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農業生物學秦漢時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氾勝之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標志了我國農學、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達到了新的水平。紡織、機械、冶金、建築、造船等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氣象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的記載,西漢初更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的記述。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氣象知識的重要成果,至今對指導農業生產仍有重要作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已有天平式溫度計的記載。歐洲在一千六百多年後才有天平式溫度計。東漢王充已發現空氣濕度與弦的張力變化的關系,這已包含毛發式濕度計的原理。西漢時,在當時的首都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的長安宮的靈台(觀象台)上已設有候風儀"相風銅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固定式候風儀之一。漢代我國已有地方向中央匯報雨量的制度。約公元82年,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根據實際觀察對雷、雨等天氣現象作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他在《雷虛》篇中批判了把打雷說成是"天怒"的謬論,列舉五條證據說明"雷者,火也";在《說日》篇中批判了把下雨歸於天神的迷信妄說,指出"雨從地上","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東漢崔寔所編的《農家諺》收載了許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氣象知識的天氣諺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氣諺語集。物理學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對我國古代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採用商鞅方升作為標准量器,標准量器的製作和檢定已相當精確,對現存的量器的測定表明,誤差在1%以內。我國人民很早就把度量衡和音律聯系起來。《漢書·律歷志》載有以固定音調的竹管樂器的管長為長度標准以及以管的容積和管內所能盛的粟的重量作為容量和重量的標准。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我國關於透鏡聚焦的最早記載。《淮南萬畢術》中還有關於人造磁體的最早記載以及磁體同性相斥的記載。西漢時我國已有原始的潛望鏡的記載。西漢時我國人民對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已有一定的認識,西漢末的《尚書緯·考靈曜》中載:"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音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西漢末年,我國已有關於摩擦生電和尖端放電現象的記載。《春秋緯·考異郵》中載有,經過摩擦的玳瑁能夠吸引細小的物體,《漢書·西域傳》中載有: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現象。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中有司南勺的記載。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的石刻上有司南勺的圖畫。司南勺是指南針的前身。磁性指示方向器具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大貢獻。王充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在《論衡》中提出人聲在氣中的傳播和在水波相似的觀點。王充在《論衡》中發揮了關於物質性的"氣"的學說,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物質性的陰陽二氣交感變化而產生的。他還提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這已包含了樸素的物質不滅思想和時間無限的思想。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東漢以後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東漢王符(生卒年代不詳)明確地指出人的眼睛能看見物體是由於物體受到光的照射。水利東漢時我國人民已應用虹吸管引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針對各諸侯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狀況,採取了"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措施,使治黃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公元前219年,史祿(或稱監祿,名祿,姓不詳,史、監都是官稱,生卒年代不詳)主持開鑿了著名的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縣),聯結湘江和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唐代以後又在渠上設置斗門(船閘),使工程更加完善。靈渠溝通南嶺南北水路交通,在歷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秦到西漢中期,我國人民在寧夏平原開鑿了許多引黃灌溉水利工程,形成灌溉系統,使荒涼的寧夏平原成為塞外江南。