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是學生學習的導師、生活的益友、做人的楷模、心理的保健醫生。若班主任能自覺運用心理輔導的理論與技巧,去點撥學生的心靈、去調試學生的心理,那將會使學生健康的成長,因此我從事班主任工作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優美環境的創設
馬克思曾說:「人創造環境,環境創造人。」這句話高度地概括了人與環境的關系,強調了環境對人的主導作用,同時又強調了環境對人的反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是少年兒童心理發展和道德品質形成的決定性條件之一。一個環境氛圍好的班級,學生的言行舉止和行為表現就自然而然地受到環境的影響和約束,思想、心情、精神面貌、行為舉止就會自覺地融入環境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同化。因此,班級的板報布置,以及班級開展各項活動時班級的布置,我都注重使學生置身於文化環境的熏陶之中,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氛圍。以「環境育人」為特色,開展活動,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良好班風的建設
學生作為受教育者,首先是有情感、有意識的人,外界對於他們的一切影響都是通過他們的心理過程實現的,因此學生的心理因素對於良好班風形成的影響潛在而重大。所以班風建設應以人的管理為中心,以建立學生良好的心理機制為准則,以形成制度明確的班級規范。制定班級規范是利用班會,大家參與,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集體觀念和主人翁意識。新的班風作為一種新的心理環境,就是要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潛移默化地成為全體學生的心理特徵。
優良的班風的形成,還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使每一位學生逐漸融入集體中來,以班級為家,以班級為榮,以老師和學生為知心朋友,自覺維護班級利益。愛是最好的老師,「欲取之,必先予之」。對學生施以師愛、友愛,學生必會對班級回報以主人翁的愛心和責任心。學生學會了感恩,將來也會感恩社會,感恩國家。
三、語文教學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准」中把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並要求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我認為,語文班主任可以利用語文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日記。學生日記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一座橋梁,也是學生內心情緒、情感表達的書面載體。心理學認為:及時宣洩,可以充分緩解人的心理壓力,調整消極情緒,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從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通過日記,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傾聽學生的訴說,幫助他們走出迷茫、困惑,走上心理健康發展的軌道。
2.作文。重視語文的交際功能,重視學生的需要,為生活、為人生、為創新而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目的。因此指導學生作文的過程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作文的命題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好寫,在此基礎上可以滲透健康的思想內容。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說生活中的話,寫生活中的事,體會生活中的情,理解生活中的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保持積極的健康心態,健康成長。使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鏡子、人生的階梯、創新的鑰匙,表露情感的舞台,在一次次作文中,讓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升華。
3.情感教學。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師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動過程。要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實施情感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深入到學生內心,體驗學生的情感,縮短教師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增強與學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控制不良情緒,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具有一定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應是一名教學能手,而且也應是一名育人的行家。
四、巧妙靈活的家訪
每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將來能成大器,這就需要家長和社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的培養和潛能的開發。可是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迫切,為孩子的成長傾注了全部心血,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與家長溝通成了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筆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是巧妙靈活地運用家訪開展工作的:首先是鼓勵式家訪,這是針對取得一些成績的學生;第二是就診式的家訪,針對那些在學習、生活或人際關系中出現了困難陷於苦悶的學生;第三是矯正式家訪,針對受到較大挫折,情感受到傷害,對學校不信任的學生;第四是指導式家訪,針對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而家長教育知識缺乏,教育方法不當的學生。
❷ 中小學班主任怎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指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特點,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的有關原理,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全體學生參與系列活動,使其在親身體驗與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促進心理品質優化和心理潛能開發的一種新型課程。它強調了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積極參與性與活動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設計
(一)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貼近生活,目標具體而有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應貼近中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根據中小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面對的不同心理問題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如小學生的感恩父母,入學新生的環境適應,以及初中生、高中生階段的人際交往與戀愛問題等。只有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這門課更有吸引力,更有意義。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要具體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從而避免大而空的目標和內容。
(二)精心設計活動,使活動形式多樣,且具有層次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設計應避免過多的說教,多以活動為主。但活動內容不宜過多,要做到「精」。活動整個過程及在活動中可能發生的意外都要有所考慮。活動形式應多樣化,避免形式過於單一,比如,只是寫或是說,這樣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對活動失去興趣。應多種形式相結合,各種形式之間緊密相連,且具有層次性,層層遞進,環環相扣。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達到良好的活動效果,從而達到活動目的。活動形式設計應適合不同學生的年齡特徵,如小學生比較適合以講故事、做游戲的形式,而不適合辯論賽的形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創新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過程中既要避免活動的時效性,又要避免活動的單一性。要考慮學生是否做過,以及是否對活動感興趣。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年齡特徵,在原有活動設計上進行創新,也可以邀請學生參與活動設計,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對活動的認同感與參與度,同時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四)設計備用方案。在活動方案設計過程中應考慮突發因素的出現,如室外活動的設計則要考慮天氣因素的變化,如果下雨則應採用第二套方案,使活動設計方案具有靈活性。如實施一個活動方案時,在發現有不足之處時,則可以用另一個活動方案的內容進行補充完善,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整體效果,實現預設目標。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注意事項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活動和體驗是心理健康活動課最核心的兩個要素。做好這兩個因素的最大體現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體驗更深刻。教師應擺正自己的角色,在心理活動中是參與者、引導者與啟發者。在活動過程中可以採用啟發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不僅體現在活動前參與設計,活動中擔任主角,還體現在活動後參與評估。教師積極接受學生在評估中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完善心理活動課程。
