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燴面館開業促銷活動

燴面館開業促銷活動

發布時間:2022-09-05 09:52:08

① 面館開業怎麼做活動好

1、滿20送20,滿30送30(每張券面值10元),給人第一印象就是吃多少送多少,感覺就是五折。所以折回扣力答度大。

2、客人拿著券會有二次消費的慾望。

3、通過統計券的回收與發放比例,可以把握客人回頭率。一般來說,附近上班族和常住居民是主要的回頭客。通過客人的多次重復消費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們的口味特點和個性需求。

其實新店促銷活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引人氣。核心的活動內容也無非是新店打折、買贈等。這本身也是一種推廣宣傳

但能否留下美好印象卻是通過顧客實際在店裡的消費體驗決定的:1,菜品怎麼樣,2服務怎麼樣,3環境怎麼樣。

但也可以針對消費者的感受這塊設計活動。舉例:店裡留一塊牆面做客人留言牆,隨便起個名字,客人可以隨便寫點什麼,或者對店面菜品服務做些評價。用彩色貼紙貼上。如果有顧客願意在小店留下痕跡可以得到打折或者贈送什麼之類的,直到貼滿。

一來好玩,二來起碼這些來過的客人,每次再來都可以看到自己的痕跡,還可以與他人炫耀,這是這家店的第一批客人。像這類活動是增加已到店顧客消費感受的,吸引客人的功能就差點。可以舉一反三。

② 河南度假區回應一碗燴面88元,天價套餐是否應該被嚴查

近日,銀基動物王國在河南鄭州對遊客開放的第二天,因遊客體驗不佳而受到質疑,甚至出現了“燴面天價”,一碗88元的燴面。作為對這一事件的回應,河南銀基國際旅遊度假區道歉說:“對不起,我們今天的服務不周到,所以我們會補給遊客們。”,但對於一碗88元的燴面,河南度假村回應稱,一碗88元的燴面是套餐,一碗是58元。

據媒體報道,鄭州銀基動物王國於近幾日開始測試和運行,幾日後,試運行的第二天,許多進入公園的網民抱怨很多。一些網民說,“人很多,但是動物很少。燴面有八十八的和十五一根腸子。”一些網民還說,“大轎車要排隊一兩個小時,專車的價格要在400到900之間切換”,“在動物區吃飯要兩個小時”,“一碗燴面88元?”這件事一經曝光,就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③ 有沒有描寫河南燴面的文章或詩句

