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從地理位置和范圍、自然地理特徵、古老的文明及民風民俗三方面簡述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位於西起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南到秦嶺,北至長城。黃土高原地形以高原為主,溫帶季風氣候,窯洞和信天游是當地的地方特色
⑵ 高原文明和平原文明都有哪些巨大差異
中國擁有著廣闊的疆域,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地域,而一般來說不同的地域,往往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能夠孕育出不同的文化來。其中比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就是高原文化和平原文化。那麼高原文明和平原文明有什麼不同的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總是能夠孕育出不同的文明,而區分不同的地域以及其文明特點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
⑶ 青藏高原有什麼風土人情
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提起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國,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會感到陌生。古絲綢之路上的風沙穿越千年,將這段公元7世紀之前的歷史塵封於雪域高原之上。
然而,作為西藏文化和雲南納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亞和南亞三大文明精華的古象雄文明,時至今日卻還依舊閃耀著光輝。
古象雄文化,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反映象雄文明的網路全書——《象雄大藏經》。
2013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活佛開始組織人員整理、翻譯《象雄大藏經》。
一個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的《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就此展開。
據介紹,《象雄大藏經》內容原本篇幅浩大,歷經數千年歲月變遷,其中一些內容已軼失不存,現存178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白庚勝先生認為,《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不僅將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還將揭示古中國與古印度、古波斯,甚至與古希臘之間文明及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歷史。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 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
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們只認為印度文化對西藏文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並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麼貢獻和價值。
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
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於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致了西藏真實歷史和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
⑷ 在古代分隔東方與西方兩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那個高原
帕米爾高原
人文歷史
帕米爾,古稱不周山。不周山為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大詩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離騷》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同期成書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對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據王逸注《離騷》,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訓》均考不周山在昆侖山西北。這個不周山即今日昆侖山西北部的帕米爾。帕米爾高原早在中國漢朝就以「蔥嶺」相稱,因多野蔥或山崖蔥翠而得名。
西漢時期,漢朝國力強盛,中原開始大規模對外通商,商人沿絲綢之路往來地中海各國,必須穿越帕米爾高原。
唐代,這里又出現了一個新名字「帕米爾」。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里對帕米爾高原也有所記載。稱為「波謎羅川」,記載如下:「國境東北,逾山越谷,經危履險,行七百餘里,至波謎羅川。東西千餘里,南北百餘里,狹隘之處不逾十里。據兩雪山間,故寒風凄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地鹼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絕無人止。