(二)合理分配時間,講好規則,做好示範。教師在控制時間上應靈活把握,不要在某一活動中浪費過多時間,而影響下一個活動,導致整個活動無法完成,無法達到應有的活動效果。在講解活動規則時,要思路清晰,語言簡明易懂。可以自身做示範或請學生示範,這樣,更有利於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多進行開放式提問,減少封閉式提問。心理活動課注重的是心理體驗與自我表達,開放式提問有利於學生暢所欲言,自由地表達感受,而封閉式提問,其答案具有固定性,這就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不利於學生的自我表達。在學生不斷地表達與傾訴中,可以不斷地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引導。
(四)多關愛鼓勵學生。心理健康活動中有的學生性格內向,甚至自卑,在言語表達中缺乏信心,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與支持。提高其自信心,使其敢於表達自我,不斷強化自我意識。在活動中多用表揚與贊美的語言,使學生增強愉悅感與自我效能感。
(五)教師將積極樂觀的情緒帶進課堂。心理健康活動的活動氣氛對於整個活動的成敗,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教師應將積極樂觀的情緒帶到課堂之中,使課堂氣氛更活躍,從而避免消極的情緒對活動氛圍的影響。同時,教師應注意在活動氛圍出現壓抑時,及時調整,促進良好活動氛圍形成。教師的言語應具有詼諧幽默的特點,使課堂氣氛更愉悅。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講笑話、演小品的方式調節課堂氣氛。
(六)適當的自我暴露,增強師生間的信任感與親切感。根據人際交往的相互性原則、主動性原則,教師適當自我暴露有利於增加學生的信任,使學生敢於真誠地表露自我,有利於學生進行情感表達。
(七)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方面。第一,不斷學習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理論、方法、技巧。注重在日常生活、網路、書刊中積累各類素材。第二,注重對課程效果的追蹤評估,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注重實踐,如在親子關系主題中,可以邀請其父母參加活動,並通過電話網路等了解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第三,不斷進行教學總結、教學反思,對每節課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總結,並加以完善。
❸ 中小學班主任怎樣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
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有較大的權威性, 是一名與學生"親密接觸"的師長,是學科知識的傳播者,還負有協調各科任老師商討本班教育教學工作、互通情況、協調各科課業負擔的責任。對班集體和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通過談心、輔導、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所以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擔者, 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席執行者。
一、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師的心理處於健康正常狀態,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因為個體心理只有處於正常健康狀態才易於順應社會, 與社會保持一致,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包括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從另一個角度看,個體如果處於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往往傾向於接受主流的社會規范價值觀相悖的觀念,對不良規范失去抵抗力從而形成不良品德。因此,班主任在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如果忽視了每個受教育個體的心理狀態,尤其忽視了對不平衡心理狀態的疏導,不能使之處於樂於順應主流規范的常態.學生往往出現各種消極情緒,如發呆、走神、沉默甚至抵觸.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甚至有意識的心理訓練,才易培養良好的品德.
(二)有利於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來自家庭、社會和學校。從家庭方面看, 家長的經濟地位、生活態度、思想傾向、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氛圍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長對獨生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質享受上百般遷就;在學習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們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鍛煉,而後者又使他們面臨壓力,這樣的管教模式會使青少年無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面對生活壓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養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責任。祖輩疼愛第三代,往往比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顧,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於照顧太多,使之能力得不到發展,在自主、自立、承挫能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明顯不足; 從社會因素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獨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在孩子們中也開始流行起來,孩子生日講排場,家長對孩子物質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之間相互攀比,將艱苦樸素等優良作風拋之腦後; 從學生心理因素分析,新時期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對以前有所提高,受新思想影響較大,自我表現欲過強,希望得到周圍人群的肯定,往往會採取一些極端的形式表現自己。如有些學生希望老師注意他,讓老師看到他的能幹,故意在課堂上講話、吵鬧、搞一些惡作劇等。
從學校方面看,在呼喚素質教育同時,毋庸置疑,相當多的學校還是抱著考分這個飯碗不放.學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數上,分數競爭激烈,學生對自我價值認識不足,自信心缺乏,難以發揮內在潛力,常處於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狀態下。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象經營家庭,關心子女一樣體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培養;運用心理輸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消費、交際、危機等方面的引導,既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緩解學校教育的壓力。在這樣的班集體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有做主人的感覺,容易形成上進的、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二、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一個真正的老師不應只是傳授知識的教書匠,而且應該成為學生的保健醫生,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為育人的藝術家。
(一) 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作為班主任,應以人文主義的思想進行班級管理,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魅力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如果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為人處事通情達理、性格開朗、學識淵博……,那麼,學生一定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教師的人文關懷下,道德生命健康成長。
1. 尊重是前提。
教育首先從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開始,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作為教師,應時刻牢記,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盡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應該在保證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 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常常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這些學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我們老師不尊重他,他也感覺不到自尊,教育過程中要堅持正面教育引導,盡量不要當眾批評。實踐表明,只有從尊重出發,學生才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我們在接手一個新班級時,首先要摸清班情,了解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興趣愛好、特長能力等,然後聆聽學生心聲,尊重學生的意見,實行民主的管理方法,使學生在班級管理中,充分享受到人的尊嚴。尊重學生的選擇,對學生在業余愛好和理想追求上的多元選擇,教師應在尊重的基礎上加以適度而恰當的引導;尊重學生的差異,意味著作為班主任不僅要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而且還要把這些差異看成是豐富的資源,在因材施教和班級管理中加以充分利用,盡可能創造一個適應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空間,使學生在班級中有歸屬感。
