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梳子賣給和尚讀了故事悟出什麼道理
把梳子賣給和尚可以分四個故事來講:
第一個人
出了門就罵,什麼狗經理,和尚都沒有頭發,還賣什麼梳子!找個酒館喝起了悶酒,睡了一覺,會去告訴經理,和尚沒有頭發,梳子無法賣!經理微微一笑,和尚沒有頭發還需要你告訴我?
第二個人
來到了一個寺廟,找到了和尚,對和尚說,我想賣給你一把梳子,和尚說,我沒用。那人就把經理的作業說了一遍,說如果賣不出去,就會失業,你要發發慈悲啊!和尚就買了一把。
第三個人
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在廟里轉了轉,對和尚說:「你看,很多香客很遠來到這里,他們十分虔誠,但是卻風塵僕僕,蓬頭垢面,如何對佛敬?如果廟里買些梳子,給這些香客把頭發梳整齊了,把臉洗干凈了,不是對佛的尊敬?和尚話說有理,就買了十把。」
第四個人
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你是得道高僧,書法甚是有造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些「平安梳」、「積善梳」送給香客,是不是既弘揚了佛法,又弘揚了書法,老和尚微微一笑,無量佛!就買了1000把梳子。
悟出的道理評論小結
第一個人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太厲害,用常理去考慮銷售,是不適合做銷售的。
第二個人是在賣同情心,這是最低級的銷售方法,叫「叩頭營銷」,是不能長久的。
第三個人為客戶著想,可以說是「顧客滿意戰略」,自然會有好的效果。
第四人不僅能夠然顧客滿意,還能迎合顧客心理,自然就會不會差。
(1)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的營銷方案擴展閱讀:
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另外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也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他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
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我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就這樣,寺院買了一萬把,取名「積善梳」、「平安梳」,由大師親自為香客開光,竟十分興隆。
這個人的道理已經達到了物我兩重天的境界,不是在賣梳子,而是在賣護身符,把顧客的價值最大化,商業價值自然也就上升把梳子變成一種信仰,銷量自然也就大了。
2. 把一把梳子賣給和尚,如何銷售
還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那人對僧侶說,如果寺廟准備了一版些梳子作為朝聖權者的禮物,那將更加經濟和有意義,香火會更加旺盛。和尚一想,就買了100塊。
同樣是廣泛流傳的營銷故事,把鞋子賣給光腳的人要值得稱贊得多。最成功的營銷,就是挖掘客戶的潛在需求。所謂的潛在需求,就是本質存在,但是客戶自己卻沒有覺察的需求。光腳的人穿鞋,是一種必然存在的、潛在的需求,但和尚用梳子卻是一種偶然需求。
用虛幻的話術,天花爛墜,誘導消費者購買自己並不適用的產品,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欺騙。當客戶冷靜下來,就會覺得自己被騙了,從而覺得企業缺乏道德而產生強烈的憎惡。這種方法顯示了企業的短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註定是要被淘汰的。
我們不否認營銷需要技巧,但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營銷都不能夠偏離產品本身。產品的核心價值是營銷的基礎。
營銷的本質是一種溝通,就是將產品的價值有效傳達給消費者。所謂有效傳達,就是能夠和客戶之間產生共鳴,讓產品的價值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成功的營銷是將好的產品賣得卓越,將卓越的產品賣成偉大的品牌,而不是趁口舌之利,耍小聰明,更不是欺騙。這也是老鞠所講的戰略單品存在的價值基礎。
3. 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經典營銷案例)
來到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個和尚說了一番話,卻專賣出了一萬把梳子。
他告訴和尚屬,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是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善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 還能為 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我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夫,善哉!善哉!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意, 老衲豈能不從?
