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電子商務工業化農業化

電子商務工業化農業化

發布時間:2021-05-25 02:00:58

㈠ 如何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發展

電子商務的優點主要表現在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庫存、縮短生產周期、增加商業機會、減輕對實物基礎設施依賴的24小時無間隔的商業運作等,因此能夠有效地克服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不利因素,對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具體表現為:
一、減少生產的盲目性。農業電子商務能夠減少乃至消除農業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為農戶和企業及時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有利於企業和農戶准確地把握市場需求,使農業的生產行為變得智能、快捷。
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農業產業化中導入電子商務,企業通過網路發布信息、處理訂單、安排生產、分配資源,供應鏈中的所有組織幾乎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從互聯網上獲得所需信息,減少了中間商環節,縮短了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距離,降低了買賣雙方的搜尋費用。
三、打破區域和時間的限制。農業電子商務使農業企業沖破條塊分割的市場格局,擺脫區域性市場的限制,進入跨地區乃至跨國的網路銷售,有利於形成統一有序的大市場,使交易雙方的選擇性擴展到最大。
四、實現農產品流通的規模化。在農業電子商務中採用網路交易平台,能夠將少量的、單獨的農產品交易規模化、組織化。農民將農產品委託給配送中心而由其統一組織銷售,交易的一方是農民群體,另一方是企業,雙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夠得到充分保證。
五、方便對農民的教育與培訓。農業電子商務將使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變得更為快捷、方便,更具有針對性,能夠讓農戶了解最新農業生產技術和社會發展動態,不斷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有利於促進農業新技術在農村的迅速傳播,有利於農業產業化不斷推向深入。
「淘寶村」興起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提供借鑒。2009年以來,國內淘寶村的發展呈現雨後春筍之勢。據阿里巴巴調查顯示,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已經發現各類淘寶村20個,涵蓋的網店總數約為1.5萬家。淘寶村正在經歷從點到面的跨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農村新經濟浪潮。為了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促進傳統農業產業發展,筆者建議:一是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物流、電信、電力等基礎設施;二是研究制定稅收優惠政策。寬松的稅收政策,是鼓勵相關企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三是鼓勵以淘寶村為代表的自下而上的農村電子商務模式,鼓勵推廣先進典型,引導農民網商走集約化、品牌化、生態化的發展道路,避免惡性競爭;四是堅持農民在淘寶村發展和農村電子商務中的主導地位,政府採取因勢利導、有為而治的策略,不幹預不強勢,做好服務,做好支持。

㈡ 中國從農業化時代慢慢步入工業化時代大概多久

自「十二五」(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開始,中國開始步入後工業化時代。

㈢ 在電子商務遍地開發的今天,農業從傳統農業轉型成為電商農業,傳統工業的出路又是什麼了

農業向智能物聯網發展智慧農業,傳統工業向管理互聯網化,非標工業設計互聯網化,供應鏈互聯網化發展,我們是做非標工業品創新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

㈣ 人類社會經歷農業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社會,這些社會都有哪些特徵

「信息化」的概念在上世紀60年代初提出。一般認為,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強,並發揮主導作用的動態發展過程。它以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程度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主要標志。
從內容上看,信息化可分為信息的生產、應用和保障三大方面。信息生產,即信息產業化,要求發展一系列信息技術及產業,涉及信息和數據的採集、處理、存儲技術,包括通信設備、計算機、和消費類電子產品製造等領域。信息應用,即產業和社會領域的信息化,主要表現在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農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大大提高各種物質和能量資源的利用效率,促使產業結構的調整、轉換和升級,促進人類生活方式、社會體系和社會文化發生深刻變革。信息保障,指保障信息傳輸的基礎設施和安全機制,使人類能夠可持續地提升獲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安全保障機制、信息科技創新體系、信息傳播途徑和信息能力教育等。
信息社會與後工業社會的概念沒有什麼原則性的區別。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計算機、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
由於信息技術在資料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和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在80年代,關於「信息社會」的較為流行的說法是「3C」社會(通訊化、計算機化和自動控制化),「3A」社會(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家庭自動化)和「4A」社會(「3A」加農業自動化)。到了90年代,關於信息社會的說法又加上多媒體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網路的普遍採用等條件。 具體而言,有如下三方面的特徵:
1、經濟領域的特徵
(1)勞動力結構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從事信息職業的人數與其它部門職業的人數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2)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信息經濟所創產值與其它經濟部門所創產值相比已佔絕對優勢;
(3)能源消耗少,污染得以控制;
(4)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資源。
2、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特徵
(1)社會生活的計算機化、自動化;
(2)擁有覆蓋面極廣的遠程快速通訊網路系統以各類遠程存取快捷、方便的數據中心;
(3)生活模式、文化模式的多樣化、個性化的加強;
(4)可供個人自由支配的時間和活動的空間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
3、社會觀念上的特徵
(1)尊重知識的價值觀念成為社會之風尚;
(2)社會中人具有更積極地創造未來的意識傾向。