2. 愛心是關鍵。法國教育藝術家羅曼羅蘭說過:「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是的,教師的陽光就是熱愛學生的心。有了愛心才會對學生多贊揚、多激勵,少訓斥、無譏笑,才會使學生處在自由、民主、開放的環境中,才會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智力,健全學生的人格。如果,我們每一個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童言無忌」,保護學生的「異想天開」,理解學生的「盲目過錯」,讓每個學生在教師面前都能暢所欲言,敢於展示,那麼就會真正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
3. 寬容是保證。斯賓塞在《快樂教育》里說:「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須做一些教育的准備,要點鑽研,要點機智,要點寬容,還需要自我剋制的耐心。」的確,教育是愛的藝術,寬容是愛的體現。當學生偶爾犯錯時,我們應用發自內心的寬容取代嚴厲的訓斥。這樣,當我們給學生以寬容時,學生的心中便會燃起希望的火花、寬容的力量,將在期待與尊重中,成為兒童成長的內驅力,一種實實在在的屬於激勵成長的力量。我想,這樣的教育才屬於理想中的主體性德育,才能讓學生在心靈的震撼中成長。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積極的心育環境。
營造積極的心育環境。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以特色學校的特色為特徵,這種環境是人文化和自然化的有機結合。健康的心理教育模式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要進入教學的主渠道——課堂,為學生營造課堂教學的良好心理氣氛。我校在本學期搞的五小活動---「進門讀書、見人問好、如樓輕聲、低頭揀物、集結有序」,如果在教室、走廊里貼上一些生動活潑的圖片和條幅,愛衛生、講文明、樹新風等名人佳句, 學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習慣。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報,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在每期的黑板報都留下一個板塊開辟一個欄目——「心靈繹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可以用幾句簡短的話寫下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智慧的火花在這小小的板塊中閃現。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整合學校、家庭、社會服務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與家庭、社會聯手,為學生營造一個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大系統、大氛圍的心理健康教育,畢竟學生的很多的心理問題源於家庭和社會,單靠學校的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夠的。
活動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所以班主任要見縫插針,用一切時機組織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種活動,使學生純真的心靈在活動的搖籃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發展。
1. 故事法。單憑空洞的說教對小學生來講太枯燥乏味,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而講故事寓教於樂可以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對學生進行自律、耐挫教育時,可講述英雄人物的故事,舉行故事會,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還可以請先進人物來做報告,真實生動的例子都會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打下深刻的烙印,激發他們主動培養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質。
2. 游戲法。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時可採用游戲法,可結合所學課文做游戲,教師可精心設計合作式游戲項目,通過游戲讓學生明白,合群、合作、交往的重要性,克服妒忌、自傲、孤獨心理。可設想小朋友野外探險,遇到危險,只有一個出口,必須在極短時間內離開,怎麼辦?都去爭搶先出去行不行?讓學生參與游戲,找到出路,學會鎮靜,與同伴合作,共同獲取成功。
3. 表演法。小學生的表現欲很強,教師應根據他們的這一特點,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給他們提供廣泛參與表現自己的機會。如:我校在大語文周、英語周組織的演講、課本劇等,要求每班至少十人以上的參與者,這對學生進行自理教育是很好的素材,學生自己編排小話劇、課本劇培養了學生的自理能力,將孩子在家的表現搬到小舞台上,讓學生自己評判對與錯,找出問題,明確學習的目標。
4. 行為指導法。行為指導是心理咨詢矯正中較為常用的方法。針對目前小學生基本是獨生子女,大多較自私,缺少愛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禁不住半點的委屈等特點,班主任可設計相應的行為指導課。
(三)創造環境,多樣教育
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規教育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這主要有賴於學生所處班級心理環境的狀況。老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1. 娛樂法。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然而有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給孩子增加了許多的心理負擔,有的教師也推波助瀾,在學生面前總是板著面孔,從不露一絲笑容,使課堂里「彌漫著防衛型氣氛」,致使孩子們小小年紀心理負擔加重,上課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效率不高。聰明的教師要學會讓學生放鬆,使學生的心境進入愉悅狀態,以淡化直至去掉不良的情緒。在課間休息時可讓學生聽聽音樂,看動畫,講講笑話,這些都有助於緩和神經緊張,使學生變得樂觀、積極。
2. 主題班會。主題班會也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經常採用的教學形式。這一活動的最大特點在於它的集體性,即通過集體活動來教育每一個人。主題班會的形式豐富多彩,教師應不拘一格,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採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進行。如對學生進行自理教育時可舉行「我是小主人」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樂學、會學教育時,可舉行「競賽式」、「趣味答題」主題班會;進行自信、上進等心理健康教育時可舉行「演講式」主題班會;進行成長教育時可舉行「燭光生日」主題班會等等。
3. 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法。學校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和郊遊是集體活動,不能替代學生個體的社會活動,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後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弄一身泥,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三、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班主任要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心理導師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從而導致不適應行為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如上所述 ,青少年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離開心理問題。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對學生的問題缺乏預見和對症下葯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個引導者而非學生的對立面,對於暴露出的問題不是忙著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過看本質,懂得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心理輸導。把自己當作學生的心理導師,是班主任承擔心理健教的必要條件,也是班主任師德提高的必經途徑,因為要做到這種角色轉換,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個比學生高的位置.只有悅納學生,才能教會學生悅納自己,只有不斷鍛煉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悅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標。
(二)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識亟待提高 。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職業的牲殊性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三)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據調查,目前中小學這代孩子的父母, 很大部分受教育的程度還是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教師要通過家訪,家長會等方式,讓家長了解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家長了解對學生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
總之,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要善於動用心理戰術,以心育心,以人為本。努力使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和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 真正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班主任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導師。
