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庫全書是什麼書
一、《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餘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分經、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經部收錄儒家「十三經」及相關著作,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 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 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 集部收錄詩文詞總集和專集等,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二、現在市面上又出了一本小學生四庫全書,則是小學生復慣用書,盜用我們傳統文化的四庫全書名稱,那是不道德的、不負責任的做法。
⑵ 趙旭是男是女...
泌尿系統異常也是腎虛所會引發的一種症狀,這種泌尿系統異常症狀的主要表現為尿頻、尿急、尿不盡、小便清長以及尿等待等等。
⑶ 清朝官方組織編篡的最大一部叢書是什麼
四庫全書
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據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四庫"之名,源於初唐,初唐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故稱"全書"。清代乾隆初年,學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說",主張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閱。此說得到社會的廣泛響應,這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社會基礎。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學政朱筠提出《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得到乾隆皇帝的認可,接著便詔令將所輯佚書與"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諸書",匯編在一起,名曰《四庫全書》。這樣,由《永樂大典》的輯佚便引出了編纂《四庫全書》的浩大工程,成為編纂《四庫全書》的直接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過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徵集圖書。征書工作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結束,歷時七年之久。為了表彰進書者,清廷還制定了獎書、題詠、記名等獎勵辦法:"獎書"即凡進書500種以上者,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進書100種以上者,賜《佩文韻府》一部。"題詠",即凡進書百種以上者,擇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題詠簡端,以示恩寵。"記名"即在提要中註明采進者或藏書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和藏書家的積極響應下,征書工作進展順利,共徵集圖書12237種,其中江蘇進書4808種,居各省之首;浙江進書4600種,排名第二。私人藏書家馬裕、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等也進書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圖書。
《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
一是內府藏書,
二是清廷官修書,
三是從各地徵集的圖書,
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
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這類著作共有6793種、93551卷,比收入《四庫全書》的著作多出將近一倍。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簽、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飛簽也叫夾簽,是分校官改正錯字、書寫初審意見的紙條。這種紙條往往貼於卷內,送呈纂修官復審。纂修官認可者,可用朱筆徑改原文,否則不作改動。然後送呈總纂官三審,總纂官經過分析之後,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復審意見,而採用分校官的初審意見。三審之後,送呈御覽。第三步是抄寫底本。抄寫人員初由保舉而來,後來,發現這種方法有行賄、受賄等弊病,又改為考查的辦法,具體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寫人員時,先出告示,應征者報名後,令當場寫字數行,品其字跡端正與否,擇優錄取。考查法雖比保舉法優越,但也有不便之處,因此最後又改為從鄉試落第生徒中挑選,擇其試卷字跡勻凈者予以錄用。這樣,先後選拔了3826人擔任抄寫工作,保證了抄寫《四庫全書》的需要。為了保證進度,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五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別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由於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寫工作進展順利,每天都有600人從事抄寫工作,至少可抄60餘萬字。第四步是校訂。這是最後一道關鍵性工序。為了保證校訂工作的順利進行,四庫全書館制定了《功過處分條例》,其中規定:所錯之字如系原本訛誤者,免其記過;如原本無訛,確系謄錄致誤者,每錯一字記過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錯誤,簽請改正者,每一處記功一次。各冊之後,一律開列校訂人員銜名,以明其責。一書經分校,復校兩關之後,再經總裁抽閱,最後裝潢進呈。分校、復校、總裁等各司其職,對於保證《四庫全書》的質量確實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庫全書》終於抄寫完畢並裝潢進呈。接著又用了將近三年的時間,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貯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北四閣"。從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貯江南文宗閣,文匯閣和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南三閣"。每部《四庫全書》裝訂為36300冊,6752函。七閣之書都鈐有璽印,如文淵閣藏本冊首鈐"文淵閣寶"朱文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
