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電商與國外有何區別
中國電商抄與歐美電商最大的區別如下襲:
一,中國品牌對電商平台的依賴度更強
中國:傳統品牌力不強,發展依賴於電商平台,消費者在電商平台手中,品牌在線上的發展壯大依賴於平台資源的整合。
美國:品牌和電商平台齊頭發展,一些大品牌在電商興起時就進入市場,紛紛加大投入建立自己的品牌官方商城,對線上的經營可以不依賴電商平台,一方面品牌通過官方商城繼續塑造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把線上消費者掌握在自己手裡,當然也只有一線大牌可以甩開渠道直達消費者。
二,中國興起更多的互聯網品牌
中國:電商平台成為品牌的舞台,無論大品牌小品牌,只有懂得電商平台的玩法,才能立足。
美國:品牌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各種品牌都積累了相當的品牌資產,擁有各自品牌的消費群體。
三,中美電商平台頁面差異大
中國:頁面設計唯美,豐富美觀,適合中國的消費觀念。
美國:不會花大量功夫去拍各種模特圖,細節圖,解剖圖,等等。
❷ 中國和美國在電子商務方面的不同是什麼 已經造成的原因是什麼
1:中國電子抄商務80%主要是互聯網公司。而美國正好相反,他們的電子商務大都數是實體企業。
2:造成原因是: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不完善,所以互聯網行業發展電子商務可以快速發展,而美國實體經濟發達,電子商務只能作為一個補充
❸ 中國的電子商務跟其他國家的有什麼不同
中美兩國電子商務網站的發展起步時間相差不大,但兩者發展程度的差距較大,比較突出的不同有以下幾點:
一,B2C模式的不同
歐美大而全的B2C只要亞馬遜,剩下的獨立電商基本都有極其明確的方向;
售後上歐美的可能比國內整體好;
歐美電商絕大多棚棗數都不是自己的物胡脊流,都是以第三方物流,而中國有自營的物流模式;
歐美電商促銷和國內的促銷方式不一樣等。
二,C2C模式的不同
國內的產品類型豐富;
美國絕大多數C2C的網店根本沒有客服這個概念等。
三,平台上的差異
單從平台而非商品上來說鏈做拆,國內電商和歐美電商存在很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也與國人購物習慣有關;
國內喜歡湊熱鬧,喜歡停下來看看,不分線上線下。
❹ 中美電子商務有什麼不同
你好,電子商務是人類歷史上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後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商務革命。目前全球上網企業已經數以百萬計,上網用戶則數以億計。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利用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等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商務結合,大力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 中國的發展需要借鑒和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而美國則是參考借鑒之首選。我們需要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奮起直追。 本文撰寫的目的就是通過對中美電子商務的系列比較,從文化、經濟、技術、管理到教育、應用等方面,找出中美之間差距,進而分析差距形成的原因,探討、提出推動我國電子商務更好發展的對策和措施。我們願以此文拋磚引玉,讓更多的業界人士參加研討,集思廣義,促進研究和發展。 文/李琪 胡冰融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有進步,特別是橫向的比較更容易發現問題。我們認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在技術方面與美國存在的差距是容易追趕的,而觀念、意識、社會環境、國民教育和經濟基礎等方面的落後乃是中國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根源,是我們必須花大力氣、下大功夫,長期努力才能解決好的問題。 文化是載社會經濟之車,正如弗朗索瓦·配魯曾經說過,各種文化價值在經濟增長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經濟增長不過是手段而已。各種文化價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長的動機的基礎,並且決定著增長作為一種目標的合理性。因此,要深入了解中美兩國在經濟,特別是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差距,首先必須了解中美兩國的不同文化差異,必須了解兩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得以繁衍生息的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 為此,在本研究中,我們首先從文化的視角來觀察中美兩國存在的差異,分析其緣由,探討改進之對策。 文化一詞,在德文中為kultur,在英文中為culture,他們都源於拉丁文cultura,意為耕作、培養、教育、發展、尊重。從大多數文化研究者的實際研究領域和探討文化本質特徵的角度來看,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個社會集團內部成員共同擁有的,通過學習得來的意識、行為方式和價值觀。盡管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但是表象背後則是人們的意識和價值觀在左右一切,而且所有的式樣都經由人們的行為表達出來。文化差別的本質不是物質形式,而是觀念形式。 一、文化地緣的差異分析 1.中國——大陸農耕文化 養育中國文化的土壤,是一種區別於開放性的海洋環境的半封閉大陸環境,是一種既不同於游牧經濟,又不同於工商業經濟的農業型自然經濟。從地理位置看,中國處在北半球的溫帶——暖溫帶地區,氣候適中,雨量充沛,為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條件,所以中國便成了文明的發祥地和繁盛之區。但按地理環境中的瀕海性來看,中國的先民自古就生活在東亞大陸上,這里東臨古人難以橫渡的太平洋,北面是草原和戈壁,西北橫亘戈壁和沙漠,西南聳立世界上最高、最險峻的青藏高原,還有珠穆朗瑪峰等高山大川。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有相當空曠的環境,造成一種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這對中國文化類型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於是便以黃河長江為中心,形成了中國農業的核心地帶,從而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帶,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地帶。由於黃河、長江滋潤著這片肥沃的土地,為中華民族的先民繁衍生殖,從事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提供了條件。尤其是這塊土地,適宜於種植小麥、水稻等農作物。後來,中國更是「以農立國」,重農抑商。農業成為維系整個社會繁榮穩定的根基,農民也就成了古代中國人的主體。整個社會的人群主體農民大都束縛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少有流動,他們世世代代、年復一年地從事簡單的再生產,並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基本承擔者和社會上層建築、意識形態賴以存在立足的根基。這就註定了中國文化的農耕性。 2.美國——海洋商業文化 美國則是屬於海洋性經濟。自文藝復興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曾產生過三條黃金海岸線:一條是西歐大陸海岸線,始自北端的荷蘭,止於南端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正處在北緯60度之內。這條線可以稱為歐洲近代文明的搖籃,成為歐洲資本主義文明的生命線。