❹ 小學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培訓行動策略 如何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
英盛觀察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進步的階梯。在實施素質教育和進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賴、壓力等等,這些存在於學生身上的各種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覺察的,表現在小學生身上常常就出現:厭學貪玩,好鬥生非;不講誠信,說謊作假;好逸惡勞,浪費無度;不愛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狹窄,不夠謙讓等現象。究其根本,主要在於心理教育功能的確實。如何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解決好學生的心理問題,從而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心靈健康成長
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疏導學生心理必須有一個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一)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的學校環境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令學生身心愉悅、陶冶學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個的良好的校園環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幾盆花草,讓學生趕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環境布置要注意色彩與內容的相互搭配;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倡導學生相互啟發,相互鼓勵,共同提高。老師要精心組織這樣的學習合作小組,在課外根據學生興趣、能力、學習情況,採取差異互補、自願結合的原則,組成互助小組,每個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包括學習、生活、興趣、心理、情感等,讓大家共同討論,提出自己的解釋。另外,建立優生和後進生「一幫一」的學習組織活動,老師鼓勵督促,推動後進生在學習上的轉化。
(二)擁有和諧樂觀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培養孩子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品質興趣的重要的場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動物,孩子又最善於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義具有強大的干擾力。不良和錯誤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一概不知,對孩子的優良表現從來不聞不問,但對待孩子的錯誤,卻非常在意,毆打起孩子毫不含糊。
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對學習興趣不高,並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所以,學校要通過開辦家長會、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要讓家長明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單方面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全面、長效的過程,效力有時候超越了學校教育的范疇。大多數家長都接受過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開拓,接受信息快捷,他們更善於學習現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學校引導,教師引導,家長一般都會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長如何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呵護學生的心靈成長:要讓家長樹立一個教育信念:呵護孩子的心靈,培育孩子心靈的成長比讀書考試更重要。老師要主動積極的聯系家長,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訓誡與勉勵雙管齊下的教育,不能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批評,在家裡又受到家長變本加厲的批評,傷害孩子的心靈,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老師批評後,要及時和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及時疏導孩子的情緒,化解心理的憂慮,分析老師批評的原因,鼓勵孩子改正錯誤缺點,樂觀面對老師的批評,讓他們覺得家庭是溫暖的,父母的懷抱是溫馨的。
老師和家長要把握好批評與鼓勵寬容的尺度,不能過分嚴厲,也不能過分寬容。健康陽光樂觀的性格不可能在訓斥與溺愛中形成,適度的批評和表揚比嚴厲的處罰或物質的獎勵更能有效促成孩子優良品性的形成,表揚孩子與約束批評孩子的不良行為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批評與鼓勵並行是奠定孩子愉悅人生的基礎。
2.家長必須認真傾聽孩子的訴求:家長要以平等和關愛的姿態和孩子對話,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訴求的機會,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及時疏導。特別性格內向的孩子,家長更應該和孩子多交流,鼓勵他們大膽說話,說錯了也不要緊。家長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絕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親必須要有耐心和愛心,和孩子一起游樂,一起學習,一起散步鍛煉,關心他們的關注的問題,及時引導他們的情感和認識,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3.正確引導孩子參加集體活動:人都是社會的個體,在引導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樸性情,關愛自然生態的同時,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孩子的服務意識與合作協作的意識,比如夏令營,比如社區公益活動,比如校與校之間的聯誼活動,比如參觀博物館等,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培養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師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學生最善於模仿,善於崇拜,在他們心靈中教師的形象是偉大的,在他們看來老師是慈愛、知識、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師的一言一行就是社會的最高標准,是他們仿效學習的楷模。小學生會在某些行為發生的第一時間被「洗腦」.所以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要衣著整潔,精神振作;語言要親切、自然,可以批評,但不能辱罵;行為要熱情大方,經常關愛幫助學生,不體罰學生,為學生心理健康創造良好環境和氛圍。
(一)對待學生要真誠平等
一切傷害莫過於心靈傷害,尤其老師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影響巨大。一旦學生的心理上經常受到老師或同學的傷害,他們就容易走向極端,會變得冷漠孤僻偏執,處理關系容易沖動,偏離理性軌道,容易產生攻擊性、報復性、破壞性等,以此發泄心理受到傷害的不滿。為了推動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變化,要以平等真誠的姿態對待學生的失誤,盡量減少對學生心理的傷害。遇到問題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深思,認真傾聽學生的訴求,仔細觀察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尋找與學生溝通的話題,在溝通中尋找學生發展的基石。
(二)讓嫉妒心理遠離學生
對學生來說,嫉妒心理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影響學習。同班同學之間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別人的分數高了,就說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師提前輔導過等,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學的反感,大家都想躲開他,不願與他交往,逐漸被孤立。
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績而「打小報告」,散布謠言,從而給自己造成不良的影響,導致人際關系氛圍不好,於是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在班上打架斗毆,淪落為問題生等。因此,教師要及時適時地幫助他們。
首先,要給學生提供客觀認識和評價自己的機會,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定位。教育學生要全面認識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又要正視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發現並開拓自己的潛能,不斷提高自己,開創良好的學習氛圍。
其次,要轉移學生的嫉妒心理。小學生嫉妒心理的產生大多是因為出現學習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差距產生原因,發掘彌補差距的動力,把嫉妒心理轉化為積極努力的精神,每個階段給自己確定一個奮斗目標,不斷奮進,隨著學習進步,嫉妒心理也會慢慢弱化,逐漸消失。
(三)多角度引導學生,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的引導,為人師者不僅要交給學生知識,更要能夠從多方面去把握學生,從多角度去引導學生。對「管不了的學生」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解決。
1.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懲罰批評容易使人產生人格、自尊受到損害的自覺心理,為了獲取人格的尊重,人們常常會採取對抗的方式反對處罰批評。小學階段的學生發展成搗亂生,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老師過度處罰批評,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造成的。所以,老師對待「管不了的學生」應該首先要從尊重他們人格的角度入手,發現其優點和長處,創造適宜其展示自我優點的平台,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對他寄予的厚望,體會成功的幸福,促進其進步。