漢武帝時,在關中平原開鑿了白渠等一系列渠道,形成大規模的灌溉區域,使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漢武帝時在今陝西大荔縣修築龍首渠,於商顏山(今大荔縣北的鐵鏈山)開鑿十餘里的隧洞工程,運用了井渠法:"因岸善崩,乃鑿井,深者達四十餘丈,……井下相通行水。"漢代時,我國新疆地區各族人民已開始大規模開鑿"坎兒井"(即井渠)。"坎兒井"適應當地 易滲漏和蒸發快等特點,成為古代新疆地區的主要灌溉設施。公元前132年,漢武帝時由水工徐伯(生卒年代不詳)主持勘測設計自長安通向黃河的漕渠,渠長"三百餘里",三年後鑿成,便利了航運,還可灌溉"民田四萬余頃"。公元69-70年,王景(生卒年代不詳)領導幾十萬民工大規模治理黃河,修築堤防千餘里,採取了裁彎取直、疏決壅塞、建造水門等許多積極的治河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漢代關於治黃的理論研究也有了發展,提出了許多治河方案,如王莽時張戎(生卒年代不詳)就認為黃河"一石水而六斗泥"(近年實測與此大致相同),主張利用水勢沖刷河床等。漢代時,我國人民為了同海潮作斗爭,開始在浙江杭州附近修築海塘。其後,歷代勞動人民在東海岸陸續興建了規模巨大的海塘工程,著名的錢塘江海塘長達二百公里。海塘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工程之一。公元204-219年,曹操為了軍事和運輸上的需要,先後派人開鑿了睢(sui)陽渠、平虜渠等許多渠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水系。醫葯學秦始皇贏政繼承和發展了秦孝公時期的醫事制度,在政府中設太醫令、太醫丞以掌管醫葯。秦始皇還曾組織醫生編纂整理先秦的醫葯書籍。西漢時,侍醫李柱國於公元前26年整理醫書,共得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名醫淳於意(公元前215年-?)作"診籍",這是作病例記錄的開始,《史記·倉公傳》中有他所記載的二十五個"診籍"。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屍體保存至今均仍十分完整,皮下組織尚有彈性,內臟也保存完好,說明當時已有相當先進的屍體防腐技術。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帛書醫書中有關於脈法、灸經和醫方等著作,帛書醫方中載有內、外、婦產、小兒、五官等科五十多種疾病的二百八十多個醫方和二百四十多種葯品,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醫方。我國人民很早就很重視體育醫療,戰國時的《行氣玉佩銘》(約公元前380年左右)和《莊子·刻意》中都有體育醫療的記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療體育圖解。公元25-57年左右,漁民"涪翁"(姓名和生卒年代不詳)是精通針灸法的民間醫生,著有《針經》、《診脈法》等著作,但均已失傳。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它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葯物知識,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包括人參、甘草、當歸、大黃、麻黃、黃蓮等大部分現代常用中葯。其中關於用麻黃治氣喘、海藻治甲狀腺腫(卷2)、常山(蜀漆)治瘧疾(卷3)等的記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這些葯物療效顯著,至今仍廣泛使用。甘肅省武威縣東漢墓出土的醫方簡牘中所載的葯物已有膏、湯、丸、散、醴、滴、栓等許多劑型,反映出當時我國葯劑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約公元141年-?)成功地用口服全身麻醉葯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作腹腔外科大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傑出成就。他還創"五禽戲",提倡體育療法。公元196-204年間,東漢末張機(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著《傷寒雜病論》,他收集了許多民間驗方,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斗爭的經驗,對病理、診斷、療法、方劑等作了全面論述,比較系統地總結了"辨證(症)施治"的原則,把中醫臨床治療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至今仍然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其中關於肺膿瘍、黃疸、痢疾、闌尾炎等的治療方法以及關於人工呼吸的記載等,都有很高實用價值。地理學公元前一世紀末,西漢揚雄的《蜀都賦》中記載了當時四川地區有"火井",表明西漢時我國人民已發現天然氣井。在四川成都和邛崍(qióng lái)縣出土的東漢畫象磚上的煮鹽圖表明當時可能已利用天然氣煮鹽。約公元347年東晉時成書的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更明確地記載了以天然氣煮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西方到公元1668年英國人才開始利用天然氣。西漢時成書的《爾雅》中的《釋地》、《釋丘》、《釋山》、《釋水》等篇對地理和地質現象作了一些記載和分類,反映了當時的地學知識,其中一些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三幅地圖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地圖,其中長沙國南境(今湖南、廣東和廣西交界地區)地形圖中的主要城市、河流、山脈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山脈採用類似於現代等高線的畫法,說明當時地圖學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公元前114年)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東漢班超(公元32-102年)出使西域時,也曾於公元97年派遣甘英(生卒年代不詳)到達今伊朗一帶。