一條是美國的東海岸線,其位置也正處在北緯60度以內。這條海岸線可以稱之為西歐海岸線的對應線,開始時是作為歐洲經濟發展的大市場而存在的,20世紀以後就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熱點地區。一條是美國的西海岸線,其長度大約和美國的東海岸線相同,其經濟發展雖然比東海岸線落後許多,但其經濟發展的價值,並不比美國的東海岸線遜色。美國的發達,可以說是伴隨著東海岸線的開發而興起的。而西海岸線的開發,更成為美國經濟的另一大門戶。美國成為世界上惟一的一個超級大國,經濟實力雄踞於世界各國之首,與其東西並進、左右逢源的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不無關系。 美國是一個由外來移民及其後裔組成的國家。美利堅民族是一個由許多民族組合成的民族。美國文化的構成具有顯著的特殊性,文化的多元性是美國化的基礎,美國化則是多元化的歷史歸宿。多元性與美國化成為美國文化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並行不悖的、穩定的基本趨勢。 二、文化傳承模式分析 1.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在2500年前就有了國家,中國文化從先秦諸子,孔北老南,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清代朴學,經過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源遠流長,具有自己鮮明的民族個性與形態。中國文化傳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仍是儒(仁政王道)、道(清靜無為),而形式上佔主導與統治地位的是儒家學說。所以,我們可以說,中國文化模式的基礎是傳統的儒家學說,其核心是「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中國文化的模式注重的是內在世界,是形而上,是內省和智慧;中國文化模式重視「道」,「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在政治文化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模式強調賢人政治,是人治;中國文化的「仁政」是自上而下的。作為傳統,這種文化體系在當代仍然影響著中國在國際關繫上的行為選擇和目標取向。 2.美國——「雜交」文化 在距今三百多年前,歐洲移民來到北美之前,北美的本土文化是落後的印地安文化,移民們帶來的歐洲文化應該說也是外來文化。經過近兩個多世紀的歷史發展和殖民擴張,北美原有的印地安文化內容有些被消滅了,有些被趕走了,有些則被融合了,這是美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一次融合。美國基督新教文化是來自歐洲的外來文化,經過長期的融合,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其他文化的文化——美國文化。當美國自己的文化形成以後,也就成為他們的本土文化。而後來的移民則帶來了更多更新的外來文化,但這些新的外來文化也不斷地被美國本土文化所吸納、改造和融合,使之融入美國文化,美國文化就是一個不斷發生和進行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過程。 文化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美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得美國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美國文化是一種典型的「雜交」文化,美國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美國文化模式注重的是外在的世界,是形而下,是知識和信仰;美國文化模式重視「理念」和「絕對精神」;美國文化模式強調民主政治,公民參與;美國文化的參與政治是自下而上的。這種文化傳統對美國社會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分析 1.中國——集體本位思想 傳統的中國哲學當歸功於儒教、佛教和道教。許多世紀以來,儒道哲學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與西方大相徑庭的文化哲學傳統和價值觀。譬如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倡導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造成了儒學定於一尊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不僅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還形成了中國人的性格以及整個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 儒教提倡的「三綱五常」一直為中國人所遵從,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五常則為仁、義、禮、智、信。這就是所謂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朝復一朝,一代復一代,這樣的文化哲學氛圍造就了中華民族與人為善、禮尚往來、顧全大局的性格特徵。在這種傳統哲學下,中國人形成了如下的價值觀: (1)尊祖先,孝父母,崇權威。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血緣家庭是中華文化發展最基本的單元和載體。父母子女的親情關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子女孝順父母,在中國人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中國人對權威也是極其崇拜的。儒家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儒家的哲學離不開和政治思想的聯系,這對我國古往今來的政治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2)尚道德,重禮儀。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注重倫理關系和道德規范。可以說,直到今天,中國的社會關系倫理道德依然是建立在親緣、禮儀、友情等感情紐帶基礎上的。儒家「和為貴」的思想更使人們相信:為了達到大局的和諧,表達集體的觀念,應該服從傳統禮儀,克服個人慾望。 (3)集體主義。群體主義源生於農耕文化。在農業社會,人和土地的關系十分密切。直接靠農業來謀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在農業社會,若沒有意外的天災人禍,人們很少遷徙。當人們聚在一個地方久了,自然會結成各種緊密的群體關系。重農文化是集體本位的沃土。 儒家思想認為個人的存在是融於社會中的。因此,一個人必須清楚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而當一個人不能成為社會的一部分時,也就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中國文化強調集體、團結與合作,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至今在我國的政治經濟領域還有著很深刻的影響,比如我國的政治制度中,我們從來不提倡領導個人負責制,鄧小平說:「一個國家要搞好,關鍵是要形成集體領導。」在我國的經濟領域,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雖然存在不同的利益主體,但是我們不允許完全自由放任,而是採取微觀搞活、宏觀調控的政策。也就是說,把個人的利益同集體國家的整體利益結合起來,把全國作為一盤棋來綜合全面加以考慮。 但是這種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往往忽視了人們的個性。使人同一化於群體之中。如儒教提倡的「不敢為天下先」等等,儒家思想將個體附屬於群體。這些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是很深的。到現在中國人都有這樣的思想:希望在人群中隱藏自己,不希望太落後,也不希望太招搖,中國有「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古訓,因為太突出會減少群體的認同感而無法再依賴群體。