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食品法律基礎上PAS 是什麼的縮寫
PAS220認證PAS220:2008相關知識
Publicly AvailableSpecification(PAS)220:2008:公共可用規范PAS220認證
(公共可用規范)PAS220:2008是對前提方案(PRP)做了詳細規定以協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一個標准。
雖然ISO22000的關鍵要素包含了溝通、體系管理、前提方案和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原則,但是其條款7.2.3沒有充分詳細說明具體要求。條款7.2.3列出的是制定PRPs時組織應考慮的信息。
為了確保食品生產過程PRPs的關鍵要點得到明確規定,並確保把對危害控制起重要作用的方麵包含在生產過程里,來自全球著名食品公司的代表,包括卡夫食品(Kraft)、達能(Danone)、雀巢(Nestle)、聯合利華(Unilever)、通用磨坊(GeneralMills)以及麥當勞(McDonald』s)以及FDF(英國食品及飲料聯合會-UKFoodandDrinkFederation)的食品安全和安保的主要專家和CIAA的重要專家共同起草了PRPs。專家們廣泛綜合了生產商、零售商和認證機構的意見。他們一起努力,創建了PAS220:2008。PAS由英國標准機構(BSI)制定發行,於2008年10月25日生效。PAS220:2008將適用於所有食品生產和食品加工組織,其是對ISO22000標准做技術細節的補充;協助企業達到ISO22000/PAS220作為全球食品安全倡議(GFSI)批準的標准而承認許可所要求的細節水平。PAS220應與BSENISO22000配合使用來支持管理系統,以達到符合BSENISO22000標準的要求。
PAS220提供了一套共同前提方案,可為任何希望建立ISO22000認證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食品製造商所用。PAS220詳細說明了食品製造商用到的PRPs,目的在於結合ISO22000一起使用。其重點放在確保有效的過程實施,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減輕或消除潛在的食品安全危害,避免影響產品。
PAS220涵蓋了往往被食品生產企業忽視的有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面,如倉庫要求、返工、食品防護、生物預警和生物恐怖活動等。它的頒布將大大鞏固ISO22000並加強協調全球食品安全標準的倡議。
PAS220認證PAS220:2008前提方案
公共可用規范,PAS220認證:2008食品安全生產前提方案,
公共可用規范(PAS)是由英國標准機構制定,該項規范對應用與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的管理體系提供了前提條件。PAS應與BSENISO22000配合使用哎支持管理系統,以達到符合BSENISO22000標準的要求。
總則:策劃和開發安全產品所需的過程
前提方案
設施應建立、實施和維護前提方案,有助於控制危害
前提方案應與組織、運行的規模和類型相適宜,獲得食品安全小組的批准
考慮和利用適當的信息如法規(國內或市場)和顧客要求
建築物和相關設施的構造與布局
包括工作空間和員工設施在內的廠房布局
空氣、水、能源和其他基礎條件的供給
(包括過敏源處理)
交叉污染的預防措施
清潔和消毒蟲害控制
人員衛生和培訓
PAS220:2008標准培訓
PAS220認證課程詳細內容:
范圍
規范性引用文件
術語和定義
建築物和相關設施的構造與布局
包括工作空間和員工設施在內的廠房布局
空氣、水、能源和其他基礎條件的供給
廢棄物處理
設備的適宜性,及其清潔、保養和預防性維護的可實現性
采購材料的管理
交叉污染的預防措施
清潔和消毒
蟲害控制
人員衛生和培訓
返工
產品召回程序
倉庫管理
產品信息和消費者意識
食品防護、生物警報和生物恐慌
PAS200認證與ISO22000 HACCP區別
PAS200認證是前提方案,ISO22000是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PAS200認證相對於ISO22000是關於生產製造控制的有效補充。ISO22000更關注食品安全整體的管理。
PAS200認證與HACCP認證的區別?
HACCP認證主要是對危害風險的控制,旨在降低風險。而PAS200認證是具有前瞻性的規范,相比HACCP認證更有大局感。當然PAS200認證與HACCP認證是良好的相互補充,如果企業通過PAS200認證或者HACCP認證,對於企業通過ISO22000認證也是很幫助,獲得證書的概率倍增。
㈡ 如何判定承擔質量管理體系規定職責的人員的培訓需求
凡是申請ISO22000的企業對負責質量管理體系維護人員的都有培訓需求,根據SO22000申請認證的企業能推定質量管理體系的培訓需求。
一、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1、ISO 22000 是一個國際標准,定義了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要求,適用於從「農場到餐桌」這個食品鏈中的所有組織。
2、ISO22000: 2005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3、ISO22000:2005標准既是描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的使用指導標准,又是可供食品生產、操作和供應的組織認證和注冊的依據。
4、ISO22000國際標准規定的要求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包括以下元素:
互動交流、系統管理、前提方案、HACCP原則
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對維護人員的培訓需求
對承擔質量管理體系職責的人員規定相應崗位的能力要求,並進行培訓以滿足規定要求。 適用於承擔質量管理體系規定職責的所有人員,包括臨時僱用的人員,必要時還包括供方的人員。
(一)、承擔質量管理體系規定職責的人員應具有相應的能力
(二)、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應經培訓取得相應資格。
(三)、人力資源部應識別從事影響質量活動人員的能力需求,分別根據新員工、在崗員工、 轉崗員工、特殊工種等崗位職責組織制定實施培訓需求。
(四)、培訓內容
(1)、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准知識
1、理解 GB/T22000 標准每項條款的內容和要求;
2、理解 GB/T22000 標准中的術語;
3、掌握食品安全管理原理及其運用;
4、理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在不同組織中的應用;
5、認識引用文件之間的區別及優先順序,及引用文件在不同審核情況下的應用;
6、了解用於文件、數據和記錄的授權、安全、發放、控制的信息系統和技術;
7、了解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工具及其運用(如風險分析、統計過程式控制制等)。
(2)、食品安全專業知識:
a) 食品安全管理知識
1、食品安全管理及其相關術語;
2、HACCP原理、食品安全危害識別及評價技術;
3、包括前提方案(PRPs)的食品安全管理原則;
4、相關行業類別(見附錄A)的前提方案(PRPs);
5、特定種類(見附錄A)的產品、過程和操作;
6、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措施及影響控制措施評價的因素;
7、控制措施在食品組織中的應用。
