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念念觀後感範文
電影《念念》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問題。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念念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四月的尾巴,看了一場不那麼“墮落”的小眾片。似乎是為了印證豆瓣上的這個小眾影片的評價,東方紅萬達電影院里連一張海報都沒有找到,排片更是少的可憐,連放映時間都因為上一場電影而推遲了50分鍾。許多觀眾也放棄了看完的念頭提前離場。可是片子和觀眾玩了一場小把戲,濃濃的思念和正能量只有看到最後才能體悟。
印象中最美麗的就是這片海,這片小美人魚一直想沖出去的海。海的一邊是家庭,沒有愛情的婚姻。另一邊,是極度渴望的自由。母親選擇了自由卻放棄了一個孩子,正是這樣糾結的選擇造就了孩子們心裡的創傷。哥哥膽小懦弱,只能偷偷地藏起被爸爸燒毀了的媽媽的衣物,妹妹精神抑鬱,一直活在媽媽難產的陰影里。一個關於苦難的故事,因為這片海,便有了希望。
就像這部電影一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和一個不那麼難懂的道理,卻需要歷練很久才能參悟的透: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先學會愛自己,沒人能幫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葯。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戲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戲外的我們自己,也許每個人都會有情感上的糾結,尤其是那種來自於父母的,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對父母對自己的愛心存懷疑,那麼他長大以後一定會在性格上存在缺陷,無法斷言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許或多或少都會有,就像是阿翔想要獲得父親的認可、育男糾結母親和妹妹為何不辭而別、育美對母親的去世耿耿於懷,於是他們童年的陰影讓他們無法活的舒展,只能負重前行,對於母愛、或者父愛的糾結成了一筆永遠也還不清的高利貸。大人們撒手人寰,孩子們卻始終活在他們留下的霧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誰也沒有時光機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變些什麼呢?
育美(梁洛施 飾)發現自己懷了男友阿翔(張孝全 飾)的孩子,但因為過去父母離婚後,母親(李心潔 飾)難產而死的陰影一直籠罩著她,讓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幾次想找阿翔商量,但夢想成為奧運拳擊手地阿翔正因為眼疾的關系,瀕臨被禁賽的命運,不甘心失敗的他,每天如著魔般練習,卻不知不覺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美的哥哥育男(柯宇綸 飾)從小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出事後,渴望家庭溫暖的他終於鼓足勇氣,外出尋找失去聯系的妹妹。
影片用了非常奇幻的手法,讓父子和母子在時光中重聚,長大了的孩子見到了年輕的母親、父親,他們像陌生人一樣聊著無關痛癢的話題,看的人卻十分感動,也許那些所謂的陰影和糾結只不過是沒有機會再去和他們聊一聊天,所謂的父愛和母愛也不過是能和他們發發牢騷,再叫一聲爸、媽對於有些人來說是一件多麼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動到了。
時光錯亂的酒吧,小面館里兒子和母親的重逢,海灘上釣魚卻“看到”遭受海難的父親。長大了的孩子們心裡的陰影正在被愛融化。前30分鍾的各種“墮落”在這里慢慢看到了希望。他們懂了,父母不是不愛,是愛的深沉。還來不及多看看孩子,已經不在了。這些鏡頭慢慢鋪開,滿熒幕都是濃的化不開的思念,愛滿滿的,卻又讓人心酸,失去了的幸福只有在夢里才能實現吧。
《致青春》里最美的女孩車禍死了,《匆匆那年》美麗的女主被猥瑣男糟蹋了,《何以》里何以琛和趙默笙分別了7年才修成正果,似乎所有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憂傷。彷彿沒有這些元素,青春就不是青春,回憶就沒有了意義。錯了,錯了,青春本該是幸福的,本該是純凈的。影片彷彿要糾正這種錯誤,公交車禍上鄰座孕婦的寶寶意外早產,育美陪著孕婦走完了生產的全過程。新的小生命降臨,讓育美有了新的覺悟。不再頹廢,不再害怕,勇敢的生下了自己的寶寶,出了自己的書,和阿翔幸福的生活。故事的最後,哥哥看到妹妹的書,兩個人終於找到了彼此。
看到最後,才明白了,懂了,就感動了。思念的力量會讓人幸福。
梁洛施在《念念》里質問:“我一直很想知道,為什麼今天變成這個樣子?是一開始就註定會變成這個樣子,還是我們做了什麼,結果今天變成這個樣子?”