就這樣,寺院買了一萬把,取名「積善梳」、「平安梳」,由大師親自為香客開光,竟十分興隆。當然,開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3)怎麼把梳子賣給和尚的營銷方案擴展閱讀
一個正常的商業模式,是在產品誕生之前,就要確定目標用戶,然後根據目標用戶的需求,確定商品的功能設計、價格、渠道等方面。營銷要做到產品之前。而這個案例,先確定產品再確定用戶,怕是清朝才有的商業模式吧。
營銷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銷成為多餘。營銷的目的在於深刻地認識和了解顧客,使產品適合它們的需要,從而形成產品的自我銷售。
4. 「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個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的營銷故事,它到底是在鼓勵人們去銷售還是鼓勵一種商業欺詐
鼓勵銷售。商業欺詐是指在市場交易、投資、服務過程中,通過虛構隱瞞回事實、發布虛假信息答、簽訂虛假合同以及誇大宣傳等手段,誤導、欺騙單位和個人,騙取錢財和各種物質利益,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行為,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以牟取利益為目的,以欺騙為手段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通俗的說,用虛假的情況引誘對方做出錯誤的判斷。 但是「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個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的營銷故事中卻沒有虛假的情況,也沒有引誘對方做出錯誤的判讀,很明顯這是個換位思考,從不同側面來尋找商機,尋找市場,這充分告訴我們一個人擺在哪裡無論如何他也會有需求的,看你怎麼尋找他的需求,並且滿足這個需求來達到你的利益。 「把梳子賣給和尚」這個被很多人奉為經典的營銷故事就是尋找出和尚的需求,並且完成自己任務獲得利益的一個典型的過程。 所以很明顯這個和商業欺詐不搭邊。
5. 梳子賣給和尚,把梳子賣給和尚是欺騙還是營銷
對於推銷者來說是營銷,把一個產品給銷售出去就證實了該名推銷者的能力。而取決於是否是欺騙在於推銷者在銷售的時候有沒有欺騙的成分在。誇大作用或者與其商品的作用不符的視為欺騙!
6. 假如你是一個推銷員,應如何把梳子推銷給和尚
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1、很多的商品具有潛在的銷售力。 2、把商品賣給需要這個商品的顧客不能算做真正的生意,而把商品賣給不需要它的顧客才算真正的生意。 點評:A君靠情感銷售,靠佛門方丈的惻隱同情賣出一把梳子,賺的是方丈本人的錢。B君靠方丈所在的寺院的需要,賣出10把梳子,賺的是寺院的錢。C君靠方丈所在寺院龐大的客戶群體的需要,賣出1000把梳子後,還有要的,C君把方丈和方丈所在的寺院以及寺院的香客的共同需要有機組合在一起,創造了新產品「積善梳」,這把積善梳是融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為一體,集文化和藝術為一成。因此,積善梳已不是普通的梳子,而是集實用、文化、藝術和精神需要於一體的復雜的高級梳子,所以不僅能賣很多,而且能賣個好價錢。故此,經營要想賺錢,首先要能使對方賺錢,然後自己才能有錢賺。積善梳首先滿足了寺院香客的精神需要,其次滿足了寺院的利益的需要,第三滿足了方丈的求名的需要,三方的需要都得到了滿足,經營者自然也就有大錢可賺了。 你在看完了這則故事,不免有所思考和啟示。人的思想和觀念是重要的,就這個故事,如果不專變觀念,要把梳子賣給和尚,簡直說是天方夜譚。但是C君卻轉變了推銷的方法,投人所好,把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聯繫上了。從不可能的商機中,開發出潛在的廣闊市場。所以一個人在思想和觀念上要有所轉變和創新。 一個推銷員來到一座千年古剎,對住持說:「凡來進香朝拜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有所回贈,以做紀念,保佑其平安,鼓勵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書法超群,可先刻上『積善梳』三個字,再做贈品。」住持大喜,立即買下1000把,還希望能多買一些不同檔次的木梳,以便分層次地贈給各種類型的施主與香客。 這個推銷員可能稱得上是「營銷大師」了。和尚是不需要梳子的,倘若你跟和尚說,木梳可以用來梳理頭發,那非但木梳賣不出去,還可能被和尚痛打,誰叫你非拿頭發說事呢?這位成功推銷木梳的傢伙為什麼成功,關鍵在於他根本沒想把梳子賣給和尚用。 現在的商業營銷講得最多的就是抓住目標消費群。而那個推銷員得到的目標消費群就是不長頭發的和尚。如果他死盯和尚,將不會有任何收益。他卻別出心裁,透過和尚這個直接的推銷對象,發現了香客這一潛在的消費群體,進而又抓住和尚的頭兒——「住持」揚善、積德、出名的心理,首先抬高寺廟的地位,然後吹捧住持的書法,結果,和尚成了木梳的流通渠道,而錢還是和尚付的! 我們的企業家也有類似的神人,比如去年北京板栗熱銷,廉價的板栗經過簡單包裝和加入開啟工具之後就變成了精美的禮品;四川沒用的梨花可以為日本的梨樹授粉,轉手一賣就賺來了大筆的外匯等等。老闆們在傳授經驗時總喜歡強調「發現商機」,但是即使是「發現」也是建立在商機已經具體存在的基礎之上。和尚賣梳子的例子說明,等待商機或者發現已有的商機不如主動地去製造商機。製造商機,可以先發制人,在別人未知的時候迅速佔領市場。這才應該是成功經商的不傳之秘。
麻煩採納,謝謝!