2.採取多元的教育方式
對於上課學習不投入,愛做小動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學生,教師一味採取批評的方式有時候會產生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對學生不同的問題教育的方式一成不變,久而久之師生都會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師不妨根據他的情況,找出深層原因,分析原因,從尊重關心的角度,從幫助尋找學習策略的角度入手,激發他的學習興趣,不斷的給予正面的激勵,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促使他提高學習熱情,樹立自信,讓他感受到老師的信任,慢慢樹立自己是個成功者的意識,這樣慢慢會步入學習的正軌。
3.要學會保護學生隱私
創設使學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測試、治療的環境和氛圍,運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對測試的真實、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實效性,讓學生毫無顧慮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及時做好保密工作。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盡可能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
結語
老師要正確認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當今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應努力對教育的途徑與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創設更好的校園、班級、家庭等外在環境,合理運用教材內容、和諧師生關系,重視精神環境的建設。
大數據時代的基層教育,對學校、社會、家庭三者結合的教育網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時,應盡量做到家校結合、師生結合、家長和老師結合,巧妙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個性特徵的學生進行不同層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預,尋求最適合學生個體教育的方法與手段,盡可能減少學生內心的矛盾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今後的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也許會採用多種途徑和多樣化的方法,這有待教育專家和基層教師進一步學習研究。基層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和影響學生心理健康陽光的發展。
❺ 中小學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教育工作,應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則:
1、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
2、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使心理素質逐步得到提高。
3、關注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把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學輔導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動參與有機結合起來。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和實施途徑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發展自我的能力。
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
2、除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及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外,還可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對小學生也可通過組織有關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游戲、娛樂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對個別存在心理問題或出現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進行認真、耐心、科學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
4、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良好的行為、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和教育子女。
5、心理健康教育要講求實效,把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具體方式和所需時間,各地可從實際出發,自行安排。
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條件保障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要積極開展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培訓。要把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列入當地和學校師資培訓計劃。通過培訓,使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通過培訓取得證書的教師,還要有從事專職心理咨詢(輔導)教師資格認證。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未配備合格心理咨詢教師的學校,暫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長的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教師、班主任和團、隊(專職共青團、少先隊)幹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學校對每個教師都應提出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要創設和構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環境,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積極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大中城市具備條件的中學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同時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科學管理。特別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與人的全面發展和與各類學科教育的關系。
❻ 小學生心理訓練的活動方案
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小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開朗、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立、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結合我市幾年來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科學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有效地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根據小學教學內在機制和小學生自身發展特點來構築和優化育人環境。
一、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班級」
班級,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必然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場所。小學班主任,同時又是中隊輔導員,每日每時把握著學生的思想脈搏,也同樣經常關注著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以班主任為主開展班級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有效地使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教育,科學文化知識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成為一種「三合一」的教育、從而構建成為一種結合課程教學的滲透,結合斑級日常工作和活動,結合全面和個別育人教育的交互,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班級團體心理輔導操作系統。
這種操作系統所體現的主要功效有:
1.融入班集體建設
班主任要善於通過引導全體學生,以形成班集體共同奮斗目標來發展學生個性心理:這種共同的奮斗目標,旨在樹立正確的集體輿論凝聚,提升優良的道德情操,倡導良好的班級風氣和弘揚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因為良好的班集體建設,能美化集體生活,能振奮全體學生,能使集體像熔爐一樣,對全班每個學生起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功能。
2.豐富班級活動
有活動,才有生氣、才有活力、才有發展。把心理輔導滲透於班級活動,既是班級活動的創新和發展,又使輔導質量得到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於班級活動之中,學生能在豐富多彩愉悅舒心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心理踐行和發展,而且這是一種比較自然、比較完美的踐行和發展。
3.發展班級文化
班級是學生在校內學習生活和相互交往的主要空間,充分利用這個空間,積極營造和發展健康的班級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發揮十分重要的陶冶、濡化的隱性教育功能。班級文化的發展要充分張揚班級中學生的個性、特長,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慧和力量。