按飲食業權威的說法,鄭州的燴面發展到今天,有3種流派:一種是合記,傳統製作方法;一種是蕭記,新興的,清香型;另外一種是「豐源」系列,也是老百姓喜歡的一種。 合記是鄭州羊肉燴面的鼻祖,說到鄭州的羊肉燴面當然得先說合記。 合記的前身是老鄉親飯店,1942年開業,因老闆是回族,掌勺師傅為陝西人,故起名為「陝西牛羊肉炒菜館」。起初以炒菜為主,兼營泡饃。1947年該店遷至順河路口(今二七廣場附近),由名廚趙榮光主廚,主營炒菜、泡饃、燴面。後來燴面成了熱賣品種,又更名為「陝西牛羊肉燴面館」。1952年,老鄉親、怡蘭軒、順和樓3家老闆合夥經營,就因為是合夥,業內人稱之為合記。 如果你是個老鄭州,從你記得的最早的燴面價格就能判斷你吃燴面的「級別」。鄭州市飲食公司的利保生是標準的羊肉燴面愛好者,當年合記燴面館還在二七塔西北角時,他就經常光顧。他回憶說:最初吃是0.36元一碗加4兩糧票,後來是0.37元、0.39元、0.41元……那時,不論早晚,路過二七塔,總能看到一群人或蹲或站,手捧一白瓷海碗,埋頭大嚼……當時的合記燴面館只有兩間門面,十五六張桌子,根本不夠用。有一個數字可以充分反映當時合記生意的火爆,由於大多數顧客都是露天「作業」,餐具損耗很大,每個月合記燴面館都要用東風汽車拉回來一整車的餐具! 從那時起,合記羊肉燴面已經成了鄭州的名牌!之後,合記燴面館又在現在的天然商廈附近開了一家分店,依然是門庭若市。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鄭州城市改造,合記燴面館就被拆掉了。「羊肉燴面愛好者」們紛紛向飲食公司和有關部門「抗議」,當時的報紙還發表了一篇《合記燴面哪裡去了?》的文章進行呼籲。於是鄭州市飲食公司將原來合記燴面館的師傅們派到了位於銘功路與解放路交叉口附近的一品香飯店,重新打出合記的大旗。1991年,合記燴面館搬到了人民路的黃金地段。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合記燴面開始連鎖經營,如今鄭州市已有8家連鎖店。 如今合記燴面生意興隆還可以用一個數字反映,僅人民路總店,一個月就消耗香菜兩噸有餘! 在鄭州能與合記比肩抗衡的只有蕭記。蕭記三鮮燴面可謂劍走偏鋒異軍突起! 1986年,蕭記燴面剛開張時,連個門店都沒有,從一張帆布篷,一張矮桌,一條板凳、一鍋湯起家。彈指一揮間,如今的蕭記,僅其總店每年就向國家上繳利稅100多萬元! 蕭記燴面的創始人蕭鴻河原是鄭州國營長春飯店做伊府麵的師傅,退休後領著兩個兒子開起了燴面館。他沒有沿襲傳統的羊肉燴面風格,而是從自己拿手的伊府麵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面中,稱之為三鮮燴面。 許多人都有相同的記憶,當時的蕭記燴面館開在人民路與東太康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帶,通宵營業。風雪之夜,三兩知己歡聚於此,叫上一盤紅油豆絲、一盤扒羊肉,每人面前一碗熱氣騰騰的三鮮燴面,即便是就著一瓶最普通的白酒,也能有無限的快意! 當初的地攤如今已經發展成了鄭州蕭記麵食有限公司,老闆蕭存興是蕭鴻河的大兒子。位於鄭汴路貨棧北街的總店由蕭存興親自掌舵,下屬3家直營的分店分別由其愛人、兄弟及其侄女坐鎮。除此之外,蕭存興還以加盟店的形式在鄭州發展了多家分店。十幾天前,鄭州西郊工人路上的西三鮮燴面城剛剛開業,就和其他幾家蕭記的分店一樣,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蕭記第一次創業時,掛的招牌是「三鮮蕭記燴面館」,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招牌改成了「蕭記三鮮燴面館」,而今天其總店的招牌已經改成了「蕭記三鮮燴面美食城」。 蕭存興說,20世紀80年代中期,蕭記開張時,鄭州的羊肉燴面館正處在鼎盛時期,但因為當時市場剛剛放開,投資者對長久經營沒有信心,普遍存在門店小、衛生差的問題。生意好了就不顧質量,顧客多了就往羊肉湯里對水……而蕭記在剛開始經營時,就把質量放在第一位,為的就是要做出名氣來。 如今,蕭氏兄弟早已嘗到了名氣的甜頭,對蕭記品牌更是呵護有加。不久前,蕭存興老家的一個同族在鄭州打出了蕭記燴面的旗號,幾經周折,協商無果,蕭存興最終通過法律維護了蕭記的商標權。 從蕭存興「坐騎」的變化就很能看出蕭記三鮮燴面在鄭州的發展。創業之初,蕭存興既是老闆又是「菜買」,騎一輛破自行車,後座上掛個簍,每天穿梭在自由市場。後來換了一輛三輪車。再往後就有了客貨兩用車、麵包車。現在他出入乘坐的是紅旗牌轎車。發達以後的蕭存興熱心公益事業,一位相熟的書法家曾為其題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蕭存興頗有感觸,奉為至理名言,並將之作為其家族企業發展的宗旨。 20世紀90年代中期,惠豐園燴面館在經七路上開業。經營者一出手就顯得頗有氣勢,明亮的店堂、豪華的裝修、品種豐富的小菜。惠豐園燴面與眾不同的是在湯中加入了滋補的中草葯。從開業至今,每到飯點,「惠豐園」幾乎天天「爆棚」。 「惠豐園」一帆風順的發展可謂是個奇跡,它的興起,鼓舞了羊肉燴面經營者的信心。有趣的是,在其之後,鄭州一時間突然出現了幾十家大大小小叫「某豐園」的燴面館,據說有的味道還真不錯。目前不少燴面館已在鄭州的餐飲市場佔有了一席之地