這種面對歷史和命運的無力感,瞬間戳中了我的心窩——作為一名“陸客”,我在看《念念》時始終體會到的那股無力感,終於在這句台詞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詮釋——《念念》所帶給我的那種近在眼前又遠在天邊的奇特疏離體驗,甚至讓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軍第6集團軍士兵寫的家書:“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就像片中的綠島之於台灣,一個台灣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離島;當然,也更像現實中的台灣之於大陸。
這種無力感也彌漫在劇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們每個人都與自己的父母(家庭)疏離了——從劇情上看,這並不是他們的錯,而是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尚年幼時就主動選擇了缺席,於是,他們的今天變成了這個樣子。
張艾嘉通過青年一代的視角回溯了台灣近世的社會變遷——曾經的綠島政治犯,原來與育美的母親有著一段不倫私情,時下則變身為一位綠島作家,時過境遷之後,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兒還是咽下了秘密,讓這位有光環的老男人繼續保有他的光環。
阿翔的父親是個海員,阿翔戮力苦練拳擊,無非是想求得父親的認同,但父親在自己的成長中始終缺席,阿翔只能在想像中與父親對練,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對父權的膜拜祭儀。
育男在母親和妹妹出走綠島後,獨力來到台灣本島打拚,同時面臨著大都會與離島家鄉間的無盡牽扯。那個昔日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監獄之島,現在已成了雲淡風輕的旅遊景點,小小的綠島,無法及時救治育男的父親,也承載不了育男的職場理想。而育男這個角色,正是在金融風暴後承受著巨大生存壓力的當下台灣青年的真實寫照,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里,育男辛苦打拚,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像中與母親重逢……
陳文茜在《樹,不在了》一書中對於台灣當下的世相描摹,簡直就是對《念念》最好的讀解。所謂“台灣對不起年輕人”的文鋒,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們的身上?陳文茜也提到,在經濟低迷的時代,“年輕人疏離”已經成了亞洲社會里普遍的集體癥候,老一輩的人甚至認為世界已經分裂成了“他們的”和“我們的”,這不正是《念念》所傳遞出的思緒?——透過幾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現出來。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員的故事,被張艾嘉看中然後毫無違和感的移植到台灣語境中,也凸顯出這種社會集體癥候的“泛亞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質問,正映照著時下台灣年輕人的心聲,父輩曾經坐享經濟起飛的繁華景象,現在都已雨打風吹去——是後來者做錯了什麼嗎?還是一早註定只能接受這一命運變遷?
陳文茜在《樹,不在了》里寫道:“是的,我們還活著,好似活在一個小幸福的世界。可是我們被巨大的不安包圍著,心中曾有的溫暖、勇氣、信賴,漸漸被冰封。”
最後,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組建了幸福的家庭。可是,這點小小的確幸,真的讓問題都解決了么?
今天還是變成了這個樣子。
就醬紫。
電影《念念》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孩子成長的問題;一個關於時代大環境給人們帶來的問題;一個關於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責任的問題;以其說是問題,倒可以用積極正面的詞語說,這是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電影雖然大部分的情景都給人陰暗的感覺,但是勝在主角人物當中一些善良、文明的小舉動,還有結局的美好,將這些陰暗氣色都驅散了,為電影保留了點人生的溫暖色彩。所以說我電影及至導演本人,還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整個電影,通篇下來,感覺就是作者(導演)本人的經歷自傳,是想通過電影本身,讓更多人了解這些人群的成長,獲得更多的共鳴。若沒有完善的結果,我會覺得導演本人是自私的,是僅僅用身同感受去獲得精準的觀眾群和認同者,幸好的是結果的美好,讓觀眾觀看電影後,對人生、對未來,不至於失去信心和嚮往。所以電影是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電影作品,為更多缺失完整家庭溫暖的人,指引出一點希望。
電影中體現社會責任感的情節,當然還數三位主角的善良、真誠、迷失而不亂於社會的高素質表現。這一點多少體現出作者本人的素質和台灣當地文明的社會氛圍,比如電影劇情中男主角把打碎的玻璃掃好,還會用報紙包裹好再放到垃圾桶;又如女主角明明知道破壞他家庭的人,就是這位人們尊重的大作者沈先生,但當沈先生一家人過來時,她卻為其挽回顏面,保護對方的幸福家庭。