據《漢書·地理志》載,漢武帝時我國與朝鮮、日本間的海上交通已相當發達,我國海船還自廣東一帶出發遠航至現在的印尼、緬甸、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開辟了我國和這些國家之間的海上運輸。"絲綢之路"的開辟和遠海的航行,使人們活動的領域更為廣闊,促進了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對我國古代思想家的樸素唯物主義宇宙論和自然觀產生了一家的影響。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航海至我國南海諸島一帶,很早以前就在島上居住和從事生產勞動。近年來在西沙群島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以來的古錢和古瓷器,還發現了唐宋時代的居住遺址。公元前一世紀的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是我國最早的經濟地理著作,記載了我國古代手工業地理和礦冶事業發展的情況。東漢王充在《論衡·書虛》中明確地指出了潮汐與月亮的運行有關。公元一世紀末成書的《漢書·地理志》記述了漢以前疆域政區的變遷概況,是我國最早的沿革地理著作。《漢書·地理志》中有我國關於石油的最早記載。公元132年張衡主持創制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器。設在當時首都河南洛陽的地動儀,曾准確地記錄了公元138年甘肅東南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歐洲約一千七百年後才有地震儀。化學化工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出土了大批身高1.8米左右的陶兵俑和與真馬形體相當的陶馬。陶兵馬俑造型生動,製造精美,體型高大,反映了秦代制陶技術的高水平。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已經有煉丹術的記載,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煉丹術的出現在客觀上為化學的發展積累了一些知識。我國煉丹術約於八、九世紀傳入阿拉伯,十二世紀傳入歐洲。我國是世界最早使用殺蟲葯劑的國家之一。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雄黃燃燒後的氣體(三氧化二砷和氧化硫)可以殺蟲的現象。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也有用汞和硫化砷等葯物殺滅寄生蟲的記載。歐洲到1763年瑞典人席勒(Karl Wilhelm Scheele)才製成含砷的殺蟲葯劑。《淮南萬畢術》中還載有從硫化汞中可以提取汞等化學知識。公元二世紀,東漢魏伯陽(約公元100-170年)著的《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煉丹術專著。書中描述了汞有揮發性並能與硫化合,第一次記載了用兩種元素合成化合物。書中還記述了鉛丹(四氧化三鉛)能被炭還原為鉛。他還提出了物質起化學變化時配方比例的粗略概念。建築工程秦始皇時,為了抵禦北方民族奴隸主的騷擾,從公元前214年開始,數十萬軍民在秦、燕、趙等國原有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著名的萬里長城,長城"起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延袤萬余里。"萬里長城是古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秦始皇時大修馳道,東起山東半島,西至甘肅臨洮,北抵遼東,南達湖北一帶,主要線路寬達五十步,道旁植樹,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築路史上的傑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陸通道,形成了全國規模的交通網。至遲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有磚牆, 磚質堅硬。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漢代建築已廣泛使用磚,木結構建築技術也漸趨成熟,還有了多種拱頂結構和高達四、五層的樓房。●天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公元前170年左右的帛書《五星占》中,載有公元前246-前177年間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還記載了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日(今測為583.93日),並已注意到金星的五個會合周期為八年(與今測值只差2天零10小時),表明當時對行星運動的觀察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公元前145-?)、平民落下閎(音洪)(生卒年代不詳)和鄧平(生卒年代不詳)等人制定《太初歷》。《太初歷》採用"八十一分法"(即定一朔望月為29天零43/81日)和有利於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統一的較完整的立法。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記載了五百多顆恆星的位置,還記錄了恆星的各種顏色以及各種雲狀、雲速、雲距等。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時已認識到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漢書·天文志》詳細地記載了公元前32年10月24日出現的一次極光,這是世界上較早的精確的極光觀測記錄。我國古代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極光記錄,為研究太陽活動和地磁變化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漢書·五行志》有世界上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的記錄。