所以,中國人不喜歡張揚,認為大智若愚是處世的最佳方式。中國人的人際交往可以以「關系式」概括,人與人之間主要靠情感維系,愛面子,講情面。人與人之間交往無論是工作還是私人場合都是濃濃人情味,為了關系不惜犧牲物質利益。中國人優先考慮「仁慈、人道、友情」,其次為「習慣、傳統、理性思考」,最後才是「規則和法律」。中國人含蓄內向,為了體諒對方,說話禮貌而模糊。中國人很少願意當面 提出反對意見,害怕得罪人,在表達立場的時候往往固守中庸,模稜兩可。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依附關系、平均主義顯然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是不協調的,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2.美國——個人本位思想 美國崇尚和標榜的是一種「自由、民主、獨立」的思想,最早的移民就是為了躲避歐洲宗教的迫害,希望尋找一片自由的天空才逃到美洲這片新大陸來的。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美國文化呈現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環境和美利堅民族的建國創業里程中,民主哲學理念和價值觀造就了美利堅民族的性格特徵,形成了該民族的文化哲學和價值體系。 美國人非常崇尚個人主義,可以說個人主義是該民族其他價值取向的根源。個人主義來源於游牧文明和商業文化。游牧的人沒有空間上的確定性。他們逐水草而居,過著飄忽無定的日子。商業文化也不注重空間上的穩定性,在商業中,時機與時間是最為重要的。在這種文化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稍縱即逝的,正所謂「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商業社會因為遷徙移居是常事,難以形成地域性的群體關系。商品經濟最主要的特點是社會分工發達,生產同消費分離,個人的滿足要通過商品的平等交換來實現。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同社會勞動的矛盾,即個人勞動能否轉化為社會勞動。這里的關鍵問題是社會選擇。選擇就是競爭,也是動力。它迫使個人去開拓創新,生產更多的花色品種,力求不同於別人的產品,做到標新立異。這樣為自我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最終形成了人們喜多不喜一,喜異不喜同的價值觀念。美國正是個典型的重商主義的國家,美國人崇尚的是個體本位。 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我們應該區分兩種個人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與理性個人主義。前者的特徵是完全無視他人,無視共同體的存在,不惜損人利己來達到個人目的、實現個人利益,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的不足道自不必多言。而構成現代西方文明基礎的個人主義是一種理性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並不否定共同體存在的必要性,而要使共同體能發揮正常作用,個人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一定的規范,這就是法律。由於這種個人主義的前提是遵守法律、享受由法律限制並由法律保障的個人自由,故而這是一種理性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的主要內容是通過自力更生達到自我實現。與它聯系最緊密的是自由平等競爭。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本保障,而競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根本途徑。它們共同構成了美國價值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美國人所理解的平等和自由與歐洲大陸的平等和自由有所不同。美國價值觀中的平等不是指財富和待遇的均等,而是指權利和機會的均等。人人都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但由於個人的能力和背景不同,努力的結果就不會相同。平等和自由的價值觀為個人主義提供了成長的沃土,而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離不開自由競爭。美國人以物質財富的多寡作為衡量個人成功與失敗的標准。這就激勵了每個人積極主動地去競爭,以追求個人價值的最大實現。 美國的這種個人本位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美國現在的50個洲是50個獨立的個體,實行三權分立,在最高行政領導方面,實行的是總統個人負責制;在經濟領域的體現是:美國偏重於自由化的市場經濟。 美國社會的這種價值觀,使得西方人習慣於單槍匹馬地處理工作事務,獨斷地解決問題,他們信奉個人的效率和能力。在做出決定之後,美國人往往也願意承擔責任和後果。他們認為這是自由的必須代價。西方人歡迎競爭,不害怕在群體中表現突出,更多時候他們勇於表現和推薦自己。西方人認為,公平的競爭是激勵的最好方式。 西方人與人之間卻是一種「交易式」的交往,認為契約是維系的紐帶,而契約的本質就應該公平合理。他們往往公私分明,重視交往的物質合理性甚於情感。西方人最先考慮「法則和法律」,然後是「習慣和傳統」,最後才是「仁慈、人道和友善」。美國人開朗外向、性格直爽。他們不喜歡拐彎抹角和周折,有什麼建議想法,會不加掩飾地提出,立場鮮明,直截了當,決不吞吞吐吐,更不擔心會引起他人的不快。他們追求一種精確的計劃和衡量,精益求精,對一種具體的目標孜孜不倦。美國人很少掩飾自己的情感,他們可以很自然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即使在公共場合也會真情流露。 以個體主義為特徵的西方文化,是與追求個體物質利益,自我預期,自我負責,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有了這種文化、習俗,才可能產生市場經濟的交易規則。美國經濟的發展如此之快,與美國社會的這種人文環境和氛圍是分不開的。 四、文化信仰的差異分析 1.中國 宗教在中國不能廣泛的普及,是有一定的經濟原因的,魯迅指出,中華民族缺乏系統的神話,文藝不發達,原因是因為太勞苦,因為中國民族早先居住在黃河流域,自然條件不好,為謀生起見,生活非常勤苦。「人民必須首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在起早摸黑不得溫飽的時候,是談不上文藝和信仰的。在有思想信仰者而言,中國人古往今來崇拜真人(聖人):從孔、孟、老、庄到馬、列、毛、鄧不一而足。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尤其是當代人的功過很容易對其信仰者產生劇烈的沖擊,從而使信仰者的信仰發生變化。 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破字當頭」,將中國的人文傳統文化作為革命的對象,把「仁、義、禮、智、信」等作為封建主義的東西予以橫掃,極大地破壞了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文革」後,許多人又對新中國建立起來的基於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產生了懷疑和動搖。而對於僅僅處於一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剛剛解決了溫飽的許多中國人來說,每天為生計和奔存小康而奔波的現實的生活,幾乎填滿了他們的思考時間,表現出思想和文化信仰的缺乏,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信任的缺乏,社會信用處於低谷。 吳敬璉曾經說過:「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對經濟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商業信用是市場經濟良性循環的基礎,是市場競爭的前提,也是所有商業活動的基本要素。電子商務以商業信用為基礎,把互不謀面的交易雙方聯系在一起,電子商務有賴於交易雙方的信用以及中介機構的信用。