㈤ 近代工業化形成之前的農業狀況是怎樣的

在近代工業化形成之前,農業勞動者即「荷鋤者」通過其勞動從物質上支撐著歐洲文明,他們的貢獻比其他任何階層更大。不過,雖然看起來令人目瞪口呆,但在1050年前,他們甚至連把鋤頭也沒有。

加洛林時代的農具清單表明,就連在最富裕的農業庄園里,金屬工具也極為罕見,甚至木製工具也數量不多,許多農業勞動者確確實實只能徒手與自然搏鬥。約1050至1250年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在這大致二百年的時間里,一場農業革命發生了,它完全改變了西歐農業的性質,並大大提高了農業的產量。

㈥ 什麼是農業工業化

農業工業化又叫。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是指農活操作由使用人畜力轉移為使用機械,手工勞動被機械操作所取代的過程。

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

1、農、林、牧、副、漁等部門生產作業機械化,如農作物的耕種、排灌、植保、收獲,漁業的放養、打撈等;

2、產品運輸和加工的機械化;

3、農業基本建設施工機械化等。其作用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產量。


(6)電子商務工業化農業化擴展閱讀:

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意義

我國正面臨著傳統農業的生產與現代化機械農業相互轉化的重要階段, 為了加速農業機械化的不斷深化轉型, 要求切實依據我國農業機械化現階段的情況, 積極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 加深基礎性農作物的機械化生產。

與此同時, 加快山區地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科技的不斷創新, 提高機械化水平技術, 加速形成經濟便捷、現代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還需完善農機作業環境, 積極深化土地整治和標准農田建設, 加快耕道、場地等基礎設施建設, 為農業機械化的廣泛應用打牢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農業機械化

㈦ 工業化帶動農業轉型 是啥

內容提要:

當前,我國已普遍進入工業化發展時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業化中期。此時,農業怎麼發展?現在各界都在思考,社會上也流傳著各種說法,筆者認為,此時的農業必須以自身的工業化來融入整個大的工業化,實現農業工業化。本文試就此並結合農業加入世貿組織的問題談點基本看法。

關鍵詞:農業 工業化 WTO

一、如何認識農業發展與工業化的關系

農業發展與工業化是高度統一的關系。作出這一結論主要是基於三個方面的分析:

1、農業與工業本身是密不可分的。農業是一種基礎性很強、附加功能性很多的產業,其他各業都離不開農業,都直接或間接地與農業聯系在一起。假設沒有農產品供給,整個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沒有農產品供給,部分工業如輕工業、紡織工業等就會成為無本之源。這是眾人皆知的道理。

2、工業化本身就包含著農業。工業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有工業,與工業有關的各個產業都會大而化之。什麼是工業化?我的理解是,工業生產的爆發性的擴張,這種擴張來自工業內部的質的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各個方面尤其是各個產業的全方位的嬗變。就農業對工業的影響而言其在工業化過程中要從有關方面支持工業,也就是說工業化離不開農業的貢獻。農業貢獻主要體現在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外匯貢獻和市場貢獻。從部分發達國家發展工業的經驗看,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需要農業原始積累,需要農產品原料與資金方面的支持;在工業化中期,工業離不開農業的市場貢獻,如果農村市場、農民市場不打開,沒有相應的消費工業產品的能力,工業發展會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工業化高級階段,更離不開農業,這時農業既要為80%以上非農業人口提供食品,又要為發達的輕紡工業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態平衡,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好的居住環境。

