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要讓孩子講故事怎樣才能讓孩子講
幼兒園不是讓孩子講故事鍛煉口才,而是你講故事能讓他們聽的懂,能理解
2. 幼兒園故事課的教學方法有哪些技巧有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往往存在著這樣一套模式:首先是教師有表情地講述一遍故事,要求幼兒認真傾聽。講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裡有哪些人物或動物?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接著是邊出示圖片邊分段講故事,提問:這一段里有誰和誰?都說了些什麼?這中間還要讓幼兒學說新詞和短句。最後是讓幼兒完整地欣賞一遍故事錄音,並要提一個總結性的問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剖析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們不難發現,它存在著以下幾個弊端: 第 一、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故事內容的傳授,教師無論講什麼故事,都把它套進這個模式里,勢必會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鮮感和敏銳感。 第 二、失去了故事教學的愉悅性和趣味性,這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魅力,一則好的故事,往往能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春雨潤物般的情感來打動幼兒的心靈,使他(她)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第 三、幼兒是帶著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的,他們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從何談起?如果故事教學只滿足於使幼兒獲取知識、接受教育這樣一種表層功能,那麼故事教學的深層功能——開啟幼兒熱愛文學的心靈之門,引導幼兒踏進文學殿堂的啟蒙功能又體現在哪裡呢?因此,我認為要改善幼兒園故事教學的模式,不拘一格地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故事教學的功能,尤其是深層功能,使幼兒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滿足他們各方面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故事具有不同的內容、情節和結構,我覺得要激發幼兒聽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主題、情節,使之產生心靈上的呼應和共鳴,關鍵在於教師的課前准備工作,教師必須反復鑽研作品,分析故事的主題,掌握故事的情節、結構,找准其中的重點、難點,設計出適合幼兒和作品的教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此, 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
3. 幼兒園講故事的教案怎麼寫
: 一份完整的教案,一般包括,活動標題,活動目標,活動准備,活動過程,活動反思,具體要求如下: 1、目標:指這次活動要達到的目的,教會幼兒什麼,一般分為能力...
4. 幼兒園講故事,需要詳細故事內容
是需要編寫故事嗎?這個很長哦。可以假設故事情節,幾個好朋友到游泳池游泳,有一個小動物看別人游的好,也想去游,可是突然發生溺水事故,被別的小動物救了起來,故事的教育意義可以自己把握,僅供參考。
5. 幼兒園講故事有幾種類型
一、活動參與法 幼兒生性好動,年齡越小,這個特點就越明顯。因而故事教學不應僅僅是靜態的,還必須與幼兒的身體活動、操作活動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中有關詞彙和句子,也可以使他們進一步熟悉作品,體驗思想情感和鞏固記憶。 故事《小老鼠和落葉》里鼠媽媽和小老鼠打掃落葉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有趣,是全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這里不僅有「頂、扛、掃、耙、扛」這些表示打掃的動詞,還用上了「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就准備了一些小老鼠的頭飾和簡單的道具,讓幼兒進行故事表演,他們興致極高,演得怡然自得,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會自然地運用作品中的對話、動作、表情來再現作品,活動參與法真不愧是幼兒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難點前置法 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於萌芽狀態,對於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設計教案,那麼有些故事內容對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採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 比如故事《包公審石頭》,我考慮到幼兒很難理解「包公為什麼會罰觀看熱鬧的人每人一枚銅錢,並讓他們把所罰的銅錢扔入水中,由此來判斷偷賣油條小孩錢的小偷是誰?」課前,我就准備幾盆清水和一些沾了油及沒有沾油的硬幣,在講述故事前,讓幼兒分組做個小實驗,將兩種硬幣分批投入清水中,通過觀察實驗操作中的現象,使幼兒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幼兒思維,開發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 三、擴充講述法 有些故事短小精悍,非常適合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力,進行擴充性的講述,在聽聽講講的過程中,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就誕生了。 