生過吵架、打鬥的事,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給幼兒定了三條必須遵守的紀律:不準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準拿著棍棒跑跳;聽到哨聲要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國的幼兒園,大多數都是鐵將軍把門。在我國日益城鎮化的今天,幼兒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泥土、昆蟲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事物,甚至他們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都被壓縮的少得可憐。在幼兒園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能不讓幼兒出去就盡量不出去,就算是出去了,教師的組織、管理也要佔據大部分時間,很少能看到讓幼兒自由自在地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一些幼兒為了想獲得片刻的自由而尋找各種借口逃避呆在牢籠似的教室里,比如經常在上課時間要求上廁所等。對於鐵將軍把門、限制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管理者和教師們有充分的理由:基於安全的考慮。誠然,讓幼兒在戶外自由地活動肯定要比讓他們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難管理得多,也產生了一些安全隱患,但是如果僅僅因為怕出事故就剝奪幼兒的活動權,限制幼兒的發展空間,這樣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呢?
三、混齡編班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是混齡編班,每個班有16個左右幼兒,幼兒在類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相互交往。幼兒園通常由o.6歲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合組成一個個小組(類似於一個個班級),幼兒園充滿著家庭般的溫馨。德國幼教工作者主張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背景又要面向未來的人,一個需要與同伴、成人、社區交往的人,一個生活在真實而自然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幼兒園里需要面對各種年齡的同伴,面對各種成人,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我國的幼兒園都是小、中、大班涇渭分明,當然這樣編班有利於管理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如果從幼兒的角度來考慮,德國幼兒園的這種混齡編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混齡教育有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由於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大多數幼兒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缺乏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交往的體驗,致使家庭缺乏的不同年齡段同伴交往在幼兒園並不能得到必要的補償,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缺失。當然混齡教育對師資的要求較高,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的幼兒園不一定非要混齡編班,可以考慮多設計一些混齡活動,以幫助幼兒獲得異齡同伴交往的經驗。
四、隨心所欲的幼兒
德國的幼兒園像家庭一般溫馨,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看書,可以參與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獨立玩玩具,當然也可以選擇獨處。事實上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提供給幼兒,幼兒叫它「安靜角」。安靜角里一般有一個柔軟的墊子,上邊有很多布質的柔軟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墊,有的還有個小沙發,不想參加團體活動的幼兒可以到這個角落,靜靜地坐著,淘氣的幼兒也可以在這里翻跟頭發泄多餘的精力。安靜角的設計說明德國幼兒教育正視了幼兒的正常心理需求,幼兒也有獨處的需要。同時這種設計也為教師了解幼兒提供了可觀察的表徵。當一個幼兒頻頻走進安靜角時,其實他已經用行為發出了呼聲,他需要心理幫助了。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幼兒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教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幼兒的天性。這一點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表現得尤為徹底。德國幼兒園是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的,至於進行什麼活動,幼兒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去娃娃家、到戶外玩。對於午餐和午睡,教師也很尊重幼兒的意願。比如,桃園幼兒園提供三個午餐時間: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由幼兒自己決定何時用餐。另外,幼兒園提供專門的地方供幼兒睡覺,每人一塊海綿睡墊,若幼兒躺下去20~30分鍾仍未睡著,他就可以起來出去玩。
這是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震撼最大的一個特點,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是真正把幼兒當成是獨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國的幼兒園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小嘴巴,閉起來,小眼睛,向前看。」類似這樣的規則不停地在提醒幼兒要中規中矩,不能亂吵亂動。幼兒想要上廁所必須向教師報告,得到允許後才能去,有的被教師認為是調皮搗蛋的幼兒即使再三要求去上廁所也得不到允許。總之在幼兒園里,幼兒只能做教師允許的事情。教師有一種權威,幼兒被告訴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有誰違反了教師的要求,就要被批評,就得不到小紅花。試想想,如果一個正常的成人被要求這樣做,那他會怎樣?因為在我們教育者的頭腦里還存在著那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只是幼兒,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們不懂得像尊重我們身邊的成年人一樣去尊重他們。
總之,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溫馨,祥和,動靜有度,沒有虛榮,順從自然。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思考……
黔途智奧彭老師為你解答,如有幫助,如對本題有疑問可追問,Goodluck!