就農業自身發展而言,在工業化過程中必然積極參與,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在農業中實現工業化。

3、從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實踐來看,只有在農業與工業同時發展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工業化。英國之所以在歐洲能最早實現工業化,主要是這個國家歷來都十分重視農業,農業長期強於歐洲其他各國。美國也是這樣,從建國之初,美國就把農業作為其他各個產業的基礎來對待。反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中如阿根延、智利,為了急於實現工業化而輕視農業,結果由於農業的衰退而影響工業的發展,至今也沒有成為工業化國家。

因此,在工業化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支持農業發展,把工業化過程與農業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既要建設強大的工業,又要建設強大的農業。

二、充分利用工業化機遇,構建農業工業化

總的來看,工業化是有利於農業的,是農業發展的機遇。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工業化所推動的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機遇,關鍵在於工業化的過程中能不能實現農業工業化。什麼是農業工業化?本文的意思為,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這一概念包括七個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為七個轉向: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從農業工業化概念中可以發現,農業工業化是發生在農業內部的質的革命,必將從根本上改造現在的農業,建設能與現代化工業並駕齊驅的現代農業。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思想准備,高起點全方位地謀劃農業,按照農業工業化的標准發展農業。

檢驗農業是否抓住工業化機遇的標准只有一條,就是農業工業化的發展速度與發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機遇的具體體現。

三、沉著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

農業加入世貿組織進行運作,有利有弊,從目前來看,弊大於利。現在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弱,我們不僅難以佔領別人的市場,連國內現有的市場也不容易保住,國內農產品大量過剩甚至導致農業危機的危險客觀存在。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擇其主要而言,一是產品質量過低,二是農業生產率過低,三是農業科技含量過低,四是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也有許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決我國農產品在部分國家受歧視的問題,享受成員國待遇;二是可以藉助外力,進一步推進農業開放;三是可以直接應對國際市場變化,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員國身份,參與制定國際農業貿易新規則,爭取主動權。在具體的產品分析上,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畜禽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大大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因此,在應對入世、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應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堅持開拓創新,實現難中快進。現階段要突出落實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

1、積極跟進國際市場,高起點地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結構,必須從本地實際出發,要有戰略眼光,要站高一點,看遠一點,氣魄大一點。這三個一點的含義:一是要站在國內、國際資源配置的高度謀劃農業結構;二是既要把握現實的農產品市場,又要根據未來的潛在待開發的農產品市場部署農業結構;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觀點運作農業結構,千方百計讓多的好起來,讓好的多起來,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當前要重視發展能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但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准進行生產、加工,否則那怕價格再便宜、質量再好也進不了國際市場。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力爭盡快趕上甚至超過國際先進水平。為什麼這樣要求呢?因為我國農產品已全面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是為了賣到國外去,所以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市場,幫助農民把農產品擠進國際市場。

2、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組建農業工業化生力軍。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是推進農業工業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也就是農業工業化的載體和基礎,實踐證明,凡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活躍的地方,農業工業化水平就高。因此,在農業工業化過程中,要特別重視發展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從事農村工作的幹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責任,領導幹部要帶頭扶持,積極主動地幫助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解決一些具體困難與問題。二是要落實各種扶持、獎勵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據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發展,建立相應的服務組織,提高與其發展高度一致的社會化服務水平。四是要加強對龍頭企業和農村大戶的綜合協調管理,注意處理好他們與一般農民之間的利益關系。

3、積極抓好市場信息建設,以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工業化。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競爭,誰掌握的信息多、運用信息好,誰就能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就能贏得比別人多的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的一條基本規律。推動農業工業化必須主動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設,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務與處理水平。當務之急,一是要在廣大農村建立一套上下暢通的信息服務體系,起碼要能把信息直接傳送到鄉鎮,再由鄉鎮傳送到廣大農戶。二是要幫助農民盡快提高接受、處理信息的能力,能較好地把信息資源變為物資財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篩選,提高傳送信息的准確度。對子信息,信息服務組織和農民都要注意篩選,去偽存真。