4.優化班級管理
優化班級管理的目的是為著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通過班級管理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就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且盡可能少地約束人、限制人和壓抑人。優化班級管理要在實施民主管理中發展民主意識;要在自我管理中發展學生自主;要在情意管理中發展學生情意;要在有形管理中發展無形管理。
5.構建班級教育合力
班級不是封閉的,班級中每個學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質都是在班內班外、校內校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的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發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內外校內外,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各種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種有效的校內外教育資源,形成「全社會都來關心教育」,都來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班主任構建整合一致的班級教育合力進行心理輔導,有賴於班主任自身的智慧和技巧。
6.建設良好班風
班風是一個班級穩定的、整體的、特色的集體風氣。班風需要靠班級中大多數學生為基礎的思想、品德、作風來形成、,需要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發展來形成。而一經形成,可以對班級中的每一個人產生較為積極、穩固、健康、向上的作用力,這種作用力是內在的、無形的、激活的。建設良好的班風可以為每個學生的身心發展創設出一種美好的時空,喚發出一種蓬蓬勃勃的力量。
二、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校園文化的陣地建設是一項基礎性的物化工程。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校園文化」,首先要打造基礎性工程。這種基礎性工程,既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部原有的一些設施,也可以不斷地開發出新的活動陣地,如:
1.讓校園內的牆壁、櫥窗、黑板、園落成為「不說話的心理輔導老師」。
2.隨著學校的園林化發展步伐,不斷創建出「開心園」、「舒心廊」、「交心亭」、「談心室」等等。
3.在校園內形成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的「一條龍」服務:心理信箱—心理熱線(電話、網站);—心語導播(紅領巾廣播、紅領巾小電視台、校園網)——心語小屋(心理輔導室、心理測量室)。
在這些陣地的建設中,「開心園」、「心語小屋」等要真正具有「快樂小屋」的功能,讓希望獲得心理幫助的學生從中感悟愉悅,體驗愉悅,釋放煩惱,消除煩惱;從中獲得歡樂的自助、互助和他助。「心理熱線」要不斷延伸、暢通,成為「寬頻網」,它由師生雙方或班主任――學生――家長三方建起連心的紐帶,通過「心理聯系卡」、家庭走訪、家長來校、師生通信、電話、上網聯絡、電子郵件等多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雙方或三方、個別或集體相結合的局部性和個別性心理教育與溝通。「心理熱線」較偏重於保守秘密、尊重隱私、尊重人格。也有利於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有利於形成教育的合力。
三、讓「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種「主體性活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同樣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主體。要把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一種新穎的豐富的「校園文化」,就要充分讓學生暢心地生活在這一文化天地之中。在實踐中,許多學校已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性活動。
1.心理教育活動課
心理教育活動課是在班主任組織下,全班師生共同參與,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交互、聯動的活動。活動課可以利用班會團隊活動課、科技文體活動課等活動課時進行,也可以利用周會、晨會進行,有條件的可以納入校本課程建設。根據需要可以安排在室內外、校內外進行。活動課體現主體性、實踐性、系統性、組織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通過游戲、討論、辨析、觀察、演講、表演、小品、訓練、檢測等方式方法,旨在發展和提高學生心理品質,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活動課有明確的目標,有精心的准備,有確定的內容,有具體的步驟,有恰當的技巧。心理活動方案的設計要根據小學生實際、班級實際、發展趨向、防範要求等作認真細致的處理。
2.心語沙龍
心語沙龍類似於少心理活動課,相比較它參加人數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動形式更顯簡約、寬松和靈活,活動時間一般利用課外、晚間或雙休日進行。場地選擇也十分自由,包括在師生家中。活動的主題也較為集中,參與的對象則較為專一,如班主任或按班級、團隊幹部,或單親家庭學生,或貧困生,或存有某向類心理困擾的學生,針對一個目標組織一次沙龍活動。心語沙龍更重於心靈溝通,情感體驗,更重於加深理解,求取共識。
3.心育小報
心育小報可以是小學生自辦的「手抄報」,班級中可以有一份或多份,也可以在班級牆報、黑板報中開辟出專欄。心育小報由學生自編自辦,旨在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內心世界,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學生心理問題的探討。班級心育小報可以「走出」班級,與其他班級交流,與學校的廣播、小電視台相結合,充實校園媒體、校園文化內容。作為「心育小報」的「雙胞胎」,還可辦出「心理畫報」和「心理漫畫」,藉助美術表現、欣賞的功能,提高心育效應。
4.心育雛鷹行動
雛鷹行動是少先隊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心育雛鷹行動是在此基礎上,側重在小學生中開展如品德踐行,社會實踐、獻愛心送溫暖等活動,讓學生在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關愛、相互學習中,心心相印,共同進步。
5.心理小劇
心理小劇包括心理兒童劇、心理小品、心理故事會、心理訓練操等等。心理小劇的素材來自學生,心理小劇的寫、編、演、看、評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發揮支持、幫助、輔導、組織等作用。同時,還可以或教師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活動,或由教師演學生看。這種為學生喜聞樂見的表演形成更具寓「教」於樂的作用。
6.「心語日記」
結合小學生寫日記、周記,鼓勵學生記「心語日記」(周記)。「心語日記」有學生心理宣洩和排解,有心理認知和感悟;是能反映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也是能顯現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窗口」,還能成為學生健康進步的「階梯」。班主班老師通過瀏覽學生「心語日記」(以學生主動願意提供為前提),能搭通學生的「脈搏」,開展對話,交流思想情感。
7.「心語贈言」
「心語贈言」是班主任主動向學生作心理沖擊。班主任的「心語贈言」可出現在學生的作業練習本的改評批語中;可出現在「學生素質報告單」的操行評語里;可出現在「家校聯系卡」內;也可以是老師專門設置的「心語贈言」卡(由老師自製成的卡更佳)。「心語贈言」要抓住時機,如學生表揚獲獎時、困難受挫折時、心煩苦惱時、學生生日、畢業升學時等等。要選准火候,把握溫度;要擊中要害,引發震動。「心語贈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詩歌、名言,可以是書法、繪畫.可以是工藝小製作,總之,是能以「美」和「愛」來激活學生,在心靈深處迸發出璀璨的火花,成為學生渴望獲取的「珍藏品」。
「校園文化」建設,無論是「硬體」建設還是「軟體」建設都是無止境的,尤其是「軟體開發」凝聚著教師的創新和智慧,同樣,蘊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園文化」也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是開發者、建設者和創造者。
❼ 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怎樣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的健康心理教育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是小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小學班主任將教師角色、班主任角色與心理健康輔助角色三者融為一體,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多方面協調工作,積極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對於塑造小學生的完整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的滲透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滲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小學健康教育的滲透式實施必要性。我國小學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大約始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雖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受制於經濟水平、地區差異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學校仍然未能建立較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小學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單一,內容枯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小學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小學生接受外界信息的來源愈加廣泛,不同的社會誘惑都會干擾到小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因此,針對小學生社會經驗不豐富、心理發育不不成熟的特點,採用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小學班主任開展工作的重要內容,具有其必然性。
