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研究性學系方案
一、問題提出
1、關注知識經濟時代的呼喚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不管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知識經濟的實現、還是綜合國力的提高,都離不開全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離不開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人們大聲疾呼: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求知。從根本上講,應該學會創造!在知識經濟時代,學校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養出21世紀的創新人才,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2、滿足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
小學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思維活躍,具有強烈的探究慾望,他們不滿足於對書本知識死記硬背。隨著生活空間不斷擴大和知識閱歷的不斷豐富,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逐步形成,對人生、對社會、對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認識。他們不滿足於單純的書本知識的接受性學習,具有探究社會生活的願望,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拓展學校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並服務於社會,全面關注他們的發展需要,成為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而"探究性學習"正是基於這一需要進行的一項教學改革,是面向未來人才培養的新的實踐和探索。
3、著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長期以來,小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學習方式單一,不利於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片面傾向,表現在重視知識結果獲得的單一的接受性學習、偏重認知領域的認知性學習,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機械的決定性教學等方面。走進中小學課堂,不難發現,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基本是聽講——背誦——練習——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學生的學習偏重於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僅僅立足於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上的局限性,極大地制約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難以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小學生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其針對性之一就是轉變學生單一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打開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
4、深化學校教育改革的新生長點
我校是一所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化省級實驗學校,又是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一貫注重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十五」期間,我校的無錫市級立項課題「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研究」卓有成效,因而,我們現在提出的「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研究」有著堅實的實踐基礎,更是新時期深化我校教育教學改革新生長點。
二、研究背景
1、課題提出
本世紀,隨著全球性科學技術發展的高潮和國際間的激烈競爭的來臨,對人才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改革陳舊的不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教育部頒布了新的「課程標准」。「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利用圖書館、網路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學習」。「新課標」的頒布為教師進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隨著計算機和網路技術步入學校和家庭,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著。作為信息交流平台的「信息高速公路」,以其信息傳遞時效快,交互性、共享性強,信息保存的格式和操作范圍自由度大等優勢,使學習者具有了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和靈活性。它為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地點和學習方式提供了條件。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提供了外方便。國家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第11條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在此,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2、研究現狀
放眼國際社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跨學科知識融合正在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流,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使各學科的界限逐步軟化,而現階段我們的小學教育由於受傳統文化習慣和應試教育的束縛,學科中心主義仍然穩居至尊地位,致使學生們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輕實踐的風氣長期盛行。課程改革不僅要解決學什麼的問題,更關鍵的是要解決怎麼學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正是基於這種需要而產生。作為一門國家課程,研究性學習目前只在高中階段開設,但從學生發展、人才成長規律來看,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應從小培養,探究性學習從小學階段開設已是大勢所趨。上海市二期課改實驗中部分小學的成功經驗也說明小學開發各具校本特色的探究性學習深受學生歡迎,小學開設探究性學習課程完全有可能。
3、研究價值
實施創新教育,旨在開發每個人的創新潛能,培養其創新人格、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現和開拓個人生命的價值,從而使整個民族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開發和提升。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嶄新的課程形態,已引起國內外教育專家的高度重視,它的開發與實施勢必在實施創新教育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它已成為教育領域亟待研究的課題。
