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的措施
1.1 問題的提出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旅遊業保持高速發展,在國際旅遊方面穩居亞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國際旅遊目的地之一。旅遊業作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地位再次被確認,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隨著旅遊業的規模擴大,參與旅遊活動的人數增多,旅遊活動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旅遊業的發展所造成的各個方面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這就是,人們既關注旅遊業的發展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也更加關注它對環境、生態、社會文化遺產可能造成的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日益顯示出其重要性,而生態旅遊正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然而,盡管我國生態旅遊方興未艾,態勢喜人,但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我國在生態旅遊問題上存在著兩個方面的誤區:一是來自旅遊群體的層面,遊客在旅遊時沒有自覺學習和積累生態知識的意識,不知道自己對環境究竟負有什麼責任,許多人僅僅將生態旅遊視為一種戶外休閑娛樂活動;二是來自旅遊開發和管理部門,為了滿足物質享樂型旅遊的社會需求,並藉此獲得豐厚的經濟收益,熱衷於在生態旅遊景區內大興土木,築路修橋、架設纜車、興建賓館飯店。
當前,我國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其中的應有之義,研究生態旅遊,分析我國生態旅遊的現狀和問題並用以指導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2 文獻綜述
生態旅遊一經提出就迅速引起了旅遊學界、生態學界和相關學科的極大關注,各類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在國外,除了對生態旅遊概念的探討以外,主要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生態旅遊與保護的關系,生態旅遊的生態、審美、社會、文化、經濟影響,生態旅遊與當地社會發展、生態旅遊與道德規范、生態旅遊與公共政策,生態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旅遊規則和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生態旅遊案例研究等。
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公開發行的生態旅遊研究的期刊就有幾十種之多,各類研究專著也是舉不勝舉。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Lindberg等著的《生態旅遊:規劃者、管理者指導》,是由學者和實踐家合力傾注的面向實踐,為生態旅遊實踐開發者、專業和業餘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導性綜合集成著作。此書收集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250種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學術論文。《自然旅遊經營者的生態旅遊原則》是由生態旅遊協會(TES)編輯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態旅遊區開發旅遊的最新准則,也是一本旅遊和旅行專業人士必備的指導用書。Martha Honey的新作,在界定生態旅遊和評述生態旅遊現狀的基礎上,重點介紹加拉帕戈斯群島(Galapagos)、古巴、坦尚尼亞、尚比亞和南非等5個典型案例。
在我國 ,國內眾多學者對開展生態旅遊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旅遊學科的發展,而且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環境保護、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地區經濟的發展。關於生態旅遊的分類,人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形成了多種分類方法,吳必虎從發展哲學、科學和旅遊產品三個層次來界定生態旅遊的概念。在生態旅遊規劃和管理規范模式的建立上,初步形成了一套操作程序,從資源調查、確定開發原則,到功能分區、社區參與、遊客管理以及建立監測體系等。在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選擇方面,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開發,並據此提出一系列的規劃原則、模式以及管理方案。王義民等在分析我國自然保護區的本底現狀和開發現狀的基礎上,認為生態旅遊是自然保護區旅遊開發方向,並提出相應的開發對策。當然,學術界對生態旅遊基本理論的探討還遠沒有達到統一的認識,很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主要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近年來,有關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成為熱點,但在生態旅遊開發、規劃管理、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有待結合實際進行深入的探討。
1.3 研究方法和內容結構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分析生態旅遊的興起原因、定義特徵出發,歸納國外生態旅遊實踐模式及發展經驗,進而結合中國生態旅遊實際,深入探討中國生態旅遊的產生、現狀及其在運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其可持續的對策。
全文共分五個部分。除導論外,在第二部分對生態旅遊的發展階段、興起原因進行簡略的介紹,剖析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徵和影響;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國外生態旅遊發展的概況,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與教訓;