《四庫全書》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按照內容分類,包括4部44類66屬。經部包括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孝經類、五經總義類、四書類、樂類、小學類等10個大類,其中禮類又分周禮、儀禮、禮記、三禮總義、通禮、雜禮書6屬,小學類又分訓詁、字書、韻書3屬;史部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類、雜史類、別史類、詔令奏議類、傳記類、史鈔類、載記類、時令類、地理類、職官類、政書類、目錄類、史評類等15個大類,其中詔令奏議類又分詔令、奏議2屬,傳記類又分聖賢、名人、總錄、雜錄、別錄5屬,地理類又分宮殿疏、總志、都會郡縣、河渠、邊防、山川、古跡、雜記、游記、外記10屬,職官類又分官制、官箴2屬,政書類又分通制、典禮、邦計、軍政、法令、考工6屬,目錄類又分經籍、金石2屬;子部包括儒家類、兵家類、法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譜錄類、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釋家類、道家類等14大類,其中天文演算法類又分推步、算書2屬,術數類又分數學、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書相書、陰陽五行、雜技術7屬,藝術類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譜錄類又分器物、食譜、草木鳥獸蟲魚3屬,雜家類又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6屬,小說家類又分雜事、異聞、瑣語3屬;集部包括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等5個大類,其中詞曲類又分詞集、詞選、詞話、詞譜詞韻、南北曲5屬。除了章回小說、戲劇著作之外,以上門類基本上包括了社會上流布的各種圖書。就著者而言,包括婦女,僧人、道家、宦官、軍人、帝王、外國人等在內的各類人物的著作。
當然,《四庫全書》的內容也有不足:
第一,重視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經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
第二,輕視科技著作。認為西方現代科學技術,是"異端之尤",可以"節取其技能,禁傳其學術"。除了農家、醫家和天文演算法類收錄少數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錄的。
第三,不收戲劇著作和章回小說。
第四,圖書正文或有刪節或挖改。
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也就是寓禁於征的過程,也就是大興文字獄的過程。據統計,在長達10餘年的修書過程中,禁毀圖書3100多種、15萬部以上。在收入《四庫全書》的圖書中,也有不少刪節或挖改。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還編了《四庫全書薈要》、《四庫全書總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四庫全書考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等。這幾種書可以看作編纂《四庫全書》的副產品。《四庫全書薈要》是《四庫全書》的精華,收書473種、19931卷。開本大小和裝幀形式與《四庫全書》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兩部:一部放在宮中御花園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圓明園東牆外長春園內的味腴書屋。《四庫全書總目》二百卷是《四庫全書》收錄書和存目書的總目錄。該目錄前有"凡例",經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總序,大類之前又有小序,每書之下都有著者介紹、內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證文字。由於這些考證文字出於紀昀、戴震、姚鼎、邵晉涵等著名學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是《四庫全書總目》的簡編本,它不列存目書,只列《四庫全書》收錄的圖書,每種書的提要也寫得比較簡單。《四庫全書考證》一百卷是四庫館臣對應抄,應刻各書校勘字句的記錄匯編,該書對於校訂古籍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庫全書》中138種"應刻"之書。該叢書在刻印4種之後,主持人金簡通過比較,認為木活字花錢少,實用價值高,改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簡把木活字印刷過程寫成《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書,並收入《四庫全書》,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獻,已被譯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庫全書》編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會環境。修書期間,正當康乾盛世,天下無事,沒有戰爭的干擾。四庫館臣坐在書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沒有後顧之憂。第二,最高統治者的重視。《四庫全書》從醞釀到修成,乾隆弘歷始終參預其事,並由他精心策劃。從征書、選擇底本,到抄書、校書,乾隆弘歷都一一過問,親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資金來源。《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所需經費難以數計,清廷一概包攬下來。第四,嚴密的組織系統。四庫全書館的最高職務是總裁和副總裁,多由郡王,大學士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負責總理館內一切事務,下設纂修處,繕書處和監造處。纂修處負責校理勘定全部書籍,並兼任繕書處繕寫書籍的分校工作;繕書處負責全書的繕寫及校勘事宜;監造處負責武英殿刊刻、印刷、裝訂、整理書籍事宜。四庫館臣總計360人,因故革職、身死除名、調用它任者,不在此數。第五,破格錄用人材。四庫全書館堪稱人才之寶庫,集中了大量優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錄用的,如邵晉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楊昌霖等人,人館前不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楊昌霖等連進士都不是,僅是舉人。人才雲集,為編纂《四庫全書》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從《四庫全書》修成至今已有200餘年。《四庫全書》的流傳情況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閣本、文宗閣本和文匯閣本已盪然無存,只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和文瀾閣本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台灣省,文津閣本今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戰火中多所殘闕,後來遞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如何評價《四庫全書》?雖然《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有刪削、挖改內容等過錯,但就整體而言,應當是功大於過。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