4、全面開展農民科技教育,為農業工業化提供扎實的人力基礎。廣大農民是農業工業化的主體,實現農業工業化必須先是農民知識化。提高農民的知識水平主要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使廣大農民具有較強的接受、運用多種科學技術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專院校潛力,降低門檻費,把一切願意自費參加學習的農村中學生全部收進來,接受正規教育。二是要以各級農科教中心為主體,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農村科技普及與再教育培訓的體系,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三是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科技教育的領導力度,多宣傳,多指導,多活動,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尚。

5、強化農業對外開放,藉助外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機遇,全面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既包括內資,也包括外資,把最大的投資,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最優秀的人才引進到本地來。這句話好說難做。怎樣引進來?一是要以誠懇的態度、良好的信譽引進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環境引進外力。達到這兩個條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須用一攬子規劃與落實的辦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滿意為止。

6、扎扎實實地抓好農業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促進農業工業化的健康穩定發展。農業基礎設施與環保建設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兩個重要問題,要先想先抓,作為最基礎最需要的條件優先建設,防止出現「回頭抓」的教訓。加入世貿組織以後,這兩項建設都應符合「綠箱」政策,更應下力抓好,爭取建設過硬的基礎設施,一流的環保條件。

㈧ 電子商務對我國農業產業進化有什麼促進作用

一、農村消費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消費面臨著選擇范圍小、受到購買數量限制、采購和運輸等直接成本以及時間精力等間接成本均較高、購買的商品沒有嚴格的質量保證等諸多發展障礙,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臨急需突破的瓶頸。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調查顯示,「31.3%的農民認為購買生活資料不方便,37.2%的農民認為購買生產資料不方便,國內有1/3以上的農民要跑到縣以上的市場去購買生產資料、消費資料」。
二、電子商務的新機遇
由於電子商務泛指一切通過電子方式開展的貿易活動,B2C代指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電子商務。近年來,藉助於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我國B2C電子商務使消費者的選擇范圍不斷擴大。由於剔除了供應鏈上的中間環節,購買價格大大降低,買家還能享受到送貨上門的服務而不受購買量的限制。相對於C2C而言,B2C有更好的信譽度和售後服務保證,能給買家帶來更多的購物安全感。與上述障礙相對照,B2C商務成為絕佳的解決辦法;同時,大多數商家缺乏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消費結構和消費特徵的研究和把握,難以在農村打開市場,這為電子商務企業通過有效整合供應鏈來打通農村市場提供了機遇。
對於B2C電子商務而言,農村市場也是不可或缺的發展空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5年全國總人口數為130 628萬人,居住在鄉村的人口74 471萬人,占總人口的57.01%。隨著國家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出台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村市場愈發展現出其巨大的消費潛力。根據《中國經濟景氣月報》所公布的農村居民家庭現金支出情況,從2006年到2008年,農村居民家庭每年的現金支出從3 931.8元/人上升至5 257.9元/人,生活消費現金支出也從2 415.5元/人上升至3 159.4元/人。此外,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總體來說對我國農村市場的影響也不大,B2C開辟農村市場的阻力進一步減小。
由上可見,我國的農村消費與B2C電子商務之間存在歷史性的雙向選擇關系,建立農村市場中的電子商務平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應用電子商務發展農業、推動農產品生產化和流通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電子購物的新模式勢在必行。
三、制約因素、兩大難題及解決方案
B2C進入農村市場成為彼此間的雙向選擇,由於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比較落後,農民受教育水平偏低,農村開展電子商務面臨著信息流和實物流兩大主要難題,發達地區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購物難以在農村市場行得通。但是,在當前條件下這兩大難題均存在可行的解決方案,電子化的貿易活動仍有打通農村市場的可能。
(一)制約因素
1.盡管國家鼓勵發展農村基礎設施,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無論在數量、規模還是質量等方面,都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同時,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在滿足農村市場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交通運輸基礎建設不夠完善。目前,我國農村交通還比較落後,雖然到2005年底,農村公路里程已達到146萬km,占我國公路總里程的76%,但我國農村公路總體上仍處於以通為主的初級發展階段,尚難以完全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農村公路通達深度不夠,路網密度不高,技術等級低、路況較差,通暢問題還未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日益擴大。