b) 食品科學和技術知識
1、食品科學和技術術語;
2、食品分類知識;
3、食品工藝及其特性;
4、食品衛生控製程序;
5、食品工廠設計、布局原則,相關的基礎設施、設備和工作環境;
6、食品安全危害(分類及其在不同產品、過程中的存在);
7、食品感官、理化、微生物檢測技術、常用檢驗方法和設備;
8、食品安全標准、產品技術要求。
c)食品行業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和標准。
d) 普通微生物學和普通化學相關知識。
(3)、法律法規:
1、理解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應用,以及其他與管理體系和審核活動有關的要求的應用;
2、了解國家認證認可法規、規章要求;
3、了解國際條約和公約、合同和協議等;
4、了解組織遵守的其他要求;
5、了解 CCAA 審核員行為規范要求。
(4)、組織狀況:
1、了解組織的規模、結構、職能和關系等企業管理和運作的基礎知識;
2、了解組織的總體運營過程和相關術語;
3、關注組織的文化和當地的社會習俗。
(5)、審核知識:
1、管理體系審核理解GB/T19011 標准3、4、6 章的內容;
2、理解審核原則、程序和技術的應用;
3、理解受審核方管理體系與審核准則的關系;
4、理解如何在受審核方組織環境中實施有效的審核;
5、理解審核中運用抽樣技術的適宜性和對結果的影響;
6、維護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7、為有效和高效地實施管理體系審核,應具備的個人素質的具體表現。
(五)、培訓形式與方式
(1)形式:外出培訓、內部培訓、集中培訓、個人自學;
(2)方式:脫產、半脫產、業余(在職)。
㈢ 冷凍水產品怎麼取得QS食品認證
申請階段
15個工作日
從事食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含個體經營者),應按規定程序獲取生產許可證。新建和新轉產的食品企業,應當及時向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申請食品生產許可證。省級、市(地)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在接到企業申請材料後,在15個工作日內組成審查組,完成對申請書和資料等文件的審查。企業材料符合要求後,發給《食品生產許可證受理通知書》。
20個工作日
企業申報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企業從接到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通知起,在20個工作日內補正,逾期未補正的,視為撤回申請。
審查階段
40個工作日
企業的書面材料合格後,按照食品生產許可證審查規則,在40個工作日內,企業要接受審查組對企業必備條件和出廠檢驗能力的現場審查。現場審查合格的企業,由審查組現場抽封樣品。
10個工作日(1)
審查組或申請取證企業應當在10個工作日內(有特殊規定的除外),將樣品送達指定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
10個工作日(2)
經必備條件審查和發證檢驗合格而符合發證條件的,地方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在10個工作日內對審查報告進行審核,確認無誤後,批准發證。
發證階段
15個工作日
經省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審核批准後,在15個工作日內,向符合發證條件的生產企業發放食品生產許可證及其副本。
許可證相關時間
證書
食品生產許可證的有效期為3年。不同食品其生產許可證的有效期限在相應的規範文件中規定。
換證
在食品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滿前6個月內,企業應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提出換證申請。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應當按規定的申請程序進行審查換證。
年審
對食品生產許可證實行年審制度。取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應當在證書有效期內,每滿1年前的1個月內向所在地的市(地)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提出年審申請。年審工作由受理年審申請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組織實施。年審合格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應在企業生產許可證的副本上簽署年審意見。
變更
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在食品原材料、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等生產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或者開發生產新種類食品的,應當在變化發生後的3個月內,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提出食品生產許可證變更申請。受理變更申請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應當審查企業是否仍然符合食品生產企業必備條件的要求。
企業名稱發生變化時,應當在變更名稱後3個月內向原受理食品生產許可證申請的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提出食品生產許可證更名申請。
㈣ 安全體系文件都包括哪些
《管理手冊》、《程序文件》、《考核評分標准》、《風險管理手冊》等。
煤礦本版質安全管理體系文件權包括:《管理手冊》、《程序文件》、《考核評分標准》、《風險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標准與管理措施》、《員工不安全行為管理手冊》、《管理制度匯編》、《本質安全文化建設實施手冊》。
其中《管理手冊》為第一層次文件、《程序文件》為第二層次文件,《考核評分標准》、《管理制度匯編》、《風險管理手冊》、《風險管理標准與管理措施》為第三層次文件,而《員工不安全行為控制與管理手冊》和《本質安全文化建設實施手冊》的內容則涵蓋了各自的方針、目標、控製程序、制度等,從文件的層次結構上,它們縱跨三個層次。
(4)前提方案培訓擴展閱讀:
安全體系的相關要求規定:
1、文件發布前得到批准,以確保文件是充分與適宜的;必要時對文件進行評審與更新,並再次審批;確保文件的更改和現行修訂狀態得到識別。
2、確保在使用處可獲得適應文件的有關版本;確保文件保持清晰、易於識別;確保外來文件得到識別,並控制分發。
3、防止作廢文件的非預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廢文件時,對這些文件進行適當的標識。
㈤ 中安食品安全培訓答案
一、選擇題
(每題 1 分,共 20 分)
從以下每題的幾個答案中選擇一個你認為最合適的,並將答案代號填入( )中。
1.下列不屬於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公認的關鍵原則是 ( b )
(a)相互溝通
(b)人員培訓
c)體系管理
d)HACCP原理
2.在制訂食品安全方針時,可以不考慮下列哪些內容 ( c )
(a)組織在食品鏈中的作用
(b)消費者的需求
(c)財務指標
(d)法律法規要求
3.ISO22000 中的突發事件是指 ( d )
(a)火災
(b)中毒
(c)洪水
(d)以上都是