《四庫全書》的編纂,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對於傳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200多年來,遞經戰亂,如果沒有集眾書於一身的《四庫全書》,古籍將會大量散失,從而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匯刻叢書等方面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在輯佚方面,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並收入《四庫全書》者共有385種,不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見天日,而且為後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範例;在校勘方面,四庫館臣網羅眾本、慎選底本等做法,為後代的校勘工作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價值是古代任何官私書目無與倫比的,其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匯刻叢書方面,清人以《四庫全書》為榜樣,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近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修四庫全書》的出版,正是弘揚民族文化、繼承和發揚《四庫全書》的優良傳統而結出的豐碩之果。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不僅不利於滿清的文獻被禁毀,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初下詔時,切齒於明季野史。其後,四庫館議,維宋人言遼金元,明人言元,其議論偏謬尤甚者,一切擬毀,……隆慶以後,至於晚明,將相獻臣所著,靡有孑遺矣」。明清之際,黃道周、張煌言、袁繼咸、錢肅樂、顧炎武、黃宗羲、孫奇逢諸人的著作,均於例禁。後來稍稍放寬,有些人的著作,只要「改易違礙字句,無庸銷毀」。但對錢謙益、呂留良、屈大均、金堡以及戴名世、王錫侯、尹嘉銓諸人的作品,查禁特別嚴厲。乾隆時被銷毀的書籍「將近三千餘種,六、七萬卷以上,種數幾與四庫現收書相埒」。吳晗說過「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連宋應星的科技著作《天工開物》也因為有礙於愚民而禁毀,文字獄如此之徹底,一篇吳三桂的「反滿檄文」,一本《揚州十日記》,一本《嘉定屠城記略》,竟在中華本土湮滅二百多年,二百多年後才從日本找出來!中華歷史上的民族政權交替時代有過,但從來沒有一個像滿清統治者這樣,徹底摧毀中華的衣冠、服飾,徹底絞殺中華的民族意識,從精神上到肉體上徹底把中華弄成完全順服的走狗!滿清統治者非惟酷毒暴虐、戾於刑獄;所「漢化」深者:工於心術而極力摧殘中華,尤其中華士人之民族意識!較之前代的外族統治者,更加陰險、卑劣、刻毒!難怪魯迅先生說:「對我最初的提醒了滿漢的界限的不是書,是辮子,是砍了我們古人的許多的頭,這才種定了的,到我們有知識的時候大家早忘了血史。」
《四庫全書》所收古籍許多經過篡改是盡人皆知的事實。與清代統治者利益相關的明朝人的文學和歷史作品遭到大力剿滅,而且殃及北宋南宋。《四庫全書》的編纂者對於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壓迫和民族戰斗精神的作品盡量摒棄和抽毀,對於不能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如岳飛《滿江紅》名句「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胡虜」、「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於是《四庫全書》館臣把它改為「壯志飢餐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張孝祥名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描寫北方孔子家鄉被金人佔領:「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膻腥」犯忌,改作「凋零」。陳亮的《水調歌頭·不見南師久》詞雲:「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恥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還有更荒謬的,辛棄疾的《永遇樂·千古江山》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被改作「人道宋主曾住」。「寄奴」是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小名,「宋主」可以說是他的尊稱。這兩句的格律也應作「仄平」,兩個字的音也都是「仄平」,改為「宋主」並不涉及音律問題;「寄奴」二字也與清朝犯忌的「胡」、「戎」、「夷」、「虜」等了無關涉。那麼為什麼還要改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小名稱呼帝王,做慣了奴才的《四庫全書》館臣看到就感到別扭,因此即使沒有「違礙」之處也要改。
總而言之,《四庫全書》是18世紀70到80年代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一項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類文化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
《四庫全書》的命運
《四庫全書》完成至今的兩百年間中國歷經動亂,《四庫全書》也同樣飽經滄桑,多份抄本在戰火中被毀。其中文源閣本在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焚毀,文宗、文匯閣本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被毀;杭州文瀾閣藏書樓1861年在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杭州時倒塌,所藏《四庫全書》散落民間,後由藏書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補鈔,才搶救回原書的四分之一,於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復後的文瀾閣。文瀾閣本在民國時期又有一次大規模修補,目前大部分內容已經恢復。因此《四庫全書》今天只存3套半,其中文淵閣本原藏北京故宮,後經上海、南京轉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文溯閣本1922年險些被賣給日本人,現藏甘肅省圖書館,近些年對這部書是否要歸還瀋陽,甘肅、遼寧兩省一直未能達成一致。避暑山莊文津閣本於1950年代由中國政府下令調撥到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是目前唯一一套原架原函原書保存的版本。而殘缺的文瀾閣本則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1966年10月,當時正處於中蘇關系緊張時,為保護《四庫全書》安全,林彪下令將文溯閣《四庫全書》秘密從瀋陽運至蘭州,藏於戈壁沙漠中。目前,遼寧有關人士要求歸還,以「書閣合璧」。甘肅方面也修建藏書樓,加犟保護。文溯閣《四庫全書》其最終歸屬仍處爭議中。
民國初期,商務印書館影印了《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了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之縮印。1999年香港的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分別與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出版發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電子版。