沒有信用,就沒有電子商務的發展。如果缺少社會誠信體系,廠家、商家、銀行、網站、消費者、網上購物相關的幾方之間,互相都缺少信任,在網上的經濟往來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我們看到我國社會現在出現了很明顯的信用危機現象,企業之間信用意識淡薄,企業對銀行償債意願差,商品市場信用低下等等。當前,我國電子商務開展的第一障礙就是誠信不足。 2.美國 宗教文化對美國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早在19世紀3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都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控制家庭生活進而控制國家。」宗教文化的唯理性著重表現在從理念的角度解釋未來,以個人完善作為社會價值的終極取向。宗教文化的理性色彩反而支持了個人主義,並與實用哲學一起成為美國文化精神的理論依據,其結果使文化行為更為突出個性的發展。 美國社會普遍信仰宗教,以基督教為主,也有很多其他的教派,基督教弘揚個人價值、主體精神等個人主義品質,反對特權。它宣揚的至善論,強調人人可以直接同上帝交流並沐浴上帝的聖恩,人人可以平等地得到上帝的拯救,使人性臻於完美。宣揚物質財富的獲取與上帝的恩賜之間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豐衣足食是上帝對勤奮者的恩賜,而貧窮飢餓則是上帝對懶惰和罪孽的懲罰。因此,教徒們努力工作,希望通過物質上的成就表明上帝對自己的認可和恩典。新教倫理客觀上形成了美國人物質至上的價值觀。而這種重視物質利益、追求實效的思想逐漸發展為實用主義。這種實用主義養成了美國人崇尚科學,尊重實驗,反對盲從的風尚。 由於美國人對宗教的信仰,使得他們不但相信上帝,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他們的這種信仰是美國社會信用機制建立的一個基礎。美國社會從個人信用體制到企業信用機制以及對失信者的懲戒制度都是很嚴格的。因此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美國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和有序。例如由於美國人對自己的信任、對他人的信任、對未來的信任(即對未來的預期很高),所以美國經濟中的信用卡消費非常普遍,人們用信用卡進行透支購買,然後到月底再去補充信用卡透支的金額。信用制度的發達也使得美國電子商務發展領先與世界水平。 五、我們的對策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經濟發展中存在差異的文化根源,電子商務發展也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因此兩國電子商務發展差距的文化根源也在於此。看到了差距我們就要根據我們的具體情況,不斷地完善自己。我們的對策應該有: (1)繼承我們祖輩留下來的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理性和優秀的部分; (2)我們應該堅持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吸收世界各國的優秀的和先進的文化,如科學、法治、民主、現代市場經濟,學習美國敢於創新、崇尚個性的優良品質,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 (3)分階段地建立我國的信用機制,重視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對他們從小就進行道德誠信教育; (4)同時輔以法律制度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人們養成良好的習慣,使社會形成良好的風氣。 只有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把我們的社會建設成為一個講誠信的社會,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才有可靠的保障,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才有可靠的基石。
❺ 中美兩國商業談判比較研究
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和對策
實現中美雙邊貿易相對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促進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沒有雙邊的自由貿易,就不可能實現雙邊貿易持續的相對平衡
文/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陳東琪
全球化條件下,世界貿易不平衡成為一種常態,各國能夠做的只能是控制不平衡程度,實現相對平衡。目前中美貿易不平衡程度較高,基本特徵是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逆差。在全球產業鏈和分工體系的快速變革中,雖然過時的國際貨物貿易統計體系放大了中美貨物貿易的不平衡程度,但仍然存在較嚴重的不平衡。實現中美雙邊貿易相對平衡的基本條件是促進貨物、服務和投資的自由貿易。沒有雙邊的自由貿易,就不可能實現雙邊貿易持續的相對平衡。
一、從全球化看中美貿易發展的現狀
世界各國之間的貿易從來就不是絕對平衡的,即使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貿易流量分布有某種均衡效應,也不可能形成各國同時滿意的絕對平衡格局,國際貿易不平衡是一種常態。從1985年到2005年,世界主要國家貨物進出口貿易增長5.8倍,各年逆差呈現逐漸增加趨勢,總額從756.5億美元增加到3600億美元。這說明,全球化並沒有停止國際貿易的不平衡趨勢。
全球化既使貨物貿易流量快速增長,也使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勢頭。隨著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在產業發展中,依賴土地、地礦和能源資源的農業和工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依賴知識、技能和其他勞動服務的比重逐漸提高。隨著全球產業鏈和產業分工的重新調整,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流動由單向(發達國家的過剩資本流入到發展中國家)向雙向(資本既從發達國家流入發展中國家,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入發達國家)變化。在這種形勢下,衡量各國之間的貿易是否平衡不能沿襲傳統的貿易思維,不能只看貨物貿易流量的變化,還要看服務和資本貿易流量的變化。
中國「入世」以來,中美之間的總體貿易格局一直表現為「交互逆差」或「交互順差」。就是說,雙方中的任何一方既不是單純的順差,也不是單純的逆差,而是既有順差又有逆差。在貨物貿易方面,中國是順差,美國是逆差;在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方面,美國是順差,中國是逆差。
去年,美國對華的貨物貿易逆差按美方口徑為2325億美元。在這個數字中,實際上有大約60%是由美國公司或其他第三國(地區)企業在中國加工出口的產品,這是在中國的美國資本獲取利潤的載體。如果將這部分剔除掉,那麼美國對華貨物貿易的實際逆差就只有1000多億美元。如果將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考慮進來,近幾年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實際上明顯低於美國媒體宣傳的數字。
隨著「入世」過渡期結束,今年以來中國不僅擴大了工農業等實體性產業的市場開放,外商在這些領域的股權投資門檻大幅度降低,而且也加快了金融、保險、科技信息、公用事業(3757.711,-136.89,-3.51%)和其他服務領域的市場開放,比如允許外商以QFII方式進入資本市場,增加包括吸收人民幣存款在內的銀行業務,允許外商投資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等等。預計今年美國對華的服務和資本投資貿易的順差將會顯著增加,從而美國對華的「總體貿易逆差」也會明顯減少。
二、中國貿易快速增長:誰是貢獻者?誰是受益者?