4.驗證策劃不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a )
(a)分析
(b)方法
(c)職責
(d)頻率
5.HACCP 計劃不包括下列哪一項信息( c )
(a)關鍵控制點
(b)關鍵限值
(c)設備維護
(d)監視人員
6.病原性微生物能在 0-90℃的溫度范圍內生長。根據其生長的溫度范圍可分為:嗜冷菌、
嗜溫菌、嗜熱菌。以下描述正確的是( d )
(a)嗜冷菌:可生長的溫度范圍 0-30℃,最適生長溫度 20℃以下;
(b)嗜溫菌:可生長的溫度范圍 10-43℃,最適生長溫度 36.5℃;
(c)嗜熱菌:可生長的溫度范圍 43-90℃,最適生長溫度 55℃。
(d)以上都對
7. 據 ISO22000 要求,下列哪一個要素必須有形成文件的程序( c )
(a)操作性前提方案
(b)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
(c)內部審核
(d)危害評價
8.ISO22000 不適用於 ( b )
a)組織提高自身管理
(b)宗教和消費者習慣的認證
(c)認證審核
(d)保證符合食品安全方針
9.以下描述哪一個是錯的 ( c )
(a)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必須有食品安全方針
(b)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必須有食品安全目標
(c)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必須有食品安全小組組長
(d)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必須有產品開發和設計控制措施
10.以下哪一個不屬於食品安全問題 ( b )
(a)生物毒素
(b)營養不良
(c)化學試劑
(d)食品中的玻璃和石塊
11.可以不進行保溫處理( d )
(a)肉禽罐頭
(b)糖水水果及果汁罐頭
(c)水產罐頭
(d)糖含量在 50%以上的濃縮果汁、果醬類罐頭
12.操作性前提方案計劃應( d )
(a)可仿照HACCP 計劃的設計
(b)不能仿照 HACCP 計劃的設計
(c)可同樣採用包含限值與監視的同樣方案
(d)A+C
13.監視的作用是( b )
(a)查明任何控制措施已經運行的有效性
(b)發現預定的控制措施運行的失效
(c)評價危害分析的有效性
(d)監督 HACCCP 計劃實施的情況
14.對危害進行的風險評價應考慮( c )
(a)微生物的殘留
(b)危害的分布區域
(c)危害發生的概率
(d)A+B
15.監視參數通常不選用( d )
(a)物理性參數(時間、溫度等)、
(b)化學性參數(PH 值、氯含量等)
(c)感官參數(可見的外觀和品質、證明書等)
。(d)微生物檢測結果
16.金屬探測儀的通常有 Fe標准塊和 SUS 標准塊,SUS 指的是 ( b )
(a)銅
(b)非鐵金屬
(c)塑料
(d)不銹鋼
17.微生物污染果汁後,是否能生長繁殖,主要取決於果汁的( b )
(a)水分含量
(b)pH 值
(c)味道
(d)顏色
18.可追溯性系統包括( d )
(a)產品批次
(b)原料批次
(c)分銷記錄
(d)以上都上
19.食品安全危害包括( a )
a)過敏源
(b)食品添加劑
(c)色素
(d)防腐劑
20.以下哪種說法不正確( c )
(a)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制定形成文件的食品安全方針、並進行溝通。
(b)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確保食品安全方針符合與顧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規要求
(c)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對食品安全方針的持續適宜性進行評審;
(d)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制定可測量的食品安全目標。
、判斷題(每題 1 分,共 15 分)
下列各題中,你認為正確的在()中劃「√」,錯誤的劃「×」
1 驗證的目的是評價特定的某一批產品的可接受性。( × )
2 組織在按照本標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時,針對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必須通過 HACCP
計劃和前提方案管理的控制措施加以控制。(×)
3 組織中負責內部溝通和外部溝通的人員需由指定的人員進行,以便組織獲得食品安全的信息。(×? )
外部溝通應提供組織的產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與食品鏈中其他組織相關;
應獲得來自顧客和主管部門的食品安全要求。
4 在 ISO22000標准中,溝通的信息可能為危害分析提供輸入,也可能成為控制措施。(√)
5 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以及操作性前提方案都應經過驗證。(√ )
6 當某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或產生,在沒有組織進一步干預的情況下,仍能滿足可接受水平時,則組織無需要對其進行控制。(√ )
7 過程流程圖必須標出廢棄物的排放點。(×√ )
7.3.5.1流程圖 .應繪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所覆蓋產品或過程類別的流程圖.流程圖應包括:操作中所有步驟的順序和相互關系;源於外部的過程和分包工作; 原料、輔料和中間產品投入點;返工點和循環點;終產品、中間產品和副產品放行點及廢棄物的排放點。
8 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關的人員均能進行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外部溝通。(× )
5.6.1 外部溝通 指定人員應有規定的職責和許可權,進行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對外溝通。通過外部溝通獲得的信息應作為體系更新(見8.5.2)和管理評審(見5.8.2)的輸入。
9 組織可通過獲得外部組織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或注冊,以表明本組織生產的產品是安全的(× )
10 終端產品滿足規定要求可作為控制措施組合能夠達到預期水平的證據。(√ )
11 控制措施組合的確認包括關鍵限值的確認和組合中的控制措施確認。(√ )
12 產品的水分活性是指產品內游離水分的百分比,亦即物質的水蒸汽壓力除以純水蒸汽壓力。( × )
水分活度是指供微生物能利用水的能力。通過測量溶液在一密閉容器中溶液上方空氣的相對濕度除以100就是水分活度。純水的水分活度為1 傳統的乾燥食品,如干香菇、干魚等,它們的水分活度很低,可以保存很長的時間。大多數細菌在0.85 3 以下的水分活度不能生長。
一般水分含量大的食品不一定水分活度高,如醬油的含水量很大,但醬油的水分活度卻很低。
13 生物性危害是指致病菌和寄生蟲兩方面的危害。(× )
食品中生物性危害包括:細菌、寄生蟲、病毒、酵母和黴菌。一般而言,酵母、黴菌不引起食品中的生物危害(雖然某些黴菌產生有害的毒素――化學危害),只有細菌、寄生蟲、病毒能引起食品的生物危害,使食品不安全。
14 多現場審核的每次監督審核時,總部都應被審核。(√ )
15 食品加工過程發生變化時,必須進行 HACCP 計劃的驗證。(× )
三、簡答題
(每題 5 分,共 25 分)
1.什麼是潛在不安全產品,如何處理?
在超出關鍵限值條件下生產的產品為潛在不安全產品,其處理方法見標准 7.9.4
2.食品加工企業對與食品接觸表面清洗消毒的效果進行驗證採用的方法是什麼。?通常主要針對哪些部位來進行?