西漢末年我國已有樸素的關於地球公轉的思想。東漢賈逵(公元30-101年)明確指出黃道和赤道有一交角,在我國首先利用黃道坐標系測定天體的位置。他還發現月亮的視運動有快慢,並測定了近點月。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在《渾天儀圖注》中記載了當時測定的黃道和赤道的交角為二十四度(我國古代一圓周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二十四度換算成現在的角度單位是23.655度,與現在推算公元100年時的黃赤交角23.685度比,相差不過百分之三度);他在《靈憲》中正確地解釋了月蝕的原理,還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張衡對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公元133年張衡上書要求一律禁絕讖緯說,給唯心主義讖緯說以有力的打擊。公元117年,東漢張衡主持製成的"水運渾天儀",是用水作動力,由復雜的齒輪系傳動的天文儀器,他可以准確地自動演示天體運行的情況,是現代天象儀的前身,這是古代天文儀器的重要創造。"水運渾天儀"還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性計時器,歐洲到公元十二世紀才有機械性計時器。公元178-183年間,東漢劉洪(生卒年代不詳)制訂《乾象歷》,於公元223年三國時在吳國頒行。劉洪發現了白道與黃道約6度交角和日月蝕的蝕限,並提出計算合朔(日月相會)、滿月和上、下弦時刻的方法。《後漢書·天文志》載有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的記錄。漢代,關於宇宙的構造形成了"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等派別,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以《周髀算經》為代表的"蓋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彎曲的蓋子,地也是一個彎曲的面。落下閎、張衡等人總結和發展了當時較先進的"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東漢郗萌(生卒年代不詳)所提倡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形質,"高遠無極",日月星辰都是飄浮在空中的,這是樸素的無限宇宙的概念。●數學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數學著作,它總結了我國古代天文學中所應用的數學知識,其中包括直角三角勾股定理的應用和復雜分數的運算。約公元一世紀東漢時成書的《九章算術》是我國較早的傑出的數學專著,內容包括二百四十六個應用問題及其解法,涉及算術、初等代數、初等幾何等各個方面。其中關於多元一次方程組解法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比印度早四百多年,比歐洲早一千三百多年。關於正負數的概念,正負數加減法則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歐洲到十六-十七世紀才有正負數的概念。關於開平方、開立方以及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等在世界上也都是最早的。《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數學知識的結晶,為我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冶金公元前二世紀,秦始皇設鐵官管理全國冶鐵事業。漢武帝進一步實行鹽鐵官營,據《漢書·地理志》及《漢書·貢禹傳》記載,當時在全國設鐵官四十九處,礦冶手工業者達到十萬多人。西漢時冶鐵技術有很大的發展。河南鞏縣鐵生溝和南陽等地的冶鐵遺址的發掘表明,西漢時的煉鐵豎爐已有較大規模,有的豎爐高達4米左右。西漢時已使用煤來煉鐵,用石灰石等鹼性溶劑造渣脫硫,並採用了把礦石預先破碎,經過篩選使得粒度均勻的整粒技術。西漢還出現了原始的預熱鼓風設備。這些都是冶鐵技術上的重大進展。歐洲一千多年後才有煉鐵豎爐,十七世紀才用煤煉鐵。西漢時還發明了低溫炒鋼爐,已能煉出較高質量的鋼。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鋼劍,有的鋼雜質含量、組織均勻等方面已接近現代優質鋼的水平。河南溫縣發現了東漢早期的烘范窯,出土了五百多套各種陶范,許多都是一箱多器或多箱套鑄的陶范。經研究,在澆鑄前已對陶范預熱以保證鑄件質量,並且對造型材料的選擇已考慮到可塑性、透氣性、耐火度和退讓性,母範、外范、內范和加固泥分別採取不同的砂土比例。這些都反映了漢代的殼型鑄造工藝已達較高水平。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白青(硫酸銅)得鐵,即化為銅。"即硫酸銅溶液與鐵作用而產生銅的置換反應,也就是"膽水(硫酸銅溶液)浸銅法"的基本原理。考古發現,戰國末年至西漢初我國已使用銅和鐵鑄造的齒輪,東漢初年還有了人字齒輪。西漢劉歆(xin)的《西京雜記》卷5中所記載的指南車和記道車(自動記里程的車)都使用了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其它技術至遲在西漢初出現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傳動結構,使得車體無論如何轉動,車上的指示均指向固定方向,這是世界上是最早的控制論機械之一,是我國古代工程技術上的傑出成就。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西漢初年的絲麻織品,有許多錦、綺、菱紋羅等精美的提花織物,還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紗以及多次套染與媒染相結合染成的織物,據分析共有三十六種色象,反映了西漢初期紡織和印染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西漢初有關於利用兩個斗笠從高處跳下的原始降落傘的傳說。漢武帝時趙過推廣的播種機具"耬車"(三行條播器)已具備現代條播器的開溝、下種和覆土等三項基本功能,是古代農具的重要創造。