7. 營銷戰術:如何把梳子賣給和尚
首先開場白,制定營銷策略:告訴和尚,這不是梳子,這是佛器。(賦值)
開始賦值:版這種木器做工精美,出權落大方,跟念珠有異曲同工之妙,數齒誦經可安神養氣。
制定營銷應對策略:
和尚承認梳子是法器:可以開始討價還價了,依照手工、紋理、材質出處加價。
和尚不承認梳子是法器:大師您的凡心未泯,仍著相於凡塵俗世,
(再賦值)梳子不僅可以梳頭,也可以捋順胡須,甚至捋順凡心。
(搭配銷售)您真的忘不了俗世,我這還有瓶生發液。
8. 把梳子賣給和尚的故事
這是奇妙公司創業之初發生的一個故事。為了選拔真正有abc效能的人才,公司要求每位應聘者必須經過一道測試:以賽馬的方式推銷100把奇妙聰明梳,並且把它們賣給一個特別指定的人群:和尚。這道立意奇特的難題、怪題,可謂別具一格,用心良苦。
幾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懷疑:把梳子賣給和尚?這怎麼可能呢?搞錯沒有?許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還是有甲、乙、丙三個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戰……一個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匯報各自銷售實踐成果,甲先生僅僅只賣出一把,乙先生賣出10把,丙先生居然賣出了
1
000把。同樣的條件,為什麼結果會有這么大的差異呢?公司請他們談談各自的銷售經過。
甲先生說,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無數次和尚的臭罵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撓,終於感動了一個小和尚,買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於山高風大,把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的頭發都吹亂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說:「蓬頭垢面對佛是不敬的,應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頭。」住持認為有理。那廟共有10座香案,於是買下10把梳子。
丙先生來到一座頗富盛名、香火極旺的深山寶剎,對方丈說:「凡來進香者,多有一顆虔誠之心,寶剎應有回贈,保佑平安吉祥,鼓勵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書法超群,可刻上『積善梳』三字,然後作為贈品。」方丈聽罷大喜,立刻買下1
000把梳子。
公司認為,三個應考者代表著營銷工作中三種類型的人員,各有特點。甲先生是一位執著型推銷人員,有吃苦耐勞、鍥而不舍、真誠感人的優點;乙先生具有善於觀察事物和推理判斷的能力,能夠大膽設想、因勢利導地實現銷售;丙先生呢,他通過對目標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膽創意,有效策劃,開發了一種新的市場需求。由於丙先生過人的智慧,公司決定聘請他為市場部主管。
更令人振奮的是,丙先生的「積善梳」一出,一傳十,十傳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於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訂貨。這樣,丙先生不但一次賣出1
000把梳子,而且獲得長期訂貨的優異成果,實現了營銷工作的最優化和最大化。而對於公司而言,最大的收獲還不是訂貨單,而是丙先生這位創建非常之功的非常人才啊。
董卓說:「你們知道嗎?那位丙先生就是我呀!我在奇妙公司做了8個月的市場部主管之後,就榮升為公司的總經理,並親自負責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工作。我始終牢記著,我是從一個推銷員起步,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同時我也知道,世界上70%的老闆都曾經做過推銷員。我相信,一個具有abc效能的推銷員應該有足夠的能力,把任何商品賣給任何人。我相信,在你們中間將產生這樣優秀的推銷員。」
劉備有些害羞地舉手問道:「董總,您的這個abc理論呀,assertive和beautiful都還能理解,可是要做到creative好像很難的吧?」
董卓說:「要說難它就難,要說不難它就不難。我教大家兩手絕招。第一招,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琢磨顧客在什麼情況下會購買我們的產品。第二招,要學會牽引顧客的『牛鼻子』。」
同學們說:「對呀,只有牽住了牛鼻子,牛才會乖乖地跟著走。否則,不管拉牛耳朵還是拽牛尾巴,都不可能讓牛聽話的。」
董卓笑道:「大家只要用心領悟了這兩手絕招之中的奧妙,往後想怎麼創意就怎麼創意,怎麼創意都會讓你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