驗證方法:與食品接觸表面樣品檢測或叫塗抹試驗部位包括:
(1)工人員的手(套)、工作服;
(2)加工用案台桌面、刀、筐、案板;
(3)加工設備,如:去皮機、單凍機等;
(4)加工車間地面、牆面;
(5)加工車間、更衣室的空氣;
(6)內包裝物料。 「食品接觸面」指接觸人類食品那些表面以及在正常加工過程中會將污水滴濺在食品上或與食品接觸的那些表面。「食品接觸面」包括用具及接觸食品的設備表面。
3.簡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關鍵原則 相互溝通;體系管理;HACCP 原理;前提方案。
4.簡述前提方案的內容與作用?試舉操作性前提性方案的 5 個例子。包括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 7.2用於控制食品安全危害通過工作環境進入產品的可能性;控制產品的生物、化學和物理污染,包括產品之間的交叉污染;控制產品和產品加工環境的食品安全危害水平。人員衛生;清潔和消毒;蟲害控制;交叉污染的預防措施;包裝程序;對采購材料(如原料、輔料、化學品)、供給(水、空氣、蒸汽、冰等)、清理(如廢棄物和排水系統)和產品處理(如貯存和運輸)的管理。
5.請簡述危害識別和危害評價的區別?
(1)危害識別指:與產品類別、加工類別和實際加工設施相關的所有合理預期發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應識別。
(2)危害評價指:應對每種已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進行危害評價,以確定消除危害或將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是否是安全食品的生產所必需的;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危害以達到規定的可接受水平
(3)由危害識別產生「初步」清單,它列出了在產品類型、過程類型和加工設備類型潛在可能(即理論上的)發生的危害。
(4)由危害評定產生「執行」清單,它通過評定初步識別的危害得出,並列出了需由組織加以控制的危害。
(5)危害評定的作用是評定危害識別確定的「初步」危害清單,以便確定需組織進行控制的危害。
四、 簡述HACCP小組的組成及其主要職能。
(每題 10 分)
(1)組成:HACCP小組由具備HACCP方案背景知識、專業技能比較強的組長和對產品、加工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及熟悉生產的現場人員組成;HACCP小組成員應當包括企業內各個部門的代表,即來自維護、生產、 衛生、質量控制、研究開發、采購、運輸、銷售以及直接從事日常操作的人員等。
(2)主要職能:HACCP小組承擔著制定HACCP計劃、書寫SSOP、驗證和實施HACCP體系的職責。
五、綜合分析題
(1-3題 6 分,4題 12 分)
請根據所述情況判斷:1-2 題判斷不合格項請寫出不符合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標准 的條款號和內容,並寫出不合格事實和嚴重程度。3-4 題,請寫出進一步審核追查的思路。
1.某飲料公司的主要產品是瓶裝純凈水,公司使用自備水源並建有蓄水池以供應生產用水。審核員發現該公司的主管部門——動力設備部沒有蓄水池的清洗消毒、水質檢測程序和有關記錄,只提供了一份去年的水質檢驗合格報告(共包括 24 項衛生指標)。
答案:
不符合:7.2.2。應對蓄水設備進行預防性維護並保持記錄,對生產用水的水質進行驗證,其水質應符合GB 5749 共35 項衛生標准要求。
2.某食品企業主要產品為麵包,以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為標准建立了工廠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在金屬探測工序,審核員看到 CCP 標識上明確:生產前及正常生產時每小時,監控員應用測試塊即 Fe 2.0 mm 和 Sus 2.5 mm 測試金屬探測器的准確、靈敏和有效性。查看監控員的測試記錄均正常。審核員當場請監控員測試,要求監控員把測試塊放於成品包裝袋上面測試,卻發現,金屬探測器沒有任何反映,審核員自已重新測試了一次仍無反映,審核員再次將測試塊放於兩包面中間測試還是無反映,放於面袋下測試反映正常。審核員問監控員,平時你是怎麼測試的,監控員回答:我一般是放在成品包中間測試。
答案:
金屬探測器當測試塊放於面袋下面才有反映,夾於中間及放於面袋上面無反映,說明探測器有一個掃描射線沒有辦法掃到成品包袋中間以上部分,因此購買儀器時就應考慮到測試的不同角度及靈敏度,說明企業在制定 HACCP 計劃時未作全面測試及調整,未將每小時測試的方法規定清楚,如:規定測試時應將測試塊放於麵包的上、中、下各測試一次。
判定為一般不符合項: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要求》8.2 規定:關鍵控制點監視系統的監視的方法和頻率應能夠及時識別是否超出關鍵限值,以便在產品使用或消費前對產品進行隔離。
3.對某受審核方審核溝通時,受審核方僅出示了建立的顧客意見調查處理制度實施的證據,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應如何審核?
答案:
5.6外部溝通的三個方面,內部溝通,食品安全小組的作用,
5.2方針對溝通的闡述。
4.現場審核一火腿腸生產企業,審核員來到車間,在門口進行必要的個人消毒, 發現車間入口員工消毒設施僅有一個消毒池和一個活動洗手池,車間主任介紹說:「我們車間 40 人進入車間都在這里經過洗手消毒,保證個人衛生要求」。審核員進入更衣室,數更衣櫃有 20 個,車間主任介紹說:車間每兩人共用一個櫃子。審核員打開一個櫃子,發現其中有飯盆、水杯、衣服和皮鞋。審核員詢問車間工作服如何管理,車間主任介紹說要求工人每周五下班帶回家用熱水燙洗干凈,星期一上班時車間主任檢查是否干凈。請闡述你的審核思路。
答案:
首先查看企業是否建立了衛生標准操作程序,是否對員工進入車間洗手和衣物儲存、消毒做了規定!
其次,抽查企業車間進口40 人洗手消毒和工作服消毒的檢查記錄是否齊全!是否是連續性的檢查和消毒。
再次,40 個人只有20 個更衣櫃,是否產生了交叉污染?