第四部分歸納了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現狀和問題;
在第五部分,基於前面的分析,結合實際提出了推進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建議。
第六部分結合重慶市長壽湖風景區實際情況,運用相關理論,進行了案例分析和政策引導。
1.4 研究的結論
針對中國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本文提出生態旅遊旨在實現經濟、社會和美學價值的同時,尋求適宜的利潤和環境資源價值的維護:它的發展需要在詳細分析旅遊點環境資源與文化特色以及地區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制定詳盡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為此,要正視我國生態旅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借鑒國外生態旅遊發展中規劃管理、市場營銷、生態標識、規范論證、景點評價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遵循生態旅遊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生態旅遊的發展政策,加快生態旅遊科學規劃的步伐,完善生態旅遊開發管理機制,加大依法管理生態旅遊的力度,增強生態旅遊教育的實效,從而在旅遊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推動作用,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建設和諧社會方面發揮重要的示範作用。
展開追問
thicklynurseb 2014-07-19
0
0
分享
一、生態旅遊的內涵及其特徵
近些年,「生態旅遊」成了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詞彙,上山下海、觀景覽勝似乎都和生態旅遊有些關系,但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生態旅遊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卻很少有人能夠說得准確、說得透徹。生態旅遊(ecotourism)是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於1983年首次提出的。 當時就生態旅遊給出了兩個要點,一是生態旅遊的對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態旅遊的對象不應受到損害。1993年,國際生態旅遊協會把生態旅遊定義為: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當地人民生活雙重責任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旅遊項目協調員希拉爾給出如下的定義:生態旅遊是在純自然的環境中進行的旅遊。旅遊者在旅程中會受到環保知識的教育。這種旅遊對目的地的生態環境沒有任何破壞作用。而且,它要求當地社區的更多參與並從中長期獲益。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了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響,短短二十年後的今天,生態旅遊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充實,結合以上各種觀點,針對目前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筆者認為,生態旅遊實質應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生態旅遊必須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遊活動,滿足人類回歸大自然的強烈願望;二是生態旅遊要體現環境保護意識,不能以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經濟利益,以區別於傳統的旅遊業;三是生態旅遊要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為前提,增加足夠的就業機會,並同時為當地創造足夠的經濟效益。
與傳統旅遊相比,生態旅遊有如下特徵:
1、保護性。與傳統旅遊業一樣,生態旅遊也會對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比較而言,保護性是它區別於傳統旅遊的最大特點。它要求旅遊者和旅遊業約束自己的行為,以保護旅遊資源和旅遊環境。生態旅遊的保護性體現在旅遊業中的各個方面。對於旅遊開發規劃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旅遊產品開發設計,充分認識旅遊資源的經濟價值,將資源的價值納入成本核算,在科學的開發規劃基礎上謀求持續的投資效益;對於管理者而言,保護性體現在資源環境容量范圍內的旅遊利用,杜絕短期行為,謀求可持續的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對於遊客而言,保護性體現在環境意識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
2、專業性。生態旅遊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旅遊設施、旅遊項目、旅遊路線、旅遊服務的設計和管理均要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以使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回歸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滿足,啟發並提高遊客熱愛、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進而自覺地保護旅遊資源和環境;同時,旅遊管理的專業性也是旅遊資源和環境得以保護和持續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協調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再者,專業性還體現在遊客的旅遊心理上。生態旅遊者不是沒有自己確定的旅遊目的、被捲入旅遊時尚潮流的盲目旅遊者,也不是為追求豪華奢侈的物質享受、認為金錢可以買斷自然的旅遊者,而是具有欣賞、探索和認識大自然及當地文化的明確要求的較高層次的遊客。
