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沁園春.長沙寫了哪些意象
意象:山、林、江、舸、鷹、魚、萬類,山、林、江、舸。
詩人首先選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節,詩人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腳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後是「寥廓江天萬里霜」的秋景圖。
整個畫面的組合背景輝弘。「立」前冠一獨字,讓人彷彿看到詩人頂天立地、雄姿英發、砥柱中流的偉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
山、林、江、舸分別為萬山、層林、漫江、百舸,以數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遼遠的空間。毛澤東同志的眼中看到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層層疊疊的重林,成一片火紅。楓林如火,是作者熱情如火的外在表象。
紅色象徵著激情,象徵著燃燒,象徵著革命,也可以將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與當時的革命形勢暗合,與作者志氣昂揚,心潮洶涌的思緒相融,體現了強大的藝術魅力。接著作者又把視線從廣闊的背景中收回。
千百條大船在寬廣的江面上劈波斬浪,競相行駛,活畫出一幅熱烈的「百舸爭流圖」,烘託了作者心中火熱的激情。
原文
沁園春長沙 現代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白話翻譯: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裡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 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寫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於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沖(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中國當代傑出的詩人。
『貳』 門戶網站建設
專業點的伺服器 HP ML110 之類就可以 6000元左右
掛在你當地的網通機房託管 6000元左右一年
域名 100元一年
需要域名和網站備案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其他的 如果你自己進行新聞報道的 那麼需要申請新聞字的授權 廣告 需要申請 廣字的授權 好像都在工商局備
根據模塊需求不等 有大公司開發的現成系統 大概3000-10000不等 如果單獨開發 那要你多少錢 都不為過
『叄』 有關以人為本的哲學論文
“以人為本”的提法由來已久,它具有深層次的哲學內涵。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有關以人為本的哲學論文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以人為本”理論的哲學內涵
摘 要: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以人為本”的提法由來已久,它具有深層次的哲學內涵。
關鍵詞:以人為本;哲學基礎;人本主義
從哲學上講,“以人為本”是一個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與人道主義都能接受的概念。僅憑這個概念,人們不能把它們區別開來,所以,打出“以人為本”旗號的並不都是唯物主義者。“以人為本”原則的提出,既有其古典哲學的根基,又是時代特徵的體現,更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根本點和歸宿點。
一、“以人為本”提法的來源
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為反對封建專制和神權統治,強調人的價值高於上帝的價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格言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無所不有。”他們主張以人代替神,重視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提倡世俗教育和科學知識,反對作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中世紀神學。
在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和18 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人道主義思想的基礎上,費爾巴哈第一次提出“人本主義”的哲學口號,並創立了自己的人本學。其本質特徵是把人作為哲學研究的最高對象。根植於這一哲學思潮的“以人為本”的提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對人本主義關於人和社會問題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簡單概括。費爾巴哈人本主義以及後來的人本主義思潮在人論方面的共同特徵主要是: 在世界觀上,堅持人是世界的尺度;在認識論上,強調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方法論上,主張從先驗的人性出發考察社會和歷史;在價值觀上,強調個人本位。歷史地看,這種意義上的“以人為本”實現了從“以皇權為本”“以神權為本”“以物為本” 到“以人為本”的轉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但是,費爾巴哈的這個“人”具有抽象性和不確定性,由此一方面它可能導致唯心史觀,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回答“以什麼人為本”的問題,而後者不可避免地涉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誰為主體”的問題。因此,它最終無法區分是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所以說他的“以人為本”雖然具有進步意義,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缺陷。
二、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與以人為本的不同之處
人本主義發展到當代,已經轉變為反思科學和技術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認為,哲學研究應該突破傳統模式,應由以往所強調的對外部世界的研究轉向對人本身內在的研究;由倡導感覺經驗或理性思維的可靠性轉向對人本身的內在結構的研究,由對普遍性即人類共同本性以及普遍的自由、平等、博愛的頌揚轉為對個人的獨特個性、生命、本能的強調。
既然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了讓人們開始重新重視和研究人的時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發展又有很長的歷史,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直接引用西方人本主義,而是在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以人為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沖突。西方著名的人本主義思潮代表人物詹姆士說:“善的本質就是真正滿足要求。”杜威認為:“善,離開經驗的滿足,只是一個空名詞。”而對中國來講,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沉澱,則要求“內外兼修”達到無所欲求的聖人境界,認為“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堅信“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排斥功利主義,推崇道德至上。第二,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沖突。西方現代社會以高科技文明為特徵的工業一體化與個人自由的生活相矛盾,是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形成的重要根據,這是因為在西方社會一直都有著很深厚的自由的情感,個人自由對於他們來講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只是為個人服務的機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傳統的中國社會來說,個人在社會面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每個人都在為祖國的強大而奮斗,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都毫不在意。同時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在理論上不再持積極向上、樂觀的態度,就像叔本華所認為的:由於人的唯一的真實的存在即某種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它驅動著人們去滿足自己永無止境的慾望,人生是悲慘的,因為即使慾望得到暫時的滿足,可怕的空虛和無聊就會圍攏過來,而同空虛和無聊作斗爭並不減於同睏乏作斗爭,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被拋來拋去。基爾凱戈爾在《致死的疾病》中談到,人的個體存在是一個精神個體,它只與它自身發生關系;它們與人的憂慮感相結合,表現為一種悲觀主義。這一切都使得中國不可能直接引入並採用現代西方的人本思潮,而是在中國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融貫古今,洋為中用,結合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本主義。
三、“以人為本”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演變