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促使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計算機硬體建設的不斷升級換代,為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環境的不斷優化提供了極為優越的基礎性條件。同時,也為學生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開展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學生通過更多的信息渠道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創設了更加積極的活動平台。這就需要我們堅持正確的辦學思想,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慾望,提高創造性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能力,為適應未來信息社會的生存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課題界定
1、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指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教與學過程和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與實踐。教育信息技術是以通信、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以信息處理為核心的,包括硬體――技術設備,軟體――與硬體配套的教學資料,潛件――各種觀念、方法、理論體系等。當前我國教育信息技術的研究與實踐,主要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和基於網路環境下的教學兩方面。
2、探究性學習:主要指學生在學科領域或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通過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與技能,發展情感和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3、小學生探究性學習:區別於中學的研究性學習,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小學階段的探究性學習以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智慧潛能的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式為著眼點,構建一種適合學生興趣和自我發展的開放性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並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它具有以下特點:(1)自主性:重視學生的自主活動,讓學生在體驗與創造中主動學習;(2)探究性:注重對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探究能力的培養;(3)開放性: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習目標、內容、方式、學習時空等),發現和開發學生的多方面智慧潛能;(4)過程性: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5)實踐性:強調學生通過一系列主體實踐活動親身經歷探究過程。
四、理論依據
1、創造心理學。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智力可以分為記憶和思維,在創造力中所發現的最重要成分就存在於發散思維中。發散是一種並不按常規習俗的老路而採取不同解決的思維形式。心理學家斯坦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通過適當的教育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我們講的"探究"就是指探索和研究,探索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2、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對象。
3、發現學習理論。美國著名的認知派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發現學習」理論,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能力。以教材內容為基礎,讓學生探索、研究,再現知識的發現過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產生探索、解決問題的願望;有助於學生形成遷移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創造態度和創造思維;可以使學生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形成一套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4、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他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准下,個體以解決自己遇到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有效產品的所需要的能力。判斷一個人的智力,要看這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環境下的創造力。他還強調智力並非像我們以往認為的那樣是以語言能力和數學邏輯能力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種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獨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組智力。
五、課題的實施原則
1、開放性原則。讓孩子放開「手腳」,大膽嘗試,勇於探索,不斷創新。這就要求我們從孩子的視角進行思考,盡可能讓學生主動探索,開動腦筋;盡可能讓學生大膽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表達歸納,評價思辨;盡可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深化體驗等等。
2、實踐性原則。讓孩子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動手、動口、動眼、動腦。不僅僅重視實踐結果,更重視學生實踐的過程。在學生實踐後有了一定的體驗,再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其養成的良好探究習慣。
3、綜合性原則。探究的主題不應是單一學科的知識能夠解決的,必須應用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特別是盡可能與人文、社會等相結合。因此,要打破學科界限,突出學科間交叉,以及關心人、關心社會這一人文精神的培養。
4、因材施教原則。探究能力是通過後天的教育與培養習得的,但並不排除先天因素和原有智能水平的影響。對不同的孩子的不同狀況應給予不同的鼓勵和表揚,確保他們的主動參與、敢於質疑的習慣養成。
5、主體性原則。以全體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我要探究」,指導他們逐步學會自定目標、自我激勵、自主學習、自我反思、自我探索。學生能說的,老師不說;學生能做的,老師不做;學生能想的,老師不提醒等。
六、研究目標
1、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體系、操作體系、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為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探索一種有效的教學途徑和培養方法。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自主創新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3、推進教師教育教學方法的改變,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4、探索學校教育教學新亮點,形成學校教育教學特色。
七、研究內容及操作
(一)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體系
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源於學生的生活領域,對象和范圍可以來自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基本特點是開放性和具有可探究性。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確定,也可以由教師提供選題建議;可以來源於課本知識和課堂教學,也可以產生於家庭或社會生活實際;可以是對自然現象的探究,也可以是對社會問題的探討。我們把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內容構架定為四大領域:學科領域、生活領域、自然領域、社會領域。