據記載,使用耬車一天可播種一頃地(合今6.8畝左右)。趙過還推廣了牛拉的大型鐵鏵犁。公元前113年左右的西漢劉勝墓中出土的兩套金鏤玉衣,各由玉片二千多片組成。據研究,當時已採用圓片據切割玉片,有的鋸縫僅寬0.35毫米,表明當時已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玉片鑽孔採用的是砂鑽法,小孔直徑僅1-2毫米。玉片經過仔細的拋光,表面象玻璃一樣光滑。穿玉片的金絲有的由十二股合成,金絲直徑僅0.08-0.13毫米。這些都反映了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工藝技術的高度水平。在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和河南靈寶張灣東漢墓所出土的弩(nu,一種用機械發箭的弓)機上都有瞄準用的帶刻度的"望山",望山可以提高射擊的精確度,與近代步槍上的定標尺相似。西漢時,我國的耕犁已裝有犁壁。陝西西安、禮泉等地出土了西漢的多種型式的犁壁。犁壁可以使土壤破碎和翻轉,對耕地技術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提花織機的國家。《西京雜記》卷1中載,公元前86-前74年間,陳寶光的妻子(姓名及生卒年代不詳)改進了提花織機,提高了織物質量。《西京雜記》卷1中載,西漢工匠丁緩(或作丁諼,生卒年代不詳)製成當時已失傳的"被中香爐",採用一種幾個環套在一起,無論外邊如何轉動,內部始終保持平衡的裝置。這是我國古代機械史上的重要發明之一,它的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似。歐洲到公元1500年義大利人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才提出類似的設計。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時我國已有揚去穀子中的秕糠用的風車(扇車)。歐洲約一千四百年後才有類似的風車。《漢書·王莽傳》載,公元9-22年間,曾有人"取大鳥翮(he,翅膀)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鈕,飛數百步墮"。這是人類第一次滑翔飛行的勇敢嘗試。東漢楊孚在《異物志》中記載了我國南方勞動人民利用芭蕉葉等野生植物纖維織成高質量的織物。公元31年,東漢勞動人民已發明用水排以鼓風煉鐵。水排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輪帶動皮囊鼓風的機械裝置,這是機械工程史上的重要創造,比歐洲類似機械早約一千二百年。三國時水排經過進一步改進後得到推廣,對我國古代冶鐵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西安灞橋出土的公元前118年前的古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的植物纖維紙,經分析,所採用的原料是麻類纖維,製造紙漿時已採用石灰發酵的漚麻方法,原料中還有廢麻,表明當時已用破舊麻布造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公元121年)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用樹皮、破布、廢麻等造出了質量較好的紙。東漢末年,造紙已成為獨立的行業。造紙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之一,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貢獻。我國的造紙術在八世紀傳入阿拉伯,十二世紀傳入歐洲。公元121年成書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載有:"……一曰一輪車,……"四川成都揚子山二號墓出土的東漢畫象磚上有獨輪車的圖畫,這些都表明東漢時我國人民已使用獨輪車,獨輪車是古代重要的運輸工具之一。公元186年,東漢時我國已使用"翻車"(龍骨水車)提水。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之一。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已有了較大的規模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在廣州市發現了秦到西漢初的規模巨大的造船工場遺址,船場採用了船台造船與滑道的基本原理相一致。根據船台的長、寬計算,當時已能建造寬6-8米、長30米、載重50-60噸的木船。至遲到東漢我國人民已發明船舵,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上有舵。舵的發明是造船技術上的重要進步,歐洲一千多年後才有船舵。
Ⅱ 面試自我介紹如何介紹
用主動介紹自己的方式做好面試鋪墊、定位自己、業績或成果、長處和優勢。
1、用主動介紹自己的方式做好面試鋪墊
在做自我介紹之前,你最好先熟悉面試環境和場景,提前熟悉環境將有助於你緩解緊張情緒,把思維專注在要回答的問題上,並且在自我介紹時可以順便說一兩句對公司環境、氛圍的真實感受,這樣有助於調起對方的胃口,同時表達出個人對對方的興趣。
(2)成果推廣方案擴展閱讀
一定要充分了解簡歷上,自己做的項目,每一處的細節。因為面試官會問得很仔細;多去了解下對方公司的產品、公司、行業等信息;一定記得帶著筆記本,有機會就給面試官演示和講解你做的項目,給他看你的產出物。
當面試官讓你做自我介紹時,我們首先要避開3個誤區:不背簡歷、不說無用信息、有時間觀念。從面試官角度,無非想快速了解兩點:你對崗位的興趣有多大,你的能力是否匹配當前崗位。
一個優秀的自我介紹,一定是一篇觀點鮮明、結構清晰的觀點文,通常用總分總結構,核心只聚焦一個點:毋庸置疑,我,就是最適合貴公司的人選。
Ⅲ 袁隆平的貢獻簡單概括
袁隆平的貢獻——開展水稻雜種優勢
1960年,我國發生了全國性的大飢荒。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利用助手發現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敗」作為雜交水稻的不育材料並發表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觀點,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種的禁區。