“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是《共產黨宣言》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是馬克思畢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所希望達到的社會狀態,激勵著無數有無產階級理想的人為此前赴後繼。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一直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的提出與馬克思主義有著很大的關系。“人”一直都是馬克思重視的對象,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和一個理想社會是他終其一生所要達到的目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既不同於唯心主義也不同於唯物主義,同時又是把這兩者結合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行動”,“徹底的自然主義就等於徹底的人道主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是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慾望存在於人的身上”,“在社會主義的人看來,整個所謂的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這些都是馬克思在研究的初期對人的描述,雖然在很多地方還不成熟,但是至少表明了馬克思在一開始就懂得要把研究人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之後,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都在不斷完善和發展著自己的關於人的學說。最終,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無產階級所追求的近期和遠期的目標,提出了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實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把人的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目的,也提出了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理論。必然王國是指人被物化的社會關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則是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系即人支配物的社會狀態。在必然王國里人得不到自由,被物所控制,而只有在自由王國里,人們才可以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類能力的發展才能成為目的本身,人不再屈從於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也只有在自由王國,人才能夠自己給自己做主,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體現。這些內容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精華,因此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的指導思想,也就必然會更加重視人的發展,把人作為自己的目的,提出以人為本是同馬克思主義相符合的,也是有其馬克思主義根源的。
人的解放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根本點和歸宿。以人為本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概括,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和精髓。馬克思的以人為本和資產階級抽象的人道主義的本質界限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科學的唯物主義基礎上的人的解放的科學理論;二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革命實踐基礎上的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論;三是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文明發展基礎上的人的解放的文明理論。目前,學術界對以人為本的精神實質和理論邊界的討論都要涉及馬克思哲學中的人學理論。從討論的情況看,許多人仍然對馬克思哲學的人本主義理念存有誤解。其實,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哲學的本質規定,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本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歷史觀和發展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價值觀和科學性之所在,在馬克思哲學視域中,以人為本具有自己的特殊意義和性質。
總之,“以人為本”理論融合了眾多的因素,採納了西方人本主義思潮正確的部分,吸取了馬克思關於人的學說,在我國現實的土壤上把二者准確地結合到一起,根據我國的具體現狀來詮釋“人”,為更好地發展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魏金聲.現代西方人學思潮的震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席忻.馬克思主義人的哲學初探[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
[3]崔龍水,馬振鐸.馬克思主義與儒學[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
[4]趙吉惠.中國儒學簡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李瑜青.人本思潮與中國文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有關以人為本的哲學論文
『肆』 沁園春長沙詩朗誦
沁園春長沙詩朗誦
沁園春長沙詩朗誦。沁園春長沙是毛主席所作,沁園春長沙裡麵包含著作者曠達豪邁的意境,這首詩具有一定的含義。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沁園春長沙詩朗誦的相關內容。
沁園春長沙
【現代】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譯文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
廣闊的天空里鷹在矯健有力地飛,魚在清澈的水裡輕快地游著,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里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
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當年我們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飛奔而來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賞析
歷史角在中國的史上,第一個大量描繪自然美,並把對自然美的描繪和對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詩人是屈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優良傳統。毛澤東的詩詞繼承了這個優良傳統。他善於把自然美與社會美融為一體,通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社會美的內容。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作者介紹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詩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沁園春長沙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作於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五卅運 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期間,重遊橘子洲,寫下了這首詞。寫《沁園春·長沙》時的毛澤東時年32歲。當年,革命形勢高漲,群眾運動風起雲涌。一月黨的「四大」在上海召開,九月毛澤東在廣州參與國民黨「二大」的籌備工作,十月被推選為國民黨代理宣傳部長。毛澤東意氣風發,心情是舒暢的.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一號。
作者簡介
毛澤東,字詠芝,後改為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村一個農民家庭(也有人說是一個地主家庭)。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 毛澤東書法家。長沙是毛澤東早年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毛澤東被視為是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沁園春長沙選用了那些意象
寒秋、湘江、橘子洲、萬山、層林、江、舸、鷹、魚、萬類。
意象,即文學作品中所寫之景,所繪之物。詩人首先選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節,詩人獨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頭,望著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腳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後是「寥廓江天萬里霜」的秋景圖。
整個畫面的組合背景輝弘。「立」前冠一獨字,讓人彷彿看到詩人頂天立地、雄姿英發、砥柱中流的偉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
還有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山、林、江、舸分別為萬山、層林、漫江、百舸,以數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遼遠的空間。毛澤東同志的眼中看到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層層疊疊的重林,成一片火紅。楓林如火,是作者熱情如火的外在表象。
紅色象徵著激情,象徵著燃燒,象徵著革命,也可以將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與當時的革命形勢暗合,與作者志氣昂揚,心潮洶涌的思緒相融,體現了強大的藝術魅力。接著作者又把視線從廣闊的背景中收回。
千百條大船在寬廣的江面上劈波斬浪,競相行駛,活畫出一幅熱烈的「百舸爭流圖」,烘託了作者心中火熱的激情。
(4)長沙自然主義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沁園春·長沙》是近代詩人毛澤東所寫的一首詞。該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上闋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湘江寒秋圖,並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個「看」字,總領七句,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詞人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詞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遠近相間,動靜結合,對照鮮明。
這七句,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託了氣氛。「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這一問道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表現了他的博大胸懷,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自然地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將無形的不平凡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一個「恰」字,統領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這首詞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