(2)供電、供水、供氣等條件較差。水、電、氣供應條件較差限制了農村市場對許多商品的需求和使用,例如供電條件就限制了對家用電器的需求,不利於電腦和互聯網的使用。
(3)IT基礎設施落後。信息服務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非常突出,受制於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條件和科學文化水平,農民對計算機的擁有率很低,利用互聯網的機會更為缺乏。《2008-2009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農村網民規模為846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僅11.7%,雖然在逐年增長,但仍以較大差距落後於城鎮平均水平。東中西部地區之間農村網民的分布差異也很明顯,超過50%的農村網民集中在東部農村地區。
2. 農民受教育水平制約了電子商務進軍農村市場的步伐。2008年4月25日農業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楊雄年表示,我國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整體偏低,科技素質還不是很高,從整體上看,農民素質還不是很樂觀。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佔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概佔16.8%,比例不是很高。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偏低,不利於新知識、新技術的接受和學習,導致農村居民對電腦和互聯網的學習、使用比率較低。
綜上,水、電、路、IT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民受教育水平的相對落後減緩了電子商務的農村發展歷程,使其面臨信息流和實物流流通不暢這兩大難題。
(二)兩大難題
1.信息流難題。對於電子商務而言,互聯網是支撐其發展的最有力平台,它的最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種IT技術,促進買賣雙方的信息交換。而農村電子商務面臨著互聯網利用率低的困境,導致貿易活動的信息流流通不暢:一方面,我國地域遼闊,全國有2 861個縣,40 000多個鄉鎮,農村分布廣闊,居住地點零散,造成了農村消費市場網點的分散,致使城市貨品信息無法有效地傳遞給農村消費者,不利於顧客比較、挑選自己需要的產品;另一方面,農村居民難以像城市居民那樣,通過互聯網向廠商方便快捷地下達購物訂單,電子化購物方式尚未在我國農村普及,買賣雙方的交易速度受到制約,農村顧客的消費地點仍集中於村店、供銷社、縣城零售店等,採用的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消費成本較高。
2.實物流難題。受制於相對落後的交通運輸基礎建設,城市生產的產品要進入農村市場面臨著較嚴峻的物流形勢。據資料顯示,2009年重慶市農村商品配送的物流成本普遍比全市平均成本高30%左右。農村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使得大多數民營物流企業和較小型的地方性物流企業難以將業務觸角擴展到農村,從而「買難」和「賣難」問題仍然突出。受到物流難題的影響,農村小店的貨品更新速度較慢,價格也沒有優勢。電子購物雖然擁有價格優勢,但仍面臨著物流渠道較落後、產品難以送達農村顧客手中等發展瓶頸。
綜合地看,買賣雙方信息交換的困難阻礙了商品交易的達成,即信息流難題導致商流不暢;產品配送至農村的困難令廠商成本加劇,從而不得不減少或放棄對農村市場的產品提供,即實物流難題制約了商流的流通;而沒有商流與物流,資金流也無從談起,因此,我國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難以有效開發。
(三)解決方案
根據上述分析可得出結論:信息流和實物流難題是B2C電子商務難以進入農村市場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現有條件下,通過整合多方資源,兩大難題能夠得到解決。
1.利用商品目錄、通信平台解決信息流難題。通過分發商品目錄來傳遞商品信息,讓消費者了解他可以選擇的商品種類及其功能、特徵、價格等。這種商品目錄須包含一套系統的「商品提供計劃」,即尋找和發展農民所需要的、符合其質量和數量要求的、價格是他們付得起的特殊商品的貨源;它是一種定期出版物,而不是一種不定期的特別推銷的傳單;商品目錄須向農民提供實事求是的有關商品的描述,而不是用誇大宣傳的詞句來迫使農民購買。這份目錄應該成為農民的「祈願書」,其目的是使農民深信這份商品目錄以及編制這目錄的公司是可靠的,從而建立起一支穩定的顧客隊伍。
藉助通信平台來代替互聯網的訂單下達職能。目前,農村的IT基礎設施建設較落後,但電話普及率連年穩定上升,2007年我國農村的村村通電話普及率就已經達到99.2%;手機用戶也不斷增多,截至2008年11月,農村手機用戶的覆蓋率已經達到21%。雖然受到電腦和互聯網在農村普及率較低的限制,農民難以使用電腦從上網購物,但農村居民可以利用固定電話或手機,通過撥打免費購物熱線等電子化方式來代替電腦和互聯網向廠家下訂單,購買自己需要的產品。
2.藉助郵政解決物流難題。郵政集團公司能較好地解決農村物流網路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其「門到門」的服務特色、公共服務的特別屬性以及覆蓋全國各個角落的各級營業性郵政所為實現「村村通」的物流網路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從物流優勢的角度看,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可以利用其強大的網路、倉儲優勢,實現物流「零成本」運輸。首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擁有開展農村物流的資源優勢:根據《中國物流百強案例》以及《中國郵政業發展研究報告》所顯示的資料,截至2007年底,國家郵政網路擁有郵政局所、代辦點合計6萬處,其中電子化局所3.6萬處。擁有一、二級郵區中心局77個,區域物流集散中心8處,專用郵政運輸飛機12架,各類郵政汽車5.7萬輛;郵路總條數為2.1萬條,長度363.8萬公里;農村投遞路線9.9萬條,長度達363.8萬公里,覆蓋全國62.4萬個行政村;此外,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還具備普通運輸企業所沒有的倉儲優勢,大型存儲倉庫帶來的存儲量優勢讓郵政部門開展物流配送如魚得水。其次,通過利用郵車運送郵件的空閑空間來運輸、配送商品,可以使商品的運輸成本大大降低。據悉,只要商品運抵黑龍江省,郵政物流在省內都可以利用現有郵路和郵車實現「零成本」運輸,這為增強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和讓利於民創造了條件。