3、普及性。在我國,生態旅遊的普及性不僅體現在生態旅遊者的普及,也體現在旅遊資源的普及。生態旅遊是建立在傳統旅遊基礎上的,因此,中國的生態旅遊不應是高消費和高素質者的特權,只要以了解當地環境的文化與自然歷史知識為旅遊目的,並能夠自覺地保護和珍視旅遊資源和環境,普通的工人、農民、職員、學生等都可成為生態旅遊者。從旅遊資源上說,西方國家將生態旅遊僅僅定位於自然景觀,而我國是具有5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自然已經與文化融為一體,所以,中國生態旅遊的對象不僅僅是自然景觀,而且包括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景觀
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顯現問題
1、旅遊生態意識落後
我國對於生態旅遊的內涵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對生態旅遊旅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視了生態旅遊的環境教育和文化保護意義。這種認識上的誤區直接導致很多問題,首先是對生態旅遊產品市場定位不清晰。生態旅遊發展的經驗表明,生態旅遊應該定位為高層次的具有責任感的旅遊者群。而目前在國內,對傳統大眾旅遊客源和高層次的生態旅遊客源沒有區分,大批觀光遊客的進入,對生態旅遊區的環境造成了破壞。其次,把大眾旅遊的開發方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態旅遊區,開發管理不當造成環境破壞等。例如面對黃金周對大眾旅遊市場廣泛招徠,致使景區過度進入。
2、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許多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便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遊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便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的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遊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3、缺乏真正科學的生態旅遊規劃
首先是開發隊伍的問題,生態旅遊專業性很強,同時要考慮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區經濟的發展等多重目標,所以不僅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還要吸納當地居民代表參與,而我國現在的生態旅遊開發規劃隊伍仍沿用傳統的大眾旅遊規劃的人員結構和規劃方法,這已經不符合生態旅遊規劃的要求。其次,規劃中保護意識淡漠,缺乏必要的保護手段和技術。
4、景區內環境破壞嚴重
我國現階段旅遊開發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由於規劃開發不當造成的生態系統破壞;第二,遊客過度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破壞;第三,消費者進入以後產生的垃圾污染沒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壞。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在旅遊區內各大飯店、賓館林立而起,由於旅遊人數逐年增加,景區內的樓堂館所及生活設施也隨之巨增,隨即帶來了生活廢水、垃圾糞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遊區的環境質量下降,觀賞價值也隨之貶低。據有關方面報導,在已經開展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保護區中,有44%的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12%出現水污染,11%有雜訊污染,3%有空氣污染。由於開發者不合理的開發,管理者不當的管理,旅遊者不文明的旅遊,破壞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自然美,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夥伴關系,阻礙了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旅遊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
這是導致生態旅遊問題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遊對產品設計有專業化的要求,技術較為復雜。而我國生態旅遊發展實踐尚短,生態學和旅遊學又相對獨立,因而既懂生態學知識和旅遊學知識,同時又能正確把握生態旅遊內涵的專業人才缺乏。更為重要的是,生態旅遊的開發依託的資源多分屬不同部門管轄,作為旅遊管理機構的旅遊局難以對其生態旅遊開發和管理參與意見,而大多是保護部門又同時搞開發,無論從專業背景還是經營管理水平均不能滿足生態旅遊對開發經營人員的多樣化要求。
三、我國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綜合考慮、統一規劃
旅遊環境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不僅是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而且在地塊之間、地區之間也是相互結合的整體。如果建設或開發活動缺少綜合規劃和長遠兼顧,會使原有生態系統惡化。做好旅遊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生態旅遊規劃必須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旅遊資源的狀況、特性及其空間分布;旅遊者的類別、興趣及其需求;旅遊地居民的經濟、文化背景及其對旅遊活動的容納能力;旅遊者的旅遊活動以及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與旅遊環境相融合。在制訂生態旅遊規劃時,必須分析生態旅遊地的重要性,合理劃分功能區,擬定適合動物棲息、植物生長、旅遊者觀光游覽和居民居住的各種規劃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綠地和氣候條件,為遊客創造優美的景觀,為當地居民創造衛生、舒服和安謐的居住環境。