1、學科領域。小學生有計劃、有目的的學習主要在各學科教學中進行,因而,在學科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是小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最主要的途徑。教師應在學科教學中動態捕捉資源,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開展一系列探究性活動。小學各門學科都能開展探究性學習。
2、生活領域 。生活領域的問題是學生在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學習生活中親身感受到的問題。可引導學生從自我生活中提出具有可探究性的主題或課題,從而使他們提高對自我的認識,反思自我,發展自我。如消費觀念、學習習慣、近視眼成因分析等探究。
3、自然領域。自然領域的問題是與學生的社區直接相關的自然現象或問題。自然探究領域十分廣泛,主要涉及與人的存在環境相關的自然事物或現象的問題的探究,如水資源研究、綠化問題、垃圾污染、空氣狀況的調查研究等。
4、社會領域。社會領域可供學生探究的問題非常廣泛,它涉及社會或社區的歷史變遷、社區文化、社會經濟、社會政治等。這一領域的探究是圍繞社會現實生活來展開的,直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操作體系
1、課堂教學滲透探究性學習方式
(1)目標定位:①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對象充滿好奇心,有濃厚的探究興趣與探究意識以及強烈的表現慾望;②能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具有批判精神,敏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勇於質疑問難;③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具有豐富的時空想像力、獨立的自主判斷力和鮮活的思維發散力;④能引導學生對學習困難具有頑強的學習意志力和耐挫品質,勇於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
(2)研究范圍:①語文學科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②數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③科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④信息技術學科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⑤藝術學科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
(3)操作要點:①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學中,學生是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與探究的主體。②要講究有效的學法指導。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教師要指導和幫助學生總結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和規律,教會學生調節與控制自己學習活動的本領。③要激發持續的探究興趣。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各種手段,持續地給予強化,不斷地滿足需要,以增強學生探究積極性。④要組織合理的組織形式。以小組合作為主,同時做到個體探究、小組探究和全班集體探究相結合。⑤要構建開放的學習時空。把教室小課堂與自然社會大課堂以及網上虛擬課堂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進行探究性學習。
2、學科中的主題式探究性活動研究
即在學科中找到一個主題,展開探究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著重對以下三種主題式探究性活動進行研究:
(1)主題深化式探究:活動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分成若干階段,將主題逐步推進、深化。
(2)主題輻射式探究: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與主題相關的活動。
主題輻射式與主題深化式的區別在於:主題輻射式要求活動盡可能豐富、多樣,只要和主題相關即可,活動無需特別的組合排列;主題深化式的形式不一定很多,但是活動之間必須能夠銜接、推進、深化主題。
(3)主題立體式探究:確立一個主題,將之分解為若干個子主題,子主題再分解為若干個次子主題。學生從中自由選擇一個次子主題,自行完成。主題的分解由師生共同完成,以學生主動提出為主,教師進行補充和歸納。
3、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研究
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自主地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關於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等方面的問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探究的體驗,發展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形式以小組合作為主,同時做到個體研究、小組研究和班級集體研究相結合。基本操作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活動准備階段、實踐探究階段、交流匯報階段。
(1)活動准備階段。本階段要採取多種形式,創設問題情景,明確研究任務,具體包括確定活動主題、制定活動計劃、成員分工等一系列師生准備工作。
(2)實踐探究階段。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後,學生進入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通過實踐探究,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實踐探究的過程包括收集資料、實地調查、參觀采訪、處理信息等。
(3)交流匯報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自己或小組經過實踐、體驗所取得的收獲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具體包括總結成果、展示匯報、交流評議等。
(註:探究性綜合實踐活動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常常較多地佔用課余時間,而課內則較多地進行階段匯報、探究方法交流、探究成果展示或總結評價等活動。我們把這一類活動稱為探究性學習的長作業形式,一學期重點探究1~2個活動即可。其餘可結合一些探究性學習的短作業形式進行。所謂短作業形式常常由於課題作業的簡單且容易探究和解決,通常只需要學生預先在課外收集一些相關的信息、練習一些相關的操作等,有些學習活動也是可以在課內完成的。)
(三)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管理體系
1、抓好決策管理
由課題領導小組審定課題方案,制定實施規劃,確定課題小組,完善課題實施網路。各課題組根據課題實驗總方案,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確定子課題研究目標任務。教研組把課題實施貫穿於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把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
2、抓好過程管理
學校自上而下,明確責任,分層管理,做到過程研究與終結成績相聯系,宏觀、中觀、微觀相結合。
一要規范計劃制度。學校成立由校長室——教科室、教導處——課題組、教研組組成的三級管理網路。校長室為課題實施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課題規劃、落實經費、推廣成果等。教科室主要具體落實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教導處負責日常教學管理,協調教研組研究活動。教科室、教導處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支持。課題組、教研組主要承擔課題的實施工作,落實子課題的研究。學校領導做到「五個帶頭」:帶頭承擔課題研究,帶頭學習科研理論,帶頭深入課堂聽課,帶頭上教改示範課,帶頭總結經驗、撰寫論文。要求課題實驗教師期初上交一份課題實施方案和實施計劃;期中開展有關課題研究的展示活動;期末上交一份課題研究總結報告。提倡全校教師人人都要參與課題研究,每學期要做到五個「一」:即閱讀一本教育理論書籍、做好一本業務摘記、參與一個課題的研究、上好一堂課題匯報課或匯報活動、寫好一篇教科研論文。