波謎羅川中有大龍池,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十餘里,據大蔥嶺內,當贍部洲中,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鏡,莫測其深,色帶青黑,味甚甘美。潛居則鮫、螭、魚、龍、黿、鼉、龜、鱉,浮游乃鴛鴦、鴻雁、駕鵝、鷫、鴇。諸鳥大卵,遺荒野,或草澤間,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達摩悉鐵帝國東界,與縛芻河合而西流,故此已右,水皆西流。池東派一大流,東北至佉沙國西界,與徙多河合而東流,故此已左,水皆東流。」
元代馬可波羅曾在《馬可波羅行紀》中對帕米爾高原記載如下:「……離開這個小王國,向東北方騎行三天,沿途都位於山中,登上去海拔很高,以至於人們認為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登上峰巔,會看見一個高原,其中有一條河。這里風景秀美,是世界上最難得的牧場,消瘦的馬匹在此放牧十日就會變得肥壯。其中還有種類繁多的水鳥和野生綿羊。這種羊體形碩大,角上長有六掌,牧人把這種羊角割下來當做食盤,用來盛放食物;還有用它來做羊群晚上休息時的籬笆的,以保護羊群。這個高原叫帕米爾(Pamir),在上面騎行,整整十二天都看不見草木人煙,放眼處盡是荒原,因此行人必須攜帶其所需的足夠的食物。
此地海拔很高,而且氣溫很低,行人看不見任何飛鳥。寒冷異常,點不起火來。行人感覺到的熱力也不如其他地方感覺到的,燒烤或煮制食物也不容易熟。」
到了清代,帕米爾之名已完全取代了歷代使用的其它名稱,並按照自然地理狀況,將帕米爾分為「八帕」。由北向南依次為:和什庫珠克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郎庫里帕米爾、阿爾楚爾帕米爾、大帕米爾、小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瓦罕帕米爾。
在清朝全盛時期,帕米爾高原全境屬於中國所管轄,1890年間,由於俄國亟欲指染中國新疆、英國對西藏有野心,因此兩國簽定英俄協定,由英國取得瓦罕帕米爾,俄國取得北部。1883年沙俄搶佔新疆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後,1892年又出兵強行佔領薩雷闊勒嶺西部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帕米爾高原始終無法有效統治。但中華民國政府始終將帕米爾高原西邊的噴赤河視為是中國的極西點。在196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阿富汗簽訂邊界條約,正式劃定中阿邊界,承認放棄瓦罕帕米爾。
1990年代塔吉克獨立,1999年8月13日,中塔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共和國關於中塔國界的協定》等協議。2011年9月20日,中塔新劃定國界交接,1158平方公里國土回歸。中國極西點向東移至今日位置。
⑸ 東西方的高原文明都有哪些偉大的成就
東西方的高原文明,最為偉大的成就便是對生活在高原地區人們的精神的一種錘回煉。大家會發現在很多的答文學作品之中,若是描述到居住在高原地區的人時所表達的一種品質,大多數都是非常堅韌且內心純凈的。
海蒂在電影之中的形象,可無畏是非常的純潔,猶如精靈一般的她帶給人不少的震撼。她對於大自然的那一種熱愛,以及對於自由的追求讓人是非常敬佩。這是來自西方高原文明的精神,而在東方的高原上也生活著很多和他們一樣的人。
⑹ 通過考古發現,西藏高原石器時代與外界文明交流的方向可能有哪些
第一,在遠古時代,西藏高原並非是一塊空無人跡之地,考古發現證明,至少在距今1萬—5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現今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就已經有古人類活動。他們無疑是我們目前所知道的西藏最早的土著居民。雖然由於資料的限制,目前我們還難以對他們的生活情況作出更多的實質性的結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種認為藏族的祖先只能是從西藏以外的地方遷去的傳統看法,即所謂藏族族源「外來說」的觀點,從根本上說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因為既然西藏高原在幾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和居住,那麼很顯然,歷史上任何一個進入西藏高原的民族或部落都不是去開拓一個無人之境,相反,他們最終只能是依附或融合於自舊石器時代起就生活在那裡的土著居民。
第二,西藏的舊石器文明已經不是一種孤立的文明,西藏的舊石器在文化面貌上與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傳統相接近,二者具有顯著的相同文化因素;但與西面印度、巴基斯坦發現的舊石器則顯著不同,完全屬於不同的文化系統。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上人種形成、氏族萌芽的重要時期,西藏高原與黃河流域在舊石器文化上所呈現出的共同文化因素,說明當時兩地的遠古居民在文化或種族上已經有了某種密切的聯系;而他們同印度恆河流域的遠古居民卻相對隔絕,沒有文化上的聯系
⑺ 「象雄」是西部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後來為什麼消失的無影無蹤
這是因為有更強大的文明席捲了象雄文化。
根據考古研究和歷史記載,自公元前10世紀以來,祥熊就在青藏高原崛起,早於吐蕃建立了與唐朝的關系。
公元6 -7世紀,祥熊以畜牧業為主,以農業為主。古代的祥熊創造了高度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群,而且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邦的發祥地,對後來的吐蕃乃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⑻ 藏傳佛教和西藏的高原文明有什麼密切的聯系
藏傳佛教和西藏的高原文明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之所以會出現藏傳佛教師,因為當時佛教進入我國之後,最終將傳教的責任交付於藏族。也就是說當佛教逐漸進入我國之後,傳教以及推廣佛教文化的人變成了西藏地區的佛教人士,這其實是有時候很多的因素的。
這樣的話,就形成了比較有地域特色的一種佛教文化,之後再將這樣的一種藏傳佛教文化逐漸的去推廣以及傳播。所以藏傳佛教和高原文明是一種相互連接的關系。