2、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興趣的旅遊活動,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國還是個新生事物,旅遊者,旅遊地居民,旅遊經營者,政府官員甚至旅遊學術界,對於什麼是生態旅遊,如何運作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的效應如何評價,都還缺乏認識。因此,有必要加強生態旅遊的宣傳工作,藉助各種宣傳手段和途徑,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使公眾認識到,旅遊資源的破壞是對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讓他自發行動起來,採取措施保護旅遊資源環境。但是,公眾的生態意識並不是整體性的進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識水平和發展階段制約了人們對其的認識。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遊企業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如政府經常性地向公眾公布環境質量信息及污染對經濟和健康的損害,並通過旅遊企業在旅遊活動項目的宣傳介紹以及安排中,有意識增加與環保有關的內容,如種植紀念樹,開展與景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競賽等。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形成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價值觀念。
3、堅持以保護為主、旅遊開發為輔的方針
自然保護區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好區內的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其他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必須圍繞保護工作而進行,尤其是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開發更不得以破壞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因此,生態旅遊的開發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准則,以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為目標。在保護好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前提下,根據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規劃適度開發。生態旅遊開發區域必須嚴格限制在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旅遊接待能力和實際接待量不得大於保護區的旅遊生態容量,真正達到保護和持續發展的雙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有序開發生態旅遊。首先,要編制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的、生態旅遊規劃,指導和協調生態旅遊資源建設工作,將生態旅遊納入有計劃、有步驟的軌道;其次,制定與生態旅遊相適應的管理辦法和規章制度,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進行生態旅遊開發,避免生態旅遊開發中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保證生態旅遊開發科學、規范和有序地進行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B. 如何行向農戶推廣生態菌以及營銷方案
找一個專業點的機構問問
C. 有關綠色有機農業產品的營銷方案
產品是在流通中增值和實現價值,工廠化農產品從「廠房」到市場的價值實現也需要一定的方式。
工廠化農業園區的產品具有綠色環保、質量好、價格高等特點,適合運用差異化營銷策略開拓市場。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園區企業選擇和構建適合自己的營銷渠道,並加強對渠道的管理,是提高園區企業經營效益的有效途徑。
一、園區農產品對營銷渠道的要求
園區農產品有別於一般的農產品,根據其特點可以為其制定出相應的營銷策略。
1、渠道要短。首先,鮮活產品易腐爛變質、不耐長時間貯藏,因此其營銷渠道應盡量縮短,使產品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優的品質送達消費者。其次,短渠道能夠減少流通中因生物機體和運輸儲存條件造成的「二次污染」,對保證產品的無公害性非常重要。第三,工廠化農產品本身價格就高,縮短流通渠道,可以減少中間流通費用,盡可能地降低零售價格,使之能為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
2、渠道的專門性。為了避免園區農產品在加工、包裝、儲運、裝卸等物流環節與普通產品摻和混雜,要建立獨立的渠道,最好在產地就實行零售包裝。在商場中也必須要有專門的銷售櫃台,不能與普通產品並列在一個貨架上銷售。
3、渠道的可靠性。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往往不能夠從外觀上加以鑒別,主要是依靠對生產者和經銷商的信任採取購買行動。因此,無論是生產企業還是經銷商都必須以誠信為本、遵守商業道德,不欺騙消費者,維護企業品牌的信譽,保證營銷渠道的兩端都可靠,嚴防假冒產品的進入。
目前,我國城市零售業中的綜合性大型超市發展較快,現代化管理水平高,將成為零售業的主要形式,也是園區農產品的主要零售末端。從產品對渠道的要求看,大多數園區企業會選擇直接向超市配送的渠道。但是,還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模式也適合以上要求,企業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選擇。
二、園區企業營銷渠道模式
適合我國農業園區企業採用的營銷渠道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遊客採摘式。
園區企業→消費者
園區生產的瓜果類,如甜瓜、櫻桃西紅柿、葡萄、草莓等產品適合遊客親自採摘,是觀光園區的主要銷售產品。來園區觀光的人們在參觀現代的工廠化農業生產方式的同時,又能夠親自採摘園區的產品,作為禮物帶給家人或親朋好友品嘗,實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所以這是一種具有特色的吸引買者上門式的銷售方式。
2、送貨直銷式。
園區企業→賓館、飯店及消費團體
園區企業直接向一些賓館、高級飯店或某些特定消費團體送貨,滿足高檔餐飲業客戶和對原材料的要求。主要是一些名優特色蔬菜和稀有食用菌類產品,有些是專門根據客戶的需要安排種植的,這些產品隨時採摘,新鮮程度好,能夠滿足特定行業和消費群體的需求。
3、自營專賣店。
園區企業→自營專賣店→消費者