⑷ 高分懸賞!有沒有什麼重點大學的附屬學院,或者分校
所在省、市、自治區
獨立學院名稱
北京(2所)
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
天津(5所)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津外國語學院濱海外事學院、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天津商學院寶德學院、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
河北(14所)
河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河北工程學院科信學院、華北電力大學科技學院、河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河北醫科大學臨床學院、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河北工業大學城市學院、燕山大學里仁學院、石家莊鐵道學院四方學院、石家莊經濟學院華信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華北煤炭醫學院冀唐學院
山西(8所)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中北大學信息商務學院、太原科技大學華科學院、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山西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遼寧(22所)
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沈陽航空工業學院北方科技學院、沈陽大學科技工程學院、大連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大連輕工業學院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鞍山科技大學信息技術學院、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葯學院、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學院、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沈陽建築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東北大學大連藝術學院、遼寧中醫學院杏林學院、沈陽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沈陽理工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沈陽醫學院何氏視覺科學學院、錦州醫學院醫療學院、大連醫科大學中山學院、沈陽工業大學工程學院、沈陽化工學院科亞學院、東北大學東軟信息學院
吉林(11所)
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裝飾學院、吉林建築工程學院城建學院、長春大學光華學院、長春工業大學人文信息學院、吉林藝術學院動畫學院、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長春稅務學院信息經濟學院、吉林農業大學發展學院、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黑龍江(9所)
哈爾濱商業大學德強商務學院、哈爾濱理工大學遠東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恆星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應用技術學院、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廣廈學院、大慶石油學院華瑞學院、黑龍江工程學院昆侖旅遊學院
上海(2所)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江蘇(9所)
江南大學太湖學院、東南大學成賢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徐海學院、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南京理工大學紫金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
浙江(20所)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浙江海洋學院東海科學技術學院、浙江林學院天目學院、溫州醫學院仁濟學院、浙江中醫學院濱江學院、杭州師范學院錢江學院、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溫州師范學院甌江學院、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嘉興學院南湖學院、溫州師范學院城市學院
安徽(10所)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安徽農業大學經濟技術學院、安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安徽工業大學工商學院、安徽財經大學商學院、淮北煤炭師范學院信息學院、安徽建築工業學院城市建設學院、安徽工程科技學院機電學院、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
福建(7所)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福州大學陽光學院、福建師范大學協和學院、福建農林大學東方學院、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華僑大學福建音樂學院、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江西(13所)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江西理工大學應用科學學院、東華理工學院長江學院、南昌航空工業學院科技學院、江西中醫學院科技學院、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贛南師范學院科技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科技藝術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理工學院、南昌大學共青學院
山東(4所)
石油大學勝利學院、煙台大學文經學院、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
河南(8所)
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河南大學民生學院、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安陽師范學院人文管理學院、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湖北(29所)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武漢大學東湖分校、華中師范大學漢口分校、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湖北大學知行學院、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湖北工業大學商貿學院、武漢工業學院工商學院、武漢化工學院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武漢科技學院外經貿學院、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湖北師范學院文理學院、孝感學院新技術學院、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鄖陽醫學院葯護學院、襄樊學院理工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江城學院、長江大學文理學院、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影視工程學院