中國近30年對外貨物貿易增長經歷了從逆差到順差的周期性變化。從1978年到1988年的11年中共有408.5億美元貿易逆差。這個階段快速進行進口替代,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換取價格高昂的製造技術和設備。隨著進口替代帶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技術進步加快,進出口貿易結構逐步改善,貿易體制改革增加外貿活力,要素生產率提高,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期間被迫選擇出口導向戰略,促使進出口貿易出現了由逆差向順差的轉換。
對外貿易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引擎。近5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28%,佔世界貿易比重從3.6%提高到7.7%。中國對外貿易快速增長給世界市場提供了價廉物美的商品,使歐、美、日等主要貿易夥伴獲得了類似於上個世紀60年代「高增長、低通脹」的成就。把工廠搬到中國的美國公司,利用廉價的土地、勞動力、緊缺資源和巨大的需求市場,獲得了巨額利潤。而中國以寶貴的資源和環境為代價在全球產業鏈的加工、組裝環節只是賺了一點加工費和勞務費,掙了一點辛苦錢。
在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融入世界市場體系的過程中,中國不僅實現了出口貨物貿易快速增長,而且也使進口貨物貿易保持持續強勁增長的勢頭。從2001年到2006年,中國的貨物進口額從2435.5億美元增加到7916.1億美元,5年增加2.25倍,年均遞增27%;中國的貨物進口額佔世界貨物進口總額的比重從3.35%提高到6.81%。在這個基礎上,今年頭4個月的進口增長速度仍然接近20%。可見,中國不僅為世界創造了價廉物美的供給市場,也為世界創造了容量巨大的需求市場,為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對外貿易快速增長,中國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而中國的貿易夥伴是更大的受益者。
但應當客觀地看到,在勞動力供給處於高峰時期,中國這個巨大的進口市場需要有強勁的出口市場來支持。如果外部力量對其出口市場過分限制和打壓,就有可能打破中國進口高速增長的慣性。其結果,既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也會損害中國貿易夥伴的利益。
三、中美貨物貿易不平衡是多個原因造成的
從2000年到2005年,中國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的比重從8.83%提高到28.33%,而同期德國和日本的貨物貿易順差佔全球比重從56.52%提高到76.75%。實際上,歐洲和中國以外的亞洲經濟體是美國和世界貿易逆差的主要來源地。
美國前貿易代表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羅奇教授,對美國貿易逆差的解釋比較符合現實。巴爾舍夫斯基女士指出,美國逆差「是多個原因造成的,並不僅僅由匯率決定」,「美國人消費慾望過於旺盛」,沒有儲蓄的習慣。羅奇教授也說:「美國貿易的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與儲蓄之間的失衡」,「進口飆升更多是美國所處在的國內消費過剩特殊時期的產物」。他們一致認為,美國人的過度消費和儲蓄不足造成了過度進口和貿易逆差。
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原因,既有外因又有內因,相對於外因,內因起主導作用。這個內因,除了「過度消費引起過度進口」以外,還與「美國的市場不夠開放和出口不足」有關。
第一,面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全球市場格局的變化,美國沒有主動調整過時的貿易戰略和政策,而推行「出口保護主義」和「市場限制主義」,限制能源資源、高端技術和科技產品的出口,甚至對中國繼續採取一些違背WTO精神的歧視性措施和禁售。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讓那些政策彈性較大的國家如德國可以獲得更多的對華出口,美國對華出口的一部分被德國等國家獲得,這種「國家賣方競爭」無疑會對美國產生「擠出效應」,減少美國的出口機會。
第二,面對全球化浪潮,美國「害怕與貧窮國家競爭」,「提高准入標准進而提高外國企業的成本,以削弱外國企業的競爭力」。比如,在能源、航空、農業和先進製造等領域,美國對外國特別是中國資本的限制有增無減。這樣做的結果是可出口商品減少,使得美國在全球出口總規模中的相對比重降低。
第三,美聯儲在較長時期內實行膨脹性貨幣政策,以低利率方式創造過剩的美元流動性,從而人為地造成美國資產升值和「財富效應」。在貸款利率很低的情況下,理性的美國人當然願意大量刷卡消費;在財政債券融資利率很低的情況下,財政部會不加節制地發行公債以滿足五角大樓的支出需要。在美國國內中低端產業出現空心化的背景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美國消費品和公共投資品需求無限制擴大,它們中的很大一部分要靠進口來滿足。
第四,美國用超額發行的美元紙幣大量購買並囤積石油和其他稀缺程度較高的物資,加劇了內外需失衡。近幾年,美國和全球市場存在一個重要的循環:美國石油儲備增加-全球石油漲價-美國囤積更多的石油……石油儲備不斷增加和油價上升,必然花費越來越多的美元,使美國進口額顯著增加。
第五,無節制的對外戰爭和全球擴張使得美國政府的公共開支不斷膨脹。2004財年聯邦財政赤字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的4130億美元,去年仍然高達2482億美元。政府公共開支膨脹必然造成公共品需求膨脹,在國內一般公共品供給增長一定的條件下,只有靠進口來填補供求缺口,從而擴大對外貿易赤字。
在分析中美貿易不平衡產生的原因時,中美雙方都應當採取客觀而又理性的態度,應當更多重視像巴爾舍夫斯基女士和羅奇教授這樣的務實人士的看法,找到妥善解決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雙贏的良好效果,並繼續推動中美貿易健康快速增長。
❻ 結合中國國情和美國,對比分析相應的電子商務技術和信息網路的基礎設施,提交
目前,我國B2B電子商務堅持從國情出發,堅持穩健務實的政策,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B2B電子商務的環境還不完善,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下面將從基礎設施、文化和社會差異、行業結構、企業政策四個方面分析我國B2B電子商務環境。
(一)基礎設施
世界各國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極不平衡,發達國家的信息基礎設施已經達到較完善的程度,但發展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在起步階段。目前,我國由於經濟實力和技術方面等原因,發展電子商務的各項基礎設施都落後於西方,但改善很快。
1、互聯網現狀
美國互聯網的今天也許就是中國互聯網的明天,觀察美國互聯網的現狀對於分析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在互聯網基礎環境方面,中國互聯網用戶和PC裝機量低於美國,互聯網用戶的消費水平也低於美國,因此,中國互聯網總體應用狀況遠落後於美國,且體現出了不同的特點。
表1-31中美環境差異(2004)
PC裝機量
PC占人口比例
互聯網用戶
網民人口比例
美國
1.98億台
71%
1.62億
58%
中國
0.29億台
2%
0.59億
5%