說電影是一個關於教育的問題,可要提到電影中的媽媽角色。一位嚮往自由,對生活有積極進取精神,更有偉大母愛的媽媽。因為她懂得尊重孩子的天賦,尊重孩子的喜愛,想盡母親更大的義務精神,所以她選擇爭取,做出決定並行動。
電影中媽媽努力爭取每晚跟孩子講故事,有空閑時間就給孩子做衣服做包包,白天更和孩子一起在海邊去體現大自然,理解生物的自由,懂得關愛和尊重身邊的事物和人。正因為這些給了孩子最珍貴的人生品質,也為日後孩子能在自己喜歡且擅長的領域有所進步和快樂。
說到這些,不禁想起繪本閱讀界經常提起吉姆·崔利斯的《朗讀手冊》里有一段話:“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是這樣的,能有一位講故事給自己聽的媽媽,是世上最富有和幸福的人。
提到媽媽,當然還要提提爸爸,爸爸形象在電影里,有三位比較有代表性。一個是育男爸(煮麵的那位),一個是呀翔的爸爸(基本不存在),最後一個是沈先生,三位都很有意思。
首先,育男爸是一位粗魯的煮麵佬,生活粗俗,不懂教育,思想簡單,安分守己,或許是那個年代和地域的原因,他只能這樣,也沒有新的思想沖擊,更沒有遇到好的貴人導師,但他認命,守本分,所以對孩子也沒有什麼想法,但最後老婆走了,他也才明白是要讓兒子出去讀書,因為只有讀書才有出路,才不會一輩子煮麵。雖然電話里頭表現還是很粗暴罵人,那是因為那個時代男人要面子、自卑感的陋習,但最後知道老婆不幸離逝,育男爸還是傷感的,還是內疚的給老婆孩子燒點衣物娃娃,足見育男爸的本性是善良的。
其次是呀翔的爸爸,因為電影中就只有通過呀翔的回憶和幻想才出現的,所以他其實是不存在的。但因為其虛幻的出場,更加映射出讓從缺少父愛、希望擁有爸爸的呀翔,對父愛的渴望愈演愈烈,努力打好拳就是為了等爸爸出海回來知道,他很聽話,很認真地打拳。但當知道要當爸爸了,卻很迷惘,因為他從小也不知道爸爸是怎樣子,不知道怎樣當好一名爸爸。最後在岸邊釣魚時,呀翔幻想出來的爸爸講述了一個為謀生而出海的男人心聲:哪個出海的不想家呀!道出了許多為了生計而奔波在外的父親的內心寫照,更道出了那個時代的靠海為生一代的生活苦楚。
最後,就是沈先生的爸爸形象,雖然出鏡不多,但出突出了另一種爸爸的形象。他與黃貞(主人公育美的媽媽)有精神上的共識,沈先生有文化,有思想,有才華,正好是黃貞作為跨時代女性理想的老公形象,所以他們後來有了感情和小孩。但沈先生一直沒有公開過黃貞的身份,卻完好地照顧到自己原有家庭的完整性和幸福,這當然也以黃貞的素質成全有關。或許他與黃貞是自私的,但也是時代的犧牲品,作為尊重自己感情自由角度去考慮,他們沒有錯,但作為舊時代的人們和父母角色他倆是有所缺失的。但電影中以沈先生和育男爸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很正面地把當時的社會真實一面,用極具諷刺色彩的手法,展現到大眾眼球中去,讓觀眾感覺深刻。
最後要說的是孩子成長的問題。三位主角都是在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表現出不同的成長歷程。育美心理有問題,精神恍惚,但不失社會公德和個人修養;熱愛專業,尊重自由,理解別人;缺乏安全感,所以經常渴望得到男朋友呀翔的關愛和重視。育男和育美童年前期是很美好的,都有爹媽陪伴,還有媽媽經常講故事和去體現大自然等回憶。但隨著父母的分開、到父親的離逝,育男都沒有表現出像妹妹那樣多的問題,只是一直想見回媽媽和妹妹,整個電影下來,育男都表現出一個健康人格、正面、積極的好導游好孩子。相比之下,呀翔既幸福也無辜,幸福的是,呀翔很單純,一心以為,認真地練好拳,爸爸就會回來;無辜的是,他沒有育美和育男一樣有過曾經很幸福的早期童年生活,他的世界就只有打拳,但他因為眼睛健康而失去打拳的資格後,變得格外惶恐不安。
他們三位都是時代進程的犧牲品所衍生出來的成長孩子,雖然很多陰暗的色彩,但慶幸的是故事的結局是美好的。呀翔認清了真實的人生,並重拾了勇氣,勇敢去嘗試做一位好爸爸。育男經過遊客的邀請到大城市台北去過生日散心時,終於在書店上重遇失散多年的妹妹育美。而育美經歷一系列精神折磨後,最後經過見證小孩子出生的經歷,讓其找回了生命的意義,更明白了母親的意義,最後她有了幸福的家庭,成了一名繪本作家。
電影開頭是比較陰暗沉悶的,但認真觀看下來,發現它是一部很好的作品,至少是部有核心思想,能觀眾帶點東西的電影。盡管它的票房可能不高,時下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觀看,但我還是要給予好評,更值得推薦給朋友讀者們一看,尤其是剛當父母親的朋友們,因為當你把電影《念念》觀看完後,相信你也會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或者像我一樣,相比之下,深感自己成長的幸福。
Ⅱ 如何評價電影《愛樂之城》
關於愛樂之城。
這部片子的前奏有些長,需要耐心的看下去,你才會發現有驚喜。前一個小時,我確實沒看懂劇情究竟要講什麼主題,越往後看,才逐漸入戲,以狂喜開頭,以遺憾結尾,夾雜著愛情和追逐夢想的歷程,又帶著現實的骨感。這部片子不適合情侶去看,畢竟留下的淚不是為身邊的那個人。
我明白的,我明白的,他們回不去的,回不去了。只是我還是會有些許難過,我為米婭流淚,為塞巴流淚,為夢想流淚,為過去流淚。
或者有時不完美才是美吧。就算最終免不了分別的結局,但我曾問心無愧地承諾永遠愛你,畢竟你出現在我每一個設想的未來里。
我們只要記得,他們在夢想的路上彼此鼓勵過,陪伴過,認真的相愛。
愛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