湖南(15所)
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湖南商學院北津學院、中南林學院涉外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株洲工學院科技學院、湘潭大學興湘學院、南華大學船山學院、湖南文理學院芙蓉學院、湖南理工學院南湖學院、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工程學院應用技術學院、湖南中醫學院湘杏學院、衡陽師范學院南嶽學院
廣東(8所)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增城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州大學松田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城市學院
廣西(8所)
廣西師范大學灕江學院、桂林電子工業學院信息科技學院、桂林工學院博文管理學院、廣西工學院鹿山學院、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廣西民族學院相思湖學院、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廣西中醫學院賽恩斯新醫葯學院
重慶(6所)
西南師范大學育才學院、四川外語學院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重慶郵電學院移通學院
四川(7所)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貴州(8所)
貴州大學科技學院、貴州大學明德學院、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遵義醫學院醫學與科技學院、貴陽中醫學院時珍學院、貴州財經學院商務學院、貴州民族學院人文科技學院、貴陽醫學院神奇民族醫葯學院
雲南(7所)
雲南大學滇池學院、雲南師范大學商學院、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昆明醫學院海源學院、雲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雲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
陝西(8所)
西安交通大學城市學院、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陝西科技大學鎬京學院、西安工業學院北方信息工程學院、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學院
甘肅(5所)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蘭州商學院長青學院、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
寧夏(1所)
寧夏大學新華學院
青海(1所)
青海大學昆侖學院
新疆(5所)
新疆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新疆農業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新疆財經學院商務學院、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石河子大學科技學院
⑸ 天寶國際影城的海航集團
海航集團於2000年1月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組建,是一家以航空旅遊、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服務為三大支柱產業的現代服務業綜合運營商,產業覆蓋航空、物流、金融、旅遊、置業、商業、機場管理和其他相關產業,法定代表人為陳峰。截至2010年年底,海航集團資產總規模逾3400億元,年營業收入達925億元,為社會提供約8萬個就業機會。在「2010中國企業500強」中,海航集團排名第179位。
海航集團航空運輸產業運營飛機290餘架,開通航線500餘條,通達130多個國內外城市,連續安全飛行超過350萬小時。2010年實現旅客運輸量3222萬人次。自成立以來,海航多次獲得中國民航安全生產「金鷹杯」、「金鵬杯」,並連續10年榮獲「旅客話民航」用戶滿意優質獎。2011年,海南航空榮膺中國內地首家「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稱號,打造中國民航「安全、正點、服務」優秀品牌。同年,香港航空亦榮獲「skytrax四星航空公司」稱號。
大新華物流是中國首家致力於構建海陸空綜合物流、金融服務、物流信息網路及大型製造業一體化的全球物流綜合服務運營商,業務涵蓋綜合物流、集裝箱運輸、散雜貨運輸、油輪運輸、特種船運輸、駁船運輸、航空貨運、船舶與海洋工程建造、碼頭建設與管理、船舶與船員管理等領域,擁有各類船舶近100艘,全貨機13架。截至2010年年底,大新華物流旗下金海重工手持訂單量位列全球造船集團16位,全球造船企業第11位。
海航資本立足於通過優勢產業領域的投資銀行服務與各類金融手段的組合與創新為客戶提供綜合金融解決方案,立志打造一流國際投資銀行和現代金融服務業綜合運營商。擁有投資銀行、金融租賃、信託、保險、證券、銀行、期貨、產業基金、融資擔保、保理、小額貸款等傳統及創新金融業務。目前,海航資本服務網點遍及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悉尼等30個大中城市。
海航旅業主營業務涵蓋航空、旅遊、卡、網、外匯零售等五大類別,擁有北京首都航空、金鹿公務航空、大新華運通、海航易生、新華旅行、通匯貨幣、易生基金等13家成員企業、近20家旅行社、230餘家海航樂游門店、近30家易生分子公司和近10家貨幣兌換門店。海航旅業以「一卡一網一中心」為核心發展戰略,創新商業模式,致力發展成為國內最大、國際領先的現代旅遊綜合服務提供商,促進國人由傳統儲蓄型消費理念向信貸型消費理念的轉變,創造引領旅行、消費的新生活。
海航置業已開發完成各類型高檔酒店、高檔寫字樓、城市綜合體、高尚精品住宅、大型生態旅遊景區等近百個項目,土地開發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米。已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西北、東北、中南、雲南、山東、浙江、貴州、重慶、海南、新疆等15個重點地區成立區域公司,擁有各類型項目公司、基金公司、物業公司、餐飲公司等100餘家。旗下的酒店集團以「唐拉雅秀」品牌為核心,擁有國內外星級酒店50餘家。
海航商業以「健康、富足、快樂、和諧」為理念,實施「實體+電子商務+金融」的發展策略,立足西部、布局全國。其主要業態為實體(零售)商業、虛擬(網路)商業、物業(地產)商業、金融(投行)商業等四大業態,擁有民生百貨、寶雞商業、天津國際商場、上海家得利超市、北京海航家樂、海航中免等10餘家成員公司,門店300餘家,網路布局遍布陝西、甘肅、天津、上海、北京、海南等地。
海航機場集團運營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甘肅機場集團(蘭州、敦煌、嘉峪關、慶陽)、宜昌三峽機場等15家成員機場。2010年旅客吞吐量達2325萬人次。