雖然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數量逐年猛增,但最近的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我國廣大互聯網用戶上網的主要目的仍是獲取信息與休閑娛樂,這部分網民占成以上,而開展商務活動的還不足1%。
摩根士丹利在《2004年中國互聯網研究報告》中對中國和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在互聯網技術和服務方面的相對領先程度作了對比分析。在其分析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在簡訊和在線游戲技術/服務方面,與美國相比,中國相對領先;在電子商務、在線廣告和寬頻應用方面,美國領先。尤其是在電子商務方面,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
當前,中國互聯網類似於美國三、四年前的情形。盡管中國互聯網企業抓住了簡訊和在線游戲的互聯網應用,從而成功開創了獨特的互聯網盈利模式,但是,就長期和根本趨勢而言,網上消費和經商會逐漸像現實社會一樣成為主流形態。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三年後,在中國互聯網市場的主角必定是B2B電子商務企業。
2、企業信息化程度
B2B電子商務模式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網上交易平台。進入網上交易的企業要具備一定的資格,這個資格就是企業內部必須有一套合格的電子化生產管理系統。且這套系統能與外部信息流無縫對接,以實現企業生產、采購、銷售全過程的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是時代的要求,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迅速普及,使企業生存和競爭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信息化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最佳選擇。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已有了20多年的歷史,並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發展過程中,既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教訓。從總體上來看,隨著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信息化發展的勢頭良好,但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信息化規模、層次和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
美國早在1993年就已有2.4萬家企業使用電子數據交換(EDI)。隨後,經過幾年的發展,美國所有的大公司都實現了辦公自動化,一些跨國公司還實現了虛擬辦公室。美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了比較高級的階段:60%的小企業,80%的中型企業,90%以上的大型企業已藉助互聯網廣泛開展電子商務活動,其中B2B占電子商務總額的80%以上。
以美國思科(SISCO)公司為例,思科是互聯網設備和應用方案的提供商,是一個非常地道的「傳統企業」,但是思科卻把管理和運營成功的遷移到了互聯網上。思科公司為其全部產品(路由器、交換機和其他網路互聯設備)建立了虛擬的訂貨系統,這樣只需要很少的現貨產品。該公司建立虛擬訂貨系統之前,訂購一個產品的過程十分復雜。通常,客戶公司的一位工程師首先要了解客戶需要的產品類型和配置,然後,這位工程師再把這些信息傳送到其公司的采購部門,采購部門再通過電話、傳真把訂單傳給思科公司。思科公司的客戶服務管理員再把訂單輸入到思科公司的系統中。訂單一旦通過系統認可,生產計劃就會再24小時之內排定。目前,思科再全球范圍內80%的訂單通過網路來處理。如果通過傳統得方式來下訂單,出現錯誤就會拿回來,然後再重新發貨。不僅自己和合作夥伴得成本上升,同時用戶得滿意程度還會下降。而通過互聯網下訂單,在提交使就會得到自動檢查,保證呢每一張訂單都是正確得。合作夥伴和用戶還可以在網路上跟蹤訂單得處理過程,這樣,雙方得成本都得到了控制,也提高了客戶滿意度。
思科使電子商務得倡導者和成功得實踐者,並從電子商務得應用中獲益匪淺。通過成功應用電子商務,思科每年節省8億美元得經營成本,使客戶得滿意度大幅上升。正是因為成功地應用呢電子商務,思科獲得了很強得市場競爭能力。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信息化整體水平還比較低。2004年,某權威機構對我國2000多家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得調查顯示,應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得企業僅占調查企業總數得10%;對3000加大型企業信息化建設狀況得調查顯示,只有3.7%的企業信息化建設進入成熟階段。
我國企業信息化建設緩慢的原因主要有:部分企業對信息話得緊迫性和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投入不足,信息技術得支持配套能力不強,信息化建設成本過高,有關政策法規不完善。企業再信息化應用方面能力還不強,在內部管理系統得整合上,更多得企業還僅局限於一般管理系統得開發。而以ERP為平台,整合企業內部各項系統,來實施綜合管理得典型企業案例還不多。
「成功往往使只可欣賞而不可模仿得」,不能說吧思科得信息話方案照搬過來,自己也就成呢「世界先進企業」呢。索引,要錯金中國企業信息話建設得健康發展,要倡導企業量力而行,結合實際,不僅要結合我國的國情,還要結合企業自身得具體情況。中國企業信息化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3、物流配送
今年來,B2B電子商務的發展,擴大了企業得銷售范圍,改變呢企業傳統得銷售方式以及消費者得購物方式,使得送貨上門等物流服務成為必然,促進呢我國物流業得興起。但目前,我國得物流產業得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物流水平仍難以滿足B2B電子商務的需求。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物流業存在以下五大差距:
(1)成本高 居世界銀行得推測,我國得物流費用佔GDP得比重約為16.7%,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左右。
(2)周轉慢 2000年我國工業企業流動資金得周轉速度為1.62次,而日本製造業得平均周轉速度為15~18次,一些知名跨國公司如沃爾瑪、家樂福燈已經達到20~30次。
(3)庫存大 到2000年底,我國庫存商品沉澱得資金高達4萬億元,佔全過GDP近50%。在目前世界工人得庫存商品與GDP得比例中,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1%,發展中國家也不過5%。
(4)效率低 有關專家估算,我國僅汽車空駛率就高達37%,相當於150萬輛載重汽車來回空泡,意見商品從生產出來到消費者手中,要經過十幾次得搬動、裝卸、長時間得儲存、曝光,因此,每年全國物質損耗約為3000億元以上。
(5)傳統流通幹事仍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有資料顯示,美國、日本、歐洲等物流發達國家和地區使用第三方物流企業得比例已經達到30%`70%,而我國得工業企業中,把原材料物流交給第三方物流的佔18%,吧銷售物流交給第三方的僅佔16%.