七十年代中期,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培育成功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現我國雜交水稻的各個優良品種已佔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0%,平均增產20%。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Ⅳ 預期成果怎麼寫
預期成果指的是自己開始在某個項目之前預想的成果,表達形式可以是一篇論文等,在寫的時候可以根據模板往上套就行了。還有就是要說明紫的項目完結時候出來的成果要有個表現形式,比如是公開或者不公開發表的論文,或者是做一個產品(原型之類的)出來。
然後再說說具體的量,比如發表論文,在哪個檔次刊物上,幾篇。產品的一些基本的條件,然後評審如何進行。
篇一:社會實踐活動預期成果
預期成果
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達到這些成果。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調查研究的本身,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課題是探討仿建文化遺產類旅遊景點的經濟價值——就圓明新園個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從各個層面探討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應,綜合利用各種旅遊價值評估方法。調查圓明新園的建設開放,看其是否對浙江的經濟結構引起蝴蝶效應和其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還有圓明新園選擇的建設地對其經濟價值的影響,例如交通等。想要具體考察圓明新園其本身的經濟價值,就其門票價值,其中的項目構成,遊客的旅遊意願來具體分析;一是針對實踐調查小組成員,我們希望通過這次調查可以培養大家的能力,和對知識更多的了解,掌握與運用。能力:培養溝通交流能力:與組員溝通的能力,與調查對象溝通的能力;培養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術調研和結合分析的能力,提高個人素質,完善個人品質,孕育出更好的團隊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意識到當代大學生肩負的責任,也意識到自己知識層面的不足。
篇二:項目預期成果範本
中國航天產業化從未停步
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本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時,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中國神州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一時間,群情沸騰。頗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應,當天,持續低迷的滬、深股市場均已上漲報收,其中航天板塊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
航天產業收入可觀
據測算,航天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在1:8-1:14之間,也就是說,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14元的回報。航空航天業最為發達的美國,其空間計劃已經為美國增值2萬億美元。統計數據顯示,2000-2001年度,英國空間工業總收入有29億英鎊,法國大約有200億歐元,俄羅斯有9億美元。
根據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統計: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達到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更有專家預測,到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的收入預計將達到5000億-6000億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樂部」里的中國,未來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塊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航天產業的投入非常驚人,一架太空梭僅研製費用就高達100 多億美元。這也難怪當年美國阿波羅號太空梭升空之後,一份美國報紙的標題是:巨大的鑽石成功升空。但航天業的回報同樣不容小覷,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認為,「就像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時,誰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衛星會帶來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說,目前全球僅商業衛星產業每年就創造超過800億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國成功研製並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以來,至今中國已成功研製並發射6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包括資源衛星、氣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導航定位衛星、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等。
在中國,衛星遙感應用技術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城市建設等方面廣泛使用,建成了國際衛星通信站和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海陸空交通、地震監測、森林防火滅火等領域也因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而受益無窮。