二要拓展教學資源。學校要創造條件,增加投入,添置課題研究所需的圖書資料、器材學具等;還應通過通過多方渠道,拓展校外教育教學資源,發揮社區教育優勢,開辟校外活動基地,取得社會與家長的支持。
三要加強師資培訓。一方面要通過「教科講座」、「教科沙龍」、「校刊導向」等一系列校本培訓提升教師課題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請專家學者來校輔導,組織教師外出參觀、學習、培訓,籍以形成素質全面的師資陣容。
3、抓好評價管理
一是對教師的評價。教師的評價由校長室、教科室、教導處共同完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有明確的研究課題;有課題研究規劃;能較為系統地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和教育科研方法;研究過程有階段分析、原始記錄;有階段性經驗總結;論文在一定范圍內交流、發表、獲獎。評價方式為(1)現場考核,結合各個層次的匯報課,考察其操作中是否體現了課題思想、目標。(2)資料展示,包括課題研究方案、計劃、原始材料記錄、階段情況分析等。由考評小組根據材料的完整、規范進行考評。(3)成果交流,每學期舉行論文交流會,並組織評定。對於那些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教改實驗並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不僅給予物質的獎勵,還採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傾斜。
二是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要突出四個「重視」:
1、重視激勵。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重在發現和肯定學生身上所蘊藏的潛能、所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勵和維持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重視過程。要關注學生探究成果的質量,如它的科學性、可行性、新穎性,更關注學生的參與過程,包括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等,要強調對過程的評價和對過程中的評價。
3、重視實踐。要評價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去,聯系生活實際,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發展能力。
4、重視體驗。要關注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親自參與探索性活動、開展人際交往,以及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悟和體驗,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別人所傳授的經驗。
對學生的評價還應突出三個「強調」: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一個指導老師,也可以是一群老師組成的一個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也可以是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探究活動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探究性學習的評價內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幾方面:一是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態度;二是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三是學生對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的掌握情況;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
3、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可以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小論文、調查報告、收集的圖片和資料等)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匯報、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等方式。
八、研究步驟和方法
1、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課題准備階段(2007.9-2008.1)。
制定學校課題計劃和方案,籌建課題組,對實驗教師集中進行理論培訓,儲備必要的理論資料。
第二階段:課題論證階段(2008.1-2008.12)。
修訂方案,開題論證。組建科研小組,落實各級子課題方案,著手開展實驗,不斷完善實施方案。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09.1-2010.12)。
這個階段是課題研究的主要階段,各子課題全面展開研究,積累資料並完成階段性專題實驗研究報告。
第四階段:總結推廣階段(2011.1-2011.12)。
對課題研究情況和取得的成果進行全面總結,匯總各類材料,撰寫研究報告,推廣研究成果,申請評估鑒定。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文獻研究法主要採用於課題准備階段,通過對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檢索學習,結合本校實際,完善研究方法,確定方案設計,指導課題研究。
2.經驗總結法。 重視資料積累,按研究內容寫出階段性總結,進行歸納整理,便於成果推廣。
3.教育調查法。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當前小學生探究現狀及開展課題研究後的情況,在學習、生活中的實踐操作情況,以及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我體驗內化的情況。
4.個案研究法。通過觀察調查,對有代表性的部分學科、教師、學生作跟蹤研究,填寫個案卡,並寫出個案研究報告。
九、課題組成員及子課題研究分工(略)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組織保證。學校成立了一支由一把手校長任組長,分管校長全面負責,各業務部門負責人組織落實,骨幹教師具體實施,全體教師積極參與、協同研究的網路化科研隊伍。參加本課題的教師,大多參加過無錫市級「九五」課題的研究,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可供借鑒。
2、管理保證。成立了由校長室——教科室、教導處——課題組、教研組組成的三級管理網路。校長室為科研工作的領導小組,主要負責科研規劃、落實經費、推廣成果等。教科室主要負責科研工作的具體落實,組織實施課題研究;教導處負責日常教學管理,協調教研組研究活動。教科室、教導處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支持。課題組、教研組主要承擔課題的實施工作,落實子課題的研究。
3、機制保障。為了進一步規范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提高他們從事教育科研的積極性,學校制定了一系列評價激勵措施,通過細致、規范的考核,對教師的科研工作加以引導、激勵、改進、鑒定,從而強化群體科研力量。對於那些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教改實驗並取得優異成績的教師,不僅給予物質的獎勵,還採取一系列政策上的傾斜。如職務晉升、優先外出學習、優先評優晉級等,使教師獲得榮譽感和滿足感。
4、經費保證。多年來,我校一直優先保證教育科研活動經費,每年添置必要的科研設備及圖書資料,積極選派人員參加各級教科培訓。每學期課題研究專項經費不少於3萬元。
十一、預期研究成果
1、研究報告。
2、展示個案課型。
3、教師課題研究的論文結集。
4、學生探究性學習成果展示。
B. 教學設計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動中得到意見和改進內容
具體問一下學校教科研處,他們的方案中提到了「活動中改進的內容」!
祝工作順利、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