隨著第三方物流得不斷發展,我國愈來愈多得企業也開始將物流業務外包出去。例如,上海通用汽車公司將全部物流外包給第三方,而自身集中於汽車的設計、生產和製造。第三方無酒公司負責上千種零件得包裝轉換,按照通用公司發出得指令想公司零部件中轉地狡猾,甚至在通用公司生產現場設置辦公室,解決系那場物流問題,使通用汽車公司得物流系統高效有序地運轉,能更加集中於核心業務。
眾所周知,物流配送使電子商務得一個重要環節。在B2B電子商務得物流配送中,除極少數可通過網路直接傳送得數據產品外,絕大多數商品需要往下配送。配送問題不解決,無法形成完整得商務活動,B2B電子商務大打折扣。
要解決我國物流配送問題,需要政府和社會同你合作。郵政、特洛、公路、河運、海運、航空、專業遞送公司等應打破地區和部門之間得封鎖,建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物流配送網路。同時,從事B2B電子商務得企業應著力研究適應自身業務特點得配送系統,真正做到物流配送快速、有效,並實現低成本配送。
(二)文化和社會差異
1、文化差異
由於再B2B電子商務交易中,買賣雙方往往不能直接見面,而要憑借第三方(權威方)發放得證明(CA),再網上向對方說明自己得身份,買賣雙方或多方都是「背靠背」得方式
中國冷更喜歡面對面得交流,也樂於依靠長期建立再信任、家庭親情或歷史基礎上得商業關系來進行交易。這往往也因為中國傳統的商業環境中,缺乏對陌生方得信用了解,法律保護機制與不完善。因此,關系就成為開展生意得必要條件。尤其使做一些大一點得生意,不見面、不吃飯、不送禮,是很難做事情得,而這一套商務商務慣例很難移植到網上進行。
然而當今無論從網路可知還是商業經濟都處於景象地位得美國,其獨特得民族文化為B2B電子商務得迅速普及提供呢良好得條件。美國冷敢於冒險,具有不斷嘗試新機會得民族個性,因此,他們往往部位各條條框框說束縛,敢於創新並樂於接受新生事物。面對B2B電子商務帶來得無限三輯,他們不是懷疑,而是用熱忱的態度去擁抱這一新得機遇。
但這是否意味在線B2B商務難以再中國成功呢?
不一定,中國得公司分為兩種類型:一類使處於產品已高度標准化得出口行業得公司,他們經常需要與國外得客戶打交道。在這些交易中,關系並不是重要因素(在線銷售很多使通過拍賣來完成得,公司也主要根據預先可明確定義得產品價格和質量來開展競爭)。第二類使那些面向中國本地市場得公司,他們可能不大適應同那些還未與他們見過面得公司做生意。這將會阻礙B2B電子商務得發展,特別使不利於建立公共電子市場。
在我國,不妨將面對面得關系與高效得B2B電子商務交易結合起來。沒有理由認為只要買賣方進行網上交易,就無需花較大精力來建立緊密的私人關系;雙方交易前得認識過程不可缺少,如他們之間能建立電子商務連接,這會更有效地補充發展他們之間得關系。比如說在買房或買方主導得電子市場中,公司可以與他們編號得商業夥伴建立網路連接,以加強他們之間得商業聯系。但在公共電子市場中,交易得使一般商品花得產品如大眾型工業原料時,中國企業可能並不看重雙方之間得關系,而是更看重價格、質量。例如再www.chemconnect.com全球化學工業品交易網上,中國得供應商已再上面與國外買家進行在線交易。
2、社會差異
美國B2B電子商務的母的是為了讓企業降低成本,加快流轉速度,進而為企業增加利潤,這一點與中國得B2B是一致的。但是,由於中美社會類型得差異,使得中美發展B2B得道路註定不一致。
根據Aberdeen Group得報告,美國產品得價格中包裹:22.8%得直接成本、13.6%得簡介成本、21.7%得人員成本、21.3%得稅收。26%得利潤。根據其估計,通過使用B2B得模式,可以降低15%得直接成本以及70%得間接襯衫本。具體地說,對一個訂單得平均處理成本,如果使用手工模式需要107美元,而使用B2B某事自動進行僅需要30美元。另外,通過使用B2B,采購周期可以縮短50%~70%。基於上面得考慮,美國採用B2B模式可以達到降低成本等目的。
但是,中國得經濟狀況和美國大不相同,美國使典型得「人貴物廉」得社會,通過自動處理可以減少人員,而中國人員成本相對較低,通過使用B2B得模式固然也可以減少一般處理人員,以降低成本,但需要增加更為昂貴得專業人員,同時還需要維持通信、設備等費用,中得成本未必能夠降低,可能還會提高。
所以,中國B2B電子商務得發展不應盲目照搬照抄美國,而應結合我國得國慶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
(三)行業結構
電子商務給不同行業所帶來的機會大不相同,不僅向各個產業滲透的順序不一樣,而且各產業所獲得的收益也不盡相同。研究表明,計算機和通信設備生產廠商特別適合採用電子商務,同時,在未來5年內,計算機和通信設備食品飲料、汽車以及配件、製造業設備和原材料、建築物和房地產等五大行業將是未來運用電子商務的重點行業。
由於美國的B2B電子商務起步比中國要早,現已在各行業蓬勃發展起來。相比之下,中國的行業結構對其開展B2B網上交易損益參半:
1)中國的大多數企業屬於製造業,而且,他們的交易產品多是直接商品(原材料),這些商品不太容易特徵化,它們往往是某個業務過程的中間產物,將這些產品轉移到網上進行交易就比較困難。因此,中國開展網上交易最好的產品可能是化學用品、橡膠、紡織、鞋、皮革等容易在網上交易目錄中定性的產品。
2)中國的第三產業不發達,第三產業的企業如航空公司、銀行建立的賣方主導的B2B電子商務網站發展潛力不是很大。他們難以單個地從開展的電子商務中獲益。因此,在這些行業中,由第三方建立行業網站或聯合起來共同開展電子商務更能提高行業生產率、增加收益。
3)在中國的許多行業中,存在著行業壁壘低、競爭過度等問題,這將在某種程度上刺激電子商務的發展。比如在家電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各大公司的品牌戰價格戰打得不亦樂乎。為了進一步取得經營優勢,他們將採取一切手段來提高效率,包括電子商務。目前,中國的主要家電廠商都已觸網,開展了B2B交易。
4)中國許多行業的市場集約化程度不高,中間環節偏多,供應鏈效率低下,耗費偏大,表現為經營粗放。而電子商務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將粗放的過程集約化。
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恰好是傳統產業過於粗放。行業中的交易成本偏高。實施B2B電子商務能通過電子訂單、自動化交易、合作管理庫存、協同計劃等方式消除重復勞動,減少無效中間商,提供供應鏈的運作效率。但問題是B2B實施要想獲得進一步的成功,就需對傳統不合理業務流程進行優化,這樣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阻礙(如減員)。消除過去不合理的流程,這可能會觸及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從而減緩B2B的發展。
(四)企業政策