四、電子商務企業的不可替代性
電子商務企業是這條供應鏈的核心,是動態商業生態系統的締造者和協調者。它既是信息發布平台和交易支撐平台,又負責確定商品郵售郵購目錄,接受和處理訂單,還要協調生產商和運輸企業的利益關系,促使生產廠商以惠農的價格和可靠的質量提供產品,使得物流商以更低的價格運送產品。作為供應鏈的核心,可以保障農村消費者的利益,又符合生態系統內各企業的利益,為企業創造巨大的營業收入,與淘寶密不可分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降低了交易風險,能夠有力地保證交易的最終實現。因此,中國電信、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生產企業和物流企業等都無法代替淘寶的供應鏈核心地位:中國電信和物流企業沒有生產工廠,無法提供農民需要的產品;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憑借其強大的網路覆蓋率和傳統品牌優勢,可以仿效西爾斯公司建立起郵購工廠,但這種跨行業擴張戰略不同於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既往的發展路線和「主業突出」的發展目標,它也沒有零售的經驗,與供貨商缺乏聯系,在采購、售後服務等方面沒有淘寶所具有的優勢。此外,它也沒有建立起買賣雙方都放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難以保證交易的最終完成。因此,這一商業生態系統將以淘寶為核心穩定運轉,互利共生。
五、新購物模式的意義
(一)新模式的意義
該模式符合農村市場特點,能有效降低農村消費的經濟與社會成本,有助於拉動農村消費,改善內需不足的局面,從而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能確保整個供應鏈的所有參與者的價值增值,共同發展,進而增加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1.符合農村市場的消費特點。目前,我國農村市場基本上還處於功能需求階段,即比較強調產品的實際使用價值和物質利益,而不太注重產品的附加價值和精神享受。這種功能性特點對產品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1)價廉:在保障產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價格越低越好;(2)實用:強調產品的使用功能,並適應農村的消費環境,而對產品形式要求不高;(3)簡便:要求產品實現其基本功能,而且勿需過多的奢侈功能;(4)牢固:農村的消費環境是很復雜的,要求產品有很強的適應性和可靠性,同時要求產品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農村市場消費特點與城市消費特點比較見表1[13]。由上可知,農村消費者注重產品的簡單實用和耐久度,品牌觀念淡薄,但對價格較敏感。筆者提出的模式很好地體現了農民的利益,符合農村市場的消費特點:由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和具有百年品牌的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聯合擔保推出的商品目錄,其可靠性、說服力不言而喻,目錄中的產品質量也是有信譽保障的;農民品牌意識不強正好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機遇,也給依靠中小企業謀發展的淘寶帶來了商機;電子商務剔除了供應鏈的中間環節,並通過淘寶的各方協調,能促使供貨商和中國郵政集團分別讓渡一部分利益給消費者,真正降低農民的購物成本。在此模式中,廣大農村消費者能夠享受到迅猛發展的IT技術和電子商務帶來的福利和實惠,例如,以更低的價格購買自身需要的質量可靠的商品,獲得送貨上門服務從而避免進城購買的成本,得以購買種類豐富的生活資料和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等等。總之,本模式符合農村市場特點,能有力改善農村消費現狀,提高農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有利於價值增值,和諧共生。對於生產企業而言,本模式是一個拉動式供應鏈系統,它們可以繞過各級零售商,將自己的產品通過這種模式直接銷售到農村市場,並更好地監控和管理庫存。製造商雖然以更低的價格銷售商品,讓渡了一部分利益給消費者,但由於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消費潛力巨大且尚未開發,通過這種模式進行銷售,中小企業可以在農村市場站穩腳跟,不斷發展,市場份額也有望連年擴大,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制高點。相比於其他競爭對手,更早地進入農村市場也可以獲得先發優勢,樹立企業品牌和形象。對於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而言,它能更廣泛地參與社會分工,更好地為民服務、改善民生,同時,分發商品目錄、郵政儲蓄賬戶與支付寶賬戶綁定、運送產品至鄉村物資集散點等等,擴大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收入來源,能夠有力地促進中國郵政自身發展戰略的實施,更好地支持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於中國電信、印刷企業、農村信用合作社等生態系統的成員而言,它們是商業生態系統良性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能夠從中不斷獲利,從而促進我國印刷行業、電信行業和農村金融的穩定發展。對於淘寶網而言,它是整個價值網路的核心、締造者和協調者,是商業生態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前提。隨著本模式的不斷成熟和推廣,以至逐漸成為行業標准,淘寶將成為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監督者,同時,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也會成為淘寶公司源源不斷的聚寶盆。