象故事《小蝸牛》,篇幅不長,字里行間蘊含著四季的典型特徵和季節輪換的順序。課前我精選春、夏、秋、冬四幅圖片,並把它們布置在活動室的四周。上課時,我邊操縱指偶邊講述故事的第一段,提問: 「這是哪個季節發生的事?」幼兒異口同聲地說:「春天。」「春天就象蝸牛媽媽說的只是樹葉兒發芽了嗎?還有哪些美麗的景色呢?我們快幫小蝸牛找找吧!」幼兒很快地來到春意圖前,眼前的一切是那麼的熟悉,他們彷彿置身在萬物復甦的美好春光里,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春天的景色,比如:小草變綠了,桃花紅了,迎春花吹起小喇叭,「嘀嘀噠!嘀嘀噠!」小蝌蚪在水裡快活地游來游去,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朋友手拉著手去春遊……凡是在春天裡發生的事全讓他們說到了,同樣的,在以後的夏、秋、冬三季的擴充性講述中,幼兒表現得非常出色。通過這個活動,不但加深了幼兒對四季特徵和輪換順序的認識,而且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最值得欣慰的是誕生了一則師幼合編的新故事《小蝸牛》,實現了師幼互動。 四、情景激勵法 故事教學活動往往需要參與者有極大的熱情,這就需要教師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努力創設一個充滿感情色彩、能引起幼兒情緒激動的情境和環境.使之親臨其境,積極主動地去觀察、去想像、去大膽表述自己的意願,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 分析故事《最奇妙的西瓜》,我認為最重要的要讓幼兒感受到參賽西瓜的奇妙之處,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可精心製作一些新穎有趣的西瓜模型:手提包形的西瓜、外面是瓜瓤裡面是瓜皮的方形西瓜和狀如水塔、裝著水龍頭的大西瓜。在輕快的音樂聲中.教師頭戴王冠,以瓜瓜國國王的身份,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小貴賓(由幼兒扮演),幼兒饒有興趣地參觀西瓜展示會,初步感受到這些西瓜的奇妙之處,愉快地和小夥伴交流自己的參觀所得,同時他們也非常想知道這些西瓜是誰發明的?這時候,「國王」就安排他們觀看情景表演,讓他們知道故事的內容,同時也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疑團。接著,「國王」徵求小貴賓的意見,讓他們說說:「最喜歡誰發明的西瓜?奇妙在哪裡?」最後,「國王」讓小貴賓談談:「我想發明怎樣的西瓜來參加明年的西瓜節?」縱觀這個活動,幼兒始終置身在寬松、自由的游戲情景中,他們想說、愛說、敢說,在與老師、同伴的交流中發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愉快的情緒得到了體驗,這與《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倡導的精神相一致的。 五、師幼對講法 有些故事,上下句或者是上下段之間有某種程度上的邏輯推理關系,這時,你大可不必把整則故事一古腦兒地全部講出來,而可巧妙地採取留下一半給孩子的方法,啟發、鼓勵幼兒積極思維,講述出故事的另一半,通過師幼對講的方式,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述故事《小兔逃跑》前,我簡要地向幼兒介紹師幼對講的方法——要求幼兒聽清我的上句,編出下句。我示範講完第一組對句後,問了兩個問題:「小兔想變成什麼逃跑?兔媽媽變成什麼去追?」幼兒不假思索地說出:「小兔想變成小魚逃跑,兔媽媽就變成釣魚人把小兔釣上來。」我馬上予以肯定,接下來,我要求幼兒圍繞「如果你是小兔,你會變成什麼逃跑?」「如果你是兔媽媽,你會變成什麼去追?兩個問題,引導幼兒分別站在小兔和兔媽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並參照第一組對句的句式進行回答。由於這種「你逃我追」的游戲方式深受幼兒喜愛,幼兒也不乏這方面的生活經驗,因此幼兒非常投人,他們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回答接連不斷,尤其是後面的仿編部分,幼兒表現得更為積極,有的說:「要是你變成荷塘里的荷葉,我就變成青蛙把你找到。」有的說:「要是你變成青蛙找到我,我就變成蜻蜒飛走。」在這環環相扣的問答中,既使幼兒較為准確地理解了故事內容,體味了其中的母子親情,又發展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模仿續編法 幼兒可以學習仿編故事,仿編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遷移作品經驗的過程。課前教師可准備(或與幼兒一起准備)一些實物、圖片並豐富幼兒的相關經驗,這些實物、圖片或相關經驗應能圍繞故事主題誘發幼兒聯想。 如在講完故事《七色花》後先請幼兒想想「你認為哪片花瓣用得最好?為什麼?」幼兒一致認為是最後一片花瓣用得最好,因為它使殘疾的威嘉變成健康活潑的孩子。為了深化故事主題,為幼兒提供遷移情感、運用情感的機會,我出示一朵能撕下花瓣的七色花,開展「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的故事仿編活動,幼兒圍繞話題展開想像的翅膀,大膽地訴說著心中的美好願望,郟廣涵說:「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用紅色的花瓣讓失蹤的王偉叔叔快點回來,這樣他們一家人就能團圓了。」陸雅萱說:「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全世界的人民友好起來,不要發生戰爭。」周澤斌則說:「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我要讓一座座高山變成平地,這樣汽車就不用走盤山公路了,人們坐在裡面又快又安全。」……孩子們心中還有許許多多美好的願望,他們已進入了作品中所描繪的美的境界,自然而然地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動而產生相應的情感,這是對孩子們心靈的一次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