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針對中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老師設計一個在職培訓實施方案
一、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使廣大教師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全面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掌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策略與方法,初步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能力。充分發揮骨幹教師的輻射示範作用,促進我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培訓對象
年齡45歲以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專、兼職骨幹教師。
三、培訓內容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1天)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三大領域的實施與教師指導策略。(1天)
3、勞動與技術專項訓練。紙藝、泥塑、編織、裁剪、科技製作等。(3天)
4、教學觀摩。聽評課、實地參觀。(1天)
5、綜合實踐活動課活動方案設計與交流。(1天)
四、培訓時間
培訓共計150學時,其中集中培訓70學時,分散實踐80學時。
五、培訓方式及要求
培訓採取集中培訓與分散研修相結合,理論講授與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相結合,專家講授與一線優秀教師傳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集中培訓安排7天,主要以專題報告、優秀課觀摩、參與式討論、現場考察等形式進行;分散研修採取個人自修、崗位實踐、反思性教學、校本培訓等方式進行。學員要根據教學要求完成方案設計、手工製作等作業,自覺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教育教學中,並輻射帶動本教研組、本校同科目教師共同提高。
Ⅱ 如何寫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師培訓方案
電力系復統中各類電力負荷制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是調度電力系統的電力和進行電力系統規劃的依據。電力系統的負荷涉及廣大地區的各類用戶,每個用戶的用電情況很不相同,且事先無法確知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增加哪一類負荷。因此,電力系統的負荷變化帶有隨機性。人們用負荷曲線記述負荷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並據此研究負荷變化的規律性。
Ⅲ 誰能給我制定一套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師工資方案要完整的哦,好的話再加分!
2011年教師工資改革
一.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
目前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由於學校中、高級職稱有名額限制
的,特別是高級。達到條件的教師遠遠多於限制的名額,造成資歷、
學歷、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師之間(尤其農村義務教育的
教師)收入差距過大:高級與初級相差接近一半。而且嚴重影響退休
待遇.辦好學校,要靠90%以上教師。以教師職稱高低定工資,不僅
不能真正的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大部分教師職稱原因收入差距過
大,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特別是沒有晉上級職稱希望的,後遺症一大
堆。因為教師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問題。在失衡心理的驅使下,
導致師資流失嚴重,無法跳槽的教師,產生的不良後果將越來越多,
於是每次中、高級教師職稱評聘,教師之間、教師與領導、教師與聘
委矛盾重重,給腐敗有機可趁。許多原來要好的教師,因此反目成
仇,甚至還動用了黑社會,增添紀委等部門麻煩和工作成本。因為職
稱取酬的收入差距,有著太多的人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為
強烈,教師工資以職稱取酬政策影響安定、破壞公平、損害干群關
系、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嚴重威脅。
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從經濟問題造成民生問題演變為嚴重社會
問題。因此通過工資改革「限高、穩中、托低」,逐漸淡化職稱工資,
或取消中、小學教師職稱工資。建立效率與公平辯證統一的收入分
配,勢在必行。
二、教師的收入
教師收入由:基本工資、教齡工資、績效工資 、特優津貼等構成。
1.基本工資:教師按照教師資格定:小學教師2000元,初中教
師2300元,高中教師2500元,大專教師2800元,大學教師3000元。
(隨國民經濟增長)
2.教齡工資(含工齡):每年30元,隨著教齡增長。工齡工資的
實行這不僅是對老教師的照顧問題,更重要的是鼓勵終身從教的思
想,有利於教師隊伍的建設和教師隊伍的穩定。
3.課時工資.:課時補貼按照實際上課按勞取酬原則;主要是鼓
勵教師多代課,特別是年輕教師精力充沛,他們多代課,並得到應有
的報酬,不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對他們的鼓勵。。
4、績效工資:學期和學年獎金(取代職稱工資)。這部分獎
金,只能占工資的10%左右。大家推薦競比實績,每學期學年評,
不終身制。每個老師積極努力年年有希望。主要是激勵工作出成效,
優質優得,不僅要激勵多代課,更要激勵上好課。
5、特優津貼:全體教師公認的特別優秀教師,無名額限制,縣
市以上部門高標准考核認定,象領國務院津貼領縣/市政府津貼,不終身
制。主要是對那些在教育教學工作在有特殊研究成果,並得到很好的
推廣,對一所學校或一個地區的教育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的教育及教學
方法,可根據影響范圍的大小確定等級,或者說是以國家及,省級,
地市、縣確定不同的標准,使那些有才華的教師得到應有的報酬,真
正起到激勵作用。
6、山區補貼: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另外給與補貼,應該是
工資30% 。正如國家幹部下鄉補貼,越偏僻地區,補貼越高,不終
身制,離開就沒有。
Ⅳ 設置小學數學教師培訓方案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注意互動 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 不能太難 得讓孩子愛學,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