在此基礎上,海航集團成立了北方、華南、西南、西北、上海和國際六個區域總部,與七大產業集團形成條塊結合的新型管理模式。
海航集團的其他產業還包括海航國際旅遊島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海航新華文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海航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海南海航航空信息系統有限公司、三亞航空旅遊職業學院、長沙南方職業學院、海航集團香港有限公司等。
今天的海航事業已經超越了國家、膚色、民族、信仰、文化、語言等界限,遍布全球,不斷從成功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並逐步成長為受世人尊敬的企業;今天的海航人秉承著相同的海航精神價值體系,以「為了人類的幸福與世界的和平」為共同理想、以「天佑善人、天自我立、自我主宰」為共同信仰、以「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為共同追求、以「誠信、業績、創新」為共同理念。展望未來,全體海航人將為創建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的偉大目標不懈奮斗。
⑹ 曼徹斯特大學的傑出華人校友
張彥通(國務院參事室參事業務一司司長)
岑建君(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
王良城(國家檔案局正局級巡視員)
沈陽(中國駐英國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
張林逸(中國駐義大利使館教育處教育參贊)
楊進(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
靜煒(國家漢辦副主任,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
熊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規劃研究部副主任)
戴曉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
張峻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工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
楊英明(財政部國際財金合作司副司長)
孫志(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
陳昶學(財政部經濟建設司環境與資源處處長)
譚崇鈞(財政部稅政司流轉稅處處長)
劉健男(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綜合司督查考評處處長)
吳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王輝耀(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閆傲霜(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致公黨中央常委)
唐曉青(北京市政協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席)
張志強(天津市人民政府秘書長)
陳藝(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黃維禮(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民盟中央常委)
李茜(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對外宣傳辦公室(省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
李慧瓊(民建聯主席,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立法會議員)
陳肇始(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副局長)
林奮強(前香港行政會議成員,智庫組織HKGolden50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之一,原瑞銀環球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殷瑋(台灣「總統府」秘書)
此外,曾在曼大進行非學位求學或擔任訪問學者的中國政界人士包括:
張少琴(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曾於1983年2月至1985年2月在曼徹斯特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孫振宇(商務部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首位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曾於1989年至1990年在曼徹斯特大學學習)
李青原(中國證券市場最早的推動者和設計者之一,原中國證監會規劃發展委員會主任、高盛(亞洲)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曾於1977年在曼徹斯特大學攻讀) 黃偉明(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
杜哲民(聯想集團歐洲、中東和非洲首席財務官,原宏碁首席財務官)
歐陽謙(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丘仲文(中信銀行(國際)稽核總監)
唐漢城(東亞銀行副行政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陳天正(富邦銀行(香港)高級副總裁兼財務管理部主管)
陳碧霞(富邦銀行(香港)前高級副總裁兼企業傳訊部主管)
李家祥(交通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恆生銀行獨立非執行董事兼審核委員會主席)
杜江龍(交通銀行董事會秘書兼董事會辦公室主任)
程軍(中國銀行總行貿易金融部總經理)
李克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
鄭文彪(安永大中華區首席財務官及營運主管)
黃大展(招商局資本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
詹德慈(招商局資本副總經理,原港交所財務總監)
王一崗(招商昆侖董事總經理)
張迎昊(中信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
陳鎮洪(天泉投資總裁,中國十大風險投資家)
余建明(麥格理資本大中華區資本市場主席)
郭慧娜(景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亞太區首席行政官)
任重(世銘投資合夥人)
許志明(寬頻資本合夥人)
朱大銘(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
徐炳東(海納亞洲創投基金董事總經理)
陳禮明(DHL Express亞太區財務總監)
葉祖達(奧雅納(中國)規劃/發展總監)
李婷婷(丘博保險(中國)董事會秘書兼法律責任人)
陳翀(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理事,原碧桂園集團主席特別助理)
劉鋒傑(上市公司科達股份董事長)
林斌(上市公司躍嶺股份副總經理)
張鉅(上市公司海能達通信董事兼財務總監)
姚錦麗(上市公司美錦能源副總經理兼資本運營部總經理)
簡迅鳴(上市公司上海電氣獨立非執行董事)
蘇文俊(上市公司加加食品獨立董事)
王清華(上市公司中海科技獨立董事)