查看生產記錄和產品微生物化驗報告,是否存在產品批次不合格或微生物指標超標;
如果生產中多次出現批次不合格是否採取了有效的措施,措施是否有效,結果是否做了驗證
㈥ FSSC22000 和ISO22000體系的區別
1、涵蓋的范圍不同
ISO22000覆蓋了全部食品鏈的各類組織。FSSC22000隻是針對回生產、製造類企業,偏答重於一個生產組織,並通過PAS220讓體系實施者和體系評估者,找到了PRP的具體要求。
2、執行時的側重點不同
ISO22000著重於食品鏈,在執行過程中更偏重於相互溝通、體系管理等。FSSC22000著重於單個組織,在執行過程中則更偏重於員工培訓、文件控制、異物控制、產品放行等。
3、認證依據不同
兩者的差別在於專項技術規范、前提方案標准和方案附加要求。ISO22000認證的專項技術規范主要描述人力資源、前提方案、關鍵過程式控制制、產品檢驗的、追溯召回等內容。而FSSC22000認證的行業類別前提方案標准,即ISO22002系列標准,新版的ISO22000也明確要求應依據ISO22002系列標准來建立前提方案。
㈦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基礎知識培訓考試試題
1、 ①危害識別應從物的不安全狀態、②人的不安全行為、③有害環境、④管理缺陷內四個方容面因素考慮。
2、HACCP計劃主要包括:產品特性、主要設備、工藝流程圖、工藝描述、危害分、HACCP計劃表、HACCP計劃確認、CCP點確認、HACCP計劃驗證
3、ISO22000標准適用於與食品鏈有關的種植、飼養、加工、 儲存、運輸、銷售等生產經營組織。
4、操作性前提方案指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在產品或產品加工環境中引入和(或)污染或擴散的可能性,通過危害分析確定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方案。
5、(A )有許可權任命啟動召回的人員和負責執行召回的人員。
A.最高管理者
B.HACCP小組長
C.HACCP小組
D.技術質量部門
㈧ iso22000衛生與安全管理體系在哪裡下載
4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4.1總要求
組織應按本標准要求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形成文件,加以實施和保持,並進行更新。
組織應確定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范圍。該范圍應規定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所涉及的產品或產品類別、加工和生產場地。
組織應:
a)確保在體系范圍內合理預期發生的與產品相關的食品安全危害得以識別和評價,並以組織的產品不直接或間接傷害消費者的方式加以控制;
b)在食品鏈范圍內溝通與食品安全有關的適宜信息;
c)在組織內就有關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建立、實施和更新進行必要的信息溝通,以確保滿足本標准要求的食品安全;
d)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定期評價,必要時進行更新,確保體系反映組織的活動、並納入有關需控制的食品安全危害確的最新信息。
針對組織所選擇的任何影響終產品符合性外包(源於外部的??????)產品和過程,組織應確保控制這些產品和過程。對此類外包產品和過程的控制應在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中加以識別,並形成文件。
4.2文件要求
4.2.1總則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文件應包括:
a)形成文件的食品安全方針和目標(見5.2);
b)本標准要求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記錄(見4.2.3);
c)組織為確保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效建立、實施和更新所需的文件,包括記錄。
4.2.2文件控制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所要求的文件應予控制。記錄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文件,應依據4.2.3的要求進行控制。
這種控制應確保所有提出的更改在實施前加以評審,以確定其對食品安全的作用以及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影響。
應編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規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
a)文件發布前得到批准,以確保文件是充分與適宜的;
b)必要時對文件進行評審與更新,並再次批准;
c)確保文件的更改和現行修訂狀態得到識別;
d)確保在使用處獲得適用文件的有關版本;
e)確保文件保持清晰、易於識別;
f)確保外來文件得到識別,並控制其分發;
g)防止作廢文件的非預期使用,若因任何原因而保留作廢文件時,對這些文件進行適當的標識;
h)記錄文件更改的原因與證據。
4.2.3記錄控制
應建立並保持記錄,以提供符合要求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證據。記錄應保持清晰、易於識別和檢索。
應編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規定記錄的糾正、標識、貯存、保護、檢索、保存期限和處置所需的控制。
5管理職責
5.1管理承諾
最高管理者應對其建立和實施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承諾提供證據。
組織的經營目標應支持食品安全的要求。
5.2食品安全方針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制定食品安全方針、形成文件並對其進行溝通。
最高管理者應:
a)確保食品安全方針與組織在食品鏈中的作用相關;
b)確保食品安全方針符合與顧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規要求;
c)確保食品安全方針在組織的各層得以溝通、實施並保持,並對其持續適宜性(5.8.3)進行評審;
d)確保食品安全方針中充分強調溝通。
食品安全方針應由可測量的目標來支持。
5.3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策劃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
a)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行的策劃滿足4.1以及支持食品安全的組織目標要求;
b)在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變更進行策劃和實施時,保持體系的完整性。
5.4職責和許可權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規定各項職責和許可權並在組織內進行溝通,以確保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和保持。
員工有責任匯報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關的問題。指定人員應有明確的職責和許可權,以採取適當措施並予以記錄。
5.5食品安全小組組長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任命食品安全小組組長,無論其在其他方面的職責如何,應負責組織食品安全小組工作,並具有以下方面的職責和許可權:
a)確保按照本標準的要求建立、實施、保持和更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b)直接向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報告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和適宜性,以進行評審,作為體系改進的基礎;
c)為食品安全小組成員安排相關的培訓和教育(7.3.2)。
註:食品安全小組組長的職責可包括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關事宜的外部聯絡。
5.6溝通
5.6.1外部溝通
為確保在整個食品鏈中能夠獲得充分的食品安全方面信息,組織應制定、實施和保持有效的措施,以便與下列各方進行溝通:
a)供方和分包商;
b)顧客,特別是與產品信息(包含與預期用途有關的說明書,特定貯存要求,以及適宜時包含保質期)、問詢、合同或訂單處理包括對其修改,以及顧客反饋,包括客戶抱怨;
c)食品主管部門;
d)對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或更新產生影響,或將被其影響的其他組織。
在食品鏈中,溝通應對組織產品的食品安全方面提供充分的信息,特別是應用於那些需要由食品鏈中其他組織控制的已知的食品安全危害。應保持記錄。
應記錄來自顧客和主管部門的所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要求。
只有被指定的人員才能進行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外部溝通。通過外部溝通獲得的信息應作為體系更新(見8.5.2)和管理評審(見5.8.2)的輸入。
5.6.2內部溝通
組織應建立、實施和保持有效的安排,以便與有關的人員就影響食品安全的事項進行溝通。
為保持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有效性,組織應確保食品安全小組及時獲得變更的信息,例如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a)產品或新產品;
b)原料、輔料和服務;
c)生產系統和設備;
d)生產場所,設備位置,周圍環境;
e)清潔和衛生計劃;
f)包裝,貯存和分銷體系;
g)人員資格水平和/或職責和許可權分配;
h)法律法規要求;
i)與食品安全危害和控制措施有關的知識;
j)組織遵守的顧客、行業和其他要求;
k)來自外部相關方的相關問詢;
l)表明與產品有關的健康危害的抱怨;
m)影響食品安全的其他條件。
食品安全小組應確保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更新(見7.4.1和8.5.2)包括這些信息。最高管理者應確保獲取相關信息以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見5.8.2)。
5.7突發事件准備和響應
最高管理者應考慮可能影響組織有關食品安全的潛在緊急情況和事故,並證實如何進行管理,其結果應作為管理評審的輸入(見5.8.2)。
5.8管理評審
5.8.1總則
最高管理者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評審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以確保其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評審過程應確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並使最高管理者能夠對其進行評價。
應保持管理評審的記錄(見4.2.3)。
5.8.2評審輸入
管理評審輸入應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信息:
a)驗證活動結果的分析(見8.3.3);
b)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的環境變化(見5.6.2);
c)緊急狀況、事故(見5.7)和召回(見7.9.5);
d)評審結果和體系更新活動(見8.5.2);
e)包括顧客反饋的溝通活動(見5.6.1);
f)以往管理評審的跟蹤措施。
資料的提交形式應能使最高管理者將所含信息與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目標相聯系。
5.8.3評審輸出
管理評審輸出應包括與如下方面有關的決定和措施:
a)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效性的改進(見8.5.2);
b)食品安全保證(見4.1);
c)資源需求(見6.1);
d)組織食品安全方針和目標的修訂(見5.2)。
6資源管理
6.1資源提供
最高管理者應提供充足資源,以建立、實施、保持和更新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6.2人力資源
6.2.1總則
食品安全小組和其他從事影響食品安全活動的人員應當是能夠勝任的,並具有適當的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
當需要外部專家幫助建立、實施或運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時,,這些專家的職責和許可權應以協議的方式予以記錄。。
6.2.2能力、意識和培訓
組織應:
a)確定從事影響食品安全的活動的人員所必要的技能和能力;
b)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或)培訓以確保滿足這些必要的技能;
c)確保負責食品安全過程的監視人員接受適宜的監視技術培訓,並在過程失控時能夠採取必要措施;
d)評價上述活動的有效性(見b和c);
e)確保員工認識到其活動對實現食品安全的相關性和重要性;
f)確保影響食品安全的員工能夠認清有效的內部溝通(見5.6.2)和外部溝通(見5.6.1)的必要性;
g)保持所有影響食品安全的人員的教育、培訓、技能和經驗的適當記錄。
6.3基礎設施
組織應提供資源以便建立和保持符合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所需的基礎設施(見7.2.2)。
6.4工作環境
組織應提供資源以建立、管理和保持符合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要求所需的工作環境。
7安全產品的策劃和實現
7.1總則
組織應策劃和開發安全產品實現所需的過程。可通過有效開發、實施和監視策劃的活動,保持和驗證食品加工和加工環境的控制措施,以及一旦出現不符合而採取適宜措施來實現。
策劃包括驗證程序的建立(見7.8)和控制措施組合的確認(見8.4)。
控制措施的實施通過操作性前提方案(PRP(s))(見7.5)和(或)HACCP計劃(見7.6)實現。
7.2前提方案(PRP(s))
7.2.1總要求
組織應確定、實施和保持前提方案(PRP(s))以助於:
a)控制食品安全危害通過工作環境進入產品的可能性;
b)控制產品的生物、化學和物理污染,包括產品之間的交叉污染;
c)控制產品和產品加工環境的食品安全危害水平。
前提方案(PRP(s))應與組織有關食品安全的需求相適應,並得到食品安全小組的批准;同時,危害分析中(7.4)應包括前提方案(PRP(s))與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的相關性和適宜性。
前提方案(PRP(s))包括兩種類型:
d)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見7.2.2);
e)操作性前提方案(PRP(s))(見7.2.3)。