中國研製的衛星費用低、質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處於前3-5名。其中,返回式衛星、導航衛星名列第三,火箭發射、氣象衛星、資源衛星名列第四,通信衛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發射,更為中國衛星出口擴大了市場。
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
美國宇航局專家統計,美國有30000多種民用產品得益於研製太空梭發展出的技術,如GPS衛星導航定位儀、「太空食品」和「太空葯品」、衛星電視、電話等。而中國航天技術對未來中國GDP究竟將發揮多大作用,還取決於相關產業民用化程度。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向《財經時報》介紹,「中國從?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術,帶動了諸如電子、計算機、化工、冶金、材料、機械、特種工藝、低溫與真空技術、測試、控制、測控、氣象、船舶、生物、農業等領域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經有3000多家民用企業參與到載人航天的生產、研製中,包括電子行業、元器件、原材料、飛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研究院研究員劉濟生說:「目前有些載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經反饋到了民用技術中,如熱控、遙控、遙測、航天服技術等,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目前還很難測算出具體的經濟效益,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離不開航天技術。從長遠看,前景無可限量。」中國在航天工業產業化進程中一刻也沒有停步。
統計表明,中國近年來的1100多種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1800多項空間技術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
「太空的微重力、超潔凈、高真空、微輻射的特殊環境,使它成為人類最理想的尖端工業和葯品的生產場所,可為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新材料學與新工藝學的研究及綜合研究提供多種特殊的環境條件。」劉濟生研究員說,「在微重力條件下可以研製和生產高純度大單晶、超純度金屬、超導合金和特種生物製品等,對於許多產業部門都具有廣泛適用性。」可以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標志著中國航天技術又邁出了重大一步,也預示著中國航天產業的蓬勃發展。
篇三:項目預期成果
項目預期成果:
兼職APP上線初期,通過學院學生體驗評價再面向全校學生試用,到後期全面廣泛應用,不斷積攢用戶,商家入駐收取服務費或者承包業務,從中獲利。發展到一定階段,兼職APP會接手廣告業務獲利,最終紮根市場,開啟學生與企業雙贏模式。
市場前景分析:
由於大學生消費能力及總量越來越大,高校市場越來越受到企業關注,高校學生對兼職需求量大,商家與學生不能搭建直接橋梁,導致資源浪費,加之兼職中介機構收取高昂信息費,出現資源空缺,因此市場前景一片大好,同時隨著科技進步,電子產品普金,智能手機品牌不斷擴大,80後90後成為智能手機APP的主要用戶,更利於此款兼職APP的擴大推廣。
Ⅳ 課題研究成果活動推廣方案怎麼寫
首先學習下你的競爭對手將是怎麼樣推廣的,再結合自身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方案。
Ⅵ 開題報告畢業論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最近我也在寫論文的開題報告。下面是我復制的,百分之百正確。調查法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製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後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觀察法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作用:①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②啟發人們的思維。③導致新的發現。實驗法實驗法是通過主支變革、控制研究對象來發現與確認事物間的因果聯系的一種科研方法。其主要特點是:第一、主動變革性。觀察與調查都是在不幹預研究對象的前提下去認識研究對象,發現其中的問題。而實驗卻要求主動操縱實驗條件,人為地改變對象的存在方式、變化過程,使它服從於科學認識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學實驗要求根據研究的需要,藉助各種方法技術,減少或消除各種可能影響科學的無關因素的干擾,在簡化、純化的狀態下認識研究對象。第三,因果性。實驗以發現、確認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徑。文獻研究法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②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③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④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實證研究法實證研究法是科學實踐研究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依據現有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的需要,提出設計,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有目的有步驟地操縱,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現象的變化來確定條件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活動。