B2B電子商務以其優異的功能特點和難以迴避的誘惑,受到了中外企業的青睞。但是我國許多企業的管理處於主觀、隨意的經驗管理階段,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大大影響了B2B在我國的發展,重要表現在:
1、 企業規模不大
美國在各個細分的市場幾乎都已經形成了幾個主要的大型壟斷企業存在的格局,這些企業規模都比較大,而且都已經在內部實現了完整的ERP系統。因此,美國的B2B核心不在兩邊的B上面,而是在中間的to上面,最終實現的效果是兩邊的ERP系統可以直接通過B2B實現互操作。
但是,中國中小企業廣布的特性和市場發展的規律決定了網路中的任何一個產業都不可能是一家壟斷,使用中國企業規模一般都比較小,絕大多數企業都密鑰任何ERP系統,能有個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統)就不錯了。到現在為止,中國企業內部最普及的管理軟體是財務軟體,普及率也不到50%。這樣,中國的B2B如果簡單地假設企業內部都有完善的ERP系統,那麼這個B2B一定找不到幾個用戶。
2、企業業務流程不規范
中國的大部分企業內部責任劃分不明確,業務流程也不規范。但是為了從電子商務中獲益,公司必須將某些流程自動化,建立其明確的授權程序。比如,一家大型製造商想把辦公用品及計算機設備的采購放到網上進行,那麼:
1)在西方,像SAPOracle公司就會為該公司安裝一套采購軟體系統,它定義了一系列的「用戶特徵」。每個用戶就可以根據系統規定的許可權,在一定的全額范圍內,無需上司批准,直接在網上下訂單,或在金額超過授權范圍的情況下,從領導那獲得電子批復,再進行網上交易。以上這種系統的成功實施需要把員工明確分為特定的類別,並制定清楚的程序。
2)而在中國的許多企業中,人們往往對這種正式定義的程序有抵制,認為它缺乏「人性」。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中國也很難成功實施ERP項目,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例子也不大好過。
3、企業之間缺乏信息共享
企業只有在與供應鏈中的夥伴共享有關需求、決策、生產信息時,才能獲得電子商務的全部益處。戴爾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公司始終保持供應鏈信息的透明:在每一思科,它的供應商都能知道公司生產系統中的定單等級、庫存情況,因此,就能在適當的時候,將合適數量的產品運送給公司。
中國的B2B電子商務運作遠沒有這樣復雜。這其中除了技術方面的願與你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國企業的心理狀態。他們缺乏對商業夥伴的信任,普遍擅長「單打獨斗」|,不擅長「有效結盟」。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企業目前的競爭仍處於初級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多數局限於單個個體的較量。而未來中國市場的競爭將適應客戶日益苛刻的要求,升級到企業所在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將迫使企業學會共享供應鏈運作中的信息。
因此,中國的企業要迅速轉變經營思想和方針,將企業經營盡早納入網際網路的軌道,以推動中國B2B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
中國B2B電子商務發展前景展望
雖然我國的B2B電子商務還處在初步發展階段,但作為電子商務的一種最主要的應用模式,B2B電子商務蘊涵了無限的商機,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目前,我國發展B2B電子商務的環境(網路基礎建設等運行環境,市場環境、信息安全、認證中心建設等條件)逐步完善,國家有關電子商務的各項政策、法規也日益健全。
盡管在我國發展B2B電子商務的過程中,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風險,但不可置疑的是中國B2B市場的發展已經啟動,中國已登上了網路快車,前面的景緻一定會越來越精彩,我國的B2B電子商務必將再創輝煌。
結論與展望
B2B電子商務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都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很大的後發優勢與較大的發展空間,機遇與挑戰並存。
然而,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B2B電子商務發展的層次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信用體制、網上支付、物流網路目前仍是制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三大核心瓶頸。由於目前沒有完善的銀行網上擔保和交付系統、沒有完善的誠信評級記錄和系統,目前中國B2B電子商務的發展還處於初級的信息和產品發布階段,主要是以提供多點對多點的貿易信息交流平台為主。
2004年11月,開始運營的買麥網在首次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中國B2B市場還沒有發展到大家來分蛋糕的地步,當務之急是要將蛋糕一起做大。
雖然中B2B電子商務的發展可以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有益的經驗,但是由於中國的電子商務環境同美國存在較大差別,照搬美國模式並不一定能夠取得成功,所以中國B2B電子商務的成功發展必須針對自身的特點來描繪未來發展的藍圖。
發展有中國特色的B2B商業模式,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大企業成為發展和應用電子商務的先鋒,先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的電子化,通過互聯網將企業的上家(供應商)訪問下家(銷售商)聯為一體,建立網上采購系統。
2)建立專業網站作為電子商務的切入點,逐步實現網上交易。
3)利用電子商務手段,開拓國際市場,實現全球采購、分銷。
4)中小企業藉助中介網站開展B2B電子商務。
目前,我國B2B電子商務的成長環境已基本形成,一個日臻成熟、充分保障、協調發展、良性循環、以點帶面的有中國特色的B2B電子商務呼之欲出!
❼ 中美電子商務市場競爭強度差異的原因
1:中國電子商務80%主要是互聯網公司。而美國正好相反,他們的電子商務大都數是實體企業。2:造成原因是: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