⑼ 青藏高原的風俗文化
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提起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象雄王國,也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甚至會感到陌生。古絲綢之路上的風沙穿越千年,將這段公元7世紀之前的歷史塵封於雪域高原之上。
然而,作為西藏文化和雲南納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亞和南亞三大文明精華的古象雄文明,時至今日卻還依舊閃耀著光輝。
古象雄文化,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反映象雄文明的網路全書——《象雄大藏經》。
2013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活佛開始組織人員整理、翻譯《象雄大藏經》。
一個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的《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就此展開。
據介紹,《象雄大藏經》內容原本篇幅浩大,歷經數千年歲月變遷,其中一些內容已軼失不存,現存178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白庚勝先生認為,《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不僅將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還將揭示古中國與古印度、古波斯,甚至與古希臘之間文明及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歷史。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 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比如藏族同胞的婚喪嫁娶、天文歷算、醫學文學、歌舞繪畫、出行選宅、則選吉日、驅災除邪、卜算占卦等等在某種程度上也仍沿襲著本教的傳統。
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本教的遺俗。
在富饒燦爛的藏族文化遺產中,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以 「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得到發展,由於本教文明產生的年代久遠,傳播地域廣闊,對藏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影響。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世人根本不知道「古象雄文明」,甚至連許多西藏人自己都不了解。
他們只認為印度文化對西藏文化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所有來自印度的文化」 都具有偉大的價值,並且錯誤地認定西藏本土宗教以及印度文明以外的東西對西藏文化的形成都沒什麼貢獻和價值。
就連很多藏人自己也都誤認為,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西藏根本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且文化非常愚昧落後等等。
這種荒謬的說法被一些正統的狂熱者宣揚了數個世紀,正是由於這種狀況的長期延續,導致了西藏真實歷史和本土文化的遺失,同時也限制了學者們對古象雄文明和本教研究的興趣,但此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據考古學家們的探索發現,藏族同胞族在青藏高原的發祥史非常悠久而古老,距今已經有13000年至17000年的歷史了。
那麼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去思索這樣的一個問題:「久遠古老的藏族同胞族文化,它的源頭究意在何方?」
答案是:就在西藏古老的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是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之師)所傳的如來正法。雍仲本教的《甘珠爾》其實就是藏族一切歷史、宗教和文化的濫觴與源頭,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極其珍貴的資料,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無法繞過的一塊重要領域。「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對於古象雄文化來說,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一部全景式反映象雄文明的網路全書——《象雄大藏經》。
然而長期以來,因其缺乏漢譯版本,致使我國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相比之下,國外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視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著我們去挖掘和梳理這一寶藏。
2013年7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在北京啟動。 。 藏族拜鷹節
藏族拜鷹節是為了紀念多丹 日巴珠色大師(第九世生根活佛)所創的節日。色迦更欽寺每年藏歷4月13-15日要舉行一個傳統的節日——「泊爾」節,意為拜鷹節。
傳說很早以前,貢布地區的一座大山來了一位名叫多丹·日巴珠色的雍仲本教大師,在該山岩洞中修行。因其道行高深感化了人們,於是各地的善男信女們集資興建了一座寺廟供其居住。日巴珠色以該寺為活動基地收徒傳教,為眾信徒所崇敬。
日巴珠色大師圓寂時,忽然飛來一隻奇異的大鷹,翅膀好似刀劍一般,日夜守護著遺體,直到信徒們為日巴珠色大師建好靈塔,將遺體供於塔內 。