2.小學班主任實施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小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靈活多樣,不需要佔用專門的教學實踐,較易貼近小學生的生活。例如,結合開班會、班級宣傳欄、心理咨詢信箱以及少先隊活動等。同時,由於我國在校學生基數較大,接近2個億的學生數量,如果按照國外標准,對每4000人配備專業心理咨詢教師的話,對於我國教育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因此,將小學班主任的實際工作與心理教育工作結合起來,結合固有的班主任制度,利用班主任豐富的教學與班務處理經驗,再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為基礎,對於開展具有特色的中國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礎意義。
二、開展滲透式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
1.展現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自身的示範性。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對於榜樣具有崇拜作用。優秀班主任應具有較高的觀察力、不驕不躁的穩定情緒、良好的自我意識,在學生面前能夠產生潛移默化的人格影響,為小學健康教育的開展做好鋪墊。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教師給出一段話:「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切實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貫徹到生活與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學生面前樹立典範,塑造良好的正面形象,為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人格魅力上的支持。
2.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班級氛圍,對健康教育工作不斷滲透。心理活動建立於外界客觀環境之下,受客觀環境的影響。良好的、積極的、健康的外界環境,有利於人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而消極的、悲觀的外界環境則會對小學生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阻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因此,班主任通過舉辦多種多樣的班會活動,營造寬松、快樂的學習氛圍,讓小學生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塑造良好的班級人文環境,在「潤物細無聲」中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開。例如,班主任可以積極與其他班級舉辦拔河比賽、繪畫比賽、演講比賽,促進班級內的團結,及時發現班級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為下一步個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3.實行差異化心理健康教育,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在班級中,都會出現生活中比較調皮、上課紀律差的學生,給班主任的正常教學活動與家長帶來了很多的難題。但正是這些問題表現多,比較希望引起他人注意的學生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此,班主任在積極營造健康、積極的外部環境的同時,更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加強與家長之間的合作,實行家訪、談話等多種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愛,引導學生真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在此過程中,班主任要對學生的智力品質問題以及非智力品質問題進行判斷與疏導,需要班主任具有較為專業的心理知識,結合學生家庭的實際情況,展開具有針對性的工作。
4.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程,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性。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做出更多的預防性措施,防患於未然。在課上,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現出健康的、積極的心理狀態,使課程內容更加接近於學生實際。班主任需要在課上加強師生互動與溝通,對於未能及時發現問題的學生進行篩選,最大限度地保證班級學生都能夠在健康教育上獲取益處,實現小學階段的健康成長。
❽ 中小學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較多,是從不同角度提出來的.我們如果站在"社 會大教育"的角度,就可以提出"學校,家庭,社會和自我協同教育的原則"站 在"學科教學"的角度,就可以提出"浸透性原則" ,站在"方法論"角度,就 可以提出"因材施教原則" . ,素質教育原則 (一) 素質教育原則 ,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質教育有三大要義,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 第二是要全面發展, 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 這段話闡明了素質教育的根本內涵, 也隱含著素質教育方向性原則的三個子原則. 全體性原則—指班主任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 著眼於 全體學生的發展,考慮全體學生的共同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全面性原則—指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要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 高. 主體性原則—指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為出發 點,充分調動其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班級心理健康教育 能真正取得實效 ,因材施教原則 (二) 因材施教原則 , 這個原則因不同的學生,才卻有的放矢使教育內容,方法適應不同的學生. 由於學生處在不同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接受不同的素質教育,個人不同的興 趣愛好,價值取向,這些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和個性特徵,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 認識和尊重這些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貫徹因材施教的原 則,首先要求班主任要熱愛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對有不良表現 的學生產生教育歧視.其次要認真做好個案研究. 7 ,辯證施教原則 (三) 辯證施教原則 , 辯證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以辯證的眼光對待學生的心理發展, 用聯系的眼光,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應將發展學生心理素質與預 防心理健康問題結合起來.心理健康教育應將他助,互助與自助結合起來,通過 他助,互助,幫助學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班主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與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一) 班主任以自身健全的心理樹立榜樣 ,班主任以自身健全的心理樹立榜樣 , 以身作則,對於學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具備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首先 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優秀的心理輔導班主任應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良好的思維 品質,良好的情操品質,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識品質等.俄 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響,就不可能有 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夠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 "班主任的人 格就是教育的力量. ,良好的教室氛圍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環 (二) 良好的教室氛圍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環 ,良好的教室氛圍是提高學生心理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 關系,體驗生活在集體中的樂趣,使不同才一能的學生都可以找到表現自己,取 得成功的機會,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有利於學生成長的班集體,是面向所有學生 的.要使每一個學生感受到班級生活的愉快,和諧,使每一個學生體會到師生關 系的民主平等,使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學習生活的寬松,積極. ,開展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輔導 (三) 開展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輔導 ,開展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班會心理課要以班主任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班主任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 行心理輔導時, 首先要認同學生的想法, 然後有意識引導, 使學生通過積極思考, 由學生自己自然地改變原有的不正確觀念或想法.但同時必須注意,避免揭露學 8 生隱私, 防止出現新的心理問題, 班主任要充分調動學生暢談自己看法的積極性, 通過同學間的互補,使學生放下心理負擔.必要地時候可以採取個人輔導,小組 輔導,心理訓練等等.