吳德龍(上市公司一拖股份獨立董事,原農銀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蘇志國(上市公司華蘭生物獨立董事,中科院過程所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首席科學家)
利定昌(香港上市公司希慎興業前主席)
馮紹波(香港上市公司經濟日報集團主席兼創辦人)
陳永燊(香港上市公司YGM貿易副主席,長江制衣董事)
吳長勝(香港上市公司科聯系統創辦人兼主席)
徐達明(香港上市公司恆天立信副總裁)
彭賜明(香港上市公司中亞能源副行政總裁)
鄧宇平(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飛機租賃高級副總裁)
石國文(香港上市公司鴻興印刷集團財務副總裁)
何漢明(香港上市公司香港中華煤氣首席財務總裁)
朱欣欣(香港上市公司華彩控股副總裁兼集團人事行政部總監)
談俊偉(香港上市公司綠森集團財務總監)
潘家利(香港上市公司中慧國際控股財務總監)
關志堅(香港上市公司寶光實業首席財務總裁)
袁偉良(香港上市公司恆隆地產獨立非執行董事、前董事總經理)
張智媛(香港會計師公會前行政總裁兼注冊主任)
唐建華(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專業標准與技術指導部主任)
陳展生(立白集團董事長助理,接力中國副理事長)
平凡(上海國際商會副會長,接力中國副理事長)
楊南生(著名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火箭事業的開創者)
柯召(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名譽副主席,四川大學名譽校長)
余瑞璜(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教授,吉林大學物理系創始人)
史紹熙(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燃燒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天津大學校長)
章名濤(著名電機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主任)
趙承嘏(著名植物化學家、葯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草葯化學研究的先驅者)
蘇元復(著名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朱亞傑(著名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石油大學副校長)
陸學善(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晶體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
朱洪元(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希濤(著名口腔醫學專家,中國口腔修復學的奠基人之一,中華口腔醫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名譽院長)
夏震寰(中國水利工程學泰斗,原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副主任)
顧兆勛(著名水利專家、教育家,河海大學前身華東水利學院的主要開創者之一)
蘇良赫(著名工藝岩石學家,中國工藝岩石學開拓者之一,第二屆世界非金屬礦物大會副主席)
鄭建宣(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合金相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原廣西大學副校長)
劉培德(著名切削理論與刀具專家,原華僑大學副校長、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主任)
許道生(著名冶金學家,原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研究員)
陳季丹(著名電氣化絕緣專家,原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電所系絕緣教研室和研究室主任)
嚴灝景(中國紡織纖維材料學科的創始人,原東華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教授)
沈宗瀛(國際著名葯物化學家,曾獲美國化學會首屆Abred Burger醫葯化學獎)
郭正曉(倫敦大學學院(UCL)首位華人副校長、材料化學教授)
湯家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統計學教授,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研究生院首任院長)
姚良忠(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曾榮樹(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院國際顧問,原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吳恩華(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計算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導)
何元慶(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博導,甘肅省僑聯副主席)
葛惟昆(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王運東(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符松(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
葉大田(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劉波(浙江大學國際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
吳惠楨(浙江大學電子與無線電物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傅育熙(上海交通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
張成思(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助理兼貨幣金融系主任、教授)
袁學鋒(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主任,中山大學超級計算應用研究院院長、教授)
姜正祿(中山大學數學系教授)
馬春文(吉林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教授)
陳宗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控制系教授)
張以都(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教授)
曹文(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教授)
王薔(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外語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趙成平(重慶大學國際學院院長、教授)
周俊良(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侯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副校長、教授)