③ 德國這樣的幼兒園是否適宜在我國發展!為什麼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證。The思維和生活方式。
④ 德國幼兒園與中國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有什麼區別
在當今的國際社會中,諾貝爾獎可以說是最權威的科學獎項之一了,很難有人想到,這項國際權威獎項,單單是德國人就擁有將近一半。雖然的德國本身的科技產品技術含量非常高,但這么高的獲獎率,著實是驚呆了不少人。
要知道,德國的人口,還不及中國廣東省常住人口多。然而就是這么一個「彈丸之國」,以微少的人口,成為了世界強國。
⑤ 3、以下哪些是德國幼兒園的特點 A,開發智力,學習文化知識 B,我能做的我自己
我認為這個應該是選擇b版
⑥ 德國的幼兒園怎麼樣
德國的幼兒園與我們國內大不相同,德國的幼兒園更注重孩子們的實際教育,他們並不過多的去教孩子書本知識,而是花更多的精力帶孩子去相應的實際環境進行教學,這種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們也很關注,他們會教孩子如何與小夥伴們相處,怎樣對待老師與父母,培養孩子們擁有正確的三觀。對於德國的孩子來說,幼兒園並不是學校,而是交朋友,做游戲,接觸新鮮事物的地方。在那裡,他們每天都是開心的,他們喜歡待在幼兒園里,因為那裡既輕松又有趣,還有小夥伴陪伴。
這些對我們今後的教育啟發是非常大的,我們應該把幼兒園變成孩子們都喜歡的地方,而不是想要逃離的地方,那裡是孩子們的童年,是他們快樂玩耍的天地。
⑦ 德國的幼兒園都教什麼
幾年前,表姐一家移民德國,定居在法蘭克福。今年夏天,我應表姐邀請,帶著女兒到表姐家度假。我女兒今年5歲,表姐的兒子今年6歲,很快兩個小傢伙就玩到一起了。 在表姐的兒子面前,我女兒簡直就是一個小天才。因為我讓她上了最好的幼兒園,她三位數的加減法早已不在話下,而且還會彈琴、跳舞,還能用簡單的英語對話,而表姐的兒子兩位數都算不出來。 我問表姐:「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你是不是對兒子的教育放鬆了?」表姐卻說:「德國的孩子都這樣,他們的任務就是玩耍。」原來,在德國學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兒園不允許被教授專業知識。那麼。呢?對此我充滿了好奇。 有一次,我和表姐一起造訪表姐兒子上學的那家幼兒園。當時,孩子們正在玩一個游戲,表姐的孩子落後了。小傢伙忍不住說了一句:「哎呀,我失敗了。」老師馬上說:「不,你沒有失敗,你只是慢了一點點。」說完,老師還主動擁抱了孩子,小傢伙的臉上頓時充滿了笑意。 游戲結束,我問老師:「你為什麼要特別向孩子強調他沒有失敗?」老師說:「必須用正面的能量感染孩子。在成長期,孩子的世界裡不應該有失敗這個詞。」讓孩子永遠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讓孩子的世界裡充滿陽光,這或許是德國幼兒教育的真諦吧。 晚上回家,孩子在玩完玩具後沒有收好,表姐有點生氣,沖他發了火。沒想到,孩子平靜地說:「媽媽,你要溫柔地跟我說話,這樣我才會願意和你合作。不然,我心情不好,就不想跟你合作了。」 聽到這句話,讓我很詫異。這個我原以為什麼都不會的孩子著實給我上了一課,讓我進一步懂得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原來,德國不允許在幼兒時期教授專業知識,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 無獨有偶,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定。比如匈牙利就明確立法:嚴禁教授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寫作、閱讀、計算等。在他們看來,孩子的唯一任務就是快樂地成長。過早地教孩子專業知識,不是讓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相反卻是在拔苗助長。德國造就了很多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匈牙利造就了很多偉大的藝術家,或許這就是他們的教育理念結出的碩果吧。 (馬莉)推薦給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糾錯 我要列印
⑧ 德國的幼兒園與中國的幼兒園有什麼不同(轉貼)
目前,國內幼兒園事業發展的非常快,普通的,高級的或者私立的幼兒園也遍布各個城市。這說明我們的幼兒教育事業的繁榮,也說明社會對幼教的重視。 每個幼兒園的設置和教育觀念都不同,有傳統的托兒所的延續,以託管孩子為主,保育為輔,也有現代的以開發和訓練孩子各種技能的幼兒園,比如設置了鋼琴課,舞蹈課,英語課等等,最流行的教育概念是蒙台梭利似的教育體系。同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根據孩子們的年齡大小,分為大中小三個班。 我的孩子們也短期在國內幼兒園呆過,但更多的時間是在德國幼兒園成長的,所以兩邊幼兒園的情況我都比較清楚。就我個人而言,我對德國的幼兒園體系更加認同,同時我認為我的孩子們在那裡得到的益處和幫助更多些。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孩子們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天性。這一點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表現得尤為徹底。德國幼教界很重視幼兒獨立性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只不過他們的培養方式是玩。 我女兒是在天主教的幼兒園渡過的,兒子去的是基督教幼兒園,因為離家近。兩者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教育內容也跟宗教關系不大。兩個幼兒園的設置區別也不大,都有向日葵班,小象班,尼姆小魚班,小鹿斑比班,星星月亮班等等,入園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封信,告訴家長,在這三年當中,孩子們將會在我們這里如何度過了?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在孩子們離開幼兒園的時候,會收到老師總結好的一個大本子,上面貼著蛤仔第一次畫的畫,一些有趣的折紙或者拼圖,一張或者幾張團體的或者個人的照片,每次活動的介紹等等。
⑨ 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在中國,只要孩子進入學校,面對的就是整整齊齊的課桌、成摞的厚重書本,和排得滿滿當當的課程表。可即便如此,大多數家長還會在課余及校外時間為孩子安排大量課程。這擠壓了孩子的放鬆時間,也抑制了孩子的天性。
相較而言,作為全世界產生最多科學家和科創人才,包攬了一半諾貝爾獎的國家,德國在幼兒教育方面遠遠出色。
那麼這些德國家長又是如何做的呢?
自然教育法則很好地踐行了這一點:在孩子的探索中給予充分的自由度,找到孩子的敏感之地,讓他自己在舒適區找到感興趣的科學探索的方向與方式,這比大人生硬的將知識灌進孩子大腦中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