當選擇和設計前提方案(PRP(s))時,組織應考慮和利用現有的與前提方案(PRP(s))設計有關的適當信息(如法規、顧客要求、,指南、法典原則和操作規范、國家、國際或行業標准)。
注附錄C提供了參考文獻,其中包括PRP(s)實例。
7.2.2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達到符合食品安全需要所要求的基礎設施,適用時包括:
a)建築物和設施(包括工作空間、員工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布局、設計和建設;
b)空氣、水、能源和其他條件的供應;
c)設備,包括其預防性維護、衛生設計和每個單元維護和清潔的可達性;
d)包括廢棄物和排水處理的支持性服務。
應策劃實現這些要求的驗證(見7.8)。對基礎設施的修繕和改造(調整)應根據需要,並考慮危害分析的結果(見7.4)和選定控制措施對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見7.5和7.6)能力,這種更改應予記錄。
7.2.3操作性前提方案
組織應建立、保持和更新操作性前提方案,並形成文件。當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不通過HACCP計劃控制時,構成或包含於這些方案中的控制措施的嚴格程度應能使這些食品安全危害受控。
註:條款7.4.4和7.5決定了包含於操作性PRP(s)的控制措施的嚴格程度。
操作性PRP(s)應與組織的經營規模和類型,以及生產和(或)處理的產品性質相適應;無論是整體應用,還是用於特定產品或生產線,操作性PRP(s)應在整個生產體系中實施。當建立方案時,應考慮但不限於以下因素:
a)人員衛生;
b)清潔和消毒;
c)蟲害控制;
d)交叉污染的預防措施;
e)包裝程序;
f)對采購材料(如原料、輔料、化學品)、供給(水、空氣、蒸汽、冰等)、清理(如廢棄物和排水系統)和產品處理(如貯存和運輸)的管理。
操作性前提方案應以指導書、程序或計劃的形式形成文件,其中需規定方案如何運行,並包括按照7.5確定的規范。
應確認通過操作性前提方案管理的控制措施(見7.4.4和8.4)。
操作性前提方案應按照7.7修訂。
7.3實施危害分析的預備步驟
7.3.1總則
應以受控文件形式收集、保持和更新所有實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相關信息。應保持記錄。
7.3.2食品安全小組
應指定一個食品安全小組。
食品安全小組應具備多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建立與實施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經驗。這些知識和經驗包括,但不需限於組織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范圍內的產品、過程、設備的食品安全危害。
應保持證實食品安全小組具備所要求的知識和經驗的記錄(見6.2.2)。
7.3.3產品特性
7.3.3.1原料、輔料和與產品接觸的材料
所有原料、輔料和與產品接觸的材料應在文件中予以規定,其詳略程度應足以識別和評價食品安全危害;適用時包括以下方面:
a)化學、生物和物理特性;
b)配製輔料的組成,包括添加劑和加工助劑;
c)產地;
d)生產方法;
e)交付方式,包裝和貯存條件;
f)使用或加工前的預處理;
g)與采購原料和輔料預期用途相適宜的食品安全接收准則或規范。
組織應識別與以上方面有關的食品安全法定的要求。
規范應保持更新,包括按照7.7的要求進行的更新。
7.3.3.2終產品特性
終產品特性應在文件中予以規定,其詳略程度應足以進行危害分析(見7.4);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產品名稱或類似標識;
b)成份;
c)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化學、生物和物理特性;
d)預期保質期和貯存條件;
e)預期用途(見7.3.4);
f)包裝;
g)與食品安全有關的標識,和(或)處理、制備和使用說明書;
h)分銷方式。
組織應識別與以上方面有關的食品安全法定的要求。
規范應保持更新,包括按照7.7的要求進行的更新。
7.3.4預期用途
應考慮終產品的預期用途和合理的預期處理,並應在終產品特性中包括此內容(見7.3.3.2e)。
組織應確定各種產品和(或)過程類型的使用者和消費者,並應考慮消費群體中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的易感人群。應識別非預期但可能會出現的產品的誤處理和誤用。
規范應保持更新,包括按照7.7的要求進行的更新。
7.3.5流程圖、過程步驟和控制措施
7.3.5.1流程圖
應繪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所覆蓋產品或過程類別的流程圖。流程圖應提供食品安全危害可能出現、增加或引入的信息。
流程圖應清晰、准確和足夠詳盡。適宜時,過程流程圖應包括:
a)所有操作步驟的順序和相互關系;
b)源於外部的過程和分包的工作;
c)原料、輔料和中間產品投入點;
d)返工和循環點;
e)終產品、半成品和副產品轉出點及廢棄物的排放點。
根據7.8要求,食品安全小組應驗證流程圖的准確性,並通過現場核對驗證其是否符合現狀。經過驗證的流程圖應作為記錄予以保持。
7.3.5.2過程步驟和控制措施的描述
影響食品安全的控制措施應規定到實施危害分析所需的程度(見7.4),並表明相關過程參數和(或)所採用的嚴格程度。
應確定可能影響選擇控制措施及其嚴格程度的外部要求(如來自顧客或主管部門)。
規范應根據7.7的要求進行更新。
7.4危害分析
7.4.1總則
食品安全小組應針對每類產品和(或)過程合理預期發生的食品安全危害實施危害分析。當變更(見5.6)、各驗證結果的評價結果(見8.3.2)、確認的結果(見8.4)和體系更新的結果(見8.5.2)有要求時,食品安全小組應重新進行危害分析。
7.4.2危害識別和可接受水平的確定
應識別並記錄與產品類別、過程類別和實際生產設施相關的所有合理預期發生的食品安全危害。識別應基於以下方面:
a)根據7.3獲得的預備信息和數據;
b)經驗;
c)外部信息,盡可能包括與所論該類產品有關的流行病學和其他歷史數據;
d)來自食品鏈中,與終產品、半成品和食品鏈終端(消費階段)食品的安全可能相關的食品安全危害信息。
在識別危害時,應考慮特定操作的前後步驟、生產設備、生產服務和周圍環境、以及食品鏈的前後聯系。
只要可能,針對每個已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應確定終產品中食品安全危害的可接受水平。確定的水平應考慮已制定的法律法規要求、顧客食品安全要求、經驗以及顧客對產品的預期用途。應記錄用於確定的證據和確定的結果。
7.4.3危害評價
應對每種已識別的食品安全危害(7.4.2)進行危害評價,以確定消除危害或將危害降至可接受水平是否是生產安全食品所必需的;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危害以達到規定的可接受水平。
應根據食品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後果的嚴重性及發生的可能性,對每種食品安全危害進行評價和分類。應指明在原料、加工和分銷中哪個環節每種食品安全危害可能被引入、產生或增加程度。
應記錄食品安全危害評價所採用的方法和結果。
7.4.4控制措施的識別和評價
7.4.3中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可通過適宜地選擇和實施控制措施組合,預防、消除確定的危害或將其降低到規定的可接受水平。
應採用邏輯方法,對每種規定的控制措施(見7.3.5.2)控制已確定食品安全危害的有效性進行評審,並按照其是用操作性前提方案還是用HACCP計劃進行管理對其分類;這種邏輯方法包括對以下方面的評價:
a)根據應用的強度,控制措施對已確定食品安全危害的效果;
b)對該控制措施進行監視的可行性(如及時監視以便立即採取糾正措施的能力);
c)相對其他控制措施該控制措施在體系中的位置;