④ 河南燴面的歷史誰知道

河南燴面的由來?在永福路一間新鄉人開的河南傳統燴面館。店主王先生說,河南燴面是從西安泡饃中演變過來的,西安的泡饃是清朝年間傳到河南的,因為河南人不喜歡吃饃而喜歡吃面,就把它演變成了燴面。現在燴面中所喝到的湯都能依稀聞到西安泡饃的味道,湯用羊肉、羊骨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其中下入七八味中葯,煮出來的湯濃。燴面用的面叫做扯麵,其特點就是滑爽、勁道。在河南本地,鄭州以「合記燴面」最出名;新鄉以「原陽燴面」最出名,而廣州「燴面大王」的燴面在原陽燴面的基礎上,糅和了合記燴面的做法,味道更「正」。

羊肉燴面以清湯(又叫白湯)為主,近幾年又出現了鹵湯,新鄉「小北街」的羊肉鹵,像廣州燉牛腩一樣。羊肉燴面的羊肉湯里有羊肉、羊骨若干(在燴面大王店裡,每天都要用幾十斤的羊骨頭、羊肉來煲湯。),輔以粉絲、海帶絲、枸杞、香菜等。燴面厚度如百合瓣,外滑內韌,咀嚼有張力,分為一段段地吃。吃去尺長,再喝湯。羊肉燴面便佐羊肉湯,海鮮燴面便佐海鮮湯,以此類推。參考價:5元/小碗、6元/中碗、7元/大碗。

話說合記燴面

早在七八十年代,常到鄭州出差或旅遊的外地人就給鄭州送了一個雅號,稱之謂「燴面城」。時至今日,鄭州市人民路合記燴面館前仍然是車水馬龍,人們感受過那酣暢淋漓的味覺之後,很多人會問:誰研製了合記燴面呢?
「合記」的前身是老鄉親飯店,1942年開業,後由老鄉親、怡蘭軒、順和樓三家老闆合夥經營,因老闆是回族,掌勺師傅為陝西人,故起名為「陝西牛羊肉炒菜館」。1947年該店遷至順河路口(今二七廣場附近),由名廚趙榮光主廚。

趙榮光師傅1901年生於直隸省(今河北省)長垣縣(今屬河南省),14歲到河南開封同天聚飯店跟名廚周文漢學徒。趙榮光雖系漢族,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回族飯菜的製作。他喜麵食,尤其對面條特別鍾愛。據他的關門弟子王平和講,戰爭年代,飯店經常因躲避空襲關門,有時廚師們剛端起飯碗就要急於逃命。當時糧食緊缺,趙師傅不忍將剩飯棄掉,空襲結束後,就把剩飯加湯燴燴再吃。久而久之,趙榮光師傅發現重新燴過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鹽、鹼之類的原料,使其面更筋,別有一番風味,成為店員們的一個主要伙食品種。後來,一些老顧客發現店員吃這種面津津有味,香氣四溢,就要求購買。趙榮光師傅由此開始精心配製燴面。他選用上好的鮮羊肉,放入各種原料將肉煮爛,面條下鍋時用原汁肉湯,再放入羊肉、黃花菜、木耳等調料,燴面的味道十分鮮美,逐漸成為該店的熱賣品種,老闆也把店名更改為「陝西牛羊肉燴面館」,簡稱合記燴面館。解放後,「合記」經公私合營成為國有企業,趙榮光師傅也因對「合記」作出的特殊貢獻,先後當選為鄭州市勞動模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

合記燴面操作規程嚴格,數十年堅持一鍋一碗,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70年代後,「合記」每天接待顧客4000人次。1991年,鄭州市飲食公司借舊城改造之機,將合記燴面館搬遷至人民路經營,擴大了經營面積,每日接待顧客6000人次之多。1994年,合記燴面被國內貿易部、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清真名牌風味食品」稱號。1996年,合記燴面館走上連鎖經營發展之路,先後在鄭州市區開辟了南陽路、華山路、東明路8家連鎖店,還在新鄉市、開封市、洛陽市、許昌市、滎陽市、三門峽市、安陽市、長沙市等地開設了近30家連鎖企業,進入了它的全盛期。1997年,合記燴面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中華名小吃」。2001年,又被中國烹飪協會表彰為「中華餐飲名店」。它的創始人趙榮光師傅80年代初期退休後定居蘭州,1986病逝。