㈨ 為什麼要從新經濟政策走向工業化,農業集體化

問題,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庄:在農業集體化運動過程中逐漸放棄了新經濟政策時期的做法目的。富農階級成為集體化過程中的打擊,造成了農業的長期落後:為了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為了加速實現農業集體化、消滅對象。這些做法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些地方甚至把農民的家禽、家畜等完全收歸公有:到1937年蘇聯全國完成了農業集體化。 結果

閱讀全文

與電子商務工業化農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礦業大學電子商務專業就業率 瀏覽:140
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培訓方案 瀏覽:801
市場營銷學第二階段測試答案 瀏覽:23
煤礦頂板培訓方案 瀏覽:125
群裕電子商務 瀏覽:68
政府文化交流策劃方案 瀏覽:308
右水鄉梅豐村電子商務 瀏覽:164
河南省對口招生市場營銷專業本科 瀏覽:710
地產動畫宣傳片策劃方案 瀏覽:585
上海世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802
農業電子商務平台建設方案 瀏覽:899
服裝行業品牌營銷策略 瀏覽:451
軟體類項目投標培訓方案 瀏覽:18
市委網評員培訓方案 瀏覽:699
主題婚禮主持詞與方案策劃 瀏覽:457
電視形象片策劃方案 瀏覽:734
企業品牌營銷管理 瀏覽:909
2016職業技能培訓方案 瀏覽:500
食品標准宣傳和培訓方案 瀏覽:675
化妝品營銷方案格式 瀏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