❾ 班主任如何做好小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困惑的日子,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抱怨開始多了起來:這學生怎麼就這么不聽話呢?明明是為了他好啊!真不理解,上課就是不聽,我看真是不想學了。聽起來的這一切,表面上好象是跟學習有關,其實也反應了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問題。所以,作為班主任,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幾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為班主任,當你接到新班級時,要主動地向前班主任及課任教師了解班級情況,迅速記清每個學生的名字。讓學生通過談談我自己這就是我等即興演講,向班主任展示自己。班主任要有 意識地展示自己的心理,以促進新型師生關系的形成,班主任要親自對學生進行 有目的、有計劃、有重點的了解。通過家訪、電話聯系、校信通簡訊等形式了解學生的生活圈子,和家長保持聯系,是一種和家庭聯系的重要的方法。 (二)尊重、理解、真誠、保密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 愛,需要傾聽,教師或父母,沒有人不想了解孩子,可事實上,許多教師或父母與孩子近在咫尺,卻難以溝通,甚至常常發生沖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學會真誠的溝通,很多時候,我們與學生之間就要互相尊重、理解、真誠,對學生不願公開的事情,要替他們保密。只有這樣,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做好,學生才能願意敞開心扉,和老師做朋友。這樣也有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有一次,學生張某來報告說,他的同桌柴某偷了他的文具袋。我問他是親眼看到的嗎?他說沒有親眼看到,只是懷疑。我想柴某雖然有些調皮,但品質並不壞,應該不會偷東西吧。我叮囑張某,沒有證據不能冤枉好人,並答應他幫他調查。我找到柴某,他說沒有拿,並讓我檢查了他的書包和桌斗,確實沒有。正在我束手無策的時候,另一位學生拿著文具袋從外面進來了,正是張某的文具袋。原來他去廁所時,在廁所的紙簍里發現的,還說,下課時還發現柴某上過廁所。我明白了。我把柴某帶到辦公室,給他擺明道理,問他是否拿了別人的文具袋。他不吭聲,我看出他的內心正在做斗爭。我想他一定是後悔了,只是還沒有勇氣承認。我靜下心來,對他說,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承認,還是好孩子,如果堅持錯誤,就是錯上加錯,況且,老師會給你保密的。我想是我的最後一句話打動了他,他終於承認拿了同桌的文具袋,並把它扔到了廁所里,並保證以後再不會這樣了。事後,他的表現確實好了許多,並且再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我也遵守諾言,保守著秘密,守護著孩子的尊嚴。 (三)學會接納、觀察、聆聽,是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證 所謂接納,就是不使用命令、指示、教訓等權利措施,把學生看作是可以相互交流、彼此溝通的朋友。班主任要用這種坦誠的態度,使學生感到教師能對他的思想與情感給予接納,從而創造一種自由的、開放的、無拘無束的氣氛。班主任要訓練自己具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了解學習的個性和他們思想、學習、生活方面的情況,能及時判斷學生的情緒,觀察到他們的內心。 正確聆聽是談話的重要的保證,如遇到學生吵架,班主任千萬別動怒,無須漫無邊際地大道理一番,這時要耐心地聽他們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從聽中了解,從聽中分析,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以達到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互相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學生去操場上體育課了,我去教室取東西。當我走到走廊的時候,發現我班的張某站在我班的走廊外面,透過窗戶向裡面看。我剛在教室宣布,上體育課的時候,任何人都必須到操場上,不許在教室逗留。而張某竟無視我的紀律,我頓時火冒三丈。我徑直走過去,劈頭蓋臉一陣轟炸。張某站在那裡,臉色通紅。等我平息下來,張某說,是體育老師發現我們班的一位學生找不到了,叫我來教室找找。我頓時愣住了,內心感到難過和內疚。我沒有聽孩子解釋就輕易下結論,並批評他,傷了孩子那顆善良而純朴的心,我連忙向他道歉。在以後的一次寫作中,這個孩子寫到了這件事,並寫到自己一定要做個誠實的孩子,因為老師是誠實的,因為老師向他道歉了。所以,我認為接納、觀察、聆聽是班主任和學生進行溝通的重要的方式。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如果教師本身的心理不健康,必然污染整個教育環境,那麼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將造成嚴重損害。在學校里,班主任與學生直接接觸每天都有5~6個小時,要比其他學科教師,比學生父母接觸孩子的時間更多,班主任在孩子心目中印象是深刻的。一個心理健康的班主任,樂於接納教師的職業,每天精神飽滿,滿面春分,真正體驗到教育教學是一件有樂趣的事,那會使學生很願意和你交往,你一定會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風。因此,班主任無論處於何種心理狀態,都必須注意控制和調節自己不協調的情緒,切不可把學生當做出氣筒,否則最容易給學生造成逆反心理,從而大大降低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