d)一旦該控制措施作用失效,後果的嚴重程度。
屬於HACCP計劃管理的控制措施應按照7.6條款要求實施,其他控制措施應根據7.5條款,作為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實施。
應在文件中規定所使用的分類方法和參數,並記錄評價的結果。
7.5操作性前提方案的設計和再設計
應在受控文件中規定確定屬於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見7.4.4)的控制措施,包括:
a)已確定的食品安全危害通過哪些控制措施進行控制;
b)該控制措施所隸屬的操作性前提方案;
c)能夠證實操作性前提方案(OPRP(s))有效的相關監視程序(參數、頻率和記錄要求);
d)如果監視顯示控制措施不適用(分別見7.9.3.1和7.9.3.2),採取的糾正和糾正措施;
e)與每個操作性前提方案相關的那些控制措施,需具有職責和許可權的細節。
7.6HACCP計劃的設計和再設計
7.6.1HACCP計劃
HACCP計劃是受控文件,應包括如下信息:
a)HACCP計劃(見7.4.4)所要控制的危害;
b)已確定危害將被控制的關鍵控制點(CCPs)(見7.6.2);
c)針對每個危害,在每個關鍵控制點(CCP)上的關鍵限值(見7.6.3);
d)對每個關鍵控制點(CCP)中每種危害的監視程序(見7.6.4);
e)關鍵限值超出時應採取的措施(見7.6.5);
f)負責執行每個監視程序的人員;
g)監視結果的記錄點。
7.6.2關鍵控制點(CCPs)的識別
由HACCP計劃(見7.4.4)控制的每個危害,應針對確定的控制措施識別關鍵控制點。
7.6.3關鍵控制點中關鍵限值的確定
對於由每個關鍵控制點設立的監視參數,應確定其關鍵限值。
應設計關鍵限值以確保指定的食品安全危害得到控制。預期用於控制一個以上食品安全危害的關鍵控制點,應對每個食品安全危害設定關鍵限值。
應將選定關鍵限值的證據形成文件。
基於主觀信息的關鍵限值,如對產品、過程、處理等的感官檢驗,應有指導書、規范和(或)教育和培訓的支持,。
7.6.4關鍵控制點的監視系統
對每個關鍵控制點應建立監視系統,以證明關鍵控制點處於受控狀態。該系統應包括所有策劃的有關關鍵限值的測量或觀察。
監視系統應由相關程序、指導書和表格構成,包括以下內容:
a)在適宜的時間框架內提供結果的測量或監視;
b)所用的監視裝置;
c)適用的校準方法(見8.2);
d)監視頻率;
e)與監視和評價監視結果有關的職責和許可權;
f)記錄監視要求和方法。
監視的方法和頻率應能夠及時識別是否超出關鍵限值,以便在產品使用或消費前對產品進行隔離。
7.6.5監視結果超出關鍵限值時採取的措施
應在HACCP計劃中規定關鍵限值超出時所採取的已策劃的糾正和糾正措施。採取措施應確保查明原因,關鍵控制點控制的參數恢復受控,並防止再次發生(見7.9.3.1)。
應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處置受影響的產品,確保評價後再交付(見7.9.3.2)。
(見7.9.3.2)。
7.7預備信息、規定前提方案和HACCP計劃的更新
為確保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有效運行(見7.9.1),組織應在每次設計或重新設計後,在危害分析前,對規定的信息進行更新(即產品特性(見7.3.3.)、預期用途(見7.3.4)、流程圖、加工步驟和控制措施(見7.3.5));必要時,對HACCP計劃(見7.6.1)以及組成操作性前提方案的程序和指導書(見7.2.3)進行修改,操作性前提方案包括方案如何運行、符合性如何監視以及一旦出現不符合應採取哪些措施的指導書。任何更改應予記錄。
由上述修改導致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的任何修改應予確認和實施(見7.2.2)。
7.8驗證策劃
驗證策劃應規定驗證活動的方法、頻率和職責。驗證活動應確認:
a)危害分析(見7.3)的輸入持續更新;
b)操作性前提方案(見7.5)和HACCP計劃(見7.6.1)中的要素得以實施且有效;
c)已實施基礎設施和維護方案(見7.2.1);
d)危害水平低於確定的可接受水平(見7.4.2);
e)組織需要的其他程序得以實施且有效。
策劃應包括:
f)驗證策劃的目的;
g)方法;
h)頻率;
i)職責;
j)記錄。
策劃輸出應採用適於組織運作的形式。
應規定記錄的要求。
7.9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運行
7.9.1總則
組織應確保策劃的活動(見7.2至7.8)和由此產生的變化得以實施、運行且有效。
7.9.2可追溯性系統
組織應建立可追溯性系統,確保能夠識別產品批次及其與原料批次、加工和分銷記錄的關系。
可追溯性系統應能夠識別直接供方的進料,以及終產品分銷到直接分銷方。
應按規定的時間間隔保持可追溯性記錄,足以進行體系評價,使潛在不安全產品能夠處置和召回。可追溯性記錄可以基於終產品的保質期,並應符合顧客、法律法規要求。
7.9.3糾正和糾正措施
7.9.3.1糾正措施
監視得到的數據應由具備足夠知識(見6.2)和具有採取糾正措施許可權的指定人員進行評價,以採取糾正措施。
當關鍵限值發生超出(見7.6.5)和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時,應採取糾正措施。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規定適宜的措施以識別和消除已發現的不符合的原因;防止其再次發生;並在不符合發生後,可使相應的過程或體系恢復受控狀態,包括下列要求:
a)評審不符合(包括顧客抱怨);
b)對可能表明向失控發展的監視結果的趨勢進行評審;
c)確定不符合的原因;
d)評價確保不符合不再發生的措施的需求;
e)確定和實施所需的措施;
f)記錄所採取糾正措施的結果;
g)評審採取的糾正措施,以確保其有效。
記錄應由負責人員簽字,並予以評價(見8.3.2)。
7.9.3.2糾正
根據終產品的用途和交付要求,組織應確保受不符合關鍵控制點(見7.6.5),或不符合操作性前提方案影響的終產品得以識別和控制。
應建立和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規定:
a)識別和評價受影響的終產品,以確定對它們進行適宜的處置(見7.9.4),
b)評審所實施的糾正。
在已經超出關鍵限值的條件下,生產的產品是潛在不安全產品,應按7.9.4要求進行處置。對未遵照操作性前提方案條件下生產的產品,應根據不符合原因和由此對食品安全造成的後果進行評價;並在必要時,按7.9.4的要求進行處置。評價應予記錄。
所有糾正、不符合的性質及其產生原因和後果的信息以及不合格批次的可追溯性信息,都應予以記錄並由負責人簽字。
7.9.4潛在不安全產品的處理
組織應採取措施處理所有不合格產品,防止不合格產品進入食品鏈,除非滿足如下情況:
a)相關的食品安全危害已降至規定的可接受水平;
b)相關的食品安全危害在產品進入食品鏈前將降至確定的可接受水平(7.4.2);
c)盡管不符合,但產品仍能滿足相關食品安全危害規定的可接受水平。
應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規定處理潛在不安全產品的控制方法、相關響應和許可權。
符合下列任何條件時,受不符合影響的每批產品才能在分銷前作為安全產品放行:
d)除監視系統外的其他證據證實控制措施有效;
e)證據顯示,特定產品的控制措施的整體作用達到預期效果(即達到7.4.2確定的可接受水平);
f)充分抽樣、分析和(或)充分的驗證結果證實受影響的批次產品符合被懷疑失控的食品安全危害確定的可接受水平。
否則,潛在不安全產品應按如下活動之一處理:
g)在組織內或組織外重新加工或進一步加工,以保證食品安全危害消除或降至可接受水平;
h)銷毀和(或)按廢物處理。
在按上述要求評價前,所有受不合格影響的批次產品應在組織的控制下予以保留。當確定為不安全的不合格產品已經不在組織控制范圍內時,組織應通知相關方,並啟動召回(見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