每年節日期間,昌都、黑河、前後藏、四川、青海、甘肅等藏區的雍仲本教信徒都要前往色迦更欽寺朝拜神鷹,圍繞神山轉經 。 以往藏族人認為婦女懷孕生子是一種污穢的事,所以孕婦經常被趕到牛棚、羊圈生產,這種風俗導致婦女分娩時衛生不佳,嬰兒經常夭折。藏族婦女的地位已較從前顯著提高,注意生產衛生的觀念也逐漸普及,所以孕婦已可以在家中或醫院生產。
嬰兒一出世便得到相當的重視,特別是男嬰孩,在藏族中也是值得慶賀的事,生下來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親友便紛紛帶著禮物前來祝賀。一進門,親友先向產婦和嬰兒獻上哈達,接著敬酒、倒茶、說些吉祥話,然後捏一點糍粑點在嬰兒的前額上,祝福小孩成長順利。這種儀式稱為「旁色」,是「清除污濁」之意,也就是將生產時的污穢清除,使小孩能健康地成長。
孩子滿月後要行出門儀式,到廟里進香,然後到親友家中串門子。藏人迷信小孩夭折是被魔鬼抓去,所以嬰兒第一次出門必須挑黃道吉日,而且為了避免被魔鬼發現,嬰兒的鼻頭需搽上一點鍋灰,使魔鬼看不到他。
取名字在藏族是一件重要的事,必須請廟里的活佛或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一般在出門儀式之後進行。小孩如果是請活佛命名的話,多為「拉姆」(仙女)、「丹巴」(佛教)、「扎西」(吉祥)、「平措」(圓滿)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名字;有的名字則表示父母的期望,如「普赤」(招弟)、「卻巴」(到此為止),有時父母為了孩子不過早夭折,故意給孩子起個不吉利的名字,如「其加」(狗屎),以把魔鬼嚇走。 藏族的婚姻制度從前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制並行,則大多採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遠的游牧地區由於生活艱辛,少一房妻子可以減少開支,而保留有幾個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現象。
藏族年輕男女或自由戀愛,或相親認識,決定結婚之前必須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話,男方向女方贈送哈達求婚,然後擇吉日正式舉行訂婚儀式,訂婚儀式之後便開始准備結婚典禮。
結婚典禮的前一天,男方須將新娘禮服與珠寶首飾先送到女方家,以備第二天使用。結婚當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馬作為新娘坐騎,讓迎娶的代表牽去女方家,這匹馬的顏色須與新娘的八字相合。迎娶的代表還須帶一把裝飾明鏡、碧玉、珠寶的彩箭,一進女方家,便將彩箭往新娘背後一插,表示她已是新郎家的人,接著把箭上的碧玉取下別在新娘頭上,表示新郎的靈魂已附在新娘身上。
當新娘要離開娘家時,家人便爬上樓頂,一手抓著剛才插在新娘背上的那把彩箭,一手抓著一隻羊腿,反復地喊著:「不要把我們家的好運帶走啊!……」,直喊到新娘走遠。接新娘回到新郎家的途中,迎娶的隊伍由全身穿白袍、騎白馬、手舉八卦圖的人前導,若是路上遇到背水或挑柴的過路人,表示吉祥之兆,須下馬送哈達;若是撞見倒垃圾或是抬病人的,表示有災,婚後必須請喇嘛念經解除災厄。
男方在新娘尚未抵達之前,便已將裝有青稞或小麥的袋子鋪在門前布置妥當,新娘抵達後,踩著這些袋子進入新郎家,然後再獻「切瑪」、敬酒、掛哈達、長輩祝福等儀式之後,進入洞房。 天葬又稱「鳥葬」,是藏族最普通的葬法。一般人死後,先將屍體用白布裹好,放置在屋內一角的土坯上,然後請喇嘛來念經超度,使死者的靈魂能早日離開肉體,大致念個三、五天,便挑個吉日出殯。停屍至出殯的這段期間,死者的家人不得喧嘩、談笑和洗臉、梳頭,並且必須在家門口掛一個圍有白色哈達的紅色陶罐,罐內放有食物供死者的靈魂食用。
出殯當天,家人將屍體的衣物脫掉,用白色氆氌裹起來,然後背起屍體沿地上畫著的白線走到大門,交給天葬業者。家人為死者送行只能送到村口,不得跟到天葬台。在至天葬台的途中,背屍體的人不得回頭看。到達天葬場後,天葬師將屍體放到葬台上,然後燒起火堆,冒起濃煙,遠處的「神鷹」(鷲鷹)見到濃煙便立刻飛攏過來。黎明前進行肢解,天葬師以利刃將屍體切成一塊塊,接著將骨頭砸爛,和上糍粑喂鷲鷹,喂完骨頭喂肉塊。若有吃剩的屍體,必須燒成灰撒在山坡上,方能使死者「升天」。天葬的過程雖然殘酷,但藏人相信它合乎菩薩捨身布施蒼生的意義,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天。
水葬是身份低下或孤寡者所採用的葬法,即用白布將屍體一裹,丟入水中隨波而去。藏南一帶因無鷲鷹,無法行天葬,所以也多採用水葬。
土葬是對強盜、殺人犯或是患染傳染病者(如天花、麻風)採用的葬法。在藏人的觀念里,土葬會使靈魂被土地吸收,不得升天而無法投胎轉世界,是一種對死者的懲罰,因而被視為最不名譽的葬法。
火葬是達官顯要或得道高僧採用的葬法,將屍體洗凈後焚燒,然後將骨灰拋灑在山頂或是江邊。
靈塔葬只有如達賴、班禪或活佛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屍體先用鹽水洗凈,風干後塗上名貴香料,放入裝飾珠寶的靈塔內保存,塔內一並放入一些死者身前使用的東西和名貴的物品。此外,也有將屍體火化,再把骨灰存放於靈塔之中。 特徵
食物比較單一,容易攜帶和製作簡便,一般高營養、高熱量。
食物
青藏高原地處高海拔地區,一般的農作物基本在這里都無法生長,只有青稞等植物是青藏高原上的主要農作物,因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的食物比較單一,通常他們的主食是麵食、肉食等,比如糌粑、肉腸、干牛肉坡羅等等;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由於長期放牧等原因他們一般會選擇製作簡便並且容易攜帶的食物;而且他們一般也會選擇那些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比如氂牛奶、酥油(氂牛奶製成的主要用油)、酥油茶、氂牛奶粉(氂牛奶製成的)等等。
⑽ 在古代分隔東方與西方的兩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什麼
在古代,分隔著東方與西方兩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___
A.青藏高原 B.雲貴高原C.帕米爾高原 D.蒙古高原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