主要目的在於說明各種自變數與某一個因變數的關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學研究中,通過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們對研究對象的認識進一步精確化,以便更加科學地揭示規律,把握本質,理清關系,預測事物的發展趨勢。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和演繹、分析與綜合以及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加工,從而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跨學科研究法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個案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是認定研究對象中的某一特定對象,加以調查分析,弄清其特點及其形成過程的一種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有三種基本類型:(1)個人調查,即對組織中的某一個人進行調查研究;(2)團體調查,即對某個組織或團體進行調查研究;(3)問題調查,即對某個現象或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數量研究法數量研究法也稱「統計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規模、速度、范圍、程度等數量關系的分析研究,認識和揭示事物間的相互關系、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藉以達到對事物的正確解釋和預測的一種研究方法。模擬法(模型方法)模擬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層次的科學研究活動。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創造新知識,產生出新穎而獨特的成果或產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美國數學、通訊工程師、生理學家維納認為,客觀世界有一種普遍的聯系,即信息聯系。當前,正處在「信息革命」的新時代,有大量的信息資源,可以開發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據資訊理論、系統論、控制論的原理,通過對信息的收集、傳遞、加工和整理獲得知識,並應用於實踐,以實現新的目標。信息方法是一種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來研究系統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層次的規律,幫助人們提高和掌握運用規律的能力。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法是通過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進行歸納與分析,使之系統化、理論化,上升為經驗的一種方法。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是人類歷史上長期運用的較為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種簡單的研究方法,它將已有的現象、規律和理論通過自己的理解和驗證,給予敘述並解釋出來。它是對各種理論的一般敘述,更多的是解釋別人的論證,但在科學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問題,揭示弊端,描述現象,介紹經驗,它有利於普及工作,它的實例很多,有帶揭示性的多種情況的調查;有對實際問題的說明;也有對某些現狀的看法等。數學方法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數學方法主要有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思維方法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系統科學方法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Ⅶ 教育機構轉介紹方案
這段時間復對機構來說最緊急的事制情就是招新了,但是高昂的推廣成本讓機構望而卻步,在免費招生方法中,轉介紹不僅能實現低成本獲客,也可以不斷提高機構的口碑和名聲。
Ⅷ 什麼是技術咨詢合同
技術咨詢抄合同,是指顧問方以自己的技術和勞力為委託方提供專業性咨詢服務,而委託方須支付報酬的協議。技術咨詢合同形式源自19世紀末,最初僅以土木工程咨詢服務為內容,20世紀以後為大陸法各國所接受。目前某些國家的法律將其視為技術服務合同中的分類,還有些國家將其視為獨立的技術合同類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八章第四節的相關規定,技術咨詢合同 包括就特定技術項目提供可行性論證、技術預測、專題技術調查、分析評價報告等合同。技術咨詢合同具有以下特徵:
1、技術咨詢合同在技術領域內具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即合同當事人在完成一定的技術項目的可行性論證、技術預測、專題技術調查、分析評價報告等科學研究活動中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
2、履行技術咨詢合同的目的在於:受託方為委託方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推廣、技術改造、工程建設、科技管理等項目提出建議、意見和方案,供委託方在決策時參考,從而使用科學技術的決策和選擇真正建立在科學化的基礎之上。
3、技術咨詢合同有其特殊的風險責任承擔原則,即因實施咨詢報告而造成的風險損失,除合同另有約定外,受託方不承擔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