園區企業通過構建自身的銷售網路,利用設在各地的專賣店進行定點銷售。其最大優勢是企業能夠有效地控制銷售渠道,增強市場推廣和開發的力度,且有利於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和擴大企業的知名度,能夠較好地與消費者進行信息溝通。這一模式需要企業自身構建網路和配備銷售人員,管理成本有所增加;銷售范圍和銷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超市配送式。
園區企業(配送中心)→超市(專櫃)→消費者
園區企業擁有自己的加工配送中心,集生產、加工於一身,按零售要求進行凈菜加工和包裝,向定點超市配送。有條件的還在超市內設立企業的產品專櫃,利用超市的聲望和強大的分銷網路推出自己的特色產品。這種方式,企業自己不銷售而是尋求與經銷商合作,依託超市經銷,因而企業不必花費很多精力去考慮銷售問題,既可以節約一定的營銷成本,又能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和供應,容易擴大市場覆蓋面和增加銷量,是當前主要的一種渠道模式。
5、網上銷售式。
電子商務已為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採用,作為引導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園區企業,率先建立電子信息網站並採用電子商務進行產品銷售的意義重大。網上銷售可分為企業對經銷商(B2B)和企業對消費者(B2C)兩種形式。前一種在國外發展很快,在我國也開始起步,後一種由於農產品鮮活和標准等級不易確定的特點,開展的比較緩慢。今後隨著電子商務整體環境的不斷完善,網上銷售渠道將會得到進一步發展。
以上幾種渠道模式並不是相互獨立的,園區企業可根據產品的特點和自身的情況選擇一種或多種渠道模式。在渠道的選擇和管理上必須注意保持產品的無公害特色,防止二次污染和假冒偽劣產品的混入,選擇短渠道有利於企業對渠道的控制,並且減少易腐爛產品的損失和降低流通成本。好的產品還要強調優質的服務,園區企業必須選擇一條綠色便捷的通道,以優異的品質和嶄新的形象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本文是在已經完成的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我國工廠化農業發展戰略與管理創新研究」(2001BA503B11)的基礎上形成的。
D. 什麼是營銷的開放式生態
營銷的開放式生態主要就是將數據,技術,資源進行共享來達到資源的最大利用,在版互聯網上這回權事一種營銷趨勢,這一點做的比較好的公司是Chinapex創略,他們的APEX ONE營銷雲就是一個開放式、企業級程序化營銷平台,讓廣告主和代理商擁有強大的、高效的、無縫對接多渠道的數據驅動營銷能力。
E. 怎樣做好生態休閑農庄的營銷策略
你好,以下是機帶你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還可以網路譚小芳官方網查看相關資料!1.立項背景,開發意義,策劃依據,策劃區域范圍和建設期限等;②資源條件現狀和社會經濟基礎評價: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交通條件、農業生物資源、農村文化資源、產業基礎等評價和SWOT分析與問題診斷等;③客源市場分析與市場開發策劃:市場需求,客源現狀,市場分析與定位,市場開發思路與方案;④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題定位),產業鏈動力結構,發展目標和階段目標;⑤功能分區和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附分區布局圖),各功能區定位(功能定位、形象定位、主題定位),各功能區建設項目(單體),各功能區農業產業或農村人文景觀配置;⑥重點觀光休閑項目:重點建設項目,農業產業或人文節點配景項目,標志性單體的形象設計和功能策劃(標志性單體最好要附效果圖);⑦旅遊要素策劃:交通策劃,導游隊伍策劃,住宿業策劃,餐飲業策劃,娛樂策劃,旅遊商品和農產品購物策劃;⑧建設分期和動態開發:總體建設期限,各功能區和重點項目建設步驟和開放時間、功能區間、重點項目間的時間銜接方案;⑨觀光休閑線路設計:內部觀光休閑游線及交通方式,附近城鄉居民入園觀光休閑游線及交通方案,本觀光休閑農業項目與其他觀光休閑農業項目、旅遊項目和旅遊線路的銜接方案;⑩營銷策略與促銷方案:品牌策劃、宣傳策劃、促銷策劃;{11}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建設資金、流動資金估測(附分區、分項目投資概算表),資金籌措方案,招商策劃;{12}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預測:直接經濟效益(附按功能區、按贏利項目的效益預測表),社會效益(城鄉就業、農民增收、土地增值、區域經濟開發、相關產業帶動、人才培養等),生態效益(農村環境改善、污染治理)和環境評價;{13}風險評估和對策措施:自然災害風險,市場競爭風險,政策變化風險,規避風險的對策和措施;{14}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項目的管理體制,管理組織架構,人才保障,項目推進機制和組織保障(政府、投資企業),政府政策建議。
F. 綠色食品營銷方案
做方案首先要明白你有什麼東西什麼產品吧!不可隨便就能做出來的。你要根據你的產品分類,然後評選出比較有特色的食品,分析食品特點與特色,然後通過宣傳來打造品牌!
G. 綠色營銷理念是什麼
所謂綠色來營銷,又稱源環保營銷,是指企業運用營銷工具,以不損害人類自身及後代的未來需求為條件,滿足社會和消費者現在需要的經營與銷售活動。從社會消費角度看,不僅要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還要滿足子孫後代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它包含三個宗旨,⑴節約材料消耗,保護地球資源;⑵確保產品安全使用,衛生和方便,以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提升;⑶引導綠色消費,培養人們的綠色意識,優化人們的生存條件。它是現代營銷學的最新發展,是隨著社會對環境的關注日益加強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20世紀80年代,只有少數企業認識到綠色營銷的意義,而大多數對環保問題並沒有充分的認識。進入20世紀90年代至今,由於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綠色運動的蓬勃興起,引起企業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營銷綠色化以成為企業營銷發展的必然趨勢。
H. 綠色食品營銷推廣方案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解決大家的信任問題,這個過程才是您真正好做的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