燴面還是清真【老字型大小】的香

在驛城20餘年的發展歷史中,餐飲業的變化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每一年都有流行的餐館,每一年都有一個獨領風騷的"流行色",比如20年前的燴面,之後的川菜、火鍋,去年的德克士、西餐,一直到今年的麥當勞、比薩餅以及馬蘭拉麵、羊蠍子等的火爆。如果說在燴面"名聲顯赫"的時代,一個驕子還能夠"統治"一年或者數年的話,那麼如今"行業老大"的位置更換頻率就開始加快,有的也許幾個月或者更短就匆匆而去,被後來的"驕子"代替了。真有些"江山易改"的味道。然而在餐飲界"群雄逐鹿"的時代,20年前的燴面雖已不再是"驕子",可如今,我市經營燴面的飯館、小攤仍遍布大街小巷。市民對燴面的喜愛似乎2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改變。驛城區一位60多歲的退休幹部說,20年前能吃上燴面的是經濟較為寬裕的家庭,在當時燴面被稱為一種奢侈的美味。這么多年了,如今出去吃飯,全家老小還是都喜愛燴面。

飛機轟炸出來的美食
說起燴面,經營燴面館20年的潘建安給記者講述了燴面的淵源。據考證,燴面是因飛機轟炸而來的。在抗日戰爭時期,日軍飛機經常空襲鄭州。當時有一名廚趙榮元特別喜歡吃麵食。飛機來了,趙師傅便出去躲飛機。回來後,他便把剩下的面條加點羊肉燴了燴。這時候,趙師傅發現重新燴過的面也很好吃。於是,他潛心研究,在面里放了些鹽、鹼,使面更筋,別有一番風味,後來燴了後的面也就成了風靡一時的風味美食。於是,鄭州的大街小巷也便涌現了許多的燴面館,當時有人戲稱鄭州為"燴面城"。而燴面真正落戶我市,是在1983年的1月。

潘記燴面自成一家

在駐馬店提起潘記燴面,似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與一些中老年人閑聊,他們便能告訴你"潘記"的發展史。至今仍在市糧食局上班的李先生說,20年前,他只記得鄭州有開燴面館的,每次出差,別人招待他的便是燴面,那時只知道那味很美,每次去了便先去找燴面館。當時只埋怨駐馬店咋就沒有開這樣的館子呢?不久後,他的願望實現了。在距離火車站不遠的地方有一家姓潘的老闆便開了這樣的一家燴面館,吃後發覺這個連店名也沒有的燴面館,做出的燴面竟出乎了他的意外——其味的香醇讓他不再牽掛鄭州的燴面館。這便是潘建安最初的燴面館給食客留下的印象。
提起潘記燴面館這個招牌,潘記燴面館的創始人潘建安給記者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那是1982年冬季的一個夜晚,他去燴面館附近買東西,路上幾位剛下夜班的工人向他打聽附近是不是有家面館,是做燴面的。他領著食客來到了店內就座,而食客們剛才的問話讓他思量了許久。第二天他便做了一個招牌,為自己的店取名潘記燴面館。1983年1月,潘記燴面館在我市"誕生",並自成一家。它的降臨活躍了我市當時的大小餐館,並在驛城獨樹一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第一次到潘記燴面館吃面的食客,也就成了潘記燴面館的回頭客。他們沖的就是潘記燴面館的信譽、聲譽及那獨特的香醇。潘建安在其伯父潘玉明的指導與建議下,不斷推陳出新,不僅使燴面的香味更加純正,而且營養豐富,具有麵筋、肉爛、湯醇、味美的特點。如今,潘記燴面館已有原來的湯面發展到炒燴面、涼拌燴面等多種品種,這些創新引發了同行們的紛紛效仿。
其實,在我市開燴面館的不僅是潘家,還有肖記及一些沒有打出名頭的燴面館。但無論燴面館掛的是什麼招牌,都應該在質量上下功夫。對此,潘建安說,燴面的製作看似簡單,實際上要做好燴面是要花一定