楊永春(蘭州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資源環境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
張卿(中國政法大學法和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孫旭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外語系教授)
徐海(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生物工程與技術中心教授)
陳小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翻譯學科帶頭人)
田金洲(北京中醫葯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北京中醫葯大學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
楊劍波(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兼金融實驗室主任,原光大證券策略投資部總經理)
柴明熲(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教授)
陳建東(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朱小美(安徽大學外語學院教授)
劉學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方召麐(當代傑出國畫大師)
庄巨忠(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
蔣小涵(著名主持人和女演員,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黃榮楠(上海市律師協會理事)
王漢齊(大成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主任)
陳建軍(《財經》雜志公關部總監)
⑺ 楷書四大家那四大
楷書四大家是指唐朝歐陽詢、唐朝顏真卿、唐朝柳公權、元朝趙孟頫。
1、歐陽詢
結構穩重,法度森嚴,中宮緊縮,疏密有致,多獻側取勢,於平整中求險絕,遒勁中見疏朗。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傳世。
2、顏真卿
顏體吸收篆隸筆用筆外拓,正面取勢,以圓為主,方圓並施,逆入平出,轉折處多提筆另起,蓄勢回鋒超鉤,點畫厚重豐肥,端莊雄偉、氣勢開張。楷書有《多寶塔碑》、《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和《爭座位帖》等傳世。
3、柳公權
結構端正俏麗,謹嚴勁緊。字形方中顯長,筆畫安排中緊外松,疏密有致,在勻稱中求變化。代表楷書碑刻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馮宿碑》等傳世。
4、趙孟頫
筆畫腴潤豐滿,外圓內方,方以立骨,圓以取潤,形似秀美而內含剛毅結構巧麗、灑脫,撇捺舒展,橫豎相安,方正謹嚴。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作品傳世。
(7)甘肅華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1、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
2、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草聖」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
3、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人,官至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後世以「顏筋柳骨」並稱他們,成為歷代書法的楷模。他的書法結體遒勁,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
4、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顛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
⑻ 華東五市包括哪些地方
華東五市是我國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主要指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這里是「江南魚米之鄉,山清水秀之處,歷史文物之都,名人薈萃之地」。
1、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與北京、廣州和深圳並稱中國四大一線城市,還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上海位於中國東部弧形海岸線的正中間,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臨東海,南瀕杭州灣,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北端的崇明島處於長江入海口中,佔地面積6,340平方公里。上海市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2、南京市,簡稱「寧」,別稱金陵,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華東地區區域中心城市。地處長江下游沿岸,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是長江下游和長三角地區重要產業城市、長三角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國東部暨江蘇省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全國綜合性交通和通信樞紐城市以及科教中心城市之一。
3、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滬嘉杭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國際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截至2017年,杭州下轄10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6853.57平方千米。
4、蘇州,古稱吳,簡稱為蘇,又稱姑蘇、平江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遊城市,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G60科創走廊中心城市、江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5、無錫,江蘇省地級市,簡稱「錫」,古稱新吳、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位於江蘇省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北倚長江,南濱太湖,京杭大運河從無錫穿過;境內以平原為主,星散分布著低山、殘丘;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熱量充足。無錫市轄5個區及2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4627.47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655.3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