⑤ 河南鄭州仨年輕人吃8元燴面悄悄付4400元,他們為何這么做

在這個社會上,每天都有正能量的事情發生。而正是這些溫暖的人和事,才讓我們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美好。在河南鄭州,就發生了這樣感人的一幕。三名年輕人吃8元燴面,卻悄悄付了4400元的“天價”,得知真相的人們紛紛給他們豎起大拇指。他們到底為什麼這么做呢?

聽到這樣的事情,讓人的心也不禁跟著溫暖起來。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乏有愛心的人士,他們遍布社會各個角落,他們職業各有不同,甚至也許他們自己也並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他們心裡有一顆對生活的熱愛,有一顆對世人的憐憫之心,他們是有大愛的人。也正是他們這樣的人群存在,才讓正能量在城市裡悄悄蔓延,帶動了其他人也像他們一樣傳遞愛心。

人的這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坎坷,每個人都有生活不如意的時候,如果在困難的時候,有一個人對你伸出了援助之手,拉你一把,也許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希望這樣的正能量永遠在社會里傳遞下去。

⑥ 河南燴面,爽滑筋道,湯鮮味美,你會做了嗎

河南燴面歷史悠久,傳說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難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農家收留。農家淳樸,宰家養麋鹿燉湯,又迫於追兵草草將活好的面拉扯下鍋。李世民吃下,寒疾痊癒。即位後,李世民派人尋訪,命御廚學藝,唐宮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後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就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燴面。

第三部: 另起鍋上火加入羊肉湯,水開倒入燴面、放入木耳、羊肉、黃花菜、菜心、鹽,最後加雞精,枸杞、羊肉。連湯帶面一起盛入碗中,撒上香菜,配小碟辣椒油一起上桌即可。

燴面製作中的小竅門

1: 麵粉中加入鹽,鹼,能使燴面更筋道。

2: 冬天用溫水和面軟一點,夏天溫度高可以用冷水和面硬一點。

3: 根據自己的口味,任意換自己喜歡的配菜。

⑦ 宴渠燴面和晏曲燴面哪個是真

宴渠燴面。
宴渠老燴面,河南人舌尖上的記憶。燴面作為河南特色美食,有著悠久的歷史。燴面以優質高筋麵粉為原料,輔以高湯及多種配菜,是一種類似寬面條的麵食。湯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開,露出中間的骨髓)一起煮五個小時以上,先用大火猛滾再用小火煲,煲出來的湯白白亮亮,猶如牛乳一樣。它是一種葷、素、湯、菜、飯聚而有之的傳統風味小吃,以味道鮮美,經濟實惠,享譽中原,遍及全國。
在河南鄭州高新區化工路與白楊路交叉口向北100米有一家燴面館,因館址位於高新區西流湖黃河引水乾渠邊上,被食客們稱之為渠邊上的美味,後演變成宴渠老燴面(原宴區老燴面)。宴渠老燴面開業短短兩年,已有白楊路店、國棉三廠店、中原路店、國棉一廠店、花園路店等十餘家店,在市民口中有著極好的口碑。

閱讀全文

與燴面館開業促銷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旅遊大米營銷策劃方案 瀏覽:808
運輸公司夏季安全培訓方案 瀏覽:574
服飾促銷活動總結 瀏覽:289
少兒藝術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653
市場營銷的考題 瀏覽:471
幼兒園中班元旦策劃方案 瀏覽:578
鄉鎮扶貧產業培訓方案 瀏覽:818
山西愛夢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568
網路銷售跟網路營銷 瀏覽:265
市場營銷環境及其特徵 瀏覽:462
大學六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525
破冰大會策劃方案 瀏覽:268
小學教師網路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963
聯通上市推廣方案 瀏覽:442
紅包裂變推廣方案 瀏覽:967
城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67
年度安全培訓計劃方案表 瀏覽:23
南昌大學市場營銷專業 瀏覽:71
天津大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市場定位 瀏覽:363
線下營銷與網路營銷的關系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